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澄在见到李祖娥的那一刻,只觉得这小女孩的姿容,比他的发妻元仲华更要胜上几分。元仲华当年初嫁到晋阳王府的时候,也是和李祖娥差不多大小的。在高澄的记忆里,那时的元仲华也是这么一个俏丽的小女孩,只是她的性格太温吞、太缄默,她的一张平和的脸上,是焕发不出李祖娥这么活生生的明艳的色彩的。
元仲华是一个很安静的人,她比李祖娥更像是一个陶瓷娃娃。
高澄的心里突然感到很苦,一股酸涩的感觉堵在了他的喉咙口,让他一时之间无所适从。从某个方面来讲,他觉得他的弟弟高洋赢了,他觉得高洋此生都要赢过他了。
尽管在一个时辰之前,甚至是一刻钟之前,他的心里都还深爱着这个不受宠的弟弟。
李祖娥在第一眼看到高澄的那一刻,她的心里也是千回百转、暗流涌动。那是她在这世上见过的最让她心动的男人之一。
可是下一刻,高澄就直勾勾地盯着李祖娥的脸,说:“像我弟弟高洋这么相貌丑陋的男人,竟然也能得到富贵,可见相书上说的话都不一定准确啊。”
李祖娥听完高澄的话,皱起了眉头。她心里想的是:“这个人的脑子是不是有什么问题?”
高洋娶了美丽的妻子,却并没有改善他的逆境,反而连累着李祖娥陪着他一起受欺负。
那些年里,娄昭君最宠爱的孩子一直是高演,其次才是高澄和高湛。高演的到来抚平了高洋刚出生时给娄昭君带来的阴霾,抚平了娄昭君心里的失意。娄昭君是一位深明大义的女人,可是不妨碍她同时是一位偏心的母亲。
既有偏心,日后必祸起萧墙。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
高洋和李祖娥从小的日子并不好过。那些年他们不得宠,既不像高澄那样有赚进自己开销的能力,也不想高演和高湛那样有丰厚的物质。他们是被困厄在晋阳王府的小小角落里,被遗忘的一对爱侣,只有大家想让高洋丑态百出的时候,才会想起他们落寞的一双身影。
李祖娥是在贫瘠的物质生活和困顿的精神世界里长大的,高洋从来没有在生活和物质上亏待过李祖娥,她却又受尽委屈。毕竟温饱是一种过活,锦衣华服也是一种过活,后者是这对夫妻从来没有设想过的事情,他们早已习惯了窘迫。
高洋为了安慰小小的李祖娥,经常给她打造一些玩物首饰,甚至是衣服和穿戴的装饰。高洋仅凭着一双巧手,就能制造出一些巧夺天工的小玩意,以期讨得李祖娥的欢心。
那时的高洋在王府里受了欺负,李祖娥却又争论不过那些欺负他的人。回家之后,李祖娥总是哭丧着一张脸,把身体蜷缩在床脚,两只手捧在她的两腮上。她感觉自己很没用,因此更是生气,说不上是生高洋的气,还是欺负他的那些人的气,还是她自己的气。李祖娥生的气全都一股脑地闷在心里,她耷拉着一张俏丽的脸,脸上晦暗无光。
高洋看出了她的心事,便宽慰她说:“夫人,我没有事的,你就不要再为我的事生气了。我都没有生气,你气什么呢?”说着,他像变戏法似的,从袖袋里掏出一支簪子来,哄着李祖娥说:“夫人,你看,我给你带了礼物,你就不要再生气了。”
李祖娥从高洋手上接过了那支簪子。她把那支簪子攥在了手心里,继续捧着脸说:“我再也不想见到那些人了,没意思,真是没意思。子进,你说我们怎么那么没用?我永远都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你受欺负,却一点忙都帮不上。我以后再也不想踏出这间宅子的大门了。”
高洋却说:“夫人,你在意的都是些小事情。大家在宴会上拿我取乐,不过是想同我开个玩笑罢了,你还真的当真了吗?你跟这些人计较些什么?你是在跟自己过不去啊。”
李祖娥对他说:“开玩笑?有他们这么和人开玩笑的吗?难道你没有听见他们给你取的绰号有多难听吗?你分明是晋阳王府正出的孩子,却连一些下人都敢愚弄你,我是咽不下这口气。”
高洋好言相劝道:“夫人,你就不要再生气了。我一看到你那张生气的脸,我就没有办法面对你……”
“你……”
李祖娥还想要再多说些什么,然而究竟是咽下了即将说出口的话。夫妻二人互相看着对方,你望望我,我望望你,一时都沉默了。
在晋阳王府的日子,有数不尽的漫长的黑夜,李祖娥像是一只被豢养在笼中的囚鸟。好在高洋时不时地会带一些礼物来看她,有时是几支珠钗和簪子,有时是一两件时下流行样式的裙子,也有时是一些泥塑小人和新奇的小摆件。这些礼物无一例外都是高洋亲手制作的。
李祖娥穿戴着高洋给她准备的礼物,在一次又一次的家宴上,越发显得光彩照人。这自然又引起了大哥哥高澄的不满。高澄总是觉得李祖娥的姿色更胜他的发妻,又暗恨自己为什么也不能得到这么靓丽的美人。
时间长了,高澄和高洋之间的矛盾变得不可调和。每当高洋又制作了一些新奇的小玩意儿,想要拿回家送给他的妻子的时候,高澄总会在半路出没,逼讨高洋手中的小礼物。
有时李祖娥也在一旁,高澄向他们索要高洋的新鲜物件,李祖娥不肯给,高洋便夹在中间两头为难。其实李祖娥哪里是不肯给呢?根本就是舍不得。高洋那时候缺钱缺得紧,很少有机会能去市井上买到这些漂亮的物件。
高澄喜欢看高洋一脸为难的样子,只有此时他才觉得自己的心态是平衡的。
李祖娥不舍得手中的东西,她便就垂着头,一脸欲哭无泪的表情。高澄看到李祖娥当真是要哭了,心下便有些不忍。他正要开口说:“算了,算了,我是跟你们开玩笑的。”他的话还没说出口,这时高洋却做出了决定,他把原本准备送给妻子的礼物,完完整整地让给了他的大哥哥。
高洋对李祖娥说:“这些物件还有的是,既然大哥哥想要,我们又何妨不给他呢?以后我再给你做新的就是了。”
李祖娥几乎都快要哭了。
高澄面带愧色地接过了高洋手上的礼物,可是他终究没有和他谦让几句,而是拿上礼物,一言不发地走人了。临走时,高澄还深深地看了高洋一眼。
后来李祖娥也学乖了,她尽量避免自己出现在高澄的眼前。有一次,高洋和李祖娥走在王府里的一条小路上,看到高澄正挡在他们的面前。高澄背对着他们站着,一双手背在身后,不知在想些什么。
高洋正想上前去和大哥哥打一声招呼,却被李祖娥给往回拽住了。她压低了声音说:“你别……我们悄悄地走,悄悄地,不要让他看到了……”
可是两个人谈话的声音还是被高澄听到了。
高澄听见了身后的动静,于是便回过头来,又看到弟弟和他的妻子站在了一起的画面。高澄的脸上带上了一种轻浮的笑意,他走到高洋和李祖娥的面前,半蹲下身子,说:“今天天气真好啊,怎么你们也在这里?祖娥,我有好长时间都没有见到你了。”
说着,他想伸手去捏一捏李祖娥的脸,被李祖娥一把手给拍开了。
高澄倒也不介意,而是哈哈地大笑了起来。
晋阳王府的风景再美,也总有一些花是不属于高澄的。高澄终归是有自己得不到的女人的。
*
元象二年的年号变更为兴和初年的那一年,晋阳王府迎来了一桩喜事,那就是王娘给高澄生下了一个孩子,是一个男孩。
高澄再次沉浸在当上人父的喜悦里。他的第二个孩子刚生下来不久,元夫人也发现自己怀孕了。
这个孩子的到来在所有人的意料之外,晋阳王府的人们都不知道高澄在外面又有了一个孩子。元夫人更无心诞育高澄的孩子。对于她而言,她腹中的这个胎儿是一个累赘,是她在找寻薛寘的道路上的阻碍,令她暗暗叫苦不迭。这个孩子一旦被生下来,就象征着一种原罪。毕竟高澄是不择手段地得到她的。
元夫人怀有身孕,高澄自是喜不自胜。他对元夫人说:“元儿,等你在邺城生下我们的孩子,我就把你和他都带回晋阳王府。我要让所有人都知道你们的存在。”
元夫人挤出了一个勉强的笑容,对他说:“世子,你光把我们的孩子带回晋阳王府就行了。我想继续留在邺城照顾你。”
高澄固执地说:“我不许你一个人留在邺城。你生下了我的孩子,就得跟我回家,因为你是我的人。”
元夫人拗不过他,也不好再多说些什么。高澄摸着她柔软的肚子,就像是摸在云朵和棉花上一样。他禁不住地感慨:“你的肚子可真软啊,里面真的怀了一个宝宝吗?”
