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昏时分,一场雨刚停,马车慢慢悠悠地沿着道路向前,泥水轻溅。窸窸窣窣的风不断吹落一些枯黄的竹叶,带着水滴一并落下。
“阿忠,还有多久入城?”马车内传来独属于中年人的醇厚嗓音。
“大概两刻钟吧,快出林子了。”车夫方忠看了看不远处的岔路,如此说道。
除此之外,只听得见车内传来翻书的声音。
马车向着右边的岔路驶去。方忠抬眼望去,却看见一个妇人卧倒在地,急忙拉紧了缰绳,转头对车内说道:“掌柜,前方有一女子,好像受伤了,我去看看。”
“好。”
闻言,方忠下车跑去,扶起妇人使其倚坐在一根竹子边。只见妇人面容姣好却秀眉深锁有些痛苦,素色的衣裳沾了泥水有些许肮脏,隆起的肚子看起来已孕八月有余。不免有些焦急,转身跑了两步就喊道:“掌柜,这里有个孕妇,您快来看看!”
车帘掀起,一个十岁左右的男童率先出来,少年一身白衣,举手投足间,不见属于孩童的稚嫩,可能出身医学之家,灵动的眼也带着一种悲悯;紧接着是一个背着药箱的中年男子,两人的眉眼间有些许的相似。正好方忠跑到了马车前,搬来马凳就让两人下了马车。方忠接过药箱,三人小跑到妇女面前。
男子顾不得什么男女有别的禁忌便号起脉来,片刻后,长舒了一口气道:“估计是方才有过激烈跑动,有些动了胎气,度儿,拿点水来将这个保胎丸给她吃下去吧。”就见那个男童取出水壶给妇人喂了药。
等待的时间有些许漫长,三人打量起了这个妇女,看起来她没有躲过刚刚的雨,头发和衣裳尚且带着点水汽。妇人头上仅一根银簪挽起青丝,并无过多装饰,耳边两个银坠子亦是十分朴素的样式,身着月白色长裙,裙上的梅花倒是巧夺天工,遒劲的枝桠配上点点红梅,倒是让人感觉到这深秋凉风中的一丝暖意。
稍作休息,妇人慢慢睁眼,看了看三人,将目光凝聚在方忠手上的药箱。上好梨木制成的药箱右上角刻着小小的“方”字,左下角的车前草暗纹并不明显,却足够让她确定主人的身份。
“先生是城中存济堂的方仁方掌柜吧?”
中年男子道:“正是方某,不知尊夫现在何处,怎怀胎近九月了还放任你一人在此处?”
“多谢先生救命之恩,我本久居山中,怎奈乱世不由人,昨日遭匪徒洗劫,夫君为了我和肚中的孩儿生死未卜,分别前曾与我说于存济堂找方仁掌柜帮助,困于这幅躯体,体力不支,幸得在此遇见……”妇人虚弱地说道,“夫君名狄戎,他说您会愿意帮忙的。”
闻言,方仁赶忙让方忠将妇人抱上马车。
车内。
“狄老弟曾救我一命,这些年再也不曾见过,未曾想就在这城外山中。”方仁仿佛陷入回忆般,“他武艺高强,定不会有事的,你别担心。”
“嗯……断然不会有事的……”妇人喃喃,不知是宽慰自己,还是宽慰方仁。
马车缓缓行驶,不过两刻钟,隐隐约约传来些许嘈杂的声音,终是到了城门口,检查入城以后很快便到了存济堂门口。方度先行下车,跑到堂内找到母亲便说出路上救人之举,让母亲打扫出一间屋子。
方母很快打扫出一个房间,搀扶着妇人进去,道:“弟妹你别见外,就在这里好好住下,缺什么跟我说,我已经在烧水了,等会洗个澡去去湿气,入秋了,小心着凉。”
“不嫌弃的话,唤我阿袖就行,真是叨扰你们了。”纪裳袖道。
“那我就唤你阿袖了,我名孙蓁,你叫我阿蓁便可。”孙蓁说着就往门外去,“水应该烧好了,我去端过来。”
不过片刻,孙蓁就拿着一身衣服回来了,身后跟着提着一桶热水的方度。
“这是我之前做好的衣裳,你先穿着,后面再给你做两身合适的,今日是来不及了。”
“不必如此破费,能够换洗便好。”
“都是一家人,如此客气作甚,先帮你洗漱一下。”
说着,看方度将水倒满浴桶,便将其遣了出去,关了门。
前厅。
“父亲,已经安置好了。”方度说道。
方仁点了点头,转头对方忠道:“明日去城外看看,尽量找到狄老弟,当年他将你留下保护我们,孤身一人投身乱世,望此番能够化险为夷。”
