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那次花灯节动乱后,宋明意便把自己关在院中,不出寸步,不见一人。

    ——特指宋凌霄。

    素来冷淡如冰雕美人般的小姐,夜晚独自一人、泪水涟涟地奔回房中,实在是吓煞了宋明意院内的仆婢,差点以为小姐在外真出了什么事。

    小姐一贯安静沉默,有苦有痛也从不言说,只一遍遍誊抄道经。

    侍女碧如小心照顾了好几天,多方打听,才拼凑出那天的过往。

    只是,当碧如小心翼翼提起时,宋明意手中握着的笔杆顿时一颤,在上好的宣纸上氤氲出一团难言的墨云。

    宋明意收拾起面上的难堪,只冷冷道:“怎么,外面这么快就传开了?是不是说宋氏小姐不知廉耻,不过是花灯节虚惊一场罢了,居然借机靠在翊卫怀中,意图攀附勋贵?”

    话到末尾,已经尽是嘲讽。

    碧如大惊失色:“小姐,小姐您在说什么啊!您怎么会靠在翊卫怀里……不不不,外面绝无关于小姐的不实传言啊!”

    小姐怎么会说出这样匪夷所思的话!

    谁知,宋明意听到碧如的辩解澄清,反而怔然出神。

    半晌,她犹豫道:“……真的没有流言蜚语吗?”

    那晚她哭昏了头,听到宋凌霄在身后,居然一头往前躲,直躲进旁人胸膛前。

    那时只一心不想被宋凌霄撞破难堪,不想被宋凌霄追问“你为什么哭”,最不想被宋凌霄知道,她这个傻子三番两次拿他的无心之言当真。

    造成的结果就是,连累一个陌生翊卫被迫将她一路护送回家中。

    那样长的距离,就没有人看到么?

    宋明意努力思索,记忆中却忽然出现一片衣角。

    她哭得视线迷离,哪里看得清东西。只感到身上一重,暖意渐浓,应是那名翊卫怕人撞见,将自己的披风搭在了她身上,替她遮掩。

    只是,关于那名翊卫,她实在想不起来太多的细节了。

    碧如一直观察着小姐神色,忍不住道:“小姐,翊卫大多是世家子弟,不知送小姐回来的,是……”

    “够了。”

    宋明意回过神,冷冷喝止了她。

    “不管是谁,我与此人绝无干系。”

    她垂下眼眸,继续誊抄道经,淡淡道:“京都皆知,宋姑娘在道观祈福多年。日后一心向道,也在情理之中。”

    弦外之音,昭然若揭。

    “这是哪儿的话!难道小姐要去道观做姑子吗?”

    宋明意淡淡道:“有何不可?”

    碧如脸色骤变,宋明意恍若不觉,顾自抄经。

    可是,许是今日的檀香燃得太浓,熏得她脑海中纷繁扰乱?

    又许是她的院落太靠近外围府墙,是街道上的嘈杂声扰了清静?

    总之,当宋明意抄到“断缘者,谓断有为俗事之缘”时,沉沉的墨色似乎变成了记忆中的玄色衣角,将她的思绪又拉回那一晚,她狼狈失态的花灯之夜。

    如是往复几次,宋明意终于重重搁下笔。

    万语千言翻来覆去,只化作一句:“……外面这是怎么了,这般吵闹!”

    隔了重重府墙,根本没有人注意得到这样细微的院外之声。但既然吵了小姐清静,碧如便出去询问了一番。

    须臾,碧如进屋回道:“小姐,外面是在庆祝呢!今日是会试放榜的日子,漫说那些士子了,便是咱们宋府附近的官宦人家,也要去瞧上一瞧呢……”

