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章过年(壹)

    婚礼后没几天,就过年了。

    阿敏和波仔在大年三十这一天回到了波仔家里,嗯,也是阿敏的家。

    从波仔的口中,阿敏已经了解到家里的很多事情。

    波仔他们家的人,从事医生工作的人非常多。他爷爷在早年间就是镇上医院的医生,领着三十八元的工资,医术在方圆十几里的地方很有些名气。

    爷爷非常重视教育,所以波仔的三个姑姑,一个是小学老师,另外两个都是医生。波仔还有一个姐姐,她也是医生。

    波仔的爸爸看起来慈眉善目,面部常带笑容。他个头很高,长相端正,不过似乎有些不修边幅。

    阿敏听波仔说,公公从前是个小学教师,后来因为乡村教师的薪水太过于微薄,养活一家老小实在困难。所以就放弃了教学工作,改为去医院学医。

    目前,公公自己开着诊所。所以阿敏第一次来波仔家的时候,就看到很多人都聚在他家的院子里。

    波仔的妈妈,就是一个传统的农村女性,阿敏感觉她和春晓的奶奶有点儿相似。

    婆婆中等个头,身材匀称。因为脸上总是带着沉静的神情,就显得脾气很温和的样子。据波仔说,婆婆很能忍让。所以她和妯娌们、大姑子小姑子都处的非常好。

    因为公公在医院学医那几年,都不太回家,所以家里的活计基本上都是妈妈瘦弱的肩膀扛起来的。

    波仔说:“我长得非常快,初中的时候身高就到一米八了。所以,一到放学、放假,就会和妈妈一起去地里干活。姐姐呢!就在家里忙着做饭。”

    阿敏就回答说:“那你好辛苦啊!”

    其实阿敏的妈妈也很辛苦,因为爸爸年轻时候,更是经常不回家。

    或许,父母们那个年代,农村的女性没有哪个不是从这样的辛劳中走过来的。

    阿敏和波仔回到家的时候,已经吃过中午饭了,婆婆却还一直在厨房里忙碌。阿敏和公婆打过招呼后,就对波仔说:“波仔,我要回我家看看。”

    波仔说:“行!我跟爸妈说一声。”

    跟公婆交代了后,婆婆说:“那你们早去早回!”

    波仔骑着摩托车,带着阿敏回了她的家。

    阿敏走到路口时,正好碰到了七爸,阿敏叫声:“七爸!”波仔也跟着阿敏叫七爸。

    七爸看着阿敏说:“你来了!”

    阿敏敏感地从这句话里感觉到不舒服,七爸为什么就不能回她一句“你回来了呢?”她这就成了客人了?七爸可不会管阿敏怎么想。

    带着这个不舒服,阿敏回到家里,父母也在忙碌,不过见到她就很高兴。

    妈妈说:“阿敏,你回来了!我刚和你爸还说起你们呢!”

    说完犹豫着又接了一句话:“要不,三十你们就在这边过吧!”

    阿敏家里这边有一个风俗,大年三十一般不让出嫁的姑娘在娘家过年。关于这个风俗有很多说法,一般大家说得就是,如果出嫁女回娘家过年,就会让娘家来年过得不平顺。

    为了避免这种状况,老人们还会念叨着对应的俗语,内容是“宁给女儿几吊钱,不叫女儿回家过年!”这句俗语还是阿敏从前听妈妈说的。

    所以妈妈能不顾风俗,说出这句话,阿敏其实很高兴。

    她不是非要在家里过年,她只是第一次在另一个陌生的家里过年,还有些不习惯。她希望家还是她的家,不因为她嫁出去而有任何改变,只要她想回来,她随时都是可以回来的。

    没回家的时候,阿敏心急如焚。可是真正回到家里,其实也没有什么事情。

    小宝和爸爸在贴对联,妈妈在厨房里忙进忙出。他们终于忙完了后,就陪着阿敏和波仔坐在家里,和他们说起村子里的一些家长里短。

    说着说着,妈妈就说道:“村里那个谁家,家里乱得不得了。就因为没点儿规矩,可能冒犯了什么,今年他们家出了好几件事儿呢!”

    其实,很平淡的扯闲篇,可是阿敏就突然意识到,其实妈妈内心深处是在意规矩、风俗这些东西的,这是由她的性格及见识决定的。

    阿敏不会明明意识到妈妈在意这件事情,还要留在家里。

    这些风俗让她不开心,但是她并无意和这些风俗对抗。再说,她要真和波仔一起留在她家里,估计公婆也会不开心。

    短暂的会面也能让阿敏看出来,波仔的父母都是很好的人。过年,何必为了一些没要紧的事情,搞得大家都不开心呢!

    不过,不管怎样,这都是她迄今为止的生命中,第一次没有在家里过年。她的情绪还是难免受到影响,见到家人高兴的感觉似乎都有些淡下来。

    继续和父母、小宝他们聊了一会儿后,阿敏跟父母说:“爸,妈,已经不早了,我们回去了!”

