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八章
【“大江东去,浪淘尽。”
“岁月无情,随着历史车轮滚滚向前,纵是风流人物,也慢慢成为了过去,成为史书中一个遥远的符号。”
“但今朝却永远有新的风流人物出现,就像漫漫和亲路上,解忧公主她不是第一人,也绝不是最后一个。”
“那所谓煌煌霸业,似乎总需要女性的血泪点缀般,那片茫茫草原,也埋葬了一个又一个他乡异客。”
“而接下来,要说的,便是那个和亲史上最富盛名的女性之一。”】
天幕下不少人默默念叨着那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心绪慢慢平复下来,待听到最后一句,心中已有所悟,还未将那名字说出口,就听见一阵琵琶声传出,那琴声凄楚寂寥,听得人胸中一酸,几乎落下泪来。
再看向天上,只见漫漫黄沙中立着一个风姿卓越的女性,她怀里抱着琵琶弹奏着,当她抬眸时,那张绝色的容颜令众人呆住,而此时天空中一排南飞的大雁竟也似被美人惊艳,呆呆忘记扇动翅膀,纷纷跌落于平沙之上。
此情此情,让天幕下不少文人们脱口而出那四个字:昭君出塞!
【“这是文人们为她杜撰的故事——昭君落雁,而经过无数文人一代代为她丰富人设和故事,她和西施、貂蝉、杨玉环被合称为华夏古代四大美人,而‘沉鱼落雁’、‘闭月羞花’这样称赞美人的成语便是因她们而生。”
“是的,她便是王昭君。”】
此话一出,众人神色各异,不少不明所以的人嚷嚷着怎么可能是杜撰,他们坚定不移地相信王昭君一定是绝代佳人,也有不少本身美名远播的美人神色异样地摸了摸自己的脸,四大美人啊……
“什么四大美人!”赵合德对里面没有自己姐妹十分不满,转头看向陷入沉思的皇帝,不高兴地娇嗔道,“陛下也觉得她们比我和姐姐美?”
正在回忆幼年惊鸿一瞥的王昭君是不是真的有那么美的汉成帝刘骜,见到自家爱妃撒娇连忙将其抛在脑后,搂着美人连声哄道:“这些人如何能跟爱妃和皇后比?”
一旁的赵飞燕平静无波地看着,自天幕出现,她再也不能自欺欺人,难言的焦躁和隐忧充斥着她的心,她们姐妹无亲子,待陛下一去,会是什么下场呢?她又抬头看向天幕,既然要说到昭君了,那马上就到她们的时代,会提到她们姐妹吗?卫皇后从歌姬到皇后,她也是从舞姬到皇后啊,会提到她的未来吗?这样想着,赵飞燕又自嘲一笑,她又如何跟卫皇后相比,卫皇后不仅生下了武帝长子,还有卫霍那般得力的外戚,她却只有跟她同在后宫受制于人的妹妹。
【“王昭君的故事在民间流传甚广,诗、词、小说、戏曲创作亦多以其为题材。据不完全统计,古往今来反映王昭君的诗歌有七百多首,与之有关的戏曲、小说近四十种,写过昭君事迹的著名作者可达五百多人。”
“无数人因反对和亲,而对昭君出塞惋叹不已。”
“南唐李中写:‘谁贡和亲策,千秋污简编。’”
“宋代吕本中写:‘丈夫不任事,女子去和亲。’”
“明代陈子龙写:‘男儿畏强虏,辛勤独远行。’”】
被骂到头上的西汉统治者和男人们脸上一阵青一阵白,皇帝们先不提,边境的男人们有些愤愤然:“这话……这话也太偏颇了!吾等如何……如何……”最后却没有说下去,毕竟在他们心中确实也觉得抵御外敌本该是男儿事,却让弱女子远嫁异乡。
刘邦却对此不屑一顾:“为了国家的安定,男人能在战场牺牲,女人难道就能置身事外?”目光中闪烁的是政治家的冷酷。
【“当然,也有无数人赞成和亲,为昭君出塞歌功颂德。”
“宋代刘子晕写‘羞貌丹青斗丽颜,为君一笑靖天山。西京自有麒麟阁,画向功臣卫霍间 。’”
“吴师道写:‘平城围后几和亲,不断边烽与战尘。一出宁胡终汉世,论功端合胜前人。’”
“汪循写:‘将军仗械妾和番,一样承恩出玉关。死战生留皆为国,敢将薄命怨红颜。’”】
王昭君从震惊中清醒过来,沉默良久,发出一声幽幽长叹,后人惋惜她、歌颂她,可那个她,真的是她吗?
