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在海上颠簸了几月,但邮轮好歹是顺利抵到了旧金山。

    白景声提着行李挤在形色各异的人群中,一抬眼就瞥见了出口处的杜叔蕴。

    那里聚集的大多数人或是眼含期待地等待友人或是面带笑意地拥抱亲人,唯独杜叔蕴一人波澜不惊,在吵闹中兀自擦拭着镜片。

    白景声以前在家时也见过杜叔蕴几次,印象里他总是冷着一张脸把杜春晓喊去做功课,每次杜叔蕴一喊,杜春晓就和被人捏住后颈的兔子似的,听话得不行。

    杜春晓天不怕地不怕,就连家中长辈也敢顶嘴几句,却唯独怕杜叔蕴,恐是和杜叔蕴一直在管教脱不了干系。

    杜春晓父亲杜珣翌是个大忙人,其兄杜璋先前朝为官几载,忧国不得志,眼见破败疮痍,又遇所事之主昏庸,觉无可救药,遂愤然辞官,可回乡之后,仍郁结难消,久成心病,没熬过几时,便抱病而终,其弟杜瑾之又是个无甚主见的,打小只会跟在两位兄长后头附和,难能一己成事。

    最后这杜家老爷的名头和一大家的摊子就只能落在杜珣翌头上,幸得他是个肯上进且有眼力的,跟随杜璋先辞官回乡后就为了一大家子人的生计一直起早贪黑在钻研营生。

    虽然有姻亲白家联手,但杜家终究初涉商场,各处都需经营忙碌,家中长辈也因此一贯奔波。

    家中无人,杜叔蕴又比杜春晓年长好几岁,长兄如父,所以向来都是他自己担起教育妹妹的重责。

    杜叔蕴是个严兄,但并不代表他平常待人也是如此,在外人口中的杜叔蕴一向是最会做人的,谈吐举止都是大家做派,没出国前还曾替杜家经营过一些生意,业内一片都是夸赞。

    简而言之,杜叔蕴是个很精明的商人。

    商人嘛,总是想要有利可图的。

    而自己和杜春晓的婚事就是杜家最大的利,聪明人杜叔蕴对他自然是不会难堪的。

    在商贾白家长大的白景声最清楚这点了。

    “叔蕴!”白景声主动过去揽了他的肩,“好久不见了!”

    可杜叔蕴却并不喜欢这套,他往后退了半步,推开了白景声,“看来你在船上已经很了解了外国人打招呼的风格。”

    被推开的白景声也不觉得尴尬,笑着应道:“略懂略懂。”

    杜叔蕴对他嬉皮笑脸的态度很是不喜,冷笑一声,“我们在这边,可算不得什么。”

    杜叔蕴不喜欢美国。白景声能从他身上感受到排斥。

    这份排斥的缘由,很快,白景声也明白了。

    他和杜叔蕴坐在汽车内,看着异国富丽堂皇的楼,其中甚至不乏高耸入云的,走在街上的人也大都光鲜亮丽。

    白景声突然想起了家乡,那里没有高楼大厦,更多的是尘土飞扬间,一位位裹着风霜奔波的人。

    他们弯着腰下去,就再没抬起头来过。

    异国的人可以肆意踩着他们的脊梁骨,再丢下一句嘲讽扬长而去。

    车内司机哼着轻快的小调,若不是看在金钱的份上,他对后座的两位异乡人也不会太尊敬。

    白景声从窗外收回目光,“学成归国,我也要造一栋高楼。”

    杜叔蕴闭起了眼睛,靠向后座,“那你可得好好学学这造楼的本事。”

    “那是自然,我既来了,就要做最好的那个。”白景声拍了拍胸脯保证。

    若非家国零落,各处受辱,急需谋求出路,他又何故远渡重洋,来这异国求学。

    故来时他就下定了决心,一切所求,除了为己更是为国。

    *

    杜叔蕴一早就替白景声订好了韦斯尔阳大学附近的房子。

    房东太太是个中国人,为人和善,白景声跟着杜叔蕴前脚刚踏进房子,房东太太后脚就端着亲手做的盐水鸭来了。

    她还特意穿上了新样式的旗袍,烫得毛躁的长卷发也抹上了桂花发油,还挽了个熨贴的中式发髻。

    笑得格外亲切,“欢迎你们。”

    “多谢。”白景声接过鸭子,躬了躬身,照着习惯套起了近乎,“不知太太怎么称呼?”

