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渐浓重,到了暮鼓时分,这场连绵的雨竟然越下越大,好似要将云里的水雾一一挤干才罢休。
阶下草植接不住檐下雨水如注,沉沉青色被揉弯了腰肢。
这时候,医馆中抓药的最后一位客人已经撑伞而去,伙计上了半边门板,只等何大夫回来便关门。
店外忽然传来一声嘶鸣,不大不小的一声,刚好提醒了内堂中众人。
谢轻舟霍然站起,孟韵亦抬头看着进屋的方向,二人对视一眼,谢轻舟便大步迈了出去。
很快,一个慈眉善目的中年男子与谢轻舟并肩进来。
观谢轻舟与他交谈的神态、语气,此人应当是何大夫无异。
孟韵起身朝着何大夫欠身,对方颔首示意,谢轻舟的目光极快地扫了她一眼。
二人站在廊下,谢轻舟在何大夫耳边絮絮叨叨,声音极低,孟韵也听不见在说些什么。
她只看到,何大夫脸上渐浓的笑意,还有不时点头回应。
孟韵交叠的手捏紧了一些,浓密的眼睫不安地眨了眨,再抬头时,何大夫和谢轻舟已经双双进来。
谢楼将药箱提过来,木头药箱上沾了不少雨水,搁在桌上时因木头裹着水,而发出闷闷的一声响。
何大夫出诊这一趟似乎走得挺远,衣裳下摆处还沾有泥点,是以进屋换了身干燥的衣裳,才出来给孟韵诊脉。
“孟娘子,请这边坐。”何大夫笑着朝孟韵招手,态度极好,半点没有为孟韵破例看病的气恼。
孟韵看在眼里,由衷感激帮忙的谢轻舟,对和蔼慈祥的何大夫也更加敬重。
青幺上前搭了一块丝巾在她腕上,何大夫二指扣着孟韵脉息,屏息凝神。
因着孟韵诊脉,内堂中无关人等都已退下,青幺陪在孟韵身旁,仆人立侍何大夫身后。
谢轻舟进了内堂后的耳房,与堂中仅有一墙之隔。
手里捏着那卷早上的医书,谢轻舟盯着面前暖融的烛火,想的出神。
他本无疑打探孟韵病情,可医馆地大房屋小,他实在是无处可去。
寄意于面前的医书吧,可密密麻麻的文字看得看得他头都疼了,眼睛干涩得不行。
可耳朵却更灵敏,连屋外的仆人衣料摩擦的声音都分外清明。
谢轻舟揉开了皱成一团的眉心,双眼看着面前厚厚的一堵墙,似要穿透墙面看清外面的情况。
何叔切脉一向仔细,内堂静悄悄的,不知这次结果如何……
*
谢楼先行送了孙妈去医馆隔壁的客栈住下,只等孟韵这边诊完,再送孟韵和青幺过去。
撞到孙妈的客人又回来补送了银钱,甚至主动帮孟韵等人结了客栈的费用,如此体贴周到,倒叫她们不好意思收下。
何大夫替孟韵诊脉,切得十分仔细,摸了两手的脉,费了至少半刻。
终于,何大夫收回了手,孟韵也吐出一口气,心却越来越紧张。
“某观孟娘子身体并无大碍,不知是为何事而来?”
何大夫单手撑在桌面上,像长辈与晚辈谈心一样,语气随意却带着关心。
孟韵秀眉微蹙,带着一股忧虑之色,道:“不敢有瞒何大夫,我是为子嗣一事而来。我为人妇三载,却始终未曾有妊……也怪我畏惧人言,迟迟不敢寻医。机缘巧合之下,这才找来何氏医馆。”
“韵娘恳请何大夫直言,为我指点迷津。”
孟韵顿首,神情恳切;屋内的谢轻舟敲了敲桌沿,面色冷然,一丝隐晦之色飞逝而过。
何大夫捻了捻下巴的胡须,又问道:“这子嗣一事不单是孟娘子一人之事,不知郎君身子如何?”
