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的湟中谷地,刚刚从冰冻的沉睡中苏醒,芸臺花的金色刚刚露头,零星而胆怯地试探着阳光的温度。只有早植的品种东一片西一块地开着,尚未形成气候,看不到大片黄色花海在微风里荡漾的壮观。
塔尔寺所在的山坳,也叫作莲花。这生长在江南水乡的植物,在青藏高原的群山之中,一再出现,赠予高山深壑以温柔的名字。
塔尔寺的僧侣依旧闲散,寺中随处可见坐着发呆、晒太阳或四处闲逛的年轻僧人和札巴,他们大多身材高大,脸庞轮廓分明,神情舒展,姿态安详。置身其中,感觉自己长年习惯蹙紧的眉心在一点一点地放松,心脏也像微风拂过荷塘,莲花在一瓣一瓣地打开。
在一处殿门前,见到一株枝繁叶茂的树,层层叠叠纷披着与桂树相似的细长叶片,庞大的树冠伏在一段低矮的门楼上,在殿门上方撑开大片浓荫,饱满的汁液气息弥漫在空气里,有奇异的新茶清香,与寺中袅袅的檀香气味在空气 里温柔地缱绻交缠。
晋美告诉她,这就是菩提树。
这就是宗喀巴大师出生时脐带滴血而生的那棵白旃檀树吗?传说彼时树上的十万片叶子,每片上自然显现出一尊狮子吼佛像。塔尔寺,即衮本贤巴林,在藏语中意为“十万狮子吼佛像的弥勒寺”,即由此而来。藏传佛教信徒磕十万个等身长头也由此而来,含义为向每一尊狮子吼佛像行礼请求加持。
宗喀巴少时即得上师敦珠仁钦引领、教导,接受密宗灌顶,七岁受沙弥戒,跟随上师潜心修习佛法。十六岁辞别恩师前往西藏进一步深造,之后六载在藏地游历,遍访名师修习显密经论,经年不归。他的母亲因思念成疾,让人捎去一束白发和一封信,望他回家一晤。宗喀巴接信后,为坚定修行意念决意不归,回信对母亲和姐姐说,若能在他出生之地以十万狮子吼佛像和菩提树为胎藏修建一座佛塔,就如同亲眼见到他无异。母亲和姐姐便以这棵菩提树为核心,建成了莲聚塔。此时是明朝洪武年间。
约莫两百年之后,高僧仁青宗哲坚赞在莲聚塔左侧建成弥勒佛殿,始成就塔尔寺雏形。又过了若干年,三世达丨赖索南嘉措自青海前往蒙古弘法,途经此地时,在塔尔寺雏形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规模扩展和建设。
到大清,塔尔寺已建成了拥有千余院落、四千多间殿宇僧舍的宏伟大寺,成为天下闻名的黄教中心和藏传佛教圣地,香火鼎盛,加之历代帝王赏赐供奉甚丰,寺中奇珍异宝,富可敌国。
自此,这里被格鲁派教徒尊为黄教发祥之地。宗喀巴脐带血长出的这株白旃檀树,亦被称作菩提树,从此成为藏地佛教圣树。
第一棵菩提树长在哪里?
