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海似的天上,远远悬着一轮皓月,像是一面又光又白的镜子,低低的。又像是汤碗里浮起的糯米丸子,白得都发腻,咬一口就会有蜜糖馅流出来似的。月色映着树丛间薄薄的微霜,越发显得天色清明。

    露台中央放着一架中原样式的纱灯,里面的红烛被纱罩笼着滟滟的光,那团光晕暖暖的,像是要溢出来似的,薛暮的心里也像是有东西要溢出来。

    她这时候才借着月光的清辉看清云丹多吉的长相,原来他的眼睛是向里凹陷的,单眼皮,狭长,眼神沉静如水,鼻子高挺,但有些瘦削。

    他的脸并不大,显得鼻子突兀了些,鼻子异峰突起,是典型的孤独相啊。

    云吉没有说话,厚重多层的袈裟被晚风吹得猎猎作响。薛暮也没有出声,她一时分不清究竟是狼更可怕,还是面前这个人更可怕。她忽然意识到自己和他单独在一起,好在夜风一吹没有了先前的头晕目眩,自制力比先前略高。

    薛暮一动也不敢动,又开始呼吸困难了。

    一切寂静无声,时间漫长难捱。

    他来这儿干什么?薛暮心里想着不如死个痛快,这样太吓人了。她竟然不敢再看他的脸,只好低下头看着他的鞋尖,他的靴筒是缎面的,看不清楚颜色。

    由于民族的不同,陌生的距离象大海一样遥远,他身着庄严的一袭僧装像寺院里的佛像那样虚幻,尽管面对面,薛暮却不好意思主动说话。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是你说的?”云吉先开了口,说的竟然是汉话。

    他的声音没有寻常的安多男人那么粗狂沙哑,而是十分低沉,声线清冷,说话语速快而清晰,字如珠玑滚落。像一只温柔有力的手,轻轻抚平薛暮心里的褶皱,又能勾起一阵莫名其妙的伤感。

    “对,这是中原的一句格言,”薛暮感到意外,开了口才发现,自己的声音沙哑得可怕,“意思是能透彻地领悟世态人情是一门大学问,只有通达人情世故,才知道如何与人相处。”

    “你叫什么名字?”

    “达娃他们都叫我白玛,白玛雍珍。”沉默了一会儿,薛暮终于忍不住问出那个一直在心间盘绕的问题:“仁波切……我们之前是不是在哪儿见过?”

    她悄悄抬头向上看去,发现云吉明显一怔,眸子里满是清澈又纯粹的疑惑,薛暮也开始后悔自己的冒失,他像有魔力一样,没有任何多余表情,却让人想要逃避。

    “对不起,是我冒昧了。”薛暮赶忙弯腰拱身地道歉。

    云吉短促地笑了一下,无声而浅淡,在他俊毅的脸上倏忽而过,显得克制又拘谨,似昙花一现:“道歉干什么,你觉得我面善,心里就算是旧相识了,今日只作远别重逢,亦未为不可。”

    一番话说得薛暮心如擂鼓,面红耳赤,直讷讷地杵在那儿不知道该如何回答。

    竟然是洛桑的出现救了她,他身后跟了两个托着一大盘刚出锅、掐成寿桃形的馍馍的侍从。洛桑匆匆跑上来,看到他们如此不对劲,竟然没有往别的方面想。

    他恭敬地朝云吉行礼,亲自接过托盘奉上,云吉微微摇头,没有去拿馍馍。洛桑就和薛暮打招呼,问她喜欢什么馅料,薛暮说都可以,他非要挑一只豆沙馅的给她尝尝,结果不小心打翻了托盘,圆滚滚的寿桃馍馍咕噜噜滚落一地,薛暮忙帮两个侍从一起捡。

    薛暮趁这个机会,帮他抱了几个馍馍,说:“走,一起送下去吧。”

    达娃已经醉得反应迟钝了,姜道隐和央金也头挨着头呼呼大睡,两个都在打呼噜,样子十分滑稽。

    还有人在不知疲倦地唱歌斗酒,蜡烛快燃尽了,薛暮怕这些醉醺醺的孩子会酿出事故,只好帮他们把蜡烛都吹灭。

    薛暮去下人们的房间里找到宝蟾,摇醒姜道隐,薛暮对达娃说:“我们先回去了?”

