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殿中,苍郁翠烟从褐彩云纹镂孔炉中缓缓逸出,正是被时人誉为“捣麝成尘,薰薇注露”的龙涎香雾。

    景文帝早已摘下帝王冕旒,仅用一玉簪束发,斜倚在龙榻上,疲惫地阖上双眼。

    御殿寂静,只余两位宫女随侍外侧,显然是这位帝王不喜他人靠近。

    一位身着紫袍官服者亲手捧着食案,案上托着白玉瓷碗,小心翼翼地进了御殿。两位宫女只抬头一望,便俯首行礼,竟无一人去向小憩的陛下通报。

    “陛下,御膳房照着太医署的建议,熬了些枳实薤白桂枝汤,还加了厚朴和瓜蒌,据说能缓解您的胸痹之痛,还能温阳散寒。奴婢守着御膳房做的,您喝一些再睡,兴许能好受些。”

    此人身着贵重绛紫色,言语之间却自称为“奴婢”,极尽关心,极尽熨帖。

    正是温敬。

    景文帝睁开双目,脸色仍然不大好,却对这位陪伴自己长大、目含担忧的内侍露出一个微笑,道:“你有心了。”

    说罢,接过来一饮而尽。

    景文帝少时在冷宫度过,身子骨本来就不好,仓促继承皇位后又要剪除皇兄们在朝中留下的“爪牙”——譬如老越平侯之类,又要料理政务,很是苦熬了一段时间。人到中年,便染上了胸痹之疾,时常胸痛胸闷,稍有动怒,心口便如针刺般难受。

    偏偏是这样的要害部位生了病,景文帝如何能不忧心如焚?在温敬的劝说下,景文帝已经不再像从前那般亲理繁多政事了,最恨有谁害他旧疾复发。

    所幸本朝还颇有几个股肱之臣,景文帝再把一些宫闱内务放权给温敬温麟父子,终于能清闲下来养病。

    不过,这也并非一帆风顺。曾有几个小御史当殿谏言此举不妥,还举例前朝事,说万万不可令内侍逾矩,惹得景文帝极其不痛快,怒火一起,当时就感到胸闷气短。

    所幸御史大夫宋熙为人处事颇为识相,在景文帝捂着胸口将奏折砸到百官头上之前打了圆场,景文帝才堪堪将此事揭了过去。宋熙一表态,半数朝臣都不再说什么了。

    景文帝饮毕,将碗放回温敬备好的托盘中,叹道:

    “阖宫上下,只有你还挂念朕。其他那些人,谁还记得朕这旧病?这个薛映昭,想表忠心倒是不错,可也太不挑时候了,朕好好一个元日宴,就这么搅和了。”

    元日宴不过是个导火索,周仪和他弟弟行贿算得了什么。景文帝当时并未放在心上,随口按规矩将周仪下狱罢了。

    后面大理寺查到周仪联络闽州刺史搜刮海内奇珍,这才真正入了景文帝的耳朵。

    温敬道:“区区毛头小子,怎值得陛下费心。陛下只管歇息。”

    闻言,景文帝瞥向温敬。

    褐彩云纹镂孔香炉中,香雾越燃越弱,眼见即将燃尽,温敬起身,又向其中添了些龙涎香。

    龙涎,可焚香,可入药。对于神昏气闷、心腹诸痛之症有奇效,有消癥散结之用。

    龙涎稀有,大多通过闽州港口运入

    景文帝语气平淡道:“温麟拿过来的供状,朕看过了。上面只说了闽州刺史搜刮奇珍,并没有说奇珍是什么。阿温,你可知晓?”

    短短一句话,却无端落下了几分威压。

    皇帝问罪,温敬却并无意外之色,小心地合上香炉瓷盖后,恭恭敬敬俯身请罪:

    “奴婢知道,一切听从陛下发落,只求陛下切莫带累龙体。”

    温敬此言,等同承认此事是他指使。

    “起来罢。”

    景文帝揉了揉眉心:“以后莫要再授人话柄。”

    温敬却不为所动,重重叩首,泣道:“奴婢辜负陛下重任,请陛下降罪吧!私下清点陛下内库时,想起日后盐铁之利将会折损大半,奴婢一时忧心,便寻了其他法子购置龙涎……”

    “慢着!”

    景文帝一凛,倏然坐直了身体,急问道:“什么?盐铁之利折损大半?”

    温敬忙补道:“现在并无,奴婢说得是‘将会’!”

    景文帝脸色铁青:“说清楚!”

    温敬道:“三月前,淮阴观察使林凤岐回京述职,不是向陛下上了好几封折子,道要以各州府剩余的盐铁之利充作漕费,减免漕税吗?”

