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殿外,时间一点一滴地流逝。
内侍监大人温敬,入内侍奉汤药已经整整一个下午,到现在都没有出来。
温麟正在殿外焦急地来回踱步。原来他呈上供状之后,一直未曾离去。
他逼着周仪和闽州官吏揽下所有罪责,把责任都推给了吏部,不知道陛下是否相信?会不会牵连到他们温氏?
还有那个药堂……
思及此处,温麟心中不由得一沉。
这个药堂事关重大,绝不能被牵扯出来!
如有万一……
温麟眸中猛然划过一丝厉色。
“还站着做什么,过来吧。”
身后传来淡淡的中年男声,温麟一惊,连忙收敛起神情,待到回头时已换上了一副恭敬的笑容。
温敬静静地看着他。
待到温麟走过来,反手便被一巴掌打在了脸颊上。
“啪!”
这响声不见得有多大,温麟的脸上却迅速地红了一大片,不多时便肿得老高,可见温敬是用了巧力,在这一道上得心应手。
“我起先当你是个聪明的,没想到,你也能办出这样的蠢事,到底还是目不识丁的乡野村夫。”
温敬的声音低沉,丝毫不似刚刚在景文帝面前时那般柔和。
“我这药堂交给你才几天?就叫里面跑了一个仆役,还跑到林家去告密!你以为你和周仪商量好了对策,就能反将林家一军?哼,只有林太傅那个老顽固才会当殿揭发没有物证的事情,他侄儿可不似他这般好对付!你啊,你活该把周仪给折了进去!”
温麟咬紧了牙关,眸中杀意一闪而过:“如果林家继续查下去,说不准就要查出了药堂的钱财往来,万一他们查到这次的科举考生身上……父亲,不如先下手为强!”
“林凤岐难缠,那我就先替父亲解决了他。”
谁知,温敬却摇了摇头,反问道:
“你杀了他又如何?我问你,你通过药堂,收了举子的‘孝敬’,现在吏部考功郎下狱,会试必然要换主考官。你从前打通的关节,都付诸东流了。你先想想,这该怎么办?”
“这……”温麟被问倒了。
温敬睨了他一眼:“贿赂他?贿赂不成就暗杀他?还是把那些给了咱们孝敬、正等着金榜题名的举子通通杀光,来一个震惊京都的集体暴毙?”
他淡淡道:“杀人,永远是最下乘的做法。”
温麟的头更低了:“请父亲指教。”
温敬道:“此事你不必管了,我与陛下在殿中已经商议好了主考官人选。”
说着,温敬又想到了什么似的,冷冷道:
“上次让你去监视徐佩珩和林凤岐的动向,最好一网打尽,结果你是怎么做的?靠迷香来坐实他们有染?这主意是周仪出的吧。”
被提起这样一桩陈年败事,温麟眼角一抽,只得道:“父亲英明。”
说罢,又挨了一巴掌。
这下子,温麟两张脸都对称了。
连着几次问答,温敬终于不装了。他狠狠啐了一口,骂道:
“妈的,自从徐佩珩控了淮阴漕运,淮阴地方官拿来孝敬的钱就少了足足五分之一;林凤岐去当了两年观察使,又少了五分之二。就这,他们还想改漕……呵,到时候,老鼠进了咱们的私库都得哭着跑出去。
结果你们这些蠢货,丢了抢占先机的天时地利,要不然,林召棠现在还在想办法捞他侄子呢,哪里还会有如今这等麻烦?”
说罢,温敬又轻蔑道:“不过,就周仪那等陈旧士族出来的酸腐文人,韬略不足,只能想出昏招,也是常事。”
在温敬口中,温麟是目不识丁的乡野村夫,所以粗鄙不堪,难登大雅之堂。
而轮到了世家旧贵出身的周仪,有家世有学识了,温敬依然看不上。只嗤笑着点评一句酸腐有余,韬略不足。
温麟面无表情地听着。
到底什么样的出身,什么样的人,才能让温敬正眼相待呢。
“行了。回去准备准备吧。”
温敬道:“你还得再练几年。林家和会试的事你别管,药堂也不必去了。”
温麟脸上的肌肉抽动了几下,忽然又听温敬提醒道:
“对了,等林家倒了,你别动林家的新妇,也就是宋熙的侄女。如今陛下因为薛映昭一事,又想起了宋熙的侄儿,方才还笑言宋家儿郎当年路见不平,胆气十足,敢和越平侯世子相抗。陛下既然有招用宋郎之意,别在这时候扫了陛下兴致。”
什么叫做“等林家倒了”?