元夫人说:“我也不敢相信,我真的怀上了一个孩子。可,是你请了两位太医给我诊断的,难道还能有假?”她又嘟囔着说了一句:“明明我也不想怀上这个孩子的。”
高澄问她:“你刚才说什么?”
元夫人忙道:“世子,我没有说什么,是你听错了。”
高澄又把头贴在元夫人的肚子上。他说:“元儿,你说我们的孩子,以后叫什么名字好?”
元夫人只说:“世子,我们的孩子还不知道性别呢。现在给他起名字,还太早了吧?”
高澄又嬉笑着问她:“元儿,你说你是生男孩好,还是生女孩好?”
元夫人佯装嗔怒地推了他一下,娇声说道:“世子,要是我怀的是女孩,难道你就不爱她了吗?”末了,她又补充道:“我希望我怀的是女孩,女孩子多好啊,又乖又听话。”
高澄点了点头,说:“我也希望你这一胎怀的是女孩。她一定长得像你一样漂亮。”
元夫人笑说:“世子,你可真会说话。”
元夫人怀了孕,高澄特意让崔季舒在邺城遍访名医,给她开安胎药调养身体。
元夫人眼见着自己的肚子一天天地大了起来,她怀孕的反应越来越重,她的愁绪也日益浓重。她不像一般的孕妇那样,怀揣着孕育新生的喜悦,她只觉得自己背叛了薛寘。
有一日,在崔季舒带着两位太医,来府上给自己把脉之时,元夫人只说她的身上不舒服,支走了两位太医去药房给她抓药。趁着四下无人的空档,元夫人把一只新的包袱递交到崔季舒的手上。
包袱里是元夫人昨天晚上才打点好的她的绝大部分值钱的家当。
元夫人看着崔季舒,说:“黄门侍郎,这一次也拜托你了。我肚子里的孩子实在太大了,我已经不能打掉他,一个人去找薛寘了。”
崔季舒说:“夫人说的什么话?世子听了可要不开心了。你托付给我的事情,我尽力去做便是。只是夫人还是不要抱太大的希望了。”
他看了一眼元夫人的肚子,又说:“既然你已经怀有身孕,又何必执着于打探薛寘的下落呢?其实,要是你能和世子永远地在一起,不也挺好的……”
元夫人打断他的话,只说:“黄门侍郎,我交待给你的事情,你只要按照我说的去做就好。你跑腿时需要用的路费,我这里要多少有多少,不够了我再把钱补给你。之前我给你送的那些钱,要是你没有用完的话,就尽管自己收着好了。”
崔季舒便也不好再多说些什么。他原本想说,世子这一回对元夫人是真心的,他对她的态度,不是随便玩玩就算了的。高澄一直把元夫人当成家人看待。元夫人又何苦执着于那抛弃了她的前一任丈夫呢?
元夫人心里想的是,如今她眼看着自己的肚子越来越大,这个孩子迟早有一天会被生下来的,她想打胎都来不及,可是她的夫君还是杳无音信。她爱的那个人远在西魏,生死不明。只有崔季舒才能帮她,无论如何她都要打听到薛寘的下落。
只有这样,以后她才能抛下自己的孩子,一个人离开高澄。
有时候,男人和女人的思想之间有一条鸿沟。他们并不相交。
很多时候,崔季舒都在问她:“元夫人,既然你有了世子的孩子,就死心塌地地跟着他一起生活不好吗?高澄他比薛寘差在了哪里?元夫人,你心里也应该明白,就算我真的找到了薛寘,他也是决计不会再回到东魏来的。就算薛寘又背叛西魏,回到了东魏,难道你就要离开世子和你的孩子,再同他回到薛府上生活吗?”
崔季舒的话把元夫人给问住了。
元夫人眼里含着泪光,她哽咽地说:“黄门侍郎,可是我真的不甘心。我不愿意相信,薛寘他是如此轻易地离我远去了。”
她说:“崔季舒,你可知我怀有身孕的这些日子里,我每天晚上都会做梦,梦里都是我夫君的身影吗?我梦见他斥责我为何轻易地委身于人,而不为他守贞,不为薛母尽孝。”
“黄门侍郎,如果我真的断绝了对薛寘所有的念想,那么我也没有必要在这世上活着了。”
顿了顿,元夫人又说:“薛寘就是我活着的全部的意义。任何人都无法替代他在我心中的位置,任何人都不行。”
元夫人怀孕的症状愈发明显,高澄在邺城陪伴她的日子,也一天天的增多。高澄看着元夫人有孕在身时的模样,看着她日渐臃肿的体态,和行动时越来越拘束的样子,对她格外的多了几分怜惜。
晋阳王府里的女人们怀孕时,不会像元夫人一样吃了许多苦。这段日子里,元夫人几乎是吃什么吐什么,连喝进嘴里的药汤都会吐出来。也不知是她的心情不好,还是太医们给她开的安胎药不对她的症状。元夫人的身孕怀得很艰难,以至于她的胎儿有几个月大了,她的孕相还并不明显。元夫人的体态依旧是那么轻盈,她的身上的温度依旧是那么柔暖。
兴和元年的年末,是冬季里寒冷的日子。
元夫人躺在床榻上,她的一只手放在自己微微隆起的腹部上。高澄坐在床榻前依偎着她的肩膀,他的一只手握着元儿的手,她的纤长的手指冰凉,隐隐有些发抖。高澄不由得攥紧了她的手指,问道:“怎么,元儿,你很冷吗?”
元夫人笑着说:“世子,我不冷。眼下虽是十二月份,我们屋子里的热炕却烧得暖烘烘的,我身上到处都很暖和,又怎么会觉得冷呢?”
高澄怜惜地把她的手拿进了自己的怀里,用他胸膛上的温度捂暖。他说:“元儿,你的手好凉,你的身上是不是有什么不舒服的地方?”
