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50 章
翌日一早,卫赋兰使唤云招去要古籍,熟料云招前脚刚回,后脚便有林如海遣来的小厮上门,毕恭毕敬将书籍奉上了桌。
云招无语凝噎,暗道又是一场空,却见他家公子苦笑两声,拿起书就出了门,行至院外,又住脚吩咐他带上前日在街上买的风筝。
阳春三月,风渐和暖,二人闲走半晌,竟寻了一处空旷地,放起风筝。
卫赋兰当真如在自家庭院一般,意兴盎然,拉籰子线拉扯得不亦乐乎。风筝越过树梢,越飞越高,越放越远,他手里的籰子也滚动得越来越快,引得下人们纷纷侧目。
忽然,只听一声脆响,籰子线遽然断裂,画着君子兰的风筝摇摇晃晃从空中坠落。
落进了远处青白院墙内。
卫赋兰哎呀一声,手里的握轮仍咕噜滚动,雀跃未歇。
林黛玉就在那座院墙内,卫赋兰悄悄打听过,自她回府,常来这里。数日前卫赋兰与林如海对弈时不动声色提了一句此园萧条,林如海挂在心头,赶在女儿回来前,命人将园子好生修整了一番。此刻从外面望去,已能瞧见些绿意。
卫赋兰想起从前听的戏文,良辰美景,才子佳人相会,好一出请君入瓮。而今借由风筝求见,他瞧自己实在不像个正正经经的落魄才子,倒像个胡乱蹿的痞子。
他也没去敲那半掩的院门,就在门外老老实实等着,没一会儿,院门开了,一个小丫头拿着风筝从里面出来,可惜的是,风筝已经破了一角。
小丫头福礼道:“风筝被里头树枝刮破了,卫公子下回放风筝,可去前头院里。”
“是我的疏忽。”卫赋兰接过风筝,弓身亦回一礼,问道,“你家姑娘可在里面?我是否惊扰了她?”
“我家姑娘在亭子里头呢,不碍事,就是您这风筝……”
风筝已经完成了它的使命,可算是死得其所,卫赋兰摸了摸风筝,轻轻一笑道:“无妨,我拿回去让人补补就是了。趁此机会,我还想问问林姑娘,昨日我没留意,大抵是在给姑娘的书里不小心夹了页画儿,不知林姑娘可有看到?”
小丫头想了想,“我替你去问问。”
“有劳了。”
等待间隙,卫赋兰心内却不似表面那般泰然。林黛玉外冷内热,在外人面前就如同一座冰山,若非他机缘巧合化身为狗,只怕这辈子都难能与之相识。他唯恐近两日作为会惹得林黛玉不快,但思来想去,他真没别的办法了。
他做好了再次被拒的准备,并思量着下一个招数,然而这次,院门敞开,出来的不是那小丫头,是林黛玉。
卫赋兰陡然惊住,一股浪潮席卷而来,忽冷忽热,自脚底涌入眼眶,他发现自个心里忽然沉甸甸的。
林黛玉穿着绛红袄儿,披了件雪白披风,暖春如许,她怀里却还抱着手炉。
瘦了。
卫赋兰眼里,此刻的林黛玉就如身旁绿丛里的那朵小百花,又白又娇,柔若无骨,禁不得一丁点风吹雨打。现下静心打量,才发现如此看她,与身为狗时那样看她,是不同的。
卫赋兰难以分辨是何种不同,但他此刻实实在在地走不动路。
他有些后悔,不该急着见她。
杂乱思绪如浪翻涌,没一会儿功夫,林黛玉就远远站到了他面前。
两人相隔约有数丈,林黛玉面色如霜似玉,顿住许久似乎不愿意过来,而这头的卫赋兰也是迷迷瞪瞪,神思恍惚,毫无作为。
云招适时咳了两声,见公子仍无反应,又伸手在背后戳了他一下。
卫赋兰回神时,林黛玉已先走了过来,他亦不知自己恍神的这片刻,另一边的林黛玉经过了一番怎样的权衡。
他差一点儿就要错过她了。
三番两次,林黛玉隐有所感,但并不知此人到底有何目的。
她不惯与人相交,更遑论是这等轻浮纨绔。之所以亲自出来,便是想断绝了此人的念头,不管他到底有何念头……
林黛玉远远看着这人,只道他并不如父亲口中那般清朗正直,她看不真切他的面容,心底却无端生出一丝好奇。
好在此地清幽,人少,除了紫鹃,其余贾府下人都被安置在别院,林黛玉不动声色瞥眼四周,轻轻呼出一口气,迈出步子。
卫赋兰便怔怔守在原地等她走来,即便他缓过神,亦如置身梦中,不忍惊扰。一如林黛玉回府的那日,他等着她过来。
但这次,林黛玉眼里再无旁人。
林黛玉莲步轻移,款款而行,目光不像卫赋兰那么直白又热烈,她的视线始终微微下落几寸,像在看卫赋兰的衣饰,又像在看着地面。
仿佛经过了数百道呼吸,林黛玉终于在卫赋兰面前站定。
这个时候的卫赋兰却不好再直直盯着她了。
卫赋兰垂眼作揖,“林姑娘。”
林黛玉微微颔首,没应话,向紫鹃投去一眼,紫鹃心领神会,将那幅被眼泪晕染的兰花画儿递了过来。
“是我不慎毁了你的画,你若不嫌弃,我送你别的画。”
林黛玉声音轻轻柔柔的,听来却冷得很,卫赋兰瞧了眼被“毁”的画,其实不过就是叶子上的墨被晕开了些,近看不行,远观尚可。
若是懂些礼节的王孙公子,遇到此种时候必是礼貌回绝,显得大方又坦荡,而卫赋兰此种时候脑袋懵懵然,却是又揖了一礼,道:“如此,甚好。”
这话一出口,他更不想抬起头来看林黛玉的表情了。
试想,若他当下回绝,岂不是将礼尚往来的机会白白糟践?
