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蒙学倏忽而过。
女学生也慢慢多了几个。
张夫子时不时的,会给她们布置下《女戒》《女则》一类的书,上面的内容叫人厌烦。
周珍早早地背下了贵人赠的那本《女坤》。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乾坤,清浊,阴阳,从来以首位,尊位指代男子,女子居于卑位,末位,在这本女坤却是辛辣地驳斥了这流传千年的正统。
阴阳相生,本是相辅相成。
家庭中,当以有德者为尊,有能者为尊,有所长者为尊。
修习德行,格物致知,应该是每一个人的追求。
周珍用《女坤》上的论理与张夫子论道,把张夫子气了个脸红脖子粗。
再往后,学堂里就没再学过《女戒》了。
时日渐长,周珍上镇里找来荆附云的其它文集,一一拜读,心中有些困惑得以解开,却也有更多想不明白的地方。
荆附云乃是当朝阁相,常有笔墨流出,如水入沸油,在上京掀起轩然大波。
最激烈时,荆宰一度千夫所指。
但她政绩斐然,功勋卓著,又兼女帝力保,身处风浪尖上也自巍然不动。
风波没有传到大福村,这期间,周珍读完了学校的藏书,县里派了人,在学堂处修缮了藏书楼,又补充了许多。
周珍也了解到许多传闻。
民间传闻多有志怪色彩,说女帝现世时,凤啸九天,天生祥瑞。
荆附云是那凤凰台下的玉女,为了辅佐凤凰,临降世时,像太上老君借了个算盘。
那算盘投身成人,便是那日在她家住下的贵人。
周珍想起那个风韵天成的女人,她一生无子,看起来那么美丽,年近四十,瞧着比她阿娘年轻得多,倒是不负精怪之名。
就是没像传闻那般,点石成金,挥金如土的。
周珍笑了笑。
蒙学结课,推荐往杨岭郡青一书院的名额只有一个,连续三年,周珍学考都是第一,张夫子宣告名额为周珍时,神色颇复杂。
这个名额,本是内定给李大鹏的。
但县令曾特意交代过,次次学考,成绩均有上报,做不得假。
周珍曾入过贵人眼,若昧了她的,问罪下来,没人担待得起。
这个名额,周珍拿得心安理得,学堂里就属她读书最刻苦,天道酬勤,这是她应得的。
周珍回到家里,三年了,阿娘终于如愿怀了孩子,她肚子高高隆起,曹氏珍惜地抚摸地自己的肚子
周珍看着阿娘的肚子,心里有些害怕。
隔壁的吴大姐生孩子时,周富财在县里走货,没有回家。
吴大姐的孩子生了两天一夜,最终撒手人寰,留下一个面色青白的男孩。
那天的血水从屋里漫出来,阿娘不叫她去看,说脏得很。
周珍撒了个慌,说出去找柴火,她没有走远,看着吴大姐她阿公请来的神婆洒香灰。
阿娘说,吴大姐她没福气。
上没有婆婆立规矩,男人走货也富裕,又生了男娃,是顶顶好的日子了。
周珍远远地看着,神婆跳的舞蹈似乎真的带着某种说不清道不明的诡异味道,她想起吴大姐的音容相貌,头一次触碰到死亡的气息。
周珍说,她拿到了学堂的名额,要去杨岭郡读书。
阿奶先是吃惊,青一学堂的名额三年才有一个,怎么会落在自家孙女身上。
随即为周珍笃定的通知意味感到了冒犯。
“翅膀硬了,来做我的主了。”阿奶道。
周珍有些困惑,眼神回望过去。
周珍长年扎在学堂,眼神直愣愣地,没有一点女子的温婉与柔顺,阿奶一口气梗在喉间,想着,在珍姐儿嫁出去之前,得好好掰一掰珍姐儿的性子。
正说着,外头有人进来,一张喜气洋洋的脸,是大福村里的媒婆赵氏。
赵氏拉过阿奶的手:“李大姐,今儿可是有个好消息说给你听。”
赵氏接了族长夫人的托,是来说煤的。
要说和的,是李大鹏和周珍。
“他家条件你们也知道,一宗之长,日后李大鹏接了他爹的班子,远近乡邻,那谁不得敬着珍姐儿。”
周珍打断了赵氏:“婶,我要去扬州岭念书”
赵氏话语停顿一瞬,随即笑道:“姑娘犯傻是不是,女孩子总是要嫁人的,”
赵氏像是不经意提到:“那念书都是男子的事,你又何苦浪费几年时间,女孩子最宝贵的,可就这几年了。”
“怎么就浪费了,婶,我是要考秀才的。”周珍强调道。
赵婶的脸色终于变了,她凝目打量着周珍。
她的视线让周珍感到不适,像是在掂量估价,去孙屠户家买肉,客人掂肉就是这个眼神。
周珍瞪了回去。
阿奶喝道:“珍姐儿,不得无礼。”
赵氏嘲了一句:“谁年轻还不做两个梦呢。”
赵氏不再和周珍攀谈,只看着阿奶李氏:“李大姐,你是个明白人,这亲事,是走过这村就没有这店了,族长家是诚心求娶,嫁进去,包管体体面面的,一辈子是不用愁了。”
阿奶笑了笑:“李大鹏那小子我知道,和我家珍姐儿是同学,也是今年出蒙学是吧,往后是怎么个营生?”
