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再送了。”这是老师的倒数第二句话。至于倒数第一句话,他根本已经不记得是什么了。他只记得,那天天色不佳,老师站在门口,抬头望了一眼天,嘴里嘀咕了一句关于鸟的话。他宁愿解读为天上掠过的那只褐色麻雀。
在这之前,他和老师已经在客厅里把这辈子要说的话都说完了。“你会永远记住我吗?”老师问他。
“会的。”他心想。毕竟,书上和历史上看见有人在中途倒下是一回事,亲眼见到自己身边的人殉道又是另一回事。
老师担忧地看着他。他虽然沉浸于文字和学问中,却还是情不自禁地问自己,是不是早上出门时穿得太少了。
“记住有人为此一辈子也不能再写字了。”老师忧郁地说。
唉,直到现在他想起来还觉得——老师那时的眼睛多么深褐色啊。是不是其实在他们相处的过程中,包括老师第一面就答应收他做学生的时候,就已经有什么弦外之音,像唱片的杂音一样开始播放了呢?而他竟然一直没有察觉?
“您的右手还是能写字的。”他安慰老师,或者说是提醒道。
其实老师的左手也是健全的。更何况,老师还用那只手背长满毛的手打过人,打过他的脸呢!他的心里涌起一股小小的不安。
“你知道我说的是什么。”老师有气无力地说。放在过去,老师又要生气了,因为他们两人都知道他是在装模作样。不过,无论如何,这应该是他们最后一次见面了。老师仿佛得了再也不会恢复的病,脸色难看得像一段沥青马路。刚才老师的女儿经过客厅时都不敢叫他爸爸。
不管怎么说,这话能够伤害到老师。这让他的心里生出一种小小的快感。
“您也还是能够翻译的。”他继续安慰道。
老师抬起那只惯打网球的右手,在空中有气无力地比划了一下。像是在说:“翻译?呵,翻译算什么……”
而且最重要的是,您也并没有做出什么成果。这也许从某种程度上证明了您根本不具有独创性,也就并没有什么未兑现的天才了。您应该感到宽慰才对啊。他心满意足地在心里添上了一句。
“你知道我过去……”老师正准备开口,却突然抬起一个手指,在半空中指向他说,“你见过二十岁时候的我么?(“没有。”他恭敬地回答。事实上,如果他真的和“二十岁时候的老师”相遇了,世界会陷入混乱吧。)我一直说要给你看照片。现在正好你又在这里。”
他们站起身来。其实从进门前的第一刻他就想说了,但一直碍于礼貌没有开口。老师家的客厅里飘着一股雨后木质家具独有的恶心味道,令他太阳穴作痛。
老师在那一排相框里找着,嘴里发出声音,手指颤抖地举在空中。他恭敬地陪同观看着,尽量不去注意那个当时还十分年轻的女孩。
“对了。”老师装模作样地说,“在这里了。”
他恭敬地倾过身去,出乎意料的是,那张照片上的青年根本没戴眼镜。正因为如此,那青年显得一点也不像老师了。然而——他忍不住想道,这个青年长得多么英俊啊!
“这看起来像您的儿子。”他愕然地说。
老师对这个回答的伤心程度甚至超过了他的预料。“唉,是啊。”老师仿佛快要融化了的蜡烛,拉长了脸,又痛苦地抿着嘴唇。“一个人年轻的时候简直就像他自己的儿子。”
他没注意自己造成的伤害,而是用敏锐的目光注视着那相框,仿佛那里面装着的不再是幽灵。你现在去了哪里呢?他怀着一股古怪的柔情,细细端详着镜框想道。你没想到你现在会站在我身旁吧?你没想到我就在你面前吧?
“那时候写诗。”老师干脆而又怀念地说。不得不说,老师端详年轻时的自己的宠溺也正像注视高中进入篮球校队的儿子一样。
“您没有儿子吧?”他突兀地问道。
“没有。但,”说完,老师也像是意识到了什么,很快地住嘴了。他们都知道那句话是什么。老师偷偷地扫了他一眼,又很快地移开了。
挂钟走动的声音仿佛在说:其实我一直是把你当儿子的。
他心想,还好这个“二十岁的老师”不会出现在校园里。不然,要是他们面对面地碰见了,他也许真的会爱上这个老师。那样的话,他还能用什么表情来面对这个几十年以后令人汗毛直竖的中年人呢?他还怎么能为这个老师写出一首诗呢?
“那时候真办过诗社呢。”老师注视着年轻时的自己说。这个时候老师自己又在想什么呢?