温麟顿时回首。
温敬却并再无多言,似乎完全没有想要解释。
这是景文二十二年,元月已经接近尾声。
长安二月多香尘,六街车马声车辚辚。
距离会试的日子,越来越近了。
*
元月二十九日,吏部尚书进言拔擢吏部考功司主事钱淼升任考功员外郎,主管会试。
景文帝驳斥,言:“科举选才乃是重中之重,不如命高阶重臣暂代主考之职,才使天下举子知勿负天子深恩。”遂择吏部侍郎。
二月三日,吏部侍郎忽遇父丧,丁忧。
二月四日,朝政复议吏部尚书暂代主考。
二月六日,吏部尚书年迈,旧疾复发,卧床难起,告假。
此时,距离会试只余下三天时间。
“什么?”
林凤岐怔然抬眸,仿佛没有听清。
他沉默了一瞬,又确认道:“伯父,您方才说……陛下忽然召您入宫,是……是要任命您为会试主考官?”
林召棠道:“正是。”
林凤岐蹙眉道:“可是,伯父,短短十几天之内,吏部高阶官员要么丁忧,要么病假,偌大一个吏部,居然选不出一个主考官么?要动用您……”
闻言,林召棠肃然制止:“凤岐,不可如此!太傅又如何?官阶再高,也是陛下的臣子,陛下有需,臣子岂有推辞的道理?”
说到此处,林召棠还有一丝欣慰:
“陛下极其重视此次科举,说我曾担任过国子监祭酒,对于考试一事较为熟悉;又是东宫太傅,以太傅之名主考,更能让举子们感怀帝恩。
陛下从前只重视门荫入仕的世家子弟,如今不仅能看到寒门士子们,还能想到向他们施恩,真是……”
林凤岐却依然若有所思。
“凤岐。”
一声冷然的喝止将林凤岐的思绪拉了回来。
他的伯父正用审视的目光看着他。
林召棠顿了顿,凝视着自己一手教导至今的侄儿,开口道:
“你是不是觉得,身居高位之后,就该独善其身?”
林凤岐辩解:“并非如此,伯父,我……”
可是说到这里,他却忽然说不下去了。
因为林凤岐忽然意识到,这样的对话,并不是第一次发生了。
林凤岐十四岁时,景文帝终于在与越平侯的角力中获胜。其显著的战果是,曾与越平侯同镇西北的沈将军解下西北兵权,带领家眷回京,并带回了数万部下。
“解下兵权”这个词,用在此处,意味颇多。
因为沈将军带回的部下,有半数都曾在越平侯麾下冲锋陷阵过。
西北地广人稀,当初越平侯与沈将军领兵,同赴西北平乱时,那些兵将大多是燕赵北地、关陇之地的军户。
纵使已扎根西北数十载,到底难敌思乡之情。
在沈将军振臂一呼,给他们一个回到京都、脱离军籍的机会时,大多数人都默默背起了行李。
沈将军将他们带回京都,解下的是自己的兵权,同时也是越平侯的半数兵权。
从此后,景文帝又解了越平侯仅剩的兵权,几乎易如反掌。
越平侯郁郁半生,谁也说不清楚其中有多少关联。
林凤岐自小便被告知,伯父一心抚育他,一生没有娶妻生子,林凤岐便是林氏唯一的继承人。
除了跟随伯父学习诗书礼义,他还要跟着郑娘子去学着看账本,学经营之道。一个未来的世族家主,绝不能连家里有多少产业都不知道。
郑娘子是个妇人,却极其通透。她为林凤岐讲述经营之道、行商故事时,深入浅出,言语无意之间便教会了林凤岐许多道理。
比如商人经商,须得考虑旗下伙计的出路,如果资金滞塞,周转不开,那他们的工钱又要怎么办……
郑娘子出身寒微,见惯了世间冷暖,每每说起这些小人物时,语气中都颇多叹惋。
她说,这便只能看他们主家的良心了。
主家?
