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后,西南一小城。
鹅毛大雪飘摇了半个月,临水城内外都铺着厚厚的雪,一脚踩下去,靴尖便没入其中。
一名青衫女子从城门里走进来,腰悬短剑,背上挂着一顶斗笠,脸上颇有风尘之色,应是远游已久。
街上静悄悄的,空无一人,间或有人打开窗往外觑一眼,转瞬又关紧了窗。
周遭过于静谧,甚至有些古怪的紧张气氛。
乌长离审视着眼前的一切,刚抬出一步,脚底便踩上一个硬物,她蹲下去拂开雪,一把劣质的灰色残刀映入眼帘。
她把前面的雪拂开许多,重重叠叠的,全是残刀断剑,看着架势,这条街上恐怕都是这些细碎东西。
看来传言不错,起义军又占领了一座城池。
“站住!”乌长离身后传来一声高喝。
她回过身,四五个头裹黑巾的男人跑出来,手上都抓着镰刀、铁叉各种农具,警惕非常地看着乌长离。
“你是什么人?来鹞子沟做什么!”为首的男人看见她腰上的短刀,没敢上前。
乌长离听见他的话便知道他是本地人,因为这地方土话叫鹞子沟,官府颁的名字叫鹞西城。
“我来此奔丧。”乌长离拱了拱手,眼神平静无波。
那人又瞧了瞧她,回头跟同伴交谈几句,神情略微放松,也放下手中武器,问道:“你是张太爷家的亲戚?”
“嗯。”乌长离应道。
那人道:“好吧,那你去吧,不过你来晚了,张太爷已经下葬好几天了。”
乌长离拱手道:“多谢。”随即便走了。
天上又开始下细细密密的雪,那人望着乌长离渐行渐远的背影,招过同伴,“去通知大哥,说张太爷家来人了。”
张太爷就是竹杖老人,四年前乌长离跟随竹杖老人回到此地,在这休养了一年,待身体痊愈,她便独自游历西南西北,一经三载,半月前收到竹杖老人的讣告,特来此送老人最后一程,不过很不巧,这半月里西南各处都在下大雪,行路不便,耽搁了不少时间。
乌长离轻车熟路地寻到张家老宅,老宅门也是紧闭的,她敲了敲门,半晌才来人开门。
“你……长离姑娘?”开门的是一个圆脸青年,认出人才笑起来,很是高兴。
“快进来快进来,雪这么大,劳姑娘辛苦一趟。”他迎乌长离进门,把门栓牢了回头说道。
乌长离温和笑道:“张二哥不用跟我客气,太爷应该已经下葬了吧,老夫人现下心情如何?”
张二哥轻轻叹了口气,“爷爷下葬了,依他老人家的遗愿,埋在后山山头的,奶奶她精神头还行,就是夜里有点咳嗽。”
两人边走边说,一会儿就进了里屋,屋里高堂上坐着一位头发斑白而目光炯炯的老妇人,见到乌长离,脸上皱纹微微松动。
“长离丫头,你来了?”老夫人拄着木杖就要站起来,乌长离赶忙上前扶住她。
“老夫人,您坐。”乌长离微笑道。
老夫人面目慈祥,依她意思坐下来,张二嫂见势搬来一张椅子,让乌长离坐到老夫人下首。
乌长离谢过张二嫂,坐下后关切道:“听张二哥说老夫人您有些咳嗽,可是着凉了?请大夫没有?”
老夫人笑吟吟道:“请了,荣儿担心我这老骨头,连夜去请的,不过我这身体我自己最清楚,没有什么大病的。”
乌长离点点头:“张二哥最是孝顺、妥帖,老夫人真是有福气。”
这话一出,厅堂里的老老少少都高兴,原本肃穆的气氛松缓许多。
张二嫂把怀里孩子交给奶娘,很快端来热腾腾的饭食招呼乌长离,一家人吃过饭,屋外响起喧嚷的人声。
张二哥脸上有隐隐的怒意,交代一二后独自出去,乌长离看到这场景,心中已有一些猜测,问道:“老夫人,鹞西城是被哪路起义军占了?”
老夫人道:“并无哪路起义军,是那群挖矿的恼了官府,罢-工逃出来,占了此地做居所。”
乌长离若有所思,再道:“那么此地官府呢?”
张二嫂接过话来:“小妹有所不知,这路人莽得很,直接闯入城守府邸,杀了他们满门,官老爷的头都被割下来挂在城头呢!”