元夫人摇着头,说:“世子,我没有。”
其实她的身子确实是有些不舒服。自从元夫人怀上了这个孩子以来,她就经常在睡觉时做噩梦。太医们给她开了很多药,她一天三、四顿的喝着,却还是忍不住浑身冒冷汗。元夫人觉得她这一胎怪异得很。
高澄从她的肩膀上起身,把元夫人拥入了怀里,他让元夫人把她的头依靠在他的胸口。那是贴近他心脏的位置。高澄心疼地说:“元儿,你到我的怀里来。我抱着你,你就不冷了。”
高澄说:“元儿,我知道你是在瞒着我,你的身子总是不舒服。每次我来看你的时候,我都能感到你的面容一天比一天憔悴。”他焦急地问:“这可如何是好?”其实他只是在问自己。
高澄有些怪怨地说:“那些太医们给你开的药也不奏效,真不知道他们是干什么吃的?”
末了,他又突然想出一个主意来:“元儿,我记得崔季舒倒是颇通医术。不如我以后都让他来给你问诊吧?”
元夫人看向了高澄,笑着说:“好啊,子惠,你说什么我都依你,你说什么都好。”
高澄问她:“元儿,你刚才叫我什么?”
元夫人急忙说:“世子,我不该直呼你的名字的。”
高澄笑着说:“不,元儿,我喜欢你叫我的名字,我喜欢你叫我子惠。从今往后,你就叫我子惠好了。我喜欢听你这么亲昵地叫我。”
元夫人笑着看向他,说:“子惠,你对我真好。”
高澄想起了什么似的,又说:“元儿,再过几天我就要回晋阳了,王府里的人还等着我回去,陪他们过年呢。今年的除夕夜来得好快。”他动容地说:“元儿,我的心里好舍不得你,我放不下你。”
元夫人对他说:“子惠,你有什么好舍不得我的?等过完年以后,你再回到邺城,我们又可以相见了。到那时,我肚子里的孩子也长得更大了,他也和我一起在邺城,等着他的父亲回来见他呢。”
高澄握着元夫人的一只手,说:“元儿,我把你一个人留在邺城,我总是担心你。”
元夫人说:“子惠,你不必担心我。”她体贴地道:“晋阳王府那里,还有人等着你回去呢。采萍跟我说,前不久王娘给你生了一个儿子。王府里的夫人们生下的孩子,他们要比我腹中的胎儿金贵得多了。”
她说:“子惠,你多回晋阳看看也是应该的。”
高澄说:“元儿,我不允许你这么说自己。为何你总是看轻自己呢?你肚子里的宝宝,和我那几个刚出生的孩子们,在我的心里同样重要。”
元夫人的心中有一丝感动。她说:“子惠,那我就在邺城,等着你回家。”
她笑着说:“等你过完年回家以后,我还给你包饺子吃。”
高澄捏了捏她的手,说:“好。”
不久之后,高澄回到了晋阳,晋阳王府里有等待着他回家的夫人和女人,晋阳王府里有他和王娘刚出生的儿子。
崔季舒被高澄留在邺城照顾元夫人。
崔季舒受了元夫人的嘱托,只得一次次地动身前去寻找薛寘。每一次启程后又空手而归的时候,崔季舒总想着这是他最后一次为了元夫人的事跑腿了。他想着元夫人的孩子总归是要生下来的,元夫人也总归是要跟着高澄回晋阳王府的。
除夕夜过完了以后,崔季舒用一砚被风冻成了冰水的凝墨,写下了新年的第一封信函。这封信是他写给薛寘的。崔季舒在信上写上元夫人已改嫁给高澄一事,写了她已怀有了身孕,也写了自薛寘走后,元夫人和她的婆婆薛母在邺城备受世子的照拂。
元夫人托付给崔季舒的分明是一件小事,却从元象初年拖到了兴和初年,又从兴和初年拖到了兴和二年。这件事在兴和二年,在元夫人的孩子出生以前,说什么也要有一个了结了。崔季舒在心里是这样告诉自己的。
这一次,崔季舒从军中找出了几名从东魏派往西魏的间谍。过完年开春以后,崔季舒让这些间谍们潜入关中地带,设法打听出薛寘的所在。崔季舒已然黔驴技穷,剩下的事情就看天意了。
春天时天气回暖,天上飞舞的大雁从南方归来。花开花落复又萌生新芽,很多事情都有了结果。
东魏的探子们打听到了薛寘在西魏的下落。
那时薛寘早已在西魏入朝为官,他是朝堂上一位出名的文武全才,精通文章著作,很受西魏的当朝皇帝元宝炬和权臣宇文泰的赏识。
薛寘不仅被授予高官厚禄,而且已在西魏组建了新的家庭。他在长安有一座气派恢弘的府邸,府邸里修缮着漂亮的亭台水榭,亭台深处住着他新娶的几位娇妻美妾。这里是薛寘的天府乐园。
以至于东魏的那些探子们打探到薛寘的住所时,都对着府上的那些美景啧啧称奇。其中一位探子说:“我什么时候才能住上这样的府邸?”
另外一个人回答他:“你呀?你等着下辈子看看你能不能排得上号吧!”
当天晚上,薛寘忙完了朝堂上的事务,从皇宫折返回家的时候,被府上这帮不请自来的不速之客们吓了一跳。
家丁们给老爷打开门,老爷却不知家丁们的身后藏着一帮从东魏赶来的探子们,正挟持着他们给薛寘开门。那些家丁们大气也不敢出,惨白着一张脸,心惊胆战地说:“老爷,您回来了?”
薛寘看着家丁们熟悉的面孔,感到他们的反应很奇怪。薛寘还没来得及反应过来,下一刻,他就被一帮乔装打扮的刺客们,在自家的宅邸里给团团地围住了。
薛寘问他们:“你们是什么人?为什么要这么对我?”
那些探子们对他说:“薛寘,我们是来杀你的。”
听他们的口音不像是关中人。薛寘处变不惊地问他们:“我做错了什么事,你们要来杀我?你们不是西魏的人吧,难不成是从东魏来的?”
一位探子拿刀指着他的脖子,说:“薛寘,你问的话太多了。不该管的事你不要管。”
薛寘心下已了然,他说:“你们不是刺客,你们是东魏派来的密探。说吧,你们想打听我的什么事?”
那名拔刀的探子说:“薛寘,这里是你的新家吗?”
薛寘说:“正是。怎么,你们来我家里是来游玩的吗?”
探子说:“你少和我们废话。我们不是来你家观光的。薛寘,你还记得你以前的夫人元氏吗?是她让我们来西魏的。”
薛寘难以置信地说:“元儿……你们在说些什么胡话?元儿怎么可能让你们来这里呢?她也没有那个本事啊。”
那探子却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如今的元夫人早已今非昔比,现在她已是渤海王世子高澄的夫人了。”顿了顿,他又说:“就像现在的你一样。薛寘,你来到西魏以后不是也发迹了吗?”
他说:“薛寘,你是不是已经忘记从前你在东魏还有一位夫人了?她可是一直在邺城等你呢。”
东魏的探子们不是来要薛寘的性命的,他们只是想要嘱托薛寘不要忘记一些事情。
薛寘惊异地问:“元儿,她还记得我呢?”