赵氏笑容微收:“他家位置在这,何愁没有出息。”
阿奶继续道:“是还要读书是吧。”
“他家是男娃,自是要继续读的。”赵氏讪笑道。
“那就是看上珍姐儿青一书馆的名额了,”阿奶点点头。
“瞧您这话说的,还不是看上了珍姐儿聪明,读书好,以后小孩也聪明不是。”赵氏心中暗骂,这老不死的真成精了。
“十里八乡的,一笔写不出两个周字,既是要求我家珍姐儿的名额,就整点儿实际的。”阿奶道:“那十方屯的祖田,我家也不要多了,十亩。”
赵氏讪笑道:“咱们大福村都是土里刨食,可从来没有这么高的彩礼。”
周珍在一旁听着如,坠冰窖,只觉赵婶前所未有的面目可憎,愤怒在她心里点了火,烧得只剩一片空茫。
她强忍着才没有掀了桌子,正欲开口,曹氏觑见周珍面色不对,开口把周珍叫了出去。
周珍急道:“阿娘,这名额不卖,我要去念书。”
曹氏道:“珍姐儿,你读三年书,这般出色,也尽够用了,何必上那么远的地方,况且我现在怀着身子,等日后你弟弟出生,家中也需要你帮忙。”
周珍看着自己的阿娘,意识到,无论自己说多少遍她要考秀才,家里都是不会认真对待的。
“阿娘,如果拿到名额的是这个莫须有的弟弟,您还会把这个名额让出去吗?”
曹氏神色愣了,下意识到:“那当然不能。”
男娃读书,那是要光宗耀祖的。
曹氏道:“你和弟弟怎么一样。”
“为什么不一样?”周珍如是问,曹氏噎了一下,眸中有着受伤:“你就是这么和母亲说话的?”
