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归长久不语。
空气凝滞,亲随大着胆子说完之后,过了很长时间才敢试探抬头。
他正正对上男人阴沉郁结的眉眼。
亲随心中一悚,脑袋磕在地板上,紧紧闭着眼睛,不敢再看。
谁也不敢在这个当口冒着大人被触怒的风险撞这个枪口,如果不是实在没办法,他也绝不会提这件事。
自小夫人失踪之后,亲随们就再没有看见过晏归脸上露出过半刻轻松神情。
过了良久,久到烛光黯淡,清清亮亮的灯油都黏腻沾在了桌上,才听上面沙哑声音传来:“明日一早,启程回常州。”
亲随:“是!”
……
启程的时候是个有些阴沉的日子。乌云朵朵堆积,黑压压风雨欲来。
三七将小善从温暖的被窝里扯出来,拿湿了温水的巾子给她醒神:“娘子,小娘子快醒醒,咱们该启程了。”
“启程?”小善艰难捕捉到重点,冷不丁想起来,原来今日已经到了应该启程南下的日子。
说起来,他们也在城中停留多日了。客栈毕竟不是久居之地,前日谢长思询问小善是否觉得身子好些时,得知肯定答案之后,谢长思随后就提出了启程南下之意。
小善或许考虑了一秒,或许连考虑都没有,就点点头,说好。
她现在脑袋混沌,自己都弄不清从哪里来,她的记忆,她的过往,她统统都忘记了,唯独一个谢长思,现在就是她心里的指南针,他说去哪儿,小善自然就跟着去哪儿。
压下心底那丝没由来的难过,小善还要回头再看看,就被一双温柔而有力的臂膀抱上了马车。
谢长思勾了勾她的鼻尖,失笑:“心不在焉的,还没有睡醒么?”
小善摇摇头,掀开窗帷看了眼天,担忧道:“会不会很快下起雨来,现在这个天气,可以赶路么?”
她的担忧在谢长思眼里是再小不过的问题,他怀着隐秘的揣思,连小善都能够看出他发自内心的高兴来:“下雨怎么了,淋又淋不着你,嗯?”
小善只好点头。
不知道为什么,她总觉得谢长思不喜欢这个地方。离开这里对他而言好像就是挣脱了束缚自己已久的牢笼,连空气中都泛起自由的味道。
谢长思捉过她的手又放下窗帷,低声提醒:“外面起风了,不要着凉。”
就算是现在这个春风尚宜的天气里,偶尔的闹天落雨还是能够让人感觉到刺骨的阴凉。
随着他这句话的落下,小善好像都隐约感觉到了那点涔涔的冷意,紧接着却又落入了一个温柔宽厚的怀抱。
谢长思轻轻合上了她的眼睛,小善长长的眼睫毛扫在谢长思手掌心,带来一阵难言的酥麻凉意。
马车外能够听见铁蹄踏泥声。
一队人马从当街奔走,为首的铁骑是个遮挡面容的高大男人,他身型瘦高漂亮,引得当街瞩目。
小善听见了马蹄踏地声,突然睁开了眼睛,她扑腾着想开窗看看,手指刚刚碰到车框,就被一阵风来吹迷了眼睛。
谢长思问她:“怎么了?”
小善眼睛被迷的睁不开,手指在眼睛上重重擦了擦,她也没心思去关心外面的铁骑了,只叫谢长思给她看看眼睛:“不知道,只是好痛。”
小善紧张的要死,“是不是虫子飞进去了?”
谢长思轻描淡写地,“谁叫你非要开窗,可能是什么脏东西吹进眼睛里了,过来给我看看。”
小善“哎”了一声,她看不见,摸索着往谢长思的方向靠,却一个不小心绊中了裙子一角,重重跌了下去。
“啊呀……”
她跌入了一个热热的怀抱。
谢长思轻笑,顺势揽住她:“你又急的做什么呢?”
