吱吱那份不适合往外发的东西,张明愉看了,是宗伟凑在张帆身边给他喂药的视频。
视频镜头不是很稳,拍摄的人努力调了半天的焦距。镜头里的张帆正坐在会场的座椅里,半个身子都匍匐到了腿上,看不见正脸,但状态看起来绝对不算好,宗伟给他手里放了药,他却迟迟没有动作,大概是有些听不清张帆的声音,宗伟的耳朵趴了过去,然后就把他手里的药接过来,喂了进去。
等张明愉再回到沈阳的时候,年已经彻底过完了。
《奉天十四年》的杀青宴已经办完,她在摄影基地和各路人马忙的人仰马翻,自然就没去凑杀青宴的热闹,只看了看群里发的照片和视频。剧组几个月下来大家相处的都不错,会场里便也是一片和乐,张帆甚至还上台唱了首歌。
刀剑如梦,倚天屠龙记的老曲子了,不知道他怎么突然想起唱这个了。
张明愉在摇晃的镜头中捕捉着他单薄的身影,看样子好像是在轮番给导演和制片们敬酒,接着又看到了周易茹。周易茹虽然平时严肃了些,但心里到底是个疼爱晚辈的,知道张帆一直是带病拍的这部戏,看他喝酒就劝。
张明愉又突然浮现起了在片场的记忆。
张帆在工作中总是高昂的,他对表演的热爱体现在了很多地方。比如在零下十几度的沈阳,他单衣袍褂地立在雪地里,嘴唇都冻紫了,喊卡之后却还是乐呵呵地先去看监视器,又比如忍着胃疼也想把一场又一场的戏认真过完,好像只要导演喊开始,他就连疼也感受不到了。
镜头前面,他不是张帆,他只是一个把自己燃烧在了戏里的人。
就算戏烂,他张帆也可以不烂。这是张明愉纵观他近二十年演艺生涯得出的答案。
其实她也可以理解为什么张帆总要自己这么忙碌,她看过张帆多年前的一个采访,说当年他从文工团脱出来,任谁都不看好他,简历递了一份又一份,哪个剧组都不要他,更有导演只看了一眼他,就摆摆手叫他走了,那时候的张帆为了省钱,一天吃一顿饭,一顿顶一天。
或许就是因为事业和生活都曾经荒芜过,有朝一日草和花好容易都长了出来,任谁都想拼了命地把这土地留住吧。就像是失而复得的珍宝,却又更像是盼望了很久的甘霖。
张明愉有时见到他和其他演员对戏,还有开拍的时候,会觉得很幸福。她喜欢的演员还可以拍戏,尽管有时候接到的剧本一路拍下来,常常还是会因为意外而不能尽如人意。
这是张明愉的遗憾,或许也是张帆的遗憾。可好像生活就是这样,演戏就也是一样,总要带点遗憾,才算完美。
再次离开沈阳的那天,阮潇潇对她说。
“如果每次进组都能遇到这样好的一个前辈老师,愿意教你,更有耐心带着你走,这应该是每个青年演员的福气。”
那天沈阳下了一场小雨,倒春寒更加严重,就像是冬天还未走,就像是沈阳的冬天留住了他们,张明愉的内心,也把张帆留在了沈阳的冬天。
很快就是三月里,到了张帆的生日。
网络上张明愉还是能热闹地和大家做些祝贺的活动,比如和吱吱她们几个经济实力还算可以的大粉一块办个抽奖活动什么的,但到了现实中,张明愉却不知道该怎么办,明明张帆的联系方式就躺在自己的通讯录里,她却不知道该不该发个生日祝福。
好在张帆的朋友圈先打破了这个僵局。
「三个臭皮匠,打扰我一个诸葛亮。」
配文倒是很张帆。
挂了三张图,一张是碗长寿面的照片,清汤寡水的,好在还知道卧个蛋。第二张是张帆的几个朋友们,张明愉仔细看了看,同自己认识的只有秦仁颂,王栋川大概过个把月就能见到了,剩下的那位是比张帆他们几个都要年长的演员陶轶。第三张看起来像是几个人硬给张帆怀了扔了个蛋糕逼他拍照,因为张帆的表情实在是很像“逼良为娼”。友情出镜的还有张帆家里那只叫大眼的拉布拉多和叫旗袍的波斯猫。
张明愉加上张帆微信之后没怎么见过他发朋友圈,唯一一次大概是《奉天十四年》杀青宴,这算第二次。
点完赞张明愉很客气地发了生日快乐的祝福,为了避免多沟通会让她内心焦躁,她甚至连对话框都没点开,直接在评论区祝福完了事。