“后来不写了。”老师把那个相框放回原本的位置上。“猜猜为什么?(答案已说过至少八遍了。)童贞都被人家夺走了。”
关于这个童贞被夺走的故事,老师自从收他为徒,就在他面前提了又提,其实可以归结为一句话。十分简单:老师成了一个外国诗人的译者,然后,像着了魔一般,又继续翻译了下去。
那时候,那个外国诗人几乎统治了所有写诗的人。想想看,多少个大学生不去打球,而是靠拼命谈论他来使自己显得正常啊!和其他译者一样,老师也在那首长诗面前第一次展露出了历史上男性几乎从未表现出的不自信。为了使自己翻译得更贴切,老师甚至给自己起了个跟那诗人一样的英文名(当时就被很多人嘲笑过了),连吃饭睡觉都想着那个人。
“那时候还想嫁给他呢。”老师轻描淡写地说,“可笑吧?听说那人娶了太太,我还像女孩子一样窝在宿舍里哭了好久。但现在想想看,即使不娶太太,那个人又怎么会娶一个跟自己名字一样的外国男人呢?”
他低下了头。
“往后也就再也写不了了。”老师继续说,“他太好了,我觉得我哪怕当他的传声筒也好。就这样一辈子也好。再也没想过别的了。后来就研究他。”
他一句话也没说。
“不是说我写得不好,可是——你明白吗?真羡慕你啊,还是处子之身。”
他用指甲偷偷抠着自己的皮肤。
“其实不写了也挺好的,只是倒有一个遗憾。为什么我没能在他去世之前到国外去见上他一面呢?那时候已经能出国了。毕竟我也算是——算研究他的人里面很资深的了。”
他脑海中立刻浮现出一幕:老师穿着朴素的服装,攥着由于紧张被揉成一团的机票,打听到了那间阔气的白色住宅。人们在那人的回忆录里发现了一张“与中文译者”的合影:老师含情脉脉地注视着这个白发的老人,脸庞红得像在举行婚礼,表情里带着发展中国家特有的胆怯与豪爽。
“老师,我给您写了一首诗。”他突然说,“因为我们马上就要分开——分别了。”
老师像是世界上根本不存在他这个人一样接过他递过去的信封,又像面前根本不存在任何东西一样戴上眼镜。老师利落地拆开信封,掏出那张纸默默地看了一会儿。
“因为我觉得我们——我们师徒之间的感情还是很深厚的。”他绞尽脑汁地辩解道。
老师默默地看了一会儿,折起那张纸,放在自己的口袋里。“你不会忘了我吧?”老师说。
“老师。”他喃喃地说。
这就又回到开头了。
过了一个月,他写下的那首诗顶着老师女儿的名字发表了。他还记得那个小姑娘。她是个戴着白蝴蝶结的提琴手,从来没有长过眼袋或雀斑。
在这之前,他和老师已经在客厅里把这辈子要说的话都说完了。“你会永远记住我吗?”老师问他。
“会的。”他心想。毕竟,书上和历史上看见有人在中途倒下是一回事,亲眼见到自己身边的人殉道又是另一回事。
老师担忧地看着他。他虽然沉浸于文字和学问中,却还是情不自禁地问自己,是不是早上出门时穿得太少了。
“记住有人为此一辈子也不能再写字了。”老师忧郁地说。
唉,直到现在他想起来还觉得——老师那时的眼睛多么深褐色啊。是不是其实在他们相处的过程中,包括老师第一面就答应收他做学生的时候,就已经有什么弦外之音,像唱片的杂音一样开始播放了呢?而他竟然一直没有察觉?
“您的右手还是能写字的。”他安慰老师,或者说是提醒道。
其实老师的左手也是健全的。更何况,老师还用那只手背长满毛的手打过人,打过他的脸呢!他的心里涌起一股小小的不安。
“你知道我说的是什么。”老师有气无力地说。放在过去,老师又要生气了,因为他们两人都知道他是在装模作样。不过,无论如何,这应该是他们最后一次见面了。老师仿佛得了再也不会恢复的病,脸色难看得像一段沥青马路。刚才老师的女儿经过客厅时都不敢叫他爸爸。
不管怎么说,这话能够伤害到老师。这让他的心里生出一种小小的快感。
“您也还是能够翻译的。”他继续安慰道。
老师抬起那只惯打网球的右手,在空中有气无力地比划了一下。像是在说:“翻译?呵,翻译算什么……”
而且最重要的是,您也并没有做出什么成果。这也许从某种程度上证明了您根本不具有独创性,也就并没有什么未兑现的天才了。您应该感到宽慰才对啊。他心满意足地在心里添上了一句。
“你知道我过去……”老师正准备开口,却突然抬起一个手指,在半空中指向他说,“你见过二十岁时候的我么?(“没有。”他恭敬地回答。事实上,如果他真的和“二十岁时候的老师”相遇了,世界会陷入混乱吧。)我一直说要给你看照片。现在正好你又在这里。”
他们站起身来。其实从进门前的第一刻他就想说了,但一直碍于礼貌没有开口。老师家的客厅里飘着一股雨后木质家具独有的恶心味道,令他太阳穴作痛。
老师在那一排相框里找着,嘴里发出声音,手指颤抖地举在空中。他恭敬地陪同观看着,尽量不去注意那个当时还十分年轻的女孩。
“对了。”老师装模作样地说,“在这里了。”
他恭敬地倾过身去,出乎意料的是,那张照片上的青年根本没戴眼镜。正因为如此,那青年显得一点也不像老师了。然而——他忍不住想道,这个青年长得多么英俊啊!
