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过年这种事好像跟月江没什么关系,她没有家人。今年多了一个康谷,这也是一个没家的孩子。月江拿了一把钥匙给康谷,收留他的同时也可以让他帮忙看院子。这两人好像对过年都没什么热情,两人平静地吃完饭然后各自回房间,静静听着屋外的爆竹声。
月江又拿出那把佩刀开始擦拭,她没事的时候总是小心保养这把刀。
子时的时候康谷被爆竹声吵醒,他起来喝水发现月江的房间还亮着灯于是过去看了一眼。
月江的房门关着,可是窗棂上映出她擦刀的身影。
“姐,还没睡啊。”康谷轻轻地敲了敲门。
“睡不着,有事?”月江拉开门。
康谷挠挠头:“也没事,就是看你没睡过来看看。”
“哦。”
“姐,要不然我们出去看别人放炮仗。你这动静怪吓人的,过年磨刀不吉利。”本来想要退出去的康谷有把头伸进来补充了一句。
月江看看油灯,又看看窗上的影子,她默默地换了一个位置。
“我明日轮值,一会儿就睡。”
“那我也睡。”康谷拉上门离开。
年后几乎没什么事,月江花了更多的时间去案牍库查阅卷宗。林秋除了轮值会来一下北院,剩下的时候几乎都在陪家人。
除非是特别重大的案件,一般都不会在过年期间动用北院。这种清闲的状态会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十五以后就难说了。
月江总感觉过完大年会来桩大案,能把人累死烦死的那种。
那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感觉挥之不去,她愈发焦虑,焦虑的时候只能继续打理她的兵器,尽一切所能做好准备应对突发状况。
刀已经磨得比镜子还亮了。
康谷每天半夜起来上茅房都能听到磨刀声。起初被吓个半死,时间久了也就适应了。他改掉了睡前喝水的习惯,为了半夜不起床,即便这样依旧没法一觉睡到天亮。他以前会半夜起来看看他娘,时间久了总会在夜里醒一两次。
这种诡异又枯燥的日子持续一段时间也就习惯了,现在康谷已经能对月江的怪异行为视而不见。
初三的时候康谷就回医馆去上工,月江一直休息到初六才回玄天府。
回去的第一天又是集议,不出意外就是宣布改制的事情。不算正式宣布,只是先私底下跟这几个领队通通气,顺便征集一下。楚文州絮絮叨叨说了半天,从改制的原由到改制的方案,最后才让这几个领队写下想要的队员名单。
月江最先交上去,沈规小声地问她写了哪几个人。
“我谁的名字都没写,分给我是谁就是谁。”
月江是谁的名字都没写,但是她写了一句话,需征求更多的意见。言下之意这事最好还是问问别人的意思,不能光他们自己在这选人,也要看别人愿不愿意来这个队伍。
按照初步的方案,现在一共分成七队,每队各带领六名校尉。
“正好四十九人,跟炼丹似的。”沈规嘀咕道。
月江问:“我记得我们北院不止这点人,剩下人呢?”
“我们这四十九人是专门拿来处理京城以外的案子,我可真是个劳碌命啊。其余的人一部分负责京城内的稳定,还有一部分年纪大了被调派去别的职位,有当教头的有去南院的。”
越是重要的事情就拖得越久,这一次试探之后也不知要再等多久才能有下一步的进展。改制总归是大事,需得慎之又慎。不过今天这么一来,这个消息马上就会在内部传开,这事也算是板上钉钉了。
在正是改制之前,这群北院的校尉仍然是块砖,哪有需要往哪搬。
月江又忙里偷闲地混了一段日子。
大概是悠闲的日子过久了,她便有了贪玩的心思。她怀念起以前在闻莺坊的日子,简单又快乐,身边的人似乎都对她很友好。这种友好不是表面上的客气,而是每天可以不用那么警惕,不用防着那一群为讨生活卖艺的小女子。
正月十五的京城才是一年中最热闹的时候,这时候大街小巷都挂满了花灯。月江是懒得弄这些的,楚文州这一天没给她排班,她就已经是谢天谢地了。
康谷傍晚的时候从医馆回来发现大门的屋檐下挂着一个花灯,他以为是月江挂上去的。
月江也不知道这个花灯是谁挂的,她一下午都在院子里吭哧吭哧地刨地。墙角边的那一片泥地她总觉得可以种什么,现在先把土翻好,等到天气转暖她就去买种子。
“不知道,大概是邻居帮忙给挂的吧。”
康谷又出去看了看街坊四邻,这一条巷子家家户户门口都挂了花灯,只不过他们家门口的最丑。
