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令从小在北境长大,准确的说,是沐朝与北戎的交界线上。

    所以她从小就明白一个道理,技不如人就会死。

    娘亲瞧着温温柔柔,实际上曾在三百人的山匪寨子单骑杀出。

    爹爹更是不必说,瞧着就五大三粗。

    在这样的家庭里,吴令即便是练武练累了,也是把自己踹醒继续。

    爹爹一直被叶将军压着,从前是老叶将军,后来是小叶将军,叶家是北境大族,和沐朝太祖一起打的江山,奉命镇守北境,娘亲觉得一直耗在北境不是事儿,趁着叶将军谋反,他们一家搬回了京都。

    京都的女郎和北境的女郎不同,他们总是很自在,不会担心明日北戎铁骑突破城防。

    吴令把这点说了出来,所有人都在笑,渐渐的,吴令就不想出门了。

    事情的转机出现在某日家里多了个教养嬷嬷。

    最开始,吴令并不觉得自己需要被教养,可是襄嬷嬷第一堂课,便教她再遇到有人笑她时怎么反击回去。

    吴令逐渐喜欢上了襄嬷嬷的教导,虽然后来的课一堂比一堂严厉……

    喜欢上襄嬷嬷没多久,一位女郎登了她家的门,见到她后问她要不要拜她为师。

    娘亲介绍襄嬷嬷正是这位小姑姑介绍来的,以前襄嬷嬷是她的教习嬷嬷,吴令心里已经对小姑姑服气极了。

    更别提她说要带自己封侯拜相。

    吴令心中雀跃至极,当场行了拜师礼,才知小姑姑正是前朝汝阳公主。

    她说自己要造反,吴令心动万分,都不知如何表示自己的忠心,她对老、小叶将军都不喜得很。

    师父说以后会让自己做古往今来第一位女相,当时年仅八岁的吴令信了。

    可等她稍大些,读得多了,学得多了,懂得多了,才知其中难度。

    吴令还是像过去一样苦读,跟着襄嬷嬷学人际往来,自己练着武,只是默默将幼时女相梦放在心底。

    可惜,这个梦放在心底没多久,就被重新拿了出来。

    因为师父要登基了,乐得吴令骑马绕骊山跑了一圈。

    难怪常言道,选择比努力更重要。

    这点南越王煦瑶也颇为认同,她是古往今来第一位女王爷,师父登基前,就建议她可以多和南越王通信,她在南越深耕多年,很知道怎么制住不服于她的人。

    不过,师父不知道的是,和南越王煦瑶定期书信来往后,他们最多讨论的,其实是师父自己。

    譬如前一月煦瑶刚和她讲完自己幼时被嫡兄嫡妹如何欺辱,师父来南越后又是怎么拉她出来。

    后一月吴令就去找蒋昱问清了当年情况,去信嘲笑煦瑶给自己贴金,明明最开始和师父对着干,丢了个大脸。

    当然,煦瑶嘲笑吴令的也不少,吴令自己当然不认,她从来认为自己已经狠狠反击回去。

    不过他们还是有达成共识的时候,比如编排皇夫夜烛。

    吴令给煦瑶讲当初煦鬯也曾给夜烛造成了些危机感,听得煦瑶乐得当月回了两封信。

    一说不枉她好好装点了煦鬯,能让夜烛不高兴,煦鬯真是立了大功德,又一说当初南越归顺大典结束,汝阳就和蒋昱走了,夜烛连着一年脸色都没好看过,以及请吴令若还有别的类似事或细节,请多多道来。

    其实编排夜烛一事,吴令不止和煦瑶,还有和蒋昱,从师父回京起,吴令就和蒋昱逐渐走近,虽有师父筹谋之事时常需要她和蒋昱来往,但真正让他们相视莫逆的,是在他们共同敌视夜烛时意外撞上的眼神。

    吴令无事时,或是学累了,便会驱车去蒋昱府上,大吐特吐夜烛暗处做的小动作,不知廉耻,并盛赞蒋昱更适合站在自己师父身边。

    不过吴令从来不说,像蒋太傅这样从不多表露一分的,估计等师父为孙辈安排婚事时,可能才会体悟到一点。

    吴令在编排夜烛方面无往不利,即便先前的黄相之子黄焕都是十分赞同她的,虽然她也挺讨厌这人总往师父面前凑。

    一切的无往不利,都中断在骊山踏秋时遇到的先太子,叶安。

    “你为什么不喜欢我皇叔?”

