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披麻戴孝的女子是何人?正是董林的婆娘杜梅。
别看她平日待董林像老虎,那全因他是她心尖尖上那块肉肉。因她是武旦的儿么,娘就这么对他爹的么!可是,若论“有情有义”这四字,没一个女子能比得上她!
那日,董林醒了后被段鹏拉去了县衙。杜梅傍黑时才知丈夫受了伤,便敲开书铺门,求人写了诉状。次日一大早,她就拎着个瓦罐到县衙门前坐下等。后晌,弓手勾追她和一干人进去问口词,有段鹏、张丰、李顺,还有她村子的耆长和四邻。她一进堂,见董林躺在地上象个要死的人,头发披散着,双臂肿的老高,手和脚厚厚地裹着,人也哑了,情知是段鹏几个把人打坏了,心疼的嘴唇都咬破了。
段鹏几个称,他们绑董林的时候他反抗,就把他栓在牛上想吓唬一下,没成想牛惊了,把人拖成这样,并非有意伤人……话还没有说完,杜梅疯了一般嘶喊着扑上去,段鹏以为她要挠他的脸,忙双手护住面,没料想她的嘴直奔他的裆。段鹏惨叫着推她的头,皂吏们奔上前,一个揪她头发,一个搂她脖子、一个拽她的臂,死命将她拖开,但她还是硬生生地从段鹏的长衫上撕咬下了一块布,隐隐还粘着毛。段鹏吓得面色惨白,捂着裆躲到皂吏身后躲起来,说啥也不出来。胡县令惊得合不上嘴,忙让人给杜梅上了枷。
问到杜梅时,她大大方方承认董林癸卯夜里不在家。那三家和她不睦的邻舍,看见董林的惨状和她的凶悍,又是人命关天之事,不敢落井投石,只推说不知。
北邻周二媳妇跟杜梅交好。周二才丧不久,癸卯夜里辰时许,她娃喉咙火烧火燎地痛,哭得邪乎。寡妇半夜不好去寻郎中,知道戏子家中备着清嗓子的药,就到她家敲窗。她揣上药随周二媳妇回了家。半夜下起雨来,她就和周二娘儿俩挤在一张炕上,等到快晌午了,孩子发了汗,她才回了自家。
下了堂,县尉领着一干公人,扛着掘地的家伙,到杜梅家翻箱倒柜,搜得屋子像遭了盗贼一般乱七八糟。面缸放倒了,面全倾到了地上,屋里的地掘了一尺,茅厕也使长棍子搅了又搅,院子外也都查看了,还把从她家到村口和河沟的道也细细寻了一遍,啥也没寻着,便把她门前树下的断头镰刀拾上走了。
第二日前半晌,杜梅掂着家伙到段鹏家大闹。段鹏自知理亏,自己又是取保在家,不敢生事,就用碾盘把前后门死死顶住,一声不吭。
杜梅见撞不开门,便先用菜刀把门给劈了条缝,把断了的菜刀隔墙头甩进去;用铁锹把缝捣的透了光,又把卷了刃的铁锹隔墙头撂进去;剪刀使着不顺手,又没别的家伙,回家扛镐头去了。
后晌,她正用镐头凿段家剩下的半扇门时,牢头来了,站得远远的,好言好语哄着她先把镐头丢下,才敢过来管她要牢饭钱和药钱。此时,她才知晓董林犯的是杀人,已经在死罪供状上画了押。她丢下镐头,一屁股坐在地上,欲哭无泪。她相信自己的丈夫,除了唱戏,只会挨自己的打,哪会杀人。她是个硬气的女子,就是豁上自己的命,也要为丈夫鸣冤,从此就在县衙耍开了……
白日,杜梅披麻戴孝,往县衙门口一坐,没事就敲鼓,有人开门就往里闯,进去往堂上一躺,别人还没绑她,她自已就将手伸到绳索前,哀求着要下死牢去伺候丈夫。夜里,她在县衙门口找块高些的平地,将一块油布展在地下,把絮被抖一抖铺在油布上,再展一块油布扇在絮被上,把袄子脱下来,折巴折巴当枕子,人往絮被里一钻。半夜冻醒了,就起来敲一阵鼓暖和暖和,躺下接着睡。