那些探子们对他说:“你自己看完书信就知道了。”
探子们把两封书信交到了薛寘的手上。一封是崔季舒写给薛寘的信,一封是元夫人亲笔书写的信。薛寘把其中一封信的信封打开,把信纸从里面拆出来,当着众多人的面,飞快地读完了信上的内容。
这是崔季舒给他写的信。
薛寘又把第二封信拆开,他的手指微微颤抖着。薛寘打开了书信,信上是他的发妻亲手书写的字迹,还是那么娟秀的字体。一时间,薛寘的心底不禁有一股热流涌出。他笑着说:“难为元儿她有心了。”
薛寘读完了信纸上的内容,他心里的那股暖流也渐渐地冷却了。
崔季舒的信和元夫人写给他的信上,都写着同一件事。薛寘的发妻元氏早已委身于世子高澄,薛寘看到他们的信的时候,元夫人已经怀有七、八个月的身孕了。春天本就是孕育新生的季节。
高澄本想把元夫人接回晋阳王府,可是她一再地拒绝了他的提议。元夫人宁可自己一个人独居在邺城,也一定要等到自己的夫君薛寘的归来。他一年不回到东魏,她就日复一日地等他。
薛寘读完了两封书信,便不由得皱起了眉头。他说:“元儿她既已怀有了身孕,她还在等我做什么?她分明已经是渤海王世子高澄的人了,却还在邺城等着我回家。难道她是想让我当她孩子的继父吗?”
那些探子和家丁们听到他的话都笑了。拔出刀的那位探子把他的长刀的刀尖立在地面上,把他身体的中心转移到了刀柄上。听着那些同僚们不怀好意的笑声,他用自己的刀尖戳了戳地面,没好气地喝止道:“笑什么,你们都笑什么?这还成何体统?”
其他人这才止住了笑声。
薛寘听到那探子的话,便抬起头看着他,说:“这位大哥,和这些兄弟们,你们回到东魏的时候,能不能帮我给元儿带个话?你们就说以后我都不会回到东魏了,就让元儿安心跟着高澄回晋阳王府过日子吧。”
那探子举起刀把,用刀尖指了指他,说:“这些话你自己跟她说,我们才不负责帮你传话呢。”
薛寘问:“可我该怎么跟她开这个口呢?”
“你像崔季舒大人那样,也给她写一封信不就好了?”
“那……也好。”
薛寘依言照做了。
到了深夜的时候,薛寘给元儿的书信写好了,那些探子们都靠在书房门外的墙上打起了瞌睡。吊在房梁上的笼子里有一只鹦鹉,它一双绿豆大小的眼睛注视着府上这些陌生的来客,扑楞了几下翅膀,终究也没有说出一句话。这是一只不通人言的鹦鹉。有一位探子在临睡前曾经指着它说:“笨鸟。”
书房里的烛火明灭地一跳,其中一位探子在睡梦中把他的后脑勺往墙壁上撞了一下,一声清脆的撞击声把其他人都给惊醒了。此时的薛寘正在屋子里把他的书信用胶条密封好,他又对着灯光仔细地检查了一遍,方才满意地踱着步子走出了他的书房。
刚好那些探子们也都醒了。
薛寘把他写好的信交到那些探子们的手里。他说:“我给元儿的信已经写好了,剩下的事情就拜托你们了。”
天色不早了。他又问道:“兄弟们,你们要不要在我的府上留宿一晚?明天白天再动身回去。”
一位探子摆着手说:“不用了,不用了,我们在关中有住的地方,不用劳烦你伺候我们了。”
另一个人揉着他打着瞌睡的眼睛,附和道:“你的新家我们就不参观了。关中不是我们该在的地方,我们这就回去了。”
东魏的密探们以为他们带走的,是薛寘写给元夫人的回信,实际上那是一纸休书。
春天的冷冽还没有过去,邺城的古树上便抽出了嫩绿的新枝。崔季舒派去西魏的那些探子们,潜回到东魏的时候,春的盎然已经在东魏的大陆上开满了新鲜的梨花。梨花如雪一样白,让路过梨树的人们沾染了满身的香气,用水洗也洗不掉。
那些探子们拿给崔季舒的,正是这样一封沾满了梨花香气的信函。这封信函寄托着一位女子对自己丈夫的满心思念,跨越了两个国家的距离,跨越了生与死的界限。
崔季舒本想拆开信函,一睹薛寘书信上的内容的。转念一想,他想到这毕竟是元夫人的私事,这封书信还是由她亲自打开为好。于是,崔季舒便对那些探子们问道:“薛寘他还交待给你们什么事情?他还有其他话要跟元夫人说吗?”
那些探子们听了崔季舒的话,便纷纷大笑起来。为首的一位探子摇着头,说:“薛寘他哪里还肯多跟我们讲一些废话?如今他在西魏过得好着呢,怕是早就忘了他在东魏还娶过一位糟糠之妻呢。”
崔季舒心下便感到不妙。
那些日子里,元夫人的肚子已经长得很大了,她肚子里的孩子很快就要瓜熟蒂落。元夫人脸上的气色不好,她苍白的面容上总是围绕着一种愁绪,那种难言的哀愁漫过她的眼角眉梢,没过她的心头,牵动着她的一举一动。兴许是元夫人的胎儿吸收了她的身体里太多的养分,让人远远望去便觉得她很是憔悴。为伊消得人憔悴。
采薇和采萍服侍在她的左右,经常对她说:“夫人,你的身体还好吗?你有没有感到身上有什么不舒服的地方?”
元夫人总是强打起精神,勉力地说道:“我……我还好,我没有不舒服。只是我怀上的这个孩子,它未免也太闹人了。只要我休息,它就在我的肚子里面乱动,害得我连一个安生觉也睡不好。”
元夫人的心里有她牵挂的人,连带着她腹中的胎儿也一样有所感应。想念一个人的心绪是收不回来的,过度的相思是一种心病,有时更是一场灾难。相思没有解药。
只是那时的元夫人还没有意料到,这场灾难会给她带来怎样无法挽回的后果。
夜晚降临的时候,元夫人会把屋子里的窗棂都打开。凄婉的月色照进她的床榻上,元夫人的一只手抚在自己的肚子上,她的胎儿正在肚子里对着她的手掌一踹一踹的,仿佛是在提醒她,它的父亲并不是薛寘。孩子正在气鼓鼓地对它的母亲闹情绪呢。
崔季舒把薛寘的书信交到元夫人手上的那一天,高澄在晋阳,还没有回到邺城。崔季舒意外的来访,事先毫无征兆,对于元夫人而言,他是意料之外的久违的客人,也是她的府邸上最受尊重的贵客。
在邺城的日子里,元夫人想见到崔季舒的心,总是比想见到高澄还要热切。更令她没有想到的是,崔季舒真的带回了薛寘的来信。
元夫人欣喜地说:“崔季舒,我请你喝茶。”
就在崔季舒将要把信递到元夫人的手上时,他却犹疑了。崔季舒踟蹰地说:“元夫人……夫人……要不要我和你一起拆开这封信?”