张帆也客气地谢了她。
张明愉坐在济南的家里看着这简简单单的对话,突然一瞬间觉得一切可能真的就这样完了。成年人嘛,就算动心,也就只能算动心吧,或者说张帆那样,连动心都不算?可能只是觉得她一个小姑娘有趣,或者再想难听的说下去,他就只是剧组拍戏枯燥,搞暧昧取乐?那这大概就是要让张明愉推翻对张帆的所有认知了。
所以她宁愿相信根本就是她自作多情一厢情愿。
是了,差十五岁的年纪,如果她是旁观者,一定一千一万个不看好。
爸妈在客厅里喊她吃晚饭,张明愉想不下去了,因为这个问题不论怎么想,都像是凌迟。
后两个月她没有什么必须定时定点的工作安排,便约了常荣远在南京碰面。
“就是这本了。”
张明愉在南京定淮门大街的一处旧居民楼里,亲眼看着常荣远翻出了那本满是尘土的书稿——《此在拉萨》。
“我一直以为知道他还写了这个的人,除了我没别人,真没想到,声何是把这本稿子留给了你。”常荣远拍了拍书页上的尘土,字便全显露了出来。
棱角分明却又潇洒的字迹,是属于宋声何的字,是属于那个,早已死去了多年的人。
“我最后一次见到宋老师,就是在这。”张明愉的眼睛望向了那个破败的阳台,里面堆放了很多干枯的盆栽,“他当时已经不太好了,很瘦,很瘦,看起来站着都勉强,却还是在坚持给这些花花草草浇水。”
常荣远也定定地望着那个阳台。又是一天的黄昏,晚霞全都争先恐后地闯了进来,好像多盯一会儿,在这金色的昏暗里,就能走出一个人。
一个眉眼有些冷,笑起来却又最和善不过的人,一个挺直背脊过了一辈子的人。
张明愉抚摸着那些早已枯萎的花草,指尖触过去,没有一点温度,“是他不愿意开告别仪式的吗?”
“肯定是他啊,那么清高的一个人。”常荣远笑了笑,嘴上不饶人地说着宋声何的毛病,“就算当初在最后阶段,张楠把他架进了医院,他也还是在昏迷前逼着张楠在他死后把他的骨灰交了出来,逼着他不许开什么告别仪式。”
“他就是这样,别看他平时那么好说话,其实他是最倔最硬心肠的。”
张明愉在常荣远的话里听到了哽咽。她和宋声何其实接触并不多,只是大学时,宋声何到北京中影做教学指导,和她有过短暂的师生情谊,但张明愉却一直记得这位老师。
周易茹对于她来说更多的是亦师亦友的多年陪伴,而宋声何不同,张明愉眼中的宋声何更像是永远站在画里,必须要时刻尊重的人。
宋声何的人生不过四十载,有一半的时间都在写书,而在这一半里,他又将近乎三分之二的时来全部奉献了讲台。他没有父母的陪伴,没有儿女的绕膝,这个世界最后给予他的,只有癌痛,和同性爱人变相的背叛。
他把所有的真诚,和血肉全都交了出去,到最后一个一米八几的大男人,死时只剩下了六十多斤。
他到底走错了哪一步呢?这是宋声何书稿的第一句话。
张明愉租了一辆车又买了些物资,拿着这几年工作攒下来的钱从南京出发开往拉萨,一路上她把那第一句话想了很久。
她照着那本手稿,分辨着宋声何当年走过的路线,沿途见着相同却又不同的风景,直到西藏的风雪终于拍打到了身上的那一刻,张明愉才突然明白。
不是走错,只是阴差阳错。
宋声何阴差阳错地认识了还是学生的张楠,阴差阳错地被张楠追到了手,又因为张楠的演艺事业分手,却还是再相逢,再分离。他在最后一年的生命里被这个世界唾骂地仿佛猪狗不如,只因为他阴差阳错地爱上了一个男人。
张明愉想起了自己十三岁时见到张帆时的情形。
也是阴差阳错,孟淼带着放暑假的她到厦门工作,谈开机的新剧本,那已经不是她第一次进剧组了,照旧还是一片忙乱,好在她不是个必须要人陪的孩子,大人忙工作,她就一个人到处乱转,躲在不碍事儿的地方看演员们开拍。
有个演员被车子拖拽拍摄了很久,久到她的白裙子都好像已经染上了他扬起的尘土。
“纪叔叔,你不觉得他演的很好吗?”
