手机铃声响起来的时候,马佳佳还在睡觉,同昨夜隔壁栋不知哪对夫妻喊打喊杀要死要活几乎响彻整个小区的声音比起来,小得就像一只蚂蚁路过那样安静,也因此,她错过了头两个打来的电话。
可电话那头的人是打定了主意要联系上马佳佳,电话铃声第三次响了起来,那是陌生号码来电的声音,马佳佳躺着,还没回过神,她盯着卧室天花板,静静地听手机铃声,等它结束。
很快,手机铃声就响过第三次,可第四次、第五次又响了起来。
无奈地,她摸过床头柜上的手机,看了一眼来电的归属地——北京,又放空了一会儿,她才慢吞吞地接起了电话。
“你好,哪位?”
听筒里传来熟悉的笑吟吟的声音:“马佳佳,想要打通你的电话可太难了!”
马佳佳有些意外:“卢鹰?”
那年三月,卢鹰考研失利,以微弱的分差和她心仪的目标院校失之交臂,她没有选择去参加别的考试,也没有准备二战,而是在毕业以后提着行囊直接去了北京,在一间小型的娱乐公司里做编剧,说是编剧,其实是给一些小型的演出写脚本,工资很低,几乎不够在北京养活自己,可卢鹰乐在其中。
在北京第一年的中秋节,马佳佳邀请卢鹰去她和杜柯租住的房子里吃饭,那是一间靠近马佳佳学校的大三居,马佳佳和杜柯住的是带独立阳台和卫生间的主卧,一个月的房租几乎抵得上本科时一年的学费,好在,杜柯和她都会在平日里做一些兼职,家里补贴一些,再加上学校的补助、奖学金和杜柯实验室的工资,在北京的日子也不算难过。
马佳佳下了一袋三鲜馅儿的水饺,又做了条红烧鱼,炖了些糖醋排骨,特意买了几条卤过的鸭腿和一些凉拌菜,她还记得,在安南读书时,学校门口有一家非常好吃的卤味店,每个周五下午,卢鹰都会去那家店买两只甜口的卤鸭腿。
围在小小的饭桌前,卢鹰笑眯眯地啃着味道熟悉的卤鸭腿,忍不住感叹道:“我住的那个房子,和你们这间比起来简直就不是人住的,我来北京之前根本不知道怎么会在地下两层还有房子,不过胜在房租便宜,每月只要1000块,舍友人还不错,破公司,连个租房补贴都没有,等老子写出来好本子,老子就跳槽!”
杜柯用手里的易拉罐和她碰了碰杯:“那就看你的了,大编剧。”
卢鹰咽下一口苦涩的啤酒,表情有些扭曲,她扭头跟马佳佳说话:“我看就叫杜哥去勇闯娱乐圈吧?现在那都什么歪瓜裂枣的都在演男一号,咱们杜哥比他们不知道帅多少倍!看看这腿!看看这身板儿!看看这脸蛋儿!咱主打就是一个高学历高智商高颜值!”
马佳佳正在啃排骨,特意选的带脆骨的部分,咬起来咯吱作响,手上全是油,她也笑眯眯地看向杜柯:“怎么样?杜哥?要不要勇闯娱乐圈?”
杜柯喝了一口啤酒,手握成拳轻轻敲了一下马佳佳的脑袋:“又在胡说八道!”
在北京的三年,马佳佳和卢鹰见面的次数屈指可数,北京是一座很温暖也很冰冷的城市,马佳佳对她其实并不向往,也不留恋。
多年未见,突然接到卢鹰的电话,马佳佳是感到很意外的:“有什么事情吗?给我发个消息不就好了。”
她们互相都拥有对方在社交平台和聊天软件上的账号,她想不出,会是什么事情,让卢鹰一定要在工作日的早上八点半给她打这个电话。
卢鹰的声音还是一如既往地爽朗:“你还记得我之前说过会把你和杜柯写进我的剧本里吗?我做到了,这个本子现在卖掉了,后续会被拍成电影。”
马佳佳有些茫然:“我?和杜柯?我们的故事也值得写吗?”