子嗣一事事关多方,无论男女,皆可能出问题。
谢轻舟不自觉握紧了拳头,眸光幽幽地盯着前方地面。
稍久,孟韵道:“他……身子尚可。”
见何大夫不语,孟韵略想了想,补充道:“素日也不见他生病,身子算得上康健。”
老练的孙妈不在,孟韵反应不及,一时没有参透何大夫的深意,里面的谢轻舟倒弯了嘴角,无奈地摇了摇头。
何大夫挑了挑眉毛,闻言不再多问,只缓缓点了点头,以做回应。
既然身体康健,那夫妻敦伦便没问题,二人至今无子,只能归咎于一个“缘”字。
思索片刻,何大夫道:“从脉象上看来,孟娘子的身体绝无问题。无子一事,若非郎君身子有恙,便是时机未到,麟儿无缘。”
闲暇时,何大夫偶尔也研究易经八卦等,若从面相上看,孟韵子嗣缘匪浅,乃是长寿多福、儿女双全之相。
但这些模棱两可之说,何大夫身为医者,不便与孟韵说明。
孟韵听后叹了一声,心中已有思量。
焦文俊和她身子都康健无虞,想来二人当真是缺了缘分。
这般想着,她倒觉得自己还算幸运,一来身体无恙,二来没有孩子。
所以,三年时间交出的答案,是天意。
过去参不透的事情一朝了悟,孟韵心里反倒轻松许多,起身朝何大夫告辞。
“这么晚了还来叨扰何大夫,孟韵心里真是过意不去。多谢何大夫替我解惑,孟韵心里放心多了。”
“青幺、”孟韵朝身后的青幺使了眼色,青幺从袖中掏出一个鼓囊囊的荷包,递给何大夫身边的仆人。
“孟娘子不可。”何大夫就着青幺伸出的手,又推了回去,看向孟韵的脸始终带着和气慈祥。
“你是临帆的友人,又大老远从留仙镇而来。若非男女有别,某倒真想留你在舍下住上一宿。诊金就免了,某也不是看在钱财的份上才替孟娘子看诊的。”
孟韵颔首,面上带着惭愧之色,轻点一下头,青幺便把荷包收了回去。
“既如此,改日何大夫若来留仙镇,孟韵定好生招待。”
何大夫抚了抚下巴的胡须,呵呵一笑,“会有机会的。”
孟韵朝何大夫欠了欠身,拢了斗篷告辞离开。
站在廊下,鞋面已有一半没入雨中,孟韵的余光扫了耳房一眼,空空荡荡,没有人站的痕迹。
很好,这回谢轻舟没有偷听。
“何大夫留步。”孟韵轻声道。
何大夫点头,“孟娘子慢走。”
雨中一抹青油纸伞在夜色中离去,像池塘里一朵摇曳的碧荷,缓缓隐身在黑色的雨幕中。
*
到了何氏医馆的大门,青幺的神情明显雀跃了很多。
一面为孟韵身体无恙高兴,一面为终于不用面对何大夫和那位冷漠又心善的谢大人而紧张。
下了一级台阶,青幺揽着孟韵的肩头,忽然问道:“娘子,临帆是谁?咱们认识吗?不会是谢大人吧,临帆这名字倒很特别。”
青幺唧唧喳喳地打探着,孟韵闻言一噎。
耳畔雨珠捶打伞面的声音从来没有如此清晰过。
纵然两人的身子娇小,头顶的伞面依然遮不完孟韵和青幺,雨水顺着油纸伞的缝隙,悄悄滑入了白色斗篷。
一滴冰凉的雨,恰好落在锁骨上方。
孟韵瑟缩了一下,犹豫又像自言自语,道:“认识的。或许是……谢大人的别号、我也不清楚。”
不管临帆是号还是字,都是谢轻舟无疑。
否则,何大夫不可能破例为她看诊,还连诊金都不收。
孟韵清楚,但她心里生出了一丝抗拒和固执,好像不知道“临帆”,就能与谢轻舟拉开一些距离。
看不见的情愫就像这黑暗中的雨一样,一旦滋生,晚上虽然只听得见下雨,一旦到了白日,无处不湿。
她管不了别人,但能管得住自己。
孟韵想得很清楚,她的的确确得与他拉开一些距离。
尽管她才说过要与焦文俊好好招待谢轻舟,但孟韵心里依旧在默默祈祷。
下次最好别碰上了,谢大人。
檐下灯笼在风雨中摇摇晃晃,冷飕飕的寒意中漂浮着一笼又一拢的暖意。
二人走出何氏医馆一段距离,谢楼追了上来。
谢楼跑得气喘呼呼,手里捧着一个漆黑的盒子,撑伞挡在了二人面前。
不等孟韵问话,谢楼抢先一步道:“孟娘子,这是何大夫托我转交你的丸药。他方才忘了给你,说是对身子有益,服之可调理肌体,于秋寒之日养身最有奇效。”
方才何大夫连诊金都不收,如今还让谢楼追出来给她送药,孟韵实在不好意思收下,连连推辞。
“楼郎君快拿回去吧,我实在不便收下这东西。”
孟韵说完就拉着青幺,侧身欲从谢楼身旁出去,谢楼早有预料,把盒子往青幺手里一塞,人便往回跑了几大步远。
“孟娘子收下吧,我也是受人之托。往后唤我阿楼即可,我可当不得孟娘子一声“郎君”!”