这不怪他们。
此事从前未有先例,女秀才,荒唐得像是一句梦话。
周珍也终于认识到,在这个家中,她始终是要嫁出去的人,所以为她花费银钱是不值当的,她的一切,都是为尚未出生的弟弟铺路。
他,即便还不存在,那也是周家的香火与传承。
最终阿奶和族长家定下了周珍的亲事。
从订下亲事那天起,周珍一下子就懂事了,亲戚见了都颇为欣慰,也不觉奇怪。
毕竟女孩子,懂事的早,便是晚一点的,嫁了人,也会懂事的。
这天下仿佛有一张模子,可以将所有女人都捏成同一个形状。
阿娘生下一下足月的娃娃,稳婆欣喜的声音从产房里传出来:“带把儿。”
男娃足有七斤三两,周珍看着他被阿奶和父亲小心地抱在怀里,唯恐出一点差迟,阿娘笑的心满意足。
原来这就是他们想要的,襁褓里的婴儿甚至什么都不需要做。
李大鹏时不时会来找她,按着母亲所说,送来一些簪子或者别的物什。
周珍从未接过,便是见到他,也是冷冷的。
李大鹏不以为忤,这是他的媳妇,现在什么性子不要紧,嫁进来了自然就乖顺了,家中对他的学业抓的很紧,紧锣密鼓地为青一书院的开学考试做准备。
两家都算是小有家底的人家,再者,那十亩上好的水田和青一书院的名额也需要一个见证,两家便商量着给李大鹏和周珍办一个像模像样的订亲礼,日子定在周珍弟弟满月那天。
锣鼓喧闹,摆了足足四桌的流水席,李大鹏笑着与周珍父亲敬酒,他已经十三岁了,在乡下,是可以顶立门户的年纪。
曹氏与李氏在后厨房忙得脚不沾地,偶尔抱着婴儿从屋里出来,笑容满面地迎来送往。
这边的热闹直到日落方歇。
一直到宾客散去,族长夫人包了一个红封想要当面交给周珍时,曹氏才发现,女儿不见了。
周珍不见了。
订婚第二日,周珍就去镇里典当了那本《女坤》。
那是贵人赠书,所用笔墨无一不是上佳,便是心中再不舍,周珍手里值钱的也只有它了。
这些时日,她悄声办好了路引,租下一匹快马,因着阿娘生产在即,她不想惊了母亲这来之不易的胎,所以按捺到了今日。
周珍在镇里打听到消息,还有不到半月,青一书院便正式开学了。
周珍从家里偷了自己的户籍,头也不回地离开了大福村。
女帝治下,天下逐渐承平,这一路行来,倒也没有什么风险。
周珍上青一书院报了到,亲眼看着掌院核队了她的户籍,填进学生名单位里,然后用剩余的钱财交了束脩。
周珍度过了一段很是窘迫的时光。
书院没有能够租赁给女学生的院子,周珍赁下一间小屋后,钱财所剩无己,笔墨,吃食,夜烛,样样要钱,眼看着天气转冷,还得添置衣物,不得已,周珍在书院打听营生。
她练就一手字,本以为抄点书不在话下,谁想掌柜的瞧她是女子,别人抄书有二十铜,同样的活计到她这里,便只有十三铜。
周珍气不过,找了邻居家的曾大勇,他领了活计,周珍抄一卷书便分曾大勇三文,自己留下十七文。
在抄书之外,周珍自己也撰写文稿,给各书局投刊。
这回她学机灵了,拟了个清风居士的笔名,叫人辨不明男女,每每送去书局,都假称是家中长辈所作。
清风居士思维脱俗,每有跳脱之言,又兼立意新颖深刻,文章很受欢迎,一时扬岭纸贵。
便是青一书院,女学生依旧零星几个,除了周珍,大部分是扬岭数得上号的大家闺秀,书香世家,从小开蒙。
这里面,周珍年纪是最小的,蒙她们照顾良多,有时也会接了她们赏花,品茶,作诗的帖子。
每年冬日,楚寻音都会带着好些黑炭上门,找周珍讨一篇咏梅赋。
楚寻音拉着周珍的手道:“崔家小姐新办了个赏梅宴,你是知道她的,最喜欢为难人做诗,得了你这篇好诗,到时拔了头筹,我分你一半。”
崔慕辰亦是她们同窗,她是扬岭鼎鼎有名的才女,她所在的崔家,乃是当地很有名望的世族。
楚寻音笑道:“这些个碳火,虽不值几个钱,我厚脸充个订金。”
她言谈妥帖,分明是楚寻音送炭上门,说得好似她占周珍的便宜一般,周珍收下了崔慕辰的好意,郑重道谢。
周珍问道:“再有两月便是乡试,你可要下场?”