乌长离沉吟片刻:难怪街上空无一人,所见俱是惊怖恐慌。
“那带头的是从前隔壁老田家的大孙子,与我家荣儿有几分交情,才没来搅扰丧事,你此番来了,也先不要去祭拜老头子,安心待几天,等到局势稳定才做打算。”老夫人道。
乌长离点头说是。
此时张二哥匆匆忙忙地跑进屋,面有难色,老夫人喊住他:“什么事?慢慢说来。”
张二哥喘了几口气,愤然道:“田羊他们那一伙人非得要咱家加入起义军,说再要不去,便、便也抄了咱家!”
厅中一时静谧无言,上下众人脸上不约而同地闪烁惧意,唯有老夫人仍是镇定自若。
半晌,老夫人问道:“荣儿,你怎样想?”
张二哥本是一介书生,于兵于战实是一无所知,只因张家太爷曾在雍都为官,归乡后是此地有名的乡绅,乡民十分仰赖老太爷,太爷一去世,起义的一伙人只好把念头打到张二哥这独苗身上。
张二哥叹道:“奶奶,我哪里懂什么谋反呢?”
老夫人淡笑道:“你这孩子虽然才识一般,但贵在自知。”
许是还有乌长离这个外人在,张二哥听见自家奶奶这样评价自己脸色有些发红。
老夫人继续说:“他们三天两头来找你,不是为了你的才能,只是想借张家的名势,起义这事儿自古以来最怕的是师出无名,你既明白自己的处境,也应当知道如何处理此事。”
张二哥第一回当家便遇上此等焦灼之事,早已焦头烂额,只躬身俯首:“孙儿愚钝,望奶奶指点。”
老夫人道:“荣儿,你且答应他们,只一桩事与他交涉清楚:不做他们的领头。”
张二哥讶异,手上动作都停住了,支支吾吾道:“奶奶,这、这可是谋反大罪,孙儿,孙儿……”
“前后都是一刀,咱躲不开。”老夫人声音稍高,皱纹堆叠的脸上显露果决厉色。
张二哥想不出更好的对策,只好弯腰说是,即刻就去办了。
张二嫂不发一言,只端来热茶、糕点,安安心心侍奉老夫人,老夫人缓缓喝下一杯茶,开口道:“孙媳妇,长离丫头,你们俩觉得我教给荣儿的法子如何?”
张二嫂看了眼乌长离,应道:“奶奶所说必是有道理的。”
乌长离点头道:“嫂嫂说得对。”
老夫人呵呵地笑了一声,道:“两个滑头,专哄我老婆子。罢了罢了,世道如此,保全自身已是不易,又岂可贪图富贵?只愿老头子在天之灵,保佑着我们老张家。”
张二哥依照老夫人所托,与起义的矿工们达成约定,自后几日双方都安然无恙,乌长离也借机出城祭拜了老夫子,回来后老夫人交给她一封信,说是竹杖老人生前专门留给她的。
乌长离打开一看,内中说如若她路过邛城,希望她可以替他再祭告一次老友。乌长离自然不会拒绝,次日便要出城,临行前老夫人和张二嫂给她准备了不少干粮,交代她路上当心。
乌长离收拾行囊,再次踏上路途,刚走出城门,跑来几个人拦住了她的去路。
“姑娘留步!”跟来的是一个壮实青年,宽额阔面,一身腱子肉,平平看去有些怖人。
乌长离猜测此人便是田羊,此地起义军的首领。
青年对她拱拱手:“听闻姑娘是张家的亲戚,此番祭拜过张太爷,又要去往何处?”他身后的几个打手围拢过来,手中拿着镰刀。
乌长离不着痕迹地打量这几人,应道:“阁下是怕我走漏消息?”
这群人未必有什么过人的才能,却要斩草除根似的杀光官府之人,必然是怕周朝来人镇压。
田羊没想到这小女子竟然这样直截了当地说出他的来意,又见她面上没有丝毫畏怯,讪讪道:“姑娘聪明,我田羊是个粗人,见不得官府那些架子就抄起家伙反了。不过,现在天底下哪一块地安生?我不是怕周贼,只是还差些人手,所以不愿现在跟他们交手。”
弯弯绕绕这一大圈,意思还是怕周朝官兵。
乌长离道:“你们能安然无恙到今天,不是周朝不知道,只是大雪封山,来不了而已。”
“你!”田羊气恼,正欲发作,乌长离不紧不慢地继续说:“阁下既然决意起义,就该想到官府会来镇压,一味畏缩,究竟是为了你一己私利,还是真的要反抗不平和压迫?”
