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尔曼的书房不允许外人进出,日常清扫也只由一位仆人专门负责。
婴宁搬回主楼以后,书房是她最常去的地方。
她喜欢往空花瓶里摆塑料菜的习惯还是没改,眼看着还愈演愈烈。一周七天,她能天天摆的不重样。
庄园里的仆人不爱同她讲话。
他们待她既有西方人骨子里的傲慢贬低,也有政治环境的刻意引导。威尔曼能管住仆人明面上的出言不逊,管不住他们私底下的轻蔑冷视。
婴宁也知道她在庄园里找不到什么知心朋友,所以经常上街玩。威尔曼给了她一辆车,考驾照的时候她挂掉两次。
20世纪30年代的德国,女性司机数量不多。他们的元首自上台起就搞了一个动员全国妇女回家的3K运动。
Kinder,Küche,Kirche;
孩子,厨房,教堂。
总结起来即是第三帝国限制女性就业,让女性回家操持家务,为帝国培养血统纯正的优秀后代;鼓励年轻男女不以爱情名义结合,而是以繁衍为目的结婚,离婚也仅限于一方没有生育能力或是拒绝生育才可以离婚。
这听起来很怪,像是把人当成动物配种,更奇怪的是德国公民的态度。没有人提出不赞同,不赞同的那部分人选择沉默。
婴宁出生在晚清覆灭以后,周遭环境都在宣扬西学东渐。譬如女人不能称姑娘,要叫蜜斯(miss)才显得摩登,男人要穿西装才不会被人看轻。大家都在宣传西方先进,每个人都应该向西方学习,东方全是落后糟粕,就连汉字都有被舍弃的争议。
未出国前她真的以为西方世界普遍先进,真出国了才发现,先进是一方面,思想是另一方面。即使是在德国这片诞生过无数哲学思想的土地,明里暗里也是问题一大堆。
她在这儿虽说不受欢迎,但也无需遵守这里的规则。
慕尼黑的华人聚集在各大高校附近,都是国内出来的留学生,普遍家境殷实,涉世未深。婴宁轻而易举地就跟他们打成一片,以一个自小移民,对故乡现状百般好奇的华裔身份。
她穿着打扮精致,言谈举止流利,留学生们并未起疑。从他们身上,她得到最关键的消息是国内社会各界正逐渐喊出停止内战的声音。
停止内战,一致对外,她回国的机会也就更大。婴宁并不知道日本人已经把她的通缉令发遍日占区上下了。
学生们下午有课,无法待的更久,告别他们以后,婴宁也驱车离开大学。
途经广场,见到一家露天的下午茶餐厅,她停好车子上前,要了一份咖啡和今日报纸,准备在这里消磨掉整个下午。
报纸和咖啡一起送上来,她的心思只落在报纸上。
她对德国本土的新闻兴趣泛泛,国际版面的消息更能引起她的注意,她看到一行小字。
‘南京国民政府就军事贸易一事不日访德。’
关玉山曾经说年后要来德国一趟。
二月份没来,三月份没来,四月份才刚刚要来。去年这时候婴宁和他一同见到双生子,今年情况反过来,婴宁会和双生子一块见到他。
——咔擦。
摄像机的闪光灯在眼角一闪而过。
婴宁抬头去看,陌生的白人青年举起一台便携相机,镜头正好对准她的脸庞。见她发现,不慌不忙地以英文打了声招呼。
“Hey girl,You look so beautiful!”