胡县令只要出门,杜梅就像个甩不掉的热牛皮,轿子到哪,她的担子就到哪;胡县令下轿,她就挺着个“泼天冤枉”的牌子急奔到胡县令身边。县令身边的小吏只敢嘴巴上吆喝,不敢真拦她,怕把她惹急了成“一咬梅”,人家原本就想进死牢么!弄得胡县令门也不敢出,心里腻烦死了,盼着她的破瓦罐赶紧空了回家。
终于,有天早上鼓没响,胡县令暗喜,不料到却听到了梆子声。那郑梅的家,全靠董林唱戏养活,她平日只种些小菜,做点针指补贴家用。现今董林下在死牢,没了生计,她知道在县衙这般耗着早晚会断粮,就把董林的梆子也带来了。她娘是武旦,丈夫是扇子生,耳濡目染,无师自通,记下许多戏词,一开口也是字正腔圆,清脆婉转,举手投足,有板有眼。
杜梅在县衙门口这么一唱,附近的人都来瞧热闹。此时,咱西府的人情味美美地展露出来了,小媳妇给她端来煎煎的面汤,老婆婆拄着拐,拎着罐来给她舀粥,碎娃娃捧来刚出锅的菜团子,里面夹着红莹莹油汪汪的辣子和酸酸咸咸的腌苦菜,还不时有人给撂下几文钱……
没两日,郑梅惊讶地看见段鹏那伙人连着郎中也被绑进去了,这四家的媳妇也都学着她的样子,带着铺盖来了,夜里和她一起睡在县衙门口。那几夜,鼓就没停过。
第二日一早,林家戏班全伙赶到,亮出家什,锣鼓唢呐开响。你以为那梆子戏是啥?那是咱西府人的魂!是咱西府顶天立地、生生不息的神!
梆子一响,县衙周边的坊子、巷子,男女老少都涌出来,一边瞧戏,一边痛骂胡县令的祖宗八代。瞧戏的不光是乡党,连县衙的公人也都偷偷溜出来一饱眼福。这世上谁人不喜欢看热闹?这县衙门口正是官道,东来西往的人纷纷停马驻足,人越围越多。咱西府人头脑出了名的灵光,不一时,卖各式吃食的便挑着担、推着独轮车急急赶来。接着,卖竹器、铁器、瓷器、布匹的也赶着车来了。再往后,卖鸡娃、猪娃、羊甚至高脚牲口的也来了,周围十里八乡的人生生把这里围成了一个新的古会,把个县衙方圆一里堵得水泄不通……
别看她平日待董林像老虎,那全因他是她心尖尖上那块肉肉。因她是武旦的儿么,娘就这么对他爹的么!可是,若论“有情有义”这四字,没一个女子能比得上她!
那日,董林醒了后被段鹏拉去了县衙。杜梅傍黑时才知丈夫受了伤,便敲开书铺门,求人写了诉状。次日一大早,她就拎着个瓦罐到县衙门前坐下等。后晌,弓手勾追她和一干人进去问口词,有段鹏、张丰、李顺,还有她村子的耆长和四邻。她一进堂,见董林躺在地上象个要死的人,头发披散着,双臂肿的老高,手和脚厚厚地裹着,人也哑了,情知是段鹏几个把人打坏了,心疼的嘴唇都咬破了。
段鹏几个称,他们绑董林的时候他反抗,就把他栓在牛上想吓唬一下,没成想牛惊了,把人拖成这样,并非有意伤人……话还没有说完,杜梅疯了一般嘶喊着扑上去,段鹏以为她要挠他的脸,忙双手护住面,没料想她的嘴直奔他的裆。段鹏惨叫着推她的头,皂吏们奔上前,一个揪她头发,一个搂她脖子、一个拽她的臂,死命将她拖开,但她还是硬生生地从段鹏的长衫上撕咬下了一块布,隐隐还粘着毛。段鹏吓得面色惨白,捂着裆躲到皂吏身后躲起来,说啥也不出来。胡县令惊得合不上嘴,忙让人给杜梅上了枷。
问到杜梅时,她大大方方承认董林癸卯夜里不在家。那三家和她不睦的邻舍,看见董林的惨状和她的凶悍,又是人命关天之事,不敢落井投石,只推说不知。
北邻周二媳妇跟杜梅交好。周二才丧不久,癸卯夜里辰时许,她娃喉咙火烧火燎地痛,哭得邪乎。寡妇半夜不好去寻郎中,知道戏子家中备着清嗓子的药,就到她家敲窗。她揣上药随周二媳妇回了家。半夜下起雨来,她就和周二娘儿俩挤在一张炕上,等到快晌午了,孩子发了汗,她才回了自家。