    碧如有意多说些有趣的与小姐听,宋明意却仿佛忽然被唤醒了久远的回忆,眼眸逐渐泛起点点光亮。

    *

    金榜题名,是多少士子的期待。

    京都主城门前,早已被围的水泄不通。

    而那些早早过来候着、或千辛万苦挤到前面去的士子们或欣喜若狂,手舞足蹈,或垂头丧气。郁郁离去。

    没有人注意到,在角落之中还有一个纤弱的素衣身影。

    宋明意头戴帷帽,不露声色的将自己隐在人群外围。

    十岁那年,她离开花船之前,曾想迂回拜托宋叔,给照顾自己的恩人春娘赎身。

    然而,却发现春娘在几天前已脱了籍。

    春娘美目之中泛起压抑已久的泪光,紧紧把她抱在怀中,终于道出真相。原来有位益州来的富商看上春娘,在春娘的一番谋划下,决意聘她回去做妾。

    青楼贱籍,人人唾之。那位富商肯聘芳龄不再的春娘,已经是极为仁义,断然不可能再带回阿玉和阿纯。

    春娘在她耳边轻声道:“幸好,明月曾是官家小姐。春姨现在才知道,她生前真是倾尽所学来教导你和阿玉了。有个诗书人家看上了阿玉的诗文,要带阿玉走。阿玉千求万求,好不容易求得人家松口,愿意也带你走。春姨本担心你会受委屈,现在好了,你也找到亲人了,春姨……便放心了!”

    自从回京后,宋明意再没像小时候那样,喊过宋凌霄“哥哥”,固然是想提醒自己,一切重新开始。

    可是,也有一丝隐秘的心愿,想把“哥哥”这个称呼为阿玉保留。

    阿玉长她两岁,如今也该十七了。若是乡试顺利,正好便是今年会试。

    他脱了籍,必然会有个正儿八经的全新姓名。宋明意无需去看榜,只是站在原地,略微将眼前帷幔撩开些许缝隙,去看那一张张年轻的面庞。

    宋明意相信,只要一面,自己一定能认出阿玉。

    还未等她踮着脚尖寻到什么,人潮重重涌来,等她回首一望,才发现自己早被包围其中,难以抽身。

    “别挤、别挤!”

    “这位兄台,往后稍稍,我家侍童都快喘不过气了!”

    所幸她站得远,连忙从人群缝隙中俯身而过,正艰难之际,忽听有人大喊:“快别挤了,翊卫队来了!”

    紧接着,随着马蹄嘶鸣声、喝止声,原本拥挤的人群逐渐在翊卫疏散下各归各位。外围的人纵有不愿,也不敢在翊卫郎面前表露出来,天知道这幅劲装官服之下,是哪家官宦公子。

    人群稍散,宋明意便提起裙子,噔噔噔几步跑到隔壁酒楼门前的台阶上,借着这点高度向前望去,只望到一个个腰间佩剑、白甲轻袍的年轻翊卫,却怎么也不能确定,到底哪个才是她在花灯节中所见之人。

    毕竟她的记忆中,隔着朦胧水雾泪光,只依稀记得一片玄色衣角。

    荣登金榜者寥寥无几,不多时,人们大多散去。

    宋明意站在原地良久,终究垂下眼眸,沿着来时归路而回。

    也许,是她心急了吧。

    乡试也非易事,若是出了什么纰漏,耽搁了,只能再等一轮,自然也没这么快。

    其实,乡试会试都是万里挑一,怎么就能确定她那旧识必然能过呢?

    她已经尽力封锁那流落花船的五年回忆,将它当做一个不能宣之于口的秘密,永远埋葬。

    可是,春娘句句看似在他人面前高傲刻薄、实则暗里回护的话语;

    “哥哥”以手为笔,轻轻在她掌心一笔一划教授诗句的画面,都深深藏在宋明意的心中。

    夜深无人时,宋明意也会偷偷猜想,春娘是否已经儿女绕膝,美满幸福。

    阿玉“哥哥”是否已经高中功名,赢得满堂喝彩。

    她只是,愿意相信他们都有好结局。

    按照惯例,今日此处本不是翊卫队的巡查地点。好巧不巧,恰好撞上入宫觐见的翊卫使林凤岐。

    翊卫正在邻近巡防,结果忽然得到差报:“林郎君有言,今日放榜,恐人多生变,请诸位翊卫速速赶去,以免再演花灯节之祸。”

    待到人群疏散,匆匆赶来的翊卫们才舒了口气。

    “林郎君,别误了进宫时辰!”