    这人还直接找上了门,吴令想把门关上,娘亲却要她请人进来坐坐。

    这是吴令这辈子最后悔没有违背娘亲的一次,接下来的一个时辰里,吴令的脑子几乎要被“师公”二字填满。

    叶安在楚王府躲着劝他登基的人,都快闷出蘑菇了,偷偷上街没想到遇上上次秋猎时遇见的小姑娘,他从皇叔那里知道,这是汝阳公主的徒弟,很自来熟地就跟去了她家。

    叶安自认为作为皇叔的夫家人,很有必要和汝阳公主这边的亲眷打好关系,“你师父和我皇叔是一对眷侣,他们不仅情投意合还有海誓山盟,等汝阳公主登基后就会册封我皇叔为皇夫,我皇叔将来会做你师公,你师公就是我皇叔,我皇叔就是你师公,何其亲近的关系。”

    吴令十分无助,她想捂住耳朵,但多年教养已经让她无法毫无负担地作出这种事。

    被迫听了一天师公……不对,夜烛和师父如何经历波折,如何兜兜转转又走在一起,如何立下千秋万代的海誓山盟,吴令确定了,这位先太子非常善于臆想。

    分明是夜烛那厮以协助造反相要挟,完全不如蒋昱光明磊落。

    事实证明,有些话不能乱听,当吴令在宫中遇到夜烛时,嘴比脑子快,先唤出了“师公”,吴令已经下定决心,再也不理叶安。

    可奇怪的是,她确实没怎么再见到叶安,连爹爹都在家中提起,说先太子每次遇见他皆是抢先一步问好,文质彬彬进退有度,最近怎么见得少了。

    吴令把这事在心里压了几天,还是忍不住去找自己师父问起此事。

    她状若无意装作只是问起师父如何处置先太子叶安,师父却说他业已除尽杀母仇人,现在在香积寺住着,准备过几日登基大典后就正式落发为僧。

    吴令没想到叶安身上还背着这样一段往事,在与他相处间她从未察觉。

    不知是否是身边唯一一个反对她编排夜烛的人离开了,吴令时常感觉无趣,渐渐也不再多说,等太女李载舟出生后,夜烛在吴令这里更是父凭女贵,彻底坐稳了“师公”的位置。

    延治二年,吴令及笄,师父给她办了一个盛大的及笄宴。

    同年,吴令殿试中第,进入翰林院,任翰林待诏,协助诏制草拟。

    年少登科,又担此重职,好在吴令读书时未有丝毫懈怠,最初焦头烂额的日子很快被揭了过去。

    但真正得心应手应对朝堂生活,已是延治七年。

    吴令换上骑装,牵着马,配着剑,  去京郊纵马。

    不知怎的她绕到了香积寺附近,意识到自己在做什么时,吴令赶紧掉马回头离开。

    走着走着,前方隐隐传来争执声。

    吴令:是她出手的时候了。

    争执人群中心有两个光头和尚,被五六个彪形大汉围着。

    其中一个和尚叫怀善,但吴令听到时已晚,她已经纵马过去和怀善对上了眼。

    怀善,也就是叶安的法号。

    数年不见,他似乎比自己高了,和他的叔叔夜烛很有几分相似,只是瞧着更柔和些,沾了点佛性。

    吴令大呼倒霉,只能硬着头皮上去帮忙解围。

    原来,这几个大汉幼时曾被香积寺接济,平安长大成人后,想为香积寺铸金佛像,住持知道他们平日里过的也是苦日子,委婉拒绝,这几人便趁怀善几人下山特来堵截。

    吴令了解情况后,头脑一热,说愿代几人捐金佛像。

    另一个和尚是怀善师兄怀贤,见吴令衣着不凡腰间佩剑,一见便知是京中富贵女郎,当即便替其余人答应下来,还特地让怀善与吴令交涉金佛像铸造事宜。

    等吴令带着怀善前去钱庄兑银票时,吴令才终于回过神来,自己一个从来不信神佛即便陪着亲娘去寺里也从不上香的人凑什么热闹。

    都怪怀善。

    铸金佛像是件大事,甚至惊动了汝阳。

    汝阳特地把徒儿叫进了宫,“近来怎么突得想起铸金佛像?”