接着就是鞋面溅起雨水的“哒哒哒”声,谢楼一溜烟跑回了何氏医馆。
青幺搂着突然就到手上的盒子,看着谢楼利落逃跑的身影,不厚道地“噗嗤”一声笑了出来。
孟韵赫然,不敢看青幺的脸色,闷着头一路回了客栈。
如今时日尚早,她还不知道,有的人从第一眼见到,就已经拉不开距离。
*
何大夫虽然是救死扶伤的大夫,为不少穷人义诊,治好了许多百姓,但白送如此金贵的补药一事,他还真没做过。
谢楼冒雨回来,抖落了肩膀和头上的雨水,朝谢轻舟回禀道:“郎君,差事已经办好了。”
“做的不错。”谢轻舟淡淡地夸了一句,接着道:“下去歇着吧,明日准你一天假。”
“多谢郎君!”谢楼朗声道,旋即躬身告退。
何大夫看着面前气定神闲,喝了一晚上药茶的人,信步上前坐下,拎了拎桌上的茶壶。
沉甸甸的,壶水晃荡之声闷闷,根本没倒几杯。
喉间发出一声轻笑,何大夫忽然面朝着谢轻舟,双指敲了敲桌子。
看书的男子蓦然抬头,不见丝毫被打扰的不耐,眉眼俊朗深邃,灯火葳蕤,双眸灿如星辰。
世间难得才貌双全,偏偏谢二郎全占。
“何叔。”
谢轻舟放下手里的医书,神情颇为无奈,也有一丝被看穿的坦然。
他的确是动了私心,但仅仅是想帮她而已。
孟韵娘乃有夫之妇,他不至于连这点都分不清。
更何况,他可是连梨花郡主都得不到的男子,放眼长安,无人不晓谢家二郎的名声。
艳色纨绔,金榜探花。
这样的男子,哪怕一时表现地沉静如水,也绝不可能为涓涓小溪而失了心智。
何大夫是过来人,知道谢轻舟想解释什么,大掌一抬,示意他不必多言。
“何叔也年轻过,早些年跟着你父母走南闯北,多少也知道你们这些年轻人的想法。凡事无绝对,若你与孟娘子真是有缘,不必强求。”
何大夫目光灼灼地盯着谢轻舟,言语之间规劝之意甚浓。
谢轻舟弯了弯嘴角,乖巧地点了头。
不可用权.势迫人低头,这道理,他懂。
其实,这道理又何必懂呢?