他的英文一股美国味。
婴宁在等他拍完。
拍完以后,对方如她所料那般上前,第一件事就是从西装内侧找出名片递给她。
艾伯特·维德,美国国籍,联络地址是玛利恩广场附近的一家照相馆。
“照片三天后会洗出来,”艾伯特说,“如果您有需要,可以为您提供邮寄。”
“这是照相馆的获客手段吗?”婴宁将名片翻了一面,没有更多有价值的信息出现。
“NoNoNo,”艾伯特眨着金褐色眼睛,“这是只针对美丽女士的获客手段。”
婴宁微笑着收下他的名片。
艾伯特在她对面坐下,服务员送来他的下午茶和甜点。他不着急享用下午茶,眼底写满对婴宁身份的探究兴趣。
“我看见你开车来的。”
他示意婴宁停在街对面的那辆奔驰,外观型号都不算抢眼,车头镶嵌兰格家标志性的双剑家徽。
“兰格时代,对吗。”他用的是陈述语气。
艾伯特有一只怀表就是兰格时代的纪念款。
“对,我是兰格家住阁楼的可怜女仆。”婴宁扯谎从来不打草稿。
“开车是为了去菜市场买土豆香肠。你不知道兰格家主有多挑剔,土豆要吃北莱茵市场的,香肠产地必须在图林根。”
不打草稿的谎言往往漏洞百出。
“我从没见过戴着蕾丝手套出门买菜的阁楼女仆。”艾伯特提醒她,“你的珍珠项链上个月我在一位外交官夫人身上见过同款。说实话你戴起来比她合适。”
“多谢夸奖。”婴宁端起咖啡轻抿,没有修改谎言的意思。
“维德先生在美国也一定见过我这样的人,出身贫寒却性格虚荣,花上数月薪水只为了买一条与身份无从匹配的昂贵项链,试图以此为筹码钓到一个愚蠢但富有的贵族后裔跨越阶级——我总不能一辈子都住在阁楼,那岂不是白白浪费这张上天赐予我的夏娃脸蛋。”
她朝艾伯特丢去一个满是甜美的wink。
效果显著,艾伯特确实有那么一瞬间被她的灵动神态捕获,瞬间理解了她靠什么得到一辆汽车。
“我是夏娃小姐钓到的第几个?”艾伯特的眼神逐渐柔和。
“那得看你是愚蠢多一点还是富有多一点了。”婴宁喝完她的咖啡,目光落在艾伯特面前一口未动的下午茶。
银质茶具,骨瓷餐盘,三层点缀,一整套完整传统的贵族摆设只可能是英国人的习惯。
“我承认你的美国口音非常迷人,但美国人的下午茶通常不会出现精致完美的三层摆盘。”
婴宁笑眯眯地从艾伯特的盘子里取走一枚司康,“我盯上它很久了。军情六处的素养不该止步于此。”
*
威尔曼对书房文件的摆放有自己的一套习惯,不允许任何人弄乱。
婴宁找到电报以后,把动过的文件全部归回原处,一厘米的误差都没超过。
这是在关玉山身边培养起来的良好记性。
晚上威尔曼回家时,首先见到的是沙发上半躺着的,身着墨绿长裙的婴宁。本就雪白的肌肤经过墨绿色长裙的衬托越发显得晶莹,更像是从黑森林里偷跑出来的神秘宁芙。
在所有颜色里,威尔曼最喜欢的就是墨绿,因为他自小就看着兰格庄园外围的墨绿森林长大。
德国的黑森林是一片远看漆黑无比,近看生命力无比旺盛的森林。每当婴宁穿上如同黑森林的墨绿衣裙时,他都觉得她比平常更加美丽。
婴宁清楚这一点,从来不会平白无故地穿上讨好他。
于是威尔曼的视线从她身上掠过,再看见的就是静置在茶几上的密文电报。摩斯电码于她而言是入门级别的破译,电报上阐明南京访德人员名单。
关玉山也在其中。
她端坐起来,扣下手里正在看的书,一本暗红漆皮的旧约圣经。
“你没告诉我他下个星期就来德国。”
她扬起冷静无害的脸庞,声音响在他的耳畔,凝视他的双眸宁静如诗。威尔曼的目光扫到她扣下的那一页圣经是传道书篇章。
'Then I looked on all the works that my hands had wrought,and on the labour that I had laboured to do,and,behold,all was vanity and vexation of spirit,and there was no profit under the sun.'
