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夫人最终没有等来她爱的人写给她的寄托相思的来信,她等来的是一纸休书。
在震荡的悲恸之下,元夫人一时间急火攻心,她腹中的胎儿伴着大量的鲜血,在她的体内急速地下坠着,直至一齐翻滚到床榻上来。
那胎儿呱呱坠地时,他的生命力还很旺盛,他响亮的哭泣声响彻了整间冷清的宅邸,与此同时伴随着的还有一股浓重的血腥味,在房间里铺天盖地地蔓延开来。
元夫人的孩子的出生,没有产婆侍女们的贺喜声相伴,采薇和采萍的脸上都带着一种凝重的肃穆感。崔季舒焦头烂额地去皇宫里传唤太医了,只剩下一堆婢女们守在元夫人的床榻旁,手忙脚乱地为她止血。
太医们终于带着产婆来了,这才换上了一批新的人手。崔季舒等在院子里观望,只恨自己不能哭一场。直至有婢女出了屋门,前来同他说道:“大人,那几位太医刚才查看了夫人的伤情,他们在房间里同我们说……他们说……”
崔季舒擦了一把额头上的汗水,焦急地说:“他们都说什么了?你……你真是快要急死我了!你倒是说话啊!”
那婢女像是鼓起勇气似的,一鼓作气地说:“太医们对我们说,夫人已是失血过多,她实在是出血出的太多了。尽管她的孩子已经平安地生出来了,夫人也……夫人也注定是逃不过这一劫的。”
崔季舒停止了手上杂乱的动作。汗水蹭在了他的手上,就好像他的双手已经被血水浸湿,他似乎还能闻见元夫人那间狭小的房间里四处弥漫着鲜血的腥气。
崔季舒无望地问道:“元夫人所生的孩子……它……它是男的还女的?”
“回大人的话,元夫人生下的是一位男孩。”
崔季舒闻言,低下头,自言自语地说:“是我不好,都是我不好……是我不应该,我不应该把薛寘的那封书信给她看到的,我早就应该设想到那是一封休书……”
他的话音刚落,一名产婆从屋子里抱出了一名裹在襁褓里的男婴,他比预计中早产了两个月。他是一个提早来到世界上的小家伙。元夫人的床榻上早已悄无声息。
元夫人再也不会醒过来了。
*
对于那一刻的崔季舒而言,他的内心只希望高澄永远都不要再回到邺城。
高澄从晋阳回到邺城的那一天,也是崔季舒在邺城给元夫人守灵的第七天。
元夫人的灵堂朴素得堪称简陋,一只棺木尘封着她失血到煞白的尸身,像是一只干瘪的没有生命的蝶。
采薇和采萍守在灵堂里,守护着元夫人的棺椁前燃烧着的两支长明的蜡烛。她们时不时地给她烧一些纸钱,烧得时候哭上一两声:“夫人,夫人……”在元夫人的跟前侍奉久了,她们的哭声里也是带有几分真心的。
崔季舒在半梦半醒之间,听着侍女们绵长而细碎的哭声,更觉得心烦意乱。他已有七天七夜没睡过一个整觉了,他把自己的身体斜倚在元夫人的棺木上,想了很久都不知该如何跟高澄交代这件事。崔季舒的鬓角上就这样生出了很多白发。
崔季舒整个人都是疲惫而昏沉的,他在搬运元夫人的尸体时,身上沾染了很多还没有干涸的血迹。现在的他来不及洗干净衣服上和手上那些凝固的暗黑色的血渍,他一半的灵魂都被这场大难临头的厄运给抽走了。
不知是哪时哪刻,崔季舒已有了一些潦草的睡意,他本想在灵堂里的棺木前将就着休息下来。突然间,他又想起了元夫人临死前生下的那个孩子,于是他便一刹那清醒过来。
孩子……他们还有一个孩子!
那是元夫人和高澄生下的孩子。
高澄是始终被蒙在鼓里的人,他对邺城里发生的一切尚且一无所知。
等到高澄再度回到邺城的时候,他心中挂念着元儿的身孕,便忙不迭地想要到她的府邸上看望她。
高澄在元夫人的府邸上待了好半天,却始终不见她的踪影。高澄到处寻找也找不见元儿,就像是她凭空消失了一样。高澄的心下只觉得奇怪,他觉得这座宅子里的气氛也不同以往,有些怪怪的。
高澄走到元儿所住的屋子里,发现屋子里四处挂着素白色的帐幔。高澄看了便觉得心下一紧,白色可不是吉利的兆头,元儿恐怕有什么不详之事。于是高澄便高声叫喊着,吵闹了起来,他大声地说道:“元儿,元儿,你到哪里去了?你还在府邸上吗?来人啊,有没有人出来接待我!”
高澄的声音惊醒了守在灵堂里的崔季舒,采薇和采萍也都被惊醒了。这三个人本来昏昏欲睡的,又各自都觉得自己即将大难临头。
采薇和采萍不敢踏出灵堂半步,还是崔季舒一个人迎上了乱闯乱撞的高澄。崔季舒的头上戴着一块白色的孝布,整个人都是一副半生不死的样子。
高澄看到崔季舒一副半人半鬼的模样,由是便不悦地说:“崔季舒,今天是我从晋阳回来的第一天,你为何不主动上前来迎接我?难道非要我召唤你,你才肯出来见我吗?”
他又问:“元儿呢,我怎么没见到她?”
崔季舒一时语塞。
高澄看到崔季舒的那张苦闷的脸,心下便感到不妙。他说:“崔季舒,你的脸色怎么这么奇怪?元儿她……到底发生什么事了?”
崔季舒顶着一脸疲惫的表情,对着高澄深深地下拜,说:“臣崔季舒,恭喜世子、贺喜世子,我祝贺世子喜得贵子。”说着,崔季舒的脸上挤出了一个勉强的笑容,笑得像哭一样。
高澄听了崔季舒的话,他的眼睛一亮,说:“崔季舒,你说什么,元儿她的孩子出生了?我们的孩子现在在哪里?你快命人抱过来给我看看。”
崔季舒说:“世子,您和元夫人的孩子被我抱到后院去住了,我又找了一批新的侍女和奶妈看护他,现在他生活得很好。”
高澄笑着说:“崔季舒,难为你有心了。”
高澄又问他:“元儿她人呢?她怎么还不肯出来见我?”接着,他打趣地说:“难不成是我太久没有回到邺城,惹她生气了吗?”
崔季舒只是不敢接话。
终于,他还是开口说道:“世子,元夫人她……她死了,是我亲自给她送的葬。”
“崔季舒,你说什么?”