一边是再见良机,一边是初见形象,卫赋兰毫不犹豫选了前者,即便他绝不后悔,面上还是微微有些臊热。
他轻咳一声,忙接道:“此事不急,林姑娘慢慢来。”
林黛玉在他脸上瞧出些窘态,因卫赋兰与她说话时始终垂着眼,从没抬眼看她,林黛玉松下心,反倒能坦率看他。
先前始终模糊的面容逐渐清晰,林黛玉看清了他的脸,方明白父亲为何赞此人清正执礼了。他行为虽荒诞,却无丝毫鄙俗之气,意外地令人不觉得厌恶。
无人发现林黛玉冷峭的眉峰悄悄舒缓下来,听到卫赋兰回话,林黛玉也未再多看他,兀自颔首,转身欲走。
然而这时,卫赋兰又开口了。
卫赋兰从云招手里接过翻了两页的古籍,举到身前,随意指了个地方,煞有其事问道:“昨日向林大人讨了这书来看,无奈在下见识浅薄,这两句话实在难以理解,今早本欲向林大人讨教,又听说他出府了,闻听林姑娘博览群书,不知可否指导一二?”
古朴书册结结实实遮住卫赋兰半张脸,没听见林黛玉回复,他又小心翼翼挪了挪指着书页的手指,生怕自己指错地方,惹人笑话。
静默须臾,只听林黛玉道:“我没读什么书,我也不认得。”
林黛玉读过多少书卫赋兰再清楚不过,借住贾府那三年,他可是眼睁睁看着林黛玉房里的书架一日重过一日。
那可是林黛玉为数不多的嗜好。
这平日里率真赤城的小姑娘认认真真说起瞎话来,还真让人捉不住漏洞。
卫赋兰暗叹了声,他又能拿她如何?
“那......在下便等林大人回来就是了。”卫赋兰语带沮丧。
听卫赋兰提起林如海,林黛玉柳眉一蹙,“这本我尚还识得,我与你解析便是,不必叨扰他。紫鹃,去我房里拿纸笔来!”
卫赋兰眼睛一亮,搬出林如海实乃偶然,既林黛玉执意如此,他当然从善如流。
“不必!正好我带着呢。”
说罢云招便从兜袋里取出笔墨宣纸,紫鹃接过来一看,竟还都是崭新的。
这算什么事呢?若在京城荣国府,这种事,紫鹃绝对是要拦住的,可这一路上,她随林黛玉自北南下,见惯了林黛玉的满面愁容,即便回了扬州,亲眼见到父亲安好,林黛玉的愁闷依然未消减半分。
此去三年,贾家并未苛待林黛玉,但寄人篱下,大抵还是不痛快的,加之林黛玉倔强好胜,更听不得旁人半句怜悯,紫鹃为之时时心忧,而卫二公子恰好就在这个时候出现了。
见到鼎鼎有名的卫二,紫鹃此时甚至有些惋惜,若这卫二公子也是位闺阁姑娘就好了,还能与她家姑娘搭个伴,帮她姑娘开解开解。
紫鹃服侍林黛玉回到亭子里坐下,得到应允,卫赋兰也大大方方跟进那花草园子,到走廊里远远等着。二人又拉开数丈距离。
林黛玉专注地写起注释,神态动作都是卫赋兰极为熟悉的模样,从前她每每伏案读书,他都会跳到案上,在数尺之外静静陪她。托林黛玉的福,那三年里,卫赋兰也并非毫无长进。
他认识了不少生僻字,诗也背了不少。
譬如这一首王摩诘的《相思》。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极为应景,甚合心意。
卫赋兰随手折下一枝伸来的桃枝,举至眼前,在粉白的花影中看着亭子里的林黛玉。
恍然似曾相识,许是梦中,许是前世。
云招无语凝噎,暗道又是一场空,却见他家公子苦笑两声,拿起书就出了门,行至院外,又住脚吩咐他带上前日在街上买的风筝。
阳春三月,风渐和暖,二人闲走半晌,竟寻了一处空旷地,放起风筝。
卫赋兰当真如在自家庭院一般,意兴盎然,拉籰子线拉扯得不亦乐乎。风筝越过树梢,越飞越高,越放越远,他手里的籰子也滚动得越来越快,引得下人们纷纷侧目。
忽然,只听一声脆响,籰子线遽然断裂,画着君子兰的风筝摇摇晃晃从空中坠落。
落进了远处青白院墙内。
卫赋兰哎呀一声,手里的握轮仍咕噜滚动,雀跃未歇。
林黛玉就在那座院墙内,卫赋兰悄悄打听过,自她回府,常来这里。数日前卫赋兰与林如海对弈时不动声色提了一句此园萧条,林如海挂在心头,赶在女儿回来前,命人将园子好生修整了一番。此刻从外面望去,已能瞧见些绿意。