工人的主家是掌柜,林氏仆役的主家便是伯父,以后便是林凤岐。百姓的主家,便是天子。
当沈将军带将士归朝时,林凤岐看到这些汉子们张望着关陇道旁特有的树木,泪痕交错。
那时林召棠对十四岁的林凤岐感叹:
“从前沈将军与越平侯、还有先帝膝下的大皇子是年少好友,大皇子死后,沈将军便甚少踏入京城了。陛下几召,他都称病,这次总算是没有违命……”
说着,林召棠忽然停了下来,奇怪道:“嗯?后面的那个副将,好像是……是越平侯麾下啊?不对,后面那些都是当年越平侯招募的薛家军!”
早年南方起了兵匪之乱,西北夷狄趁乱犯边,朝廷猝不及防,人手不够,越平侯便以弱冠之龄在北方募兵,去西北抗敌。这一去就是十几年,大皇子出事都没能赶回来。
所以越平侯带去的兵将,可以说是他自个儿一手培育起来的。
而如今,却被沈将军撬了墙角。
林召棠的神色逐渐变得有些怪异。
“伯父,越平侯已经式微,无法与陛下抗衡。沈将军选择入京,又带上家眷和兵将,就是在向陛下示好。虽然有愧于越平侯,但是他保住了沈氏,还有部下……”
林凤岐看着城墙下密密麻麻的人影,忽然开口。
林召棠却惊讶道:“陛下召他入京,他就是应该入京的,这是为人臣子的本分。岂有做了分内之事,还来向君主邀功的道理?只是他断了友人臂膀,虽说对陛下是好事,但足以见此人品性有亏。”
林凤岐沉默一瞬,依然道:“可是,越平侯纵有薛家军,也没有用了。陛下多年来在北方逐步陈兵,难道是一支薛家军可以突围的吗?越平侯终归要向陛下低头的,沈将军是为了保全自己家人和部下……”
那时,林召棠的语气也逐渐染了冷然:
“凤岐,难道你觉得,为了独善其身而背信弃义,是可取之道吗?”
他望着伯父,想说沈家若是与薛家唇齿相依,一定更加使君王日夜难安。既然选择了投诚,不如来一场割袍断义,保全自己也保全友人。沈家家族甚大,沈家也有仆役,也有家将,也有亲族。他们也想活命。
可是林召棠的眸中,隐隐有失望之色。
少年林凤岐便不说话了。
林召棠与他的弟弟,林凤岐的父亲,原本是一对双生子。
林召棠幼时极其体弱,祖父母不敢让林召棠太过劳累,就是怕他半路夭折。
故而实际上按照继承人来培养的,是林召棠的弟弟。
而林召棠就日日在书斋中读些圣贤书,好不容易平安长大,也对除了读书以外的其他事毫无兴趣,只想去国子监讲经释义。
直到一场动乱,弟弟死在林召棠面前。
只想读经论道的林召棠,被迫成了林府的家主。也就是说,他还未来得及接受过世族继承人的正统教育。
这些是林凤岐后来才慢慢知道的。那时,他还没有意识到,这意味着什么。
二十一岁的林凤岐,再一次对上了伯父审视的目光。
林凤岐沉默片刻,依然坚持道:“伯父,辞去暂代主考官一事吧。”
林召棠的目光逐渐转为不可置信。
*
景文二十二年的初雪,飘落在二月上旬,举子们冒着细如白羽的微微雪色做着会试的最后准备。
林凤岐步出太傅府。
这个他曾在此长大的林府。
“郎君,刚刚……是发生了什么事吗?”
萧辞归跟在林凤岐身侧,探究地问道。
“您和太傅,是遇到了什么分歧?”