田羊闻言,脸色一阵白一阵青,半晌说不出话来。
乌长离道:“如果是前者,周朝要灭你比捏死一只蚂蚁还要容易,如果是后者,何不整顿部伍,与外界起义军联盟,这样还有几分胜算。”
她徐徐道来,没有一丝咄咄逼人之意。
田羊听了她的话,略略低首,面露惭色,“姑娘好见识。”
乌长离淡淡一笑:“阁下谬赞,这个道理其实你也明白,只是没想好怎么做。”
这话的确说到田羊心坎里了,他抬起脸,憨厚的脸上扬起笑容,“那姑娘有何高见?”
乌长离摇摇头:“我见识也就到此为止了,你若真的想有一番作为,不妨请教另一位高人。”
田羊喜道:“哪位?”
乌长离道:“张家老夫人。”
“老夫人?”田羊单知道张老夫人待人很慈和,他幼时家贫,曾在她那里得过年糕吃。
“老夫人见多识广,处乱不惊,只要你好生对待张家老少,老夫人定然愿意指点你。”乌长离道。
田羊若有所思地点点头,拱手谢道:“多谢姑娘。”
乌长离点了点头:“嗯,你们的事我不会告诉任何人,但我确还有要事在身,先告辞了。”她转身出城,拦在跟前的两个人不自觉地让开路来。
田羊少见这样不卑不亢的女子,忙喊道:“姑娘,听人说芋头山那块雪崩了,路不通的,你不如改日再走吧!”
乌长离已经踏出几步远,回头道:“多谢相告。”言毕,戴上斗笠远远地去了,田羊一行人也回转城中。
乌长离步行了大半个时辰,到了芋头山底下,看见河里由上至下堆满厚厚白雪,山形又被云雾遮蔽,不知道上面状况,这条路必然是行不通了,于是折向西南方的小路,绕过两座小山岭,绕到了芋头山东面,这里的小河沟也埋着雪,只是比西面要少很多,落在石岸的雪化了些许。
乌长离一边观察山况,一边走过木桥,沿着河岸继续往东走时,忽然看到河岸下似有一个人影。
她走过去一看,这人黑衫破烂,脸上满是泥污,手里牢牢抓着一把弯刀。
乌长离视线落在弯刀上,心里骤然闪过数个画面,她沉思片刻,抬手拂去那人面上的泥土,一张沾血的俊俏脸庞显露出来,令她神情微滞。
是仇秋。
鹅毛大雪飘摇了半个月,临水城内外都铺着厚厚的雪,一脚踩下去,靴尖便没入其中。
一名青衫女子从城门里走进来,腰悬短剑,背上挂着一顶斗笠,脸上颇有风尘之色,应是远游已久。
街上静悄悄的,空无一人,间或有人打开窗往外觑一眼,转瞬又关紧了窗。
周遭过于静谧,甚至有些古怪的紧张气氛。
乌长离审视着眼前的一切,刚抬出一步,脚底便踩上一个硬物,她蹲下去拂开雪,一把劣质的灰色残刀映入眼帘。
她把前面的雪拂开许多,重重叠叠的,全是残刀断剑,看着架势,这条街上恐怕都是这些细碎东西。
看来传言不错,起义军又占领了一座城池。
“站住!”乌长离身后传来一声高喝。
她回过身,四五个头裹黑巾的男人跑出来,手上都抓着镰刀、铁叉各种农具,警惕非常地看着乌长离。
“你是什么人?来鹞子沟做什么!”为首的男人看见她腰上的短刀,没敢上前。
乌长离听见他的话便知道他是本地人,因为这地方土话叫鹞子沟,官府颁的名字叫鹞西城。
“我来此奔丧。”乌长离拱了拱手,眼神平静无波。
那人又瞧了瞧她,回头跟同伴交谈几句,神情略微放松,也放下手中武器,问道:“你是张太爷家的亲戚?”
“嗯。”乌长离应道。
那人道:“好吧,那你去吧,不过你来晚了,张太爷已经下葬好几天了。”
乌长离拱手道:“多谢。”随即便走了。
天上又开始下细细密密的雪,那人望着乌长离渐行渐远的背影,招过同伴,“去通知大哥,说张太爷家来人了。”
张太爷就是竹杖老人,四年前乌长离跟随竹杖老人回到此地,在这休养了一年,待身体痊愈,她便独自游历西南西北,一经三载,半月前收到竹杖老人的讣告,特来此送老人最后一程,不过很不巧,这半月里西南各处都在下大雪,行路不便,耽搁了不少时间。
乌长离轻车熟路地寻到张家老宅,老宅门也是紧闭的,她敲了敲门,半晌才来人开门。
“你……长离姑娘?”开门的是一个圆脸青年,认出人才笑起来,很是高兴。
“快进来快进来,雪这么大,劳姑娘辛苦一趟。”他迎乌长离进门,把门栓牢了回头说道。
乌长离温和笑道:“张二哥不用跟我客气,太爷应该已经下葬了吧,老夫人现下心情如何?”