导演和孟淼在张明愉身后聊剧本,猛的听到张明愉的话顿了顿,顺着张明愉小小的身影望过去,看到不远处那个一瘸一拐的张帆。
那是明愉第一次见到张帆,比在荧幕上还要早,后来第二年她十四岁,开始每年都能在电视上看到张帆的身影。戏份时多时少,剧本质量也时好时坏,但张明愉知道,那到底都是他靠自己走出来了。
后来她开始在网络上经典影片又或是优秀演员的讨论中听到张帆的名字。
一直到张帆三十五岁,他第一次获奖,金盛的最佳男配角。那场颁奖晚会,张明愉好容易被选上做了志愿者,不再是跟着父母亲身份混进去的小女孩。
那年张明愉二十,没有再用父母的设备,拿上大学得来的奖学金还有兼职赚的钱买了人生第一台属于自己的相机。那一次她手都在抖。
如果说现在的张明愉对张帆多是矛盾和苦涩,那曾经的她对张帆大概多是带点不太符合年龄感的欣慰。看着他演的角色越来越丰富,也看着他成名,再看着他变老。
直到几年前和他在剧组里碰面,再到如今的心境全变,她短短二十几年的人生,不论是生活还是事业,竟然已经大半都被张帆存在且参与过了。
阴差阳错,张明愉站在风雪交加的西藏群山间,如是想着。那一刻她也更加明确,她是真的想要把《此在拉萨》拍出来,拍成一部足以让人们记住的电影。
这是她的事业,也是她的人生,不以张帆而变化,却也到底有他的一份渊源。
视频镜头不是很稳,拍摄的人努力调了半天的焦距。镜头里的张帆正坐在会场的座椅里,半个身子都匍匐到了腿上,看不见正脸,但状态看起来绝对不算好,宗伟给他手里放了药,他却迟迟没有动作,大概是有些听不清张帆的声音,宗伟的耳朵趴了过去,然后就把他手里的药接过来,喂了进去。
等张明愉再回到沈阳的时候,年已经彻底过完了。
《奉天十四年》的杀青宴已经办完,她在摄影基地和各路人马忙的人仰马翻,自然就没去凑杀青宴的热闹,只看了看群里发的照片和视频。剧组几个月下来大家相处的都不错,会场里便也是一片和乐,张帆甚至还上台唱了首歌。
刀剑如梦,倚天屠龙记的老曲子了,不知道他怎么突然想起唱这个了。
张明愉在摇晃的镜头中捕捉着他单薄的身影,看样子好像是在轮番给导演和制片们敬酒,接着又看到了周易茹。周易茹虽然平时严肃了些,但心里到底是个疼爱晚辈的,知道张帆一直是带病拍的这部戏,看他喝酒就劝。
张明愉又突然浮现起了在片场的记忆。
张帆在工作中总是高昂的,他对表演的热爱体现在了很多地方。比如在零下十几度的沈阳,他单衣袍褂地立在雪地里,嘴唇都冻紫了,喊卡之后却还是乐呵呵地先去看监视器,又比如忍着胃疼也想把一场又一场的戏认真过完,好像只要导演喊开始,他就连疼也感受不到了。
镜头前面,他不是张帆,他只是一个把自己燃烧在了戏里的人。
就算戏烂,他张帆也可以不烂。这是张明愉纵观他近二十年演艺生涯得出的答案。
其实她也可以理解为什么张帆总要自己这么忙碌,她看过张帆多年前的一个采访,说当年他从文工团脱出来,任谁都不看好他,简历递了一份又一份,哪个剧组都不要他,更有导演只看了一眼他,就摆摆手叫他走了,那时候的张帆为了省钱,一天吃一顿饭,一顿顶一天。
或许就是因为事业和生活都曾经荒芜过,有朝一日草和花好容易都长了出来,任谁都想拼了命地把这土地留住吧。就像是失而复得的珍宝,却又更像是盼望了很久的甘霖。
