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孙满月过后,几乎养在了坤宁宫里,皇后一天不见大孙子就茶饭不思。朱元璋每晚从前朝回到后宫,也是迫不及待抱一抱孙子,这一刻一天的疲惫仿佛一扫而空。
帝王家里本来就讲究抱孙不抱子,他的一腔慈父心肠无处施展,全部都用在了长孙身上,这隔辈亲的威力之大,让他索性下令皇长孙由皇后娘娘亲自教养。
太子朱标还好,他毕竟年轻,心思也不在孩子身上,早晚去给母亲请安时也能见到孩子。这倒是苦了常捷,自己十月怀胎生下的长子,又如此活泼可爱,她也喜欢的不得了,虽说每天都能见到,到底不如养在自己身边安心。
蓝氏劝女儿:“小殿下养在皇后那里,这前途就稳了。俗话说帝王爱长子,百姓疼长孙。陛下对太子的宠爱那是没得说,如今皇后娘娘疼长孙,这小殿下的前途也就稳了,这也是你的福气,可不要面露不悦耽误了儿子的前程。再说了,眼下最要紧的事就是为殿下择选侧妃,这侧妃进宫后,你一定要拢住太子的心。你把心思都用在孩子身上,这不是把让别人钻空子吗?你爹那个挨千刀的,不就是那些年我忙着养你们这几个皮猴,没心思顾他,才让他有了外心。”常捷一想也是,眼下最要紧的就是选一个好拿捏的侧妃。
这日太子妃又去坤宁宫给皇后请安,临走时抱着儿子不舍得放手,皇后有点愧疚地说道:“我把雄英养在坤宁宫,苦了你和太子吧?要是真的舍不得,你今天就把孩子带回去吧,我想孙子了,自己去东宫看看。是我太自私了,没考虑你的心情。”常捷一听有点着急,怕是自己得罪了皇后,一时间不知道说什么挽回,只好看向妙贞,向她求助。
妙贞连忙上前接过话茬:“小殿下有娘娘养着,捷儿姐姐高兴还来不及呢。前天我们俩闲聊,捷儿姐姐说起郑国公夫人生下长子后,自己带又没经验,弄得自己精疲力尽。幸亏小殿下在娘娘这里,不用她操心,否则自己岂不是和娘家弟妇一样。”
一旁的岳瑶撅着小嘴说:“是啊,我姐姐自从生下孩儿,就没睡过一个好觉,孩子有个头疼脑热,她就吓得六神无主,跟着孩子一起哭。太子妃有空也要劝着太夫人,学学皇后是怎么做祖母的,也把我大外甥接过去养着让我姐姐好好休息下,不要让她太辛苦才是。”
一句话大家都被逗笑了,太子妃也连忙说:“谁让我比你姐姐福气好,遇到了这么好的婆婆呢!”皇后娘娘嗔怪地说道:“你看这俩孩子越大越不懂事了,这怎么说着说着就编排起长辈了。我把雄英养在我这里,确实是有点夺人所爱了。”
妙贞看太子妃和岳瑶都不知道还怎么圆回去,连忙又说:“娘娘,之前听秦王妃说起过一件趣事儿。蒙古人还在草原时,部落里的传统就是把长子把自己的长子过继给父母,由父母抚养长孙长大,以后父母的全部财产都由这个长孙继承。蒙古部落就是靠着这个传统,一下子保障了两代嫡长子继承权,避免了分家削弱实力的风险,不断壮大最终定鼎中原的。娘娘抚育的可不是一般的孙子,是我大明未来的储君。您亲自养大的自然和太子殿下一样优秀,父子俩一脉相承,更会心意相通,这实在是好事一桩。”
皇后娘娘听妙贞如此说,一脸惊喜地看着观音奴:“是吗?草原上还有这种传统?”观音奴笑着打圆场:“是啊,母后。幼时常听我父亲说,游牧民族不耕作必须一个部落生活在一起放牧才能存活。所谓家有千口主事一人,长孙由祖父母养大也是三代人同心同德的意思,财产不分隔才不致于削弱分散实力。”马皇后思索片刻觉得这和皇位继承的本质是一样的,想不到自己无意间对长孙对偏爱,竟然契合了古老的智慧。