楚寻音道:“自是要考的,说不得,我也能与我夫君一道,弄个女官做一做。”
她是江南女子,身量小巧,声音温柔,带着吴侬软语的尾调,说起做官时,眼睛很是明亮。
周珍一时还真想不出楚寻音穿着官服的样子。
“我婆母肯定不会同意。”说到这里,楚寻音又低下头,丧气道。
楚寻音是有婆母的,她已经嫁了人,与夫君一道,在青一书院念书。
“要不是为了辅导陈塘的功课,我哪能在书院呆这么久,婆母早就催我回家生孩子了。”楚寻音道。
楚寻音通过了青一书院的选拔考进来的,她丈夫没考上,背地里使了银子才进来青一书院。
周珍说起旧事,她当年得以开蒙,也是为了日后教弟弟认字。
她是自己跑出来的。
楚寻音悠悠一声叹息:“不说这些了,这都是命。”
寒风拍窗,在周珍简陋的小屋中,两人又聊了聊历届乡试论文破题的角度,喝尽了一壶茶。
来到扬岭郡的第三年,周珍下场乡试。
扬府郡的乡试只有五个女学生,周珍进场时张望了一下,冲楚寻音打了个招呼,楚寻音是与丈夫一道进的院门,楚寻音看起很有耐心,一直在嘱咐着。
周珍坐在号场上,等待考官分发试题的时候,她摩挲着中指上厚厚一层书茧,心中感慨。
她终于坐在了这里。
考试分四门,时长两天。
开始落笔的那一刻,周珍抛开了所有杂念,只专注在笔下。
那些读过的书,写过的文,经过的事从她脑海中过,周珍行云流水地写下论述。
一气呵成。
两日后,周珍一身轻松地走出考场。
第二日,周珍如常读书,外头叩门声响,却是崔慕辰与楚寻音结伴前来。
崔家小姐前簇后拥,十几个仆人仪仗留在了屋外,掩着嘴唇笑:“我就说吧,我们周珍铁定是在温书,这都出了考场了还这般勤恳,案首不是她我不依的。”
楚寻音进了屋,把食盒放下:“整个书院,就道你最难请,我和你崔姐姐一道来,看你还能躲到哪去。”
周珍被她们挤兑地无言以对,放下书,视线落在楚寻音手里的食盒上,眼睛亮了:“好姐姐,饶我这一回,赏些好吃的罢。”
楚寻音一手好厨艺,做出来的食点酥脆和软,香而不腻,在青一书院小有名气。
“你看你楚姐姐多疼你,大老远跑来送给你,我找她要可都没给。”崔慕辰促狭道。
“你就编排我吧,这青一书院里,谁能短你那份。”楚寻音笑着摇头,正色道,“此次乡试,你们可有把握。”
周珍想了想,并不故作谦虚,点了点头。
崔慕辰叹道:“中与不中,于我并无分别,难道还真能去做官。”
她是崔家嫡女,生来便是要嫁与皇家,至不济,也得是一族宗妇。
崔慕辰问道:“你那夫君考得如何。”
楚寻音眉间含着忧色,摇了摇头,没头没尾地来了一句:“我不该去考的。”
再问下去,楚寻音绕开了话题,又聊了好一会儿,分完了那一食盒的甜点,崔慕辰带来了自家酿的果酒。
果酒清甜,周珍喝的时候只当果水,连杯喝了一大壶,待酒意上涌,听着崔慕辰和楚寻音聊天说地,声音远在天边,又似近在耳前。
周珍迷糊地抱着楚寻音不撒手,一个劲地叫:“姐姐,姐姐。”
崔慕辰帮着来扶周珍,周珍撒开了手,又一把抱住崔慕辰:“姐姐。”
周珍的手刚刚抓过糕点,一手的饼屑糊在崔慕辰裙衫上。
崔慕辰气急败坏:“撒手,把你卖了都赔不起我的裙子。”
楚寻音笑倒在一旁。
再醒来时,缓过一阵宿醉的头疼后,周珍才发现自己已经躺在床榻上。
屋内唯一的案几,也就是她们喝酒的地方,被清理的很干净,好像从未来过。
案几一旁静静放着高高的一摞皮毛料子,一看就价格不菲。
这般阔绰,自是崔家小姐的手笔,周珍笑了笑,将它们妥帖收好。
底下放着一张字条,周珍认出是楚寻音的字迹。
——你酒品真差。
转眼,就到放榜那日。
赤纸金字,榜前围了许多人,周珍个头不高,垫着脚都挤不进去,只得站在外边。
倒是崔家的小厮认出她来,冲她一礼:“恭喜大人高中案首。”
案首?她真是案首!