元夫人笑了,她的笑容里面带春色。元夫人说:“不用了,崔季舒,我只想一个人看薛寘的信。我已让侍女们备好了酒菜招待你,你快到另一间屋子里用午膳吧。”
崔季舒听出了元夫人的言外之意,他识相地离开了元夫人的屋子,随手把屋子的大门给带上了。然而他并没有走远,而是走到半路复又停下了脚步,在院子的正中央站稳了脚跟。太阳明晃晃地在天上晒着,晒得人心里浮起一层粘稠的焦灼。崔季舒的心里蓦地闪过一丝不安的念头,忽听得身后的屋子里传来一声女人的惨叫,一切就在电光火石之间,没有任何预料的发生了。
在高澄对邺城发生的事情一无所知的时候,元夫人给高澄生下了一名男婴,这个男孩的出生是所有人意料之外的事情。
元仲华是一个很安静的人,她比李祖娥更像是一个陶瓷娃娃。
高澄的心里突然感到很苦,一股酸涩的感觉堵在了他的喉咙口,让他一时之间无所适从。从某个方面来讲,他觉得他的弟弟高洋赢了,他觉得高洋此生都要赢过他了。
尽管在一个时辰之前,甚至是一刻钟之前,他的心里都还深爱着这个不受宠的弟弟。
李祖娥在第一眼看到高澄的那一刻,她的心里也是千回百转、暗流涌动。那是她在这世上见过的最让她心动的男人之一。
可是下一刻,高澄就直勾勾地盯着李祖娥的脸,说:“像我弟弟高洋这么相貌丑陋的男人,竟然也能得到富贵,可见相书上说的话都不一定准确啊。”
李祖娥听完高澄的话,皱起了眉头。她心里想的是:“这个人的脑子是不是有什么问题?”
高洋娶了美丽的妻子,却并没有改善他的逆境,反而连累着李祖娥陪着他一起受欺负。
那些年里,娄昭君最宠爱的孩子一直是高演,其次才是高澄和高湛。高演的到来抚平了高洋刚出生时给娄昭君带来的阴霾,抚平了娄昭君心里的失意。娄昭君是一位深明大义的女人,可是不妨碍她同时是一位偏心的母亲。
既有偏心,日后必祸起萧墙。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
高洋和李祖娥从小的日子并不好过。那些年他们不得宠,既不像高澄那样有赚进自己开销的能力,也不想高演和高湛那样有丰厚的物质。他们是被困厄在晋阳王府的小小角落里,被遗忘的一对爱侣,只有大家想让高洋丑态百出的时候,才会想起他们落寞的一双身影。
李祖娥是在贫瘠的物质生活和困顿的精神世界里长大的,高洋从来没有在生活和物质上亏待过李祖娥,她却又受尽委屈。毕竟温饱是一种过活,锦衣华服也是一种过活,后者是这对夫妻从来没有设想过的事情,他们早已习惯了窘迫。
高洋为了安慰小小的李祖娥,经常给她打造一些玩物首饰,甚至是衣服和穿戴的装饰。高洋仅凭着一双巧手,就能制造出一些巧夺天工的小玩意,以期讨得李祖娥的欢心。
那时的高洋在王府里受了欺负,李祖娥却又争论不过那些欺负他的人。回家之后,李祖娥总是哭丧着一张脸,把身体蜷缩在床脚,两只手捧在她的两腮上。她感觉自己很没用,因此更是生气,说不上是生高洋的气,还是欺负他的那些人的气,还是她自己的气。李祖娥生的气全都一股脑地闷在心里,她耷拉着一张俏丽的脸,脸上晦暗无光。
高洋看出了她的心事,便宽慰她说:“夫人,我没有事的,你就不要再为我的事生气了。我都没有生气,你气什么呢?”说着,他像变戏法似的,从袖袋里掏出一支簪子来,哄着李祖娥说:“夫人,你看,我给你带了礼物,你就不要再生气了。”
李祖娥从高洋手上接过了那支簪子。她把那支簪子攥在了手心里,继续捧着脸说:“我再也不想见到那些人了,没意思,真是没意思。子进,你说我们怎么那么没用?我永远都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你受欺负,却一点忙都帮不上。我以后再也不想踏出这间宅子的大门了。”
高洋却说:“夫人,你在意的都是些小事情。大家在宴会上拿我取乐,不过是想同我开个玩笑罢了,你还真的当真了吗?你跟这些人计较些什么?你是在跟自己过不去啊。”
李祖娥对他说:“开玩笑?有他们这么和人开玩笑的吗?难道你没有听见他们给你取的绰号有多难听吗?你分明是晋阳王府正出的孩子,却连一些下人都敢愚弄你,我是咽不下这口气。”
高洋好言相劝道:“夫人,你就不要再生气了。我一看到你那张生气的脸,我就没有办法面对你……”
“你……”
李祖娥还想要再多说些什么,然而究竟是咽下了即将说出口的话。夫妻二人互相看着对方,你望望我,我望望你,一时都沉默了。
在晋阳王府的日子,有数不尽的漫长的黑夜,李祖娥像是一只被豢养在笼中的囚鸟。好在高洋时不时地会带一些礼物来看她,有时是几支珠钗和簪子,有时是一两件时下流行样式的裙子,也有时是一些泥塑小人和新奇的小摆件。这些礼物无一例外都是高洋亲手制作的。
李祖娥穿戴着高洋给她准备的礼物,在一次又一次的家宴上,越发显得光彩照人。这自然又引起了大哥哥高澄的不满。高澄总是觉得李祖娥的姿色更胜他的发妻,又暗恨自己为什么也不能得到这么靓丽的美人。
时间长了,高澄和高洋之间的矛盾变得不可调和。每当高洋又制作了一些新奇的小玩意儿,想要拿回家送给他的妻子的时候,高澄总会在半路出没,逼讨高洋手中的小礼物。
有时李祖娥也在一旁,高澄向他们索要高洋的新鲜物件,李祖娥不肯给,高洋便夹在中间两头为难。其实李祖娥哪里是不肯给呢?根本就是舍不得。高洋那时候缺钱缺得紧,很少有机会能去市井上买到这些漂亮的物件。
高澄喜欢看高洋一脸为难的样子,只有此时他才觉得自己的心态是平衡的。
李祖娥不舍得手中的东西,她便就垂着头,一脸欲哭无泪的表情。高澄看到李祖娥当真是要哭了,心下便有些不忍。他正要开口说:“算了,算了,我是跟你们开玩笑的。”他的话还没说出口,这时高洋却做出了决定,他把原本准备送给妻子的礼物,完完整整地让给了他的大哥哥。
高洋对李祖娥说:“这些物件还有的是,既然大哥哥想要,我们又何妨不给他呢?以后我再给你做新的就是了。”
李祖娥几乎都快要哭了。
高澄面带愧色地接过了高洋手上的礼物,可是他终究没有和他谦让几句,而是拿上礼物,一言不发地走人了。临走时,高澄还深深地看了高洋一眼。
后来李祖娥也学乖了,她尽量避免自己出现在高澄的眼前。有一次,高洋和李祖娥走在王府里的一条小路上,看到高澄正挡在他们的面前。高澄背对着他们站着,一双手背在身后,不知在想些什么。
高洋正想上前去和大哥哥打一声招呼,却被李祖娥给往回拽住了。她压低了声音说:“你别……我们悄悄地走,悄悄地,不要让他看到了……”
可是两个人谈话的声音还是被高澄听到了。
高澄听见了身后的动静,于是便回过头来,又看到弟弟和他的妻子站在了一起的画面。高澄的脸上带上了一种轻浮的笑意,他走到高洋和李祖娥的面前,半蹲下身子,说:“今天天气真好啊,怎么你们也在这里?祖娥,我有好长时间都没有见到你了。”
说着,他想伸手去捏一捏李祖娥的脸,被李祖娥一把手给拍开了。
高澄倒也不介意,而是哈哈地大笑了起来。
晋阳王府的风景再美,也总有一些花是不属于高澄的。高澄终归是有自己得不到的女人的。
*
元象二年的年号变更为兴和初年的那一年,晋阳王府迎来了一桩喜事,那就是王娘给高澄生下了一个孩子,是一个男孩。
高澄再次沉浸在当上人父的喜悦里。他的第二个孩子刚生下来不久,元夫人也发现自己怀孕了。
这个孩子的到来在所有人的意料之外,晋阳王府的人们都不知道高澄在外面又有了一个孩子。元夫人更无心诞育高澄的孩子。对于她而言,她腹中的这个胎儿是一个累赘,是她在找寻薛寘的道路上的阻碍,令她暗暗叫苦不迭。这个孩子一旦被生下来,就象征着一种原罪。毕竟高澄是不择手段地得到她的。
元夫人怀有身孕,高澄自是喜不自胜。他对元夫人说:“元儿,等你在邺城生下我们的孩子,我就把你和他都带回晋阳王府。我要让所有人都知道你们的存在。”
元夫人挤出了一个勉强的笑容,对他说:“世子,你光把我们的孩子带回晋阳王府就行了。我想继续留在邺城照顾你。”
高澄固执地说:“我不许你一个人留在邺城。你生下了我的孩子,就得跟我回家,因为你是我的人。”
元夫人拗不过他,也不好再多说些什么。高澄摸着她柔软的肚子,就像是摸在云朵和棉花上一样。他禁不住地感慨:“你的肚子可真软啊,里面真的怀了一个宝宝吗?”