林凤岐望着纷扬白雪,静静道:“辞归。”
“恐怕,我要向你托付一件事。”
内侍监大人温敬,入内侍奉汤药已经整整一个下午,到现在都没有出来。
温麟正在殿外焦急地来回踱步。原来他呈上供状之后,一直未曾离去。
他逼着周仪和闽州官吏揽下所有罪责,把责任都推给了吏部,不知道陛下是否相信?会不会牵连到他们温氏?
还有那个药堂……
思及此处,温麟心中不由得一沉。
这个药堂事关重大,绝不能被牵扯出来!
如有万一……
温麟眸中猛然划过一丝厉色。
“还站着做什么,过来吧。”
身后传来淡淡的中年男声,温麟一惊,连忙收敛起神情,待到回头时已换上了一副恭敬的笑容。
温敬静静地看着他。
待到温麟走过来,反手便被一巴掌打在了脸颊上。
“啪!”
这响声不见得有多大,温麟的脸上却迅速地红了一大片,不多时便肿得老高,可见温敬是用了巧力,在这一道上得心应手。
“我起先当你是个聪明的,没想到,你也能办出这样的蠢事,到底还是目不识丁的乡野村夫。”
温敬的声音低沉,丝毫不似刚刚在景文帝面前时那般柔和。
“我这药堂交给你才几天?就叫里面跑了一个仆役,还跑到林家去告密!你以为你和周仪商量好了对策,就能反将林家一军?哼,只有林太傅那个老顽固才会当殿揭发没有物证的事情,他侄儿可不似他这般好对付!你啊,你活该把周仪给折了进去!”
温麟咬紧了牙关,眸中杀意一闪而过:“如果林家继续查下去,说不准就要查出了药堂的钱财往来,万一他们查到这次的科举考生身上……父亲,不如先下手为强!”
“林凤岐难缠,那我就先替父亲解决了他。”
谁知,温敬却摇了摇头,反问道:
“你杀了他又如何?我问你,你通过药堂,收了举子的‘孝敬’,现在吏部考功郎下狱,会试必然要换主考官。你从前打通的关节,都付诸东流了。你先想想,这该怎么办?”
“这……”温麟被问倒了。
温敬睨了他一眼:“贿赂他?贿赂不成就暗杀他?还是把那些给了咱们孝敬、正等着金榜题名的举子通通杀光,来一个震惊京都的集体暴毙?”
他淡淡道:“杀人,永远是最下乘的做法。”
温麟的头更低了:“请父亲指教。”
温敬道:“此事你不必管了,我与陛下在殿中已经商议好了主考官人选。”
说着,温敬又想到了什么似的,冷冷道:
“上次让你去监视徐佩珩和林凤岐的动向,最好一网打尽,结果你是怎么做的?靠迷香来坐实他们有染?这主意是周仪出的吧。”
被提起这样一桩陈年败事,温麟眼角一抽,只得道:“父亲英明。”
说罢,又挨了一巴掌。
这下子,温麟两张脸都对称了。
连着几次问答,温敬终于不装了。他狠狠啐了一口,骂道:
“妈的,自从徐佩珩控了淮阴漕运,淮阴地方官拿来孝敬的钱就少了足足五分之一;林凤岐去当了两年观察使,又少了五分之二。就这,他们还想改漕……呵,到时候,老鼠进了咱们的私库都得哭着跑出去。
结果你们这些蠢货,丢了抢占先机的天时地利,要不然,林召棠现在还在想办法捞他侄子呢,哪里还会有如今这等麻烦?”
说罢,温敬又轻蔑道:“不过,就周仪那等陈旧士族出来的酸腐文人,韬略不足,只能想出昏招,也是常事。”
在温敬口中,温麟是目不识丁的乡野村夫,所以粗鄙不堪,难登大雅之堂。
而轮到了世家旧贵出身的周仪,有家世有学识了,温敬依然看不上。只嗤笑着点评一句酸腐有余,韬略不足。
温麟面无表情地听着。
到底什么样的出身,什么样的人,才能让温敬正眼相待呢。
“行了。回去准备准备吧。”
温敬道:“你还得再练几年。林家和会试的事你别管,药堂也不必去了。”
温麟脸上的肌肉抽动了几下,忽然又听温敬提醒道:
“对了,等林家倒了,你别动林家的新妇,也就是宋熙的侄女。如今陛下因为薛映昭一事,又想起了宋熙的侄儿,方才还笑言宋家儿郎当年路见不平,胆气十足,敢和越平侯世子相抗。陛下既然有招用宋郎之意,别在这时候扫了陛下兴致。”
什么叫做“等林家倒了”?
