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梁只觉悲痛万分,天幕上的项羽自刎的画面历历在目,已然让他痛心不已,而后天幕诛心的评价和轻描淡写略过更让他万分悲愤,成王败寇,这便是失败者的下场了。

    “叔父,叔父,那真的是我?”小项籍在一旁不住地问。

    项梁看着一旁尚幼的侄子如梦初醒,他逼自己从悲痛中挣扎出来,天幕所说毕竟是未来之事,观如今之形式,更可能不会再发现,现在最重要的是赶紧逃命。也不知天幕是不是厌弃他们六国遗民,直接向天下公布了项氏反秦之心,秦王这般虎狼之君怎会放过他们,更别说籍儿是大秦的掘墓人。

    想清楚的项梁无暇跟侄子细说,只敷衍两句,招呼手下赶紧收拾行李跑路,指不定抓他们的人已经在路上了。

    秦时空项家满腔悲愤准备跑路,汉高祖时空气氛却称得上轻松,看到天幕上的画面,君臣上下不禁回忆起这定天下的一战,怎么说呢,项羽确实勇猛无双,可赢得不还是他们大汉这一方吗?项羽越勇,不越证明了他们的厉害吗?

    刘邦轻咳两声,正色道:“项王之勇,确实举世无敌,乃公分封厚待了项家旁系,也算全了我们曾经的兄弟之情。”

    萧何只觉自天幕现世,他腹诽次数越来越多,这可非君子所为,不过看着陛下脸上几乎不遮掩的得意,他又觉得这不能怪自己,都是陛下越来越不拘小节(没有正形)。

    【“然而,这个伟大的王朝,从最开始来看,似乎还看不出能有如此辉煌的前景和光明的未来。”

    “刘邦接手的是一个怎样的天下?”

    “仅用百废待兴就可以形容吗?不,远远不够。”

    “经过秦二世的胡作非为、秦末诸侯们互相攻伐混战——特别是项羽这个喜欢屠城的人肉绞杀机——的作为下,汉初中原人口锐减,只剩下1300万左右。”

    “史册中记载了一句‘天下初定,故大城名都散亡,户口可得而数者十二三’”】

    秦始皇脸色一沉,作为生活在战国时期的人,战乱人口减少,不是什么奇事,但他对比如今的人丁,竟然少了一大半。

    秦时空的百姓更是感到绝望,天幕说的轻巧,可那数字可都一条条人命啊,他们可没有信心自己能成为那1300万中的一个,一部分人听到天幕说那项羽爱屠城,不由怒火中烧,刚才他们还惋惜那以一敌百的勇士自刎呢,却没想到自己就是他的枪下亡魂,不禁怒骂起来。

    项梁隐隐听到远处传来的怒怼之声,看了眼天幕,眉头紧皱,他总有种不详的感觉。

    但也有一部分人,恐慌之后又想到这天幕陛下也能看见,如果陛下不传位给那残暴的秦二世,这些也就不会发生了呀。

    而汉初的百姓则心有余悸,想到战乱中自己的艰难求生和不幸死去的亲属们,简直悲从中来。

    称王称霸都是别人的事,死的却总是他们。

    【“人口的减少随之而来的就是物质的匮乏,简单来说就是,新生的大汉王朝太穷了!举一个小例子,《史记》中记载‘汉兴,接秦之弊,丈夫从军旅,老弱转粮饷,作业剧而财匮,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堂堂大汉的皇帝,竟然找不出四匹颜色相同的马驾车,而其他地位尊贵的将相只能乘牛车,这还像是坐拥天下的天子吗?”

    “当然,要只是开国之初人口少、朝廷穷,这些后世的王朝也并非没有。”

    “而汉初最令人胆寒的,是根植于人们心中的——混乱、迷茫和不确定。”

    “后世的大一统王朝,总有前朝或者更远朝代的标准模板可以参照,甚至可以说大汉王朝就是给后世王朝打了最好的样。”

    “可刘邦呢?”

    “后世都承认,甚至大汉本身也默认汉承秦制,但难道直接照搬秦朝制度就行了?要知道,大秦可是二世而亡了,恐怕当时天下有感之士心中都在嘀咕秦制不行,毕竟不是所有人都能拥有超前的眼光。”

    “但刘邦就有,这个天生的政治生物,他一眼的相中了秦始皇塑造的大一统中央集权体制,并且敏锐的发现其中与当前并不匹配的部分,进行优化和调整。”

    “刘邦知道秦律过于严苛细致,黔首深受其苦,于是他进入关中咸阳之时,便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除杀人者死、伤人者罪、盗窃者罪外,其他秦朝的严刑峻法全部废除,凭此,刘邦俘获了关中父老的民心,与后面进咸阳便肆意烧杀的项羽形成鲜明对比。”

    “刘邦亦感中原凋零、百姓困苦,天下初定时便决定采用‘黄老之学’,推行休养生息于民的政策,如安置人口、分配田地、劝农劝耕,同时轻徭薄赋,‘轻田租,十五而税一’,后任的文景两帝更是减至三十税一。”

    “以刘邦为首的几任汉朝统治者都秉持着休养生息的执政方针,也是因为外忧内困。”

    “对外匈奴虎视眈眈,这个等下再详说。先说对内,其中很关键的一点就是分封与郡县,我们说过,分封和郡县的根本,其实在于是否中央集权,刘邦心底肯定是赞同集权的郡县的,但是趋于当时条件的不允许,以及对秦未分封、导致亡时赢氏无力挽救这一点的小小迟疑。”