崔季舒说:“世子,元夫人她走了,她是因难产而死的,她死在屋子里的那张床榻上,她生下来的孩子也是不足月的孩子。”
他断断续续地说:“元夫人她出殡的那一天,天上下了好大的一场雨……可是,世子,您的孩子活下来了,他是一个健康活泼的男孩……”
见到高澄迟迟没有反应,崔季舒终于流着泪说:“世子,都是臣的错,都是臣的错……是我不好。你不在邺城的这段时间里,是我没有照顾好元夫人。世子,你责罚我吧,你打我骂我都行,你想怎么对待我都好……”
崔季舒哭着说:“我从来都不想害人性命,我真的、真的没有想过让元夫人去死,她就这么不明不白地死了。世子……”
崔季舒的话,宛如一道霹雳击中了高澄的心头。崔季舒哭着求饶,在地上连连磕头,让高澄的心里更难受。
恍惚间,高澄似乎想要伸手去搀扶跪在地上的崔季舒。他的口中喃喃地说:“崔季舒,我不怪你,你起来吧……”
他说:“崔季舒,我真的没有想过要怪罪于你。元儿她的身体本来就弱,生孩子本就是一件危险的事情……崔季舒,你不要再跪着了,你还是起来吧。”
崔季舒只是问他:“世子,那你们的孩子怎么办?这个孩子他比预计得早出生了几个月,我担心他的体质也像元夫人一样孱弱……我,我好担心他活不下去啊。”
高澄安慰他说:“崔季舒,你先起来,你起来。没有关系的,我自有办法照应这个孩子,我们把他带回晋阳王府就是了。崔季舒,你先起身吧,一切都好说。”其实他更像是安慰自己。
高澄又说:“元儿的灵堂在哪里?崔季舒,你给我指路吧,我想去祭拜他。”
崔季舒从地上站起身,说:“世子,臣有罪……”
高澄说:“崔季舒,你没有罪过,我才是间接害死元儿的那个凶手。”
“世子,世子……”
高澄仍然说:“崔季舒,好了,你不要再哭了。我都没有哭,你哭个什么劲?你还是起身吧,带我到元儿的灵堂里……我想送她最后一程。”
*
元夫人的死是因为薛寘,更是因为乱世,其中还包括了高澄这个直接又间接的凶手。
元夫人她爱的不是高澄,高澄本应早就知道此事。
元夫人走了之后的没几个月,高澄染上了酗酒的习性。高澄的一生喜欢繁华绮丽的事物,喜欢世间所推崇的美好的一切。他喜欢文辞酬唱,喜欢骑马射猎,喜欢最浓郁的美酒和最美丽的女人。高澄的一生都是热闹非凡的,像是绚烂的花开,花开四季。
元夫人走了,只留下高澄一个人度过了那些寂寞寥落的夜晚,他再一次地体会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孤独。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群燕辞归鹄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
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为淹留寄他方。
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
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
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
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
中秋佳节的时候,高澄一个人留在邺城的府邸上喝闷酒。
天边月色寒凉如水,洒在人间一地银霜。丝竹管弦响起之时,更给夜色平添几分凄凉。
与高澄的孤独相比,高慎高仲密的府邸上热闹非凡。
李蓁蓁和高季式已经不知喝了多少酒下肚了,两个人酒酣脑热的,喝了酒便开始行酒令、划拳。
李蓁蓁有个喝了酒就一定要划拳,一划拳就收不住的毛病,又平白喝了好多酒。饶是这样,她仍然对高季式说:“高季式,你再陪我多划一会儿拳。我还能再喝上好几杯。”
高仲密在一旁听到了,便对李蓁蓁说:“夫人,你今天晚上喝的酒实在太多了。我不能再让你喝酒了。今天晚上夜色又冷,霜露又重的,你们再这么喝下去,非得风寒不可。”
说着他把李蓁蓁从宴席上抱了下来,李蓁蓁只醉醺醺地说:“仲密,你不要,抱我……我还没喝够呢,我还能,再喝……”
高仲密便说:“夫人,你不要再闹了,我们该回房间了。我抱你回房间休息去。”
他又吩咐身边的家丁们说:“一会儿你们把喝醉了酒的高季式,抬到马房里关起来,给他冻上一晚上。我不信还解不了他的酒。明天一早我倒要去马房里,看看他是死是活。”
家丁们应声答应了。
李蓁蓁止不住地笑出了声,指着高季式说:“哈哈哈,哈哈哈,小弟……你一会儿要和马关在一个棚子里休息了……哈哈哈,你惹怒了你二哥哥,我可救不了你了。”
高季式带着醉意说:“不用他管我,也不用别人抬,一会儿我自己就到马房里睡去。我实在是喝得太醉了。”
高仲密说:“蓁蓁,我们不理他。我带你回房睡去。”
李蓁蓁温声细语地说:“好啊,仲密。你对我真好……”
高仲密淡淡地应道:“蓁蓁,你又说些醉话了。以后我再也不会让你喝这么多的酒了。”
“不要嘛,仲密。我还能喝,喝……”
因为高仲密休妻再娶一事,高仲密和崔暹早已结下了梁子。高澄因与崔暹关系密切,时常有意无意地在朝堂上排挤和打压高仲密的势力。高仲密因此对高澄心怀不满,二人的结怨越来越深。
东魏兴和四年那一年,高澄做主,将崔暹的妹妹改嫁给了一户门第显赫的人家,那家的主人比高仲密的出身还要更高贵一些,原来是高澄故意要给高仲密难堪。婚礼的当天,高澄亲自到场,当着众人的面发表了一番贺词,博陵崔氏的人好不风光。
高仲密由此对高澄越来越不满了。
高澄和高季式倒是感情亲密。二人私下喝酒的时候,高季式经常对高澄说:“我们家二哥哥新娶的这位娘子,模样是十分难得的不说,人品气度也是一流的。”
高澄却说:“是吗?我怎么听崔暹说起,高仲密新娶的这位小娘子,作风一向盛气凌人,府上的众人没有一个是没有领教过她的厉害的。她真的有传说中的那么跋扈吗?……对了,她叫什么名字?”
高季式答道:“从前我们都叫她李四小姐,现在都改叫她高夫人了。”
他又说:“当初这位李四小姐刚嫁到渤海高氏的时候,阖府上下的人没有一个是把她放在眼里的。因她那时还年少,只是一个十六岁的小女孩,没有几个人肯真心对待年纪轻轻的她的。后来她与府上的门客显公闹不和,竟然指使我二哥哥打死了显公。从那之后她便在渤海高氏立威了,府上没有人敢不敬服她的,连我这个当弟弟的都要让她三分了。”
高澄笑着说:“天底下竟然真有如此奇人。”
高季式应和道:“百年十年也挑不出这样一位精明能干的女人了。”
高澄又问他:“高季式,你平常多久能和她见一次面?你们时常聚在一起喝酒吗?”
高季式说:“那当然。前不久月圆的时候,我们刚刚喝过一次大酒。”
高澄再问:“她长得好看吗?”
高季式点着头说:“她是我在一整个东魏见过的最好看的女人了,说是‘美艳非凡’也不为过。可惜她不知看重我二哥哥哪点,非要吵着闹着嫁给他,害得我哥哥和崔暹闹不和。”
“她长得到底有多好看?”