次日傍晚,方仁看着方忠一人归来心下了然,叹了口气,对纪裳袖道:“没有消息也是好消息,你安心养胎,这月份大了,切忌伤神。”
隔天正午,几人吃着饭,就看见一个蓬头垢面的男子往堂内走来,正是狄戎。纪裳袖顿时泪眼朦胧地站起身,方仁赶忙让方忠打盆水给狄戎洗漱,孙蓁也去添了副碗筷。众人簇拥着狄戎坐下。
酒饱饭足,众人问起狄戎这两天的事,狄戎也知道他们的担忧,便实话实说。
“不过是一群走投无路的土匪罢了,仗着人多势众,我曾经也是打过仗的,现下不过为了孩子积些福报,若不是忧心袖儿和这未出世的孩儿,怎可能如此狼狈。我久居那处,自然是比他们熟悉地形的,找了个地方躲了一天便出来了。他们占着我们的屋子,我也不好再回去,让你们担心了。”说着温柔的看着纪裳袖。
听及此,方仁夫妇直道“这世道,大家都平安便好。”就去帮狄戎收拾,让他好好洗漱一番,一定住下来。狄戎也是暂时无处可去,妻子又身怀六甲,便不推辞了。
一个月后。
一声婴儿啼哭响彻整个存济堂,门外众人皆是长呼了一口气。
“母女平安,这孩子的眉眼,像极了狄大哥啊。” 孙蓁打开门,抱着孩子朝狄戎高兴地说道。
狄戎赶忙上前接过孙蓁手中的孩子。
夕阳将余晖撒向这个襁褓中的婴孩儿,不知是血缘的吸引还是余晖的温暖照拂,孩子看着狄戎就一直咧着嘴笑得开心,狄戎看着孩子,眼睛和鼻子不同于他母亲的杏眸和娇俏小鼻,像极了自己,深邃挺括,将来定不似寻常汉人女子的柔情似水;嘴巴倒是与她娘亲如出一辙,小巧可爱。
看着方度小小的人垫着脚努力探头的样子,狄戎对方度笑着说道:“阿度想抱抱妹妹吗?”
方度看着大家眼神集中在自己身上,转头便红了脸不发一言。
满堂哄笑。
狄戎说道:“阿度帮我抱着妹妹好吗?我去看看你袖儿婶婶。”
方度将娃娃接了过来,小心翼翼地抱着,粉雕玉琢的小丸子并不太重,一双眼睛滴溜溜的乱转,仿佛在思考眼前人是何人,四目相对,笑容灿烂,以至于方度在往后的日子里,想起这个笑脸,想起这个满园落霞的时候,便觉此生来此人间一趟,只为赴这一场盛宴也值。
房内。
狄戎看着虚弱的纪裳袖,伸手握住纪裳袖的手,说道:“女子生产,犹如鬼门关前走了一遭,这次真是辛苦你了,有女承欢膝下,便已足够,此生我不愿你再受这种苦楚。”
“夫君何出此言,为你生儿育女,实乃妾之所愿,只盼这孩儿一生平安顺遂,康健喜乐,当不负这一场缘分。夫君为她取个名字吧?”
“平日里,我也未尝涉猎风雅之书,就唤作笛吧,你我一曲笛音结缘,望其似汝般文雅,莫似我般粗鄙。”
“狄…笛…,读来朗朗上口,平添亲切之感,承载着你们的故事,颇有深意,是个好名字。”方仁连连点头。
“的确是好,你当初给度儿取名,净念着什么普度众生,可曾想着我半分?”孙蓁在一旁嗔怪地说道。
“我…我…”方仁半天说不出话来。
方度抱着狄笛在椅子上坐下,“父亲帮我取这名字除了希望我度人,更是暗示他自己多多揣度母亲您的感受,多多关心母亲呢。”
“就是就是。”方仁赶紧就坡下驴,惹得众人纷纷大笑。
以前,方度看过太多百姓的流离失所,看过城外的农户被那些官兵抢走辛苦四季得到的粮食,看到一些人仅仅是为了家里人活下去而死死拽住自己的粮食却被活活打死,方度痛恨这个世道,也痛恨无能为力的自己,尽管初一、十五会随着父亲去给城外给那些困苦之人看病,但是这不过解了一部分人的一时之困。所以方度一心想着读圣贤书,在这个世道里,搏一搏那所谓的功名,用着汉人的身份在这个草原人掌控的天下去做一些汉人应该做的事。
但是现在,方度每日又多了一件事,看着狄笛这个小孩的笑,她笑,他便跟着笑;她哭,他便逗她笑。方度以为自己得偿所愿有了一个妹妹,才让自己宛若融江春水。方度看着小孩牙牙学语、蹒跚学步。听着小孩学会了“爹”、“娘”以后就学会了“哥哥”,方度抱着狄笛向方父方母炫耀;看着小孩笨拙地走向自己,方度难掩欣喜,牵着狄笛的手不愿放开,惹得狄戎夫妇大笑调侃:“度儿这么喜欢笛儿,将来把笛儿娶回家吧!我们亲上加亲!”
