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三章 国都之争
“官家,此时迁都动摇国本,万万不可啊!”
“臣附议,我大宋自太/祖起定都东京,年年风调雨顺,子民安乐,迁都之事断断不能!”
“官家!先帝曾言迁都一事在德不在险,今怎可违背祖命!”
这些说话的大臣欧阳旭全部不认识,只得在其发言后记上臣甲言、臣乙言、臣丙言等字样。
一边飞快的记录一边也在思量,这些人如此失态,各个发言争先恐后,全部都在反对迁都之事。
真是为国,还是为自己呢?
臣子皆以国本、祖训、德行上谏帝王,难不成官家活成个圣人的样子,外敌便会不攻自退么?
等他日敌国南下如入无人之地,这帮大臣哭诉陛下无德,然后脖子一吊,美名以身殉国,还能得个忠臣的赞誉,骂名都让皇帝背了去。
欧阳旭手上不停,暗自撇嘴。
文德殿的这场迁都之争讨论良久。
说是讨论也不尽然,正方只有官家,而官家几乎没有发言,反方你一句我一句,滔滔不绝,引经据典,势必要打消官家迁都的念头,欧阳旭全场都在记录他们的劝解语录。
从秦失德到唐失风骨,才使国运尽失,引发乱世等等,前头一千年数得上号的帝王们全被拉出来批/斗了一番,各个不堪为君。
直到最后,肚子里的墨水都掏完了,这帮大臣嘴巴也快说干了,官家终于发话,为这场争论做了结尾。
“众卿暂且退下,此事,往后再议。”
殿内响起一阵窸窸窣窣的声音,稍后便传来:“是,臣等告退。”
终于结束了,欧阳旭手腕微颤,松了口气。
若非官家沉稳不怎么发话,就冲着讨论劲,他不得长出三头六臂才够用。
搁下笔,收拾文稿,整理顺序,又仔细的检查了一遍,这些都是要呈交给官家御览的,万不能出错。
“欧阳编修,官家召见。”崔内室拨开珠帘,进来传话。
赵恒还记得他传召口谕,日后由欧阳旭负责掌记帝王与大臣的议事,今天是他第一次当值,特地召见了他。
欧阳旭赶紧放下文稿,起身理整官服,扶了扶长翅帽,随崔内侍入内面圣。
“臣欧阳旭,叩见官家。”
“明初无需多礼。”赵恒对欧阳旭着实喜欢,贴心问道:“掌记一事,可还应付得来?”
“回官家,一切顺利。”欧阳旭双手交叉藏于袖中,拜道:“只是臣还不认得大人们,故记录起来,名讳上略有不如。”
赵恒哈哈一笑道:“无事,以后多做几次,你也就认识了。”
说着又问起欧阳旭对于枢密院感觉如何,语气亲切,宛如家中长辈询问晚辈一般。
欧阳旭一一回答,应对有度。
赵恒很满意,而后话锋一转,进入正题,说道:“你也听到了今天所议何事,朕知道你内里锦绣,想问问你的想法。”
这个问题……
欧阳旭对梦华录版赵恒的了解尚不足,哪怕明白对方对自己另眼相看,也不能轻易开口,一瞬之间,他回道:“朝中大事,臣不敢妄言。”
“在朕面前有何不敢?”赵恒闭目,仿佛十分疲倦,淡淡道:“明初,你应该明白朕把你放在枢密院,又将你调来做掌记的用意,你,可不要辜负了朕的深意。”
欧阳旭给赵恒的第一印象就是,正直纯良,可成未来肱骨,也因此才得到枢密院编修使及掌记一职,要是在这问题上畏首畏尾,故作含糊反而不美。
所幸关于迁都一事,他心中早就想过不止一次了。
他声音坚定沉着,回道:“臣认为,迁都之事,非成不可。”
“哦?说说你的理由。”赵恒依旧闭目,双手相交。
“臣认为,东京确实漕运通达,互通方便,但东京地处平原,于军事上易攻难守。”欧阳旭小心翼翼的瞟了一眼赵恒,见他神色如常,才接着往下说道:“昔年太/祖便有迁都之议,太宗确曾说过在德不在险,可太/祖也说过然不出百年,天下民力殚矣,而今为守国都安全,大宋一半的禁军都驻扎在东京,冗兵严重,每年需要发放巨额军饷供养,正如太/祖所言,民力堪忧。”
赵匡胤与赵光义的迁都之争,明面看上去是为迁都一事,而实际上却是皇位交锋。
赵光义任职开封府尹,一旦迁都,他的权势将一落千丈,而赵匡胤欲要迁都的洛阳,则是他儿子的势力范围,所以,这位史上评价最低的太宗,死活都不会同意,甚至不要脸的说出在德不在险的谬论。
赵恒睁开眼,直视欧阳旭,沉声道:“朕欲仿太/祖,迁都洛阳,明初认为如何?”
