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子粲所在之处,在草庐讲坛得后方,不乏有树枝灌木草丛茵葱蓬长、她选得看似比较隐蔽,只须得拉下一两树枝即可看得众人的言行举动,还特地避开了夫子的视域,以便惊扰众人,自己听得也自在些。

    夫子身边近处放有一些竹简叠作倒锥形,背后远一点也是一间蓬草小筑倒是比白云山顶的那间古朴一点,夫子讲解了我国最早记言、记事的甲骨卜辞,都是一些简短的传承着殷商时代在龟甲兽骨片上进行占卜文化的字句;以及从相应的脉络引入讲述在后世散佚的上古时期古书诗辞等。

    谢子粲没想到听到的是洛书河图。自古“河出图,洛出书。”其中,不乏有人认为:河,应该是指黄河,洛,应该是指洛水。黄河自是不必言说,洛水的有名,包括三国时期的曹植写过一篇《洛神赋》,据说是写给他迷恋的嫂子甄宓的。谢子粲记得有人评说道:“文辞好,\'神光离合,乍阴乍阳\',有风的时候我们在树下看一个人的面容,光斑闪烁,乍阴乍阳;\'若将飞而未翔\',则是我们看水边的鸟,一边快跑一边扇翅膀,之后双翅放平,飞起来了。将飞,是双翅扇动开始放平,双爪还在地上跑;飞而未翔,是身体刚刚离开地面,之后才是翔。这个转换的临界状态最动人。是以这样的文章不用背,在年少之时看过便能记得住了。之后到东晋,王献之以小楷抄写《洛神赋》被后人称为\'小楷极则\',没人再能超过的意思。确实如此,锐而轻捷,像不沾水的羽毛。东晋时的顾恺之还画过《洛神赋》,我们现在看到的卷据说是后人临摹的,但只画出双眸相向,其他无非舟船服饰。”是以似乎没有办法,诗、辞最上,书法次之,画则稍有逊意,只能再次之了。

    另,孔子作《尚书·序》称:“伏羲、神农、皇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少昊、颛顼、高辛(喾)、唐尧、虞舜之书,谓之《五典》”,是为“三坟五典”。东汉郑玄注《左传》指《三坟》《五典》就是“三皇五帝之书”。至于《八索》《九丘》的来历一直说法不一,一指“八卦”与“九州之志”,又一指《河图》、《洛书》。后世传说中的《洛书》其实就是九宫图,在商周的青铜器中罕见存在;传说中的河图即后来的阴阳图,商代青铜器盘的图案中出现过。

    但其实,对于现代人来说,河图、洛书早就是一个久远的传说了,没想到今日得听夫子所言《尚书·顾命》篇:“越玉五重,陈宝,赤刀、大训、弘璧,琬琰在西序,大玉、夷玉、天球、河图在东序。”原来商的时候,对河图这样的事物还很笃定,明确指出它的摆放位置,可是后来在《论语·子罕》篇中:“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到了春秋晚期以及战国,对河图、洛书的不出现便已然有了焦虑。总的看来,在这些叙述里,河图洛书都是祥瑞的象征,这两者都是有存在的,只是长久不出现了,而且是为受命者,也就是身负时代使命的圣人之类,是为孟子所说的天将降大任的人准备的,这恐怕是和时代的变迁有着不可脱离的关系吧。

    人类要前进,有两种方式很常见:一是否定现在;二是向过去发生的历史接近。或许早在东周混乱的时局之下,受限于当时的运作和社会模式,有人不得不然,创造了这么一个立足点来引导价值、改造现实;或者借以吹去浮云蔽白日达到君臣相和“君王、通君侧之人、贤臣三位一体”的目的。这往往也是封建时代下群普大众唯一实现自己的道路、心中最深的渴望了。所以也不难理解在后来的千年时间里,不乏有人用过去的历史编程推动现实的参考架构、对照出现实的残缺、不善之处,得到一个立足点来不断改造现实了。