    达娃迷蒙着双眼,除了说:“好啊,那你们路上小心。”以外就再无表示。

    薛暮只好带着宝蟾和睡眼惺忪的姜道隐,一起走回薛家。朱鹮早就在内院的垂花门口心急如焚地等着,见姑娘平安归来,可算松了口气。

    薛暮胡乱拧手巾擦了把脸,晚上的情形又占据脑海,洗脸时、卸钗环时、看小丫鬟们烧水时,都如影随形,人在此间,魂却丢在云吉那里。

    她不觉神魂驰荡,如此左思右想,一时五内沸然炙起,由不得余意绵缠。只觉得浑身火热,面上作烧,走至镜台揭起锦袱一照,只见腮上通红,自羡压倒桃花,却不知情由此萌。

    宝蟾调了一手心玉容散,给薛暮厚涂上,薛暮把姜道隐依旧送回后罩房,自己睡到架子床上,架子床还是找当地木匠新置办的,翻个身就嘎吱乱响。

    西宁的夜晚隐秘了多少不为人知的激情。

    第二天中午才悠悠转醒,薛暮拿皂块洗脸,又拿青盐擦了牙,吃了一盘面筋炒丝瓜、几块苞米饼做早膳。

    她窝在土炕上,让朱鹮去外院喊管事的德吉过来,问她之前采买寨子的事情。

    在寨子里住的人家叫做“科巴”,这几十户人家是一种“辖日”。以前在种地之外,还随时听从当地土司的召唤,如今要听中原来的流官老爷的,到官寨里来干各种杂活。

    薛家来西宁之初,乌雅氏就张罗着采买了东西三百里、南北四百里的地盘,两百多个寨子,一千多户的辖地,活像南北朝时期的坞堡庄园。

    科巴们的谚语说:火烧屁股是土司信上的鸡毛,官寨上召唤送信的锣声一响,必须立马上路。

    顺着河谷远望,就可以看到那些河谷和山间一个又一个寨子,他们依靠耕种和畜牧为生。每个寨子都有一个级别不同的头人,头人们统辖寨子,官老爷再节制头人。

    那些头人节制的人就称之为百姓,这是一个人数众多的阶层,这个阶层的人有可能升迁,使自己的骨头因为贵族的血液充溢而变得沉重。

    但更大的可能是堕落,而且一旦堕落就难以翻身了。因为以前的土司喜欢更多自由的百姓变成没有自由的家奴。家奴是牲口,可以任意买卖任意驱使,而且要使自由人不断地变成奴隶那也很简单,只要针对人类容易犯下的错误订立一些规矩就可以了。

    这比那些有经验的猎人设下的陷阱还要十拿九稳。

    大臣常绶曾上书说:土司们没有法律。

    是的,他们并不把这一切写在纸上,但它是一种规矩,不用书写也是铭心刻骨的。而且比如今许多写在纸上的东西还有效力,如果有人问:难道不是这样吗?就会从时间很深远的地方传来十分肯定的声音,隆隆地说:“是这样,是这样。”

    总而言之,在那个时代订出的规矩是叫人向下而不是叫人向上的,骨头沉重高贵的人是制作这种规范的艺术家。

    骨头把人分出高下。

    达丨赖喇嘛如今已经式微,土司现在已经变成流官;流官的下面是头人;头人管百姓;然后才是科巴(信差而不是信使),然后是家奴。

    这之外,还有一类地位可以随时变化的人,他们是僧侣、手工艺人、巫师、说唱艺人。对这一类人,官府对他们要放纵一些,前提是只要他们不叫官老爷产生不知道拿他们怎么办好的情绪就行了。

    姜道隐曾经对薛暮说:“雪山栅栏中居住的藏族人,面对罪恶时是非不分就像沉默的汉族人,而在没有什么欢乐可言时,却显得那么欢乐又像天竺人。”

