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李昌仪
细说起来,高澄得到这天下与李昌仪不无关系。
当年邙山大战的起因,就是高澄意欲非礼北豫州刺史高仲密的妻子李昌仪,才逼得高仲密举州反叛。最终东魏收复虎牢,生擒黑獭,这才统一了北方,邙山之战后,高澄顺理成章地收了李昌仪。
这是大家都知道的故事版本。
按高澄的话说,孤虽然喜欢美女,但从来不干强取豪夺的事。就连十四岁毛都没长齐的时候勾引大车阿姨,也是凭自己真本事。高仲密自己任人唯亲,而孤那时候在整顿吏治,他就编出了这么个理由谋反。李昌仪也不是什么省油的灯,先是怂恿高仲密休掉正妻成为继室,后又时常参与高仲密的决断,用流言害死了她看不顺眼的沙门。因此邙山一战后,高仲密家眷虽然都任凭高澄处置,高澄也顺水推舟笑纳了李昌仪,却并没有给她名分。登基以后,想着此女是个不安分的人,并没有正式纳入后宫,而是让她做了一名女官。而且高澄还特地给人添堵:你不是说朕当年意欲非礼吗?那就掌管尚寝局好了,天天看朕跟谁睡觉。
李尚宫,也确实不是一个安分的人。
她出身高门赵郡李氏,美艳且聪慧,却因为是庶出无法拥有门当户对的婚姻。于是她只能用心机用计谋,她接近与正妻崔氏不和的高仲密,让他休掉崔氏迎娶了自己。高仲密对她百依百顺,连朝政军务也愿意听从她的意见,于是她走了一步险棋,在得知高仲密有意投奔关西后,她让高仲密制造了自己和高澄独处一室的机会。其一,妻子受辱,这可以成为高仲密叛逃的有力理由;而其二,若是高澄真看上了自己,她就可以飞上枝头了。高澄那般明艳璀璨的人,像一缕阳光,让满室生光。
因此对高澄,李昌仪多少是有怨的。他留她性命,却不予她贵妃之尊。他知道她最爱权势,便偏在折辱她的同时在她耳边说,“李尚宫这身本是,也该教教后宫那些娘娘们”。他让她衣食无忧,甚至可以说给她机会作威作福,却不让她成为真正的人上人。在皇宫里,李昌仪不得不依附高澄,可现在,他们的身份不一样了。
李昌仪是个聪明人,她敏锐地察觉到这些追兵的上司似乎并不在意“长广王”的性命。甚至即使长广王在营救途中意外身死,那也只是无奈的一桩。
高澄这人聪明,有主见,但同时也自负,脾气大。他认定自己能看穿李昌仪的小计俩,只要李昌仪说东,他肯定向西。于是当李昌仪提议应该尽快回京掌控大局,高澄想也不想就说要去山东看海。刘桃枝只是保镖,向来听令行事,自然由着高澄。
目前为止,李昌仪是没有理由伤害高澄的;可等她与下一波杀手暗中接触上,情况就不一定了。
不过在看海这件事情上,元玉仪猜中了高澄的心意。
虽然都是孝文帝的子孙,元玉仪这种皇室疏宗的命运和元仲华这样的嫡系可是天差地别。要不是她阴差阳错地遇上了高澄,享有公主的名号是断无可能。元玉仪琅琊公主的封号,是高澄亲自上表求来的。当时她枕在他手臂上听他思绪漫游,就记得他向往魏武“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的豪迈。他见过怀朔的风沙,见过秀荣的马匹,见过洛阳牡丹、长安宫阙,唯独没有见过大海的波澜壮阔。他说过,若没有政务缠身,他第一件事便是要欣赏海上的日落。
因此众人无头苍蝇一般毫无头绪的时候,元玉仪便告诉高淯,高澄如果离开京城,最有可能前往琅琊郡。既然要去山东,也有可能顺便看一眼他素未谋面的故乡渤海蓧县。
说到蓧县,高澄自小随父亲经略河北,却竟从未有机会拜访过。
他生长在怀朔,那里有成群的烈马,有兽皮做的毡房,有兵营粗俗的叫骂。那里的天很蓝,阳光很烈,风很硬。总之怀朔的一切都与高门世家无关,渤海高氏这个门楣对于年幼的他来说太遥远。若不是姓氏里沾了渤海国的郡望,他甚至都与六镇的鲜卑小孩无异。
后来十岁那年,他只身匹马入军营劝降当时项羽高敖曹。显然,渤海高氏嫡系对高欢父子这样的六镇边民并看不上眼,权当是化外野人。因此当高澄毫不出错地向这个族叔行跪拜大礼,高敖曹还是惊讶的。
“看来贺六浑也不完全是鲜卑子。”
一方面,他依赖门阀世家的支持;一方面,像羊献容对刘曜说的那样,“妾生于高门,常谓世间男子皆然。自奉巾栉以来,始知天下有丈夫耳”。高澄治理朝政需要倚重门阀,却也看不惯任人唯亲的官场。那些枉食俸禄的虫豸,早就该在河阴之变被杀得干干净净了。可饶是他再怎么整顿吏治、肃清官场,世家大族还是牢牢把握着从地方到中央基层官员的任免,那些豪门贵女也一个个嫁入皇室,为母家培养新的代理人。就连如今跟在他身边的李尚宫,也出自赵郡李氏。
既然世家大族在仿古的宇文氏、寒门陈氏之间选择了自己,他真的想看看,这个故乡是什么样子。
