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元塔是供奉相国寺历代高僧遗骨佛龛的高塔,位于相国寺的北面,靠近相国寺的前殿,以便香客参拜佛祖之后顺道去慈元塔。
卫承稷和白疏云从释觉的禅院出发,到那里的脚程大约半柱香。
太子近卫和五城兵马司的人手大部分调去西禅院了,这一块倒是没什么人。
鹅毛白雪飘落至他们的发上,从远处看就跟染白了头一样。这一路上静悄悄的,两人并肩而行,却不说话,似乎各有心事,直到一道清冷的声音打破寂静。
“殿下怀疑释亮的死有蹊跷?”
卫承稷原本沉浸在冗杂的思绪中,被白疏云突然出声打岔,一下子都忘记自己想到哪了。
罢了,卫承稷拂落肩头的雪花,把纷扰埋进心里,嗯了一声:“释亮死于八年前,他当时正值不惑,身体康健,武功高强,突然有一天暴毙,鬼都不信。”
白疏云了然,难怪刚刚卫承稷突然在她掌心比划,问她会不会验骨。
她略感讶异:“释亮竟是懂武之人?”
“嗯。”卫承稷看着近在眼前的慈元塔,六面九级,通高六丈,古朴刚劲的高塔象征佛家的无缘大慈、同体大悲。
“释亮和释觉师承皈无大师,都是能与大内高手一较高下的武功大能。他死前一年,曾进宫谒见我母后,我见他面色红润,眼神炯炯,中气十足,不像有隐疾在身。”
白疏云虽然对佛家不了解,如果说她对释亮和释觉只是略有耳闻,那这位皈无大师真真算是如雷贯耳了。
嘉成五十三年,西戎进犯,皈无大师自请去边境抗敌,以身殉国,享年四十四岁。这就是白疏云在史书上看到的,关于皈无大师轻描淡写的一笔。
都说方外之人需得四大皆空,皈无大师身为佛门中人,何尝不知道参与俗世是犯了佛门大忌,可他面对压迫,不得不将自己的性命拼上,只求嘉成帝看在他殉国的份上,能对佛家子弟宽容一些。
好人不在世,恶人磨世尊。古往今来,让人感慨惋惜的又何止这一件。白疏云不想对前朝作评价,思绪重新回到案子上:“殿下,您真的相信释觉不知晓密室所在?”
“哼。”提及这个,卫承稷就对释觉糊弄他这件事感到非常不满,“整整七年,即便释亮瞒得再紧,但凡脑子正常都能察觉到端倪,释觉是傻子才不知晓密室在哪。”
那是一间密室,又不是什么小物件,哪能说藏就藏。
卫承稷道:“他对凶手心中有愧,必定会想尽办法替他掩饰,最起码,凶手不能是通过他而被我们抓住的。”
释觉靠不住,所以卫承稷干脆从释亮身上入手,雁过必留痕,只要释亮非自然死亡,就能从他的尸骨上找到痕迹。
他还真不相信,凶手杀死了方秋这个直接刽子手,却放过释亮这个罪魁祸首。
目的地已到,两人停下脚步。
面前的塔门是一道圆弧形的壶门,左右有搛柱支撑,塔身为青砖铺就,外缘是木构的飞檐回廊,并用砖雕饰成梁柱和斗拱,塔顶安放着一朵欲开不开的莲苞。
现在,他们遇到了一个小问题,门把手被一条稚儿手臂粗的精钢铁链给缠起来了,还附着一把大锁,这该怎么进去?
白疏云拨弄了一下锁链,倒不是很粗,用内力轻易能弄断,但这毕竟是人家的门锁,总不好直接震开,她转身问卫承稷:“要返回去拿钥匙吗?”