    这话是一个农奴对他姥娘说的,他姥娘说,那个农奴后来受了当地土司的惩罚,因为他总是去思考些大家都不愿深究的问题。他是在被割去了舌头、尝到不能言语的痛苦后才死去的。

    薛暮觉得这事实在可怕,姜道隐话里话外的意思无不残酷,但又与中原无数个王朝与政权的现实别无二致。

    如果一个人觉得自己是杰出的,而又不是生为贵族,那就做一个为人们描绘来世图景的人。如果他觉得关于现在,关于人生,有话不能不说,那就不要说了。

    皇帝永远看不见,也不想看见,那些想要说点什么的嘴已经没有了。

    百姓们有时确实想说点什么,但这些人一直要等到要死了,才会讲出来。

    薛暮叫德吉备马车,亲自去官寨看,官寨是以前管辖这片区域的麦琪土司留下的,离薛家倒不远。

    德吉是个虎背熊腰的女管家,三十多岁上下的妇女,有一双马车夫般的大手,单纯朴实又忠诚可靠。

    她陪薛暮站在骑楼的平台上,望着快马在原野上掠起了一股股灰尘。骑楼有三层楼高,就在向着东南的大门的上面,向着敞开的山谷。

    寨子的其它三面是七层楼高,背后和整个寨子连成一体,是一个碉堡,对着寨子后面西北方向的山口上斜冲下来的一条大道。春天确实正在到来,平台上夯实的泥顶也变得松软,下面三层,最上面是给家丁住的,也可对付来自正面的进攻,再下的两层是家奴的住房。

    河谷向着东南方向渐渐敞开,背后的群山开始高耸,正是太阳落下的地方。一条河流从山中澎湃而来,河水向东而去,谷地也在这奔流中越来越开阔。

    西宁是在中午的太阳下面还在靠东一点的地方,这个位置是有决定意义的,它决定了这里的人们和东边的中原王朝发生更多的联系,而不是和他们自己的宗教领袖达丨赖喇嘛。

    从元朝皇帝建立直接管辖青藏的宣政院开始,青藏高原就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薛暮先查看了土壤粒径、土壤湿度、枯枝落叶层厚度、地势起伏、光照强度、昆虫种类、寨子离水源的距离与水质情况,最终定下栽种青稞、枣树、豌豆、春小麦、枸杞、桃树和适应力强的苹果树。

    这些作物大多喜欢凉爽、湿润的环境,成活率高,适合种在海拔较高、气温适中、排水良好的地方。

    德吉语速飞快地和十几个科巴交代一遍,他们立刻骑马去各个寨子传递信息。

    这是一个阳光明亮的中午,一串风一样刮来的马蹄声使人立即就精神起来,一线线阳光也变成了绷紧的弓弦。

    薛暮回到薛家,觉得身上粘腻腻的,想去泡温泉,就乘车去达娃家。

    达娃的母亲季氏起的很早,看下人们洒扫屋子的时候,嘴里会念念有词地诵一些经文。达娃的祖母则是一刻不停晃动着手里的转经筒,她总是看薛暮,发现薛暮看她了,就会给她一个质朴的笑容。

    达娃不知道什么时候回的家,在房间里蒙头大睡,薛暮就没有等她,问了季氏那座温泉的具体路线,就和宝蟾一起上路了。

    可能是薛暮坐在马车上的缘故,总觉得人们走路的节奏都很慢,可能是缺氧的环境没有办法健步如飞,就显得这座小城特别悠闲自得,仿佛没有别的事好叫他们操心,藏民们都喜欢摇着转经筒蹲在屋檐下。

    这里的狗很多,也都很懒散,聚众扎堆躺在各个店铺门前晒太阳。

    温泉只有两三米见方,恐怕也只能容纳下一两个人,有一个小小的泉眼正在汩汩冒着热气,周围四壁上都被矿物质沉淀成白色了,薛暮试了试温泉的水温,不像看起来那么烫,很温吞。

    宝蟾服侍她脱下层层衣裳,她穿的是件葱黄色洋缎窄裉袄,水绿色洋驺裙,像个拨不见瓤的花生,里三层外三层,一层又一层。虽然是春天,脱光后还是能感到寒冷刺骨。

    刚开始略微失望,进入泉水后才感到惬意舒展,泉边草丛茂盛,薛暮把最高的一些草拽过来盖在自己身上,这样就放心多了。被温暖的液体包裹着,像是回到母亲的肚子里,她蜷缩起身体,侧躺下来,享受着这自然的恩赐,又仰头望着天空,任思绪漫无目的地游荡。

    回到落雁庭后,姜道隐挎着一只牛皮腰包来找她,同行的还有达娃。薛暮问姜道隐去哪了,他神秘兮兮的说你猜,然后不等薛暮说话就递给她一个垫花布的木椟,里面是一对黄灿灿的蜜蜡耳坠,又大又艳,直晃了薛暮一下。

    姜道隐笑道:“没想到藏族人送礼这么实惠,这是新郎家给的,我一对你一对。”

    宝蟾正在拿毛巾帕帮薛暮擦干头发,她不能转脑袋,就斜着眼睛将蜜蜡对着阳光看了又看,打消了对它真实性的怀疑。

    这时候才想起来问姜道隐:“你去新郎家干什么?”