“这看起来像您的儿子。”他愕然地说。
老师对这个回答的伤心程度甚至超过了他的预料。“唉,是啊。”老师仿佛快要融化了的蜡烛,拉长了脸,又痛苦地抿着嘴唇。“一个人年轻的时候简直就像他自己的儿子。”
他没注意自己造成的伤害,而是用敏锐的目光注视着那相框,仿佛那里面装着的不再是幽灵。你现在去了哪里呢?他怀着一股古怪的柔情,细细端详着镜框想道。你没想到你现在会站在我身旁吧?你没想到我就在你面前吧?
“那时候写诗。”老师干脆而又怀念地说。不得不说,老师端详年轻时的自己的宠溺也正像注视高中进入篮球校队的儿子一样。
“您没有儿子吧?”他突兀地问道。
“没有。但,”说完,老师也像是意识到了什么,很快地住嘴了。他们都知道那句话是什么。老师偷偷地扫了他一眼,又很快地移开了。
挂钟走动的声音仿佛在说:其实我一直是把你当儿子的。
他心想,还好这个“二十岁的老师”不会出现在校园里。不然,要是他们面对面地碰见了,他也许真的会爱上这个老师。那样的话,他还能用什么表情来面对这个几十年以后令人汗毛直竖的中年人呢?他还怎么能为这个老师写出一首诗呢?
“那时候真办过诗社呢。”老师注视着年轻时的自己说。这个时候老师自己又在想什么呢?
“后来不写了。”老师把那个相框放回原本的位置上。“猜猜为什么?(答案已说过至少八遍了。)童贞都被人家夺走了。”
关于这个童贞被夺走的故事,老师自从收他为徒,就在他面前提了又提,其实可以归结为一句话。十分简单:老师成了一个外国诗人的译者,然后,像着了魔一般,又继续翻译了下去。
那时候,那个外国诗人几乎统治了所有写诗的人。想想看,多少个大学生不去打球,而是靠拼命谈论他来使自己显得正常啊!和其他译者一样,老师也在那首长诗面前第一次展露出了历史上男性几乎从未表现出的不自信。为了使自己翻译得更贴切,老师甚至给自己起了个跟那诗人一样的英文名(当时就被很多人嘲笑过了),连吃饭睡觉都想着那个人。
“那时候还想嫁给他呢。”老师轻描淡写地说,“可笑吧?听说那人娶了太太,我还像女孩子一样窝在宿舍里哭了好久。但现在想想看,即使不娶太太,那个人又怎么会娶一个跟自己名字一样的外国男人呢?”
他低下了头。
“往后也就再也写不了了。”老师继续说,“他太好了,我觉得我哪怕当他的传声筒也好。就这样一辈子也好。再也没想过别的了。后来就研究他。”
他一句话也没说。
“不是说我写得不好,可是——你明白吗?真羡慕你啊,还是处子之身。”
他用指甲偷偷抠着自己的皮肤。
“其实不写了也挺好的,只是倒有一个遗憾。为什么我没能在他去世之前到国外去见上他一面呢?那时候已经能出国了。毕竟我也算是——算研究他的人里面很资深的了。”
他脑海中立刻浮现出一幕:老师穿着朴素的服装,攥着由于紧张被揉成一团的机票,打听到了那间阔气的白色住宅。人们在那人的回忆录里发现了一张“与中文译者”的合影:老师含情脉脉地注视着这个白发的老人,脸庞红得像在举行婚礼,表情里带着发展中国家特有的胆怯与豪爽。
“老师,我给您写了一首诗。”他突然说,“因为我们马上就要分开——分别了。”
老师像是世界上根本不存在他这个人一样接过他递过去的信封,又像面前根本不存在任何东西一样戴上眼镜。老师利落地拆开信封,掏出那张纸默默地看了一会儿。
“因为我觉得我们——我们师徒之间的感情还是很深厚的。”他绞尽脑汁地辩解道。
老师默默地看了一会儿,折起那张纸,放在自己的口袋里。“你不会忘了我吧?”老师说。
“老师。”他喃喃地说。
这就又回到开头了。
过了一个月,他写下的那首诗顶着老师女儿的名字发表了。他还记得那个小姑娘。她是个戴着白蝴蝶结的提琴手,从来没有长过眼袋或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