温麟顿时回首。
温敬却并再无多言,似乎完全没有想要解释。
这是景文二十二年,元月已经接近尾声。
长安二月多香尘,六街车马声车辚辚。
距离会试的日子,越来越近了。
*
元月二十九日,吏部尚书进言拔擢吏部考功司主事钱淼升任考功员外郎,主管会试。
景文帝驳斥,言:“科举选才乃是重中之重,不如命高阶重臣暂代主考之职,才使天下举子知勿负天子深恩。”遂择吏部侍郎。
二月三日,吏部侍郎忽遇父丧,丁忧。
二月四日,朝政复议吏部尚书暂代主考。
二月六日,吏部尚书年迈,旧疾复发,卧床难起,告假。
此时,距离会试只余下三天时间。
“什么?”
林凤岐怔然抬眸,仿佛没有听清。
他沉默了一瞬,又确认道:“伯父,您方才说……陛下忽然召您入宫,是……是要任命您为会试主考官?”
林召棠道:“正是。”
林凤岐蹙眉道:“可是,伯父,短短十几天之内,吏部高阶官员要么丁忧,要么病假,偌大一个吏部,居然选不出一个主考官么?要动用您……”
闻言,林召棠肃然制止:“凤岐,不可如此!太傅又如何?官阶再高,也是陛下的臣子,陛下有需,臣子岂有推辞的道理?”
说到此处,林召棠还有一丝欣慰:
“陛下极其重视此次科举,说我曾担任过国子监祭酒,对于考试一事较为熟悉;又是东宫太傅,以太傅之名主考,更能让举子们感怀帝恩。
陛下从前只重视门荫入仕的世家子弟,如今不仅能看到寒门士子们,还能想到向他们施恩,真是……”
林凤岐却依然若有所思。
“凤岐。”
一声冷然的喝止将林凤岐的思绪拉了回来。
他的伯父正用审视的目光看着他。
林召棠顿了顿,凝视着自己一手教导至今的侄儿,开口道:
“你是不是觉得,身居高位之后,就该独善其身?”
林凤岐辩解:“并非如此,伯父,我……”
可是说到这里,他却忽然说不下去了。
因为林凤岐忽然意识到,这样的对话,并不是第一次发生了。
林凤岐十四岁时,景文帝终于在与越平侯的角力中获胜。其显著的战果是,曾与越平侯同镇西北的沈将军解下西北兵权,带领家眷回京,并带回了数万部下。
“解下兵权”这个词,用在此处,意味颇多。
因为沈将军带回的部下,有半数都曾在越平侯麾下冲锋陷阵过。
西北地广人稀,当初越平侯与沈将军领兵,同赴西北平乱时,那些兵将大多是燕赵北地、关陇之地的军户。
纵使已扎根西北数十载,到底难敌思乡之情。
在沈将军振臂一呼,给他们一个回到京都、脱离军籍的机会时,大多数人都默默背起了行李。
沈将军将他们带回京都,解下的是自己的兵权,同时也是越平侯的半数兵权。
从此后,景文帝又解了越平侯仅剩的兵权,几乎易如反掌。
越平侯郁郁半生,谁也说不清楚其中有多少关联。
林凤岐自小便被告知,伯父一心抚育他,一生没有娶妻生子,林凤岐便是林氏唯一的继承人。
除了跟随伯父学习诗书礼义,他还要跟着郑娘子去学着看账本,学经营之道。一个未来的世族家主,绝不能连家里有多少产业都不知道。
郑娘子是个妇人,却极其通透。她为林凤岐讲述经营之道、行商故事时,深入浅出,言语无意之间便教会了林凤岐许多道理。
比如商人经商,须得考虑旗下伙计的出路,如果资金滞塞,周转不开,那他们的工钱又要怎么办……
郑娘子出身寒微,见惯了世间冷暖,每每说起这些小人物时,语气中都颇多叹惋。
她说,这便只能看他们主家的良心了。
主家?