卫赋兰想起从前听的戏文,良辰美景,才子佳人相会,好一出请君入瓮。而今借由风筝求见,他瞧自己实在不像个正正经经的落魄才子,倒像个胡乱蹿的痞子。
他也没去敲那半掩的院门,就在门外老老实实等着,没一会儿,院门开了,一个小丫头拿着风筝从里面出来,可惜的是,风筝已经破了一角。
小丫头福礼道:“风筝被里头树枝刮破了,卫公子下回放风筝,可去前头院里。”
“是我的疏忽。”卫赋兰接过风筝,弓身亦回一礼,问道,“你家姑娘可在里面?我是否惊扰了她?”
“我家姑娘在亭子里头呢,不碍事,就是您这风筝……”
风筝已经完成了它的使命,可算是死得其所,卫赋兰摸了摸风筝,轻轻一笑道:“无妨,我拿回去让人补补就是了。趁此机会,我还想问问林姑娘,昨日我没留意,大抵是在给姑娘的书里不小心夹了页画儿,不知林姑娘可有看到?”
小丫头想了想,“我替你去问问。”
“有劳了。”
等待间隙,卫赋兰心内却不似表面那般泰然。林黛玉外冷内热,在外人面前就如同一座冰山,若非他机缘巧合化身为狗,只怕这辈子都难能与之相识。他唯恐近两日作为会惹得林黛玉不快,但思来想去,他真没别的办法了。
他做好了再次被拒的准备,并思量着下一个招数,然而这次,院门敞开,出来的不是那小丫头,是林黛玉。
卫赋兰陡然惊住,一股浪潮席卷而来,忽冷忽热,自脚底涌入眼眶,他发现自个心里忽然沉甸甸的。
林黛玉穿着绛红袄儿,披了件雪白披风,暖春如许,她怀里却还抱着手炉。
瘦了。
卫赋兰眼里,此刻的林黛玉就如身旁绿丛里的那朵小百花,又白又娇,柔若无骨,禁不得一丁点风吹雨打。现下静心打量,才发现如此看她,与身为狗时那样看她,是不同的。
卫赋兰难以分辨是何种不同,但他此刻实实在在地走不动路。
他有些后悔,不该急着见她。
杂乱思绪如浪翻涌,没一会儿功夫,林黛玉就远远站到了他面前。
两人相隔约有数丈,林黛玉面色如霜似玉,顿住许久似乎不愿意过来,而这头的卫赋兰也是迷迷瞪瞪,神思恍惚,毫无作为。
云招适时咳了两声,见公子仍无反应,又伸手在背后戳了他一下。
卫赋兰回神时,林黛玉已先走了过来,他亦不知自己恍神的这片刻,另一边的林黛玉经过了一番怎样的权衡。
他差一点儿就要错过她了。
三番两次,林黛玉隐有所感,但并不知此人到底有何目的。
她不惯与人相交,更遑论是这等轻浮纨绔。之所以亲自出来,便是想断绝了此人的念头,不管他到底有何念头……
林黛玉远远看着这人,只道他并不如父亲口中那般清朗正直,她看不真切他的面容,心底却无端生出一丝好奇。
好在此地清幽,人少,除了紫鹃,其余贾府下人都被安置在别院,林黛玉不动声色瞥眼四周,轻轻呼出一口气,迈出步子。
卫赋兰便怔怔守在原地等她走来,即便他缓过神,亦如置身梦中,不忍惊扰。一如林黛玉回府的那日,他等着她过来。
但这次,林黛玉眼里再无旁人。
林黛玉莲步轻移,款款而行,目光不像卫赋兰那么直白又热烈,她的视线始终微微下落几寸,像在看卫赋兰的衣饰,又像在看着地面。
仿佛经过了数百道呼吸,林黛玉终于在卫赋兰面前站定。
这个时候的卫赋兰却不好再直直盯着她了。
卫赋兰垂眼作揖,“林姑娘。”
林黛玉微微颔首,没应话,向紫鹃投去一眼,紫鹃心领神会,将那幅被眼泪晕染的兰花画儿递了过来。
“是我不慎毁了你的画,你若不嫌弃,我送你别的画。”
林黛玉声音轻轻柔柔的,听来却冷得很,卫赋兰瞧了眼被“毁”的画,其实不过就是叶子上的墨被晕开了些,近看不行,远观尚可。
若是懂些礼节的王孙公子,遇到此种时候必是礼貌回绝,显得大方又坦荡,而卫赋兰此种时候脑袋懵懵然,却是又揖了一礼,道:“如此,甚好。”
这话一出口,他更不想抬起头来看林黛玉的表情了。
试想,若他当下回绝,岂不是将礼尚往来的机会白白糟践?