卢鹰解释道:“不是主角,但是也是重要的角色,原型是脱胎于你俩,很多故事情节是虚构的,本子我一会儿发给你看看,可千万不要拿给别人看噢!现在还是保密阶段。”
马佳佳低声说:“谢谢你,卢鹰。”
卢鹰轻轻笑了一声,言语间的情感满溢:“佳佳,如果这部电影如期上映了,请你去电影院看看,我们用这种方式,把杜柯永远地留下来了。”
马佳佳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只能握着手机又说了一遍:“谢谢你,卢鹰。”
花了三个小时,马佳佳在手机上读完了卢鹰的剧本。
那些原本她误以为已经尘封了的记忆又在眼前鲜活起来,虽然剧本里那对恋人的故事和自己并没有太大的关联。
午夜时分骑着自行车穿过首都的中轴线,弯弯绕绕的胡同里去寻一碗滋味十足的炸酱面,周末常常去看演出和展览,他们从没有这样贴近过历史和当今,丰富而完全倾斜的学术资源,听不完的学术讲座,参加不完的学术会议,在北京的风雪里狼狈地摔跤,多风的日子是粉尘和过敏,眼睛又肿又痒,淋着雨,在老旧的小区和校区之间穿行,有时又是极度的干燥,杜柯一边帮她擦着晨起时流下的鼻血,一边告诉她一切都只是暂时的,他们的目的地还在远方。
安南和北京的春、夏、秋、冬,那些细碎的生活片段,仿佛走马观花一般的,都被写进了这部剧本里。
马佳佳不喜欢安南,也并不喜欢北京,而那个唯一能够让她忍受糟糕气候和拥挤人潮的理由也不复存在了。
她闭着眼睛躺了一会儿,又摸起手机给卢鹰发了一条消息:“这个故事我很喜欢,谢谢你,卢鹰。”
没有去等卢鹰的回复,她把手机塞到枕头底下,像枕住手机里的剧本,也像枕住一场幻梦,故事里那个很像她的女孩和那个很像他的男孩,在博士毕业后留在了欧洲的某个小国生活,他们住在一栋有着大大庭院的房子里,养了一只狗和一只猫,天晴时,他们一同坐在院子里看落日,天雨时,门廊下两把摇椅又是观雨的胜地,风雨里,吹落了满地粉色的合欢,他们是小说里无关紧要的配角,却比小说里真正的主角拥有更幸福的结局。
初到北京时,正是八月底,天气远比想象中的炎热,或许是皇城根下的土地寸土寸金,学校的宿舍竟都是出奇的小而逼仄,马佳佳的宿舍虽然破旧可好歹还在校内,杜柯的宿舍在校外,去学校的通勤时间要四十多分钟,趁着还没开学,两人马不停蹄地开始在学校附近找房子。
位置合适的一居室,多数是商住一体性质的公寓,居住环境堪忧,人员复杂,很快,他们又将目标转向小区合租,两个人都有轻微的洁癖,独立阳台和独立洗手间是最低限度,临近开学,租房市场热火朝天,房租价格也随着水涨船高。
找房子的第一天,他俩一直跟着中介从早上八点跑到晚上八点,才终于在距离马佳佳学校比较近的一座老家属院小区里找到了合适的房子,租金不算便宜,房屋使用的痕迹也比较重,但是第一次出租,房子还空着,房东换了新的床垫和空调,最重要的是,主卧的卫生间里面还有一台全新的未使用过的洗衣机,这是在今天看过的二十几套出租屋里都不配备的。
租金每个季度一交,宽带、暖气由房东承担,水、电费自理,马佳佳非常满意,晚上在路边小馆里吃的一餐简直香极了,杜柯见她心情好,也忍不住笑了起来:“今天开始,我们就要在北京生活了,你感觉怎么样?”
马佳佳托着下巴,思考了一会儿:“北京很好,但感觉嘛......好像暂时还感觉不出来,就是到处都是人,到处都是车,到处都是楼,晚高峰那会儿我看见那么多人一下子从地铁站涌出来,我都感觉头晕。”
杜柯盛了一碗西红柿鸡蛋汤放在她面前:“这个你就不用担心了,这个小区到你学校走着只需要二十分钟。”
马佳佳又苦恼地咬住一次性筷子的筷头:“可是离你学校太远了,通勤要四十多分钟呢,我怕你会太辛苦哎......”
杜柯拿出手机看地图:“你看,从这到我们学校看地图是需要四十多分钟,但有二十分钟都是走着去地铁站和站内换乘的时间,实际上需要坐地铁的时间只有不到二十分钟,不会辛苦的。”
马佳佳笑眯眯地冲他努了努嘴巴,“啾”的一声:“你对我太好了,小女子无以为报,唯有......”
杜柯很习惯于接她的话:“唯有什么?”
马佳佳挟了一块鸡肉放进杜柯的米饭碗里:“唯有把你养得高高壮壮健健康康聪聪明明快快乐乐高高兴兴啊!”