    妈妈又说:“要不,你们就留下来吧!”

    阿敏不置可否,爸爸则在一边说:“说什么胡话!他们今年刚结婚,正月里还要去亲戚家认门,哪能住这边!”

    阿敏收拾起心情,和波仔告别父母后,就回到了家里。

    家里已经贴好对联,阿敏想起刚才家里小宝和爸爸贴对联的情景,有几分愧疚。波仔不在,估计就是公公一个人贴的。

    婆婆依然还是在厨房里忙碌,似乎又在为晚上包饺子做准备。

    波仔和阿敏走进厨房,波仔说道:“妈,我帮你剁饺子馅儿吧!小敏从前没干过活,她什么都不会。”

    婆婆对着他们两个笑笑说:“没多少事儿,不用你们沾手!要不然你去看你爸那边还需要你们不?”

    两个人又跑到公公那边,公公说:“今天大年三十,不是太严重的病,病人也都不会挑今天来,所以今天就比较闲。我刚才已经贴好对联了,波仔你可以带着阿敏去庙上玩儿去!那里挺热闹。”

    阿敏想了想,没有和波仔出去。她从小被阿婆塑造的观念,从来就不喜欢在大年三十这一天乱跑。

    幸好也没过多久,婆婆就喊大家一起吃饭了。吃完饭后,一家人坐一起看电视。

    婆婆搬了张桌子,坐在炕上包饺子,阿敏和波仔则坐在一边,听他们说些家长里短的闲话。

    阿敏发现公公这个人很有意思,他跟爸爸不一样,爸爸的话比较少,不太爱聊家长里短的事儿。可公公就会跟阿敏聊起一些他见到的、特别有意思的事儿,他说话的方式也很家常。

    阿敏想,大概这跟公公的职业有关系。各个村子的人来看病,公公总会和他们扯上一两句,无形中就形成了这样的性格。

    公公说:“你爷爷这个人,在方圆都是有名气的。硬是靠着自己的毅力,从一个不识字的年轻人,变成一个受人尊敬的医生。后来,生的孩子多,就把你一个姑姑送给他表哥家当孩子。可是当他知道他表哥没让你姑姑上学时,就执意把你姑姑接了回来。不管怎么吃苦受累,到底是让你姑姑受了教育,后来又当了医生。”

    阿敏说:“那爷爷很有远见啊!”

    公公骄傲的说:“那绝对的,比他那一辈的很多人都强!”

    其实这些事儿,阿敏从波仔的口中已经了解的很清楚了。

    公公又说起村子里老早发生的一件事儿,一个不知道怎么死掉的年轻人。说他有一次在出诊回来的路上,貌似碰到了这个年轻人的鬼魂。

    阿敏看看波仔,想问问他:公公在大年三十说这个合适吗?

    一家人聊天的话题非常发散,说着说着,就提起大年三十不让出嫁女回娘家这个风俗,公公说:“其实,这个风俗也不是说出嫁女会给娘家带来灾难,可能当时宣扬这个不吉利,主要是为了让嫁出去的姑娘不要这么恋家,尽快在新家安顿下来。”

    公公的这个解释让阿敏对这个风俗的不满少了很多,她对公公这个人也亲近了很多。觉得果然像波仔说的,他家里人的性格都是比较平和的。

    时间还不到晚上八点,公公就对波仔说:“咱们该去你大伯家了,把给先人的纸带上!”

    波仔问阿敏:“你要不要去?那边很热闹的。有人打牌,有人下棋,也可以看电视。”

    阿敏有些迟疑,从前她家族里守先人的时候,都不要女孩子去的。

    婆婆也在一边说道:“想去就去吧,你大妈那个人,爱热闹,你堂嫂人也灵活。”

    阿敏考虑了一下,还是觉得不太想去别人家,就对波仔说:“算啦,你们去吧,我和妈在家里看电视。”

    波仔说:“那我走了,你自己在家看电视。”

    波仔和公公去大伯家了,阿敏坐在炕上看婆婆包饺子,也看电视。

    婆婆问阿敏:“今天你去你妈那边,她年货什么都准备好了吗?”

    阿敏说:“都准备好了。”

    然后,阿敏和婆婆就没有更多的话了。两个人默默的坐在那里,一个包饺子,一个给朋友们群发祝福短信,偶尔大家看几眼电视。

    呆了这么长时间了,阿敏已经看出婆婆的性格了。

    她性格平静,话不多,像刚才公公和阿敏波仔说得热闹的时候,婆婆就一直在旁边嘴边含笑,默默地包饺子,听他们说话,偶尔才插一两句。她说话时,语气不紧不慢,且言语平和,很少和人争执什么。

    婆婆干活的动作也像她说话的语气,慢悠悠的。没多少饺子,不过她已经包了很久。这一点和妈妈不太一样,妈妈性格火爆,干活也利索。

    阿敏呢?她能感觉到婆婆为人很好,但是她和婆婆确实不知道该说什么好。说到底,她们之间还非常陌生。

    两人对坐着,偶尔说一两句话,到九点时,阿敏跟婆婆说:“妈,我有点儿累,就先回房间了。”

    婆婆赶紧接过话说:“那你快去休息。”

    阿敏回了房间,静静的躺在床上。听着外边零星响起的鞭炮声,想着家里的父母和小宝。

    为什么在大年三十这么重要的、一家团圆的时刻,她独自孤独地躺在这里呢?这难道就是嫁人所要付出的一个代价?