当然不可能,卫承稷握住锁链,将内力凝聚于掌心,咔擦一声,精钢制成的锁链顿时裂成两段。
“走吧。”
卫承稷随手将废掉的锁链丢在一边。拿什么钥匙,也不嫌浪费时间。
白疏云立于一旁,见卫承稷潇洒地丢锁开门,一套动作下来行云流水,一点心理负担都没有,好像把这里当自己家一样。
她抬步跟上,暗暗摇头,不愧是太子殿下,行事果然够随心所欲。
塔里漆黑一片,卫承稷从袖中掏出一枚火折子,轻轻一吹,一抹明亮的火光顿时燃起。
塔内的结构和格局初现端倪,第一层正前方供着四大菩萨,左右两边分别有两尊石像。
白疏云认得右边的是药王菩萨,左边的菩萨比较眼生,倒是它手中拿着的石杵,她好像在哪匆匆瞥过一眼。
他们在第一层里绕了一圈之后,并没有发现佛龛的踪迹。
卫承稷当即对白疏云道:“上楼。”
楼梯为穿壁式,砌在回廊中,穿过塔壁上的石洞即可来到第二层。这一层有九个舍利塔,按九宫格的阵序排列,每个舍利塔内都放着一个木雕盒子。
“慈元塔共九层,每一层放置九个佛龛,从顶层开始依次往下。释亮才死了八年,应该就在这一层了。”
青石墙壁上嵌着四个烛台,卫承稷用火折子点上之后,这一层瞬间通明了起来。
左右墙壁上还描绘着精美的壁画,千手千眼观音菩萨位于中心,看似摇曳的背光外圈,由镶着眼睛的无数只手构成,橙赤为主色调,圣洁而慈悲,千眼千手似能看透众生苦难,渡济苍生。
白疏云毫不费劲就找到了释亮的佛龛,使力将其搬了出来,放在地上。
奇怪的是,与其他佛龛相比,这个佛龛的表面一丝灰尘都没有,似是被谁精心地擦拭过一样。
将木盒打开,里面是几根灰白的骨骸,白疏云辨认了下,分别是一根股骨、一根胫骨和三根肋骨,其中有一条肋骨在中间断损。
她只需看一眼,便感觉到了不对劲,秀眉微微蹙了起来:“殿下,释亮的身量如何?”
卫承稷估量了下释亮的身量,大约比他要矮两寸,回道:“约莫五尺四。”
白疏云用手比量了一下股骨的长度,道:“这腿骨只有九寸,应属于一个八岁左右的孩童,绝不可能是释亮的骸骨。”
壁上观音眉目祥和,眼眸半垂,本该是温柔地注视着人间。但是,烛光微微跳动,观音脸上的笑容随着阴影而蔓延,逐渐勾起一个诡异的弧度。
谁能想到,慈元塔里受万人供奉的高僧遗骨,并不属于高僧,而是一个只有几根骸骨的小孩子。
卫承稷和白疏云看着这堆骨骸,陷入了沉思。不知为何,他们有一种直觉,这个孩童,就是方秋等人所造的杀孽。
“你如何确认这孩童只有八岁?”
白疏云拿起股骨比划,向他解释:“一般而言,股骨长度约为身量的四分之一,这根股骨长九寸,推测他的身量约为三尺六,虽然这个身量对正常的八岁孩童来说矮了些,但考虑到相国寺那时的情况,这个孩子比同龄人长得慢些更为合理。”
卫承稷了然,颇有些得寸进尺:“那你能看出他何时死的吗?”
“尚且不能。”白疏云一口否决,他当真以为她有透视眼,什么东西都能直接用肉眼看出来吗。
白疏云拿起那根断裂的肋骨,仔细查看它的质感、断裂口的尖锐,回想起书上所说的、以往碰到过的伤痕类别,心下才有了几分结论。
“这几根骨头上都有细碎的裂痕,如果民女猜测无误的话,这个孩童是被人殴打,导致肋骨断裂,刺破内脏而死。”
卫承稷屈膝在她身边蹲下,双指捻着下巴轻轻摩挲,问:“何以见得?”
白疏云指着那两段肋骨,断口尖锐处隐约有点暗沉的痕迹,“肋骨断损处,接续的两头都有暗色,民女怀疑这是血迹。但是这个天气不适合验骨,无法进一步确认这是生前伤还是死后伤。”
《洗冤集录》里注道,检骨须得晴明,可他们这里的雪已下了好几个时辰,虽然有变小的趋势,但依旧在纷纷扬扬,停雪放晴不知要待到何时。
他们的目的是要通过释亮的尸体摸到更多凶手的线索,既然这不是释亮的骨骸,就没必要浪费时间。
卫承稷当即决定:“那便不验了。”
慈元塔中一无所获,两人只得原路返回。刚下到一层时,卫承稷的步子突然停下,视线定格在韦陀菩萨像下方的方台上。
白疏云顺着他的目光看过去,从这个角度看,可以发现方台四边有一条细小的缝隙,似乎有个封死的暗格。
卫承稷率先抬步:“我们过去看看。”
两人凑到韦驮菩萨像下,卫承稷摸索了一下那条缝隙,找准位置后一掌震开,一个顶部刻着镇邪符的木盒子显露出来,木盒里是一副非常完整的骸骨。
因为陆皇后礼佛,京中世家、朝中官员送礼多送佛家珍宝典籍。
连阁老家的小姐曾给陆皇后送过一尊韦陀金像,并道韦陀菩萨是佛教的守护神,手持降魔杵,能驱除邪魔歪道,保护佛法,因此又被称为护法菩萨。
用镇邪符把遗骨封着,还将其放到韦陀菩萨脚下镇压,这是要此人永世不得超生吗?