落花无意,流水也无意。
谢轻舟来到何氏医馆,闻着满屋的药草干涩腥气,仿佛回到了儿时。
周身觉得惫懒舒适,连解释也不想多说,索性就让何叔误会一回,权当给他的生活添添乐子。
这般想着,谢轻舟身心都放松不少,就着面前的茶盏抿了一口。
杯中的茶水被风吹冷,入喉生涩回甘,苦得让人皱眉。谢轻舟一张俊脸皱成一团。
何大夫见他懂事,自个儿心里的一块石头总算落了地。
时辰不早,何大夫起身回房,临走时拍了拍他的肩膀,叮嘱道:“夜深了,切莫看书伤了眼睛。”
看了看阶下如注的雨水,何大夫觉得,明日也许仍是一个阴雨天。
脑中忽然闪过一出西湖边上的故事,也是与这阴雨天有关,想着想着,何大夫就念出了声——
“①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识呐……”
一路念一路合着旋律,声音悠悠闲闲、潇潇洒洒,渐渐飘远。
茶盖儿“叮咚”落下,磕碰了杯沿。
谢轻舟敛眉,嘴角微微勾起。
从长安来到留仙镇,又来了这栖凤镇,可比“千里”远多了。
阶下草植接不住檐下雨水如注,沉沉青色被揉弯了腰肢。
这时候,医馆中抓药的最后一位客人已经撑伞而去,伙计上了半边门板,只等何大夫回来便关门。
店外忽然传来一声嘶鸣,不大不小的一声,刚好提醒了内堂中众人。
谢轻舟霍然站起,孟韵亦抬头看着进屋的方向,二人对视一眼,谢轻舟便大步迈了出去。
很快,一个慈眉善目的中年男子与谢轻舟并肩进来。
观谢轻舟与他交谈的神态、语气,此人应当是何大夫无异。
孟韵起身朝着何大夫欠身,对方颔首示意,谢轻舟的目光极快地扫了她一眼。
二人站在廊下,谢轻舟在何大夫耳边絮絮叨叨,声音极低,孟韵也听不见在说些什么。
她只看到,何大夫脸上渐浓的笑意,还有不时点头回应。
孟韵交叠的手捏紧了一些,浓密的眼睫不安地眨了眨,再抬头时,何大夫和谢轻舟已经双双进来。
谢楼将药箱提过来,木头药箱上沾了不少雨水,搁在桌上时因木头裹着水,而发出闷闷的一声响。
何大夫出诊这一趟似乎走得挺远,衣裳下摆处还沾有泥点,是以进屋换了身干燥的衣裳,才出来给孟韵诊脉。
“孟娘子,请这边坐。”何大夫笑着朝孟韵招手,态度极好,半点没有为孟韵破例看病的气恼。
孟韵看在眼里,由衷感激帮忙的谢轻舟,对和蔼慈祥的何大夫也更加敬重。
青幺上前搭了一块丝巾在她腕上,何大夫二指扣着孟韵脉息,屏息凝神。
因着孟韵诊脉,内堂中无关人等都已退下,青幺陪在孟韵身旁,仆人立侍何大夫身后。
谢轻舟进了内堂后的耳房,与堂中仅有一墙之隔。
手里捏着那卷早上的医书,谢轻舟盯着面前暖融的烛火,想的出神。
他本无疑打探孟韵病情,可医馆地大房屋小,他实在是无处可去。
寄意于面前的医书吧,可密密麻麻的文字看得看得他头都疼了,眼睛干涩得不行。
可耳朵却更灵敏,连屋外的仆人衣料摩擦的声音都分外清明。
谢轻舟揉开了皱成一团的眉心,双眼看着面前厚厚的一堵墙,似要穿透墙面看清外面的情况。
何叔切脉一向仔细,内堂静悄悄的,不知这次结果如何……
*
谢楼先行送了孙妈去医馆隔壁的客栈住下,只等孟韵这边诊完,再送孟韵和青幺过去。
撞到孙妈的客人又回来补送了银钱,甚至主动帮孟韵等人结了客栈的费用,如此体贴周到,倒叫她们不好意思收下。
何大夫替孟韵诊脉,切得十分仔细,摸了两手的脉,费了至少半刻。
终于,何大夫收回了手,孟韵也吐出一口气,心却越来越紧张。
“某观孟娘子身体并无大碍,不知是为何事而来?”
何大夫单手撑在桌面上,像长辈与晚辈谈心一样,语气随意却带着关心。
孟韵秀眉微蹙,带着一股忧虑之色,道:“不敢有瞒何大夫,我是为子嗣一事而来。我为人妇三载,却始终未曾有妊……也怪我畏惧人言,迟迟不敢寻医。机缘巧合之下,这才找来何氏医馆。”
“韵娘恳请何大夫直言,为我指点迷津。”
孟韵顿首,神情恳切;屋内的谢轻舟敲了敲桌沿,面色冷然,一丝隐晦之色飞逝而过。
何大夫捻了捻下巴的胡须,又问道:“这子嗣一事不单是孟娘子一人之事,不知郎君身子如何?”
