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福村私塾。

    “夫子,夫子。”周珍的手高高举起,神情兴奋而雀跃。她脸上有藏不住的得色:“这题我会。”

    张夫子跳过了周珍,点了坐在她身后的周大鹏。

    周大鹏是族长的儿子,生的滚圆滚圆的,一顿能吃两大碗饭。

    夫子点名,周大鹏只能站起来,却支支吾吾眼神游移。

    他当然答不上来,毕竟他的功课,都是他的小弟给写的,周珍心想。

    她的手几乎举到了老师的眼皮子底下。

    张夫子淡淡的,并不看周珍。

    朝廷前年颁令,允女子科考,上京和各郡府都设下了女学,但那是一等一的大城才会有的东西。

    到了下级的县城村庄,朝廷有明旨,一应学堂不得拒收女学生

    这股邪风吹到了大福村,学堂里渐渐有了几个零星的女学生。

    为着那几个女学生,秀才都不屑教。

    只有张夫子,他是个久试不第的童生,年纪渐大,为了朝廷发放几两薄银,不敢不尊朝廷律令。

    但女子读书,哪成得了气候,这律推了好几年了,考取进士的,是一个都没有。

    张夫子自己久试不第,至今仍是个童生,推己及人,深感女子天性不通文法,为之奈何。

    张夫子见李大鹏实在回答不上来,叹了口气,之乎者也的一通劝学后,让李大鹏坐下了。

    周珍眼镜都瞪圆了,盯着张夫子身后,眼里几乎要喷出火来。

    她强压着等待下课。

    下了功课,学生做鸟兽散。

    周珍冲到张夫子面前,拦下了张夫子,她今年不过六岁,脆嫩的童声吐词清晰:“夫子,为何你从来不考校我,周娟花还有周艳霞的功课,我家里和李大鹏交着一样的束脩。”

    私塾里三十来个学生,女生就这么三个。

    这让周珍模糊地意识到,女生在这里是一种特别的,不合时宜的存在。

    张夫子高昂着头颅,不屑与她言说:“家里没有教过你尊师重道吗,没教养的丫头片子。”

    周珍抿了抿嘴。

    李大鹏在一旁还在收拾包袱,见状,笑得洋洋得意,冲周珍比划自己的拳头。

    张夫子走了,在他身后,李大鹏肆意嘲笑:“你成绩再好又怎样,夫子根本不喜欢你。”

    周珍一巴掌拍在案上。

    “我娘说了,女子无才就是德,你成绩好,以后嫁不出去。”李大鹏被吓了一跳,他不愿露出怯色,梗着脖子嘴硬道。

    周珍分毫不让:“你这种一季学不了三十个字只会吃喝玩乐的傻瓜,以后还是不要来了,反正你也学不会,我说的。”

    李大鹏气得脸色发青,他是族长的儿子,大人遇到他都会客客气气地给糖,小一辈的孩子也被大人教育了,不要与李大鹏冲撞。

    只有周珍,下了学也总是捧着一本书册,从来不搭理他,也不和他玩。

    那书全是字,连张画也没有,李大鹏不明白书有什么好看的。

    周珍回到家里,母亲在织衣,奶奶在砍猪草,父亲是镇里有名的陶匠,每旬一休,今天不回来,周珍搬着小板凳,站到了灶上。

    中午吃剩下的米饭重新用水煮开,然后煮了两个鸡蛋,剥壳,淋上拌好的酱料汁搅碎。

    就着咸菜,阿娘,奶奶和周珍三人用过晚饭。

    周珍说起了今日的事,语气愤懑。

    奶奶瞥她一眼:“谁让你非要念这个书的。”

    周珍无言以对。

    这话要从何说起呢。

    她从小就听奶奶把话挂在嘴边,以后周珍有弟弟了,要送去念书,要是考上秀才,也算是对周家列祖列宗有个交代。

    奶奶说这话时,是看着阿娘的,阿娘不敢对视,目光落在周珍身上,看得却不是周珍。

    周珍知道,阿娘在期盼一个弟弟,一年又一年,父亲烦躁,奶奶焦急,阿娘唯有沉默。

    五岁时,在父亲回来的那日中午,周珍郑而重之的宣告,她要考秀才。

    阿爹笑了,奶奶也呵呵的乐,母亲忧郁的眉结微微舒展,复又重新拧回去。

    周珍茫然地看着他们发笑,不知道自己说错了什么。

    “我要去上蒙学。”周珍认真地说。

    阿爹揉了揉周珍的头,无所谓道:“那就去吧,现在外边不一样了,学堂收女学生。”