一个非常简陋的荷花灯,花瓣扎得大小不一,颜色也涂得深深浅浅。
月江打了水洗去满手的泥,她对康谷道:“今晚上出去玩,别在家里吃了。”
“我们还是先吃了饭再出去吧,过节的时候外面卖的东西贵。”虽不是康谷出钱,可他节约惯了,出去吃对他来说是件奢侈的事情。
月江拍了拍他的肩膀:“我想去吃百味斋的烤鱼,你陪我去。”
百味斋在闻莺坊那一条街,闻莺坊的姑娘爱吃,经常会去那里点菜,月江也跟着吃了不少。便宜量多味道好,所以这个地方生意一直都很好。
他们去得晚,这时候百味斋没有座位了,好多座位都已经被预定了,他们只能在店在排队等候。
“算了,又不是非得吃这一家,我们可以去别的地方吃。”康谷拉了拉月江的衣袖。
月江也不愿意等:“好,我们换一家。”
刚转身就看见闻莺坊的那群姑娘。月江还没来得及开口,街对面的姑娘就先看见了她。
玉兰最先挥手喊道:“快看那是谁呀,那人是不是月江。”
“好像是。”
“她怎么会在这儿,该不会是回来看我们的吧。”
街对面一群姑娘兴奋地挥着手,月江笑了笑走上前去说话。
“你们这是去哪儿?”
玉兰拉着月江的手上上下下打量起来,“半年不见怎么憔悴了,是不是外面伙食不好,不好就回来我们绝对不会让你饿着。”
一旁的翠柳拍了一下玉兰的胳膊,“你别胡说了,胡姑姑说月江去当官去了,怎么会吃不好,一定是公务繁忙累得。”
“也不一定哦,有可能是想我们想的,是不是呀?”
“那今天这是专门来看我们的吗?”
人多总是特别闹热,闻莺坊的姑娘们七嘴八舌,月江根本插不上话,只能看着她们笑笑。
“你们今晚上不开张吗?”好不容易等到安静一点,月江才提问。
玉兰道:“我们今晚上去朱雀大街表演,有个大老板在那边搭台,请了好几家乐坊轮流表演,我们也在其中。一起过去呀,去晚了就没位置了,到时候肯定人多。”说着拉起月江上车。
月江赶紧招手让康谷跟上。
就这样月江和康谷坐闻莺坊的车去了朱雀大街,为了不打扰这些姑娘准备,她和康谷去附近闲逛。
这时候天已黑,街边的彩灯被一一点亮。
长街彩灯,流光溢彩。
康谷第一次看见这样的场景,惊得合不拢嘴,一路上都在兴奋的东张西望。
街上的人越来越多,月江在这个时候‘老毛病’犯了。她又开始留意四面八方的布局,前方路口有几个摊位,后边商铺门口站着几个人。那些摊贩说话举止是否有异样,那些游人身上可藏有利器。她的脑子里瞬间浮现出京城的地图,然后不由自主地开始猜测附近哪些地方有暗哨。
街上的人越多,她的警惕性就越高,警惕带来的更多是焦虑,所以在这样的环境下她根本不可能放松。
她眼中没有花灯,只有人。前后左右的人,穿什么衣服长什么样,拿着什么东西说着什么话。
这样走了一段路她觉得脑子一直嗡嗡地响,看了看前面蹦蹦跳跳地康谷,她觉得自己是不是有什么病。
“康谷,吃元宵吗?”月江指着一个路边摊,她随手指的,她现在想坐一会儿。
让康谷去酒楼吃饭他扭扭捏捏不愿意,请他吃路边摊他倒是答应得爽快。看着那发自内心的笑容,月江在心里感慨这孩子也太好养活了。
元宵摊摆在巷子口,巷子里摆了几张桌子。月江和康谷坐下,一人点了一大碗元宵。康谷正是长个子的时候,胃口特别好。月江的饭量不稳定,压力大的时候就容易吃得多。
周围陆陆续续有客人坐下,她们来得早所以元宵很快就端了上来。
正准备吃就听到身后的老板说:“这位公子暂时没空桌了,要不然你和那一桌挤挤,拼个桌。”
月江用余光瞟了瞟旁边的几张桌子,都坐满了人,唯独自己这张桌子只坐了两人。拼桌的话自然是拼到自己这桌。
她不动声色地吃元宵,等着身后那人坐到身边。
“你们两个坐这儿正好,就这里还剩两个空位置。”老板热情地招呼人坐下。
月江抬起头来正对着一双笑意盈盈的眼睛。
“好久不见。”
月江又拿出那把佩刀开始擦拭,她没事的时候总是小心保养这把刀。
子时的时候康谷被爆竹声吵醒,他起来喝水发现月江的房间还亮着灯于是过去看了一眼。
月江的房门关着,可是窗棂上映出她擦刀的身影。
“姐,还没睡啊。”康谷轻轻地敲了敲门。
“睡不着,有事?”月江拉开门。
康谷挠挠头:“也没事,就是看你没睡过来看看。”
“哦。”
“姐,要不然我们出去看别人放炮仗。你这动静怪吓人的,过年磨刀不吉利。”本来想要退出去的康谷有把头伸进来补充了一句。
月江看看油灯,又看看窗上的影子,她默默地换了一个位置。
“我明日轮值,一会儿就睡。”
“那我也睡。”康谷拉上门离开。