忐忑与郁气一舒而散,周珍心中腾起狂喜,旁的人听了小厮的话,为周珍让出一条道来。
这一次,周珍顺利地站到了榜前。
名字从下往上,最高的那个,籍贯,舒安县大福村,姓名,周珍。
女学生也慢慢多了几个。
张夫子时不时的,会给她们布置下《女戒》《女则》一类的书,上面的内容叫人厌烦。
周珍早早地背下了贵人赠的那本《女坤》。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乾坤,清浊,阴阳,从来以首位,尊位指代男子,女子居于卑位,末位,在这本女坤却是辛辣地驳斥了这流传千年的正统。
阴阳相生,本是相辅相成。
家庭中,当以有德者为尊,有能者为尊,有所长者为尊。
修习德行,格物致知,应该是每一个人的追求。
周珍用《女坤》上的论理与张夫子论道,把张夫子气了个脸红脖子粗。
再往后,学堂里就没再学过《女戒》了。
时日渐长,周珍上镇里找来荆附云的其它文集,一一拜读,心中有些困惑得以解开,却也有更多想不明白的地方。
荆附云乃是当朝阁相,常有笔墨流出,如水入沸油,在上京掀起轩然大波。
最激烈时,荆宰一度千夫所指。
但她政绩斐然,功勋卓著,又兼女帝力保,身处风浪尖上也自巍然不动。
风波没有传到大福村,这期间,周珍读完了学校的藏书,县里派了人,在学堂处修缮了藏书楼,又补充了许多。
周珍也了解到许多传闻。
民间传闻多有志怪色彩,说女帝现世时,凤啸九天,天生祥瑞。
荆附云是那凤凰台下的玉女,为了辅佐凤凰,临降世时,像太上老君借了个算盘。
那算盘投身成人,便是那日在她家住下的贵人。
周珍想起那个风韵天成的女人,她一生无子,看起来那么美丽,年近四十,瞧着比她阿娘年轻得多,倒是不负精怪之名。
就是没像传闻那般,点石成金,挥金如土的。
周珍笑了笑。
蒙学结课,推荐往杨岭郡青一书院的名额只有一个,连续三年,周珍学考都是第一,张夫子宣告名额为周珍时,神色颇复杂。
这个名额,本是内定给李大鹏的。
但县令曾特意交代过,次次学考,成绩均有上报,做不得假。
周珍曾入过贵人眼,若昧了她的,问罪下来,没人担待得起。
这个名额,周珍拿得心安理得,学堂里就属她读书最刻苦,天道酬勤,这是她应得的。
周珍回到家里,三年了,阿娘终于如愿怀了孩子,她肚子高高隆起,曹氏珍惜地抚摸地自己的肚子
周珍看着阿娘的肚子,心里有些害怕。
隔壁的吴大姐生孩子时,周富财在县里走货,没有回家。
吴大姐的孩子生了两天一夜,最终撒手人寰,留下一个面色青白的男孩。
那天的血水从屋里漫出来,阿娘不叫她去看,说脏得很。
周珍撒了个慌,说出去找柴火,她没有走远,看着吴大姐她阿公请来的神婆洒香灰。
阿娘说,吴大姐她没福气。
上没有婆婆立规矩,男人走货也富裕,又生了男娃,是顶顶好的日子了。
周珍远远地看着,神婆跳的舞蹈似乎真的带着某种说不清道不明的诡异味道,她想起吴大姐的音容相貌,头一次触碰到死亡的气息。
周珍说,她拿到了学堂的名额,要去杨岭郡读书。
阿奶先是吃惊,青一学堂的名额三年才有一个,怎么会落在自家孙女身上。
随即为周珍笃定的通知意味感到了冒犯。
“翅膀硬了,来做我的主了。”阿奶道。
周珍有些困惑,眼神回望过去。
周珍长年扎在学堂,眼神直愣愣地,没有一点女子的温婉与柔顺,阿奶一口气梗在喉间,想着,在珍姐儿嫁出去之前,得好好掰一掰珍姐儿的性子。
正说着,外头有人进来,一张喜气洋洋的脸,是大福村里的媒婆赵氏。
赵氏拉过阿奶的手:“李大姐,今儿可是有个好消息说给你听。”
赵氏接了族长夫人的托,是来说煤的。
要说和的,是李大鹏和周珍。
“他家条件你们也知道,一宗之长,日后李大鹏接了他爹的班子,远近乡邻,那谁不得敬着珍姐儿。”
周珍打断了赵氏:“婶,我要去扬州岭念书”
赵氏话语停顿一瞬,随即笑道:“姑娘犯傻是不是,女孩子总是要嫁人的,”
赵氏像是不经意提到:“那念书都是男子的事,你又何苦浪费几年时间,女孩子最宝贵的,可就这几年了。”
“怎么就浪费了,婶,我是要考秀才的。”周珍强调道。
赵婶的脸色终于变了,她凝目打量着周珍。
她的视线让周珍感到不适,像是在掂量估价,去孙屠户家买肉,客人掂肉就是这个眼神。
周珍瞪了回去。
阿奶喝道:“珍姐儿,不得无礼。”
赵氏嘲了一句:“谁年轻还不做两个梦呢。”
赵氏不再和周珍攀谈,只看着阿奶李氏:“李大姐,你是个明白人,这亲事,是走过这村就没有这店了,族长家是诚心求娶,嫁进去,包管体体面面的,一辈子是不用愁了。”
阿奶笑了笑:“李大鹏那小子我知道,和我家珍姐儿是同学,也是今年出蒙学是吧,往后是怎么个营生?”