    “一个丫头费这个银子干嘛。”奶奶有些不悦。

    “咱家也不缺这点。”阿爹笑笑。

    奶奶正准备说些什么,阿爹继续道:“珍姐儿好好学,以后也能教弟弟认字。”

    这个理由说服了奶奶。

    奶奶从鼻子里哼出一口气,没再说什么。

    母亲是一个很温柔顺从的女人,基本不会反对爸爸和奶奶的意见。

    就这样,周珍去了蒙学。

    这是她的选择。

    她要考秀才,这话周珍不再对外人说起。

    第二天,周珍如常去了学堂。

    一进去,所有人都屏声静气,周珍看到了自己的桌椅。

    来学堂的,桌椅自备,这套书桌是她爹早就打好了,预备给她未来的弟弟用。

    现在,桌子被人拿了泥巴糊得乱七八糟,椅子也倒在地上。

    周珍在好几个交头接耳的同窗,视线若有若无的聚集在李大鹏身上,周珍盯着李大鹏,在他脸上捕捉到了隐秘得逞的笑意。

    周珍把背包放下,走向李大鹏。

    李大鹏退了一步:“你,你干什么。”

    周珍一脚踹了下去,桌子倾倒,书册笔墨掉在地上,一地凌乱。

    “你干什么!”李大鹏尖声叫道。

    “你给我出来。”周珍揪住李大鹏的衣领。

    李大鹏的那些小弟们要上来帮他,周珍比李大鹏还要高一个头,恶狠狠地看过去,竟没有一个人敢上前。

    周珍硬是把李大鹏拖了出去,骑在李大鹏身上就开始揍他。

    死小屁孩儿,我让你嘚瑟。

    “你们在干什么!”张夫子喝道。

    李大鹏大着舌头呼喊:“夫子,周珍打人。”

    周珍恨恨道,又揍了一拳:“你竟敢毁我桌椅,必得叫你长个教训。”

    “周珍你放肆!”张夫子指着周珍,气得直哆嗦。

    张夫子开口了,她得尊师重道,周珍不情愿地退了开来。

    “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我定要跟族长去说,日后,你再不必来了。”张夫子眼里的厌憎毫不掩饰。

    周珍指着她的桌椅要与夫子辩个明白,张夫子却是看也不看,拂袖进了学堂。

    周珍被夫子赶了出来,李大鹏在她身后叉腰,鼻青脸肿,笑得很难看。

    她拎着文具,并没有走,蹲在学堂外面,跟着里边的读书声默读。

    她惦记着要去考秀才,每日苦读,直到通读记忆。

    书上说,人生有涯,知识无界,她翻来覆去,把字拆开了,嚼碎了,去咀嚼里边的道理。

    晚间灯油费钱,周珍读书的时候,奶奶颇有微词,周珍无法,每日都去隔壁吴大姐那。

    吴大姐家的男人是货郎,走街串巷做生意的,有些家底,吴大家日日点着灯织布,等自家男人回来。

    窗户透着光,周珍就蹲在窗外捧着书读。

    叫吴婶撞见一回,从那往后便会把周珍给叫进来。

    这一天下来,她盘腿坐在私塾门外,往来的同学有些尴尬,周珍眉目清正,倒是坐的坦然。

    李大鹏还要来闹她,周珍压低了声音,阴恻恻道:“我见你一次揍一次。”

    下了学,张夫子走出学堂,又说了一遍:“你明天不用来了。”

