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且得闲冬日年尾迎亲友】
何良明白姚栩意有所指,了然道:“以是你才叫我千万不能抢在王学士前头指责誊录官?为的是能够在后面理所当然地帮叶兄说话?”
“当然,如此才好把叶兄正大光明地摘出来。”月仙赞许地道。
“阿栩,我多问一句,你是不是早就知道事情最后会演变成这样子?”
唔……月仙犯了难,其实不想明白地告诉何良,她冷眼看了几天就猜到有人要坏事。
誊录官中多的是早就习惯了蒙混过关的人,况且,等实录编纂完,他们中的大部分人,还得老老实实回到原先供职的衙门去。
如今不过是恰好借着叶颀的光,再做个努力的假模样罢了——得个好评价,下次再有这种清闲美差,自然也还能够顺理成章地来。
叶颀是一门心思扑在誊录上,他却没法约束其他人追名逐利的心思。
姚栩不做声,落在何良眼里就和默认没有差别。
“学士们既然明察秋毫,为何单独告诫叶兄,反而不去训导那些好吃懒做却偏要随波逐流的人?”何良想起叶颀平静却失落的面容,免不了要为他鸣不平。
同那群小人计较,只会是按下葫芦起了瓢。
“盖因叶兄是旁人眼中的聪明人,旁人以他的言行举止为参照。”月仙背着手,漫不经心地玩着袖中的手串。
“四两拨千斤……”何良叹道;“这事最后定然落到竹修头上,难怪贤弟嘱咐我务必替他澄清。”
真是可笑,他们当叶颀是聪明人,殊不知翰林院真正聪明的人,是从头到尾隔岸观火的姚栩。
“阿栩,”何良欲言又止,还是在姚栩疑惑的目光中开了口,“我是说,如果,如果我没有来找你拿主意,你是否也会出手,帮竹修一把?”
“不会。”月仙回答得干脆。
何良一瞬间好像看到自家同样脾气执拗的小弟,“你啊,口是心非,言不由衷。”
叶颀全然不知何良找过姚栩,怅然问道:“子善,你说阿栩会不会觉得我这样急功近利,实在好笑?”
“竹修,我就知道你必会多心。”何良一把按住他的手,“你信我,阿栩只是面冷心热,他绝非以宫笑角之辈!”
何子善一定和他的弟弟感情很深,叶颀想。
不然他怎么会如此偏心阿栩。
昭兴六年,腊月中旬。
冬雪落了第三场,月仙畏寒,无奈同僚都是男子,从未见谁怀里揣着手炉。她只好将手藏在宽大的官袍袖子下,来回揉搓取暖。
《康宗实录》的编纂,应承着年景,也终于进入尾声。
总裁陈同上书,请昭兴帝为《康宗实录》御制序文,以冠篇首。
薛放思量几日,自觉对先帝了解程度恐不及嘉宁朝一干得力臣子,因而不敢贸然执笔。
臣下亦无人敢催,一晃就拖到了腊月二十。
年关将至,各部官员大多已经松散了心思。
毕竟甭管忠臣奸臣、好人歹人,大家都是要过年的,天大的篓子也不会挑在这个普天同庆的节骨眼捅出来。
翰林院亦不外如是。
何良一直想找个机会拉进姚栩和叶颀的关系,最近清闲,正合适大家聚一聚,把话说开,顺带着消除竹修对阿栩的成见。
天寒地冻的隆冬时节,屋外北风卷起冰雪,冷得刺骨。月仙灵机一动,打算在腊月二十四那天叫上连濯,同叶颀、何良一道,来家中梅园赏花。
叶颀拿着姚栩的请帖简直受宠若惊,“这岂不是说,咱们也有机会去拜见姚大学士和姚郎中?”
不等何良接茬,他早已按捺不住心中的期待:“没准还能去看看姚家的藏书阁!”