“自古英雄难过美人关。”
高澄笑着说:“我倒是想见见这位美人了。”
高季式给自己倒了一杯酒,一仰头喝了,便说:“大将军你要是想会见这位佳人,倒是也不难。你找个由头去我二哥哥的府上喝酒便是了,到那时我嫂子会出来服侍你们的,你就可以借机一睹她的芳容了。”
高澄又笑,说:“我担心你二哥哥不肯我到他的府上做客。”
高澄看着喝得半醉的高季式,想到东魏天平三年的时候,高季式与司马消难、文臣孙搴一起喝酒。高季式是个勇猛的武生,孙搴不过一介文人,酒量如何与他相媲美?结果孙搴不慎猝死在了酒桌上。
高欢听闻孙搴的死讯,前来责问司马消难与高季式二人。他说:“你们二人害我损失了一位有才华的文臣,你们应当一人推举一名贤才补偿于我。不然我就将你们两个人一人痛打一顿。”
司马消难因向高欢举荐了魏收。
高季式推举了一位名叫陈元康的文人。他说陈元康不仅写得一手好字,而且他的一双眼睛在黑夜里也可以看清东西,即使是在夜晚也可以读书写作。
陈元康被高欢招募到自己的麾下。高澄到邺城辅政之后,陈元康也追随他一并前去。陈元康后来成为了高澄的资深幕僚之一,和崔暹、崔季舒一起辅佐高澄。
高季式能推举最有贤才的能臣,自然也能识别最美艳的女人。
如今听了高季式的一番话,便徒留给高澄一番遐想。那一晚上过后,高澄终于动了一番心思,想到高仲密的府邸上做客。他是这么想的,便也真的去了。
那一日,高澄寻了一个由头,便和高季式一同敲开了高慎府上的大门。
那时的高仲密正在和李蓁蓁练箭。
当时白天的日头正胜,李蓁蓁的面容被阳光直直地照着,高澄遥遥地只看不清李四小姐倒底是个怎样的品貌。
李蓁蓁那时穿着一身黄绿色晕染的长裙,和高仲密在靶场上一支接着一支地引弓射箭,十支箭里总有五六支能射中靶心的。李蓁蓁白皙的皮肤上流了一层薄汗,仿佛要和身上的长裙一同融化在苍茫的日光里了。
李蓁蓁今天的战绩彪炳,因此她情绪高昂。她兴高采烈地回过身,对着高仲密呼喊道:“仲密,仲密,你看我射中了一半的靶心呢!你看看我的身手,是不是比以往高明多了?”
高澄一行人站在不远处的楼台上,他不动声色地观望着李蓁蓁的一身箭法,属实是身手精妙。只是高澄站在远处,依旧看不清李蓁蓁的容颜。
高仲密把李蓁蓁拥入怀里,哄着她道:“不愧是我的蓁蓁呀!”
这时有家丁上前来报信:“老爷、夫人,大将军高澄带着高季式来我们的府上做客了,您看……我们应如何招待他呢?”
高仲密问:“他们人现在在哪里?”
那家丁回答说:“他们人正在不远处的楼台上站着呢。”
高仲密想他前不久才因崔妹妹的事情,和高澄以及崔暹闹不和。如今高澄又专程来他的府邸上做客是为何?
饶是这么想,他依然对家丁说:“我们还能怎么办呢?不过是置酒设宴款待他们一番罢了。”
高仲密又别过头,对他的妻子说:“蓁蓁,大将军他们来找我了,你先一个人回房中待着吧。我不叫你的话,你不许出来。”
李蓁蓁便娇嗔着说:“你一天净在那里吃酒玩乐,也不想着带上我。”
说是这么说,李蓁蓁倒也听话回屋了。
高仲密款待了高澄一行人一番,几个人小酌了几杯,吃了酒菜,却还不见高仲密的夫人出来待客。高澄不由得有些失落。
等他们快要离开府邸之时,路过了一处偏僻的院落。高澄和高仲密听到了李蓁蓁的声音,她正在院子里训斥高仲密的几个孩子。
她说:“你们几个小兔崽子,又跑到哪里疯玩去了?今天府上来了贵客,你们既不出门迎接他们,也不肯面见大将军,一个个跑得无影无踪的。看我不把你们一顿好打!”
她又略一侧身,向一旁看护几个孩子的家丁们训诫道:“全要怪你们这个几个奴才,平日里把仲密的孩子们给撺掇坏了。今天府上来人的时候,你们又不知同他们跑到哪里玩去了。以后你们几个人再在背地里见风使舵、煽风点火的,只撺掇着孩子们瞎玩,不听我的话,我就把你们都给杀了!”
吓得那些仆役们连连求饶。
高仲密听见李蓁蓁训话的声音,头脑一热,脸上泛出红晕。他的声音响起来,喝止着自己的妻子道:“蓁蓁,李蓁蓁,府上有客人来了,我也没见你出来接待。你给我滚回房间里待着去!我正要送客呢,你别出来给我丢人现眼的。等我把客人送走了,你再出来见我!”
李蓁蓁只在远处悻悻地回道:“好的,仲密,我知道了。我这就回房待着去,你先忙着送客吧。”
紧接着她便应声退下了。
高澄对高季式低声说道:“我真不知崔暹平日里总是念叨着的李四小姐,私底下和高仲密相处竟是这幅样子的。这哪有个妻子和丈夫的样子,倒像是父女一般。”
说着他便笑了起来。
高季式见怪不怪:“他们的年纪本来也就跟父女没有什么差别了。李四小姐平日里在府上作天作地,一向威风惯了,我二哥哥向来纵容着她。”
李蓁蓁已经退下去了,高澄还想一睹她的尊容。只可惜不能得见她一眼。
高澄回到朝堂之后,果然同崔季舒说到:“前几天我和高季式登门拜访高仲密,去了一趟他的家里。我觉得高仲密的府邸上富丽堂皇,装饰极尽奢侈,很不符合他的御史中尉的身份。”
崔季舒便问:“那……可要怎么办呢?”
高澄却说:“高仲密的府邸上的一应摆设物件,都远超规章制度。奈何我的父亲高欢有意纵容着他,我又能有什么办法呢?”
崔季舒笑着说:“办法总是人想出来的。大将军你若是真的想制裁高仲密,他又能有什么办法呢?”
高澄也笑了:“你说的也是。”
难得高澄来一次府上做客,高仲密在送走高澄之后,却惴惴不安,内心十分惶惑。他想着高澄没有理由地突然造访,总归不是什么好事情。更何况李蓁蓁在府上娇纵惯了,她与崔暹又有宿怨。此番若是见到高澄,生出什么事端来可就不好了。
李蓁蓁却只是把双手抱在怀里一叉,对着高仲密赌气说:“我就知道我在你眼里是个不体面的人。平日里家里来了客人,你总是不肯让我抛头露面,好像没有我这房妻室一样。如今府上来了位这么尊贵的客人,你也不让我前去招待一番,我在你的眼里就是这么个不入流的人吗?以后我再也不和你骑马射箭了,你去找个比我更伶俐,更会服侍人的人去吧,也免了我当害你的眼睛。”
高仲密陪笑道:“夫人,看你说的什么话?我可没有嫌弃你的意思。只是大将军高澄突然来访,他的目的有些蹊跷,我现下正疑惑他为什么来呢?莫不是要在府上找出一个拿捏我的把柄吧?我看他一副来者不善的样子,实在不想让你前去招待他,免得他又想起我和崔妹妹的那段过往。我属实是在保护你啊,蓁蓁。”
李蓁蓁听了高仲密的话,方才泄了气。
高仲密倒是想起一桩正事,他便同李蓁蓁问道:“对了,夫人,前些日子里你在外头的寺庙里放的利钱,如今可悉数收回了?”
李蓁蓁便说:“我已经让张进献把那些利钱都收回来了。怎么,你等着钱用呢?”