古老的南亚天竺王国,二十九岁的净饭国王子乔达摩·悉达多,抛弃所有富贵荣华,缁衣芒鞋走遍万水千山,苦求生死奥义,终不可得。六年后,衣衫褴褛、精疲力竭的苦行者来到伽耶地,在一棵毕钵罗树下静坐冥思,发誓如果还不能解开心中疑义,便再也不起身。
七日七夜后,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青玉一般温润的月光自树荫流泻下来,无限温柔地拥抱着这枯木一般凝然不动的沉思者。沐浴在这圣洁的光辉里,悉达多王子突然之间如醍醐灌顶,豁然开悟。六年来踏破芒鞋无觅处的答案,如融融月色,明明白白地写在了眼前。月光落在他的眼睛里,优昙钵罗花种在他的血脉中,形销骨立而目光炯炯的悉达多王子从树下起身,沐浴更衣。自此脱胎换骨,立地成佛。
那一棵陪伴佛祖七日七夜冥思苦想的毕钵罗树,便是第一棵菩提树。薛暮站在塔尔寺的菩提树下,闻到了前世的魂魄之香。
她将几个月来游历青藏高原好山好水的见闻写作一本游记的手稿,递给云丹多吉看。从西藏回来后,薛暮的确感慨万千,云吉说的很对,以前不敢落笔,那是因为她的积累还不够,等量变达到一定程度,自然就神思泉涌了。
云吉又将蒙古僧人阿旺伦珠达吉的《六世达丨赖喇嘛秘传》借给她看。阔别三个月,薛暮觉得他好像消瘦了些,脸色有点苍白,可目光还是熠熠生辉的,她也就放了心,细细描摹一遍后就收回目光。
仓央嘉措在青海留下的足迹,见于史料的不多。然而薛暮总有种强烈的预感,觉得在这片土地上,他一定留下来了一些什么,它会在某一个时刻呈现,指引她找到那个谜底。
“次第行至东如措纳时,皇帝诏谕严厉,众人闻旨,惶恐已极,担心性命难保,无有良策以对。于是异口同声对我恳求道:‘您已获自主,能现仙逝状或将形体隐去。若不如此,则我等势必被斩首。’求告再三。仓央嘉措无限悲伤,话别之后,遽然上路,朝东南方向而去。”
《六世□□喇嘛秘传》作者阿旺伦珠达吉自称是随侍在隐迹的仓央嘉措身边多年的入室弟子,蒙古阿拉善地区颇有声望的活佛,阿拉善贵族之后,据说为第巴桑结嘉措转世灵童,两岁即与仓央嘉措相遇,彼此有极深的渊源。
其世系至今在阿拉善已传续三世,书中事件,大多以仓央嘉措第一人称讲述,诸多情节与汉藏蒙多地史迹、民间传说相互印证。但历来学者对《秘传》均不予以重视,在如此鲜活的证据面前,齐刷刷地沉默,假装视而不见,在并无其他书料可解开仓央嘉措生死之谜的情况下,这种一致的忽略其实是一件很奇怪的事。
然而,也因为《秘传》的讲述过于神奇,真伪难辨,因而仓央嘉措的生死之谜,并未因《秘传》的出现而解开,反倒因此更加扑朔迷离。秘传本身和讲述者的真伪,如同在迷宫之中制造迷宫,试图依托此迷宫走出彼迷宫,如何能够?
其实,仓央嘉措终结在青海湖畔的行踪,是死亡,还是遁去,或者如同秘传所讲述,是因为康熙降旨责怪使者,仓央嘉措为使者苦求,于风雪夜中远走他乡,都并无不同。
无论是哪一种情形,总之,他二十五岁之前的人生,是在此画上句号了。而无论他的肉身是否消亡,在此之后都是再生,灵魂不灭,无论他此后是活在哪一具躯体中,有着怎样的皮相,哪怕只是寄身于山石草木、 风云雨露,无论他留下的只是早年的情歌,还是《秘传》中泽被众生的善行,都不过只有形式的不同。
如果他的肉身死在了二十五岁,那么其实他也永远活在了二十五岁,如果他的肉身并没有在青海湖死去,那也并不意味着《秘传》 所讲述的仓央嘉措就是他。
连他自己也说过:
“对于无常和死,
若不常常去想。
纵有盖世聪明,
实际和傻子一样。”
二十五岁之后,无论他以怎样的形式继续他的故事,此时的他都已经不是二十五之前的仓央嘉措了。
但活在仓央嘉措这个名字和躯体背后的灵魂不会消失,他的传奇在继续,在布达拉宫的晨钟暮鼓里,在十万信徒的等身长头中,在拉萨街头依然传唱的情歌里,在浪子宕桑汪波的传说中,在青藏高原袅袅升起的桑烟里,在几十年来前赴后继的追寻者当中。
在踏龟擎盏铜灯昏暗的灯光下,云吉一页一页地翻阅薛暮所记叙的游记初稿,等读完最后一个字,他沉思半晌,忽然问了她一个问题:“你说仓央嘉措写的情诗里,最多的是写给达娃卓玛的,你也认为玛吉阿米的称呼是‘未嫁娘’的意思,可你记不记得汉诗里,诗人常以美人作喻,以为自喻?”