    “我姓徐,名取自‘嚼清商而却转,增婵娟以此豸’中的婵娟二字,老家在金陵的府东巷,家门口的石狮子比人都高,老家附近转角有一家卖盐水鸭的小馆子特别出名……”

    许是太久没遇同乡人,有太多的话等着倾诉,房内一时只剩下了徐太太一个人源源不断的回忆。

    说了好一会儿都不见有人能插上话,徐太太这才终于回过神,忙不迭地捂住了嘴,“真是抱歉,因为听说你们是淮江来的,那边离金陵很近,我就没忍住多说了些。”

    “不碍事。”杜叔蕴替白景声放下箱子,从旁抽出双筷子,夹了口搁在桌上的鸭子,他是一贯妥帖会给人下台阶的,“我夫人也是金陵人,做的盐水鸭和徐太太您做的风味甚似。”

    听闻有人同样出身金陵,徐太太眼睛都亮了,逮着杜叔蕴就问个不停,“你夫人如今多大了?叫什么名字?家住哪块儿?可曾去过府东巷?如今金陵是什么样?我说的小馆子还在吗?……”

    “我家夫人姓冯,叫幼兰,是在西塘里那块长大的,应是不曾去过太太旧居。”杜叔蕴脾气也是好,竟把一溜问题都一一答了。

    在旁收拾的白景声心中暗啧,同这态度一比,杜叔蕴待自己可真是一般得不能再一般。

    “西塘里,我没听过。”徐太太惋惜地笑了笑,“我才七岁就随父母来了这边,再没回去过,想来金陵应当是大变样了。”

    杜叔蕴搁下了筷子,大抵是在异乡生活的感同身受让他心软不少,安慰人的话也多了几句,“待我归国,同我家夫人回金陵,可替太太去府东巷走走,到时给太太写信细数经年变故。”

    “如此便是再感谢不过了。”徐太太红了眼眶,不知道是感动还是难过,她背过身抹了抹眼角,“让你们见笑了。你们收拾吧,我就不再叨扰了。”

    说完,她转身就要离开。

    杜叔蕴站到门边送了她一程,屋内白景声忙着收拾带来的大小箱子,只顾得上招手告别,道上一句:“太太再会。”

    待杜叔蕴送完人回来,白景声的行李已经收拾得差不多,只有杜春晓送的那个小皮箱一直没开,搁在柜子上。

    “这个箱子?”杜叔蕴有些眼熟,那箱子像是他临走前给小妹买的。

    白景声摸了摸下巴,“这个啊……”

    盯着看了会儿,不知是想到了什么趣事,眉梢都带着笑,快步取下箱子,小心地在手里掂量着,生怕被杜叔蕴抢了先。

    也不顾有没有沾着灰就往床上搁,“咔哒”一声,箱子开了。

    是夹袄。

    白景声从箱子里随意撑起一件,那夹袄厚实,竟还绣了花,是丛兰花。

    白景声抚了抚,针脚细密,所用丝线也是配了好几种色,就连个兰草叶子都换了不下三种绿,技法纯熟得像是外头老工坊里的大师傅绣的。

    据他所知,杜家也不曾涉足过绣坊买卖,小丫头片子才几岁,没有名师指点能绣成这样怕不是个天才。

    “看不出来,你妹妹绣工这么好。”白景声重新叠起那件夹袄,手上动作都轻巧小心了不少。

    杜叔蕴以为他糊涂了,“我家小妹不曾学过绣工。”

    白景声诧异,重新摊开到他面前,“那这件?”