'后来我察看我手中所经营的一切事,和我劳碌所成的功,谁知都是虚空,都是捕风,日光之下毫无益处。'
他没有追究婴宁私翻文件的越界举措,只是走过来拿起那本被她漠然对待的圣经稳妥合上。
“我没告诉你,你也已经知道了。”
他对待圣经的态度几近庄重。
婴宁诧异,“你信奉上帝?”
她从未见他做过祷告。
威尔曼曲起苍白手指,停留在圣经光滑的封皮,碧色双眸向她俯瞰,“我信奉死亡背后站着上帝。”
婴宁从他的话语里听出提醒。
死亡背后站着上帝,想见上帝的人都得去死。
世界上谁最想要见到上帝?犹太族群全体都想见到上帝。
威尔曼的观念和他的鹰徽一样偏激。
她冷不丁地打了一个激灵,忽然意识到了自己有可能遭遇到的后果,预先做好的打算不再愿意付诸实践。
“我上楼了。”
她抓过沙发上的披肩几欲先走,威尔曼却抢先一步箍住她的手臂,微眯起的冷冽眼眸划过寒芒。
他向她靠近。
“为什么不继续?你只差这最后一步。”
“我不想了。”婴宁蹙起秀眉,想要挣脱桎梏。
调情引诱的最后一刻忽然反悔拒绝,她的行为对任何男人来说都是挑衅,得到的结果通常都不会太好。
她被粗暴地扔上沙发一角。
月亮在云层里升起,照不清满室昏暗。
倾身袭来的男人气息肃冷,牢笼般将婴宁侵占,她睁大了惶然双眸,身躯也被吓得微颤,威尔曼此前从未对她生气。
他没有除去二人之间的衣物,只听得金属皮带的卡扣在空气轻轻一响,灼热薄唇贴近她修长的脖颈。
“你应该继续的,继续讨好我。”
他钳住她下颌的力道强悍地简直要将她捏碎。
“如果你还想完整见到他,还想在这里活的像个公主,你就应该换上我最喜欢的裙子,摆出我最喜欢的姿势,一天两天三天都这么干。你这样聪明,最好记住我不信教,不可能供养圣女。”
婴宁搬回主楼以后,书房是她最常去的地方。
她喜欢往空花瓶里摆塑料菜的习惯还是没改,眼看着还愈演愈烈。一周七天,她能天天摆的不重样。
庄园里的仆人不爱同她讲话。
他们待她既有西方人骨子里的傲慢贬低,也有政治环境的刻意引导。威尔曼能管住仆人明面上的出言不逊,管不住他们私底下的轻蔑冷视。
婴宁也知道她在庄园里找不到什么知心朋友,所以经常上街玩。威尔曼给了她一辆车,考驾照的时候她挂掉两次。
20世纪30年代的德国,女性司机数量不多。他们的元首自上台起就搞了一个动员全国妇女回家的3K运动。
Kinder,Küche,Kirche;
孩子,厨房,教堂。
总结起来即是第三帝国限制女性就业,让女性回家操持家务,为帝国培养血统纯正的优秀后代;鼓励年轻男女不以爱情名义结合,而是以繁衍为目的结婚,离婚也仅限于一方没有生育能力或是拒绝生育才可以离婚。
这听起来很怪,像是把人当成动物配种,更奇怪的是德国公民的态度。没有人提出不赞同,不赞同的那部分人选择沉默。
婴宁出生在晚清覆灭以后,周遭环境都在宣扬西学东渐。譬如女人不能称姑娘,要叫蜜斯(miss)才显得摩登,男人要穿西装才不会被人看轻。大家都在宣传西方先进,每个人都应该向西方学习,东方全是落后糟粕,就连汉字都有被舍弃的争议。
未出国前她真的以为西方世界普遍先进,真出国了才发现,先进是一方面,思想是另一方面。即使是在德国这片诞生过无数哲学思想的土地,明里暗里也是问题一大堆。
她在这儿虽说不受欢迎,但也无需遵守这里的规则。
慕尼黑的华人聚集在各大高校附近,都是国内出来的留学生,普遍家境殷实,涉世未深。婴宁轻而易举地就跟他们打成一片,以一个自小移民,对故乡现状百般好奇的华裔身份。