外头一阵狂风起,谢长思撩袍将她护在怀里,抬眸,那一队铁骑与他们擦肩而过。
白日不像是白日,妖风大作,雾霭四起,启程返回常州的一行人却不做丝毫停留。
晏归的亲随尾随在最后,行人都或归家,或躲于檐下,只有这辆宽阔马车,孤零零停在长街上。
亲随吁马问道:“快下雨了,怎的还要赶路?”
马夫的脸隐在斗笠下,声音讨好而洪亮:“回军爷的话,咱们正要回家去呢,只在此稍做停留罢了。”
亲随疑道:“车内何人?为何急切赶路?”他欲要下马细问,车夫尴尬笑笑,才解释:“军爷有所不知,我家公子和小娘子正急着南下归家,好早日成婚呢!”
车夫:“这车里坐着的,正是咱们还没过门的小娘子,唯恐不便见外男,还请军爷,多体谅了!”他高声拱手,亲随见此,本就急着赶上大部队,心里的疑虑就这么被带过去了,他不再过问,一挥马鞭就走了。
三七从车尾探头:“怎么了?”
马夫回头扬声:“姑娘坐好了,咱们要启程了!”
小善在马车里听不真切,谢长思刚刚给她把眼睛里的脏东西吹出来,她眼睛红红,泛着湿漉漉的水意,她吸了吸鼻子:“刚才怎么了?”
谢长思见她这幅可怜样儿,心软的没边儿了,一句话就带过,“没事儿了,不过是些例行盘问。”
说罢,他轻轻拍了拍小善的肩:“休息会儿吧,一觉醒来咱们就到了。”
小善迷迷糊糊的,竟真的也觉得有些困了,她的眼皮抬不起来,声音甜甜绵软,像一堆没有脾气的白棉花:“到哪里呢?”
谢长思一下一下轻轻拍着她的后背,手指间或从她一头黛青色的长发中穿梭,声音像从很远的地方传来,可是又很近地,“家。”
谢长思说:“我们的家。”
可是小善实在太困了,没有听谢长思讲完就沉沉地睡了过去。
她听不见后面的话,也不知道谢长思做着什么样的筹谋打算,小善被揉捏裹挟着往前走,她也不清楚应该怎么办了。
马车离寺院和京都越来越远,小善在睡梦中轻轻落下了一行水珠,那是她没由来的沉重哀思,又不知道被谁抹去,一丝痕迹都不留下。
路上果然就落了雨,行军打仗的时候什么怪哉的天气都遇到过,这点挫磨对于晏归而言实在不算什么事了,雨越下越大,打在脸上让人看不清路,晏归路上找了个破庙让随行们避雨休整,自己也下马稍歇。
走进庙中,抬眼四顾,周遭建筑已经破败不堪,菩萨身上的泥金都已经脱落的七七八八,露出内里灰红的陶土。
他随处劈了根木头,横在上面休息。
亲随凑过来,从行囊里掰一块被雨水泡软的馕饼,递给晏归:“大人,吃点东西吧?”
晏归没接,修长漂亮的手指间凭空出现个酒囊,他喝了口,又扔给亲随。
烈酒刮喉,从嗓子眼烧起来的热一直抵达胸腔,驱散了雨水打过肉身的寒意。
亲随饮了一大口酒,话也密了起来,挪到自己一个相宜的兄弟身边,说:“刚才我走在最后面,看见一队马车这种天还在赶路。”
对方“哦?”了声,抢过他的酒囊,边喝边问:“你没下去问问?”
“怎么没问。不过你猜怎么着?”