张明愉有时见到他和其他演员对戏,还有开拍的时候,会觉得很幸福。她喜欢的演员还可以拍戏,尽管有时候接到的剧本一路拍下来,常常还是会因为意外而不能尽如人意。
这是张明愉的遗憾,或许也是张帆的遗憾。可好像生活就是这样,演戏就也是一样,总要带点遗憾,才算完美。
再次离开沈阳的那天,阮潇潇对她说。
“如果每次进组都能遇到这样好的一个前辈老师,愿意教你,更有耐心带着你走,这应该是每个青年演员的福气。”
那天沈阳下了一场小雨,倒春寒更加严重,就像是冬天还未走,就像是沈阳的冬天留住了他们,张明愉的内心,也把张帆留在了沈阳的冬天。
很快就是三月里,到了张帆的生日。
网络上张明愉还是能热闹地和大家做些祝贺的活动,比如和吱吱她们几个经济实力还算可以的大粉一块办个抽奖活动什么的,但到了现实中,张明愉却不知道该怎么办,明明张帆的联系方式就躺在自己的通讯录里,她却不知道该不该发个生日祝福。
好在张帆的朋友圈先打破了这个僵局。
「三个臭皮匠,打扰我一个诸葛亮。」
配文倒是很张帆。
挂了三张图,一张是碗长寿面的照片,清汤寡水的,好在还知道卧个蛋。第二张是张帆的几个朋友们,张明愉仔细看了看,同自己认识的只有秦仁颂,王栋川大概过个把月就能见到了,剩下的那位是比张帆他们几个都要年长的演员陶轶。第三张看起来像是几个人硬给张帆怀了扔了个蛋糕逼他拍照,因为张帆的表情实在是很像“逼良为娼”。友情出镜的还有张帆家里那只叫大眼的拉布拉多和叫旗袍的波斯猫。
张明愉加上张帆微信之后没怎么见过他发朋友圈,唯一一次大概是《奉天十四年》杀青宴,这算第二次。
点完赞张明愉很客气地发了生日快乐的祝福,为了避免多沟通会让她内心焦躁,她甚至连对话框都没点开,直接在评论区祝福完了事。
张帆也客气地谢了她。
张明愉坐在济南的家里看着这简简单单的对话,突然一瞬间觉得一切可能真的就这样完了。成年人嘛,就算动心,也就只能算动心吧,或者说张帆那样,连动心都不算?可能只是觉得她一个小姑娘有趣,或者再想难听的说下去,他就只是剧组拍戏枯燥,搞暧昧取乐?那这大概就是要让张明愉推翻对张帆的所有认知了。
所以她宁愿相信根本就是她自作多情一厢情愿。
是了,差十五岁的年纪,如果她是旁观者,一定一千一万个不看好。
爸妈在客厅里喊她吃晚饭,张明愉想不下去了,因为这个问题不论怎么想,都像是凌迟。
后两个月她没有什么必须定时定点的工作安排,便约了常荣远在南京碰面。
“就是这本了。”
张明愉在南京定淮门大街的一处旧居民楼里,亲眼看着常荣远翻出了那本满是尘土的书稿——《此在拉萨》。
“我一直以为知道他还写了这个的人,除了我没别人,真没想到,声何是把这本稿子留给了你。”常荣远拍了拍书页上的尘土,字便全显露了出来。
棱角分明却又潇洒的字迹,是属于宋声何的字,是属于那个,早已死去了多年的人。
“我最后一次见到宋老师,就是在这。”张明愉的眼睛望向了那个破败的阳台,里面堆放了很多干枯的盆栽,“他当时已经不太好了,很瘦,很瘦,看起来站着都勉强,却还是在坚持给这些花花草草浇水。”
常荣远也定定地望着那个阳台。又是一天的黄昏,晚霞全都争先恐后地闯了进来,好像多盯一会儿,在这金色的昏暗里,就能走出一个人。
一个眉眼有些冷,笑起来却又最和善不过的人,一个挺直背脊过了一辈子的人。
张明愉抚摸着那些早已枯萎的花草,指尖触过去,没有一点温度,“是他不愿意开告别仪式的吗?”
