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七章
“当浮一大白!”
刘邦举起手中杯,仰天长笑不止,天幕这样的称赞怎能不让作为王朝缔造者的他骄傲?
而汉朝其他皇帝却五味杂陈,作为统治者受到这样的赞扬他们自然高兴,可天幕时时刻刻发表一些煽动人心的危险言论,也实在让他们头疼,特别是本身就比较动荡的时空,已经出现打着天幕宣扬的口号起义的叛贼了,虽然被平了,但他们始终有种不妙的预感,总觉得看似平静的局势下隐藏着危险的种子,只是不知哪一日破土而出。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嬴政在心里一次次默念这个大秦真正覆灭的口号,他是受法家思想教育下长大,在天幕出现之前,他从未想过他不曾放在眼里的小民,竟然能爆发出这样的力量。这让他心中不可抑制产生了愤怒以及一丝丝说不清道不明的心悸,若天幕没有出现,大秦还可以朝着他设想的运转,可如今……时代变了……
李世民想到当世世家林立的局面,暗叹了口气,他虽然是统治者,却是非常认可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观点,在他看来民为水君为舟,要想大唐这艘大船平安无事,必要得民心才是,可这些世家就像是大船上行行立立的木板,大唐想要安稳航行少不了他们,但长时期下去,他们的腐朽也会让大船跟着腐朽,最后被汹涌的水沉没。
所以,到底要如何更好的打压世家,从他们手中分权呢?
朱元璋批奏折的手停下了,心里不太是滋味,天幕出现后他已经几次回忆起他原本很少再回忆的年少时光,但如今作为统治者,让他忌惮和厌恶对平民的煽动,在他看来,士农工商各自守着各自的职责,不要逾越了自己的本分,可一想到艰苦落魄的小时候,他又是认同天幕强调的王侯将相无有种乎,毕竟真按血统论,他一淮右布衣,哪里配坐天下?
皇帝们各有各的纠结和立场,而其他食利阶级的立场就比较一致了,仇恨、厌恶、恐惧……从天幕出现,某种无法控制的浪潮已经在各个时空蔓延发展,特别是官府控制不住、秩序已然混乱的乱世,已然出现更具规模和更具杀伤力的起义,更可怕的是这次的起义不乏从内部发力的,因为往日世家中仿佛没有存在感的仆役、佃户变了,而这变化已经不止是令他们不安了。
而仍在外游历的司马迁长舒口气,抬笔在竹简上写下几个字:解忧冯嫽列传。虽然在他的时空还未发生,但他可以先根据天幕之言为她们作传,他想,总有一日会有后来人为此传填补细节吧?
【“作为汉朝使者的冯嫽回到乌孙后,以皇帝的名义,在乌孙首都赤谷城召集了乌就屠、元贵靡及其他乌孙贵族,向众人宣读了汉诏令,正式册立解忧公主之子元贵靡为大昆弥(大王),乌就屠为小昆弥(小王),并赐予了印绶。”
“就这样,在冯嫽这名出色的外交官的斡旋,使‘破羌将军不出塞’,汉廷没有耗费一兵一卒,平息了乌孙内部纷争,同时让乌孙的政局明朗起来,也朝着向汉朝有利的方向转变。”
“之后,汉朝廷派遣长罗侯常惠带兵长驻赤谷城,为大小昆靡划分地界和人口,大昆靡领户六万余,小昆靡则为四万余,明确划分地界,各统牧民。”
“如此乌孙与汉室的矛盾可以算是冰释前嫌,而汉乌之间基于崩裂的联盟得以重新巩固,西域的格局也无需发生更大的变动。自此之后,解忧公主的子孙、汉室外孙就一直当着乌孙的大昆弥,为汉乌的世代友好打下了坚实基础,也为汉朝的西域格局计划提供了莫大帮助。”
“可以说,解忧公主背井离乡和亲乌孙的使命完美达成。”
“她做到了。”
“而她的辛苦耕耘也终于得到了回报,甘露三年,已经是古稀之年的解忧公主向宣帝上书‘年老土思,愿得归骸骨, 葬在汉地’。汉宣帝考虑到她远在异国半生操劳,有功于社稷,于是同意了。”
“离家已然半个世纪之久的解忧公主终于得到了最好的回礼——她回家了!”】