赵氏笑容微收:“他家位置在这,何愁没有出息。”
阿奶继续道:“是还要读书是吧。”
“他家是男娃,自是要继续读的。”赵氏讪笑道。
“那就是看上珍姐儿青一书馆的名额了,”阿奶点点头。
“瞧您这话说的,还不是看上了珍姐儿聪明,读书好,以后小孩也聪明不是。”赵氏心中暗骂,这老不死的真成精了。
“十里八乡的,一笔写不出两个周字,既是要求我家珍姐儿的名额,就整点儿实际的。”阿奶道:“那十方屯的祖田,我家也不要多了,十亩。”
赵氏讪笑道:“咱们大福村都是土里刨食,可从来没有这么高的彩礼。”
周珍在一旁听着如,坠冰窖,只觉赵婶前所未有的面目可憎,愤怒在她心里点了火,烧得只剩一片空茫。
她强忍着才没有掀了桌子,正欲开口,曹氏觑见周珍面色不对,开口把周珍叫了出去。
周珍急道:“阿娘,这名额不卖,我要去念书。”
曹氏道:“珍姐儿,你读三年书,这般出色,也尽够用了,何必上那么远的地方,况且我现在怀着身子,等日后你弟弟出生,家中也需要你帮忙。”
周珍看着自己的阿娘,意识到,无论自己说多少遍她要考秀才,家里都是不会认真对待的。
“阿娘,如果拿到名额的是这个莫须有的弟弟,您还会把这个名额让出去吗?”
曹氏神色愣了,下意识到:“那当然不能。”
男娃读书,那是要光宗耀祖的。
曹氏道:“你和弟弟怎么一样。”
“为什么不一样?”周珍如是问,曹氏噎了一下,眸中有着受伤:“你就是这么和母亲说话的?”