“肯定是他啊,那么清高的一个人。”常荣远笑了笑,嘴上不饶人地说着宋声何的毛病,“就算当初在最后阶段,张楠把他架进了医院,他也还是在昏迷前逼着张楠在他死后把他的骨灰交了出来,逼着他不许开什么告别仪式。”
“他就是这样,别看他平时那么好说话,其实他是最倔最硬心肠的。”
张明愉在常荣远的话里听到了哽咽。她和宋声何其实接触并不多,只是大学时,宋声何到北京中影做教学指导,和她有过短暂的师生情谊,但张明愉却一直记得这位老师。
周易茹对于她来说更多的是亦师亦友的多年陪伴,而宋声何不同,张明愉眼中的宋声何更像是永远站在画里,必须要时刻尊重的人。
宋声何的人生不过四十载,有一半的时间都在写书,而在这一半里,他又将近乎三分之二的时来全部奉献了讲台。他没有父母的陪伴,没有儿女的绕膝,这个世界最后给予他的,只有癌痛,和同性爱人变相的背叛。
他把所有的真诚,和血肉全都交了出去,到最后一个一米八几的大男人,死时只剩下了六十多斤。
他到底走错了哪一步呢?这是宋声何书稿的第一句话。
张明愉租了一辆车又买了些物资,拿着这几年工作攒下来的钱从南京出发开往拉萨,一路上她把那第一句话想了很久。
她照着那本手稿,分辨着宋声何当年走过的路线,沿途见着相同却又不同的风景,直到西藏的风雪终于拍打到了身上的那一刻,张明愉才突然明白。
不是走错,只是阴差阳错。
宋声何阴差阳错地认识了还是学生的张楠,阴差阳错地被张楠追到了手,又因为张楠的演艺事业分手,却还是再相逢,再分离。他在最后一年的生命里被这个世界唾骂地仿佛猪狗不如,只因为他阴差阳错地爱上了一个男人。
张明愉想起了自己十三岁时见到张帆时的情形。
也是阴差阳错,孟淼带着放暑假的她到厦门工作,谈开机的新剧本,那已经不是她第一次进剧组了,照旧还是一片忙乱,好在她不是个必须要人陪的孩子,大人忙工作,她就一个人到处乱转,躲在不碍事儿的地方看演员们开拍。
有个演员被车子拖拽拍摄了很久,久到她的白裙子都好像已经染上了他扬起的尘土。
“纪叔叔,你不觉得他演的很好吗?”
导演和孟淼在张明愉身后聊剧本,猛的听到张明愉的话顿了顿,顺着张明愉小小的身影望过去,看到不远处那个一瘸一拐的张帆。
那是明愉第一次见到张帆,比在荧幕上还要早,后来第二年她十四岁,开始每年都能在电视上看到张帆的身影。戏份时多时少,剧本质量也时好时坏,但张明愉知道,那到底都是他靠自己走出来了。
后来她开始在网络上经典影片又或是优秀演员的讨论中听到张帆的名字。
一直到张帆三十五岁,他第一次获奖,金盛的最佳男配角。那场颁奖晚会,张明愉好容易被选上做了志愿者,不再是跟着父母亲身份混进去的小女孩。
那年张明愉二十,没有再用父母的设备,拿上大学得来的奖学金还有兼职赚的钱买了人生第一台属于自己的相机。那一次她手都在抖。
如果说现在的张明愉对张帆多是矛盾和苦涩,那曾经的她对张帆大概多是带点不太符合年龄感的欣慰。看着他演的角色越来越丰富,也看着他成名,再看着他变老。
直到几年前和他在剧组里碰面,再到如今的心境全变,她短短二十几年的人生,不论是生活还是事业,竟然已经大半都被张帆存在且参与过了。
阴差阳错,张明愉站在风雪交加的西藏群山间,如是想着。那一刻她也更加明确,她是真的想要把《此在拉萨》拍出来,拍成一部足以让人们记住的电影。
这是她的事业,也是她的人生,不以张帆而变化,却也到底有他的一份渊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