亲随笑着,眼里无限艳羡:“人家说是急着归家去成婚呢。 ”
像他们这种投身军营的兵痞子,过着刀口舔血朝不保夕的日子,没有哪个姑娘愿意嫁给他们,就算是有,恐怕什么时候自己就死在两军对阵的战场,轻易也不敢耽误姑娘前程。
亲随侧眸,看见晏归侧倚在漆红的殿柱上小憩,他的脸半边隐在暗处,半边英俊倜傥,只是过于冷漠,拒人于千里之外。
亲随却莫名觉出些孤寂落寞来。
没有找到小善夫人,虽然大人不言于行色,可谁都知道他心里最是在意,不然也不会冒着触怒龙颜的风险深夜归京,直到如今夫人行踪不定,常州又如此现状,真不知道下一步该如何是好了。
亲随默默叹了口气,不再去想。
常州灾民暴乱,京都也没有多好日子过。
圣人要求彻查常州贪案,朝堂上大臣们人人自危,生怕下一个人头落地的就是自己。
右相齐雍却显得气定神闲。
不光如此,他在今日朝堂上还向圣人引荐了一个人——新科状元张顺。
通传的小太监一声叠过一声高,被接引的青年却气定神闲,脚步沉稳。
他走入殿中,行礼问圣人安后,就抬起头来,道:“常州灾情,臣有一计。”
此话一出,不光圣人,就连朝中各臣的目光都落在了张顺身上。
他生的相貌堂堂,风流倜傥,只或偏瘦的原因,总给人一种虚浮张惶之感。
圣人目光似有深意,落在他脸上,半刻后平淡开口:“说罢。”
张顺:“臣下提议不若将这些难民都迁入静安,此地物广人稀,若是这些难民都迁入静安,不光能够充实都城人口,更有多出的耕地可以让他们自给自足,也全了圣人爱民忧民之心。”他句句诚恳,字字真切,听上去倒是一个可行之法。
静安是大胥属地下的一处都城,此地偏离人烟,离京都三千余里,民众稀少,圈地范围却不小。
圣人未语,齐雍看了眼张顺,手持笏板走出,附和道:“臣以为,此法可行。”
常州离着静安不过百里,这些难民徒步三日便可抵达,于常州也好,于京都也罢,都是现如今解决大批量难民最好的办法。
齐雍都发话了,这些唯齐雍是命的一众臣党当即战队,纷纷走到殿中附和:“臣等以为,此法可行。”
皇帝不慌不忙坐回龙椅上,他身子日渐衰弱,强撑着抬起的眼皮下是一双浑浊的双眼。
他应该是老了,所以下头这些人就觉得可以随随便便就能蒙蔽哄骗他。
皇帝轻轻一笑,落在齐雍身上的目光满怀深意:“右相也以为此法妥当?”
空气凝滞,亲随大着胆子说完之后,过了很长时间才敢试探抬头。
他正正对上男人阴沉郁结的眉眼。
亲随心中一悚,脑袋磕在地板上,紧紧闭着眼睛,不敢再看。
谁也不敢在这个当口冒着大人被触怒的风险撞这个枪口,如果不是实在没办法,他也绝不会提这件事。
自小夫人失踪之后,亲随们就再没有看见过晏归脸上露出过半刻轻松神情。
过了良久,久到烛光黯淡,清清亮亮的灯油都黏腻沾在了桌上,才听上面沙哑声音传来:“明日一早,启程回常州。”
亲随:“是!”
……
启程的时候是个有些阴沉的日子。乌云朵朵堆积,黑压压风雨欲来。
三七将小善从温暖的被窝里扯出来,拿湿了温水的巾子给她醒神:“娘子,小娘子快醒醒,咱们该启程了。”
“启程?”小善艰难捕捉到重点,冷不丁想起来,原来今日已经到了应该启程南下的日子。
说起来,他们也在城中停留多日了。客栈毕竟不是久居之地,前日谢长思询问小善是否觉得身子好些时,得知肯定答案之后,谢长思随后就提出了启程南下之意。
小善或许考虑了一秒,或许连考虑都没有,就点点头,说好。
她现在脑袋混沌,自己都弄不清从哪里来,她的记忆,她的过往,她统统都忘记了,唯独一个谢长思,现在就是她心里的指南针,他说去哪儿,小善自然就跟着去哪儿。
压下心底那丝没由来的难过,小善还要回头再看看,就被一双温柔而有力的臂膀抱上了马车。
谢长思勾了勾她的鼻尖,失笑:“心不在焉的,还没有睡醒么?”
小善摇摇头,掀开窗帷看了眼天,担忧道:“会不会很快下起雨来,现在这个天气,可以赶路么?”
她的担忧在谢长思眼里是再小不过的问题,他怀着隐秘的揣思,连小善都能够看出他发自内心的高兴来:“下雨怎么了,淋又淋不着你,嗯?”