这不怪他们。
此事从前未有先例,女秀才,荒唐得像是一句梦话。
周珍也终于认识到,在这个家中,她始终是要嫁出去的人,所以为她花费银钱是不值当的,她的一切,都是为尚未出生的弟弟铺路。
他,即便还不存在,那也是周家的香火与传承。
最终阿奶和族长家定下了周珍的亲事。
从订下亲事那天起,周珍一下子就懂事了,亲戚见了都颇为欣慰,也不觉奇怪。
毕竟女孩子,懂事的早,便是晚一点的,嫁了人,也会懂事的。
这天下仿佛有一张模子,可以将所有女人都捏成同一个形状。
阿娘生下一下足月的娃娃,稳婆欣喜的声音从产房里传出来:“带把儿。”
男娃足有七斤三两,周珍看着他被阿奶和父亲小心地抱在怀里,唯恐出一点差迟,阿娘笑的心满意足。
原来这就是他们想要的,襁褓里的婴儿甚至什么都不需要做。
李大鹏时不时会来找她,按着母亲所说,送来一些簪子或者别的物什。
周珍从未接过,便是见到他,也是冷冷的。
李大鹏不以为忤,这是他的媳妇,现在什么性子不要紧,嫁进来了自然就乖顺了,家中对他的学业抓的很紧,紧锣密鼓地为青一书院的开学考试做准备。
两家都算是小有家底的人家,再者,那十亩上好的水田和青一书院的名额也需要一个见证,两家便商量着给李大鹏和周珍办一个像模像样的订亲礼,日子定在周珍弟弟满月那天。
锣鼓喧闹,摆了足足四桌的流水席,李大鹏笑着与周珍父亲敬酒,他已经十三岁了,在乡下,是可以顶立门户的年纪。
曹氏与李氏在后厨房忙得脚不沾地,偶尔抱着婴儿从屋里出来,笑容满面地迎来送往。
这边的热闹直到日落方歇。
一直到宾客散去,族长夫人包了一个红封想要当面交给周珍时,曹氏才发现,女儿不见了。
周珍不见了。
订婚第二日,周珍就去镇里典当了那本《女坤》。
那是贵人赠书,所用笔墨无一不是上佳,便是心中再不舍,周珍手里值钱的也只有它了。
这些时日,她悄声办好了路引,租下一匹快马,因着阿娘生产在即,她不想惊了母亲这来之不易的胎,所以按捺到了今日。
周珍在镇里打听到消息,还有不到半月,青一书院便正式开学了。
周珍从家里偷了自己的户籍,头也不回地离开了大福村。
女帝治下,天下逐渐承平,这一路行来,倒也没有什么风险。
周珍上青一书院报了到,亲眼看着掌院核队了她的户籍,填进学生名单位里,然后用剩余的钱财交了束脩。
周珍度过了一段很是窘迫的时光。
书院没有能够租赁给女学生的院子,周珍赁下一间小屋后,钱财所剩无己,笔墨,吃食,夜烛,样样要钱,眼看着天气转冷,还得添置衣物,不得已,周珍在书院打听营生。
她练就一手字,本以为抄点书不在话下,谁想掌柜的瞧她是女子,别人抄书有二十铜,同样的活计到她这里,便只有十三铜。
周珍气不过,找了邻居家的曾大勇,他领了活计,周珍抄一卷书便分曾大勇三文,自己留下十七文。
在抄书之外,周珍自己也撰写文稿,给各书局投刊。
这回她学机灵了,拟了个清风居士的笔名,叫人辨不明男女,每每送去书局,都假称是家中长辈所作。
清风居士思维脱俗,每有跳脱之言,又兼立意新颖深刻,文章很受欢迎,一时扬岭纸贵。
便是青一书院,女学生依旧零星几个,除了周珍,大部分是扬岭数得上号的大家闺秀,书香世家,从小开蒙。
这里面,周珍年纪是最小的,蒙她们照顾良多,有时也会接了她们赏花,品茶,作诗的帖子。
每年冬日,楚寻音都会带着好些黑炭上门,找周珍讨一篇咏梅赋。
楚寻音拉着周珍的手道:“崔家小姐新办了个赏梅宴,你是知道她的,最喜欢为难人做诗,得了你这篇好诗,到时拔了头筹,我分你一半。”
崔慕辰亦是她们同窗,她是扬岭鼎鼎有名的才女,她所在的崔家,乃是当地很有名望的世族。
楚寻音笑道:“这些个碳火,虽不值几个钱,我厚脸充个订金。”
她言谈妥帖,分明是楚寻音送炭上门,说得好似她占周珍的便宜一般,周珍收下了崔慕辰的好意,郑重道谢。
周珍问道:“再有两月便是乡试,你可要下场?”