下了堂,县尉领着一干公人,扛着掘地的家伙,到杜梅家翻箱倒柜,搜得屋子像遭了盗贼一般乱七八糟。面缸放倒了,面全倾到了地上,屋里的地掘了一尺,茅厕也使长棍子搅了又搅,院子外也都查看了,还把从她家到村口和河沟的道也细细寻了一遍,啥也没寻着,便把她门前树下的断头镰刀拾上走了。
第二日前半晌,杜梅掂着家伙到段鹏家大闹。段鹏自知理亏,自己又是取保在家,不敢生事,就用碾盘把前后门死死顶住,一声不吭。
杜梅见撞不开门,便先用菜刀把门给劈了条缝,把断了的菜刀隔墙头甩进去;用铁锹把缝捣的透了光,又把卷了刃的铁锹隔墙头撂进去;剪刀使着不顺手,又没别的家伙,回家扛镐头去了。
后晌,她正用镐头凿段家剩下的半扇门时,牢头来了,站得远远的,好言好语哄着她先把镐头丢下,才敢过来管她要牢饭钱和药钱。此时,她才知晓董林犯的是杀人,已经在死罪供状上画了押。她丢下镐头,一屁股坐在地上,欲哭无泪。她相信自己的丈夫,除了唱戏,只会挨自己的打,哪会杀人。她是个硬气的女子,就是豁上自己的命,也要为丈夫鸣冤,从此就在县衙耍开了……
白日,杜梅披麻戴孝,往县衙门口一坐,没事就敲鼓,有人开门就往里闯,进去往堂上一躺,别人还没绑她,她自已就将手伸到绳索前,哀求着要下死牢去伺候丈夫。夜里,她在县衙门口找块高些的平地,将一块油布展在地下,把絮被抖一抖铺在油布上,再展一块油布扇在絮被上,把袄子脱下来,折巴折巴当枕子,人往絮被里一钻。半夜冻醒了,就起来敲一阵鼓暖和暖和,躺下接着睡。
胡县令只要出门,杜梅就像个甩不掉的热牛皮,轿子到哪,她的担子就到哪;胡县令下轿,她就挺着个“泼天冤枉”的牌子急奔到胡县令身边。县令身边的小吏只敢嘴巴上吆喝,不敢真拦她,怕把她惹急了成“一咬梅”,人家原本就想进死牢么!弄得胡县令门也不敢出,心里腻烦死了,盼着她的破瓦罐赶紧空了回家。
终于,有天早上鼓没响,胡县令暗喜,不料到却听到了梆子声。那郑梅的家,全靠董林唱戏养活,她平日只种些小菜,做点针指补贴家用。现今董林下在死牢,没了生计,她知道在县衙这般耗着早晚会断粮,就把董林的梆子也带来了。她娘是武旦,丈夫是扇子生,耳濡目染,无师自通,记下许多戏词,一开口也是字正腔圆,清脆婉转,举手投足,有板有眼。
杜梅在县衙门口这么一唱,附近的人都来瞧热闹。此时,咱西府的人情味美美地展露出来了,小媳妇给她端来煎煎的面汤,老婆婆拄着拐,拎着罐来给她舀粥,碎娃娃捧来刚出锅的菜团子,里面夹着红莹莹油汪汪的辣子和酸酸咸咸的腌苦菜,还不时有人给撂下几文钱……
没两日,郑梅惊讶地看见段鹏那伙人连着郎中也被绑进去了,这四家的媳妇也都学着她的样子,带着铺盖来了,夜里和她一起睡在县衙门口。那几夜,鼓就没停过。
第二日一早,林家戏班全伙赶到,亮出家什,锣鼓唢呐开响。你以为那梆子戏是啥?那是咱西府人的魂!是咱西府顶天立地、生生不息的神!
梆子一响,县衙周边的坊子、巷子,男女老少都涌出来,一边瞧戏,一边痛骂胡县令的祖宗八代。瞧戏的不光是乡党,连县衙的公人也都偷偷溜出来一饱眼福。这世上谁人不喜欢看热闹?这县衙门口正是官道,东来西往的人纷纷停马驻足,人越围越多。咱西府人头脑出了名的灵光,不一时,卖各式吃食的便挑着担、推着独轮车急急赶来。接着,卖竹器、铁器、瓷器、布匹的也赶着车来了。再往后,卖鸡娃、猪娃、羊甚至高脚牲口的也来了,周围十里八乡的人生生把这里围成了一个新的古会,把个县衙方圆一里堵得水泄不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