小善只好点头。
不知道为什么,她总觉得谢长思不喜欢这个地方。离开这里对他而言好像就是挣脱了束缚自己已久的牢笼,连空气中都泛起自由的味道。
谢长思捉过她的手又放下窗帷,低声提醒:“外面起风了,不要着凉。”
就算是现在这个春风尚宜的天气里,偶尔的闹天落雨还是能够让人感觉到刺骨的阴凉。
随着他这句话的落下,小善好像都隐约感觉到了那点涔涔的冷意,紧接着却又落入了一个温柔宽厚的怀抱。
谢长思轻轻合上了她的眼睛,小善长长的眼睫毛扫在谢长思手掌心,带来一阵难言的酥麻凉意。
马车外能够听见铁蹄踏泥声。
一队人马从当街奔走,为首的铁骑是个遮挡面容的高大男人,他身型瘦高漂亮,引得当街瞩目。
小善听见了马蹄踏地声,突然睁开了眼睛,她扑腾着想开窗看看,手指刚刚碰到车框,就被一阵风来吹迷了眼睛。
谢长思问她:“怎么了?”
小善眼睛被迷的睁不开,手指在眼睛上重重擦了擦,她也没心思去关心外面的铁骑了,只叫谢长思给她看看眼睛:“不知道,只是好痛。”
小善紧张的要死,“是不是虫子飞进去了?”
谢长思轻描淡写地,“谁叫你非要开窗,可能是什么脏东西吹进眼睛里了,过来给我看看。”
小善“哎”了一声,她看不见,摸索着往谢长思的方向靠,却一个不小心绊中了裙子一角,重重跌了下去。
“啊呀……”
她跌入了一个热热的怀抱。
谢长思轻笑,顺势揽住她:“你又急的做什么呢?”
外头一阵狂风起,谢长思撩袍将她护在怀里,抬眸,那一队铁骑与他们擦肩而过。
白日不像是白日,妖风大作,雾霭四起,启程返回常州的一行人却不做丝毫停留。
晏归的亲随尾随在最后,行人都或归家,或躲于檐下,只有这辆宽阔马车,孤零零停在长街上。
亲随吁马问道:“快下雨了,怎的还要赶路?”
马夫的脸隐在斗笠下,声音讨好而洪亮:“回军爷的话,咱们正要回家去呢,只在此稍做停留罢了。”
亲随疑道:“车内何人?为何急切赶路?”他欲要下马细问,车夫尴尬笑笑,才解释:“军爷有所不知,我家公子和小娘子正急着南下归家,好早日成婚呢!”
车夫:“这车里坐着的,正是咱们还没过门的小娘子,唯恐不便见外男,还请军爷,多体谅了!”他高声拱手,亲随见此,本就急着赶上大部队,心里的疑虑就这么被带过去了,他不再过问,一挥马鞭就走了。
三七从车尾探头:“怎么了?”
马夫回头扬声:“姑娘坐好了,咱们要启程了!”
小善在马车里听不真切,谢长思刚刚给她把眼睛里的脏东西吹出来,她眼睛红红,泛着湿漉漉的水意,她吸了吸鼻子:“刚才怎么了?”
谢长思见她这幅可怜样儿,心软的没边儿了,一句话就带过,“没事儿了,不过是些例行盘问。”
说罢,他轻轻拍了拍小善的肩:“休息会儿吧,一觉醒来咱们就到了。”
小善迷迷糊糊的,竟真的也觉得有些困了,她的眼皮抬不起来,声音甜甜绵软,像一堆没有脾气的白棉花:“到哪里呢?”