一边是再见良机,一边是初见形象,卫赋兰毫不犹豫选了前者,即便他绝不后悔,面上还是微微有些臊热。
他轻咳一声,忙接道:“此事不急,林姑娘慢慢来。”
林黛玉在他脸上瞧出些窘态,因卫赋兰与她说话时始终垂着眼,从没抬眼看她,林黛玉松下心,反倒能坦率看他。
先前始终模糊的面容逐渐清晰,林黛玉看清了他的脸,方明白父亲为何赞此人清正执礼了。他行为虽荒诞,却无丝毫鄙俗之气,意外地令人不觉得厌恶。
无人发现林黛玉冷峭的眉峰悄悄舒缓下来,听到卫赋兰回话,林黛玉也未再多看他,兀自颔首,转身欲走。
然而这时,卫赋兰又开口了。
卫赋兰从云招手里接过翻了两页的古籍,举到身前,随意指了个地方,煞有其事问道:“昨日向林大人讨了这书来看,无奈在下见识浅薄,这两句话实在难以理解,今早本欲向林大人讨教,又听说他出府了,闻听林姑娘博览群书,不知可否指导一二?”
古朴书册结结实实遮住卫赋兰半张脸,没听见林黛玉回复,他又小心翼翼挪了挪指着书页的手指,生怕自己指错地方,惹人笑话。
静默须臾,只听林黛玉道:“我没读什么书,我也不认得。”
林黛玉读过多少书卫赋兰再清楚不过,借住贾府那三年,他可是眼睁睁看着林黛玉房里的书架一日重过一日。
那可是林黛玉为数不多的嗜好。
这平日里率真赤城的小姑娘认认真真说起瞎话来,还真让人捉不住漏洞。
卫赋兰暗叹了声,他又能拿她如何?
“那......在下便等林大人回来就是了。”卫赋兰语带沮丧。
听卫赋兰提起林如海,林黛玉柳眉一蹙,“这本我尚还识得,我与你解析便是,不必叨扰他。紫鹃,去我房里拿纸笔来!”
卫赋兰眼睛一亮,搬出林如海实乃偶然,既林黛玉执意如此,他当然从善如流。
“不必!正好我带着呢。”
说罢云招便从兜袋里取出笔墨宣纸,紫鹃接过来一看,竟还都是崭新的。
这算什么事呢?若在京城荣国府,这种事,紫鹃绝对是要拦住的,可这一路上,她随林黛玉自北南下,见惯了林黛玉的满面愁容,即便回了扬州,亲眼见到父亲安好,林黛玉的愁闷依然未消减半分。
此去三年,贾家并未苛待林黛玉,但寄人篱下,大抵还是不痛快的,加之林黛玉倔强好胜,更听不得旁人半句怜悯,紫鹃为之时时心忧,而卫二公子恰好就在这个时候出现了。
见到鼎鼎有名的卫二,紫鹃此时甚至有些惋惜,若这卫二公子也是位闺阁姑娘就好了,还能与她家姑娘搭个伴,帮她姑娘开解开解。
紫鹃服侍林黛玉回到亭子里坐下,得到应允,卫赋兰也大大方方跟进那花草园子,到走廊里远远等着。二人又拉开数丈距离。
林黛玉专注地写起注释,神态动作都是卫赋兰极为熟悉的模样,从前她每每伏案读书,他都会跳到案上,在数尺之外静静陪她。托林黛玉的福,那三年里,卫赋兰也并非毫无长进。
他认识了不少生僻字,诗也背了不少。
譬如这一首王摩诘的《相思》。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极为应景,甚合心意。
卫赋兰随手折下一枝伸来的桃枝,举至眼前,在粉白的花影中看着亭子里的林黛玉。
恍然似曾相识,许是梦中,许是前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