高仲密因说:“我的孩子们都已经老大不小了,平日里他们学习骑乘武艺,总要置办一些武器,准备一些点心钱。过几年他们娶亲成家,又是一笔不菲的开销。我们府上若是没有夫人你平时的利钱收入,恐怕那么大的开销,早就支撑不住了。还是夫人你英明果断,有远见,才把府上的日子打点得蒸蒸日上的。”
李蓁蓁听了这话便得意起来:“夫君你讲话也太客气了。我们府上若是没有你平日入朝为官的积蓄,我又哪里来的放利钱的本钱呢?说到英明果断,还是夫君你最是英明的了。”
两个人说完便都笑起来。
*
高澄平素赏识有才能的学士,他在自己的领军府里召集了一帮饱读诗书的门客,闲来无事之时便在府上设宴款待他们。一帮人骑马射箭,吟诗作对,四处游猎,好不快活。
李旦那时便在高澄的府邸上做客。
在高澄的一众门生中,李旦是一个最不出挑的人了。他是一位年至中旬、文质彬彬的儒生,平日里的言谈行事总是中规中矩的,恪守着儒家的礼法,他对诗赋的见解有着独到的品味。
有一回李旦在高澄面前说了一两句话,评论了几句晋朝时期的诗赋,高澄便记住了他的名字。后来高澄派人去打听李旦的出身来路,得知他就是李裔李徽伯的长子,赵郡李氏西祖出身的李旦,李四小姐和李子雄的长兄。
高澄由是特意留李旦在府上长住了几日,令他受宠若惊。
有一日,高澄向李旦问道:“李旦,听闻你的家中有一幼弟,前些年被西魏的达奚武俘获。你们西祖的人后来可有打探过他的下落?”
李旦长叹了一口气,有些哀伤地说:“我们西祖的几个兄弟不过是一介儒生,如何有通天的本事,可以在其他国家的地界上打听到李子雄的生死?我的那位幼弟从少时便鲁莽愚钝,他又有如何的本领能在贼人的手上险象环生呢?依我看,不过是凶多吉少罢了。”
高澄便安抚他:“李旦,你不要心灰意冷,你的弟弟李子雄也许还有一线生机。李徽伯和李子雄皆是效忠于我们东魏的忠臣良将,朝廷不会亏待你们赵郡李氏西祖的。”
李旦无可奈何地说:“臣但愿如此吧。”
高澄总是想着见上李蓁蓁一面,高仲密却不肯给他看。如今李蓁蓁的兄长在朝廷里做事,高澄又把歪脑筋打到了李旦的身上。
高澄看准了时机,复又问道:“李旦,我在朝堂上,听说你的家中还有一位妹妹,后来嫁与高仲密为妻,可有此事?”
李旦迟疑地问:“这件事……是崔暹同您讲的吗?”
高澄略一思忖,忙说:“不是,这件事是高仲密亲自跟我讲的。先前我同高季式喝酒的时候,也时常听他提起过,你的妹妹李四小姐是一位有名的美人。”
李旦由是便说:“是啊,我的妹妹后来是嫁给高仲密为妻了。皆因此事,崔暹一直到今天都还在和他闹不愉快呢。”
“至于我的妹妹长相美不美?我和她已经相处了那么多年了,在我看来,她也就是一般人的样貌罢了,实在是谈不上有多美。”
高澄继续说:“高仲密是我父亲手下的一员大将,他战功赫赫,为朝廷立下了汗马功劳。可惜我一直没能寻找到机会,在府上设宴款待他,聊表我的一番心意。”
李旦因道:“大将军说的这有何难?我这就给妹妹修书一封,让她和高仲密一同到领军抚上赴宴。我想他们自会领受大将军的心意的。”
高澄心中不禁有些窃喜。然而他只是在表面上不动声色地,故作轻巧地说:“那就有劳固安县伯了。”
没过几日,李蓁蓁就收到了一封来自长兄李旦的家书。
李蓁蓁打开家书,读完了上面的内容,便说:“仲密,我收到了一封大哥哥给我们的来信。他让我和你在十月十八日那天,到领军府上赴宴,说是大将军高澄想要设宴款待我们。真是奇怪,我们向来与崔暹不和,大将军却在私底下联系我们?他难道不担心崔暹会有什么不满吗?”
高仲密接过李蓁蓁手上的信纸,扫了一眼上面的内容,说:“十月十八日?那一日我要到邺城的郊外带兵演练,皇帝元善见亲自到场观摩,我决不可能在那日前往领军府上做客的。蓁蓁,我看你也不要独自一人到那种地方去了,谁知道大将军葫芦里又卖得什么药呢?”
李蓁蓁犹疑地说:“仲密,你说的有道理。可这是大哥哥亲手写给我们的信函,他总不会害我们的吧?大哥哥的为人,我是最清楚的,这世上没有比他再老实的人了。”
高仲密说:“蓁蓁,你独自一人前去,我不放心。”
李蓁蓁便说:“仲密,你不让我去,那我就不去了。十月十八日那天,你安心到郊外练兵吧。等你回家了,我亲自褒汤给你喝。”
说着她便笑一笑。
“那真是有劳你了,蓁蓁。”
“我不辛苦,仲密。给你做事,我什么时候感到辛苦了?”
高仲密和李蓁蓁说笑着,便将李旦寄来的那封书信随手收进了柜子里。这件事逐渐被他们夫妻二人淡忘在脑后。
到了十月十八日那一天,高仲密穿上军装,一早便奔赴到郊外。
李蓁蓁在床上躺到日上三竿才醒来。她没有什么外出的打算,只是命令家中的几位帮佣将厨房里灶台上的水烧开,把火烧得正旺。
李蓁蓁去了厨房,正准备洗手做羹汤之时,一名丫鬟却在厨房里找她。那丫鬟看到了李蓁蓁,便忙说:“少夫人,领军府上有一帮士卒们已经来到门厅里了,他们想要求见家中的女主人呢。”
李蓁蓁心下诧异。
她来到门厅,赫然见到四名士卒,穿着领军府上统一规格的服饰,在门厅里规矩地站成了一排。没等李蓁蓁开口说话,那一列士卒先半跪在地上,低着头恭敬地说:“夫人安好,我们是领军府的护卫军。大将军高澄特意叮嘱我们,今天他要在领军府里摆酒设宴、招待来客,让我们一定到御史中尉的府邸上,把他的家眷请来做客。我们几个人是专程来接您的。”
李蓁蓁只说:“高仲密今天要在邺城的郊外带兵,他不能过去了。”
那几名士卒回道:“夫人,我们是专程来接您的。您大可一人前往领军府,您的兄长李旦还在大将军的府邸上等着您呢,高仲密随后就到。”
李蓁蓁将信将疑地说:“那好,那我就同你们到领军府走一趟。你们几个人谁都不许诓我,我倒要看看你们说的是真是假。”
这一日的领军府上,果然热闹非凡。宾客们纷纷入座,只是他们都不甚讲究规矩,围在主人的席位旁散乱地坐成一团。独不见李旦的身影。
高澄独自一人站在靶场上,他的意兴正浓。他已经连射三支箭了,有两只都正中靶心,引得围观的宾客们一片叫好之声。
高澄把一支箭羽递向自己的身后,吩咐道:“陈元康,你来陪我再射三支箭。”
陈元康听令上前,他出手射了两箭,只勉强射在了靶子上。
高澄由是便说:“上次我教你的箭法,你都忘记了吗,陈元康?”
“我还记着呢,大将军。”
“看来今天你是有些手生啊。”
两个人有一搭没一搭地聊着闲话,忽听得几名士卒前来禀报:“大将军,我们已经将高仲密的夫人接到府上了。”
高澄一时间停住了手上引弓地动作。他依旧没有回头,而是淡淡地说:“是吗?那还不快请夫人进来就座。”
席间的一位家丁听见有客人来访,早已前去接引。他殷勤地说:“夫人,请您入座吧。”
李蓁蓁闪闪来迟。她穿着一身鲜艳的罗裙,脸上蒙着一层面纱,不见其人,但闻其声。她说:“大将军真是客气了,只是我的大哥哥李旦为何不在席间?”