    看到图案的杜叔蕴愣了一下,竟难得地露出个由衷的笑来,“这是我夫人绣的。”

    白景声这才想起杜叔蕴先前同徐太太说的话,他夫人名为冯幼兰。

    难怪会绣兰花了。这不就是让杜叔蕴睹物思人的意思。

    再见杜叔蕴那开怀的样子,只觉让他发酸得紧,小夫妻的恩爱不疑偏生让他做了见证人,呸呸呸!

    白景声赶紧将那夹袄丢进了杜叔蕴怀里,“拿走拿走。”

    重新又拾起另一件开始细细翻找。

    杜叔蕴小心叠好夹袄捧在怀里,见白景声那较劲样子就知道他在找什么,只好又重申了遍,“我小妹不会刺绣。”

    心思明明被看透,可白景声还是嘴硬不肯承认,找了借口,道:“我没在找刺绣,只是看看每处做工如何。”

    夹袄一看就是杜母亲手缝制的,用料都是上好的,裁剪缝纫更不必说,每一处走工都是用了心的,估摸着做好后还各处检查不少遍,怎么可能会有哪处纰漏。

    杜叔蕴面色一沉,语气也有些不忒,“你要是觉得哪块儿不好,可以给我,不必自留。”

    “你几月后可就回国了,哪儿还穿得了。不给不给。”白景声自是不肯,他本就是随便寻了个由头搪塞心思而已。

    杜叔蕴见他小心护着生怕被拿走的样子,方才了悟,他并非挑刺,估摸是好面子不想输得太明显。

    毕竟坊间一直传闻白家少爷在中学时就仰慕者甚多,一贯是被女生们捧着的上位,再如今两袄相比,他那件简洁万分,无一丝花纹,无疑于是春晓明晃晃地给他泼了一盆冷水,也难怪他在意。

    杜叔蕴难得对他有了一丝心软,看在他一路漂洋过海给自己捎带夹袄的份上,给他提点了句,“袖口往外折两折,不出意外会有个小标记,那是我家小妹区别自己同他人衣服的小习惯。”

    白景声一听说这消息,也不顾先前故作不满的姿态了,立刻将两只袖子都翻了过来,攥着袖口的那一刻,竟还不由沉了口气,一件衣服而已,也不知道为何会如此紧张。

    他突然有些看不起自己,仔细一想还觉得有些好笑,手上动作顿了顿,最后还是将袖口折了上去。

    一下,两下。

    白衬底上终于露出了个黑线绣的“春”字。

    一眼就能看出来,她确实不会针线。

    虽然极力端正了,但字绣得仍有些歪歪扭扭,比起她用笔写出的字来,差的可不是一星半点。

    估计绣的时候还皱着眉一脸满不情愿,应该就和给自己塞箱子时的差不多讨厌。

    想到那日场景,白景声不由笑了一声。

    也不知道,她想通茉莉所承之情了没有。

    “你很在意我家小妹。”

    杜叔蕴何其敏锐,一下便从他弯起的嘴角察觉到了不对劲,向来自诩万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的白少爷何曾因女子露出过那样的笑。

    “在意不过是因父母之命奈何不得。”白景声仍固执地认为,他只是对杜春晓有些好奇而已,至于男女之情,必不可能。

    “你若不喜,可早日退婚。”杜叔蕴找了个椅子在他对面坐下,慢条斯理地掸着衣服上的灰。

    他拿话噎人,白景声自是不甘示弱,“听闻你先前也并不想娶冯幼兰。”

