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关于童老的报道发表后的半年,我见到了刘老,也就是刘成先生。准确来讲是他邀请的我,我感到些许的诧异。

    周六的一早,我便应邀来到刘老的家。刘成一生传奇,这刘府也修得墙高院深,我站在刘府的门前,初冬的硬风管不住地灌进我的棉衣,我冻得一哆嗦。刘老是中华日报社的大前辈,我从未见过他的真容,但因为这层关系在而感到些许害怕。

    不多时,江淮瑾女士来接我进府,我受宠若惊。途中,我悄咪咪地问她,刘老邀我前来是否与童老的那篇报道有关,她看向我,一脸严肃,点点头,直言确实如此。我慌了神,本就紧张的情绪更重了,忍不住在心中默念阿弥陀佛,以马内利,以求庇佑。

    府内很大,建筑古朴,花样繁多,小路幽静,两侧园林内梅花挺枝头,望眼过去,薄雪压赤梅,幼鸟踏寒霜,甚是静美,但我无暇欣赏。

    石板路七拐八拐,终于到达刘老居住地方,上头牌匾写着苍劲有力的几个毛笔大字,相思阁。江女士笑着告诉我,刘老好书法,家里的匾额大多出自刘老之手,不过相思阁是个例外,是他人提笔相赠。

    我试探着问是何人提笔,她却笑而不答,只说是她外公一旧时相识之人。我只觉那是童老。

    我和刘老正式见面时,他在画国画,画的正是园中腊梅,凌霜傲骨,栩栩如生,似觉暗香来。与豪迈的画风不同,他的身形要比我脑海里所幻想的样子要消瘦,大约是年纪大了腰有些佝偻,尽管染了黑发,白头发丝依然难以掩盖。他看向我,脸色蜡黄,如大病初愈,见我来,他放下了手中的笔,说了声抱歉,地方有些乱。随后邀我去会客厅,开始了正式交流。

    江淮瑾一脸担忧,为刘老准备了白梨水润喉,又千叮咛万嘱咐告知身边的下人,照顾好外公,等刘老摆摆手,方才离开。

    我敬重他,唤了声刘老。听到我的称呼,他开怀大笑,让我不要拘谨,谦虚地对我讲,刘老不敢当,直接让我唤他名字。我有被为难,为了尊敬称呼他刘先生。

    谈话的起初有些僵硬,因为之前的相关报道,刘先生对我格外关切,他询问我的姓名,住址,家中排行,是否有亲人在旁,最后询问我的工作怎样,是否需要帮助,我觉得些许别扭,回想那篇报道究竟写了什么不该写的事情,但时隔日久,我有些记不得了。他见我紧张兮兮的,也没有在进行私人事情询问,我内心松了口气,生怕某一句话误了前途。

    他似乎为了安抚我,转移话题询问我是喜欢喝茶还是咖啡。我以为是他怕我年轻喝不惯茶才迁就我有了咖啡的选项,我自然不挑剔选择了茶,随老人家的习惯。刘先生呵呵一笑,说他这里的茶比不得童老那里新鲜可口。他让下人为我端上热茶,自己却煮了咖啡,他龇牙咧嘴一乐,讲自己曾经留过学,当记者时常年熬夜写稿子,故喝咖啡成了习惯,戒不掉了。然后如得到宝贝的孩子般向我炫耀咖啡好喝,细腻润滑。

    他喝咖啡喝得痛快,我却握着茶杯久不能咽,心里装着事,似乎座位长了刺,怎么都不安稳。等他喝完咖啡,我耐不住性子地问道,关于那篇文章报道的种种,我想如果不够好,我立刻修改。

    他说:“你的稿子写得很好,只是中间缺少了我的故事”,他和童老一样讲述了一段民国往事,这个故事里有刘成,有童老,有冷月,有欧阳兰,有柳如烟,还有牺牲在民国的薛敏。

    刘老,原名刘逸成,1910年出生于南沪城,家中经商,名望非常。名门望族中的富家子,本应该是顺遂的一生,但有时候就这样,一幸九难,经历坎坷。幼时父母双亡,他由伯父收养长大,那时的他是个内敛寡言的少年,以沉默观察世界,12岁那年他第一次读到新青年,德先生与赛先生的观念及马克思主义哲学走进了他的世界,从此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彼时他的伯父有意让他继承家业,劝他去读经济学。而十六岁的刘成早就在心里有了自己的想法,他想读军校,去战场,去做大事情,去报国。他自己讲自己是少年热血,敢打敢拼,不管不顾。伯父虽然不舍,但也愿意支持他的决定。于是16岁的刘成考进了黄埔军校。开启了他的军旅生涯。黄埔军校毕业后因成绩优异被公派赴美留学,毕业于美国西点军校,留学期间秘密加入地下党,回国后接受组织潜伏工作,任职军统。当时军统少校。他执行任务在外,中华日报社的记者便是他主要的掩护身份。三年后,一次任务中,他遇到了女子小队,更与队长薛敏产生了朦胧爱意。薛敏二字成了他一生放不下的眷恋。