    姜道隐小声说:“去如厕。”

    薛家四合院有一个很大的特点,没有茅厕,她家院子前后是茂密的草丛,无论大小都是随地解决,刚来的那天姜道隐就十分不适应,也不喜欢用恭桶。

    达娃反倒问他:“茅厕不是很脏吗?这样多干净。”

    薛暮问:“是不是很多藏民家都是这样?”

    “有一部分是,也有一部分用恭桶,但是都没搭过茅厕棚子,我也觉得这样的家里不干净。”

    薛暮和姜道隐的适应能力都很差,这样的露天净房,他们怎么也不习惯。

    今早姜道隐偶然开悟,终于想到两个好地方,就是新郎家,于是专门跑去新郎家上如厕。

    达娃把洗脸水泼到院子里,对姜道隐说:“就你这样还跟着你家小姐来青海呢?”

    “城市究竟是个什么玩意儿,不参与自然的循环,反而制造很多垃圾,像个造粪器,”薛暮一边往脸上抹三七麦冬膏,一边朝姜道隐笑道,“你的存在对大自然来说有什么意义?”

    “我怎么知道,总不能让我去死吧。”姜道隐顺手从高几上拿了块绿豆糕塞进嘴里,亳不见外地往摇椅上一躺,“哇,小姐,你这儿的点心都这么朴素了吗?连绿豆糕都出来了。”

    薛暮叹了口气:“没办法,从京师带来的糕点都吃没了,这儿能买到的食材种类又不多,你先凑合吃吧。”

    达娃则被三七麦冬膏吸引了注意,问她这是什么,薛暮把小瓷罐递给她:“这是三七麦冬膏,专门缓解面部干燥的。”

    “好精细的活儿,我也来保养保养!”达娃学着薛暮的样子在瓷罐里挖了一大块膏体抹到脸上。

    姜道隐在摇椅上摇摇晃晃:“达娃卓嘎,咱们今天就去塔尔寺吧,我还没去过呢。”

    达娃点点头:“我就是这么打算的,咱们一会儿就出发。”

    “那……我就先不去了吧。”薛暮深吸了一口气。

    “不是吧?为什么不去?你知道今天能看到手艺僧雕酥油花吗?”姜道隐从摇椅上一跃而起。

    “不知道。”

    “现在知道了,你去不去?”

    又是直面选择,薛暮本来只是想拖延选择的时间,可是这选择看来必须要做了,她把已经擦干的头发甩到脑后,坐到炕上。

    姜道隐和达娃对视了一眼,问:“怎么了?”

    “没事,”薛暮顺从心里的真实感觉,做了一个决定,“我会去的,但不是今天。”

    达娃有些生气,坐在她旁边说:“你这人真够薄情,主意还这么大。”

    她拿起桌上的瓷杯,咕咚咕咚灌了一大口信阳毛尖:“也是,你压根没把我们当回事!”

    怎么可能?薛暮心里想着,就是太把这里当回事了啊,嘴上却说:“放心吧,我就是今天犯懒了,不想挪窝。”

    原来在达娃看来她是面冷心硬,谁知道她心里多难过啊。为了一个素昧平生的、出家的喇嘛,见到他第一眼就觉得眼熟,也为了她自己。

    薛暮心里被伤痛填满了,像忧郁的青春期再次光临,多久没有过这种感触了?