    杜叔蕴半晌没了声。

    白景声没说错,他最开始确实是不曾想娶冯幼兰的。

    同冯幼兰的亲事是他尚在襁褓时就结下的,当年流匪作乱,是冯老爷子在山中救流匪所伤的杜老爷子,两家由此生缘,交好数载。

    彼此来往不少,冯幼兰是冯家小辈中最讨人喜欢的,年纪虽小性子却格外乖巧,当时就连皮猴似的杜伯钧和杜仲谦都爱领着路都走不稳的冯幼兰一同玩闹。

    眼见孩子们一处和睦,杜老爷子便也起了心思,想要冯幼兰做杜家孙媳。

    那日正犹豫是替伯钧还是仲谦定下时,尚在襁褓的杜叔蕴抢先一把扯住了摇床边逗弄的冯幼兰的手。

    向来哭闹的杜叔蕴不哭了,乌溜溜的眼睛盯着冯幼兰,张着嘴笑得比谁都开心。

    如此缘分。

    杜老爷子心中大悦,当场拍板定了主意。

    后来,冯家老爷子故去,冯家分了家,冯幼兰一家便搬去了金陵,来回不便,两家交际也就慢慢少了。

    只零星听闻一些消息,譬如冯幼兰她爹到了金陵就因急症早早去了,只留下孤儿寡母,暂且度日。

    杜家也因此送了不少接济,但年年都会被一一退回来。

    杜叔蕴经手家中生意那年,年底有一笔棘手的金陵旧账未平,他不得不亲自动身前往,杜老爷子得知后便让他捎带上了赠予冯家的东西。

    到金陵的那日,杜叔蕴径直去处理起了账务,他不太想见到那位未曾谋面的未婚妻,所以只打发了身边刘管家去冯府。

    待他处理完事情从会馆出来已是三日后,金陵竟不知何时开始落雪,纷纷扬扬早已铺了一整条街。

    今日没见车来接,估计是刘管家被冯家那边绊住了,昨日他来提过一嘴,冯家没收东西,只是杜叔蕴当时没顾得上,随口嘱咐了句“今年冬寒,再去劝劝。”便又重新忙起自己的事。

    到底是他叫刘管家办的事,也不好怪人家不得分身,所幸也不远,他走走也就到了。

    于是他拢紧外衣,低头迈进大雪中,风裹着雪粒灌来,有些迷眼,砸向脸还有些疼。

    风雪大,三街六巷绕得他有些分不清路,走着走着就到了一户人家门前。

    那是巷末的一处老宅,门楣有些陈旧,但住的人家应是很勤快,连门前半块地都扫得很干净,才积了一层薄雪。

    “您还是请回吧。”

    紧闭木门发出吱呀的闷响,一身靛青素袄的女子抬手送出了刘管家。

    她未戴任何首饰,一头青丝盘成了一根粗辫,红绳绑着尾。

    “家中尚能靠我手艺果腹,我同母亲也有薄袄避寒,旧宅避雨,比之城外叫苦连天的贫农已是大幸,我知杜家老爷心善,但这接济应当赠予那些吃不上饭的可怜人才更为合适。”

    她长了一张温顺好欺的脸,说的话却极有骨气,掷地有声,是杜叔蕴未曾料想过的模样。

    大抵是那日风雪太大,吹折很多人的腰,而她一个弱女子的背却始终挺得很直,所以才叫他难以忘怀。

    哪怕后来她为了重病母亲的心愿不得不嫁入杜府,他也一直以礼相待,未曾冷落。

    但他和冯幼兰又怎么能同白景声和他妹妹一样。

    “幼兰孝义两全,我自敬重她,方才生爱慕之情,娶她是我心甘情愿。”杜叔蕴叹了口气,他明白情爱之事强求不得,也只能恳切,“望你如是。”

    “杜兄放心。”白景声保证,“虽无情意,但有情义。”

    他此刻信誓旦旦,未曾料到过将来最盼情意绵绵的竟会也是他自己。

章节目录

春晓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零九破只为原作者锦鲤不欧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锦鲤不欧并收藏春晓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