薛暮一愣:“你的意思是……”
他看她一眼,又垂下眼帘,鸦羽长睫投落下一小片阴影:“做个假设,假如将诗中所有的情爱与女子都换成心中的本我,那就会发现,六世的诗几乎全是致至理的哲理诗。”
这话从云吉口中说出,残忍又合理,残忍在于其推翻了几个月一来薛暮的一切构想与研究成果,她的后脑如同被蒙棉花的鼓槌敲打,模糊而沉重。
“玛吉阿米这个词,倒是在佛教典籍中可以找到它:未生怨,即阿闍世王。这个发现非常关键,再想下去就可以解释了:月亮是白色的,而西藏唐卡中的观音像,脸也是白色的。所以我个人认为这是一首修行观想诗,准确应该是‘观想浮现在心上。’六世的大量诗歌,都带有这种信仰与修行味道。”他继续道,拿来那本又薄又小的油墨书指给她看。
薛暮忍不住幽怨地叹气,劈手把桌案上自己那本现在看来可笑至极的游记夺过来。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我是从出家人的角度来看的,你是从未嫁娘的角度看的,没有对错之分。”云吉撑着脑袋冲她笑,“只是大部分的诗歌翻译,现在来看,不叫译,而是人们从原诗化出的自我创作。”
薛暮看他那副笑眼弯弯的样子就来气,又气又恼地瞪了他一眼:“是是是,我没文化没眼界,就知道为赋新词强说愁,青春疼痛,哪有您见识深远?”
她说着就把那册子往火盆里一掷,云丹多吉慌得赶忙下地抢时,那纸沾火就着,如何能够少待,早已烘烘的着了。他也顾不得烧手,从火里抓起来拿东西乱拍,好在还剩下来大半本。
“白玛雍珍!”云吉咬牙切齿地叫道,作势要使劲敲她的脑袋,最后只得无奈地缓缓落下,指节轻扣了一下她的额头,“这么久写出来的东西,你好歹珍惜一下自己的劳动成果!我跟你争论,那只是我的观点,你又不是所有事都必须听别人的,怎么都不据理力争一下呢?”
“我习惯了嘛。”薛暮耸耸肩。
从前也是一样,她习惯了沉默,习惯按照别人的话去做,习惯做一个默默无闻的背景板,习惯了被人忽视。
“人们都说西藏是一面魔镜,每个人都能从中看到自己要看的东西,我的观点你当然可以不认同。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你都可以争取的,再说你的初稿写得就很不错啊,完善一下,我都可以帮你申请资助印发了!”
薛暮搓搓手:“这,不太行吧?”
“很多事情都是做了,才知道结果,你为什么要否定自己?”云吉不解地歪歪头,“在你身上,我看到的潜力,比你表现出来得要多很多。”
在他此刻的眼神中,薛暮又看到了他曾经望向她时的赞赏和肯定。
从小到大,很多人都告诉过她,说她不行。
从前,薛昭最爱对她说的话是,你看看人家薛姮,再看看你自己,你这么粗俗的言谈举止,让我和母亲在李姨娘面前都没脸了。
女先生也对她说,字迹太随性,棋艺只会下五子棋,不会弹琴,不会作画,书看了那么多,能一字不差背下来的有几本?不行的你。
连乌雅氏也常对她说,看管庄子铺子不用那么努力,你的能力有限,不出什么大的差错就不错了。
说起来,这还是她第一次接收到他人对她能力上的肯定,这么直白且坚定地对她说“在你身上,我看到的潜力,比你表现出来的要多很多”。
“我不是让你一定要走出舒适圈,我只是觉得你不该只是这样,”云吉顿了顿,补充了后半句,“不该只像背景板一样存在。与其心生敬佩,不如自己就是那样的人。”
听到这,薛暮本想假装豁达地笑笑,但眼眶却渐渐红了:“在京城的时候,我有很长一段时间都不知道该怎么办,我刚从密云回到顺天府,每次百花宴、春日宴、螃蟹宴……各种宴会,或者走亲访友的场合,我缩在最角落的地方,那些官家小姐们也能第一眼就捉到我,奚落取笑。”
“那时候她们喜欢玩一种认师徒的游戏,我每次都是徒弟,我被分到哪个师尊名下,那个师尊就会泪眼汪汪地闹一会儿,表达她的不满,嫌弃我的头发,嫌弃我的身子,嫌弃我的脸,有的还会拧肉来发泄脾气,我不知道究竟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