楚寻音道:“自是要考的,说不得,我也能与我夫君一道,弄个女官做一做。”
她是江南女子,身量小巧,声音温柔,带着吴侬软语的尾调,说起做官时,眼睛很是明亮。
周珍一时还真想不出楚寻音穿着官服的样子。
“我婆母肯定不会同意。”说到这里,楚寻音又低下头,丧气道。
楚寻音是有婆母的,她已经嫁了人,与夫君一道,在青一书院念书。
“要不是为了辅导陈塘的功课,我哪能在书院呆这么久,婆母早就催我回家生孩子了。”楚寻音道。
楚寻音通过了青一书院的选拔考进来的,她丈夫没考上,背地里使了银子才进来青一书院。
周珍说起旧事,她当年得以开蒙,也是为了日后教弟弟认字。
她是自己跑出来的。
楚寻音悠悠一声叹息:“不说这些了,这都是命。”
寒风拍窗,在周珍简陋的小屋中,两人又聊了聊历届乡试论文破题的角度,喝尽了一壶茶。
来到扬岭郡的第三年,周珍下场乡试。
扬府郡的乡试只有五个女学生,周珍进场时张望了一下,冲楚寻音打了个招呼,楚寻音是与丈夫一道进的院门,楚寻音看起很有耐心,一直在嘱咐着。
周珍坐在号场上,等待考官分发试题的时候,她摩挲着中指上厚厚一层书茧,心中感慨。
她终于坐在了这里。
考试分四门,时长两天。
开始落笔的那一刻,周珍抛开了所有杂念,只专注在笔下。
那些读过的书,写过的文,经过的事从她脑海中过,周珍行云流水地写下论述。
一气呵成。
两日后,周珍一身轻松地走出考场。
第二日,周珍如常读书,外头叩门声响,却是崔慕辰与楚寻音结伴前来。
崔家小姐前簇后拥,十几个仆人仪仗留在了屋外,掩着嘴唇笑:“我就说吧,我们周珍铁定是在温书,这都出了考场了还这般勤恳,案首不是她我不依的。”
楚寻音进了屋,把食盒放下:“整个书院,就道你最难请,我和你崔姐姐一道来,看你还能躲到哪去。”
周珍被她们挤兑地无言以对,放下书,视线落在楚寻音手里的食盒上,眼睛亮了:“好姐姐,饶我这一回,赏些好吃的罢。”
楚寻音一手好厨艺,做出来的食点酥脆和软,香而不腻,在青一书院小有名气。
“你看你楚姐姐多疼你,大老远跑来送给你,我找她要可都没给。”崔慕辰促狭道。
“你就编排我吧,这青一书院里,谁能短你那份。”楚寻音笑着摇头,正色道,“此次乡试,你们可有把握。”
周珍想了想,并不故作谦虚,点了点头。
崔慕辰叹道:“中与不中,于我并无分别,难道还真能去做官。”
她是崔家嫡女,生来便是要嫁与皇家,至不济,也得是一族宗妇。
崔慕辰问道:“你那夫君考得如何。”
楚寻音眉间含着忧色,摇了摇头,没头没尾地来了一句:“我不该去考的。”
再问下去,楚寻音绕开了话题,又聊了好一会儿,分完了那一食盒的甜点,崔慕辰带来了自家酿的果酒。
果酒清甜,周珍喝的时候只当果水,连杯喝了一大壶,待酒意上涌,听着崔慕辰和楚寻音聊天说地,声音远在天边,又似近在耳前。
周珍迷糊地抱着楚寻音不撒手,一个劲地叫:“姐姐,姐姐。”
崔慕辰帮着来扶周珍,周珍撒开了手,又一把抱住崔慕辰:“姐姐。”
周珍的手刚刚抓过糕点,一手的饼屑糊在崔慕辰裙衫上。
崔慕辰气急败坏:“撒手,把你卖了都赔不起我的裙子。”
楚寻音笑倒在一旁。
再醒来时,缓过一阵宿醉的头疼后,周珍才发现自己已经躺在床榻上。
屋内唯一的案几,也就是她们喝酒的地方,被清理的很干净,好像从未来过。
案几一旁静静放着高高的一摞皮毛料子,一看就价格不菲。
这般阔绰,自是崔家小姐的手笔,周珍笑了笑,将它们妥帖收好。
底下放着一张字条,周珍认出是楚寻音的字迹。
——你酒品真差。
转眼,就到放榜那日。
赤纸金字,榜前围了许多人,周珍个头不高,垫着脚都挤不进去,只得站在外边。
倒是崔家的小厮认出她来,冲她一礼:“恭喜大人高中案首。”
案首?她真是案首!
忐忑与郁气一舒而散,周珍心中腾起狂喜,旁的人听了小厮的话,为周珍让出一条道来。
这一次,周珍顺利地站到了榜前。
名字从下往上,最高的那个,籍贯,舒安县大福村,姓名,周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