天幕上画面变换,头发花白的老妇人乘着车驶入长安城的那一刻,她的眼睛有热泪留下了,这眼泪中包含多少心酸与苦楚,让天幕下有些感情充沛的人也跟着流泪了。
【“尽管两年后解忧公主与世长辞,但作为一名担负过和亲使命的女性来说,能在古稀之年回归故国,在生命的最后两年受到政府的礼敬厚待,又在至亲的陪伴下安然离去,最后葬在自己魂牵梦萦的故土,这是多么幸福也多么奢侈的事啊。”
“因为在华夏和亲史上太多的和亲女性埋骨他乡,最后了无痕迹,即便是侥幸回到家乡,也不得不忍受旁人对其的苛责和世俗的偏见。”
“当然,她的幸运来源于自身的才智、努力和奋斗。”
“而在解忧公主去世后,陪着她一同回到长安的冯嫽并没有沉寂下去,随着乌孙政局出现新变故,她又开始了新的征程。”
“原本的乌孙大昆弥元贵靡早早去世了,他的儿子星靡继任,成为新一任的大昆弥,可惜星靡尚且年幼,经验不足无力执掌国政,再加上乌孙国国内的匈奴势力本就不弱,眼瞧着乌孙形势骤然紧张起来。”
“这个消息令汉廷很头疼,而同样得知了此事的冯嫽也十分不放心,因为乌孙的形势本就是她和解忧公主多年辛苦所缔造的,如今解忧公主先走一步,留下她必然不能袖手旁观。”
“于是,冯嫽不顾自己已然年近七旬之身,也不再留念故土之情毅然上书,自请再使乌孙,帮助星靡治理国政,维护汉乌关系。”
“当时,汉宣帝驾崩,太子刘爽刚刚继位,尽管对年事已高的冯嫽心有不忍,但考虑到西域局势,再加上冯嫽情真意切的请命,汉廷同意了。”
“初元元年,冯嫽在数百官兵的护送下,第三次踏上了丝绸之路,这是她第二次出使乌孙,与之前不同的是,漫长的岁月不仅让一位女性的青丝变为了白发,还给她带来了阅历和丰富的人生经验。”
“此时的冯嫽已经是一位成熟的政治家和外交官了,她的主动请缨和汉廷的欣然批准,都充分证明了她具备镇抚乌孙的能力。”
“事实亦是如此,她回到乌孙后, 白天协助星靡和大臣们一起处理国政, 夜晚, 又不辞辛劳地教星靡学习经史, 向他讲授做仁君的道理。同时冯嫽又以汉使的身份在西域调节各国关系,广施汉朝恩泽,从而增进西域诸国对汉朝的了解,对西域都护府的建立发展都起到了良好地推动作用,她的存在为古代民族融合和华夏边疆的安定团结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冯嫽,她生于大汉,最后长眠于西域。”
“伟大而漫长的华夏史,除了有铁血男儿的浴血凯歌,也有巾帼女杰用另一种方式书写传奇。”
“英雄的鲜血和英雌的热泪交相辉映,最后才汇聚成一出千秋青史。”】
“英雌……”天幕下的众人揣摩着这个陌生的词汇,但汉语就是这样,就算没听过,但大抵还是能联系上下文知晓意思。
一些古板守旧的人像是被冒犯一样,气得大骂道:“不伦不类!不成体统!”
也有心胸开阔不以为然,反而觉得很有道理,毕竟英雄多指男人,女人的杰出人物称为英雌也无不可。
而更多的女性着魔似的念着这两个字,自古以来,提到女人的词语都是负面的,哪怕是同样负面的品性,形容男人是“无毒不丈夫”,形容女人却是“最毒妇人心”,何其不公!而当夸赞女性的时候,不管是“女英雄”“巾帼须眉”还是“金闺国士”,其构词方式都是将女性叠加在原本指男性的词汇上,归根到底是在说明女性有了男性好的品格,可是凭何认为女性本身就没有超群的力量、智慧、英勇和无私的品性呢?
既然勇猛无敌、无私忘我、坚韧不拔、英勇奋斗的男人,能被尊称为英雄,那同样拥有这样品格的女性又为何不能称为英雌?
“英雌……英雌……哈哈哈好啊!”武则天朗声大笑,这个词语无疑正中心意,毕竟她是为了表现自己与众不同,会为自己名字自造“曌”字的人,她也毫不怀疑自己是创造历史的人,她喜欢这个词,就让她来把这个词传播下去,变成所有人习以为常的常识。
无独有偶,李清照也是这样想的,她脑海中的灵感如瀑布般喷涌,她要马上回家,她要为这个伟大的词写诗作词,让它家家吟诵代代流传,成为无法湮没的经典!