“她们的眼神每时每刻都在提醒我,我有多失败,可我觉得我没错——我就是没有错!但为什么还是没有用,所以我总觉得在我身上不会再发生什么事了,我也不想再去尝试新的事情。甚至,我还干了很多不好的事,但实在是迫不得已。”
这些话她从没和别人说起过,不知为什么,她总觉得眼前的人值得她信任,就这么直白地吐露心声。
可他是活佛啊,心怀慈悲的活佛,是否能容忍她挑战他对人性的底线?不管出于什么目的,她都做了许多不好的事情,她根本不是伪装的那样,是什么好人。
语言的安慰太过苍白,如果此刻他不是活佛,云吉很想给她一个拥抱。
他不是一个容易共情的人,但现在他的心也像泡在柠檬茶里一样酸酸涩涩的,他不知道该如何描述这种感受。
他默默注视着她,眼中有伏波似的动容与感切,仿佛是划过深蓝天际的流星:“我刚才在想,如果我能遇到当年被人嘲笑的那个白玛,我一定会对她说,不要为了这些毫无意义的污蔑和没用的人感到难过,因为几年后的你,会变得很优秀,会有自己热爱的事情和梦想,虽然她的人生走了几次弯路,但最后还是会抵达理想的终点。”
这番话让薛暮忍不住鼻酸,被理解的感动和委屈在心里交织,她从没这么失态过,再也承受不住他的话语,热泪止不住地滚滚而落,仿佛决堤的洪水,将脸上的脂粉冲刷出一道道沟壑,却什么话都说不出来。她连忙扯下别在衣襟侧的手绢挡在脸上。
“未经他人苦,莫劝他人善。过去的事都过去了,”云吉语重心长地摸了摸她的发顶,“我没有权力和立场指责你,公道自在人心,最重要的是,你自己不能把它当成耻辱。”
塔尔寺所在的山坳,也叫作莲花。这生长在江南水乡的植物,在青藏高原的群山之中,一再出现,赠予高山深壑以温柔的名字。
塔尔寺的僧侣依旧闲散,寺中随处可见坐着发呆、晒太阳或四处闲逛的年轻僧人和札巴,他们大多身材高大,脸庞轮廓分明,神情舒展,姿态安详。置身其中,感觉自己长年习惯蹙紧的眉心在一点一点地放松,心脏也像微风拂过荷塘,莲花在一瓣一瓣地打开。
在一处殿门前,见到一株枝繁叶茂的树,层层叠叠纷披着与桂树相似的细长叶片,庞大的树冠伏在一段低矮的门楼上,在殿门上方撑开大片浓荫,饱满的汁液气息弥漫在空气里,有奇异的新茶清香,与寺中袅袅的檀香气味在空气 里温柔地缱绻交缠。
晋美告诉她,这就是菩提树。
这就是宗喀巴大师出生时脐带滴血而生的那棵白旃檀树吗?传说彼时树上的十万片叶子,每片上自然显现出一尊狮子吼佛像。塔尔寺,即衮本贤巴林,在藏语中意为“十万狮子吼佛像的弥勒寺”,即由此而来。藏传佛教信徒磕十万个等身长头也由此而来,含义为向每一尊狮子吼佛像行礼请求加持。
宗喀巴少时即得上师敦珠仁钦引领、教导,接受密宗灌顶,七岁受沙弥戒,跟随上师潜心修习佛法。十六岁辞别恩师前往西藏进一步深造,之后六载在藏地游历,遍访名师修习显密经论,经年不归。他的母亲因思念成疾,让人捎去一束白发和一封信,望他回家一晤。宗喀巴接信后,为坚定修行意念决意不归,回信对母亲和姐姐说,若能在他出生之地以十万狮子吼佛像和菩提树为胎藏修建一座佛塔,就如同亲眼见到他无异。母亲和姐姐便以这棵菩提树为核心,建成了莲聚塔。此时是明朝洪武年间。
约莫两百年之后,高僧仁青宗哲坚赞在莲聚塔左侧建成弥勒佛殿,始成就塔尔寺雏形。又过了若干年,三世达丨赖索南嘉措自青海前往蒙古弘法,途经此地时,在塔尔寺雏形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规模扩展和建设。
到大清,塔尔寺已建成了拥有千余院落、四千多间殿宇僧舍的宏伟大寺,成为天下闻名的黄教中心和藏传佛教圣地,香火鼎盛,加之历代帝王赏赐供奉甚丰,寺中奇珍异宝,富可敌国。
自此,这里被格鲁派教徒尊为黄教发祥之地。宗喀巴脐带血长出的这株白旃檀树,亦被称作菩提树,从此成为藏地佛教圣树。
第一棵菩提树长在哪里?