    景文帝道:“确有此事。折子我看了,也确实是个法子。林凤岐所言,乃是将各地上缴国库后的盐铁之利拿出来,供本州漕运所用,取之于州用之于州,与国库何干?真要按他这个法子,朝廷还省事许多。”

    温敬提醒道:“国库是国库,私库是私库呀。”

    国库,乃是户部所管辖,为朝廷财政。

    私库,乃是景文帝私有。

    景文帝脸色顿时一变。

    他素来将私库交给温敬经营,年轻时还抽空查账清点,近年患病后是什么也不想管了,横竖温敬从来对景文帝尽心尽力,凡是景文帝触目可及的宫闱用度从来没有短缺过什么。

    户部时常在朝堂上哭穷,皇帝出巡没钱,翻新宫殿没钱,干什么都没钱。

    每当这时,景文帝就无比感念到温敬的好处来。瞧瞧人家,管着私库这么多年,从来没跟景文帝伸手多要过一分。

    这也是温敬敛财至今,未被责骂一句的原因。

    景文帝心知肚明,却又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从不过问私库如何了。

    没想到,听温敬的意思,是他惯用手段让地方州府把上缴国库后的盐铁之利吐出来,他再收到私库里去。

    温敬有这样的本事,怎么不早说!

    “你怎么不早告诉我?!”

    景文帝竟然连“朕”这个自称都忘了,一时跳脚,仿佛时光倒流,又回到了与温敬相依为命的时光。

    温敬叹道:“陛下收了折子后没多久,还将林凤岐升为了尚书左丞,奴婢以为,您要采纳他的谏议。又不想使陛下落入两难之境,这才铤而走险,被人捉住了把柄……”

    景文帝立刻道:“我没批复。”

    漕运改革事关重大,景文帝没有立刻给出答案,而是压在了御案最下方,打算在年关时放出风声,试探一下各州府的反应,再做决定。

    这也是林凤岐的建议之一。

    温敬却不为所动,依然皱眉道:“陛下可还记得,这奏折并非林凤岐一人呈上?御史大夫也带头上了谏议,诸位大臣多有附和之声。若是否决的话……”

    景文帝彻底冷了脸:“朕是天子!朕发了话,谁敢忤逆?”

    经温敬这么一提醒,景文帝这才细细思索起了此事。

    “太傅林召棠与御史大夫宋熙虽然同是清流,但政见素来不大一样,朕记得之前对于该不该从徐氏手中收回江南漕运权一事,林太傅与宋御史在大殿上当场吵了起来,听得朕头晕胸闷,干脆下了朝。

    当时他们一路出宫还一边争论,怎么轮到了林太傅的侄儿林凤岐,宋御史的态度就全变了?”

    还与他一同上疏?

    温敬笑道:“陛下忘了?三月前,林太傅与宋御史结了姻亲,林凤岐成婚时,陛下还御赐府邸。”

    景文帝便立刻想起来了。

    只是,脸色却远远不如当时愉悦。

    温敬见景文帝若有所思,微微一顿,便转了话题,笑道:

    “说起来,林太傅真是教导有方。林凤岐可是他一手教导出来的,才学剑术无一不佳,还有这般玲珑心思。日后,三位皇子跟着林太傅进学,必然也是才德兼备。”

    “等太子步入东宫,林凤岐作为太傅的侄儿,尚书左丞,必然倾力相助……”

    景文帝的脸色瞬间难看至极。

    “太子”二字,实在是帝王逆鳞。

    先帝在位时,三子夺嫡祸乱一时,甚至演变到了逼宫政变的地步。

    手足相残、父子相残,搅得前朝臣子党派林立,互相倾轧。先帝平乱后清理了一拨,把参与夺嫡之争的臣子贬官的贬官,流放地流放。

    经此一役,历经几朝的名门世族大多势弱,尚未恢复元气,只有以清流闻名的宋氏、林氏未曾沾手夺嫡,保全了下来,并因此被景文帝另眼相看。

    如今景文帝膝下,恰好也是三个皇子。

    大皇子杨瑾,生母卑微,乃是庶出。

    二皇子杨瑛,倒是个嫡子。

    可是……他这个嫡子,可以说身份极其尴尬。

    彼时景文帝不受宠,谁都没想到皇位能落在他身上。成年了也是随随便便出了宫,随随便便指了婚。杨瑛的外公,景文帝当时的岳父,也参与了夺嫡之争,当然站的不是景文帝。后来被清算时被自尽了。得知噩耗,杨瑛的母亲气血攻心,产后没几天也去了。