子嗣一事事关多方,无论男女,皆可能出问题。
谢轻舟不自觉握紧了拳头,眸光幽幽地盯着前方地面。
稍久,孟韵道:“他……身子尚可。”
见何大夫不语,孟韵略想了想,补充道:“素日也不见他生病,身子算得上康健。”
老练的孙妈不在,孟韵反应不及,一时没有参透何大夫的深意,里面的谢轻舟倒弯了嘴角,无奈地摇了摇头。
何大夫挑了挑眉毛,闻言不再多问,只缓缓点了点头,以做回应。
既然身体康健,那夫妻敦伦便没问题,二人至今无子,只能归咎于一个“缘”字。
思索片刻,何大夫道:“从脉象上看来,孟娘子的身体绝无问题。无子一事,若非郎君身子有恙,便是时机未到,麟儿无缘。”
闲暇时,何大夫偶尔也研究易经八卦等,若从面相上看,孟韵子嗣缘匪浅,乃是长寿多福、儿女双全之相。
但这些模棱两可之说,何大夫身为医者,不便与孟韵说明。
孟韵听后叹了一声,心中已有思量。
焦文俊和她身子都康健无虞,想来二人当真是缺了缘分。
这般想着,她倒觉得自己还算幸运,一来身体无恙,二来没有孩子。
所以,三年时间交出的答案,是天意。
过去参不透的事情一朝了悟,孟韵心里反倒轻松许多,起身朝何大夫告辞。
“这么晚了还来叨扰何大夫,孟韵心里真是过意不去。多谢何大夫替我解惑,孟韵心里放心多了。”
“青幺、”孟韵朝身后的青幺使了眼色,青幺从袖中掏出一个鼓囊囊的荷包,递给何大夫身边的仆人。
“孟娘子不可。”何大夫就着青幺伸出的手,又推了回去,看向孟韵的脸始终带着和气慈祥。
“你是临帆的友人,又大老远从留仙镇而来。若非男女有别,某倒真想留你在舍下住上一宿。诊金就免了,某也不是看在钱财的份上才替孟娘子看诊的。”
孟韵颔首,面上带着惭愧之色,轻点一下头,青幺便把荷包收了回去。
“既如此,改日何大夫若来留仙镇,孟韵定好生招待。”
何大夫抚了抚下巴的胡须,呵呵一笑,“会有机会的。”
孟韵朝何大夫欠了欠身,拢了斗篷告辞离开。
站在廊下,鞋面已有一半没入雨中,孟韵的余光扫了耳房一眼,空空荡荡,没有人站的痕迹。
很好,这回谢轻舟没有偷听。
“何大夫留步。”孟韵轻声道。
何大夫点头,“孟娘子慢走。”
雨中一抹青油纸伞在夜色中离去,像池塘里一朵摇曳的碧荷,缓缓隐身在黑色的雨幕中。
*
到了何氏医馆的大门,青幺的神情明显雀跃了很多。
一面为孟韵身体无恙高兴,一面为终于不用面对何大夫和那位冷漠又心善的谢大人而紧张。
下了一级台阶,青幺揽着孟韵的肩头,忽然问道:“娘子,临帆是谁?咱们认识吗?不会是谢大人吧,临帆这名字倒很特别。”
青幺唧唧喳喳地打探着,孟韵闻言一噎。
耳畔雨珠捶打伞面的声音从来没有如此清晰过。
纵然两人的身子娇小,头顶的伞面依然遮不完孟韵和青幺,雨水顺着油纸伞的缝隙,悄悄滑入了白色斗篷。
一滴冰凉的雨,恰好落在锁骨上方。
孟韵瑟缩了一下,犹豫又像自言自语,道:“认识的。或许是……谢大人的别号、我也不清楚。”
不管临帆是号还是字,都是谢轻舟无疑。
否则,何大夫不可能破例为她看诊,还连诊金都不收。
孟韵清楚,但她心里生出了一丝抗拒和固执,好像不知道“临帆”,就能与谢轻舟拉开一些距离。
看不见的情愫就像这黑暗中的雨一样,一旦滋生,晚上虽然只听得见下雨,一旦到了白日,无处不湿。
她管不了别人,但能管得住自己。
孟韵想得很清楚,她的的确确得与他拉开一些距离。
尽管她才说过要与焦文俊好好招待谢轻舟,但孟韵心里依旧在默默祈祷。
下次最好别碰上了,谢大人。
檐下灯笼在风雨中摇摇晃晃,冷飕飕的寒意中漂浮着一笼又一拢的暖意。
二人走出何氏医馆一段距离,谢楼追了上来。
谢楼跑得气喘呼呼,手里捧着一个漆黑的盒子,撑伞挡在了二人面前。
不等孟韵问话,谢楼抢先一步道:“孟娘子,这是何大夫托我转交你的丸药。他方才忘了给你,说是对身子有益,服之可调理肌体,于秋寒之日养身最有奇效。”
方才何大夫连诊金都不收,如今还让谢楼追出来给她送药,孟韵实在不好意思收下,连连推辞。
“楼郎君快拿回去吧,我实在不便收下这东西。”
孟韵说完就拉着青幺,侧身欲从谢楼身旁出去,谢楼早有预料,把盒子往青幺手里一塞,人便往回跑了几大步远。
“孟娘子收下吧,我也是受人之托。往后唤我阿楼即可,我可当不得孟娘子一声“郎君”!”