高澄的心下一丝颤动。他没有顾得上转身去看她一眼,只专注于自己手上的箭矢,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一举正中靶心。
在震荡的悲恸之下,元夫人一时间急火攻心,她腹中的胎儿伴着大量的鲜血,在她的体内急速地下坠着,直至一齐翻滚到床榻上来。
那胎儿呱呱坠地时,他的生命力还很旺盛,他响亮的哭泣声响彻了整间冷清的宅邸,与此同时伴随着的还有一股浓重的血腥味,在房间里铺天盖地地蔓延开来。
元夫人的孩子的出生,没有产婆侍女们的贺喜声相伴,采薇和采萍的脸上都带着一种凝重的肃穆感。崔季舒焦头烂额地去皇宫里传唤太医了,只剩下一堆婢女们守在元夫人的床榻旁,手忙脚乱地为她止血。
太医们终于带着产婆来了,这才换上了一批新的人手。崔季舒等在院子里观望,只恨自己不能哭一场。直至有婢女出了屋门,前来同他说道:“大人,那几位太医刚才查看了夫人的伤情,他们在房间里同我们说……他们说……”
崔季舒擦了一把额头上的汗水,焦急地说:“他们都说什么了?你……你真是快要急死我了!你倒是说话啊!”
那婢女像是鼓起勇气似的,一鼓作气地说:“太医们对我们说,夫人已是失血过多,她实在是出血出的太多了。尽管她的孩子已经平安地生出来了,夫人也……夫人也注定是逃不过这一劫的。”
崔季舒停止了手上杂乱的动作。汗水蹭在了他的手上,就好像他的双手已经被血水浸湿,他似乎还能闻见元夫人那间狭小的房间里四处弥漫着鲜血的腥气。
崔季舒无望地问道:“元夫人所生的孩子……它……它是男的还女的?”
“回大人的话,元夫人生下的是一位男孩。”
崔季舒闻言,低下头,自言自语地说:“是我不好,都是我不好……是我不应该,我不应该把薛寘的那封书信给她看到的,我早就应该设想到那是一封休书……”
他的话音刚落,一名产婆从屋子里抱出了一名裹在襁褓里的男婴,他比预计中早产了两个月。他是一个提早来到世界上的小家伙。元夫人的床榻上早已悄无声息。
元夫人再也不会醒过来了。
*
对于那一刻的崔季舒而言,他的内心只希望高澄永远都不要再回到邺城。
高澄从晋阳回到邺城的那一天,也是崔季舒在邺城给元夫人守灵的第七天。
元夫人的灵堂朴素得堪称简陋,一只棺木尘封着她失血到煞白的尸身,像是一只干瘪的没有生命的蝶。
采薇和采萍守在灵堂里,守护着元夫人的棺椁前燃烧着的两支长明的蜡烛。她们时不时地给她烧一些纸钱,烧得时候哭上一两声:“夫人,夫人……”在元夫人的跟前侍奉久了,她们的哭声里也是带有几分真心的。
崔季舒在半梦半醒之间,听着侍女们绵长而细碎的哭声,更觉得心烦意乱。他已有七天七夜没睡过一个整觉了,他把自己的身体斜倚在元夫人的棺木上,想了很久都不知该如何跟高澄交代这件事。崔季舒的鬓角上就这样生出了很多白发。
崔季舒整个人都是疲惫而昏沉的,他在搬运元夫人的尸体时,身上沾染了很多还没有干涸的血迹。现在的他来不及洗干净衣服上和手上那些凝固的暗黑色的血渍,他一半的灵魂都被这场大难临头的厄运给抽走了。
不知是哪时哪刻,崔季舒已有了一些潦草的睡意,他本想在灵堂里的棺木前将就着休息下来。突然间,他又想起了元夫人临死前生下的那个孩子,于是他便一刹那清醒过来。
孩子……他们还有一个孩子!
那是元夫人和高澄生下的孩子。
高澄是始终被蒙在鼓里的人,他对邺城里发生的一切尚且一无所知。
等到高澄再度回到邺城的时候,他心中挂念着元儿的身孕,便忙不迭地想要到她的府邸上看望她。
高澄在元夫人的府邸上待了好半天,却始终不见她的踪影。高澄到处寻找也找不见元儿,就像是她凭空消失了一样。高澄的心下只觉得奇怪,他觉得这座宅子里的气氛也不同以往,有些怪怪的。
高澄走到元儿所住的屋子里,发现屋子里四处挂着素白色的帐幔。高澄看了便觉得心下一紧,白色可不是吉利的兆头,元儿恐怕有什么不详之事。于是高澄便高声叫喊着,吵闹了起来,他大声地说道:“元儿,元儿,你到哪里去了?你还在府邸上吗?来人啊,有没有人出来接待我!”
高澄的声音惊醒了守在灵堂里的崔季舒,采薇和采萍也都被惊醒了。这三个人本来昏昏欲睡的,又各自都觉得自己即将大难临头。
采薇和采萍不敢踏出灵堂半步,还是崔季舒一个人迎上了乱闯乱撞的高澄。崔季舒的头上戴着一块白色的孝布,整个人都是一副半生不死的样子。
高澄看到崔季舒一副半人半鬼的模样,由是便不悦地说:“崔季舒,今天是我从晋阳回来的第一天,你为何不主动上前来迎接我?难道非要我召唤你,你才肯出来见我吗?”
他又问:“元儿呢,我怎么没见到她?”
崔季舒一时语塞。
高澄看到崔季舒的那张苦闷的脸,心下便感到不妙。他说:“崔季舒,你的脸色怎么这么奇怪?元儿她……到底发生什么事了?”
崔季舒顶着一脸疲惫的表情,对着高澄深深地下拜,说:“臣崔季舒,恭喜世子、贺喜世子,我祝贺世子喜得贵子。”说着,崔季舒的脸上挤出了一个勉强的笑容,笑得像哭一样。
高澄听了崔季舒的话,他的眼睛一亮,说:“崔季舒,你说什么,元儿她的孩子出生了?我们的孩子现在在哪里?你快命人抱过来给我看看。”
崔季舒说:“世子,您和元夫人的孩子被我抱到后院去住了,我又找了一批新的侍女和奶妈看护他,现在他生活得很好。”
高澄笑着说:“崔季舒,难为你有心了。”
高澄又问他:“元儿她人呢?她怎么还不肯出来见我?”接着,他打趣地说:“难不成是我太久没有回到邺城,惹她生气了吗?”
崔季舒只是不敢接话。
终于,他还是开口说道:“世子,元夫人她……她死了,是我亲自给她送的葬。”
“崔季舒,你说什么?”