不光是温文尔雅的状元郎神飞天外,何良亦对大名鼎鼎的藏书阁心驰神往。
很快,两位年轻的翰林就发现,去姚府做客,要想不失礼数,并没有那么简单。
叶颀虽然之前拜谢过会试的两位主考官,但当时毕竟是金榜高中之后合情合理地登门致谢,只是略备薄礼,贵在亲致谢意。
何良则是来京之后还未登过任何一位官员的门,他和叶颀两个人大眼瞪小眼,俱是一筹莫展。
如今作为姚栩的同年、同僚,甚至朋友,登门拜访,自然与上述情况皆不相同。
叶颀急得在庑房内团团转,“这可怎么办,短短四天,叫人如何备礼……”
“竹修兄,你先坐下。”何良叫叶颀晃得眼前都快出重影了,他又翻出请帖读了一遍,“阿栩只说要赏花品茗,友人闲谈一场。若是特意准备贵重的礼物,反而显得咱们急于攀附。”
姚家家风清高,最看不上巴结奉承之举,哪怕别人巴结奉承的对象就是姚家。
更何况他们是受阿栩的邀请,若是还特特准备礼物给姚大学士和姚大人,真就太不懂规矩了。
掂量明白,叶颀也不来回打转了,他看向何良,突然想到一个好主意。
何良原想着今年就把未过门的妻子接来京城完婚,谁料在他的家乡淇州,今年先是连月大旱,紧跟着又是一场洪灾。朝廷拨下赈灾粮款,但依旧无法遏制当地流民逃窜的乱象。
姑娘的娘家担心贼寇横行,怕女儿在路上有所闪失,便决定推迟一年送嫁。何良近来得空,才置办好了宅院,又火急火燎地布置起来。
叶颀就笑他,“春天衔泥筑巢的燕子都不及咱们何编修勤快!”
何良只横他一眼,“笑归笑,但她说过,想要一个一年四季都有花开的小院子,我得守信践诺。”
叶修撰的好点子就是由此而来。
冬日赏花,姚府有梅,他们便带些旁的,正好凑个雅趣。
两人一拍即合,结伴往右安门外的花市大街去选了几盆水仙和山茶,都是冬月里的花期。水仙玲珑馥郁,山茶饱满瑰丽,也算是相称相宜。
月仙也是第一次请友人来家中做客,张氏知道她自作主张下了请帖,差点闹得明照院里鸡飞狗跳,“你这孩子怎么不早知会我一声?二房你的姐姐们不日就要回来了,这下子又要安置姑娘们,又要招待客人们,是要累死你娘呀!”
对上女儿怔愣的面孔,张氏心头又涌上一阵酸涩:跟月儿一般大的姑娘家,这个年纪,往往是隔三差五相互下帖子办诗文会、赏花宴。
月儿呢,见天提心吊胆扮男子,一点都看不出小姑娘模样了。
所以同一件事,在张氏眼中,需要考虑的是内宅姑娘们的吃穿用度,而月仙心中,首先想到的是她二伯姚岸的仕途。
姚岸去年年底才迁了从六品绛州同知,绛州靠近西北边境,北地邻国虽然已经同大彰相安无事多年,但一直不忘厉兵秣马。知州为人谨慎,不敢掉以轻心,姚岸作为同知,就任之后日日跟着督导关卡巡防。
祖母时常抱怨,这个儿子像是丢在了绛州,连家信都甚少寄回。
二伯实在难得回京一趟。
月仙欣慰地道:“这下骨肉团圆,祖父祖母肯定开心!”