接着就是鞋面溅起雨水的“哒哒哒”声,谢楼一溜烟跑回了何氏医馆。
青幺搂着突然就到手上的盒子,看着谢楼利落逃跑的身影,不厚道地“噗嗤”一声笑了出来。
孟韵赫然,不敢看青幺的脸色,闷着头一路回了客栈。
如今时日尚早,她还不知道,有的人从第一眼见到,就已经拉不开距离。
*
何大夫虽然是救死扶伤的大夫,为不少穷人义诊,治好了许多百姓,但白送如此金贵的补药一事,他还真没做过。
谢楼冒雨回来,抖落了肩膀和头上的雨水,朝谢轻舟回禀道:“郎君,差事已经办好了。”
“做的不错。”谢轻舟淡淡地夸了一句,接着道:“下去歇着吧,明日准你一天假。”
“多谢郎君!”谢楼朗声道,旋即躬身告退。
何大夫看着面前气定神闲,喝了一晚上药茶的人,信步上前坐下,拎了拎桌上的茶壶。
沉甸甸的,壶水晃荡之声闷闷,根本没倒几杯。
喉间发出一声轻笑,何大夫忽然面朝着谢轻舟,双指敲了敲桌子。
看书的男子蓦然抬头,不见丝毫被打扰的不耐,眉眼俊朗深邃,灯火葳蕤,双眸灿如星辰。
世间难得才貌双全,偏偏谢二郎全占。
“何叔。”
谢轻舟放下手里的医书,神情颇为无奈,也有一丝被看穿的坦然。
他的确是动了私心,但仅仅是想帮她而已。
孟韵娘乃有夫之妇,他不至于连这点都分不清。
更何况,他可是连梨花郡主都得不到的男子,放眼长安,无人不晓谢家二郎的名声。
艳色纨绔,金榜探花。
这样的男子,哪怕一时表现地沉静如水,也绝不可能为涓涓小溪而失了心智。
何大夫是过来人,知道谢轻舟想解释什么,大掌一抬,示意他不必多言。
“何叔也年轻过,早些年跟着你父母走南闯北,多少也知道你们这些年轻人的想法。凡事无绝对,若你与孟娘子真是有缘,不必强求。”
何大夫目光灼灼地盯着谢轻舟,言语之间规劝之意甚浓。
谢轻舟弯了弯嘴角,乖巧地点了头。
不可用权.势迫人低头,这道理,他懂。
其实,这道理又何必懂呢?
落花无意,流水也无意。
谢轻舟来到何氏医馆,闻着满屋的药草干涩腥气,仿佛回到了儿时。
周身觉得惫懒舒适,连解释也不想多说,索性就让何叔误会一回,权当给他的生活添添乐子。
这般想着,谢轻舟身心都放松不少,就着面前的茶盏抿了一口。
杯中的茶水被风吹冷,入喉生涩回甘,苦得让人皱眉。谢轻舟一张俊脸皱成一团。
何大夫见他懂事,自个儿心里的一块石头总算落了地。
时辰不早,何大夫起身回房,临走时拍了拍他的肩膀,叮嘱道:“夜深了,切莫看书伤了眼睛。”
看了看阶下如注的雨水,何大夫觉得,明日也许仍是一个阴雨天。
脑中忽然闪过一出西湖边上的故事,也是与这阴雨天有关,想着想着,何大夫就念出了声——
“①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识呐……”
一路念一路合着旋律,声音悠悠闲闲、潇潇洒洒,渐渐飘远。
茶盖儿“叮咚”落下,磕碰了杯沿。
谢轻舟敛眉,嘴角微微勾起。
从长安来到留仙镇,又来了这栖凤镇,可比“千里”远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