年后几乎没什么事,月江花了更多的时间去案牍库查阅卷宗。林秋除了轮值会来一下北院,剩下的时候几乎都在陪家人。
除非是特别重大的案件,一般都不会在过年期间动用北院。这种清闲的状态会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十五以后就难说了。
月江总感觉过完大年会来桩大案,能把人累死烦死的那种。
那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感觉挥之不去,她愈发焦虑,焦虑的时候只能继续打理她的兵器,尽一切所能做好准备应对突发状况。
刀已经磨得比镜子还亮了。
康谷每天半夜起来上茅房都能听到磨刀声。起初被吓个半死,时间久了也就适应了。他改掉了睡前喝水的习惯,为了半夜不起床,即便这样依旧没法一觉睡到天亮。他以前会半夜起来看看他娘,时间久了总会在夜里醒一两次。
这种诡异又枯燥的日子持续一段时间也就习惯了,现在康谷已经能对月江的怪异行为视而不见。
初三的时候康谷就回医馆去上工,月江一直休息到初六才回玄天府。
回去的第一天又是集议,不出意外就是宣布改制的事情。不算正式宣布,只是先私底下跟这几个领队通通气,顺便征集一下。楚文州絮絮叨叨说了半天,从改制的原由到改制的方案,最后才让这几个领队写下想要的队员名单。
月江最先交上去,沈规小声地问她写了哪几个人。
“我谁的名字都没写,分给我是谁就是谁。”
月江是谁的名字都没写,但是她写了一句话,需征求更多的意见。言下之意这事最好还是问问别人的意思,不能光他们自己在这选人,也要看别人愿不愿意来这个队伍。
按照初步的方案,现在一共分成七队,每队各带领六名校尉。
“正好四十九人,跟炼丹似的。”沈规嘀咕道。
月江问:“我记得我们北院不止这点人,剩下人呢?”
“我们这四十九人是专门拿来处理京城以外的案子,我可真是个劳碌命啊。其余的人一部分负责京城内的稳定,还有一部分年纪大了被调派去别的职位,有当教头的有去南院的。”
越是重要的事情就拖得越久,这一次试探之后也不知要再等多久才能有下一步的进展。改制总归是大事,需得慎之又慎。不过今天这么一来,这个消息马上就会在内部传开,这事也算是板上钉钉了。
在正是改制之前,这群北院的校尉仍然是块砖,哪有需要往哪搬。
月江又忙里偷闲地混了一段日子。
大概是悠闲的日子过久了,她便有了贪玩的心思。她怀念起以前在闻莺坊的日子,简单又快乐,身边的人似乎都对她很友好。这种友好不是表面上的客气,而是每天可以不用那么警惕,不用防着那一群为讨生活卖艺的小女子。
正月十五的京城才是一年中最热闹的时候,这时候大街小巷都挂满了花灯。月江是懒得弄这些的,楚文州这一天没给她排班,她就已经是谢天谢地了。
康谷傍晚的时候从医馆回来发现大门的屋檐下挂着一个花灯,他以为是月江挂上去的。
月江也不知道这个花灯是谁挂的,她一下午都在院子里吭哧吭哧地刨地。墙角边的那一片泥地她总觉得可以种什么,现在先把土翻好,等到天气转暖她就去买种子。
“不知道,大概是邻居帮忙给挂的吧。”
康谷又出去看了看街坊四邻,这一条巷子家家户户门口都挂了花灯,只不过他们家门口的最丑。
一个非常简陋的荷花灯,花瓣扎得大小不一,颜色也涂得深深浅浅。
月江打了水洗去满手的泥,她对康谷道:“今晚上出去玩,别在家里吃了。”
“我们还是先吃了饭再出去吧,过节的时候外面卖的东西贵。”虽不是康谷出钱,可他节约惯了,出去吃对他来说是件奢侈的事情。
月江拍了拍他的肩膀:“我想去吃百味斋的烤鱼,你陪我去。”
百味斋在闻莺坊那一条街,闻莺坊的姑娘爱吃,经常会去那里点菜,月江也跟着吃了不少。便宜量多味道好,所以这个地方生意一直都很好。
他们去得晚,这时候百味斋没有座位了,好多座位都已经被预定了,他们只能在店在排队等候。
“算了,又不是非得吃这一家,我们可以去别的地方吃。”康谷拉了拉月江的衣袖。
月江也不愿意等:“好,我们换一家。”
刚转身就看见闻莺坊的那群姑娘。月江还没来得及开口,街对面的姑娘就先看见了她。
玉兰最先挥手喊道:“快看那是谁呀,那人是不是月江。”
“好像是。”
“她怎么会在这儿,该不会是回来看我们的吧。”
街对面一群姑娘兴奋地挥着手,月江笑了笑走上前去说话。
“你们这是去哪儿?”