崔季舒说:“世子,元夫人她走了,她是因难产而死的,她死在屋子里的那张床榻上,她生下来的孩子也是不足月的孩子。”
他断断续续地说:“元夫人她出殡的那一天,天上下了好大的一场雨……可是,世子,您的孩子活下来了,他是一个健康活泼的男孩……”
见到高澄迟迟没有反应,崔季舒终于流着泪说:“世子,都是臣的错,都是臣的错……是我不好。你不在邺城的这段时间里,是我没有照顾好元夫人。世子,你责罚我吧,你打我骂我都行,你想怎么对待我都好……”
崔季舒哭着说:“我从来都不想害人性命,我真的、真的没有想过让元夫人去死,她就这么不明不白地死了。世子……”
崔季舒的话,宛如一道霹雳击中了高澄的心头。崔季舒哭着求饶,在地上连连磕头,让高澄的心里更难受。
恍惚间,高澄似乎想要伸手去搀扶跪在地上的崔季舒。他的口中喃喃地说:“崔季舒,我不怪你,你起来吧……”
他说:“崔季舒,我真的没有想过要怪罪于你。元儿她的身体本来就弱,生孩子本就是一件危险的事情……崔季舒,你不要再跪着了,你还是起来吧。”
崔季舒只是问他:“世子,那你们的孩子怎么办?这个孩子他比预计得早出生了几个月,我担心他的体质也像元夫人一样孱弱……我,我好担心他活不下去啊。”
高澄安慰他说:“崔季舒,你先起来,你起来。没有关系的,我自有办法照应这个孩子,我们把他带回晋阳王府就是了。崔季舒,你先起身吧,一切都好说。”其实他更像是安慰自己。
高澄又说:“元儿的灵堂在哪里?崔季舒,你给我指路吧,我想去祭拜他。”
崔季舒从地上站起身,说:“世子,臣有罪……”
高澄说:“崔季舒,你没有罪过,我才是间接害死元儿的那个凶手。”
“世子,世子……”
高澄仍然说:“崔季舒,好了,你不要再哭了。我都没有哭,你哭个什么劲?你还是起身吧,带我到元儿的灵堂里……我想送她最后一程。”
*
元夫人的死是因为薛寘,更是因为乱世,其中还包括了高澄这个直接又间接的凶手。
元夫人她爱的不是高澄,高澄本应早就知道此事。
元夫人走了之后的没几个月,高澄染上了酗酒的习性。高澄的一生喜欢繁华绮丽的事物,喜欢世间所推崇的美好的一切。他喜欢文辞酬唱,喜欢骑马射猎,喜欢最浓郁的美酒和最美丽的女人。高澄的一生都是热闹非凡的,像是绚烂的花开,花开四季。
元夫人走了,只留下高澄一个人度过了那些寂寞寥落的夜晚,他再一次地体会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孤独。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群燕辞归鹄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
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为淹留寄他方。
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
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
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
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
中秋佳节的时候,高澄一个人留在邺城的府邸上喝闷酒。
天边月色寒凉如水,洒在人间一地银霜。丝竹管弦响起之时,更给夜色平添几分凄凉。
与高澄的孤独相比,高慎高仲密的府邸上热闹非凡。
李蓁蓁和高季式已经不知喝了多少酒下肚了,两个人酒酣脑热的,喝了酒便开始行酒令、划拳。
李蓁蓁有个喝了酒就一定要划拳,一划拳就收不住的毛病,又平白喝了好多酒。饶是这样,她仍然对高季式说:“高季式,你再陪我多划一会儿拳。我还能再喝上好几杯。”
高仲密在一旁听到了,便对李蓁蓁说:“夫人,你今天晚上喝的酒实在太多了。我不能再让你喝酒了。今天晚上夜色又冷,霜露又重的,你们再这么喝下去,非得风寒不可。”
说着他把李蓁蓁从宴席上抱了下来,李蓁蓁只醉醺醺地说:“仲密,你不要,抱我……我还没喝够呢,我还能,再喝……”
高仲密便说:“夫人,你不要再闹了,我们该回房间了。我抱你回房间休息去。”
他又吩咐身边的家丁们说:“一会儿你们把喝醉了酒的高季式,抬到马房里关起来,给他冻上一晚上。我不信还解不了他的酒。明天一早我倒要去马房里,看看他是死是活。”
家丁们应声答应了。
李蓁蓁止不住地笑出了声,指着高季式说:“哈哈哈,哈哈哈,小弟……你一会儿要和马关在一个棚子里休息了……哈哈哈,你惹怒了你二哥哥,我可救不了你了。”
高季式带着醉意说:“不用他管我,也不用别人抬,一会儿我自己就到马房里睡去。我实在是喝得太醉了。”
高仲密说:“蓁蓁,我们不理他。我带你回房睡去。”
李蓁蓁温声细语地说:“好啊,仲密。你对我真好……”
高仲密淡淡地应道:“蓁蓁,你又说些醉话了。以后我再也不会让你喝这么多的酒了。”
“不要嘛,仲密。我还能喝,喝……”
因为高仲密休妻再娶一事,高仲密和崔暹早已结下了梁子。高澄因与崔暹关系密切,时常有意无意地在朝堂上排挤和打压高仲密的势力。高仲密因此对高澄心怀不满,二人的结怨越来越深。
东魏兴和四年那一年,高澄做主,将崔暹的妹妹改嫁给了一户门第显赫的人家,那家的主人比高仲密的出身还要更高贵一些,原来是高澄故意要给高仲密难堪。婚礼的当天,高澄亲自到场,当着众人的面发表了一番贺词,博陵崔氏的人好不风光。
高仲密由此对高澄越来越不满了。
高澄和高季式倒是感情亲密。二人私下喝酒的时候,高季式经常对高澄说:“我们家二哥哥新娶的这位娘子,模样是十分难得的不说,人品气度也是一流的。”
高澄却说:“是吗?我怎么听崔暹说起,高仲密新娶的这位小娘子,作风一向盛气凌人,府上的众人没有一个是没有领教过她的厉害的。她真的有传说中的那么跋扈吗?……对了,她叫什么名字?”
高季式答道:“从前我们都叫她李四小姐,现在都改叫她高夫人了。”
他又说:“当初这位李四小姐刚嫁到渤海高氏的时候,阖府上下的人没有一个是把她放在眼里的。因她那时还年少,只是一个十六岁的小女孩,没有几个人肯真心对待年纪轻轻的她的。后来她与府上的门客显公闹不和,竟然指使我二哥哥打死了显公。从那之后她便在渤海高氏立威了,府上没有人敢不敬服她的,连我这个当弟弟的都要让她三分了。”
高澄笑着说:“天底下竟然真有如此奇人。”
高季式应和道:“百年十年也挑不出这样一位精明能干的女人了。”
高澄又问他:“高季式,你平常多久能和她见一次面?你们时常聚在一起喝酒吗?”
高季式说:“那当然。前不久月圆的时候,我们刚刚喝过一次大酒。”
高澄再问:“她长得好看吗?”
高季式点着头说:“她是我在一整个东魏见过的最好看的女人了,说是‘美艳非凡’也不为过。可惜她不知看重我二哥哥哪点,非要吵着闹着嫁给他,害得我哥哥和崔暹闹不和。”
“她长得到底有多好看?”