    一名翊卫忍不住催促道:“觐见陛下,铨选入仕,这可是大事。这里就交给我们吧,您不必担忧!”

    见人潮散去,那素衣身影也逐渐消失在转角处,年轻的翊卫使收回视线,微微颔首示礼后,才策马离去。

    *

    “小姐,小姐!您去哪儿了,公子没寻到您,满京都地找人!”

    面对碧如惊慌的询问,宋明意蹙起秀眉:“他寻我做什么?”

    碧如讷讷道:“自然是因为,自从上次花灯节后,您已经快一月没理过公子,也没踏出过院门一步。其实这些日子,公子日日都来向咱们院中的下人们询问,只是小姐说过,不愿见公子……这次寻不着您,只怕公子以为,您一时负气……”

    宋明意默然。

    这晚,她没有再命人拦下。

    门外人影依稀可见,兄长已经是十七岁的少年,身量比她足足高出了一个头。

    她无端想起,若是今天见到了阿玉,不知他和兄长比起来,谁会高些。

    应该是兄长吧。阿玉哪里能和高门公子相提并论。那时春娘忙起来没日没夜,哪里顾得上孩子们,她与阿玉饥肠辘辘,便不得不溜进船上的小厨房,偷几个芋头充饥。

    有时连芋头也无,阿玉便带着她,趁着花船靠近江心小岛时,偷偷下到小船里,拿渔网捕些鱼。

    阿玉早已练出来了,剖腹刮鳞样样精通,不一会儿,烤鱼的香气便勾得小小女童直了眼。他以哥哥自居,最肥美的鱼腹总是留给妹妹。

    可是,山长水阔,故人何处。

    “都怪兄长不好,非要拉你去灯会。不过那灯会上没有贼匪,只是个窃贼罢了,明意,你别怕……”

    宋凌霄磕磕绊绊,隔着门向妹妹道歉。

    宋明意轻轻抬手,触在门窗前,兄长隐隐绰绰的身影上。

    兄长还记不记得,小时候,你说你绝不会把我弄丢。

    花灯节,你说你不会放开牵着我的手。

    幼时被迫分离,她从没有怪过宋凌霄。在宋凌霄又一次说出这些话时,她依然信了。

    可是宋凌霄,恐怕早已不记得自己承诺过什么。

    这些质问,她问不出口。正如她无法启齿,对宋凌霄说出她曾在满是调笑声的花船角落里,一遍遍地祈求上苍,兄长和家人能来救她。

    宋凌霄不知道,分离的这五年,她有过怎样的境遇。

    宋明意也永远不会让他知道。

    ……罢了。

    她已经失去了父亲,而春娘和阿玉,她可能此生都无法得见。

    久别重逢,失而复得,才是世上最奢侈的祈愿。如今不过是兄长说了几句无心之言,不过是自己太傻,又有什么好计较的呢。

    宋凌霄察觉到妹妹态度的软化,终于小心翼翼问道,那天只是误会一场,小小波折而已,为何她慌不择路,甚至扑进翊卫怀里,是吓坏了么?

    她沉默片刻,轻轻回答:“是啊……只是吓坏了吧。”

    *

    只是,宋明意没想到,宋凌霄“赔罪”的方式,是带她游船。

    画船船头,挂着盏盏新灯,下缀的茜红流苏穗子随着江风摇曳。

    舟上案几,呈着几盘精致的点心,恐怕是准备已久。

    踏上甲板的那一刻,宋明意感受到船下起伏的江水,恍惚之间有种错觉,仿佛回到了从前的花船时日。

    已经开春,但江上夜风还有些寒意。宋明意拢了拢狐裘斗篷,若无其事地问道:

    “怎么想到带我出来游船?”