杜柯眯了眯眼睛,一副皮笑肉不笑的样子:“噢,我还以为你要说‘唯有以身相许’呢。”
在外面奔波了一天,或许是因为马上要迎来崭新的生活了,两人并不觉得累,晚上,洗去一身的尘土,站在酒店的大落地窗前看着城市的车水马龙,杜柯从后面拥住她,像逗小娃娃一样举起她的右手,冲着窗外的夜色摇了摇:“你好呀,北京。”
可电话那头的人是打定了主意要联系上马佳佳,电话铃声第三次响了起来,那是陌生号码来电的声音,马佳佳躺着,还没回过神,她盯着卧室天花板,静静地听手机铃声,等它结束。
很快,手机铃声就响过第三次,可第四次、第五次又响了起来。
无奈地,她摸过床头柜上的手机,看了一眼来电的归属地——北京,又放空了一会儿,她才慢吞吞地接起了电话。
“你好,哪位?”
听筒里传来熟悉的笑吟吟的声音:“马佳佳,想要打通你的电话可太难了!”
马佳佳有些意外:“卢鹰?”
那年三月,卢鹰考研失利,以微弱的分差和她心仪的目标院校失之交臂,她没有选择去参加别的考试,也没有准备二战,而是在毕业以后提着行囊直接去了北京,在一间小型的娱乐公司里做编剧,说是编剧,其实是给一些小型的演出写脚本,工资很低,几乎不够在北京养活自己,可卢鹰乐在其中。
在北京第一年的中秋节,马佳佳邀请卢鹰去她和杜柯租住的房子里吃饭,那是一间靠近马佳佳学校的大三居,马佳佳和杜柯住的是带独立阳台和卫生间的主卧,一个月的房租几乎抵得上本科时一年的学费,好在,杜柯和她都会在平日里做一些兼职,家里补贴一些,再加上学校的补助、奖学金和杜柯实验室的工资,在北京的日子也不算难过。
马佳佳下了一袋三鲜馅儿的水饺,又做了条红烧鱼,炖了些糖醋排骨,特意买了几条卤过的鸭腿和一些凉拌菜,她还记得,在安南读书时,学校门口有一家非常好吃的卤味店,每个周五下午,卢鹰都会去那家店买两只甜口的卤鸭腿。
围在小小的饭桌前,卢鹰笑眯眯地啃着味道熟悉的卤鸭腿,忍不住感叹道:“我住的那个房子,和你们这间比起来简直就不是人住的,我来北京之前根本不知道怎么会在地下两层还有房子,不过胜在房租便宜,每月只要1000块,舍友人还不错,破公司,连个租房补贴都没有,等老子写出来好本子,老子就跳槽!”
杜柯用手里的易拉罐和她碰了碰杯:“那就看你的了,大编剧。”
卢鹰咽下一口苦涩的啤酒,表情有些扭曲,她扭头跟马佳佳说话:“我看就叫杜哥去勇闯娱乐圈吧?现在那都什么歪瓜裂枣的都在演男一号,咱们杜哥比他们不知道帅多少倍!看看这腿!看看这身板儿!看看这脸蛋儿!咱主打就是一个高学历高智商高颜值!”
马佳佳正在啃排骨,特意选的带脆骨的部分,咬起来咯吱作响,手上全是油,她也笑眯眯地看向杜柯:“怎么样?杜哥?要不要勇闯娱乐圈?”
杜柯喝了一口啤酒,手握成拳轻轻敲了一下马佳佳的脑袋:“又在胡说八道!”
在北京的三年,马佳佳和卢鹰见面的次数屈指可数,北京是一座很温暖也很冰冷的城市,马佳佳对她其实并不向往,也不留恋。
多年未见,突然接到卢鹰的电话,马佳佳是感到很意外的:“有什么事情吗?给我发个消息不就好了。”
她们互相都拥有对方在社交平台和聊天软件上的账号,她想不出,会是什么事情,让卢鹰一定要在工作日的早上八点半给她打这个电话。
卢鹰的声音还是一如既往地爽朗:“你还记得我之前说过会把你和杜柯写进我的剧本里吗?我做到了,这个本子现在卖掉了,后续会被拍成电影。”
马佳佳有些茫然:“我?和杜柯?我们的故事也值得写吗?”