结局往往是方度羞赧地将狄笛抱起往狄戎怀里一塞,说道:“小笛儿就是我的妹妹,你们切莫再胡说了。”便跑到书房温书却看不进去半个字。
又一年十一月初九,存济堂里外张灯结彩,想着为狄笛过一个热闹的两周岁生辰。纪裳袖和孙蓁在厨房忙碌着,狄戎等人陪着狄笛在院子里玩着捉迷藏,方度不知道跑到哪里去了。等到孙蓁招呼着开饭,方度才姗姗来迟,狄笛看到方度,直喊着“方度哥哥”便扑倒了他的怀里,小声问着他去了哪里。
方度抱着狄笛笑着说:“当然是给我们的小笛儿备生辰礼啦,看看喜不喜欢。”说着就拿出两根红色的发带,中间都坠着一根小小的竹节状玉坠。
狄笛赶忙抓着发带笑着说喜欢,催促方度帮她绑上。狄戎笑着说:“隔壁铺子的李嫂今天还在跟我们说呢,你这几天缠着她让他教你织布染布,原来是为了做这个啊。”
“也没见你给我做个什么呢,孙蓁故意说道,“你们爷俩呀!一个就想着有个小棉袄,一个就想着有小妹妹。”
“爹爹不是送你了。”方度假装冷静地说道。
“那你爹爹是送媳妇生辰礼,你也是吗?”孙蓁揶揄起方度来。
狄笛年少听不懂也在旁边笑嘻嘻:“是的哦。”
童音清脆,却是叫少年红了脸。
那时候,所有人都以为这样的日子还很长,粗茶淡饭却平安喜乐,谁也不知道这番景象后来只成为了每个人记忆里的奢望,只显余韵悠长。
“阿忠,还有多久入城?”马车内传来独属于中年人的醇厚嗓音。
“大概两刻钟吧,快出林子了。”车夫方忠看了看不远处的岔路,如此说道。
除此之外,只听得见车内传来翻书的声音。
马车向着右边的岔路驶去。方忠抬眼望去,却看见一个妇人卧倒在地,急忙拉紧了缰绳,转头对车内说道:“掌柜,前方有一女子,好像受伤了,我去看看。”
“好。”
闻言,方忠下车跑去,扶起妇人使其倚坐在一根竹子边。只见妇人面容姣好却秀眉深锁有些痛苦,素色的衣裳沾了泥水有些许肮脏,隆起的肚子看起来已孕八月有余。不免有些焦急,转身跑了两步就喊道:“掌柜,这里有个孕妇,您快来看看!”
车帘掀起,一个十岁左右的男童率先出来,少年一身白衣,举手投足间,不见属于孩童的稚嫩,可能出身医学之家,灵动的眼也带着一种悲悯;紧接着是一个背着药箱的中年男子,两人的眉眼间有些许的相似。正好方忠跑到了马车前,搬来马凳就让两人下了马车。方忠接过药箱,三人小跑到妇女面前。
男子顾不得什么男女有别的禁忌便号起脉来,片刻后,长舒了一口气道:“估计是方才有过激烈跑动,有些动了胎气,度儿,拿点水来将这个保胎丸给她吃下去吧。”就见那个男童取出水壶给妇人喂了药。
等待的时间有些许漫长,三人打量起了这个妇女,看起来她没有躲过刚刚的雨,头发和衣裳尚且带着点水汽。妇人头上仅一根银簪挽起青丝,并无过多装饰,耳边两个银坠子亦是十分朴素的样式,身着月白色长裙,裙上的梅花倒是巧夺天工,遒劲的枝桠配上点点红梅,倒是让人感觉到这深秋凉风中的一丝暖意。
稍作休息,妇人慢慢睁眼,看了看三人,将目光凝聚在方忠手上的药箱。上好梨木制成的药箱右上角刻着小小的“方”字,左下角的车前草暗纹并不明显,却足够让她确定主人的身份。
“先生是城中存济堂的方仁方掌柜吧?”