    姜道隐笑道:“你别管她了,我家小姐就这样,主意大的很,又薄情,不能交心,她不回来没关系,我陪你玩哦。”

    他趁机搂住达娃的肩膀,达娃猛地踩了他的脚,把他疼得哑着嗓子叫了起来。

    等达娃和姜道隐走后,薛暮长舒了口气,觉得自己没有理由闷在一座小小的落雁庭,干脆带上宝蟾,徒步在西宁的街巷间闲逛,最后停留在一处做烙饼的桑提酒馆。

    青海的美在路上,所有事物都豁大开阔纯粹,尽兴展现着高原之美。这么好的天气有什么理由伤感,她索性敞开心扉,加入与堂里人们的闲聊。

    “阿妹,来,我们酒馆的青稞酒可是整条街最好的。”桑提酒馆的老板娘热情地拉薛暮坐下,给她倒了满满一碗酒。

    桌上清一色的倒钟形木碗,敞口翻沿,下有圆形底座,木碗内外皆上有清漆,与底部的鎏银花边相衬,格外华美。

    薛暮端起木碗,还未及唇边,一股醇厚的酒香就四溢出来,尝了一口,酸中带甜,跟胡子酒肆的西番莲酒的味道有些相似,却更特别。

    果然不是吹牛,薛暮不吝夸奖地竖大拇指:“真是好酒。”

    “可不是,凡到塔尔寺上香的来往商客可都要在这儿歇脚,喝上一杯的。”老板娘拍拍她的肩膀,大笑着又满上一碗。

    听到塔尔寺,薛暮接过碗的手一顿。

    有个蜀地来的妇人,神神秘秘地告诉她:“我就遇到过安多人,对人那个热情啊,我是屋头有一位了撒,要是没得结婚我百分之百嫁过来。”

    其他人起哄:“你该不会和安多汉子之间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吧!”

    “有又怎样,就不告诉你们。”

    老板过来凑趣:“那怕什么,他们可以一妻多夫。”

    “哼,我愿意我男人不愿意撒,他还不剁了我?”

    “哦呦,”听口音也不知道是哪个地方的男人,“我吃不消的啦,养一个婆娘都要死了,养了个江南的娇小姐,还要陪她风花雪月,还要床上运动,那都是体力活呀。”

    这话引得满屋子哄笑,酒馆老板笑完了说:“那娶我们藏族女人啊,女人不要你养,人家都自己有陪嫁,牛啊,羊啊,什么都有,孩子也不要你养,你就给孩子买买衣服,陪陪他们就行了。”

    “有这么好的事情?”几乎所有男人同时惊呼起来。

    “你们也不要想的太美,在家里没什么地位的,我们这儿是女人说了算,结婚以后她要想住自己家,还可以住自己家,你就在几个女人家里找一个常住,但也不能冷落别的女人。”老板解释道。

    “那也不错啊,”男人们眼冒亮光,“多划算,又不要负责任,还有那么多女人,这不是天堂吗?”

    “你们男人就是怕担责任,哦,又要我们女人赚钱养自己,又要给你们睡,想的美!”一个戴花布头巾的胖女人愤愤然说。

    大家看她说的直白都起哄起来,薛暮也笑了,有人指着她说:“看,你把‘小金莲’都逗笑了。”

    原来他们私底下这样叫她,薛暮撩起裙角,露出一对裹着天足的绣鞋:“我没有裹三寸金莲。”

    旗人家的姑娘一般是不裹脚的,更何况薛暮的母亲乌雅氏还是一位反对裹脚陋习的满族女人。

    众人看她对这个称呼的抵触,就转移开话题,薛暮抱着黄铜瓜棱手炉踱步到门口,春雨贵如油,雨水顺着屋檐滴落下来,打在窗框的香布上,本来已经把那人淡忘开去,此刻又潮湿了心情。

    那些脱离低级趣味的人是不可以娶亲生子的,他们宁愿牺牲一生来献给信仰。

    这里的人们似乎家家户户都以能接触喇嘛为荣,而这种信仰却没有妨碍他们追寻世俗快乐的激情。

    薛暮探出身子,让连绵的雨水弯弯绕绕地打在脸上。

    潮湿的泥土的气息在空气中氤氲,街道上人迹寥寥,略显冷清。偶有打布伞的行人走来,一双松巴鞋底濡湿的大脚,踏着泥泞的黑石路而过,溅起细小的水珠,倍显行色匆匆。

    宝蟾连忙找老板借了把布伞撑到薛暮头顶,忧心忡忡地道:“姑娘,雨下得这么大,寨子里的果树能受的住吗?”

    “春雨贵如油,这地方的气候本来就干旱,我还巴不得它多下几场雨呢。”

    在这样不食人间烟火的地方,也要被琐碎现实缠身。

章节目录

仓央嘉措情歌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零九破只为原作者姜姜糖汁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姜姜糖汁并收藏仓央嘉措情歌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