    “于是他选择折中,分封与郡县并行——郡国并行制。”

    “郡县由中央直接委任官员管理不必多说,分封包括异姓王和同姓王,最让刘邦如鲠在喉的肯定是异姓王,但这八个异姓王,要么是功高不得不封,要么跟他其实是合伙人的关系,当初韩信为他定策夺天下就有一句‘以天下城邑封功臣’,但凡他出尔反尔,天下硝烟便会骤起。于是既封了异姓王,自然得封同姓王,以防御异姓王并拱卫中央。”】

    天幕上及时显示了汉初分封的异姓王和同姓王们的封地地图。

    嬴政看得深深皱眉,这样做跟战国时期有什么区别?他好不容易统一的中原,又被切割成一块块,看着真是让人生气。不过天幕既盛赞刘邦继承了他的思想,后面总该有点手段吧?至少得把碍眼的异姓王给废了……他又想到秦亡宗室无力救援的局面,嬴政不着边际地打量了一下诸公子,心里踌躇,若封了同姓王,那就必得分封功臣,要不然不足以平人心,若还封功臣,几代之后跟战国又有什么区别,统一的意义何在?

    想到这儿,嬴政再次坚定中央集权的想法,后世王朝都能做到,为何大秦就不行?如今又天幕示警,他会更稳妥地施行下去,现在最重要的是安抚天下黔首,还有一个能继承他理念的继承人……念及此,他又觑了眼正专注凝视天幕的扶苏和其他一脸老实相的儿女,心中叹气,看来得花更多时间在教育上。

    但嬴政还是有些头疼,秦国哪代国君不是这样野蛮生长的,怎到他就后继无人?

    ……

    汉高祖朝堂一片死寂,帝王心思可不是他们这些臣子该知道了,更何况现今八位异姓王已然废了四个,谁不知道这是个动辄三族的敏感话题。

    刘邦心下讪讪,脸上神情却严肃,天幕这样大咧咧地把他心中最不可言明的隐秘心思曝露给天下人,让他情何以堪,最糟的是若后面再预言了什么不该说的,天下岂非又要不安定了,要知道,这些异姓王没死完呢。

    刘邦心里第一个想到的还是韩信,这是他最忌惮的人,好在先前已经削其王爵,改封淮阴侯,又将他软禁在长安,如今的韩信就像没了爪牙的野兽,看管严实倒也无碍,想着,刘邦朝萧何使了个眼色。

    萧何了然,微微颌首,然后默默走到外面传令严密注意淮阴侯动静,他心里却忍不住深深叹息,希望韩信能改改脾气,不然结局危矣,但他心中亦清楚,若韩信改了脾气,那还是韩信吗?

    备受忌惮的韩信在府里摔杯子,他脸颊通红,已然是酒过三巡。

    自被变相软禁在长安,韩信便郁郁寡欢,惯常靠酒度日,毕竟这天下也不再需要他。

    天幕神迹现世以来,韩信一直默默看着,说妇好时他无动于衷,说魏晋南北朝时他既觉痛快又不由怒火冲天,他痛快刘邦为了他的大汉心心念念除掉他们这些异姓王,但汉还是亡了,却又对南北朝时期中原人饱受异族欺凌而勃然大怒,再到如今天幕说刘邦功德和心中忌惮。

    韩信不由冷笑出声:“如鲠在喉!哈!狡兔死,走狗烹,若没有我韩信,哪来的这偌大的天下!”

    他端的是狂放,手下人却被吓得不行,想上前去劝阻一二,又想到主君实在憋屈。

    韩信虽是醉眼,但仍察觉了心腹左右为难的神情,抢过酒壶狂饮几口,再抬头,漠然道:“来吧,让我看看我这个走狗究竟什么下场!”

    【“不过没关系,刘邦自己能解决,他死前,八个异姓诸侯王,解决了七个,仅存的一个长沙王倒是善始善终,第五代才因无嗣而止,主要是因为一代王吴芮本人为人低调不恋权,再加上实在死得早,继任的二代王并无其父的威信。”

    “其他几位异姓王因谋反或其他罪名,皆被废了,其中两个是和其妻吕后协力杀了,所有异姓王中最值得一提的便是淮阴侯韩信。”

    “每个时代应当都有群星不能夺其芒的绝世武将,但凡他们出世,所有人都要为之避让,所有人都要在其煌煌之光下自惭形秽。”

    “一如汉之卫霍、一如宋之岳飞、一如秦末之项羽,也亦如——国士无双的韩信。”

    “被后世誉为兵仙的韩信,其生平和功绩众所周知,不必赘述。我们总说他功高震主,功高在何?仅一点便可说明,韩信曾有机会和楚汉三分天下,是他感恩刘邦知遇之恩自己选择放弃,要不然秦末这乱世还不知要延续多久。”

    “但某种角度来看,韩信和项羽有着某种相似之处,他们军事方面有多强,政治方面就有多白痴。”

    “这里主角毕竟不是他,就不多说了,我只是为之叹息,这样天降的军事奇才,多少年才能出一个呀,卫霍两人可是等了几代,才被运气爆表的汉武帝抽出来,可哪怕是汉武帝,在卫霍不幸早逝后,再寻寻觅觅也不过是徒劳。若是韩信没死,能沉下心为臣,暴击匈奴也不用等那么多年了吧。”】

章节目录

给古人盘点名留青史的女性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零九破只为原作者华桃夭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华桃夭并收藏给古人盘点名留青史的女性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