“自古英雄难过美人关。”
高澄笑着说:“我倒是想见见这位美人了。”
高季式给自己倒了一杯酒,一仰头喝了,便说:“大将军你要是想会见这位佳人,倒是也不难。你找个由头去我二哥哥的府上喝酒便是了,到那时我嫂子会出来服侍你们的,你就可以借机一睹她的芳容了。”
高澄又笑,说:“我担心你二哥哥不肯我到他的府上做客。”
高澄看着喝得半醉的高季式,想到东魏天平三年的时候,高季式与司马消难、文臣孙搴一起喝酒。高季式是个勇猛的武生,孙搴不过一介文人,酒量如何与他相媲美?结果孙搴不慎猝死在了酒桌上。
高欢听闻孙搴的死讯,前来责问司马消难与高季式二人。他说:“你们二人害我损失了一位有才华的文臣,你们应当一人推举一名贤才补偿于我。不然我就将你们两个人一人痛打一顿。”
司马消难因向高欢举荐了魏收。
高季式推举了一位名叫陈元康的文人。他说陈元康不仅写得一手好字,而且他的一双眼睛在黑夜里也可以看清东西,即使是在夜晚也可以读书写作。
陈元康被高欢招募到自己的麾下。高澄到邺城辅政之后,陈元康也追随他一并前去。陈元康后来成为了高澄的资深幕僚之一,和崔暹、崔季舒一起辅佐高澄。
高季式能推举最有贤才的能臣,自然也能识别最美艳的女人。
如今听了高季式的一番话,便徒留给高澄一番遐想。那一晚上过后,高澄终于动了一番心思,想到高仲密的府邸上做客。他是这么想的,便也真的去了。
那一日,高澄寻了一个由头,便和高季式一同敲开了高慎府上的大门。
那时的高仲密正在和李蓁蓁练箭。
当时白天的日头正胜,李蓁蓁的面容被阳光直直地照着,高澄遥遥地只看不清李四小姐倒底是个怎样的品貌。
李蓁蓁那时穿着一身黄绿色晕染的长裙,和高仲密在靶场上一支接着一支地引弓射箭,十支箭里总有五六支能射中靶心的。李蓁蓁白皙的皮肤上流了一层薄汗,仿佛要和身上的长裙一同融化在苍茫的日光里了。
李蓁蓁今天的战绩彪炳,因此她情绪高昂。她兴高采烈地回过身,对着高仲密呼喊道:“仲密,仲密,你看我射中了一半的靶心呢!你看看我的身手,是不是比以往高明多了?”
高澄一行人站在不远处的楼台上,他不动声色地观望着李蓁蓁的一身箭法,属实是身手精妙。只是高澄站在远处,依旧看不清李蓁蓁的容颜。
高仲密把李蓁蓁拥入怀里,哄着她道:“不愧是我的蓁蓁呀!”
这时有家丁上前来报信:“老爷、夫人,大将军高澄带着高季式来我们的府上做客了,您看……我们应如何招待他呢?”
高仲密问:“他们人现在在哪里?”
那家丁回答说:“他们人正在不远处的楼台上站着呢。”
高仲密想他前不久才因崔妹妹的事情,和高澄以及崔暹闹不和。如今高澄又专程来他的府邸上做客是为何?
饶是这么想,他依然对家丁说:“我们还能怎么办呢?不过是置酒设宴款待他们一番罢了。”
高仲密又别过头,对他的妻子说:“蓁蓁,大将军他们来找我了,你先一个人回房中待着吧。我不叫你的话,你不许出来。”
李蓁蓁便娇嗔着说:“你一天净在那里吃酒玩乐,也不想着带上我。”
说是这么说,李蓁蓁倒也听话回屋了。
高仲密款待了高澄一行人一番,几个人小酌了几杯,吃了酒菜,却还不见高仲密的夫人出来待客。高澄不由得有些失落。
等他们快要离开府邸之时,路过了一处偏僻的院落。高澄和高仲密听到了李蓁蓁的声音,她正在院子里训斥高仲密的几个孩子。
她说:“你们几个小兔崽子,又跑到哪里疯玩去了?今天府上来了贵客,你们既不出门迎接他们,也不肯面见大将军,一个个跑得无影无踪的。看我不把你们一顿好打!”
她又略一侧身,向一旁看护几个孩子的家丁们训诫道:“全要怪你们这个几个奴才,平日里把仲密的孩子们给撺掇坏了。今天府上来人的时候,你们又不知同他们跑到哪里玩去了。以后你们几个人再在背地里见风使舵、煽风点火的,只撺掇着孩子们瞎玩,不听我的话,我就把你们都给杀了!”
吓得那些仆役们连连求饶。
高仲密听见李蓁蓁训话的声音,头脑一热,脸上泛出红晕。他的声音响起来,喝止着自己的妻子道:“蓁蓁,李蓁蓁,府上有客人来了,我也没见你出来接待。你给我滚回房间里待着去!我正要送客呢,你别出来给我丢人现眼的。等我把客人送走了,你再出来见我!”
李蓁蓁只在远处悻悻地回道:“好的,仲密,我知道了。我这就回房待着去,你先忙着送客吧。”
紧接着她便应声退下了。
高澄对高季式低声说道:“我真不知崔暹平日里总是念叨着的李四小姐,私底下和高仲密相处竟是这幅样子的。这哪有个妻子和丈夫的样子,倒像是父女一般。”
说着他便笑了起来。
高季式见怪不怪:“他们的年纪本来也就跟父女没有什么差别了。李四小姐平日里在府上作天作地,一向威风惯了,我二哥哥向来纵容着她。”
李蓁蓁已经退下去了,高澄还想一睹她的尊容。只可惜不能得见她一眼。
高澄回到朝堂之后,果然同崔季舒说到:“前几天我和高季式登门拜访高仲密,去了一趟他的家里。我觉得高仲密的府邸上富丽堂皇,装饰极尽奢侈,很不符合他的御史中尉的身份。”
崔季舒便问:“那……可要怎么办呢?”
高澄却说:“高仲密的府邸上的一应摆设物件,都远超规章制度。奈何我的父亲高欢有意纵容着他,我又能有什么办法呢?”
崔季舒笑着说:“办法总是人想出来的。大将军你若是真的想制裁高仲密,他又能有什么办法呢?”
高澄也笑了:“你说的也是。”
难得高澄来一次府上做客,高仲密在送走高澄之后,却惴惴不安,内心十分惶惑。他想着高澄没有理由地突然造访,总归不是什么好事情。更何况李蓁蓁在府上娇纵惯了,她与崔暹又有宿怨。此番若是见到高澄,生出什么事端来可就不好了。
李蓁蓁却只是把双手抱在怀里一叉,对着高仲密赌气说:“我就知道我在你眼里是个不体面的人。平日里家里来了客人,你总是不肯让我抛头露面,好像没有我这房妻室一样。如今府上来了位这么尊贵的客人,你也不让我前去招待一番,我在你的眼里就是这么个不入流的人吗?以后我再也不和你骑马射箭了,你去找个比我更伶俐,更会服侍人的人去吧,也免了我当害你的眼睛。”
高仲密陪笑道:“夫人,看你说的什么话?我可没有嫌弃你的意思。只是大将军高澄突然来访,他的目的有些蹊跷,我现下正疑惑他为什么来呢?莫不是要在府上找出一个拿捏我的把柄吧?我看他一副来者不善的样子,实在不想让你前去招待他,免得他又想起我和崔妹妹的那段过往。我属实是在保护你啊,蓁蓁。”
李蓁蓁听了高仲密的话,方才泄了气。
高仲密倒是想起一桩正事,他便同李蓁蓁问道:“对了,夫人,前些日子里你在外头的寺庙里放的利钱,如今可悉数收回了?”
李蓁蓁便说:“我已经让张进献把那些利钱都收回来了。怎么,你等着钱用呢?”