    这样想来,《系辞传》曰:“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又曰:“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此河图之数也。至于洛书,则是传说中强调是龟自落水中驮出来的,即,盖取龟象,故其数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六八为足。到底洛书、河图的来源解说仍未清晰,也是可以理解的了。它的价值不在于实质的物体,而在于历朝历代时间长流里,众多圣人在哲理、史传、传说、散文......之中深埋的共同来源,是一种理想性格对于大我的的关怀,是绝对不会局限在一个人和活在当下而已。一个自私自利的人永远只关注考虑自己,而自己却是极其有限的,一个人只有超越自己,不把自己看得过于重要,他才会有办法看到整个人类、世界。上天入地、古往今来,这样的人的心胸才会无限宽广,这也是建立理想性格的基础。这是在多种文化因素之中,每一种文化都会有一种基础的文化的根本之物。是以后世万变不离其踪。想到这里,谢子粲既觉得能够不受任何史观的影响,回到这个时代,体验这些人的想法;见证种族集体无意识、民族潜意识的形成,也算值得,毕竟杜甫也说过:“转益多师是汝师”。又觉得应该时常反思自己是否为这个世界做出过怎样的努力?关心过这个世界吗?作为后现代人真的不能自视甚高。人类远远不是整个世界,人类也只是广袤世界中一个组成分子而已。

    不知不觉已听夫子讲到诗经,《诗》缘起于西周初年,收录至春秋中叶,这时不再只是民间的歌谣,也已贵族化。不仅有周朝天子权利中央主动派遣采史官去各地收集。还有各诸侯国乐师所制作的各诸侯之乐献给周天子。收集的来源非常广泛,主要在于地域涵括山东到陕西黄河流域一带,是为周文化的产物;倒是与商文化的迷信鬼神、淫辞之风相区别。内容既有言志,将个体贡献给大我群体,为了促进世界正面发展而努力的家国关怀;反映社会民谣之中婚恋积极的发乎情止礼的正面礼教;对于朝政运用得当、执政者爱民如子的肯定之正。又有耽于咏诵儿女私情、个人情感的喜怒哀乐,在朝者痛心于世俗的骄奢淫逸、君臣乱序之变,咏情之中又有从正面反应民俗民风、颂扬执政者功绩的赞美,也有对于民俗的矫驳或者是对于执政者的不当、深有愤懑不平因而抒写揭发阴暗、丑陋的讽刺。真理的反面也是真理。

    又听夫子继续道:“《尚书》尧典篇中,有道是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汝等以为如何?”并示意左一弟子答曰:“诗言志,即是言志向、明抱负。”夫子挥手,左二弟子略转身示意后面向夫子答道:“溯源旧时,多见甲骨之中\'志\'可表记事、记诵、抒情。记事,可追溯至《诗》中商《颂》和周《颂》,有记录歌颂商朝武丁伐荆楚的胜利;记诵,口头传授、诵读;抒情,早期的诗源于歌谣,故也抒情。”夫子微笑点头,翻转手势指向右边身旁的草席垫,转而说道;“你可坐这里。”此人应声尾而起又直立拱手示礼答曰:“诺”,再归正之前坐过的草垫后转向右席走去,既毕。夫子又问:“你们又为何要学习《诗》?”,后续的弟子依次言说自己的观点......

    在前方盘坐的众数弟子之中,谢子粲看到了起身换座之人,远远看去肃肃如松下风,高而徐引,似是初见便有一种相知有素、经年好友的感觉,怪哉。正当她稍稍停滞于此种异样的感觉时,那人转身的倏忽之间一双眼睛深似寒潭的目光对上了她正在探究疑思的眼神,四目相接。谢子粲心中一惊连带着下意识地将手捏紧,不曾想下拉的树枝没能经住长时间的牵引,与枝干相连接的叶片“噔”的断开上扬弹起“唰唰唰”连边拨动了周边相接的树林草丛。噫,要被人发现了。情急之中,连忙起身轻拂衣裙离开。她现在知之甚少,切忌轻举妄动,以免不测涂生事端。适逢一阵长风吹过,推攘着树梢枝干沙沙作响,吸引了众人的注意,也压过了刚刚的异样。发现她的那人选择了置若罔闻,稍一停顿之后便就移位拂席而坐,背对山林。

    山林路径斜曲陡窄,有散乱石块堆放的阶梯。纵是在有人烟的隐逸山间但毕竟还属偏僻林野,谢子粲当务之急,还是得先了解周遭村落状况、地理人文等基础信息比较好,再折返回山顶白云间的蓬顶小屋看看有没有回去的线索、搜集更多的信息。抬眼一看太阳正烈,遂寻了旁边一支较直的树枝径直插入土里以记录影子的长短,再寻了2颗小石子分别放置于10分钟前后,以此来判断时间和方位。两颗石子连成东西方向线,垂直东西线的就是南北方向线,面向太阳的是南方,背对太阳的方向是北方。再往东行四里,山势横向延绵,山中有许多的乔木、枫树在阳光的投射下,叶片之间的空隙各异、阴影同构。

章节目录

风流云散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零九破只为原作者濠梁之下的游鱼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濠梁之下的游鱼并收藏风流云散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