    压根没等到景文帝即位。杨瑛的母家也背了个谋逆罪名,难以翻案。

    三皇子杨琼,年纪还小,乃是容妃所出。容妃出身高门世家,乃是谢氏女,景文帝宠爱她,也忌惮她身后的家族。

    总之,在景文帝看来,这里面挑不出一个能立太子的。

    但官员们不能接受,他们亲眼见证了先帝时期的夺嫡之乱,迫切地希望能早立太子,免得再一个不小心被打成“结党营私”,步了前辈后尘。

    景文帝不胜其扰,最后未立太子,先设东宫,破格任命声誉极佳、曾任职过国子监祭酒的林召棠为太傅,扬言:

    皇子们年纪尚幼,不如先一起在东宫进学,培养其才德,日后再议。

    景文帝态度坚决,官员们也碍于林氏的影响力,便一致搁置了。

    所谓“太傅”不过是个虚名,景文帝也不会真让朝臣日日接触三位皇子。

    景文帝选择林召棠,也是因为林召棠性格刚直,绝不偏私,多年来亦毫无结党,这令他几年来十分满意。

    可是,林召棠不争不抢,不代表他的侄儿也是如此。

    “林氏世代清流……呵,‘清流’者,名望也。昔年林凤岐于国子监,姿容才学冠绝京都,若是学他伯父,一心治学,或是如宋熙一般,固守御史清名,都是极好的。既然姓林,何不遵从祖训,为家族积攒名望即可?他这是想做出些什么功绩?”

    景文帝语气沉沉:“林凤岐这一步走得真是精妙。用联姻,将政见不合的宋氏拉拢过来,配合他推行谏议……谁人不知宋熙在御史台一呼百应?当初朕就不该放他去淮阴,在地方上待了两年,生出太多心思了。”

    想要为万世开太平的臣子,景文帝见过很多,也赞过很多。

    但是,若一个臣子有凌云抱负,又有手段,又有家世,那便不那么值得帝王称赞了。

    就连林召棠的影子,此时在帝王心中也显得不那么单纯了。

    景文帝淡淡道:“不说这些了。不是快会试了么?吏部考功郎既然下狱,是做不成主考官了,需要另择。阿温,你如何看?”

    *

    从尚书省回大理寺,与去林府的路程前段重合。是以许如观最终还是没有一人拂袖先走,而是在林凤岐笑眯眯地致歉后,策马与之同行。

    “我起初还以为你是不愿成婚,才敷衍了事呢,如今看来,倒是错了。”

    许如观忍不住道。

    林凤岐笑道:“为何不愿?”

    许如观道:“别人都说你恪守礼法,可我觉得你与宋凌霄一样,都是重情义之人。这样的人,怎么甘心娶一个从未见过的陌生女子?……”

    “她小时候,我便识得她了。”

    许如观大惊:“小时候?!你……你们青梅竹马?啊不对,‘她小时候’?你比你夫人大几岁?!”难道是幼妻!

    其实不过三岁罢了。

    只是那时的宋明意身姿瘦弱,像只初到新家的幼猫一样,在花园去捡丢失的明珠时都是一脸警惕,连撞见亲生兄长都是转头就跑。

    只对年少的他垂眸敛目,喃喃念出心中所想。

    林凤岐轻笑一声,并没有回答,策马越前而行,徒留许如观在后面莫名其妙。

    他忽然觉得,这段走了不知多少遍的归家之路,有些长。

    正在此时,街边却忽然冲出一个身影。

    林凤岐瞬间回过神来,疾速勒马而停。

    那是一位年轻士子,头戴儒冠,看衣着,应当是来赴京会试的。

    那名士子应该是在这条通往尚书省的路上等候已久,不顾安危冲了上来,稍稍站定,便捧出成卷成轴的诗词文章来。

    林凤岐与许如观对视一眼,顿时明了。

    这名士子想要行卷。

    行卷,乃是士子将自己的诗文习作投于高官达贵或名人学者,以求赏识与美名。在大梁,此风本就盛行一时。

    许如观却向林凤岐摇了摇头,做了个口型:谨言慎行。

    最近确实是个风口浪尖,吏部自顾不暇,也不知今年会试要如何安排。

    于是林凤岐没有收下士子手中的卷轴。

    眼看二人就要越过自己策马离去,那名士子焦急道:“林郎君,林大人,小生姓阮,家境贫寒。在家乡已经通过乡试,如今进京赶考,久闻林大人美名……别无他意!只求林郎垂怜,读一读小生的文章吧!”

    说着,他一边追了上来,一边迎着猎猎风声展开自己引以为傲的诗卷——

    “袖里明珠照尘寰”。

    林凤岐正要委婉谢绝,回眸望来时,卷轴末尾半句残诗映入眼帘。

    他执着缰绳的手一顿。

章节目录

凤鸣意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零九破只为原作者金朝月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金朝月并收藏凤鸣意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