洛阳,并不合适,长安才是长远之策。
欧阳旭考虑再三,都说到这里了,咬咬牙,撩起衣袍,跪下回道:“臣愚见,洛阳,并不合适。”
尾音回荡在大殿内,殿上之人久久无声,久到欧阳旭冷汗都要滴下来了,他跪在地上,不敢抬头。
好像是一盏茶的功夫?也可能是一炷香的时间?还是一个时辰?
有脚步之声从殿上走下,一双手扶起欧阳旭,抬眼一瞧,赵恒竟然亲自下来了。
他声音听不出喜怒,道:“起来说话。”
欧阳旭赶忙自己站好,谢恩道:“臣惶恐。”
赵恒面对欧阳旭,目光如炬,注视着他,好像在寻找些什么。
欧阳旭第一次直面古代皇帝的威压,他清楚的明白,以后的前途怎么样,今天,此刻是最关键的时候,他不能退缩。
尽管内心已经慌得不行,但面上毫无惧色,任赵恒上下打量他。
良久,赵恒终于收回目光,他转过身去,背手吩咐道:“你继续说,洛阳不好,哪里才好?”
“太/祖确有迁都洛阳之意,但太/祖也是打算将洛阳当做跳板,京兆才是重点。”欧阳旭努力保持声音平稳,说道:“洛阳于唐末损毁严重,当然京兆也一样,可唐时的底子还在,规划布局可延询唐例,前朝关中一带屡遭大难,如今休养生息百年,可用矣。”
赵恒道:“但京兆一带,漕运不利,江南地区的粮草运送过去,并非易事。”
欧阳旭摇头,继续道:“回官家,京兆漕运八水环绕,唐时需运送粮草,乃是因为隋唐两代定都在此,周围环境遭到过度采伐,产量不足,后继无力,而今已过百年,土地休养生息,京兆倚靠八百里秦川,又有川地在旁,需江南运送粮草并不如之前迫切。”
沉思几息,又道:“如今曹将军驻守西北,西北无大患,而东京北有契丹,虎视中原,这才是心腹大患啊。”
赵恒没有说话,反而开始在殿内来回走动,似是拿不定主意,许久后才停下来,对崔內侍喝道:“去,传柯政。”
“是,官家!”
传召柯相?欧阳旭呼出口气,官家心里应是已经拿定主意。
柯相此人,为公为民,却不为自己,这等大事,他的意见跟欧阳旭八成是一致的。
朝中有头脑的都能看出来,迁都一成,弊在十年,功在千秋,但谁又愿意放弃东京的势力,放弃眼前富贵迷人眼的生活,跑去别的地方呢?
这满朝“风骨”怕也只有一个柯相能够跟欧阳旭站在同一边了。
官家既让柯相参与此事,表示这关就算是过了,欧阳旭压在身上的石头瞬间落地。
果然。
下一刻,赵恒踱步到欧阳旭身边,拉着他赞赏道:“明初果然没有让朕失望,有见地有胆识。”
欧阳旭忙道:“当不得官家夸赞。”
“朕说你是,你就是。”赵恒是越看欧阳旭越顺眼了,温声道:“迁都一事接下来就交给柯政了,你还年轻,好好做事,早日成为朕的左膀右臂。”
“是,臣定不负官家所望。”
“好,你下去吧。”
“臣告退。”
说罢,躬身后退着离开文德殿,待立在两边的內侍一关上门,欧阳旭的腿就软了下来,硬是强撑着才没有失态。
殿外温暖的阳光照在身上,欧阳眨眨眼,感觉像重新活过来似的。
差一点,就要露怯了,还好还好。
不敢于宫中就留,欧阳旭顺着来事的路回到枢密院,向柴承旨报到。
柴承旨也没细问,让他回自己的衙房去了。
掌记一事虽是恩宠,但若每次大臣议论完之后,官家还要召自己接着询问,那可真是……折磨。
院中也念着他初到官场,承担君臣掌记,没给他派事,欧阳旭便一直呆在衙房中,翻阅着藏书,看着看着,又想起早间在文德殿中谈论之事。
柯相主持迁都,要面对的是整个东京的世家豪族,他能依靠的只有少数同意迁都的臣功,当然还有官家,官家的支持至关重要。
梦华录版宋真宗的个性要比历史上的宋真宗坚毅太多了,也有决心做出改变,欧阳旭要做的,是让官家更坚决一点。
如何在添一把火呢?
欧阳旭手指叩着桌面,慢慢的,心中有了个念头。
总之,无论如何,他也要促成此事。
“官家,此时迁都动摇国本,万万不可啊!”