古老的南亚天竺王国,二十九岁的净饭国王子乔达摩·悉达多,抛弃所有富贵荣华,缁衣芒鞋走遍万水千山,苦求生死奥义,终不可得。六年后,衣衫褴褛、精疲力竭的苦行者来到伽耶地,在一棵毕钵罗树下静坐冥思,发誓如果还不能解开心中疑义,便再也不起身。
七日七夜后,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青玉一般温润的月光自树荫流泻下来,无限温柔地拥抱着这枯木一般凝然不动的沉思者。沐浴在这圣洁的光辉里,悉达多王子突然之间如醍醐灌顶,豁然开悟。六年来踏破芒鞋无觅处的答案,如融融月色,明明白白地写在了眼前。月光落在他的眼睛里,优昙钵罗花种在他的血脉中,形销骨立而目光炯炯的悉达多王子从树下起身,沐浴更衣。自此脱胎换骨,立地成佛。
那一棵陪伴佛祖七日七夜冥思苦想的毕钵罗树,便是第一棵菩提树。薛暮站在塔尔寺的菩提树下,闻到了前世的魂魄之香。
她将几个月来游历青藏高原好山好水的见闻写作一本游记的手稿,递给云丹多吉看。从西藏回来后,薛暮的确感慨万千,云吉说的很对,以前不敢落笔,那是因为她的积累还不够,等量变达到一定程度,自然就神思泉涌了。
云吉又将蒙古僧人阿旺伦珠达吉的《六世达丨赖喇嘛秘传》借给她看。阔别三个月,薛暮觉得他好像消瘦了些,脸色有点苍白,可目光还是熠熠生辉的,她也就放了心,细细描摹一遍后就收回目光。
仓央嘉措在青海留下的足迹,见于史料的不多。然而薛暮总有种强烈的预感,觉得在这片土地上,他一定留下来了一些什么,它会在某一个时刻呈现,指引她找到那个谜底。
“次第行至东如措纳时,皇帝诏谕严厉,众人闻旨,惶恐已极,担心性命难保,无有良策以对。于是异口同声对我恳求道:‘您已获自主,能现仙逝状或将形体隐去。若不如此,则我等势必被斩首。’求告再三。仓央嘉措无限悲伤,话别之后,遽然上路,朝东南方向而去。”
《六世□□喇嘛秘传》作者阿旺伦珠达吉自称是随侍在隐迹的仓央嘉措身边多年的入室弟子,蒙古阿拉善地区颇有声望的活佛,阿拉善贵族之后,据说为第巴桑结嘉措转世灵童,两岁即与仓央嘉措相遇,彼此有极深的渊源。
其世系至今在阿拉善已传续三世,书中事件,大多以仓央嘉措第一人称讲述,诸多情节与汉藏蒙多地史迹、民间传说相互印证。但历来学者对《秘传》均不予以重视,在如此鲜活的证据面前,齐刷刷地沉默,假装视而不见,在并无其他书料可解开仓央嘉措生死之谜的情况下,这种一致的忽略其实是一件很奇怪的事。
然而,也因为《秘传》的讲述过于神奇,真伪难辨,因而仓央嘉措的生死之谜,并未因《秘传》的出现而解开,反倒因此更加扑朔迷离。秘传本身和讲述者的真伪,如同在迷宫之中制造迷宫,试图依托此迷宫走出彼迷宫,如何能够?