高仲密因说:“我的孩子们都已经老大不小了,平日里他们学习骑乘武艺,总要置办一些武器,准备一些点心钱。过几年他们娶亲成家,又是一笔不菲的开销。我们府上若是没有夫人你平时的利钱收入,恐怕那么大的开销,早就支撑不住了。还是夫人你英明果断,有远见,才把府上的日子打点得蒸蒸日上的。”
李蓁蓁听了这话便得意起来:“夫君你讲话也太客气了。我们府上若是没有你平日入朝为官的积蓄,我又哪里来的放利钱的本钱呢?说到英明果断,还是夫君你最是英明的了。”
两个人说完便都笑起来。
*
高澄平素赏识有才能的学士,他在自己的领军府里召集了一帮饱读诗书的门客,闲来无事之时便在府上设宴款待他们。一帮人骑马射箭,吟诗作对,四处游猎,好不快活。
李旦那时便在高澄的府邸上做客。
在高澄的一众门生中,李旦是一个最不出挑的人了。他是一位年至中旬、文质彬彬的儒生,平日里的言谈行事总是中规中矩的,恪守着儒家的礼法,他对诗赋的见解有着独到的品味。
有一回李旦在高澄面前说了一两句话,评论了几句晋朝时期的诗赋,高澄便记住了他的名字。后来高澄派人去打听李旦的出身来路,得知他就是李裔李徽伯的长子,赵郡李氏西祖出身的李旦,李四小姐和李子雄的长兄。
高澄由是特意留李旦在府上长住了几日,令他受宠若惊。
有一日,高澄向李旦问道:“李旦,听闻你的家中有一幼弟,前些年被西魏的达奚武俘获。你们西祖的人后来可有打探过他的下落?”
李旦长叹了一口气,有些哀伤地说:“我们西祖的几个兄弟不过是一介儒生,如何有通天的本事,可以在其他国家的地界上打听到李子雄的生死?我的那位幼弟从少时便鲁莽愚钝,他又有如何的本领能在贼人的手上险象环生呢?依我看,不过是凶多吉少罢了。”
高澄便安抚他:“李旦,你不要心灰意冷,你的弟弟李子雄也许还有一线生机。李徽伯和李子雄皆是效忠于我们东魏的忠臣良将,朝廷不会亏待你们赵郡李氏西祖的。”
李旦无可奈何地说:“臣但愿如此吧。”
高澄总是想着见上李蓁蓁一面,高仲密却不肯给他看。如今李蓁蓁的兄长在朝廷里做事,高澄又把歪脑筋打到了李旦的身上。
高澄看准了时机,复又问道:“李旦,我在朝堂上,听说你的家中还有一位妹妹,后来嫁与高仲密为妻,可有此事?”
李旦迟疑地问:“这件事……是崔暹同您讲的吗?”
高澄略一思忖,忙说:“不是,这件事是高仲密亲自跟我讲的。先前我同高季式喝酒的时候,也时常听他提起过,你的妹妹李四小姐是一位有名的美人。”
李旦由是便说:“是啊,我的妹妹后来是嫁给高仲密为妻了。皆因此事,崔暹一直到今天都还在和他闹不愉快呢。”
“至于我的妹妹长相美不美?我和她已经相处了那么多年了,在我看来,她也就是一般人的样貌罢了,实在是谈不上有多美。”
高澄继续说:“高仲密是我父亲手下的一员大将,他战功赫赫,为朝廷立下了汗马功劳。可惜我一直没能寻找到机会,在府上设宴款待他,聊表我的一番心意。”
李旦因道:“大将军说的这有何难?我这就给妹妹修书一封,让她和高仲密一同到领军抚上赴宴。我想他们自会领受大将军的心意的。”
高澄心中不禁有些窃喜。然而他只是在表面上不动声色地,故作轻巧地说:“那就有劳固安县伯了。”
没过几日,李蓁蓁就收到了一封来自长兄李旦的家书。
李蓁蓁打开家书,读完了上面的内容,便说:“仲密,我收到了一封大哥哥给我们的来信。他让我和你在十月十八日那天,到领军府上赴宴,说是大将军高澄想要设宴款待我们。真是奇怪,我们向来与崔暹不和,大将军却在私底下联系我们?他难道不担心崔暹会有什么不满吗?”
高仲密接过李蓁蓁手上的信纸,扫了一眼上面的内容,说:“十月十八日?那一日我要到邺城的郊外带兵演练,皇帝元善见亲自到场观摩,我决不可能在那日前往领军府上做客的。蓁蓁,我看你也不要独自一人到那种地方去了,谁知道大将军葫芦里又卖得什么药呢?”
李蓁蓁犹疑地说:“仲密,你说的有道理。可这是大哥哥亲手写给我们的信函,他总不会害我们的吧?大哥哥的为人,我是最清楚的,这世上没有比他再老实的人了。”
高仲密说:“蓁蓁,你独自一人前去,我不放心。”
李蓁蓁便说:“仲密,你不让我去,那我就不去了。十月十八日那天,你安心到郊外练兵吧。等你回家了,我亲自褒汤给你喝。”
说着她便笑一笑。
“那真是有劳你了,蓁蓁。”
“我不辛苦,仲密。给你做事,我什么时候感到辛苦了?”
高仲密和李蓁蓁说笑着,便将李旦寄来的那封书信随手收进了柜子里。这件事逐渐被他们夫妻二人淡忘在脑后。
到了十月十八日那一天,高仲密穿上军装,一早便奔赴到郊外。
李蓁蓁在床上躺到日上三竿才醒来。她没有什么外出的打算,只是命令家中的几位帮佣将厨房里灶台上的水烧开,把火烧得正旺。
李蓁蓁去了厨房,正准备洗手做羹汤之时,一名丫鬟却在厨房里找她。那丫鬟看到了李蓁蓁,便忙说:“少夫人,领军府上有一帮士卒们已经来到门厅里了,他们想要求见家中的女主人呢。”
李蓁蓁心下诧异。
她来到门厅,赫然见到四名士卒,穿着领军府上统一规格的服饰,在门厅里规矩地站成了一排。没等李蓁蓁开口说话,那一列士卒先半跪在地上,低着头恭敬地说:“夫人安好,我们是领军府的护卫军。大将军高澄特意叮嘱我们,今天他要在领军府里摆酒设宴、招待来客,让我们一定到御史中尉的府邸上,把他的家眷请来做客。我们几个人是专程来接您的。”
李蓁蓁只说:“高仲密今天要在邺城的郊外带兵,他不能过去了。”
那几名士卒回道:“夫人,我们是专程来接您的。您大可一人前往领军府,您的兄长李旦还在大将军的府邸上等着您呢,高仲密随后就到。”
李蓁蓁将信将疑地说:“那好,那我就同你们到领军府走一趟。你们几个人谁都不许诓我,我倒要看看你们说的是真是假。”
这一日的领军府上,果然热闹非凡。宾客们纷纷入座,只是他们都不甚讲究规矩,围在主人的席位旁散乱地坐成一团。独不见李旦的身影。
高澄独自一人站在靶场上,他的意兴正浓。他已经连射三支箭了,有两只都正中靶心,引得围观的宾客们一片叫好之声。
高澄把一支箭羽递向自己的身后,吩咐道:“陈元康,你来陪我再射三支箭。”
陈元康听令上前,他出手射了两箭,只勉强射在了靶子上。
高澄由是便说:“上次我教你的箭法,你都忘记了吗,陈元康?”
“我还记着呢,大将军。”
“看来今天你是有些手生啊。”
两个人有一搭没一搭地聊着闲话,忽听得几名士卒前来禀报:“大将军,我们已经将高仲密的夫人接到府上了。”
高澄一时间停住了手上引弓地动作。他依旧没有回头,而是淡淡地说:“是吗?那还不快请夫人进来就座。”
席间的一位家丁听见有客人来访,早已前去接引。他殷勤地说:“夫人,请您入座吧。”
李蓁蓁闪闪来迟。她穿着一身鲜艳的罗裙,脸上蒙着一层面纱,不见其人,但闻其声。她说:“大将军真是客气了,只是我的大哥哥李旦为何不在席间?”
高澄的心下一丝颤动。他没有顾得上转身去看她一眼,只专注于自己手上的箭矢,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一举正中靶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