“臣附议,我大宋自太/祖起定都东京,年年风调雨顺,子民安乐,迁都之事断断不能!”
“官家!先帝曾言迁都一事在德不在险,今怎可违背祖命!”
这些说话的大臣欧阳旭全部不认识,只得在其发言后记上臣甲言、臣乙言、臣丙言等字样。
一边飞快的记录一边也在思量,这些人如此失态,各个发言争先恐后,全部都在反对迁都之事。
真是为国,还是为自己呢?
臣子皆以国本、祖训、德行上谏帝王,难不成官家活成个圣人的样子,外敌便会不攻自退么?
等他日敌国南下如入无人之地,这帮大臣哭诉陛下无德,然后脖子一吊,美名以身殉国,还能得个忠臣的赞誉,骂名都让皇帝背了去。
欧阳旭手上不停,暗自撇嘴。
文德殿的这场迁都之争讨论良久。
说是讨论也不尽然,正方只有官家,而官家几乎没有发言,反方你一句我一句,滔滔不绝,引经据典,势必要打消官家迁都的念头,欧阳旭全场都在记录他们的劝解语录。
从秦失德到唐失风骨,才使国运尽失,引发乱世等等,前头一千年数得上号的帝王们全被拉出来批/斗了一番,各个不堪为君。
直到最后,肚子里的墨水都掏完了,这帮大臣嘴巴也快说干了,官家终于发话,为这场争论做了结尾。
“众卿暂且退下,此事,往后再议。”
殿内响起一阵窸窸窣窣的声音,稍后便传来:“是,臣等告退。”
终于结束了,欧阳旭手腕微颤,松了口气。
若非官家沉稳不怎么发话,就冲着讨论劲,他不得长出三头六臂才够用。
搁下笔,收拾文稿,整理顺序,又仔细的检查了一遍,这些都是要呈交给官家御览的,万不能出错。
“欧阳编修,官家召见。”崔内室拨开珠帘,进来传话。
赵恒还记得他传召口谕,日后由欧阳旭负责掌记帝王与大臣的议事,今天是他第一次当值,特地召见了他。
欧阳旭赶紧放下文稿,起身理整官服,扶了扶长翅帽,随崔内侍入内面圣。
“臣欧阳旭,叩见官家。”
“明初无需多礼。”赵恒对欧阳旭着实喜欢,贴心问道:“掌记一事,可还应付得来?”
“回官家,一切顺利。”欧阳旭双手交叉藏于袖中,拜道:“只是臣还不认得大人们,故记录起来,名讳上略有不如。”
赵恒哈哈一笑道:“无事,以后多做几次,你也就认识了。”
说着又问起欧阳旭对于枢密院感觉如何,语气亲切,宛如家中长辈询问晚辈一般。
欧阳旭一一回答,应对有度。
赵恒很满意,而后话锋一转,进入正题,说道:“你也听到了今天所议何事,朕知道你内里锦绣,想问问你的想法。”
这个问题……
欧阳旭对梦华录版赵恒的了解尚不足,哪怕明白对方对自己另眼相看,也不能轻易开口,一瞬之间,他回道:“朝中大事,臣不敢妄言。”
“在朕面前有何不敢?”赵恒闭目,仿佛十分疲倦,淡淡道:“明初,你应该明白朕把你放在枢密院,又将你调来做掌记的用意,你,可不要辜负了朕的深意。”
欧阳旭给赵恒的第一印象就是,正直纯良,可成未来肱骨,也因此才得到枢密院编修使及掌记一职,要是在这问题上畏首畏尾,故作含糊反而不美。
所幸关于迁都一事,他心中早就想过不止一次了。
他声音坚定沉着,回道:“臣认为,迁都之事,非成不可。”
“哦?说说你的理由。”赵恒依旧闭目,双手相交。
“臣认为,东京确实漕运通达,互通方便,但东京地处平原,于军事上易攻难守。”欧阳旭小心翼翼的瞟了一眼赵恒,见他神色如常,才接着往下说道:“昔年太/祖便有迁都之议,太宗确曾说过在德不在险,可太/祖也说过然不出百年,天下民力殚矣,而今为守国都安全,大宋一半的禁军都驻扎在东京,冗兵严重,每年需要发放巨额军饷供养,正如太/祖所言,民力堪忧。”
赵匡胤与赵光义的迁都之争,明面看上去是为迁都一事,而实际上却是皇位交锋。
赵光义任职开封府尹,一旦迁都,他的权势将一落千丈,而赵匡胤欲要迁都的洛阳,则是他儿子的势力范围,所以,这位史上评价最低的太宗,死活都不会同意,甚至不要脸的说出在德不在险的谬论。
赵恒睁开眼,直视欧阳旭,沉声道:“朕欲仿太/祖,迁都洛阳,明初认为如何?”