当年邙山大战的起因,就是高澄意欲非礼北豫州刺史高仲密的妻子李昌仪,才逼得高仲密举州反叛。最终东魏收复虎牢,生擒黑獭,这才统一了北方,邙山之战后,高澄顺理成章地收了李昌仪。
这是大家都知道的故事版本。
按高澄的话说,孤虽然喜欢美女,但从来不干强取豪夺的事。就连十四岁毛都没长齐的时候勾引大车阿姨,也是凭自己真本事。高仲密自己任人唯亲,而孤那时候在整顿吏治,他就编出了这么个理由谋反。李昌仪也不是什么省油的灯,先是怂恿高仲密休掉正妻成为继室,后又时常参与高仲密的决断,用流言害死了她看不顺眼的沙门。因此邙山一战后,高仲密家眷虽然都任凭高澄处置,高澄也顺水推舟笑纳了李昌仪,却并没有给她名分。登基以后,想着此女是个不安分的人,并没有正式纳入后宫,而是让她做了一名女官。而且高澄还特地给人添堵:你不是说朕当年意欲非礼吗?那就掌管尚寝局好了,天天看朕跟谁睡觉。
李尚宫,也确实不是一个安分的人。
她出身高门赵郡李氏,美艳且聪慧,却因为是庶出无法拥有门当户对的婚姻。于是她只能用心机用计谋,她接近与正妻崔氏不和的高仲密,让他休掉崔氏迎娶了自己。高仲密对她百依百顺,连朝政军务也愿意听从她的意见,于是她走了一步险棋,在得知高仲密有意投奔关西后,她让高仲密制造了自己和高澄独处一室的机会。其一,妻子受辱,这可以成为高仲密叛逃的有力理由;而其二,若是高澄真看上了自己,她就可以飞上枝头了。高澄那般明艳璀璨的人,像一缕阳光,让满室生光。
因此对高澄,李昌仪多少是有怨的。他留她性命,却不予她贵妃之尊。他知道她最爱权势,便偏在折辱她的同时在她耳边说,“李尚宫这身本是,也该教教后宫那些娘娘们”。他让她衣食无忧,甚至可以说给她机会作威作福,却不让她成为真正的人上人。在皇宫里,李昌仪不得不依附高澄,可现在,他们的身份不一样了。
李昌仪是个聪明人,她敏锐地察觉到这些追兵的上司似乎并不在意“长广王”的性命。甚至即使长广王在营救途中意外身死,那也只是无奈的一桩。
高澄这人聪明,有主见,但同时也自负,脾气大。他认定自己能看穿李昌仪的小计俩,只要李昌仪说东,他肯定向西。于是当李昌仪提议应该尽快回京掌控大局,高澄想也不想就说要去山东看海。刘桃枝只是保镖,向来听令行事,自然由着高澄。
目前为止,李昌仪是没有理由伤害高澄的;可等她与下一波杀手暗中接触上,情况就不一定了。
不过在看海这件事情上,元玉仪猜中了高澄的心意。
虽然都是孝文帝的子孙,元玉仪这种皇室疏宗的命运和元仲华这样的嫡系可是天差地别。要不是她阴差阳错地遇上了高澄,享有公主的名号是断无可能。元玉仪琅琊公主的封号,是高澄亲自上表求来的。当时她枕在他手臂上听他思绪漫游,就记得他向往魏武“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的豪迈。他见过怀朔的风沙,见过秀荣的马匹,见过洛阳牡丹、长安宫阙,唯独没有见过大海的波澜壮阔。他说过,若没有政务缠身,他第一件事便是要欣赏海上的日落。
因此众人无头苍蝇一般毫无头绪的时候,元玉仪便告诉高淯,高澄如果离开京城,最有可能前往琅琊郡。既然要去山东,也有可能顺便看一眼他素未谋面的故乡渤海蓧县。
说到蓧县,高澄自小随父亲经略河北,却竟从未有机会拜访过。
他生长在怀朔,那里有成群的烈马,有兽皮做的毡房,有兵营粗俗的叫骂。那里的天很蓝,阳光很烈,风很硬。总之怀朔的一切都与高门世家无关,渤海高氏这个门楣对于年幼的他来说太遥远。若不是姓氏里沾了渤海国的郡望,他甚至都与六镇的鲜卑小孩无异。
后来十岁那年,他只身匹马入军营劝降当时项羽高敖曹。显然,渤海高氏嫡系对高欢父子这样的六镇边民并看不上眼,权当是化外野人。因此当高澄毫不出错地向这个族叔行跪拜大礼,高敖曹还是惊讶的。
“看来贺六浑也不完全是鲜卑子。”
一方面,他依赖门阀世家的支持;一方面,像羊献容对刘曜说的那样,“妾生于高门,常谓世间男子皆然。自奉巾栉以来,始知天下有丈夫耳”。高澄治理朝政需要倚重门阀,却也看不惯任人唯亲的官场。那些枉食俸禄的虫豸,早就该在河阴之变被杀得干干净净了。可饶是他再怎么整顿吏治、肃清官场,世家大族还是牢牢把握着从地方到中央基层官员的任免,那些豪门贵女也一个个嫁入皇室,为母家培养新的代理人。就连如今跟在他身边的李尚宫,也出自赵郡李氏。
既然世家大族在仿古的宇文氏、寒门陈氏之间选择了自己,他真的想看看,这个故乡是什么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