元夫人说:“我也不敢相信,我真的怀上了一个孩子。可,是你请了两位太医给我诊断的,难道还能有假?”她又嘟囔着说了一句:“明明我也不想怀上这个孩子的。”
高澄问她:“你刚才说什么?”
元夫人忙道:“世子,我没有说什么,是你听错了。”
高澄又把头贴在元夫人的肚子上。他说:“元儿,你说我们的孩子,以后叫什么名字好?”
元夫人只说:“世子,我们的孩子还不知道性别呢。现在给他起名字,还太早了吧?”
高澄又嬉笑着问她:“元儿,你说你是生男孩好,还是生女孩好?”
元夫人佯装嗔怒地推了他一下,娇声说道:“世子,要是我怀的是女孩,难道你就不爱她了吗?”末了,她又补充道:“我希望我怀的是女孩,女孩子多好啊,又乖又听话。”
高澄点了点头,说:“我也希望你这一胎怀的是女孩。她一定长得像你一样漂亮。”
元夫人笑说:“世子,你可真会说话。”
元夫人怀了孕,高澄特意让崔季舒在邺城遍访名医,给她开安胎药调养身体。
元夫人眼见着自己的肚子一天天地大了起来,她怀孕的反应越来越重,她的愁绪也日益浓重。她不像一般的孕妇那样,怀揣着孕育新生的喜悦,她只觉得自己背叛了薛寘。
有一日,在崔季舒带着两位太医,来府上给自己把脉之时,元夫人只说她的身上不舒服,支走了两位太医去药房给她抓药。趁着四下无人的空档,元夫人把一只新的包袱递交到崔季舒的手上。
包袱里是元夫人昨天晚上才打点好的她的绝大部分值钱的家当。
元夫人看着崔季舒,说:“黄门侍郎,这一次也拜托你了。我肚子里的孩子实在太大了,我已经不能打掉他,一个人去找薛寘了。”
崔季舒说:“夫人说的什么话?世子听了可要不开心了。你托付给我的事情,我尽力去做便是。只是夫人还是不要抱太大的希望了。”
他看了一眼元夫人的肚子,又说:“既然你已经怀有身孕,又何必执着于打探薛寘的下落呢?其实,要是你能和世子永远地在一起,不也挺好的……”
元夫人打断他的话,只说:“黄门侍郎,我交待给你的事情,你只要按照我说的去做就好。你跑腿时需要用的路费,我这里要多少有多少,不够了我再把钱补给你。之前我给你送的那些钱,要是你没有用完的话,就尽管自己收着好了。”
崔季舒便也不好再多说些什么。他原本想说,世子这一回对元夫人是真心的,他对她的态度,不是随便玩玩就算了的。高澄一直把元夫人当成家人看待。元夫人又何苦执着于那抛弃了她的前一任丈夫呢?
元夫人心里想的是,如今她眼看着自己的肚子越来越大,这个孩子迟早有一天会被生下来的,她想打胎都来不及,可是她的夫君还是杳无音信。她爱的那个人远在西魏,生死不明。只有崔季舒才能帮她,无论如何她都要打听到薛寘的下落。
只有这样,以后她才能抛下自己的孩子,一个人离开高澄。
有时候,男人和女人的思想之间有一条鸿沟。他们并不相交。
很多时候,崔季舒都在问她:“元夫人,既然你有了世子的孩子,就死心塌地地跟着他一起生活不好吗?高澄他比薛寘差在了哪里?元夫人,你心里也应该明白,就算我真的找到了薛寘,他也是决计不会再回到东魏来的。就算薛寘又背叛西魏,回到了东魏,难道你就要离开世子和你的孩子,再同他回到薛府上生活吗?”
崔季舒的话把元夫人给问住了。
元夫人眼里含着泪光,她哽咽地说:“黄门侍郎,可是我真的不甘心。我不愿意相信,薛寘他是如此轻易地离我远去了。”
她说:“崔季舒,你可知我怀有身孕的这些日子里,我每天晚上都会做梦,梦里都是我夫君的身影吗?我梦见他斥责我为何轻易地委身于人,而不为他守贞,不为薛母尽孝。”
“黄门侍郎,如果我真的断绝了对薛寘所有的念想,那么我也没有必要在这世上活着了。”
顿了顿,元夫人又说:“薛寘就是我活着的全部的意义。任何人都无法替代他在我心中的位置,任何人都不行。”
元夫人怀孕的症状愈发明显,高澄在邺城陪伴她的日子,也一天天的增多。高澄看着元夫人有孕在身时的模样,看着她日渐臃肿的体态,和行动时越来越拘束的样子,对她格外的多了几分怜惜。
晋阳王府里的女人们怀孕时,不会像元夫人一样吃了许多苦。这段日子里,元夫人几乎是吃什么吐什么,连喝进嘴里的药汤都会吐出来。也不知是她的心情不好,还是太医们给她开的安胎药不对她的症状。元夫人的身孕怀得很艰难,以至于她的胎儿有几个月大了,她的孕相还并不明显。元夫人的体态依旧是那么轻盈,她的身上的温度依旧是那么柔暖。
兴和元年的年末,是冬季里寒冷的日子。
元夫人躺在床榻上,她的一只手放在自己微微隆起的腹部上。高澄坐在床榻前依偎着她的肩膀,他的一只手握着元儿的手,她的纤长的手指冰凉,隐隐有些发抖。高澄不由得攥紧了她的手指,问道:“怎么,元儿,你很冷吗?”
元夫人笑着说:“世子,我不冷。眼下虽是十二月份,我们屋子里的热炕却烧得暖烘烘的,我身上到处都很暖和,又怎么会觉得冷呢?”
高澄怜惜地把她的手拿进了自己的怀里,用他胸膛上的温度捂暖。他说:“元儿,你的手好凉,你的身上是不是有什么不舒服的地方?”