看着自己的三个儿媳和妙贞、岳瑶这两个准儿媳,不由正襟危坐严肃说道:“咱们皇家等级礼法森严,不似民间地主老财,喜欢哪个儿子就把家产多分一点给他。这万里江山只能由一人继承,千年以来都是嫡长子承继大统。我和陛下看中太子和雄英,并非父母偏心的喜好不同,实则是这二人以后的担子太重。其他子孙,再好也是锦上添花,太子太孙才是国本。咱们皇家更要看中长幼有序、嫡庶有别。如此才能避免皇子间相互倾轧、祸起萧墙。俗话说妻贤夫祸少,活在天家已是无限的富贵,你们能相夫教子不撺掇着自己的夫君惦记这不该惦记的东西才不会惹祸上身,必能平安到老。下个月秦王侧妃就要入宫,太子也要选纳侧妃。我做婆婆的跟你们说两句掏心窝子的话,宫里的女人只会越来越多,再多的侧妃也是陪衬月亮的星星,拿出正室的气度管好府里的大小事务,其他的自有陛下和我为你们做主。观音奴母亲知道你在担心什么,我只一句话:国公也好,侯爵也罢,说到底都是外臣,你是堂堂秦王妃,国公和夫人见了也要参拜。”皇后说罢,太子妃带着屋内几人跪下回到:“谨遵皇后娘娘教诲,孩儿铭记在心。”
太子妃与秦王妃请安后离开坤宁宫,二人与晋王妃素来不合,于是一出宫门就与她分道扬镳。太子妃一边走,一边对秦王妃说:“这邓青莲毕竟是国公之女,册封典礼也要照顾卫国公的面子,你不管如何尽心尽力都会有疏忽的地方,留下话柄。我跟母后说了秦王纳侧妃这事,就由我领着礼部的人操办,省得你落下埋怨。”
观音奴听太子妃这么说,真是帮她解决了难题,不由一阵感动:“姐姐,这让我怎么感激你才是。”太子妃一脸云淡风轻:“今天这事,多亏你帮我帮着 雄英说了多少好话,我都懂。咱们是自家姐妹,不说两家话。”说完就紧紧拉起观音奴的手并肩前行。
进入腊月,宫里格外忙碌,皇后娘娘除了要照顾小太孙,还要忙些操办宴会。皇帝看皇后明显憔悴了几分,心疼地说道:“老婆子如今咱也有三个儿媳妇,宫里的琐事你就交给她们吧,你也歇歇。老二的侧妃进宫后,也得给太子的侧妃赶紧定下来。徐达这个老匹夫,我一暗示让他闺女进东宫,他就顾左右而言它,再拖下去恐怕会有变数。你私下里问问贞儿的意思,如果这孩子对太子有意,我看你就直接下旨吧不用理会那个老狐狸。”
次日皇后娘娘找了个机会想从岳瑶这里探探口风,于是趁妙贞不在,与岳瑶闲聊:“瑶儿,年后还有几家贵女要入宫,眼下我只操心太子侧妃和燕王妃的人选。燕王性格乖张,妻子人选总要他自己满意,倒是这太子侧得可是个肥差,又不用跟夫君离开京城就藩远离父母。太子性格宽厚必能琴瑟和鸣,太子妃也是个心善温柔之人。这个侧妃之位,除了你和贞儿,我还真不舍得给别人。”
岳瑶听到这里心下一震,她如何不明白皇后娘娘的意思。若平时皇后娘娘出其不意这么问,她可能惊慌之下说出妙贞已经有了心上人。好在妙贞一早就想到了应对之策,对于这个问题她的答案早就胸有成竹。
岳瑶装着为难的样子说:“娘娘的对我们的慈爱之心,我俩如何不知。能进东宫做侧妃,与太子妃做姐妹,逢年过节还能与父母见面,又能朝夕侍奉娘娘,实在是天大的造化。只是娘娘,这些日子太孙殿下养再咱们坤宁宫,我越喜爱小殿下,私下里越是觉得东宫的侧妃越不能选勋贵之女。”
皇后一听,脸上露出一丝不解之色,示意岳瑶岳瑶继续说。“皇后娘娘,太子殿下是您与陛下的嫡长子,占着名份,谁也越不过去,可是历朝历代嫡长子没能承继大统的也不在少数。太子如今储君之位固若金汤,最重要的原因还是陛下和您的爱护和栽培,太子殿下一路跟着陛下出生入死建立的功勋,一众老臣忠心耿耿的拥护。可倘若秦王殿下是或者晋王殿下是其他娘娘所出,这位娘娘又比皇后娘娘更受陛下宠爱,比娘娘更有谋略和才能,最重要的是有着大明朝最显赫的家世,太子的储君之位还能如此稳固吗?”