其实,仓央嘉措终结在青海湖畔的行踪,是死亡,还是遁去,或者如同秘传所讲述,是因为康熙降旨责怪使者,仓央嘉措为使者苦求,于风雪夜中远走他乡,都并无不同。
无论是哪一种情形,总之,他二十五岁之前的人生,是在此画上句号了。而无论他的肉身是否消亡,在此之后都是再生,灵魂不灭,无论他此后是活在哪一具躯体中,有着怎样的皮相,哪怕只是寄身于山石草木、 风云雨露,无论他留下的只是早年的情歌,还是《秘传》中泽被众生的善行,都不过只有形式的不同。
如果他的肉身死在了二十五岁,那么其实他也永远活在了二十五岁,如果他的肉身并没有在青海湖死去,那也并不意味着《秘传》 所讲述的仓央嘉措就是他。
连他自己也说过:
“对于无常和死,
若不常常去想。
纵有盖世聪明,
实际和傻子一样。”
二十五岁之后,无论他以怎样的形式继续他的故事,此时的他都已经不是二十五之前的仓央嘉措了。
但活在仓央嘉措这个名字和躯体背后的灵魂不会消失,他的传奇在继续,在布达拉宫的晨钟暮鼓里,在十万信徒的等身长头中,在拉萨街头依然传唱的情歌里,在浪子宕桑汪波的传说中,在青藏高原袅袅升起的桑烟里,在几十年来前赴后继的追寻者当中。
在踏龟擎盏铜灯昏暗的灯光下,云吉一页一页地翻阅薛暮所记叙的游记初稿,等读完最后一个字,他沉思半晌,忽然问了她一个问题:“你说仓央嘉措写的情诗里,最多的是写给达娃卓玛的,你也认为玛吉阿米的称呼是‘未嫁娘’的意思,可你记不记得汉诗里,诗人常以美人作喻,以为自喻?”
薛暮一愣:“你的意思是……”
他看她一眼,又垂下眼帘,鸦羽长睫投落下一小片阴影:“做个假设,假如将诗中所有的情爱与女子都换成心中的本我,那就会发现,六世的诗几乎全是致至理的哲理诗。”
这话从云吉口中说出,残忍又合理,残忍在于其推翻了几个月一来薛暮的一切构想与研究成果,她的后脑如同被蒙棉花的鼓槌敲打,模糊而沉重。
“玛吉阿米这个词,倒是在佛教典籍中可以找到它:未生怨,即阿闍世王。这个发现非常关键,再想下去就可以解释了:月亮是白色的,而西藏唐卡中的观音像,脸也是白色的。所以我个人认为这是一首修行观想诗,准确应该是‘观想浮现在心上。’六世的大量诗歌,都带有这种信仰与修行味道。”他继续道,拿来那本又薄又小的油墨书指给她看。
薛暮忍不住幽怨地叹气,劈手把桌案上自己那本现在看来可笑至极的游记夺过来。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我是从出家人的角度来看的,你是从未嫁娘的角度看的,没有对错之分。”云吉撑着脑袋冲她笑,“只是大部分的诗歌翻译,现在来看,不叫译,而是人们从原诗化出的自我创作。”
薛暮看他那副笑眼弯弯的样子就来气,又气又恼地瞪了他一眼:“是是是,我没文化没眼界,就知道为赋新词强说愁,青春疼痛,哪有您见识深远?”
她说着就把那册子往火盆里一掷,云丹多吉慌得赶忙下地抢时,那纸沾火就着,如何能够少待,早已烘烘的着了。他也顾不得烧手,从火里抓起来拿东西乱拍,好在还剩下来大半本。
“白玛雍珍!”云吉咬牙切齿地叫道,作势要使劲敲她的脑袋,最后只得无奈地缓缓落下,指节轻扣了一下她的额头,“这么久写出来的东西,你好歹珍惜一下自己的劳动成果!我跟你争论,那只是我的观点,你又不是所有事都必须听别人的,怎么都不据理力争一下呢?”