玉兰拉着月江的手上上下下打量起来,“半年不见怎么憔悴了,是不是外面伙食不好,不好就回来我们绝对不会让你饿着。”
一旁的翠柳拍了一下玉兰的胳膊,“你别胡说了,胡姑姑说月江去当官去了,怎么会吃不好,一定是公务繁忙累得。”
“也不一定哦,有可能是想我们想的,是不是呀?”
“那今天这是专门来看我们的吗?”
人多总是特别闹热,闻莺坊的姑娘们七嘴八舌,月江根本插不上话,只能看着她们笑笑。
“你们今晚上不开张吗?”好不容易等到安静一点,月江才提问。
玉兰道:“我们今晚上去朱雀大街表演,有个大老板在那边搭台,请了好几家乐坊轮流表演,我们也在其中。一起过去呀,去晚了就没位置了,到时候肯定人多。”说着拉起月江上车。
月江赶紧招手让康谷跟上。
就这样月江和康谷坐闻莺坊的车去了朱雀大街,为了不打扰这些姑娘准备,她和康谷去附近闲逛。
这时候天已黑,街边的彩灯被一一点亮。
长街彩灯,流光溢彩。
康谷第一次看见这样的场景,惊得合不拢嘴,一路上都在兴奋的东张西望。
街上的人越来越多,月江在这个时候‘老毛病’犯了。她又开始留意四面八方的布局,前方路口有几个摊位,后边商铺门口站着几个人。那些摊贩说话举止是否有异样,那些游人身上可藏有利器。她的脑子里瞬间浮现出京城的地图,然后不由自主地开始猜测附近哪些地方有暗哨。
街上的人越多,她的警惕性就越高,警惕带来的更多是焦虑,所以在这样的环境下她根本不可能放松。
她眼中没有花灯,只有人。前后左右的人,穿什么衣服长什么样,拿着什么东西说着什么话。
这样走了一段路她觉得脑子一直嗡嗡地响,看了看前面蹦蹦跳跳地康谷,她觉得自己是不是有什么病。
“康谷,吃元宵吗?”月江指着一个路边摊,她随手指的,她现在想坐一会儿。
让康谷去酒楼吃饭他扭扭捏捏不愿意,请他吃路边摊他倒是答应得爽快。看着那发自内心的笑容,月江在心里感慨这孩子也太好养活了。
元宵摊摆在巷子口,巷子里摆了几张桌子。月江和康谷坐下,一人点了一大碗元宵。康谷正是长个子的时候,胃口特别好。月江的饭量不稳定,压力大的时候就容易吃得多。
周围陆陆续续有客人坐下,她们来得早所以元宵很快就端了上来。
正准备吃就听到身后的老板说:“这位公子暂时没空桌了,要不然你和那一桌挤挤,拼个桌。”
月江用余光瞟了瞟旁边的几张桌子,都坐满了人,唯独自己这张桌子只坐了两人。拼桌的话自然是拼到自己这桌。
她不动声色地吃元宵,等着身后那人坐到身边。
“你们两个坐这儿正好,就这里还剩两个空位置。”老板热情地招呼人坐下。
月江抬起头来正对着一双笑意盈盈的眼睛。
“好久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