张二哥轻轻叹了口气,“爷爷下葬了,依他老人家的遗愿,埋在后山山头的,奶奶她精神头还行,就是夜里有点咳嗽。”
两人边走边说,一会儿就进了里屋,屋里高堂上坐着一位头发斑白而目光炯炯的老妇人,见到乌长离,脸上皱纹微微松动。
“长离丫头,你来了?”老夫人拄着木杖就要站起来,乌长离赶忙上前扶住她。
“老夫人,您坐。”乌长离微笑道。
老夫人面目慈祥,依她意思坐下来,张二嫂见势搬来一张椅子,让乌长离坐到老夫人下首。
乌长离谢过张二嫂,坐下后关切道:“听张二哥说老夫人您有些咳嗽,可是着凉了?请大夫没有?”
老夫人笑吟吟道:“请了,荣儿担心我这老骨头,连夜去请的,不过我这身体我自己最清楚,没有什么大病的。”
乌长离点点头:“张二哥最是孝顺、妥帖,老夫人真是有福气。”
这话一出,厅堂里的老老少少都高兴,原本肃穆的气氛松缓许多。
张二嫂把怀里孩子交给奶娘,很快端来热腾腾的饭食招呼乌长离,一家人吃过饭,屋外响起喧嚷的人声。
张二哥脸上有隐隐的怒意,交代一二后独自出去,乌长离看到这场景,心中已有一些猜测,问道:“老夫人,鹞西城是被哪路起义军占了?”
老夫人道:“并无哪路起义军,是那群挖矿的恼了官府,罢-工逃出来,占了此地做居所。”
乌长离若有所思,再道:“那么此地官府呢?”
张二嫂接过话来:“小妹有所不知,这路人莽得很,直接闯入城守府邸,杀了他们满门,官老爷的头都被割下来挂在城头呢!”
乌长离沉吟片刻:难怪街上空无一人,所见俱是惊怖恐慌。
“那带头的是从前隔壁老田家的大孙子,与我家荣儿有几分交情,才没来搅扰丧事,你此番来了,也先不要去祭拜老头子,安心待几天,等到局势稳定才做打算。”老夫人道。
乌长离点头说是。
此时张二哥匆匆忙忙地跑进屋,面有难色,老夫人喊住他:“什么事?慢慢说来。”
张二哥喘了几口气,愤然道:“田羊他们那一伙人非得要咱家加入起义军,说再要不去,便、便也抄了咱家!”
厅中一时静谧无言,上下众人脸上不约而同地闪烁惧意,唯有老夫人仍是镇定自若。
半晌,老夫人问道:“荣儿,你怎样想?”
张二哥本是一介书生,于兵于战实是一无所知,只因张家太爷曾在雍都为官,归乡后是此地有名的乡绅,乡民十分仰赖老太爷,太爷一去世,起义的一伙人只好把念头打到张二哥这独苗身上。
张二哥叹道:“奶奶,我哪里懂什么谋反呢?”
老夫人淡笑道:“你这孩子虽然才识一般,但贵在自知。”
许是还有乌长离这个外人在,张二哥听见自家奶奶这样评价自己脸色有些发红。
老夫人继续说:“他们三天两头来找你,不是为了你的才能,只是想借张家的名势,起义这事儿自古以来最怕的是师出无名,你既明白自己的处境,也应当知道如何处理此事。”
张二哥第一回当家便遇上此等焦灼之事,早已焦头烂额,只躬身俯首:“孙儿愚钝,望奶奶指点。”
老夫人道:“荣儿,你且答应他们,只一桩事与他交涉清楚:不做他们的领头。”
张二哥讶异,手上动作都停住了,支支吾吾道:“奶奶,这、这可是谋反大罪,孙儿,孙儿……”
“前后都是一刀,咱躲不开。”老夫人声音稍高,皱纹堆叠的脸上显露果决厉色。
张二哥想不出更好的对策,只好弯腰说是,即刻就去办了。
张二嫂不发一言,只端来热茶、糕点,安安心心侍奉老夫人,老夫人缓缓喝下一杯茶,开口道:“孙媳妇,长离丫头,你们俩觉得我教给荣儿的法子如何?”