看皇后娘娘不语,岳瑶继续说道:“陛下和娘娘爱重太子,让妙贞入东宫当真是目光如炬,为太子选的好侧妃。可是妙贞这样的才貌,太子殿下纵然与太子妃青梅竹马情比金坚,也难免会更宠爱新人。妙贞是魏国公的掌上明珠,魏国公又是我朝武将第一人,即便开平王在世,太子妃的家世也不及妙贞。倘若妙贞生下皇孙,太孙的日子恐怕就难了。这世上拜高踩低,奇货可居之人太多,太孙以后的路可就难了。每每想到这里就心疼小殿下处境。”
听岳瑶说到这里,皇后也是一阵心疼,这一个多月来的朝夕相处中,大孙子早就成了她心中最重要的人,一想到有人将来会威胁到他的地位,皇后的心也跟着揪了起来。岳瑶说得合情合理,她仿佛看了到了若干年后雄英的艰难处境,心里不由一阵难过,也让她意识到一个家世显赫的庶妃为东宫带来的隐患。看来这册妃人选还要与皇帝再从长计议。
腊月里宫里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秦王纳侧妃,这桩事被太子妃自告奋勇给揽了过去。这件事原本有些棘手,按理说一个侧妃原不至于大操大办,一道圣旨一顶轿子将人接进宫,秦王宫里稍加布置就行了。可这邓清莲毕竟是国公的嫡女,邓愈也深受皇上器重,秦王又对这侧妃异常看中,总是要热热闹闹办一场,可在规制上又不能逾制,这个分寸也不太好拿捏。
常捷思来想去,用亲王世子的婚礼标准来操办,邓愈虽略有不满,却也挑不出毛病。就这样把邓清莲迎入宫中,晚上陛下在宫中赐宴,将与邓愈交好的文武官员请入宫中赴宴。
邓清莲入宫后,观音奴的日子肉眼可见地不好过。原本她与秦王这桩婚事就是强扭的瓜,秦王心里一直嫌弃自己的正妃是个鞑子,兄弟们笑话。
如今得偿所愿娶了邓清莲,自己的侧妃比三弟正妃家世还高,有点一雪前耻的感觉。何况这邓清莲也生得十分美貌,虽然在其他人看来不及观音奴端庄貌美,可男人么大多喜新厌旧,侧妃入宫不久,秦王就把自己与观音奴好不容易培养起的那点感情抛诸脑后,看观音奴愈发不顺眼。
原本秦王妃有能力也有手段去争宠,不知怎的,看自己的夫君与邓清莲这样,观音奴越来越觉得没意识,骨子里自尊唤醒了内心深处的骄傲,她越来越懒得花心思去讨好自己的丈夫,应付丈夫的妾室,精神也越来越消沉。
秦王宫里的奴才各个都是势利眼,对邓清莲愈发巴结讨好,好在太子妃来探望秦王妃时借故找碴罚了几个伺候不好的奴才,其他下人知道这是太子妃借故敲打,故而无人敢不敬主母。
只是观音奴对秦王愈发心凉,秦王偶尔几次留宿她也是淡淡的。这边的新人柔情似水风情万种,那边不冷不热,两下一比较,秦王更不愿意踏足观音奴房中。
皇后娘娘的敲打规劝对秦王来说也是不疼不痒,他依然我行我素。时间一长,观音奴除了晨昏定省给皇后娘娘请安,就不愿意再出房门一步,每天就是读书写字,自得其乐,秦王趁机把管家理事的权利给了邓清莲。
每次太子妃和妙贞为观音奴打抱不平时,她也总是淡淡的安慰两位好姐妹:“我自小锦衣玉食,父母去世后与兄长相依为命,如今兄长生死未卜,我就好比那亡国之奴,丧家之犬。幸陛下,娘娘垂怜在这宫里丰衣足食。又得太子妃和贞儿如此真心相待,我还有什么不满足呢?夫妻恩爱相伴一生在寻常百姓家都是奢求,何况是我们皇家?这辈子我别无他求,只盼观世音菩萨怜惜我赐我一个女儿与我为伴。”