“我习惯了嘛。”薛暮耸耸肩。
从前也是一样,她习惯了沉默,习惯按照别人的话去做,习惯做一个默默无闻的背景板,习惯了被人忽视。
“人们都说西藏是一面魔镜,每个人都能从中看到自己要看的东西,我的观点你当然可以不认同。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你都可以争取的,再说你的初稿写得就很不错啊,完善一下,我都可以帮你申请资助印发了!”
薛暮搓搓手:“这,不太行吧?”
“很多事情都是做了,才知道结果,你为什么要否定自己?”云吉不解地歪歪头,“在你身上,我看到的潜力,比你表现出来得要多很多。”
在他此刻的眼神中,薛暮又看到了他曾经望向她时的赞赏和肯定。
从小到大,很多人都告诉过她,说她不行。
从前,薛昭最爱对她说的话是,你看看人家薛姮,再看看你自己,你这么粗俗的言谈举止,让我和母亲在李姨娘面前都没脸了。
女先生也对她说,字迹太随性,棋艺只会下五子棋,不会弹琴,不会作画,书看了那么多,能一字不差背下来的有几本?不行的你。
连乌雅氏也常对她说,看管庄子铺子不用那么努力,你的能力有限,不出什么大的差错就不错了。
说起来,这还是她第一次接收到他人对她能力上的肯定,这么直白且坚定地对她说“在你身上,我看到的潜力,比你表现出来的要多很多”。
“我不是让你一定要走出舒适圈,我只是觉得你不该只是这样,”云吉顿了顿,补充了后半句,“不该只像背景板一样存在。与其心生敬佩,不如自己就是那样的人。”
听到这,薛暮本想假装豁达地笑笑,但眼眶却渐渐红了:“在京城的时候,我有很长一段时间都不知道该怎么办,我刚从密云回到顺天府,每次百花宴、春日宴、螃蟹宴……各种宴会,或者走亲访友的场合,我缩在最角落的地方,那些官家小姐们也能第一眼就捉到我,奚落取笑。”
“那时候她们喜欢玩一种认师徒的游戏,我每次都是徒弟,我被分到哪个师尊名下,那个师尊就会泪眼汪汪地闹一会儿,表达她的不满,嫌弃我的头发,嫌弃我的身子,嫌弃我的脸,有的还会拧肉来发泄脾气,我不知道究竟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
“她们的眼神每时每刻都在提醒我,我有多失败,可我觉得我没错——我就是没有错!但为什么还是没有用,所以我总觉得在我身上不会再发生什么事了,我也不想再去尝试新的事情。甚至,我还干了很多不好的事,但实在是迫不得已。”
这些话她从没和别人说起过,不知为什么,她总觉得眼前的人值得她信任,就这么直白地吐露心声。
可他是活佛啊,心怀慈悲的活佛,是否能容忍她挑战他对人性的底线?不管出于什么目的,她都做了许多不好的事情,她根本不是伪装的那样,是什么好人。
语言的安慰太过苍白,如果此刻他不是活佛,云吉很想给她一个拥抱。
他不是一个容易共情的人,但现在他的心也像泡在柠檬茶里一样酸酸涩涩的,他不知道该如何描述这种感受。
他默默注视着她,眼中有伏波似的动容与感切,仿佛是划过深蓝天际的流星:“我刚才在想,如果我能遇到当年被人嘲笑的那个白玛,我一定会对她说,不要为了这些毫无意义的污蔑和没用的人感到难过,因为几年后的你,会变得很优秀,会有自己热爱的事情和梦想,虽然她的人生走了几次弯路,但最后还是会抵达理想的终点。”
这番话让薛暮忍不住鼻酸,被理解的感动和委屈在心里交织,她从没这么失态过,再也承受不住他的话语,热泪止不住地滚滚而落,仿佛决堤的洪水,将脸上的脂粉冲刷出一道道沟壑,却什么话都说不出来。她连忙扯下别在衣襟侧的手绢挡在脸上。
“未经他人苦,莫劝他人善。过去的事都过去了,”云吉语重心长地摸了摸她的发顶,“我没有权力和立场指责你,公道自在人心,最重要的是,你自己不能把它当成耻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