元夫人摇着头,说:“世子,我没有。”
其实她的身子确实是有些不舒服。自从元夫人怀上了这个孩子以来,她就经常在睡觉时做噩梦。太医们给她开了很多药,她一天三、四顿的喝着,却还是忍不住浑身冒冷汗。元夫人觉得她这一胎怪异得很。
高澄从她的肩膀上起身,把元夫人拥入了怀里,他让元夫人把她的头依靠在他的胸口。那是贴近他心脏的位置。高澄心疼地说:“元儿,你到我的怀里来。我抱着你,你就不冷了。”
高澄说:“元儿,我知道你是在瞒着我,你的身子总是不舒服。每次我来看你的时候,我都能感到你的面容一天比一天憔悴。”他焦急地问:“这可如何是好?”其实他只是在问自己。
高澄有些怪怨地说:“那些太医们给你开的药也不奏效,真不知道他们是干什么吃的?”
末了,他又突然想出一个主意来:“元儿,我记得崔季舒倒是颇通医术。不如我以后都让他来给你问诊吧?”
元夫人看向了高澄,笑着说:“好啊,子惠,你说什么我都依你,你说什么都好。”
高澄问她:“元儿,你刚才叫我什么?”
元夫人急忙说:“世子,我不该直呼你的名字的。”
高澄笑着说:“不,元儿,我喜欢你叫我的名字,我喜欢你叫我子惠。从今往后,你就叫我子惠好了。我喜欢听你这么亲昵地叫我。”
元夫人笑着看向他,说:“子惠,你对我真好。”
高澄想起了什么似的,又说:“元儿,再过几天我就要回晋阳了,王府里的人还等着我回去,陪他们过年呢。今年的除夕夜来得好快。”他动容地说:“元儿,我的心里好舍不得你,我放不下你。”
元夫人对他说:“子惠,你有什么好舍不得我的?等过完年以后,你再回到邺城,我们又可以相见了。到那时,我肚子里的孩子也长得更大了,他也和我一起在邺城,等着他的父亲回来见他呢。”
高澄握着元夫人的一只手,说:“元儿,我把你一个人留在邺城,我总是担心你。”
元夫人说:“子惠,你不必担心我。”她体贴地道:“晋阳王府那里,还有人等着你回去呢。采萍跟我说,前不久王娘给你生了一个儿子。王府里的夫人们生下的孩子,他们要比我腹中的胎儿金贵得多了。”
她说:“子惠,你多回晋阳看看也是应该的。”
高澄说:“元儿,我不允许你这么说自己。为何你总是看轻自己呢?你肚子里的宝宝,和我那几个刚出生的孩子们,在我的心里同样重要。”
元夫人的心中有一丝感动。她说:“子惠,那我就在邺城,等着你回家。”
她笑着说:“等你过完年回家以后,我还给你包饺子吃。”
高澄捏了捏她的手,说:“好。”
不久之后,高澄回到了晋阳,晋阳王府里有等待着他回家的夫人和女人,晋阳王府里有他和王娘刚出生的儿子。
崔季舒被高澄留在邺城照顾元夫人。
崔季舒受了元夫人的嘱托,只得一次次地动身前去寻找薛寘。每一次启程后又空手而归的时候,崔季舒总想着这是他最后一次为了元夫人的事跑腿了。他想着元夫人的孩子总归是要生下来的,元夫人也总归是要跟着高澄回晋阳王府的。
除夕夜过完了以后,崔季舒用一砚被风冻成了冰水的凝墨,写下了新年的第一封信函。这封信是他写给薛寘的。崔季舒在信上写上元夫人已改嫁给高澄一事,写了她已怀有了身孕,也写了自薛寘走后,元夫人和她的婆婆薛母在邺城备受世子的照拂。
元夫人托付给崔季舒的分明是一件小事,却从元象初年拖到了兴和初年,又从兴和初年拖到了兴和二年。这件事在兴和二年,在元夫人的孩子出生以前,说什么也要有一个了结了。崔季舒在心里是这样告诉自己的。
这一次,崔季舒从军中找出了几名从东魏派往西魏的间谍。过完年开春以后,崔季舒让这些间谍们潜入关中地带,设法打听出薛寘的所在。崔季舒已然黔驴技穷,剩下的事情就看天意了。
春天时天气回暖,天上飞舞的大雁从南方归来。花开花落复又萌生新芽,很多事情都有了结果。
东魏的探子们打听到了薛寘在西魏的下落。
那时薛寘早已在西魏入朝为官,他是朝堂上一位出名的文武全才,精通文章著作,很受西魏的当朝皇帝元宝炬和权臣宇文泰的赏识。
薛寘不仅被授予高官厚禄,而且已在西魏组建了新的家庭。他在长安有一座气派恢弘的府邸,府邸里修缮着漂亮的亭台水榭,亭台深处住着他新娶的几位娇妻美妾。这里是薛寘的天府乐园。
以至于东魏的那些探子们打探到薛寘的住所时,都对着府上的那些美景啧啧称奇。其中一位探子说:“我什么时候才能住上这样的府邸?”
另外一个人回答他:“你呀?你等着下辈子看看你能不能排得上号吧!”
当天晚上,薛寘忙完了朝堂上的事务,从皇宫折返回家的时候,被府上这帮不请自来的不速之客们吓了一跳。
家丁们给老爷打开门,老爷却不知家丁们的身后藏着一帮从东魏赶来的探子们,正挟持着他们给薛寘开门。那些家丁们大气也不敢出,惨白着一张脸,心惊胆战地说:“老爷,您回来了?”
薛寘看着家丁们熟悉的面孔,感到他们的反应很奇怪。薛寘还没来得及反应过来,下一刻,他就被一帮乔装打扮的刺客们,在自家的宅邸里给团团地围住了。
薛寘问他们:“你们是什么人?为什么要这么对我?”
那些探子们对他说:“薛寘,我们是来杀你的。”
听他们的口音不像是关中人。薛寘处变不惊地问他们:“我做错了什么事,你们要来杀我?你们不是西魏的人吧,难不成是从东魏来的?”
一位探子拿刀指着他的脖子,说:“薛寘,你问的话太多了。不该管的事你不要管。”
薛寘心下已了然,他说:“你们不是刺客,你们是东魏派来的密探。说吧,你们想打听我的什么事?”
那名拔刀的探子说:“薛寘,这里是你的新家吗?”
薛寘说:“正是。怎么,你们来我家里是来游玩的吗?”
探子说:“你少和我们废话。我们不是来你家观光的。薛寘,你还记得你以前的夫人元氏吗?是她让我们来西魏的。”
薛寘难以置信地说:“元儿……你们在说些什么胡话?元儿怎么可能让你们来这里呢?她也没有那个本事啊。”
那探子却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如今的元夫人早已今非昔比,现在她已是渤海王世子高澄的夫人了。”顿了顿,他又说:“就像现在的你一样。薛寘,你来到西魏以后不是也发迹了吗?”
他说:“薛寘,你是不是已经忘记从前你在东魏还有一位夫人了?她可是一直在邺城等你呢。”
东魏的探子们不是来要薛寘的性命的,他们只是想要嘱托薛寘不要忘记一些事情。
薛寘惊异地问:“元儿,她还记得我呢?”