    吴令埋头吃着笋条乳鸽烩,说,“我娘爱佛爱得紧,徒儿捐个金佛像讨她欢心。”

    汝阳唇角微勾,没有拆穿,只是说,“怀善,就是叶安,如今在香积寺里修行,若你有什么拿不定的,可以去问问他,铸金佛像他应该颇为了解。”

    吴令似是才想起此人,恍然道,“徒儿知道了。”

    白日在宫中上差,用了晚膳后还有与怀善会面监督金佛像铸造,吴令身形很快就轻盈下来。

    金佛像铸造花了将近一年,怀善很是不好意思,拿出私库说要请吴令去酒楼吃饭。

    “酒楼就不必了,你顶着这个光头大家都不安生,”吴令很没好气道,经过一年相处,她和怀善早已熟得不能再熟,有什么就说什么,“遣人去点几道大菜去我府上吃吧。”

    吴令父亲吴卞以军功立业,吴令却是走女皇提倡的科举入仕,二人近几年分得很开,吴令已经在京中别府另居,若有人来找她,都是要上吴令宅子的。

    吴令这些年越发从心所欲,没有注意到跟在身后的怀善悄悄红了脸。

    和尚请吃饭,吴令还是贴心地点了几道素菜,自掏腰包遣人买了素酒来。

    时下素酒多为葡萄酒,师父颇好饮,赐了吴令不少,可那些都是吴令储着等师父到她府上拿出来的,只得派人去另买。

    菜一口酒一盏,两人说起咸亨六年的旧事,竟颇为投机,不知不觉便双双醉倒。

    次日醒来,吴令便知,自己麻烦大了。

    胡乱绑好官服,匆匆忙忙骑马上朝,清晨冷风吹在脸上,吴令脑中尽是昨晚混乱。

    下朝后,吴令死皮赖脸缠着自己师父要在宫中住些时日。

    不过很快,吴令发现宫中也不是什么好去处。

    见到夜烛,她想起自己睡了人家侄儿。

    见到舟舟,她想到自己夺了人家堂兄清白。

    在还不知情的怀善亲眷的环视下,吴令愣是在宫中赖到了年关才被亲娘叫回家,无缝衔接闭门不出大业。

    “初九是个好日子,令儿陪为娘去香积寺上炷香。”乐纷这样吩咐道。

    吴令刚想以公务繁忙推脱,乐纷就似看穿了女儿心思道,“陛下听说了你为香积寺捐佛像的事,知道你现在不排斥佛道,让为娘带你去看看姻缘。”

    一搬出汝阳,吴令不去也得去了。

    到了香积寺,吴令一直担心撞见怀善,可是直到解完签,吴令也没见着熟悉的人影。

    吴令微微抿唇,提出要去看自己先前捐的金佛像。

    解签师父得知她的身份,忙派人去请住持来,吴令摆摆手道自己去就行,只留乐纷和解签师父交谈吴令不顺的姻缘有何破解之法。

    吴令轻车熟路走到供奉金佛的大殿,没想到在那里见到了怀善。

    吴令心虚,转头想走,不料怀善先她一步,似是没看到她一般,道声佛号,便径直离开。

    周围人熙熙攘攘,吴令愣在原地,走几步要追出去,却见三两年轻女施主围上怀善,要他专门讲经,而自己被匆匆赶来的住持相拦。

    吴令回到家,破天荒松口,说愿意与郎君相看。

    女皇徒儿要相看成亲,京中一时沸腾,家中有适龄儿郎的,画册如雪花片飞进了吴府,太女殿下都亲至吴令的相看宴。

    不过,和自己堂兄有少许相似的李载舟,并不知道自己给吴令造成了多大冲击。

    吴令随意指了几人,和他们相约下回休沐一道去香积寺看早梅。

    在娘亲的催促下,吴令不情不愿在休沐日出了门。

    香积寺早梅格外出名,山道上不是这府的马车便是那府的轿子,吴令估摸着下山恐怕更难,趁机摆脱了三个相看对象,去问比丘师父寺中可还有空房。

    比丘:“阿弥陀佛,施主来得正好,只余一间了。”

    吴令摇头道,“我们至少要两间房。”

    比丘知道这位施主是上回捐佛像的大施主,奈何今日香积寺赏梅者众,空房确实只有一间。

    正苦死间,一人走至吴令身侧,“怀能师兄,我来安排吧。”

    清冽熟悉的声音,吴令一回头,正是怀善。

    怀善将吴令的三位相看者安顿去一个院子后,带吴令往另一个方向走去。

    一路七拐八弯,似是离寺庙主殿有些距离,更像是额外为贵客隔出来的清修之地。

    不会是他自己的住处吧。

    吴令脑中闪过这个想法,她有一瞬想放慢步伐,转念又想,当今天下除非夜烛出手,否则单打独斗,她未必会输给谁,即便落于下风,逃跑也是轻而易举。

    想到此,吴令十分放心跟着怀善向前走。

    “你上次是来问姻缘的。”

    怀善突然出声,且是肯定的口吻。

    吴令的心瞬间重新提了起来,警惕道,“怎么了,怀善师父要帮我解签吗?”