谢长思一下一下轻轻拍着她的后背,手指间或从她一头黛青色的长发中穿梭,声音像从很远的地方传来,可是又很近地,“家。”
谢长思说:“我们的家。”
可是小善实在太困了,没有听谢长思讲完就沉沉地睡了过去。
她听不见后面的话,也不知道谢长思做着什么样的筹谋打算,小善被揉捏裹挟着往前走,她也不清楚应该怎么办了。
马车离寺院和京都越来越远,小善在睡梦中轻轻落下了一行水珠,那是她没由来的沉重哀思,又不知道被谁抹去,一丝痕迹都不留下。
路上果然就落了雨,行军打仗的时候什么怪哉的天气都遇到过,这点挫磨对于晏归而言实在不算什么事了,雨越下越大,打在脸上让人看不清路,晏归路上找了个破庙让随行们避雨休整,自己也下马稍歇。
走进庙中,抬眼四顾,周遭建筑已经破败不堪,菩萨身上的泥金都已经脱落的七七八八,露出内里灰红的陶土。
他随处劈了根木头,横在上面休息。
亲随凑过来,从行囊里掰一块被雨水泡软的馕饼,递给晏归:“大人,吃点东西吧?”
晏归没接,修长漂亮的手指间凭空出现个酒囊,他喝了口,又扔给亲随。
烈酒刮喉,从嗓子眼烧起来的热一直抵达胸腔,驱散了雨水打过肉身的寒意。
亲随饮了一大口酒,话也密了起来,挪到自己一个相宜的兄弟身边,说:“刚才我走在最后面,看见一队马车这种天还在赶路。”
对方“哦?”了声,抢过他的酒囊,边喝边问:“你没下去问问?”
“怎么没问。不过你猜怎么着?”
亲随笑着,眼里无限艳羡:“人家说是急着归家去成婚呢。 ”
像他们这种投身军营的兵痞子,过着刀口舔血朝不保夕的日子,没有哪个姑娘愿意嫁给他们,就算是有,恐怕什么时候自己就死在两军对阵的战场,轻易也不敢耽误姑娘前程。
亲随侧眸,看见晏归侧倚在漆红的殿柱上小憩,他的脸半边隐在暗处,半边英俊倜傥,只是过于冷漠,拒人于千里之外。
亲随却莫名觉出些孤寂落寞来。
没有找到小善夫人,虽然大人不言于行色,可谁都知道他心里最是在意,不然也不会冒着触怒龙颜的风险深夜归京,直到如今夫人行踪不定,常州又如此现状,真不知道下一步该如何是好了。
亲随默默叹了口气,不再去想。
常州灾民暴乱,京都也没有多好日子过。
圣人要求彻查常州贪案,朝堂上大臣们人人自危,生怕下一个人头落地的就是自己。
右相齐雍却显得气定神闲。
不光如此,他在今日朝堂上还向圣人引荐了一个人——新科状元张顺。
通传的小太监一声叠过一声高,被接引的青年却气定神闲,脚步沉稳。
他走入殿中,行礼问圣人安后,就抬起头来,道:“常州灾情,臣有一计。”
此话一出,不光圣人,就连朝中各臣的目光都落在了张顺身上。
他生的相貌堂堂,风流倜傥,只或偏瘦的原因,总给人一种虚浮张惶之感。
圣人目光似有深意,落在他脸上,半刻后平淡开口:“说罢。”
张顺:“臣下提议不若将这些难民都迁入静安,此地物广人稀,若是这些难民都迁入静安,不光能够充实都城人口,更有多出的耕地可以让他们自给自足,也全了圣人爱民忧民之心。”他句句诚恳,字字真切,听上去倒是一个可行之法。
静安是大胥属地下的一处都城,此地偏离人烟,离京都三千余里,民众稀少,圈地范围却不小。
圣人未语,齐雍看了眼张顺,手持笏板走出,附和道:“臣以为,此法可行。”
常州离着静安不过百里,这些难民徒步三日便可抵达,于常州也好,于京都也罢,都是现如今解决大批量难民最好的办法。
齐雍都发话了,这些唯齐雍是命的一众臣党当即战队,纷纷走到殿中附和:“臣等以为,此法可行。”
皇帝不慌不忙坐回龙椅上,他身子日渐衰弱,强撑着抬起的眼皮下是一双浑浊的双眼。
他应该是老了,所以下头这些人就觉得可以随随便便就能蒙蔽哄骗他。
皇帝轻轻一笑,落在齐雍身上的目光满怀深意:“右相也以为此法妥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