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9章 吐蕃正统在大宋

    李清臣苦笑一声后,拱手道:“奏知陛下,朝野人心浮动,臣也是无奈,不得已才来乞陛下指挥!”

    赵煦嗯了一声。

    对于李清臣的为人,赵煦是很熟悉的。

    这位大臣人品道德是过硬的,能力也是很不错。

    属于新党内部,少有的谦谦君子。

    他的问题也在这里。

    太君子了!

    太讲道德和原则了。

    平时还好,一旦遇到政治极化的环境,他这种人,就是典型的两边不讨好,两边都讨厌的人。

    比如,在赵煦的上上辈子,绍圣绍述之后,李清臣居然想着和旧党握手言和,让旧党投降输一半,回到熙宁、元丰,新旧两党斗而不破的政治中去。

    这谁肯答应啊?

    于是,这位在元祐后期,为赵煦亲政立下汗马功劳的宰执,在绍圣初年光速出局。

    极化的政治,不需要中间派。

    只有保守派和激进派之分!

    就是那种,保守派觉得激进派太保守了的区别。

    而在如今的这个事情上,李清臣显然是遇到了和他在绍圣初年一样的问题。

    他想和稀泥,让所有人都满意。

    但最后的结果,肯定是所有人都不满意!

    想到这里,赵煦就看向李清臣,道:“相公……”

    “臣在!”

    “说说看吧,相公都遇到了些什么问题?”

    李清臣叹了口气,奏道:“陛下,自枢密院公布入京述职文武官员名录以来……”

    “朝野物议,便一直在说: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安禄山殷鉴不远云云……”

    赵煦听着,只是笑了笑。

    安禄山、史思明两人,在安史之乱后,可是长期在魏博、成德、范阳(卢龙)三镇地区,被民间尊为圣人。

    香火祭祀不绝。

    甚至可能在现在,都还有人在偷偷的给安禄山、史思明上香。

    这些可都是汉人!

    而且安禄山、史思明叛军中,绝大多数的军将、士兵,都是汉人!

    所以,安史之乱是一场新的五胡乱华吗?

    错!

    是李唐政权,长期漠视、压榨、剥削、歧视打压河北人民,将河北人当耗材,极尽压榨了百年后的总爆发!

    没有安禄山、史思明,也一定会有王禄山、张思明来造反。

    这是不以任何主观意志而改变的客观结果。

    安禄山、史思明,只是适逢其会而已。

    是河北人推出来的代言人。

    他们是复仇者!

    而大宋作为从五代废墟里建立起来的王朝,那些士人能不知道这些史实?!

    他们知道的。

    所以……

    什么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什么安禄山ptsd……

    都是借口,都是幌子!

    这些人呐,只是不想别人上桌吃饭罢了。

    但……

    这对赵煦是个好事情。

    正是因此,他才长期漠视,甚至纵容了舆论。

    故此,赵煦在笑完后,就道:“朕观圣人言:夷狄入华夏则华夏之,华夏入夷狄则夷狄之……”

    “熙河诸将,自入我朝以来,素来忠心侍奉,奋勇杀敌……可谓是功勋昭著,为国羽翼!”

    “物议何以如此?”

    李清臣道:“物议以为,朝廷当以安禄山为戒……”

    “安禄山?!”赵煦笑了:“安禄山固曾叛唐,然则哥舒翰、高仙芝、仆固怀恩,难道不是忠臣?”

    “相公啊,回去后,若再有人为此事寻相公……相公便将朕的话,告诉他们……”

    赵煦看向李清臣,认真的说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公等不可因噎废食!”

    “实在不行,相公可以推荐他们,回去后读一读李斯的《谏逐客书》!”

    “朕总不能,还不如秦始皇能容人吧?!”