【“世人为昭君杜撰了无数的经历、无数的故事,而真正的她到底是怎样,已然如同镜中水月雾里看花。”
“真正有关王昭君事迹的史料记载,却仅见于班固《汉书》中的只言片语。”
“《汉书·元帝纪》:‘其改元为竟宁,赐单于待诏掖庭王墙(嫱)为阏氏。’”
“也就是说,王昭君原名可能名墙,或名嫱,至于昭君的称呼极有可能是被选中和亲后给予的某种政治封号。”
“但除了一个王姓外,她的名字历来众说纷纭,只有一点是确定的,她是被选入汉宫待诏掖庭的良家子,竟宁元年春,在内困外忧中终于低头的匈奴单于呼韩邪第三次入汉朝见,当时在位的汉元帝刘奭将其赐予匈奴单于为阏氏,以示汉朝对匈奴归顺之意的奖赏以及表现汉匈友好。”
“世人怜惜她的经历,为她杜撰了许多轶事典故,其中最有名的便是,说初入宫时,昭君因不愿贿赂画师而被丑化,因而不得见君王面,后来被皇帝按画像选中赐予匈奴时得见君面,其美貌令君王追悔不已。”】
“呵……”王昭君露出一脸哭笑不得,她搞不明白为什么后人要给她编这些故事。
另一个当事人汉元帝刘奭则是一脸阴沉,这个故事把他编得像个偏听偏信的傻子。
而他的老父亲琢磨着“元”这个谥号,以此推测这小子在位时有没有干人事。
另外几个汉朝皇帝的时空则是欣喜若狂,特别是刘彻听到匈奴单于归顺的字眼时难得喜形于色,连呼三声“彩!”
匈奴啊,他们的心腹大患终于拜倒在大汉脚下了!
隔得太远的嬴政和后世知晓昭君出塞事迹的皇帝们大多开始处理政事,只安排了信任的人仔细将记录有用的信息。
朱元璋在批阅奏折的空隙抬头傲然一笑,咱大明可不会再需要女子和亲。
【“世人精心描绘昭君的美貌,似乎这样远行和亲的牺牲终要是个美人才能相配似的。”
“她美吗?可能是。”
“但她的美无法左右政局,更无法左右自己的命运。”
“为了更理所应当的夸赞这样的牺牲,人们又为她加上主动请旨和亲的细节,仿佛指着她,对天下女子说:‘看呐!多么深明大义的女人!只有这样的女人才值得世人歌颂!’”
“人们打造了一个完美的和亲女性模板,至于她真实想法,又有几人在乎?”
“世人不在乎,区区一个汉匈友好的象征符号而已,皇帝当然也不在乎,所以在呼韩邪死后,被迫嫁与继子的昭君上书乞归时,汉成帝刘骜只回了冰冷的三个字‘从胡俗’。”
“呵呵,多么可笑,自诩先进的汉文明,满口仁义道德,满嘴礼制教化。可面对为国远嫁、对国有功的女性,却是这样无情。”
“那高高在上享受民脂民膏的皇帝,那个从不踏出锦绣堆,只知搂着绝代佳人荒唐的君王,他这样喜欢从胡俗,还当什么汉家的天子呢?”
“真是活该暴毙生不出儿子!”】
天幕女声嘲讽地说出最后一句,顿时又激起千层浪。
大部分古代人还是无法接受天幕如此大逆不道地对待高高在上的皇权,要么掩耳不闻,要么低头做事假装没听见,倒是有一些思想开明的,脸上不动声色,心中却暗想汉成帝本就荒唐,天幕说的也是事实。
当然听到这话的皇帝们自然也觉得冒犯,而当事人刘骜更是勃然大怒,他腾地一声站了起来,一脚踢翻了面前的书案,几乎失去理智地指着天幕狂吼道:“朕要灭她九族!朕要灭她九族!”
原本依偎在他怀里的赵合德被他下意识推开,等她反应过来时已经感受到手臂和尾椎骨的钝痛,但看着皇帝发狂的样子,饶是宠冠后宫的她也不敢吭声,强撑起跪伏在地,然后下意识看向同样跪在原地,脸色煞白的姐姐,两人目光一对,皆是惊惧之意,陛下无子暴毙,她们该怎么办?