洛阳,并不合适,长安才是长远之策。
欧阳旭考虑再三,都说到这里了,咬咬牙,撩起衣袍,跪下回道:“臣愚见,洛阳,并不合适。”
尾音回荡在大殿内,殿上之人久久无声,久到欧阳旭冷汗都要滴下来了,他跪在地上,不敢抬头。
好像是一盏茶的功夫?也可能是一炷香的时间?还是一个时辰?
有脚步之声从殿上走下,一双手扶起欧阳旭,抬眼一瞧,赵恒竟然亲自下来了。
他声音听不出喜怒,道:“起来说话。”
欧阳旭赶忙自己站好,谢恩道:“臣惶恐。”
赵恒面对欧阳旭,目光如炬,注视着他,好像在寻找些什么。
欧阳旭第一次直面古代皇帝的威压,他清楚的明白,以后的前途怎么样,今天,此刻是最关键的时候,他不能退缩。
尽管内心已经慌得不行,但面上毫无惧色,任赵恒上下打量他。
良久,赵恒终于收回目光,他转过身去,背手吩咐道:“你继续说,洛阳不好,哪里才好?”
“太/祖确有迁都洛阳之意,但太/祖也是打算将洛阳当做跳板,京兆才是重点。”欧阳旭努力保持声音平稳,说道:“洛阳于唐末损毁严重,当然京兆也一样,可唐时的底子还在,规划布局可延询唐例,前朝关中一带屡遭大难,如今休养生息百年,可用矣。”
赵恒道:“但京兆一带,漕运不利,江南地区的粮草运送过去,并非易事。”
欧阳旭摇头,继续道:“回官家,京兆漕运八水环绕,唐时需运送粮草,乃是因为隋唐两代定都在此,周围环境遭到过度采伐,产量不足,后继无力,而今已过百年,土地休养生息,京兆倚靠八百里秦川,又有川地在旁,需江南运送粮草并不如之前迫切。”
沉思几息,又道:“如今曹将军驻守西北,西北无大患,而东京北有契丹,虎视中原,这才是心腹大患啊。”
赵恒没有说话,反而开始在殿内来回走动,似是拿不定主意,许久后才停下来,对崔內侍喝道:“去,传柯政。”
“是,官家!”
传召柯相?欧阳旭呼出口气,官家心里应是已经拿定主意。
柯相此人,为公为民,却不为自己,这等大事,他的意见跟欧阳旭八成是一致的。
朝中有头脑的都能看出来,迁都一成,弊在十年,功在千秋,但谁又愿意放弃东京的势力,放弃眼前富贵迷人眼的生活,跑去别的地方呢?
这满朝“风骨”怕也只有一个柯相能够跟欧阳旭站在同一边了。
官家既让柯相参与此事,表示这关就算是过了,欧阳旭压在身上的石头瞬间落地。
果然。
下一刻,赵恒踱步到欧阳旭身边,拉着他赞赏道:“明初果然没有让朕失望,有见地有胆识。”
欧阳旭忙道:“当不得官家夸赞。”
“朕说你是,你就是。”赵恒是越看欧阳旭越顺眼了,温声道:“迁都一事接下来就交给柯政了,你还年轻,好好做事,早日成为朕的左膀右臂。”
“是,臣定不负官家所望。”
“好,你下去吧。”
“臣告退。”
说罢,躬身后退着离开文德殿,待立在两边的內侍一关上门,欧阳旭的腿就软了下来,硬是强撑着才没有失态。
殿外温暖的阳光照在身上,欧阳眨眨眼,感觉像重新活过来似的。
差一点,就要露怯了,还好还好。
不敢于宫中就留,欧阳旭顺着来事的路回到枢密院,向柴承旨报到。
柴承旨也没细问,让他回自己的衙房去了。
掌记一事虽是恩宠,但若每次大臣议论完之后,官家还要召自己接着询问,那可真是……折磨。
院中也念着他初到官场,承担君臣掌记,没给他派事,欧阳旭便一直呆在衙房中,翻阅着藏书,看着看着,又想起早间在文德殿中谈论之事。
柯相主持迁都,要面对的是整个东京的世家豪族,他能依靠的只有少数同意迁都的臣功,当然还有官家,官家的支持至关重要。
梦华录版宋真宗的个性要比历史上的宋真宗坚毅太多了,也有决心做出改变,欧阳旭要做的,是让官家更坚决一点。
如何在添一把火呢?
欧阳旭手指叩着桌面,慢慢的,心中有了个念头。
总之,无论如何,他也要促成此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