    周珍郁郁回家。一路都在盘算,若张夫子不教她了,她便去藏书楼里偷上两本,抄完了再还回去。

    她已经认得许多字了,书册上的字,张夫子领着念过,每一个字她都读过千百遍。

    张夫子有很多藏书,授课时有提到其中两句,周珍心向往之,但张夫子很厌恶她,定不会借给他。

    周珍并不知道,那些藏书并非张夫子私人所有,而是朝廷拨款购置,用于学堂教学的。

    夜幕将黑,奶奶吹了灯,周珍在黑暗里睁着眼,听到家人睡下了,悄声推门,往吴大姐家去了。

    张夫子不教,书她还是要读的。

    “你这孩子,这么晚了还跑过来。”吴大姐摸着肚子,语气温婉。

    她是个宽和的人,她自小便养在周富财家,是定给周富财的童养媳。

    去年吴大姐及笄,吴大姐正式和周富财成婚,摆酒那日,周珍家里还送了两只活鸡。

    周珍有些担忧地看了一眼吴大姐微隆的肚子,阿娘曾羡慕地提起过,吴大姐怀孕,周家要添丁了。

    “家里都睡了,我读书怕吵到阿奶睡觉。”周珍的小脸被风吹得红扑扑的。

    吴大姐叹了口气,隔着房,翻个书能有多吵呢,她不戳破这话。

    周珍她爹是手艺很好的陶匠,不缺这点灯油钱。

    大约是家里觉得,为了个女孩子读书,不值得罢了。

    吴大姐摸着肚子,她觉得周珍这小姑娘挺聪明,小小年纪,定得下性子每日读书,是个沉静的。

    她尚不知周珍把李大鹏按在地上揍,被夫子赶出学堂的壮举。

    “进来吧,”吴大姐道,“我这里还有两串糖葫芦,你也来吃一点。”

    周珍摇头:“来搅扰您已经很不好意思了,我吃过晚饭的,不用。”

    周珍小心翼翼地避开了东厢房,周富财母亲去得早,剩下他爹,一个人睡在东厢房。

    吴大姐织布,周珍读书,时光静默,周珍在心里揣摩着文意,外头却突然热闹起来。

    马蹄踢踏,还有人声,周珍惦着脚,从吴大姐家的窗户外外看。

    周富财领着头,他身旁站着一个高高大大的护卫,正说着什么,后面跟着许多马车,这是一只商队。

    周富财看到了周珍,冲周珍招手。

    “珍姐儿,你去叫你奶,这有上京来的贵人借宿,住一晚给二两。”

    前年村里修路以后,便常有京都的商队经过,借宿并不是稀罕事。

    但给到二两的并不多,周珍她爹一个月活做下来,也才一两出头呢。

    就这,周珍家已经是大福村排得上号的殷实人家了。

    周珍看见了周富财所说的贵人。

    贵人漂亮地出奇,周珍这般想着,也就这么说了。

    那贵人是一个女子,看起来年近二十,眼皮懒搭着,一身绫罗,同样是站着,她看起来别具风姿,气韵妖娆。那贵人闻言笑了,走到周珍面前,周珍闻到了香气。

    香气也很好闻。

    “小姑娘,给姐姐带路。”钱芳玉拍拍周珍的脑袋。

    周珍抓着书简,乖乖走在了前面。

    “上学了?”钱芳玉道。

    周珍点点头,她想起了学堂的张夫子,又摇摇头。

    “我和同学打架,夫子赶不让我去了。”

    周珍手里握着书简,说的很坦然,脸上没有愧色,叫钱芳玉起了几分兴趣。

    “为何打架?”

    周珍此时尚不知这是上京布政司的掌事,掌八方调度,几乎架空了出身世家的户部尚书,官至二品,她与阁相荆宰相交甚笃。

    此次微服巡游,大福村往上一级是舒安县,舒安县归属的杨岭郡知府,正在火急火燎赶来的路上。

    这个时候,有人问,周珍也就如实答了:“同学毁了我的桌椅,我把他揍了。”

    “你这个年纪,吵闹打架乃常有之态,何至于此?”

    “夫子不喜欢我,他在学堂从不考校女学生的功课。”

    知府匆匆过来,远远听到这么一句,登时头大如斗。

    今年上京正式将女子开蒙数量纳入了政绩考核标准,言称女子不能明理,何以持家,乃是荆宰一力推行。

    谁不知荆宰跟这钱算盘一条裤子出气,是女帝的嫡系。

    知府颤颤巍巍地上前,恭谨道:“小官见过大人。”

    钱芳玉抬眼,笑笑:“不用多礼。”