她穿着打扮精致,言谈举止流利,留学生们并未起疑。从他们身上,她得到最关键的消息是国内社会各界正逐渐喊出停止内战的声音。
停止内战,一致对外,她回国的机会也就更大。婴宁并不知道日本人已经把她的通缉令发遍日占区上下了。
学生们下午有课,无法待的更久,告别他们以后,婴宁也驱车离开大学。
途经广场,见到一家露天的下午茶餐厅,她停好车子上前,要了一份咖啡和今日报纸,准备在这里消磨掉整个下午。
报纸和咖啡一起送上来,她的心思只落在报纸上。
她对德国本土的新闻兴趣泛泛,国际版面的消息更能引起她的注意,她看到一行小字。
‘南京国民政府就军事贸易一事不日访德。’
关玉山曾经说年后要来德国一趟。
二月份没来,三月份没来,四月份才刚刚要来。去年这时候婴宁和他一同见到双生子,今年情况反过来,婴宁会和双生子一块见到他。
——咔擦。
摄像机的闪光灯在眼角一闪而过。
婴宁抬头去看,陌生的白人青年举起一台便携相机,镜头正好对准她的脸庞。见她发现,不慌不忙地以英文打了声招呼。
“Hey girl,You look so beautiful!”
他的英文一股美国味。
婴宁在等他拍完。
拍完以后,对方如她所料那般上前,第一件事就是从西装内侧找出名片递给她。
艾伯特·维德,美国国籍,联络地址是玛利恩广场附近的一家照相馆。
“照片三天后会洗出来,”艾伯特说,“如果您有需要,可以为您提供邮寄。”
“这是照相馆的获客手段吗?”婴宁将名片翻了一面,没有更多有价值的信息出现。
“NoNoNo,”艾伯特眨着金褐色眼睛,“这是只针对美丽女士的获客手段。”
婴宁微笑着收下他的名片。
艾伯特在她对面坐下,服务员送来他的下午茶和甜点。他不着急享用下午茶,眼底写满对婴宁身份的探究兴趣。
“我看见你开车来的。”
他示意婴宁停在街对面的那辆奔驰,外观型号都不算抢眼,车头镶嵌兰格家标志性的双剑家徽。
“兰格时代,对吗。”他用的是陈述语气。
艾伯特有一只怀表就是兰格时代的纪念款。
“对,我是兰格家住阁楼的可怜女仆。”婴宁扯谎从来不打草稿。
“开车是为了去菜市场买土豆香肠。你不知道兰格家主有多挑剔,土豆要吃北莱茵市场的,香肠产地必须在图林根。”
不打草稿的谎言往往漏洞百出。
“我从没见过戴着蕾丝手套出门买菜的阁楼女仆。”艾伯特提醒她,“你的珍珠项链上个月我在一位外交官夫人身上见过同款。说实话你戴起来比她合适。”
“多谢夸奖。”婴宁端起咖啡轻抿,没有修改谎言的意思。
“维德先生在美国也一定见过我这样的人,出身贫寒却性格虚荣,花上数月薪水只为了买一条与身份无从匹配的昂贵项链,试图以此为筹码钓到一个愚蠢但富有的贵族后裔跨越阶级——我总不能一辈子都住在阁楼,那岂不是白白浪费这张上天赐予我的夏娃脸蛋。”
她朝艾伯特丢去一个满是甜美的wink。
效果显著,艾伯特确实有那么一瞬间被她的灵动神态捕获,瞬间理解了她靠什么得到一辆汽车。
“我是夏娃小姐钓到的第几个?”艾伯特的眼神逐渐柔和。
“那得看你是愚蠢多一点还是富有多一点了。”婴宁喝完她的咖啡,目光落在艾伯特面前一口未动的下午茶。
银质茶具,骨瓷餐盘,三层点缀,一整套完整传统的贵族摆设只可能是英国人的习惯。
“我承认你的美国口音非常迷人,但美国人的下午茶通常不会出现精致完美的三层摆盘。”
婴宁笑眯眯地从艾伯特的盘子里取走一枚司康,“我盯上它很久了。军情六处的素养不该止步于此。”
*