中年男子道:“正是方某,不知尊夫现在何处,怎怀胎近九月了还放任你一人在此处?”
“多谢先生救命之恩,我本久居山中,怎奈乱世不由人,昨日遭匪徒洗劫,夫君为了我和肚中的孩儿生死未卜,分别前曾与我说于存济堂找方仁掌柜帮助,困于这幅躯体,体力不支,幸得在此遇见……”妇人虚弱地说道,“夫君名狄戎,他说您会愿意帮忙的。”
闻言,方仁赶忙让方忠将妇人抱上马车。
车内。
“狄老弟曾救我一命,这些年再也不曾见过,未曾想就在这城外山中。”方仁仿佛陷入回忆般,“他武艺高强,定不会有事的,你别担心。”
“嗯……断然不会有事的……”妇人喃喃,不知是宽慰自己,还是宽慰方仁。
马车缓缓行驶,不过两刻钟,隐隐约约传来些许嘈杂的声音,终是到了城门口,检查入城以后很快便到了存济堂门口。方度先行下车,跑到堂内找到母亲便说出路上救人之举,让母亲打扫出一间屋子。
方母很快打扫出一个房间,搀扶着妇人进去,道:“弟妹你别见外,就在这里好好住下,缺什么跟我说,我已经在烧水了,等会洗个澡去去湿气,入秋了,小心着凉。”
“不嫌弃的话,唤我阿袖就行,真是叨扰你们了。”纪裳袖道。
“那我就唤你阿袖了,我名孙蓁,你叫我阿蓁便可。”孙蓁说着就往门外去,“水应该烧好了,我去端过来。”
不过片刻,孙蓁就拿着一身衣服回来了,身后跟着提着一桶热水的方度。
“这是我之前做好的衣裳,你先穿着,后面再给你做两身合适的,今日是来不及了。”
“不必如此破费,能够换洗便好。”
“都是一家人,如此客气作甚,先帮你洗漱一下。”
说着,看方度将水倒满浴桶,便将其遣了出去,关了门。
前厅。
“父亲,已经安置好了。”方度说道。
方仁点了点头,转头对方忠道:“明日去城外看看,尽量找到狄老弟,当年他将你留下保护我们,孤身一人投身乱世,望此番能够化险为夷。”
次日傍晚,方仁看着方忠一人归来心下了然,叹了口气,对纪裳袖道:“没有消息也是好消息,你安心养胎,这月份大了,切忌伤神。”
隔天正午,几人吃着饭,就看见一个蓬头垢面的男子往堂内走来,正是狄戎。纪裳袖顿时泪眼朦胧地站起身,方仁赶忙让方忠打盆水给狄戎洗漱,孙蓁也去添了副碗筷。众人簇拥着狄戎坐下。
酒饱饭足,众人问起狄戎这两天的事,狄戎也知道他们的担忧,便实话实说。
“不过是一群走投无路的土匪罢了,仗着人多势众,我曾经也是打过仗的,现下不过为了孩子积些福报,若不是忧心袖儿和这未出世的孩儿,怎可能如此狼狈。我久居那处,自然是比他们熟悉地形的,找了个地方躲了一天便出来了。他们占着我们的屋子,我也不好再回去,让你们担心了。”说着温柔的看着纪裳袖。
听及此,方仁夫妇直道“这世道,大家都平安便好。”就去帮狄戎收拾,让他好好洗漱一番,一定住下来。狄戎也是暂时无处可去,妻子又身怀六甲,便不推辞了。
一个月后。
一声婴儿啼哭响彻整个存济堂,门外众人皆是长呼了一口气。
“母女平安,这孩子的眉眼,像极了狄大哥啊。” 孙蓁打开门,抱着孩子朝狄戎高兴地说道。
狄戎赶忙上前接过孙蓁手中的孩子。
夕阳将余晖撒向这个襁褓中的婴孩儿,不知是血缘的吸引还是余晖的温暖照拂,孩子看着狄戎就一直咧着嘴笑得开心,狄戎看着孩子,眼睛和鼻子不同于他母亲的杏眸和娇俏小鼻,像极了自己,深邃挺括,将来定不似寻常汉人女子的柔情似水;嘴巴倒是与她娘亲如出一辙,小巧可爱。
看着方度小小的人垫着脚努力探头的样子,狄戎对方度笑着说道:“阿度想抱抱妹妹吗?”