张二嫂看了眼乌长离,应道:“奶奶所说必是有道理的。”
乌长离点头道:“嫂嫂说得对。”
老夫人呵呵地笑了一声,道:“两个滑头,专哄我老婆子。罢了罢了,世道如此,保全自身已是不易,又岂可贪图富贵?只愿老头子在天之灵,保佑着我们老张家。”
张二哥依照老夫人所托,与起义的矿工们达成约定,自后几日双方都安然无恙,乌长离也借机出城祭拜了老夫子,回来后老夫人交给她一封信,说是竹杖老人生前专门留给她的。
乌长离打开一看,内中说如若她路过邛城,希望她可以替他再祭告一次老友。乌长离自然不会拒绝,次日便要出城,临行前老夫人和张二嫂给她准备了不少干粮,交代她路上当心。
乌长离收拾行囊,再次踏上路途,刚走出城门,跑来几个人拦住了她的去路。
“姑娘留步!”跟来的是一个壮实青年,宽额阔面,一身腱子肉,平平看去有些怖人。
乌长离猜测此人便是田羊,此地起义军的首领。
青年对她拱拱手:“听闻姑娘是张家的亲戚,此番祭拜过张太爷,又要去往何处?”他身后的几个打手围拢过来,手中拿着镰刀。
乌长离不着痕迹地打量这几人,应道:“阁下是怕我走漏消息?”
这群人未必有什么过人的才能,却要斩草除根似的杀光官府之人,必然是怕周朝来人镇压。
田羊没想到这小女子竟然这样直截了当地说出他的来意,又见她面上没有丝毫畏怯,讪讪道:“姑娘聪明,我田羊是个粗人,见不得官府那些架子就抄起家伙反了。不过,现在天底下哪一块地安生?我不是怕周贼,只是还差些人手,所以不愿现在跟他们交手。”
弯弯绕绕这一大圈,意思还是怕周朝官兵。
乌长离道:“你们能安然无恙到今天,不是周朝不知道,只是大雪封山,来不了而已。”
“你!”田羊气恼,正欲发作,乌长离不紧不慢地继续说:“阁下既然决意起义,就该想到官府会来镇压,一味畏缩,究竟是为了你一己私利,还是真的要反抗不平和压迫?”
田羊闻言,脸色一阵白一阵青,半晌说不出话来。
乌长离道:“如果是前者,周朝要灭你比捏死一只蚂蚁还要容易,如果是后者,何不整顿部伍,与外界起义军联盟,这样还有几分胜算。”
她徐徐道来,没有一丝咄咄逼人之意。
田羊听了她的话,略略低首,面露惭色,“姑娘好见识。”
乌长离淡淡一笑:“阁下谬赞,这个道理其实你也明白,只是没想好怎么做。”
这话的确说到田羊心坎里了,他抬起脸,憨厚的脸上扬起笑容,“那姑娘有何高见?”
乌长离摇摇头:“我见识也就到此为止了,你若真的想有一番作为,不妨请教另一位高人。”
田羊喜道:“哪位?”
乌长离道:“张家老夫人。”
“老夫人?”田羊单知道张老夫人待人很慈和,他幼时家贫,曾在她那里得过年糕吃。
“老夫人见多识广,处乱不惊,只要你好生对待张家老少,老夫人定然愿意指点你。”乌长离道。
田羊若有所思地点点头,拱手谢道:“多谢姑娘。”
乌长离点了点头:“嗯,你们的事我不会告诉任何人,但我确还有要事在身,先告辞了。”她转身出城,拦在跟前的两个人不自觉地让开路来。
田羊少见这样不卑不亢的女子,忙喊道:“姑娘,听人说芋头山那块雪崩了,路不通的,你不如改日再走吧!”
乌长离已经踏出几步远,回头道:“多谢相告。”言毕,戴上斗笠远远地去了,田羊一行人也回转城中。
乌长离步行了大半个时辰,到了芋头山底下,看见河里由上至下堆满厚厚白雪,山形又被云雾遮蔽,不知道上面状况,这条路必然是行不通了,于是折向西南方的小路,绕过两座小山岭,绕到了芋头山东面,这里的小河沟也埋着雪,只是比西面要少很多,落在石岸的雪化了些许。
乌长离一边观察山况,一边走过木桥,沿着河岸继续往东走时,忽然看到河岸下似有一个人影。
她走过去一看,这人黑衫破烂,脸上满是泥污,手里牢牢抓着一把弯刀。
乌长离视线落在弯刀上,心里骤然闪过数个画面,她沉思片刻,抬手拂去那人面上的泥土,一张沾血的俊俏脸庞显露出来,令她神情微滞。
是仇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