那些探子们对他说:“你自己看完书信就知道了。”
探子们把两封书信交到了薛寘的手上。一封是崔季舒写给薛寘的信,一封是元夫人亲笔书写的信。薛寘把其中一封信的信封打开,把信纸从里面拆出来,当着众多人的面,飞快地读完了信上的内容。
这是崔季舒给他写的信。
薛寘又把第二封信拆开,他的手指微微颤抖着。薛寘打开了书信,信上是他的发妻亲手书写的字迹,还是那么娟秀的字体。一时间,薛寘的心底不禁有一股热流涌出。他笑着说:“难为元儿她有心了。”
薛寘读完了信纸上的内容,他心里的那股暖流也渐渐地冷却了。
崔季舒的信和元夫人写给他的信上,都写着同一件事。薛寘的发妻元氏早已委身于世子高澄,薛寘看到他们的信的时候,元夫人已经怀有七、八个月的身孕了。春天本就是孕育新生的季节。
高澄本想把元夫人接回晋阳王府,可是她一再地拒绝了他的提议。元夫人宁可自己一个人独居在邺城,也一定要等到自己的夫君薛寘的归来。他一年不回到东魏,她就日复一日地等他。
薛寘读完了两封书信,便不由得皱起了眉头。他说:“元儿她既已怀有了身孕,她还在等我做什么?她分明已经是渤海王世子高澄的人了,却还在邺城等着我回家。难道她是想让我当她孩子的继父吗?”
那些探子和家丁们听到他的话都笑了。拔出刀的那位探子把他的长刀的刀尖立在地面上,把他身体的中心转移到了刀柄上。听着那些同僚们不怀好意的笑声,他用自己的刀尖戳了戳地面,没好气地喝止道:“笑什么,你们都笑什么?这还成何体统?”
其他人这才止住了笑声。
薛寘听到那探子的话,便抬起头看着他,说:“这位大哥,和这些兄弟们,你们回到东魏的时候,能不能帮我给元儿带个话?你们就说以后我都不会回到东魏了,就让元儿安心跟着高澄回晋阳王府过日子吧。”
那探子举起刀把,用刀尖指了指他,说:“这些话你自己跟她说,我们才不负责帮你传话呢。”
薛寘问:“可我该怎么跟她开这个口呢?”
“你像崔季舒大人那样,也给她写一封信不就好了?”
“那……也好。”
薛寘依言照做了。
到了深夜的时候,薛寘给元儿的书信写好了,那些探子们都靠在书房门外的墙上打起了瞌睡。吊在房梁上的笼子里有一只鹦鹉,它一双绿豆大小的眼睛注视着府上这些陌生的来客,扑楞了几下翅膀,终究也没有说出一句话。这是一只不通人言的鹦鹉。有一位探子在临睡前曾经指着它说:“笨鸟。”
书房里的烛火明灭地一跳,其中一位探子在睡梦中把他的后脑勺往墙壁上撞了一下,一声清脆的撞击声把其他人都给惊醒了。此时的薛寘正在屋子里把他的书信用胶条密封好,他又对着灯光仔细地检查了一遍,方才满意地踱着步子走出了他的书房。
刚好那些探子们也都醒了。
薛寘把他写好的信交到那些探子们的手里。他说:“我给元儿的信已经写好了,剩下的事情就拜托你们了。”
天色不早了。他又问道:“兄弟们,你们要不要在我的府上留宿一晚?明天白天再动身回去。”
一位探子摆着手说:“不用了,不用了,我们在关中有住的地方,不用劳烦你伺候我们了。”
另一个人揉着他打着瞌睡的眼睛,附和道:“你的新家我们就不参观了。关中不是我们该在的地方,我们这就回去了。”
东魏的密探们以为他们带走的,是薛寘写给元夫人的回信,实际上那是一纸休书。
春天的冷冽还没有过去,邺城的古树上便抽出了嫩绿的新枝。崔季舒派去西魏的那些探子们,潜回到东魏的时候,春的盎然已经在东魏的大陆上开满了新鲜的梨花。梨花如雪一样白,让路过梨树的人们沾染了满身的香气,用水洗也洗不掉。
那些探子们拿给崔季舒的,正是这样一封沾满了梨花香气的信函。这封信函寄托着一位女子对自己丈夫的满心思念,跨越了两个国家的距离,跨越了生与死的界限。
崔季舒本想拆开信函,一睹薛寘书信上的内容的。转念一想,他想到这毕竟是元夫人的私事,这封书信还是由她亲自打开为好。于是,崔季舒便对那些探子们问道:“薛寘他还交待给你们什么事情?他还有其他话要跟元夫人说吗?”
那些探子们听了崔季舒的话,便纷纷大笑起来。为首的一位探子摇着头,说:“薛寘他哪里还肯多跟我们讲一些废话?如今他在西魏过得好着呢,怕是早就忘了他在东魏还娶过一位糟糠之妻呢。”
崔季舒心下便感到不妙。
那些日子里,元夫人的肚子已经长得很大了,她肚子里的孩子很快就要瓜熟蒂落。元夫人脸上的气色不好,她苍白的面容上总是围绕着一种愁绪,那种难言的哀愁漫过她的眼角眉梢,没过她的心头,牵动着她的一举一动。兴许是元夫人的胎儿吸收了她的身体里太多的养分,让人远远望去便觉得她很是憔悴。为伊消得人憔悴。
采薇和采萍服侍在她的左右,经常对她说:“夫人,你的身体还好吗?你有没有感到身上有什么不舒服的地方?”
元夫人总是强打起精神,勉力地说道:“我……我还好,我没有不舒服。只是我怀上的这个孩子,它未免也太闹人了。只要我休息,它就在我的肚子里面乱动,害得我连一个安生觉也睡不好。”
元夫人的心里有她牵挂的人,连带着她腹中的胎儿也一样有所感应。想念一个人的心绪是收不回来的,过度的相思是一种心病,有时更是一场灾难。相思没有解药。
只是那时的元夫人还没有意料到,这场灾难会给她带来怎样无法挽回的后果。
夜晚降临的时候,元夫人会把屋子里的窗棂都打开。凄婉的月色照进她的床榻上,元夫人的一只手抚在自己的肚子上,她的胎儿正在肚子里对着她的手掌一踹一踹的,仿佛是在提醒她,它的父亲并不是薛寘。孩子正在气鼓鼓地对它的母亲闹情绪呢。
崔季舒把薛寘的书信交到元夫人手上的那一天,高澄在晋阳,还没有回到邺城。崔季舒意外的来访,事先毫无征兆,对于元夫人而言,他是意料之外的久违的客人,也是她的府邸上最受尊重的贵客。
在邺城的日子里,元夫人想见到崔季舒的心,总是比想见到高澄还要热切。更令她没有想到的是,崔季舒真的带回了薛寘的来信。
元夫人欣喜地说:“崔季舒,我请你喝茶。”
就在崔季舒将要把信递到元夫人的手上时,他却犹疑了。崔季舒踟蹰地说:“元夫人……夫人……要不要我和你一起拆开这封信?”
元夫人笑了,她的笑容里面带春色。元夫人说:“不用了,崔季舒,我只想一个人看薛寘的信。我已让侍女们备好了酒菜招待你,你快到另一间屋子里用午膳吧。”
崔季舒听出了元夫人的言外之意,他识相地离开了元夫人的屋子,随手把屋子的大门给带上了。然而他并没有走远,而是走到半路复又停下了脚步,在院子的正中央站稳了脚跟。太阳明晃晃地在天上晒着,晒得人心里浮起一层粘稠的焦灼。崔季舒的心里蓦地闪过一丝不安的念头,忽听得身后的屋子里传来一声女人的惨叫,一切就在电光火石之间,没有任何预料的发生了。
在高澄对邺城发生的事情一无所知的时候,元夫人给高澄生下了一名男婴,这个男孩的出生是所有人意料之外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