而汉元帝刘奭看着一脸惊慌、尚是少年的儿子,一时竟不知说些什么。
“岁月无情,随着历史车轮滚滚向前,纵是风流人物,也慢慢成为了过去,成为史书中一个遥远的符号。”
“但今朝却永远有新的风流人物出现,就像漫漫和亲路上,解忧公主她不是第一人,也绝不是最后一个。”
“那所谓煌煌霸业,似乎总需要女性的血泪点缀般,那片茫茫草原,也埋葬了一个又一个他乡异客。”
“而接下来,要说的,便是那个和亲史上最富盛名的女性之一。”】
天幕下不少人默默念叨着那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心绪慢慢平复下来,待听到最后一句,心中已有所悟,还未将那名字说出口,就听见一阵琵琶声传出,那琴声凄楚寂寥,听得人胸中一酸,几乎落下泪来。
再看向天上,只见漫漫黄沙中立着一个风姿卓越的女性,她怀里抱着琵琶弹奏着,当她抬眸时,那张绝色的容颜令众人呆住,而此时天空中一排南飞的大雁竟也似被美人惊艳,呆呆忘记扇动翅膀,纷纷跌落于平沙之上。
此情此情,让天幕下不少文人们脱口而出那四个字:昭君出塞!
【“这是文人们为她杜撰的故事——昭君落雁,而经过无数文人一代代为她丰富人设和故事,她和西施、貂蝉、杨玉环被合称为华夏古代四大美人,而‘沉鱼落雁’、‘闭月羞花’这样称赞美人的成语便是因她们而生。”
“是的,她便是王昭君。”】
此话一出,众人神色各异,不少不明所以的人嚷嚷着怎么可能是杜撰,他们坚定不移地相信王昭君一定是绝代佳人,也有不少本身美名远播的美人神色异样地摸了摸自己的脸,四大美人啊……
“什么四大美人!”赵合德对里面没有自己姐妹十分不满,转头看向陷入沉思的皇帝,不高兴地娇嗔道,“陛下也觉得她们比我和姐姐美?”
正在回忆幼年惊鸿一瞥的王昭君是不是真的有那么美的汉成帝刘骜,见到自家爱妃撒娇连忙将其抛在脑后,搂着美人连声哄道:“这些人如何能跟爱妃和皇后比?”
一旁的赵飞燕平静无波地看着,自天幕出现,她再也不能自欺欺人,难言的焦躁和隐忧充斥着她的心,她们姐妹无亲子,待陛下一去,会是什么下场呢?她又抬头看向天幕,既然要说到昭君了,那马上就到她们的时代,会提到她们姐妹吗?卫皇后从歌姬到皇后,她也是从舞姬到皇后啊,会提到她的未来吗?这样想着,赵飞燕又自嘲一笑,她又如何跟卫皇后相比,卫皇后不仅生下了武帝长子,还有卫霍那般得力的外戚,她却只有跟她同在后宫受制于人的妹妹。
【“王昭君的故事在民间流传甚广,诗、词、小说、戏曲创作亦多以其为题材。据不完全统计,古往今来反映王昭君的诗歌有七百多首,与之有关的戏曲、小说近四十种,写过昭君事迹的著名作者可达五百多人。”
“无数人因反对和亲,而对昭君出塞惋叹不已。”
“南唐李中写:‘谁贡和亲策,千秋污简编。’”
“宋代吕本中写:‘丈夫不任事,女子去和亲。’”
“明代陈子龙写:‘男儿畏强虏,辛勤独远行。’”】
被骂到头上的西汉统治者和男人们脸上一阵青一阵白,皇帝们先不提,边境的男人们有些愤愤然:“这话……这话也太偏颇了!吾等如何……如何……”最后却没有说下去,毕竟在他们心中确实也觉得抵御外敌本该是男儿事,却让弱女子远嫁异乡。
刘邦却对此不屑一顾:“为了国家的安定,男人能在战场牺牲,女人难道就能置身事外?”目光中闪烁的是政治家的冷酷。
【“当然,也有无数人赞成和亲,为昭君出塞歌功颂德。”
“宋代刘子晕写‘羞貌丹青斗丽颜,为君一笑靖天山。西京自有麒麟阁,画向功臣卫霍间 。’”
“吴师道写:‘平城围后几和亲,不断边烽与战尘。一出宁胡终汉世,论功端合胜前人。’”
“汪循写:‘将军仗械妾和番,一样承恩出玉关。死战生留皆为国,敢将薄命怨红颜。’”】
王昭君从震惊中清醒过来,沉默良久,发出一声幽幽长叹,后人惋惜她、歌颂她,可那个她,真的是她吗?