张氏抬手扶了扶发髻上的步摇,今日她张罗着收拾二房的宁海院,太久没住人的院子怕下人们打扫得不彻底,特意亲自跟过去盯着。
折腾下来累得她够呛,声音里也透着倦意,“要是你二伯和二伯母一同回来倒好了,二房的姑娘叫亲娘照看着最合适。我这个做婶母的,万一照顾不周,那才难办。”
原来这次回京的,只有二伯的两个女儿,且都是为了婚事。
姚岸膝下有三女,皆为夫人蒋氏所出,长女姚姗已经出嫁。作为姚家的长孙女,姚姗的婚事是由祖父亲自订下的。
是一桩,很奇怪的婚事。
二伯母蒋氏当年是极不情愿的,甚至为此和二伯大吵一架。二伯自然不会因为妻子的吵闹去驳自己父亲的面子,不过二伯母到底不是一无所获——祖父松了口,余下两个女儿的婚事,全凭他们夫妇自己做主。
于是毫不意外地,蒋氏就把次女姚婵许给了年纪相仿的娘家侄子,只等明年蒋公子考过院试来个双喜临门。
现在还没着落的,只有姚婉。
月仙明白母亲发愁的缘由了,二房这时候把姚婵送回来,那是为了安心备嫁,明年风风光光地从学士府出门。姚婵只需要安安静静地守在自己的绣阁里绣嫁妆,根本不劳母亲费心。
被捎上的姚婉,才是要让母亲操心的那一个。
无他,蒋氏已经将一个女儿贴补给了娘家,自然不会将姚婉也嫁过去。
姚岸的官运虽然算不上差,但比起他一鸣惊人的父亲以及翰林出身的弟弟,还是逊色太多。
蒋氏心道这可不成,长女姗娘远嫁眉州老家,次女婵娘跟着侄子还不知道以后要落在何处——虽然她嫂子一再表示侄子勤勉又上进,但哪有人会说自己儿子不好呢?
就是她的桂儿,哪怕乡试还没过,那也是她眼里心里一等一的好儿郎。
又不是所有人都能像三房的小儿子一样。
话又说回来了,正因为姚栩实乃凤毛麟角,婉娘作为他的姐姐,才更要借弟弟的光,说上一门好亲事!
三房的月儿听说病得越来越厉害,一直在城郊静养用药也不见好。除了月儿这个亲姐姐,姚栩的姐姐,当然就数自己的女儿们了。
至于大房的娟娘,蒋氏根本没放在眼里,她一个抱养过来给人解闷的,哪算得上什么正经亲戚。
关起门来,都是亲戚,只道一笔写不出两个姚字。可到外面去问,谁不知道,眉州和京城两个姚字,每一笔每一画都是云泥之差。
张氏很头疼,蒋氏送姚婉回来,摆明了是要高嫁的。
京城遍地王公贵族,谁知道她究竟想攀哪一枝。
何良明白姚栩意有所指,了然道:“以是你才叫我千万不能抢在王学士前头指责誊录官?为的是能够在后面理所当然地帮叶兄说话?”
“当然,如此才好把叶兄正大光明地摘出来。”月仙赞许地道。
“阿栩,我多问一句,你是不是早就知道事情最后会演变成这样子?”
唔……月仙犯了难,其实不想明白地告诉何良,她冷眼看了几天就猜到有人要坏事。
誊录官中多的是早就习惯了蒙混过关的人,况且,等实录编纂完,他们中的大部分人,还得老老实实回到原先供职的衙门去。
如今不过是恰好借着叶颀的光,再做个努力的假模样罢了——得个好评价,下次再有这种清闲美差,自然也还能够顺理成章地来。
叶颀是一门心思扑在誊录上,他却没法约束其他人追名逐利的心思。
姚栩不做声,落在何良眼里就和默认没有差别。
“学士们既然明察秋毫,为何单独告诫叶兄,反而不去训导那些好吃懒做却偏要随波逐流的人?”何良想起叶颀平静却失落的面容,免不了要为他鸣不平。
同那群小人计较,只会是按下葫芦起了瓢。
“盖因叶兄是旁人眼中的聪明人,旁人以他的言行举止为参照。”月仙背着手,漫不经心地玩着袖中的手串。
“四两拨千斤……”何良叹道;“这事最后定然落到竹修头上,难怪贤弟嘱咐我务必替他澄清。”
真是可笑,他们当叶颀是聪明人,殊不知翰林院真正聪明的人,是从头到尾隔岸观火的姚栩。
“阿栩,”何良欲言又止,还是在姚栩疑惑的目光中开了口,“我是说,如果,如果我没有来找你拿主意,你是否也会出手,帮竹修一把?”
“不会。”月仙回答得干脆。
何良一瞬间好像看到自家同样脾气执拗的小弟,“你啊,口是心非,言不由衷。”
叶颀全然不知何良找过姚栩,怅然问道:“子善,你说阿栩会不会觉得我这样急功近利,实在好笑?”