    ……

    送走李清臣,赵煦揉了揉太阳穴。

    他自知道,所谓的‘清流物议’,背后有人。

    而且,必定是朝中的勋贵武臣大将。

    道理很简单。

    熙河诸将,未来肯定还能继续建功立业。

    所以,未来会有更多横班甚至正任官,从熙河路产出。

    想一想,当年狄青从底层杀到汴京,被拜枢密使后,这朝中上下的反应就可以知道,那些人对于几千里外的蕃官、蕃将们,忽然要和他们一起上桌吃饭是个什么感觉了——

    臭熙河路的,来汴京要饭了!

    尤其是那些根深蒂固,但已经不能出人才的勋贵家族,对此的反应肯定会很大。

    因为,大宋朝是一个萝卜一个坑。

    所以,这朝中每多一个新贵,就会有一个旧贵没落。

    故此,什么非吾族类,其心必异?

    无非不过是生意罢了。

    故此,赵煦可以想象,李清臣回去后,将赵煦的答复,转达给那些人以后,这些人会有什么反应了。

    他们必然,更加跳脚,也更加激动。

    而这正是赵煦需要的。

    朝中物议压力不够大的话,又怎么显得出他这个官家的隆恩之深呢?

    所以啊,清流们的压力,也是这场权力play中的一环。

    这样想着,赵煦就唤来一直在门外守着的冯景,与他吩咐道:“且去将前些时日,赵醇忠、包顺等联名所上的札子取来……”

    “诺!”

    很快,一封札子,被送到了赵煦手中。

    赵煦拿着,打开看着上面的文字。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密密麻麻的结衔格式。

    每一个格式,都代表着一位昔日的唃厮啰或者李立遵的血脉(当年木征兄弟降宋,顺便带来了李立遵的儿子李都克)

    若算上,如今已经依附大宋的邈川温溪心叔侄的话,那么青唐吐蕃的正统合法继承人(唃厮啰、温浦奇、李立遵),已经全部是大宋臣子了。

    说一句吐蕃正统在熙河也不为过。

    而吐蕃人素来畏服贵种,重视血脉。

    所以,如今的大宋,在去年的战争后,已经完全掌握了对青唐吐蕃的战略优势。

    说句不客气的话。

    只要赵煦愿意,大宋都不需要出动大军。

    只需要给这札子上的这些吐蕃贵种们一个大义名分,让他们带兵前往青唐。

    十之八九,青唐阿里骨政权,可能会迅速崩溃。

    但,赵煦没有这么做。

    因为,没有好处。

    再看着札子上的内容,很显然,这是请了大儒润色过的,对仗工整,文辞优雅。

    将这札子快速的看了一遍,赵煦将之轻轻放下来。

    “这汴京城的人,还以为熙河的蕃官、蕃将们都是臭气熏天的厮杀汉……”

    “却也不看看人家,如今的买卖做的多大了?”

    “就连朕都要为了国家社稷,牺牲自己,来拉拢、团结他们!”

    熙河路远离汴京,当地的藩部首领,在部落中有着极大的影响力,每一个都是土皇帝。

    想要团结他们,就必须是经济文化政治并用。

    所以,在一开始,赵煦就已经下定了决心,学习满清的统治经验,将自己的血脉,带到吐蕃去——在后宫中,确立几个位置,属于吐蕃、羌甚至党项等族。

    等这些妃嫔生了皇子,就可以让他们遥领某部首领的职位,生了公主,则送出去与之联姻、和亲。

    从而在血缘上,将赵官家和这些少数民族捆绑起来,把他们拉上战车。

    再加上经济、文化、政治等方式,用不了一代人,这些人就会全部转化成宋人。

    至少,也会变成,赵官家们最得力的帮手!

    无论对内对外,都是急先锋的那种!

    如今,随着熙河棉花经济的快速发展,赵煦知道的,这个事情必须提上日程来了。

    不然,等他们继续扩张、发展之后,再做这些事情,效果可能就要大打折扣。

    锦上添花,怎及雪中送炭?!

    (本章完)

章节目录

我在现代留过学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零九破只为原作者要离刺荆轲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要离刺荆轲并收藏我在现代留过学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