刘邦举起手中杯,仰天长笑不止,天幕这样的称赞怎能不让作为王朝缔造者的他骄傲?
而汉朝其他皇帝却五味杂陈,作为统治者受到这样的赞扬他们自然高兴,可天幕时时刻刻发表一些煽动人心的危险言论,也实在让他们头疼,特别是本身就比较动荡的时空,已经出现打着天幕宣扬的口号起义的叛贼了,虽然被平了,但他们始终有种不妙的预感,总觉得看似平静的局势下隐藏着危险的种子,只是不知哪一日破土而出。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嬴政在心里一次次默念这个大秦真正覆灭的口号,他是受法家思想教育下长大,在天幕出现之前,他从未想过他不曾放在眼里的小民,竟然能爆发出这样的力量。这让他心中不可抑制产生了愤怒以及一丝丝说不清道不明的心悸,若天幕没有出现,大秦还可以朝着他设想的运转,可如今……时代变了……
李世民想到当世世家林立的局面,暗叹了口气,他虽然是统治者,却是非常认可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观点,在他看来民为水君为舟,要想大唐这艘大船平安无事,必要得民心才是,可这些世家就像是大船上行行立立的木板,大唐想要安稳航行少不了他们,但长时期下去,他们的腐朽也会让大船跟着腐朽,最后被汹涌的水沉没。
所以,到底要如何更好的打压世家,从他们手中分权呢?
朱元璋批奏折的手停下了,心里不太是滋味,天幕出现后他已经几次回忆起他原本很少再回忆的年少时光,但如今作为统治者,让他忌惮和厌恶对平民的煽动,在他看来,士农工商各自守着各自的职责,不要逾越了自己的本分,可一想到艰苦落魄的小时候,他又是认同天幕强调的王侯将相无有种乎,毕竟真按血统论,他一淮右布衣,哪里配坐天下?
皇帝们各有各的纠结和立场,而其他食利阶级的立场就比较一致了,仇恨、厌恶、恐惧……从天幕出现,某种无法控制的浪潮已经在各个时空蔓延发展,特别是官府控制不住、秩序已然混乱的乱世,已然出现更具规模和更具杀伤力的起义,更可怕的是这次的起义不乏从内部发力的,因为往日世家中仿佛没有存在感的仆役、佃户变了,而这变化已经不止是令他们不安了。
而仍在外游历的司马迁长舒口气,抬笔在竹简上写下几个字:解忧冯嫽列传。虽然在他的时空还未发生,但他可以先根据天幕之言为她们作传,他想,总有一日会有后来人为此传填补细节吧?
【“作为汉朝使者的冯嫽回到乌孙后,以皇帝的名义,在乌孙首都赤谷城召集了乌就屠、元贵靡及其他乌孙贵族,向众人宣读了汉诏令,正式册立解忧公主之子元贵靡为大昆弥(大王),乌就屠为小昆弥(小王),并赐予了印绶。”
“就这样,在冯嫽这名出色的外交官的斡旋,使‘破羌将军不出塞’,汉廷没有耗费一兵一卒,平息了乌孙内部纷争,同时让乌孙的政局明朗起来,也朝着向汉朝有利的方向转变。”
“之后,汉朝廷派遣长罗侯常惠带兵长驻赤谷城,为大小昆靡划分地界和人口,大昆靡领户六万余,小昆靡则为四万余,明确划分地界,各统牧民。”
“如此乌孙与汉室的矛盾可以算是冰释前嫌,而汉乌之间基于崩裂的联盟得以重新巩固,西域的格局也无需发生更大的变动。自此之后,解忧公主的子孙、汉室外孙就一直当着乌孙的大昆弥,为汉乌的世代友好打下了坚实基础,也为汉朝的西域格局计划提供了莫大帮助。”
“可以说,解忧公主背井离乡和亲乌孙的使命完美达成。”
“她做到了。”
“而她的辛苦耕耘也终于得到了回报,甘露三年,已经是古稀之年的解忧公主向宣帝上书‘年老土思,愿得归骸骨, 葬在汉地’。汉宣帝考虑到她远在异国半生操劳,有功于社稷,于是同意了。”
“离家已然半个世纪之久的解忧公主终于得到了最好的回礼——她回家了!”】
天幕上画面变换,头发花白的老妇人乘着车驶入长安城的那一刻,她的眼睛有热泪留下了,这眼泪中包含多少心酸与苦楚,让天幕下有些感情充沛的人也跟着流泪了。