方度看着大家眼神集中在自己身上,转头便红了脸不发一言。
满堂哄笑。
狄戎说道:“阿度帮我抱着妹妹好吗?我去看看你袖儿婶婶。”
方度将娃娃接了过来,小心翼翼地抱着,粉雕玉琢的小丸子并不太重,一双眼睛滴溜溜的乱转,仿佛在思考眼前人是何人,四目相对,笑容灿烂,以至于方度在往后的日子里,想起这个笑脸,想起这个满园落霞的时候,便觉此生来此人间一趟,只为赴这一场盛宴也值。
房内。
狄戎看着虚弱的纪裳袖,伸手握住纪裳袖的手,说道:“女子生产,犹如鬼门关前走了一遭,这次真是辛苦你了,有女承欢膝下,便已足够,此生我不愿你再受这种苦楚。”
“夫君何出此言,为你生儿育女,实乃妾之所愿,只盼这孩儿一生平安顺遂,康健喜乐,当不负这一场缘分。夫君为她取个名字吧?”
“平日里,我也未尝涉猎风雅之书,就唤作笛吧,你我一曲笛音结缘,望其似汝般文雅,莫似我般粗鄙。”
“狄…笛…,读来朗朗上口,平添亲切之感,承载着你们的故事,颇有深意,是个好名字。”方仁连连点头。
“的确是好,你当初给度儿取名,净念着什么普度众生,可曾想着我半分?”孙蓁在一旁嗔怪地说道。
“我…我…”方仁半天说不出话来。
方度抱着狄笛在椅子上坐下,“父亲帮我取这名字除了希望我度人,更是暗示他自己多多揣度母亲您的感受,多多关心母亲呢。”
“就是就是。”方仁赶紧就坡下驴,惹得众人纷纷大笑。
以前,方度看过太多百姓的流离失所,看过城外的农户被那些官兵抢走辛苦四季得到的粮食,看到一些人仅仅是为了家里人活下去而死死拽住自己的粮食却被活活打死,方度痛恨这个世道,也痛恨无能为力的自己,尽管初一、十五会随着父亲去给城外给那些困苦之人看病,但是这不过解了一部分人的一时之困。所以方度一心想着读圣贤书,在这个世道里,搏一搏那所谓的功名,用着汉人的身份在这个草原人掌控的天下去做一些汉人应该做的事。
但是现在,方度每日又多了一件事,看着狄笛这个小孩的笑,她笑,他便跟着笑;她哭,他便逗她笑。方度以为自己得偿所愿有了一个妹妹,才让自己宛若融江春水。方度看着小孩牙牙学语、蹒跚学步。听着小孩学会了“爹”、“娘”以后就学会了“哥哥”,方度抱着狄笛向方父方母炫耀;看着小孩笨拙地走向自己,方度难掩欣喜,牵着狄笛的手不愿放开,惹得狄戎夫妇大笑调侃:“度儿这么喜欢笛儿,将来把笛儿娶回家吧!我们亲上加亲!”
结局往往是方度羞赧地将狄笛抱起往狄戎怀里一塞,说道:“小笛儿就是我的妹妹,你们切莫再胡说了。”便跑到书房温书却看不进去半个字。
又一年十一月初九,存济堂里外张灯结彩,想着为狄笛过一个热闹的两周岁生辰。纪裳袖和孙蓁在厨房忙碌着,狄戎等人陪着狄笛在院子里玩着捉迷藏,方度不知道跑到哪里去了。等到孙蓁招呼着开饭,方度才姗姗来迟,狄笛看到方度,直喊着“方度哥哥”便扑倒了他的怀里,小声问着他去了哪里。
方度抱着狄笛笑着说:“当然是给我们的小笛儿备生辰礼啦,看看喜不喜欢。”说着就拿出两根红色的发带,中间都坠着一根小小的竹节状玉坠。
狄笛赶忙抓着发带笑着说喜欢,催促方度帮她绑上。狄戎笑着说:“隔壁铺子的李嫂今天还在跟我们说呢,你这几天缠着她让他教你织布染布,原来是为了做这个啊。”
“也没见你给我做个什么呢,孙蓁故意说道,“你们爷俩呀!一个就想着有个小棉袄,一个就想着有小妹妹。”
“爹爹不是送你了。”方度假装冷静地说道。
“那你爹爹是送媳妇生辰礼,你也是吗?”孙蓁揶揄起方度来。
狄笛年少听不懂也在旁边笑嘻嘻:“是的哦。”
童音清脆,却是叫少年红了脸。
那时候,所有人都以为这样的日子还很长,粗茶淡饭却平安喜乐,谁也不知道这番景象后来只成为了每个人记忆里的奢望,只显余韵悠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