    她这一笑,像一朵灼然盛开的桃花,美艳至极,知府只觉头皮发麻。

    知府作为一地父母官,听闻了上京的一点风声。

    上京罚没了大大小小的娼院,取缔乐籍,若有官员去那私下的寻欢作乐之所,一经发现,叫御史奏上去,官职便是一抹到底。

    竟是前所未有的严苛。

    此间尚有一事,上京一位尤娘子,家中丈夫薄幸,散尽家财,举债为博花魁一笑。

    后尤娘子走投无路,抱着要被丈夫变卖的女儿,投到了钱芳玉门下。

    尤娘子在钱芳玉门下经营两年,小有家资,那丈夫带着婆婆便来闹,以女儿婚事相要挟,要尤娘子归家复合。

    尤娘子应了,回家的第二天,她丈夫便拿了尤娘子的地契去还债。

    此事到这里也就罢了,左不过一个负心男子苦命女人,世人皆苦,多她一个不多。

    谁知尤娘子给自己丈夫下了安眠药,拿刀切了那里。

    血淋淋的两块肉,叫所有男人听了都下腹一紧。

    谁人不称道一句毒妇。

    事后,钱芳玉拿出了尤娘子的卖身契,状告尤娘子的丈夫拐卖妇人,夺取主家钱财,那地契是在钱芳玉名下,抵押的银子也确实被拿去花天酒地了。

    证据确凿,为免牢狱,尤娘子她丈夫捏着鼻子签了和离书,尤娘子名正言顺地带走了孩子。

    孩子随了主家,赐姓钱。

    人言称,尤娘子是个软绵的,撺掇人心,行事毒辣的那个的,从来都是钱芳玉。

    知府擦了擦脑门的汗,连带着跟周珍说话都小心翼翼。

    周珍并不认识知府,一地父母官本来也不是她能接触到的。

    钱芳玉拒绝了知府的邀请,留宿在周珍家。

    周珍挺高兴,贵人银子给的多,夜里烛火亮,她可以在家里温书了。

    周珍想来想去,决定给张夫子道歉。

    她要考秀才,不能没有老师。

    周珍没有同家人说学堂的事,她心中隐约有预感,家里对她读书所滋生的事情,容忍度很低。

    就像悬在丝线上,没人提起时,尚可以如常念书,一旦说破,便会被随时叫停。

    周珍很珍惜读书的时间,她尚不清楚,要学到何种程度,才足以匹配秀才。

    第二日,周珍打开门,却见张夫子站在门口。

    周珍眉头拧起来:上门告状来了?

    阿奶和阿娘也很惊诧。

    “珍姐儿,你是不是闯祸了!”阿奶吆喝道。

    张夫子连忙道:“哪里哪里,珍姐儿学得很好,一直是学堂第一名。”

    阿奶愣了一下,在裙上擦了擦手:“嗐,让她凑个热闹,女孩子家家念什么书,给夫子添麻烦了。”

    “话不能这么说,”张夫子觑了一眼屋子,并不敢进去,只赔着笑道,“娃娃有这个才学,当然应该让她好好念书。”

    太阳从西边出来了。

    钱芳玉从里间出来,扫了一眼,似笑非笑。

    知府站得很远,遥遥望着这边情形,天可怜见,他连夜叫人揪来了那个女娃的夫子。

    贵人在这里休整了两日,周珍并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同,家里忙着招待,也就不再支使一个小孩干活了,夜里通明如日,周珍打心眼里期盼贵人能多呆一阵。

    “你在读什么书?”声音慵懒而矜贵,如珠玉落盘。

    周珍不由地微笑,学着大人恭敬道:“在读《增广贤文》。”

    钱芳玉在里前支着手,半撑脑袋,周珍见惯了这间砖瓦房,头一次见这房竟然也有两分贵气。

    这大抵就是书上说的蓬荜生辉,周珍心想。

    钱芳玉道:“你倒是刻苦。”

    两日下来,这小姑娘手里就没离过书。

    “机会得来不易,珍娘怕过了这村,就没这店了。”

    机会得来不易,这话落在钱芳玉耳里,又是另一个意思了。

    确实很不容易,荆附云在前朝为了撕开女子挤进科举的通道,做了多少斡旋,置换了大量利益才推行下去。

    虽是吃力不讨好,却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你上前来,”钱芳玉看着周珍,笑得很愉悦。

    周珍依言上前,钱芳玉的手落在周珍发髻上,女子的馨香与柔和让周珍心中一松,她看不懂钱芳玉的神色,却能感受到长者的慈和与欣慰。

    钱芳玉说:“你是个好孩子。”

    贵人第三日便启程离开了,家人数着丰厚的银子喜笑颜开,周珍怅然若失。

    贵人赠了她一本书。

    《女坤》——作者,荆附云。

章节目录

衡山公主(双重生)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零九破只为原作者南风天空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南风天空并收藏衡山公主(双重生)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