    怀善没有理会吴令话语里的挑衅,“我帮忙安顿的三位施主是你的相看对象。”

    吴令同样道,“怎么了,怀善师父要替我把关吗?”

    绕过一片竹林,一座雅致小院出现在眼前。

    怀善没有再问,请吴令进屋后,在后面关上了门,落上锁。

    吴令心中毛毛的,即便十三岁那年没认出师父闹出乌龙时都没此刻紧张,她故作平静道,“这便是给我的空房吗?”

    “嗯。”怀善不知从哪儿端出了几盘菜,为吴令添上饭后道,“吃。”

    吴令更是疑惑,浅尝了几口,便放下筷子,正欲开口。

    怀善道,“饱了?”

    吴令点头,终于有机会道,“多谢你的款待,若无事,可以出去了。”

    怀善慢条斯理将盘碗收拾好,站在吴令旁边,“还有事。”

    下一瞬,吴令察觉自己被打横抱起,带去了内室。

    青年比去年要更清瘦些,不过仍旧不愧他二十又一的年岁。

    吴令刚开始是拒绝的,这简直是胡闹,奈何胡闹生趣。

    休沐日结束,吴令下山,连着两月专心忙于政务,香积寺一晌贪欢,恍若梦境。

    超出吴令掌控的,是这梦境还带生根结果。

    在宫中诊出滑脉时,饶是汝阳都怔了怔,不可思议道,“上回你娘进宫还跟朕说,你迟迟不在三人中挑一个出来,没想到……这是他们中哪个的,朕给你指婚。”

    吴令顾左右而言他,最后实在瞒不住,交了底,她委婉道,“师父,徒儿怀的是舟舟的堂侄。”

    汝阳沉默了,千头万绪从脑中划过,她甚至有一瞬质疑怀善心怀不忿,坑骗吴令。

    吴令小心翼翼道,“师父,怀善还不知道此事,徒儿也不想让他知道,京中郎君多是看中徒儿身上的官职、身后的吴家和师父你,成亲之后免不了卷入世家党争,这和师父多年推崇相悖,徒儿不愿成为刺向师父的那把刀。”

    吴令越说越冷静,将她和怀善的相识和盘托出,“徒儿和怀善时至今日也并无多少情谊,徒儿不愿让他知晓自己与他多了个孩儿,一是不想他为此多加负担,做出什么非要与我负责之事;二是徒儿确实需要一个独属于自己的孩子,最好是女儿,将来拥护舟舟;三则他现在已被徒儿收入囊中,若徒儿将来看上了别人,他不知道孩子是他的应该不会出来多加阻拦。”

    汝阳见吴令说得有理有据,知她心中有所成算,只说,“令儿大了,自己看着定就好,什么时候需要离京产子,尽管与师父说就是。”

    师徒二人依偎在一块,说说笑笑。

    延治九年十二月,吴令带着满月的女儿回京,取名叫做吴迹。

    巧的是,煦瑶信中说近来自己收养了一个弃婴,是个女娃娃,准备自己养大,日后让她继承家财。

    吴令回信道,她也收养了一个孩子。

    她在心里默默补充道,不过是自己生自己养的。

    吴令奇怪煦瑶话里话外说带着孩子准备出远门游山玩水,到了次年春,筹备太女南行后,被师父叫进宫问如何处理夫妻冷战时,吴令明白了。

    虽然自己给师父出的主意,险些让吴令在整个延治十年不敢和师公打照面,但能为师父分忧解难,还是让吴令分外骄傲的。

    如果某个光头和尚不是总兴高采烈来到她府上,没过几天又被她气走,再循环往复,就更好了。

    日子在看着吴迹和李载舟逐渐长大中流逝。

    这两个小姑娘相差八岁,却是很合得来,吴迹性子静,李载舟性子冷,两个人相处时,时常各拿一册书,坐上一日,晚间用膳时交流心得。

    汝阳偷偷告诉吴令,吴迹这孩子与怀善母亲许敏非常相似,温柔娴静。

    延治二十二年,蒋昱多年操劳,身子大不如前,上奏告老。

    吴令这年三十又五,继任丞相,她去送别蒋昱时,告诉他放心,自己从小习武身子骨好,不会像他一般五十出头就干不下去了。

    吴令确实活得很久,久到见证吴迹研读佛书后誓要出家,多年后又因佛法精深被引为沐朝国师。

    当初在一起头碰头读书的小姑娘们,长大后在朝堂上共商国事。

章节目录

公主裙下臣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零九破只为原作者风衣科委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风衣科委并收藏公主裙下臣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