“竹修,我就知道你必会多心。”何良一把按住他的手,“你信我,阿栩只是面冷心热,他绝非以宫笑角之辈!”
何子善一定和他的弟弟感情很深,叶颀想。
不然他怎么会如此偏心阿栩。
昭兴六年,腊月中旬。
冬雪落了第三场,月仙畏寒,无奈同僚都是男子,从未见谁怀里揣着手炉。她只好将手藏在宽大的官袍袖子下,来回揉搓取暖。
《康宗实录》的编纂,应承着年景,也终于进入尾声。
总裁陈同上书,请昭兴帝为《康宗实录》御制序文,以冠篇首。
薛放思量几日,自觉对先帝了解程度恐不及嘉宁朝一干得力臣子,因而不敢贸然执笔。
臣下亦无人敢催,一晃就拖到了腊月二十。
年关将至,各部官员大多已经松散了心思。
毕竟甭管忠臣奸臣、好人歹人,大家都是要过年的,天大的篓子也不会挑在这个普天同庆的节骨眼捅出来。
翰林院亦不外如是。
何良一直想找个机会拉进姚栩和叶颀的关系,最近清闲,正合适大家聚一聚,把话说开,顺带着消除竹修对阿栩的成见。
天寒地冻的隆冬时节,屋外北风卷起冰雪,冷得刺骨。月仙灵机一动,打算在腊月二十四那天叫上连濯,同叶颀、何良一道,来家中梅园赏花。
叶颀拿着姚栩的请帖简直受宠若惊,“这岂不是说,咱们也有机会去拜见姚大学士和姚郎中?”
不等何良接茬,他早已按捺不住心中的期待:“没准还能去看看姚家的藏书阁!”
不光是温文尔雅的状元郎神飞天外,何良亦对大名鼎鼎的藏书阁心驰神往。
很快,两位年轻的翰林就发现,去姚府做客,要想不失礼数,并没有那么简单。
叶颀虽然之前拜谢过会试的两位主考官,但当时毕竟是金榜高中之后合情合理地登门致谢,只是略备薄礼,贵在亲致谢意。
何良则是来京之后还未登过任何一位官员的门,他和叶颀两个人大眼瞪小眼,俱是一筹莫展。
如今作为姚栩的同年、同僚,甚至朋友,登门拜访,自然与上述情况皆不相同。
叶颀急得在庑房内团团转,“这可怎么办,短短四天,叫人如何备礼……”
“竹修兄,你先坐下。”何良叫叶颀晃得眼前都快出重影了,他又翻出请帖读了一遍,“阿栩只说要赏花品茗,友人闲谈一场。若是特意准备贵重的礼物,反而显得咱们急于攀附。”
姚家家风清高,最看不上巴结奉承之举,哪怕别人巴结奉承的对象就是姚家。
更何况他们是受阿栩的邀请,若是还特特准备礼物给姚大学士和姚大人,真就太不懂规矩了。
掂量明白,叶颀也不来回打转了,他看向何良,突然想到一个好主意。
何良原想着今年就把未过门的妻子接来京城完婚,谁料在他的家乡淇州,今年先是连月大旱,紧跟着又是一场洪灾。朝廷拨下赈灾粮款,但依旧无法遏制当地流民逃窜的乱象。
姑娘的娘家担心贼寇横行,怕女儿在路上有所闪失,便决定推迟一年送嫁。何良近来得空,才置办好了宅院,又火急火燎地布置起来。
叶颀就笑他,“春天衔泥筑巢的燕子都不及咱们何编修勤快!”
何良只横他一眼,“笑归笑,但她说过,想要一个一年四季都有花开的小院子,我得守信践诺。”
叶修撰的好点子就是由此而来。
冬日赏花,姚府有梅,他们便带些旁的,正好凑个雅趣。
两人一拍即合,结伴往右安门外的花市大街去选了几盆水仙和山茶,都是冬月里的花期。水仙玲珑馥郁,山茶饱满瑰丽,也算是相称相宜。
月仙也是第一次请友人来家中做客,张氏知道她自作主张下了请帖,差点闹得明照院里鸡飞狗跳,“你这孩子怎么不早知会我一声?二房你的姐姐们不日就要回来了,这下子又要安置姑娘们,又要招待客人们,是要累死你娘呀!”