【“世人为昭君杜撰了无数的经历、无数的故事,而真正的她到底是怎样,已然如同镜中水月雾里看花。”
“真正有关王昭君事迹的史料记载,却仅见于班固《汉书》中的只言片语。”
“《汉书·元帝纪》:‘其改元为竟宁,赐单于待诏掖庭王墙(嫱)为阏氏。’”
“也就是说,王昭君原名可能名墙,或名嫱,至于昭君的称呼极有可能是被选中和亲后给予的某种政治封号。”
“但除了一个王姓外,她的名字历来众说纷纭,只有一点是确定的,她是被选入汉宫待诏掖庭的良家子,竟宁元年春,在内困外忧中终于低头的匈奴单于呼韩邪第三次入汉朝见,当时在位的汉元帝刘奭将其赐予匈奴单于为阏氏,以示汉朝对匈奴归顺之意的奖赏以及表现汉匈友好。”
“世人怜惜她的经历,为她杜撰了许多轶事典故,其中最有名的便是,说初入宫时,昭君因不愿贿赂画师而被丑化,因而不得见君王面,后来被皇帝按画像选中赐予匈奴时得见君面,其美貌令君王追悔不已。”】
“呵……”王昭君露出一脸哭笑不得,她搞不明白为什么后人要给她编这些故事。
另一个当事人汉元帝刘奭则是一脸阴沉,这个故事把他编得像个偏听偏信的傻子。
而他的老父亲琢磨着“元”这个谥号,以此推测这小子在位时有没有干人事。
另外几个汉朝皇帝的时空则是欣喜若狂,特别是刘彻听到匈奴单于归顺的字眼时难得喜形于色,连呼三声“彩!”
匈奴啊,他们的心腹大患终于拜倒在大汉脚下了!
隔得太远的嬴政和后世知晓昭君出塞事迹的皇帝们大多开始处理政事,只安排了信任的人仔细将记录有用的信息。
朱元璋在批阅奏折的空隙抬头傲然一笑,咱大明可不会再需要女子和亲。
【“世人精心描绘昭君的美貌,似乎这样远行和亲的牺牲终要是个美人才能相配似的。”
“她美吗?可能是。”
“但她的美无法左右政局,更无法左右自己的命运。”
“为了更理所应当的夸赞这样的牺牲,人们又为她加上主动请旨和亲的细节,仿佛指着她,对天下女子说:‘看呐!多么深明大义的女人!只有这样的女人才值得世人歌颂!’”
“人们打造了一个完美的和亲女性模板,至于她真实想法,又有几人在乎?”
“世人不在乎,区区一个汉匈友好的象征符号而已,皇帝当然也不在乎,所以在呼韩邪死后,被迫嫁与继子的昭君上书乞归时,汉成帝刘骜只回了冰冷的三个字‘从胡俗’。”
“呵呵,多么可笑,自诩先进的汉文明,满口仁义道德,满嘴礼制教化。可面对为国远嫁、对国有功的女性,却是这样无情。”
“那高高在上享受民脂民膏的皇帝,那个从不踏出锦绣堆,只知搂着绝代佳人荒唐的君王,他这样喜欢从胡俗,还当什么汉家的天子呢?”
“真是活该暴毙生不出儿子!”】
天幕女声嘲讽地说出最后一句,顿时又激起千层浪。
大部分古代人还是无法接受天幕如此大逆不道地对待高高在上的皇权,要么掩耳不闻,要么低头做事假装没听见,倒是有一些思想开明的,脸上不动声色,心中却暗想汉成帝本就荒唐,天幕说的也是事实。
当然听到这话的皇帝们自然也觉得冒犯,而当事人刘骜更是勃然大怒,他腾地一声站了起来,一脚踢翻了面前的书案,几乎失去理智地指着天幕狂吼道:“朕要灭她九族!朕要灭她九族!”
原本依偎在他怀里的赵合德被他下意识推开,等她反应过来时已经感受到手臂和尾椎骨的钝痛,但看着皇帝发狂的样子,饶是宠冠后宫的她也不敢吭声,强撑起跪伏在地,然后下意识看向同样跪在原地,脸色煞白的姐姐,两人目光一对,皆是惊惧之意,陛下无子暴毙,她们该怎么办?
而汉元帝刘奭看着一脸惊慌、尚是少年的儿子,一时竟不知说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