    宋凌霄笑了笑,遥遥一指远方:“你看。”

    不用他多言,那随着尖锐的破空声冉冉升起的绚丽烟花已经说明了一切。

    大梁在年节之时,豪绅贵族之家会燃放烟火,但是在江畔看到如此胜景,还是头一回。

    灯树千光,花焰万枝,映在如镜般澄清平缓的江水中,更是恍如仙宫落凡,流水落花逐人来。

    宋明意忍不住道:“今天是什么日子?并非节日,怎么会……”

    宋凌霄最爱听妹妹多说几句话,立刻便答道:

    “江南漕粮运来了。从江南到京都有千里之遥,以往运粮途中多有损耗,今日户部统计,说运到京都的数量保存了十之七八,陛下大喜,犒赏漕丁,徐氏也为之助兴,在陵江江畔燃放烟花。”

    宋明意幼年所在的花船上,那些船妓多是沿江人士。

    有的像春娘一般,是漕丁之女;有的是沿岸渔民,靠水吃饭而天公不作美,又倒霉碰上加税,便只得舍了孩子。

    而江畔加税,多因漕运而起。

    宋明意听惯了船妓的家苦,自然清楚,从淮阴到京都,中间会碰上河流枯水、河道淤塞、官员盘剥……等到了京都,漕粮只剩下十之五六。

    今年居然能留存十之七八?

    惊愕的神色一闪而过,宋明意敏锐地问道:“兄长方才说,徐氏助兴?哪个徐氏,他们同江南漕粮又有何干系?”

    没成想,这一问,竟然被她问出了家族秘辛。

    宋氏曾有一个旁支外出经商,颇有成就,为了不牵连本家,致使背上官商勾结的罪名,才改姓为徐,后来逐渐在江南坐大。

    到了这一辈,一位女子极其出众,远见卓识,大梁迁都不久,对于运粮的需求初见端倪,她便力排众议,率先训练水手、鼎力支持漕运,在争夺家主之位时横扫千军,一举夺权,成了徐氏的女家主。

    由徐氏水手押送的漕运船,不仅抵达京都的速度最快,而且粮食存量损耗最小,朝廷乐见其成,便默许其以商人身份经营漕运商队。

    “那些水手……都是徐家人么?”

    宋凌霄一愣:“这倒不全是。听说有许多是江南漕丁,徐氏水手研究透了北上路线所有航道的水文情况,才带领他们开船。徐氏家大业大,训练个把船只应该不是难事。”

    “徐家主对旗下水手也非常宽厚。喏,今天这场烟花就是为水手和漕丁而放的,我前几天路过陵江,便见码头上人人喜气洋洋,一箱箱地往外抬粮食,稻米、粟米像白玉一样零零散散地溢出来。听说是因为水手们一直在船上颠簸,错过了花灯节,徐家主补给他们的。你听,对岸是不是有欢呼声?”

    焰火映在江上,也映在宋明意的眼眸中。

    她缓缓道:“有了解北地航道的水手指引,有事先的情报搜集,江南漕丁才能绕开暗礁险滩,才能避开突然淤塞的河道……”

    才能不因耽误时日而发生意外,损耗粮食存量。

    才能不违反漕运法例,被判流放千里……

    这一切,因为一个女行商,女家主。

    宋凌霄还向她指着对岸,絮絮叨叨良久,见宋明意仰头,一错不错地望着满天绚烂,他微微松了口气。

    “这样才对嘛,明意。你刚回家那几年,哥哥真的担心你。你说,哪里有十几岁的女孩儿天天青灯古卷?我都想去同叔父说,怕你读多了道经以后真的出家当姑子去……”

    烟花燃放的噼里声一浪高过一浪,宋凌霄本以为妹妹不会回答了,可是宋明意忽然回头,字句清晰:

    “我不会去做道姑了。”

章节目录

凤鸣意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零九破只为原作者金朝月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金朝月并收藏凤鸣意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