威尔曼对书房文件的摆放有自己的一套习惯,不允许任何人弄乱。
婴宁找到电报以后,把动过的文件全部归回原处,一厘米的误差都没超过。
这是在关玉山身边培养起来的良好记性。
晚上威尔曼回家时,首先见到的是沙发上半躺着的,身着墨绿长裙的婴宁。本就雪白的肌肤经过墨绿色长裙的衬托越发显得晶莹,更像是从黑森林里偷跑出来的神秘宁芙。
在所有颜色里,威尔曼最喜欢的就是墨绿,因为他自小就看着兰格庄园外围的墨绿森林长大。
德国的黑森林是一片远看漆黑无比,近看生命力无比旺盛的森林。每当婴宁穿上如同黑森林的墨绿衣裙时,他都觉得她比平常更加美丽。
婴宁清楚这一点,从来不会平白无故地穿上讨好他。
于是威尔曼的视线从她身上掠过,再看见的就是静置在茶几上的密文电报。摩斯电码于她而言是入门级别的破译,电报上阐明南京访德人员名单。
关玉山也在其中。
她端坐起来,扣下手里正在看的书,一本暗红漆皮的旧约圣经。
“你没告诉我他下个星期就来德国。”
她扬起冷静无害的脸庞,声音响在他的耳畔,凝视他的双眸宁静如诗。威尔曼的目光扫到她扣下的那一页圣经是传道书篇章。
'Then I looked on all the works that my hands had wrought,and on the labour that I had laboured to do,and,behold,all was vanity and vexation of spirit,and there was no profit under the sun.'
'后来我察看我手中所经营的一切事,和我劳碌所成的功,谁知都是虚空,都是捕风,日光之下毫无益处。'
他没有追究婴宁私翻文件的越界举措,只是走过来拿起那本被她漠然对待的圣经稳妥合上。
“我没告诉你,你也已经知道了。”
他对待圣经的态度几近庄重。
婴宁诧异,“你信奉上帝?”
她从未见他做过祷告。
威尔曼曲起苍白手指,停留在圣经光滑的封皮,碧色双眸向她俯瞰,“我信奉死亡背后站着上帝。”
婴宁从他的话语里听出提醒。
死亡背后站着上帝,想见上帝的人都得去死。
世界上谁最想要见到上帝?犹太族群全体都想见到上帝。
威尔曼的观念和他的鹰徽一样偏激。
她冷不丁地打了一个激灵,忽然意识到了自己有可能遭遇到的后果,预先做好的打算不再愿意付诸实践。
“我上楼了。”
她抓过沙发上的披肩几欲先走,威尔曼却抢先一步箍住她的手臂,微眯起的冷冽眼眸划过寒芒。
他向她靠近。
“为什么不继续?你只差这最后一步。”
“我不想了。”婴宁蹙起秀眉,想要挣脱桎梏。
调情引诱的最后一刻忽然反悔拒绝,她的行为对任何男人来说都是挑衅,得到的结果通常都不会太好。
她被粗暴地扔上沙发一角。
月亮在云层里升起,照不清满室昏暗。
倾身袭来的男人气息肃冷,牢笼般将婴宁侵占,她睁大了惶然双眸,身躯也被吓得微颤,威尔曼此前从未对她生气。
他没有除去二人之间的衣物,只听得金属皮带的卡扣在空气轻轻一响,灼热薄唇贴近她修长的脖颈。
“你应该继续的,继续讨好我。”
他钳住她下颌的力道强悍地简直要将她捏碎。
“如果你还想完整见到他,还想在这里活的像个公主,你就应该换上我最喜欢的裙子,摆出我最喜欢的姿势,一天两天三天都这么干。你这样聪明,最好记住我不信教,不可能供养圣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