    她在婚后的第一个大年三十,既没有陪着公婆,也没有陪着父母,也没有选择去陪伴波仔,此刻她就只有她自己。

    阿敏又想:如果没有这样的风俗,那她是不是就可以像往常一样陪伴在自己父母跟前?

    她又自嘲的回答自己:如果没有这个风俗,她也许需要和波仔以吵架的方式,来决定到底回谁家的这个问题了。

    又如果,她远嫁了,那么,她那时体会的孤独跟现在比,是不是会更强烈呢?

    人呐!还是要学会自己安慰自己呀!

    又是一个大年三十啊!

    不一样的家,可是不变的是守先人这个规矩。姓邹的都走了,只剩下两个不姓邹的外姓人,守在这个姓邹的家里。当然,婆婆和她不一样,婆婆觉得这就是她的家,不会有任何不自在。

    阿敏发现自己很矛盾的地方,她又思考起传统这回事情。从前和父母的冲突,使她觉得自己已经是一个跳出传统的人了,可是为什么波仔让她过去大伯家的时候,她不去呢?

    她问自己:是怕生?还是囿于传统?

    多年来养成的习惯,让她在潜意识里抵触这个活动。那么到底是因为这个活动曾经很多年让爸爸不能在家里守岁?还是因为这个排斥了女性的活动让她觉察到了性别歧视?

    那现在,波仔他们家这边并不排斥女性的参与,她可以和波仔一起了,她为什么不去呢?她的这些纠结到底源于什么呢?是她还没有认可自己已经是老邹家媳妇的这个新的身份吗?

    思维延展出去,如果这个守先人的传统一直不会消失,终有一天,她也会变成一个写在家谱上的名字,挂在波仔他大伯家的中堂上,受着后代儿孙的祭拜。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里不就是她的家吗?

    那上边会写什么呢?是邹赵氏这个面目模糊的代号,还是邹氏赵敏这个能体现出个体差异的称呼呢?

    女性常常会因为传统的力量而感觉到被伤害,因此会对抗着传统。可是要完全挣脱传统,哪里就是那么容易的事情呢?

    或者只是因为怕生吧!

    如果知道阿敏这样想,公婆一定会问:“为什么怕生?这不就是你的家吗?”就连波仔大概也不能理解这种心情。

    男性不能理解女性的心理,因为他们从来没有从自己的家里割裂出去。即使特别不像样的家,但那都是他一辈子的家。

    女性嫁人时,就像一棵已经长成的树,换了个生长的地方,她需要一段时间来适应。如果只是适应那个跟她亲密的人,情况会简单一些,过程可能很短。

    可是女性往往适应的是一个家庭,这就让情况变得复杂。

    复杂的情况也增加了适应的难度,而适应需要的时间也会因人而异。

    适应的过程会需要适当的营养,这个营养也许是来自波仔的爱。但肯定不止这些,可能还需要些别的,阿敏现在还不知道是什么。

    阿敏就是觉得,这个适应过程需要花费她很长的时间,让她缓过劲儿来,然后才能焕发出新的生机。

    所以,今天,当她站在新的家里,总有一些莫名的拘束感。即便她知道,公婆都是很好的人,但是要做到如鱼得水真的很难。或者只是这种拘束感,让她谢绝和波仔一起去守先人。

    这时候,阿敏反而有点儿羡慕那些一直在男婚女嫁传统里生活的农村女孩。如果她从婚礼那天起,就和波仔的父母住在一起,是不是现在就不会有这么多不自在了呢?

    阿敏在种种思绪中,慢慢的感到睡意朦胧。

    不知道过了多久,阿敏被一阵密集的鞭炮声惊醒过来。看看时间,十二点了,波仔也该回来了吧!

    然后,她听到家里的前门开了,紧接着波仔走进房间,阿敏对着他张开双臂说:“你回来了!”

    波仔走过来俯身抱抱她,然后开始脱衣服、钻进被窝。

    阿敏向波仔依偎过去,波仔抱着她,摸着她的背问道:“等我等累了吧!睡吧!”

    阿敏躺在波仔的臂弯睡着了。

章节目录

慧慧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零九破只为原作者宜芳家的慧慧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宜芳家的慧慧并收藏慧慧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