【“尽管两年后解忧公主与世长辞,但作为一名担负过和亲使命的女性来说,能在古稀之年回归故国,在生命的最后两年受到政府的礼敬厚待,又在至亲的陪伴下安然离去,最后葬在自己魂牵梦萦的故土,这是多么幸福也多么奢侈的事啊。”
“因为在华夏和亲史上太多的和亲女性埋骨他乡,最后了无痕迹,即便是侥幸回到家乡,也不得不忍受旁人对其的苛责和世俗的偏见。”
“当然,她的幸运来源于自身的才智、努力和奋斗。”
“而在解忧公主去世后,陪着她一同回到长安的冯嫽并没有沉寂下去,随着乌孙政局出现新变故,她又开始了新的征程。”
“原本的乌孙大昆弥元贵靡早早去世了,他的儿子星靡继任,成为新一任的大昆弥,可惜星靡尚且年幼,经验不足无力执掌国政,再加上乌孙国国内的匈奴势力本就不弱,眼瞧着乌孙形势骤然紧张起来。”
“这个消息令汉廷很头疼,而同样得知了此事的冯嫽也十分不放心,因为乌孙的形势本就是她和解忧公主多年辛苦所缔造的,如今解忧公主先走一步,留下她必然不能袖手旁观。”
“于是,冯嫽不顾自己已然年近七旬之身,也不再留念故土之情毅然上书,自请再使乌孙,帮助星靡治理国政,维护汉乌关系。”
“当时,汉宣帝驾崩,太子刘爽刚刚继位,尽管对年事已高的冯嫽心有不忍,但考虑到西域局势,再加上冯嫽情真意切的请命,汉廷同意了。”
“初元元年,冯嫽在数百官兵的护送下,第三次踏上了丝绸之路,这是她第二次出使乌孙,与之前不同的是,漫长的岁月不仅让一位女性的青丝变为了白发,还给她带来了阅历和丰富的人生经验。”
“此时的冯嫽已经是一位成熟的政治家和外交官了,她的主动请缨和汉廷的欣然批准,都充分证明了她具备镇抚乌孙的能力。”
“事实亦是如此,她回到乌孙后, 白天协助星靡和大臣们一起处理国政, 夜晚, 又不辞辛劳地教星靡学习经史, 向他讲授做仁君的道理。同时冯嫽又以汉使的身份在西域调节各国关系,广施汉朝恩泽,从而增进西域诸国对汉朝的了解,对西域都护府的建立发展都起到了良好地推动作用,她的存在为古代民族融合和华夏边疆的安定团结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冯嫽,她生于大汉,最后长眠于西域。”
“伟大而漫长的华夏史,除了有铁血男儿的浴血凯歌,也有巾帼女杰用另一种方式书写传奇。”
“英雄的鲜血和英雌的热泪交相辉映,最后才汇聚成一出千秋青史。”】
“英雌……”天幕下的众人揣摩着这个陌生的词汇,但汉语就是这样,就算没听过,但大抵还是能联系上下文知晓意思。
一些古板守旧的人像是被冒犯一样,气得大骂道:“不伦不类!不成体统!”
也有心胸开阔不以为然,反而觉得很有道理,毕竟英雄多指男人,女人的杰出人物称为英雌也无不可。
而更多的女性着魔似的念着这两个字,自古以来,提到女人的词语都是负面的,哪怕是同样负面的品性,形容男人是“无毒不丈夫”,形容女人却是“最毒妇人心”,何其不公!而当夸赞女性的时候,不管是“女英雄”“巾帼须眉”还是“金闺国士”,其构词方式都是将女性叠加在原本指男性的词汇上,归根到底是在说明女性有了男性好的品格,可是凭何认为女性本身就没有超群的力量、智慧、英勇和无私的品性呢?
既然勇猛无敌、无私忘我、坚韧不拔、英勇奋斗的男人,能被尊称为英雄,那同样拥有这样品格的女性又为何不能称为英雌?
“英雌……英雌……哈哈哈好啊!”武则天朗声大笑,这个词语无疑正中心意,毕竟她是为了表现自己与众不同,会为自己名字自造“曌”字的人,她也毫不怀疑自己是创造历史的人,她喜欢这个词,就让她来把这个词传播下去,变成所有人习以为常的常识。
无独有偶,李清照也是这样想的,她脑海中的灵感如瀑布般喷涌,她要马上回家,她要为这个伟大的词写诗作词,让它家家吟诵代代流传,成为无法湮没的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