工人的主家是掌柜,林氏仆役的主家便是伯父,以后便是林凤岐。百姓的主家,便是天子。
当沈将军带将士归朝时,林凤岐看到这些汉子们张望着关陇道旁特有的树木,泪痕交错。
那时林召棠对十四岁的林凤岐感叹:
“从前沈将军与越平侯、还有先帝膝下的大皇子是年少好友,大皇子死后,沈将军便甚少踏入京城了。陛下几召,他都称病,这次总算是没有违命……”
说着,林召棠忽然停了下来,奇怪道:“嗯?后面的那个副将,好像是……是越平侯麾下啊?不对,后面那些都是当年越平侯招募的薛家军!”
早年南方起了兵匪之乱,西北夷狄趁乱犯边,朝廷猝不及防,人手不够,越平侯便以弱冠之龄在北方募兵,去西北抗敌。这一去就是十几年,大皇子出事都没能赶回来。
所以越平侯带去的兵将,可以说是他自个儿一手培育起来的。
而如今,却被沈将军撬了墙角。
林召棠的神色逐渐变得有些怪异。
“伯父,越平侯已经式微,无法与陛下抗衡。沈将军选择入京,又带上家眷和兵将,就是在向陛下示好。虽然有愧于越平侯,但是他保住了沈氏,还有部下……”
林凤岐看着城墙下密密麻麻的人影,忽然开口。
林召棠却惊讶道:“陛下召他入京,他就是应该入京的,这是为人臣子的本分。岂有做了分内之事,还来向君主邀功的道理?只是他断了友人臂膀,虽说对陛下是好事,但足以见此人品性有亏。”
林凤岐沉默一瞬,依然道:“可是,越平侯纵有薛家军,也没有用了。陛下多年来在北方逐步陈兵,难道是一支薛家军可以突围的吗?越平侯终归要向陛下低头的,沈将军是为了保全自己家人和部下……”
那时,林召棠的语气也逐渐染了冷然:
“凤岐,难道你觉得,为了独善其身而背信弃义,是可取之道吗?”
他望着伯父,想说沈家若是与薛家唇齿相依,一定更加使君王日夜难安。既然选择了投诚,不如来一场割袍断义,保全自己也保全友人。沈家家族甚大,沈家也有仆役,也有家将,也有亲族。他们也想活命。
可是林召棠的眸中,隐隐有失望之色。
少年林凤岐便不说话了。
林召棠与他的弟弟,林凤岐的父亲,原本是一对双生子。
林召棠幼时极其体弱,祖父母不敢让林召棠太过劳累,就是怕他半路夭折。
故而实际上按照继承人来培养的,是林召棠的弟弟。
而林召棠就日日在书斋中读些圣贤书,好不容易平安长大,也对除了读书以外的其他事毫无兴趣,只想去国子监讲经释义。
直到一场动乱,弟弟死在林召棠面前。
只想读经论道的林召棠,被迫成了林府的家主。也就是说,他还未来得及接受过世族继承人的正统教育。
这些是林凤岐后来才慢慢知道的。那时,他还没有意识到,这意味着什么。
二十一岁的林凤岐,再一次对上了伯父审视的目光。
林凤岐沉默片刻,依然坚持道:“伯父,辞去暂代主考官一事吧。”
林召棠的目光逐渐转为不可置信。
*
景文二十二年的初雪,飘落在二月上旬,举子们冒着细如白羽的微微雪色做着会试的最后准备。
林凤岐步出太傅府。
这个他曾在此长大的林府。
“郎君,刚刚……是发生了什么事吗?”
萧辞归跟在林凤岐身侧,探究地问道。
“您和太傅,是遇到了什么分歧?”
林凤岐望着纷扬白雪,静静道:“辞归。”
“恐怕,我要向你托付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