对上女儿怔愣的面孔,张氏心头又涌上一阵酸涩:跟月儿一般大的姑娘家,这个年纪,往往是隔三差五相互下帖子办诗文会、赏花宴。
月儿呢,见天提心吊胆扮男子,一点都看不出小姑娘模样了。
所以同一件事,在张氏眼中,需要考虑的是内宅姑娘们的吃穿用度,而月仙心中,首先想到的是她二伯姚岸的仕途。
姚岸去年年底才迁了从六品绛州同知,绛州靠近西北边境,北地邻国虽然已经同大彰相安无事多年,但一直不忘厉兵秣马。知州为人谨慎,不敢掉以轻心,姚岸作为同知,就任之后日日跟着督导关卡巡防。
祖母时常抱怨,这个儿子像是丢在了绛州,连家信都甚少寄回。
二伯实在难得回京一趟。
月仙欣慰地道:“这下骨肉团圆,祖父祖母肯定开心!”
张氏抬手扶了扶发髻上的步摇,今日她张罗着收拾二房的宁海院,太久没住人的院子怕下人们打扫得不彻底,特意亲自跟过去盯着。
折腾下来累得她够呛,声音里也透着倦意,“要是你二伯和二伯母一同回来倒好了,二房的姑娘叫亲娘照看着最合适。我这个做婶母的,万一照顾不周,那才难办。”
原来这次回京的,只有二伯的两个女儿,且都是为了婚事。
姚岸膝下有三女,皆为夫人蒋氏所出,长女姚姗已经出嫁。作为姚家的长孙女,姚姗的婚事是由祖父亲自订下的。
是一桩,很奇怪的婚事。
二伯母蒋氏当年是极不情愿的,甚至为此和二伯大吵一架。二伯自然不会因为妻子的吵闹去驳自己父亲的面子,不过二伯母到底不是一无所获——祖父松了口,余下两个女儿的婚事,全凭他们夫妇自己做主。
于是毫不意外地,蒋氏就把次女姚婵许给了年纪相仿的娘家侄子,只等明年蒋公子考过院试来个双喜临门。
现在还没着落的,只有姚婉。
月仙明白母亲发愁的缘由了,二房这时候把姚婵送回来,那是为了安心备嫁,明年风风光光地从学士府出门。姚婵只需要安安静静地守在自己的绣阁里绣嫁妆,根本不劳母亲费心。
被捎上的姚婉,才是要让母亲操心的那一个。
无他,蒋氏已经将一个女儿贴补给了娘家,自然不会将姚婉也嫁过去。
姚岸的官运虽然算不上差,但比起他一鸣惊人的父亲以及翰林出身的弟弟,还是逊色太多。
蒋氏心道这可不成,长女姗娘远嫁眉州老家,次女婵娘跟着侄子还不知道以后要落在何处——虽然她嫂子一再表示侄子勤勉又上进,但哪有人会说自己儿子不好呢?
就是她的桂儿,哪怕乡试还没过,那也是她眼里心里一等一的好儿郎。
又不是所有人都能像三房的小儿子一样。
话又说回来了,正因为姚栩实乃凤毛麟角,婉娘作为他的姐姐,才更要借弟弟的光,说上一门好亲事!
三房的月儿听说病得越来越厉害,一直在城郊静养用药也不见好。除了月儿这个亲姐姐,姚栩的姐姐,当然就数自己的女儿们了。
至于大房的娟娘,蒋氏根本没放在眼里,她一个抱养过来给人解闷的,哪算得上什么正经亲戚。
关起门来,都是亲戚,只道一笔写不出两个姚字。可到外面去问,谁不知道,眉州和京城两个姚字,每一笔每一画都是云泥之差。
张氏很头疼,蒋氏送姚婉回来,摆明了是要高嫁的。
京城遍地王公贵族,谁知道她究竟想攀哪一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