白疏云用手丈量了下骨骸的长度,道:“男子,五十岁上下,身长五尺左右,骨头颜色呈浅青黑色。民女揣测,此人应是中了铅毒而亡。”
……
卫承稷和白疏云从释觉的禅院出发,到那里的脚程大约半柱香。
太子近卫和五城兵马司的人手大部分调去西禅院了,这一块倒是没什么人。
鹅毛白雪飘落至他们的发上,从远处看就跟染白了头一样。这一路上静悄悄的,两人并肩而行,却不说话,似乎各有心事,直到一道清冷的声音打破寂静。
“殿下怀疑释亮的死有蹊跷?”
卫承稷原本沉浸在冗杂的思绪中,被白疏云突然出声打岔,一下子都忘记自己想到哪了。
罢了,卫承稷拂落肩头的雪花,把纷扰埋进心里,嗯了一声:“释亮死于八年前,他当时正值不惑,身体康健,武功高强,突然有一天暴毙,鬼都不信。”
白疏云了然,难怪刚刚卫承稷突然在她掌心比划,问她会不会验骨。
她略感讶异:“释亮竟是懂武之人?”
“嗯。”卫承稷看着近在眼前的慈元塔,六面九级,通高六丈,古朴刚劲的高塔象征佛家的无缘大慈、同体大悲。
“释亮和释觉师承皈无大师,都是能与大内高手一较高下的武功大能。他死前一年,曾进宫谒见我母后,我见他面色红润,眼神炯炯,中气十足,不像有隐疾在身。”
白疏云虽然对佛家不了解,如果说她对释亮和释觉只是略有耳闻,那这位皈无大师真真算是如雷贯耳了。
嘉成五十三年,西戎进犯,皈无大师自请去边境抗敌,以身殉国,享年四十四岁。这就是白疏云在史书上看到的,关于皈无大师轻描淡写的一笔。
都说方外之人需得四大皆空,皈无大师身为佛门中人,何尝不知道参与俗世是犯了佛门大忌,可他面对压迫,不得不将自己的性命拼上,只求嘉成帝看在他殉国的份上,能对佛家子弟宽容一些。
好人不在世,恶人磨世尊。古往今来,让人感慨惋惜的又何止这一件。白疏云不想对前朝作评价,思绪重新回到案子上:“殿下,您真的相信释觉不知晓密室所在?”
“哼。”提及这个,卫承稷就对释觉糊弄他这件事感到非常不满,“整整七年,即便释亮瞒得再紧,但凡脑子正常都能察觉到端倪,释觉是傻子才不知晓密室在哪。”
那是一间密室,又不是什么小物件,哪能说藏就藏。
卫承稷道:“他对凶手心中有愧,必定会想尽办法替他掩饰,最起码,凶手不能是通过他而被我们抓住的。”
释觉靠不住,所以卫承稷干脆从释亮身上入手,雁过必留痕,只要释亮非自然死亡,就能从他的尸骨上找到痕迹。
他还真不相信,凶手杀死了方秋这个直接刽子手,却放过释亮这个罪魁祸首。
目的地已到,两人停下脚步。
面前的塔门是一道圆弧形的壶门,左右有搛柱支撑,塔身为青砖铺就,外缘是木构的飞檐回廊,并用砖雕饰成梁柱和斗拱,塔顶安放着一朵欲开不开的莲苞。
现在,他们遇到了一个小问题,门把手被一条稚儿手臂粗的精钢铁链给缠起来了,还附着一把大锁,这该怎么进去?
白疏云拨弄了一下锁链,倒不是很粗,用内力轻易能弄断,但这毕竟是人家的门锁,总不好直接震开,她转身问卫承稷:“要返回去拿钥匙吗?”
当然不可能,卫承稷握住锁链,将内力凝聚于掌心,咔擦一声,精钢制成的锁链顿时裂成两段。
“走吧。”
卫承稷随手将废掉的锁链丢在一边。拿什么钥匙,也不嫌浪费时间。
白疏云立于一旁,见卫承稷潇洒地丢锁开门,一套动作下来行云流水,一点心理负担都没有,好像把这里当自己家一样。
她抬步跟上,暗暗摇头,不愧是太子殿下,行事果然够随心所欲。
塔里漆黑一片,卫承稷从袖中掏出一枚火折子,轻轻一吹,一抹明亮的火光顿时燃起。
塔内的结构和格局初现端倪,第一层正前方供着四大菩萨,左右两边分别有两尊石像。
白疏云认得右边的是药王菩萨,左边的菩萨比较眼生,倒是它手中拿着的石杵,她好像在哪匆匆瞥过一眼。
他们在第一层里绕了一圈之后,并没有发现佛龛的踪迹。
卫承稷当即对白疏云道:“上楼。”
楼梯为穿壁式,砌在回廊中,穿过塔壁上的石洞即可来到第二层。这一层有九个舍利塔,按九宫格的阵序排列,每个舍利塔内都放着一个木雕盒子。
“慈元塔共九层,每一层放置九个佛龛,从顶层开始依次往下。释亮才死了八年,应该就在这一层了。”
青石墙壁上嵌着四个烛台,卫承稷用火折子点上之后,这一层瞬间通明了起来。
左右墙壁上还描绘着精美的壁画,千手千眼观音菩萨位于中心,看似摇曳的背光外圈,由镶着眼睛的无数只手构成,橙赤为主色调,圣洁而慈悲,千眼千手似能看透众生苦难,渡济苍生。
白疏云毫不费劲就找到了释亮的佛龛,使力将其搬了出来,放在地上。
奇怪的是,与其他佛龛相比,这个佛龛的表面一丝灰尘都没有,似是被谁精心地擦拭过一样。
将木盒打开,里面是几根灰白的骨骸,白疏云辨认了下,分别是一根股骨、一根胫骨和三根肋骨,其中有一条肋骨在中间断损。
她只需看一眼,便感觉到了不对劲,秀眉微微蹙了起来:“殿下,释亮的身量如何?”