    那是1937年,他讲起了他和薛敏的初见。

    1937年,我在心里算了算日期,那应该是女子小队成立的第一年。他们的相识是如此的早,童老却对此未提一言。我猜测其中的原因,听着刘老的讲述。

    “她们当时执行的是救援任务,她们要救的人和我最终任务不谋而合,所以我选择参与到她们中间。她们已经救出了人,并且来到了藏有军火的地下室。我自然也来到地下室。她们的队伍中出现了叛徒,是一个姓胡的副官,长得丑,心眼也坏,他趁薛敏拆弹,腾不出手对付他,在背后拿着枪威胁她们,好在我的出现改变了局面,我一直跟在她们的身后,自然发现了副官想要向日本人通风报信的秘密。我戳穿了他,他恼羞成怒想要开枪杀我,当然他不会得逞,他刚准备动手,就被薛敏打倒在地。薛敏的身手极好,手下按着地雷,一个转身踢翻了两个油桶,一个砸到叛徒脸上,一个压在了地雷上。当时看见这一幕的我倍感惊讶。油桶的重量可不是一般人就能踢得动的,后来很长时间里我都不敢惹她,生怕给我来上一脚。”

    他说话时笑意盈盈,可见这段故事对他来说是美好的。

    我在脑海里搜索,最早有关女子小队的报道就与救人行动有关,被救的人应该是李孝龙团长,当时的临江城守城将领,后来临江城失守,李团长被俘,部队全军覆没。我与这个李孝龙团长有些渊源,早年我曾经做过他的专访,李老先生神采奕奕,十分健谈,偶然间提及过这件事,说他自己倒霉,又被俘,又摔倒压地雷,老脸丢尽了。那时的我没有在意。但现在再去拜访李团长也不可能了,就在那次专访不久,李老先生便因为突发心梗病逝于家中。

    我问叛徒呢。

    他说死了,死于薛敏的刀下,一刀毙命。

    其实刘老也是有所隐瞒,那就是薛敏同那位胡副官的特殊关系,胡副官是薛敏队长曾经的恋人,后来不辞而别,重逢时物是人非。曾经的爱人变成了喊打喊杀的叛徒,让薛敏痛恨非常,最后大义灭亲。这对于薛敏来讲,大约是人生的污点。而出于保护,刘老也在叙述过程中抹去了这层关系。我自然尊重刘老的意愿。

    “您的任务是什么?”我好奇地问。

    他缓缓吐出两个字,军火。当时前方战事吃紧,急需要武器装备,这批军火正好可解燃眉之需,李团长被俘,如果军火落到鬼子手里,那将是极其危险的。当我问问军火数量时,他压低声音凑近了告诉我,又缓缓吐出俩字,保密。我心头痒痒,之后去拜访童老询问才知道那批军火的数量足够让李团长的部队扩充五倍,清一色的美式武器。

    我问那批军火是怎么到刘老手里时,童老说是刘老是大骗子,他和薛敏两个都是。刘老则摊摊手,很是坦然说,李团长赠予他的。

    骗是真的,赠予也是真的。

    那么大批军火怎么运出城,逃脱鬼子的追捕是个大问题,不过刘老早就计划好了。因为在军火库救了他们几个一命,有了这份情,他有了理由去谈判。毕竟是记者,扯几句谎信手拈来,李团长松了口,说只要刘成能够将军火运出城就把军火送给他,刘老当然乐得接受。随后又利用女子小队穿过鬼子的封锁线,在逃出包围圈后迅速找自己人带着军火车逃之夭夭。女子小队和李孝龙真的那么好糊弄?看不出来他的手段?当然不是,李孝龙混迹江湖多年,什么人他没有见过,他猜出了刘成的身份。李团长是军人更是爱国者,所谓党派之争在他这里屁都不是,武器用于抗日救国是最佳的去处,至于谁用了它似乎也没那么重要了。那薛敏呢,刘老笑着说,她啊是个聪明人,她一开始就在怀疑我的身份,所以在有意无意地帮助我。本质上刘成和薛敏的目的是一致的。女子小队的其他人也不是傻子,能看出来刘成主导的这场戏,其中反应最大是欧阳兰,她质疑薛敏的命令,将武器拱手送人,这违背了黄处长的意愿,令她不满。这种质疑也仅仅是情绪上的不满,出卖队友并非女小队的作风,薛敏的一句,你可以如实向黄处长汇报情况彻底让欧阳兰哑火,只能生自己的气。至于其他三个,军不军火的哪有命重要。

    这样的利用于女子小队是不公平的,稍有不慎可能会有死亡的危险。刘老也承认做法确实不地道,但也是形势所迫,不得已而为之。

    与许多青年男女不同,他们的初见并非那么美好,有着不得已的欺骗和利用,但肯定的是二人都给彼此留下了深刻的印象。25岁的薛敏遇到了27岁的刘成,身手了得的女子小队队长遇见了拥有多重身份的民国记者,一个卧底遇上了另一个卧底,这似乎是一段注定的缘分。

    刘老说,从见到薛敏的那一刻起,我便知道薛敏就是我最大的新闻。

    有什么比女子小炸弹部队更传奇的故事吗?他笑着对她说。

章节目录

铁血使命之南京无故人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零九破只为原作者波立维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波立维并收藏铁血使命之南京无故人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