卢鹰解释道:“不是主角,但是也是重要的角色,原型是脱胎于你俩,很多故事情节是虚构的,本子我一会儿发给你看看,可千万不要拿给别人看噢!现在还是保密阶段。”
马佳佳低声说:“谢谢你,卢鹰。”
卢鹰轻轻笑了一声,言语间的情感满溢:“佳佳,如果这部电影如期上映了,请你去电影院看看,我们用这种方式,把杜柯永远地留下来了。”
马佳佳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只能握着手机又说了一遍:“谢谢你,卢鹰。”
花了三个小时,马佳佳在手机上读完了卢鹰的剧本。
那些原本她误以为已经尘封了的记忆又在眼前鲜活起来,虽然剧本里那对恋人的故事和自己并没有太大的关联。
午夜时分骑着自行车穿过首都的中轴线,弯弯绕绕的胡同里去寻一碗滋味十足的炸酱面,周末常常去看演出和展览,他们从没有这样贴近过历史和当今,丰富而完全倾斜的学术资源,听不完的学术讲座,参加不完的学术会议,在北京的风雪里狼狈地摔跤,多风的日子是粉尘和过敏,眼睛又肿又痒,淋着雨,在老旧的小区和校区之间穿行,有时又是极度的干燥,杜柯一边帮她擦着晨起时流下的鼻血,一边告诉她一切都只是暂时的,他们的目的地还在远方。
安南和北京的春、夏、秋、冬,那些细碎的生活片段,仿佛走马观花一般的,都被写进了这部剧本里。
马佳佳不喜欢安南,也并不喜欢北京,而那个唯一能够让她忍受糟糕气候和拥挤人潮的理由也不复存在了。
她闭着眼睛躺了一会儿,又摸起手机给卢鹰发了一条消息:“这个故事我很喜欢,谢谢你,卢鹰。”
没有去等卢鹰的回复,她把手机塞到枕头底下,像枕住手机里的剧本,也像枕住一场幻梦,故事里那个很像她的女孩和那个很像他的男孩,在博士毕业后留在了欧洲的某个小国生活,他们住在一栋有着大大庭院的房子里,养了一只狗和一只猫,天晴时,他们一同坐在院子里看落日,天雨时,门廊下两把摇椅又是观雨的胜地,风雨里,吹落了满地粉色的合欢,他们是小说里无关紧要的配角,却比小说里真正的主角拥有更幸福的结局。
初到北京时,正是八月底,天气远比想象中的炎热,或许是皇城根下的土地寸土寸金,学校的宿舍竟都是出奇的小而逼仄,马佳佳的宿舍虽然破旧可好歹还在校内,杜柯的宿舍在校外,去学校的通勤时间要四十多分钟,趁着还没开学,两人马不停蹄地开始在学校附近找房子。
位置合适的一居室,多数是商住一体性质的公寓,居住环境堪忧,人员复杂,很快,他们又将目标转向小区合租,两个人都有轻微的洁癖,独立阳台和独立洗手间是最低限度,临近开学,租房市场热火朝天,房租价格也随着水涨船高。
找房子的第一天,他俩一直跟着中介从早上八点跑到晚上八点,才终于在距离马佳佳学校比较近的一座老家属院小区里找到了合适的房子,租金不算便宜,房屋使用的痕迹也比较重,但是第一次出租,房子还空着,房东换了新的床垫和空调,最重要的是,主卧的卫生间里面还有一台全新的未使用过的洗衣机,这是在今天看过的二十几套出租屋里都不配备的。
租金每个季度一交,宽带、暖气由房东承担,水、电费自理,马佳佳非常满意,晚上在路边小馆里吃的一餐简直香极了,杜柯见她心情好,也忍不住笑了起来:“今天开始,我们就要在北京生活了,你感觉怎么样?”
马佳佳托着下巴,思考了一会儿:“北京很好,但感觉嘛......好像暂时还感觉不出来,就是到处都是人,到处都是车,到处都是楼,晚高峰那会儿我看见那么多人一下子从地铁站涌出来,我都感觉头晕。”
杜柯盛了一碗西红柿鸡蛋汤放在她面前:“这个你就不用担心了,这个小区到你学校走着只需要二十分钟。”
马佳佳又苦恼地咬住一次性筷子的筷头:“可是离你学校太远了,通勤要四十多分钟呢,我怕你会太辛苦哎......”
杜柯拿出手机看地图:“你看,从这到我们学校看地图是需要四十多分钟,但有二十分钟都是走着去地铁站和站内换乘的时间,实际上需要坐地铁的时间只有不到二十分钟,不会辛苦的。”
马佳佳笑眯眯地冲他努了努嘴巴,“啾”的一声:“你对我太好了,小女子无以为报,唯有......”
杜柯很习惯于接她的话:“唯有什么?”
马佳佳挟了一块鸡肉放进杜柯的米饭碗里:“唯有把你养得高高壮壮健健康康聪聪明明快快乐乐高高兴兴啊!”
杜柯眯了眯眼睛,一副皮笑肉不笑的样子:“噢,我还以为你要说‘唯有以身相许’呢。”
在外面奔波了一天,或许是因为马上要迎来崭新的生活了,两人并不觉得累,晚上,洗去一身的尘土,站在酒店的大落地窗前看着城市的车水马龙,杜柯从后面拥住她,像逗小娃娃一样举起她的右手,冲着窗外的夜色摇了摇:“你好呀,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