卫承稷估量了下释亮的身量,大约比他要矮两寸,回道:“约莫五尺四。”
白疏云用手比量了一下股骨的长度,道:“这腿骨只有九寸,应属于一个八岁左右的孩童,绝不可能是释亮的骸骨。”
壁上观音眉目祥和,眼眸半垂,本该是温柔地注视着人间。但是,烛光微微跳动,观音脸上的笑容随着阴影而蔓延,逐渐勾起一个诡异的弧度。
谁能想到,慈元塔里受万人供奉的高僧遗骨,并不属于高僧,而是一个只有几根骸骨的小孩子。
卫承稷和白疏云看着这堆骨骸,陷入了沉思。不知为何,他们有一种直觉,这个孩童,就是方秋等人所造的杀孽。
“你如何确认这孩童只有八岁?”
白疏云拿起股骨比划,向他解释:“一般而言,股骨长度约为身量的四分之一,这根股骨长九寸,推测他的身量约为三尺六,虽然这个身量对正常的八岁孩童来说矮了些,但考虑到相国寺那时的情况,这个孩子比同龄人长得慢些更为合理。”
卫承稷了然,颇有些得寸进尺:“那你能看出他何时死的吗?”
“尚且不能。”白疏云一口否决,他当真以为她有透视眼,什么东西都能直接用肉眼看出来吗。
白疏云拿起那根断裂的肋骨,仔细查看它的质感、断裂口的尖锐,回想起书上所说的、以往碰到过的伤痕类别,心下才有了几分结论。
“这几根骨头上都有细碎的裂痕,如果民女猜测无误的话,这个孩童是被人殴打,导致肋骨断裂,刺破内脏而死。”
卫承稷屈膝在她身边蹲下,双指捻着下巴轻轻摩挲,问:“何以见得?”
白疏云指着那两段肋骨,断口尖锐处隐约有点暗沉的痕迹,“肋骨断损处,接续的两头都有暗色,民女怀疑这是血迹。但是这个天气不适合验骨,无法进一步确认这是生前伤还是死后伤。”
《洗冤集录》里注道,检骨须得晴明,可他们这里的雪已下了好几个时辰,虽然有变小的趋势,但依旧在纷纷扬扬,停雪放晴不知要待到何时。
他们的目的是要通过释亮的尸体摸到更多凶手的线索,既然这不是释亮的骨骸,就没必要浪费时间。
卫承稷当即决定:“那便不验了。”
慈元塔中一无所获,两人只得原路返回。刚下到一层时,卫承稷的步子突然停下,视线定格在韦陀菩萨像下方的方台上。
白疏云顺着他的目光看过去,从这个角度看,可以发现方台四边有一条细小的缝隙,似乎有个封死的暗格。
卫承稷率先抬步:“我们过去看看。”
两人凑到韦驮菩萨像下,卫承稷摸索了一下那条缝隙,找准位置后一掌震开,一个顶部刻着镇邪符的木盒子显露出来,木盒里是一副非常完整的骸骨。
因为陆皇后礼佛,京中世家、朝中官员送礼多送佛家珍宝典籍。
连阁老家的小姐曾给陆皇后送过一尊韦陀金像,并道韦陀菩萨是佛教的守护神,手持降魔杵,能驱除邪魔歪道,保护佛法,因此又被称为护法菩萨。
用镇邪符把遗骨封着,还将其放到韦陀菩萨脚下镇压,这是要此人永世不得超生吗?
白疏云用手丈量了下骨骸的长度,道:“男子,五十岁上下,身长五尺左右,骨头颜色呈浅青黑色。民女揣测,此人应是中了铅毒而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