太子妃听她说得如此凄苦动情不由拉住她的手劝慰:“好妹妹,留的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以后不管谁生下孩子,宗族礼法上你都是他们的嫡母,你想养谁都是他们的造化。”话虽如此,理虽如此,连太子妃自己都觉得语言是如此苍白无力。
看观音奴如今的处境,皇后娘娘也是唏嘘不已,想着若是妙贞进了东宫,太子妃虽不至于像秦王妃一样失宠,但强敌在前,日子肯定也不会太舒坦。想到这里竟然也逐渐打消了这个心思。
帝王家里本来就讲究抱孙不抱子,他的一腔慈父心肠无处施展,全部都用在了长孙身上,这隔辈亲的威力之大,让他索性下令皇长孙由皇后娘娘亲自教养。
太子朱标还好,他毕竟年轻,心思也不在孩子身上,早晚去给母亲请安时也能见到孩子。这倒是苦了常捷,自己十月怀胎生下的长子,又如此活泼可爱,她也喜欢的不得了,虽说每天都能见到,到底不如养在自己身边安心。
蓝氏劝女儿:“小殿下养在皇后那里,这前途就稳了。俗话说帝王爱长子,百姓疼长孙。陛下对太子的宠爱那是没得说,如今皇后娘娘疼长孙,这小殿下的前途也就稳了,这也是你的福气,可不要面露不悦耽误了儿子的前程。再说了,眼下最要紧的事就是为殿下择选侧妃,这侧妃进宫后,你一定要拢住太子的心。你把心思都用在孩子身上,这不是把让别人钻空子吗?你爹那个挨千刀的,不就是那些年我忙着养你们这几个皮猴,没心思顾他,才让他有了外心。”常捷一想也是,眼下最要紧的就是选一个好拿捏的侧妃。
这日太子妃又去坤宁宫给皇后请安,临走时抱着儿子不舍得放手,皇后有点愧疚地说道:“我把雄英养在坤宁宫,苦了你和太子吧?要是真的舍不得,你今天就把孩子带回去吧,我想孙子了,自己去东宫看看。是我太自私了,没考虑你的心情。”常捷一听有点着急,怕是自己得罪了皇后,一时间不知道说什么挽回,只好看向妙贞,向她求助。
妙贞连忙上前接过话茬:“小殿下有娘娘养着,捷儿姐姐高兴还来不及呢。前天我们俩闲聊,捷儿姐姐说起郑国公夫人生下长子后,自己带又没经验,弄得自己精疲力尽。幸亏小殿下在娘娘这里,不用她操心,否则自己岂不是和娘家弟妇一样。”
一旁的岳瑶撅着小嘴说:“是啊,我姐姐自从生下孩儿,就没睡过一个好觉,孩子有个头疼脑热,她就吓得六神无主,跟着孩子一起哭。太子妃有空也要劝着太夫人,学学皇后是怎么做祖母的,也把我大外甥接过去养着让我姐姐好好休息下,不要让她太辛苦才是。”
一句话大家都被逗笑了,太子妃也连忙说:“谁让我比你姐姐福气好,遇到了这么好的婆婆呢!”皇后娘娘嗔怪地说道:“你看这俩孩子越大越不懂事了,这怎么说着说着就编排起长辈了。我把雄英养在我这里,确实是有点夺人所爱了。”
妙贞看太子妃和岳瑶都不知道还怎么圆回去,连忙又说:“娘娘,之前听秦王妃说起过一件趣事儿。蒙古人还在草原时,部落里的传统就是把长子把自己的长子过继给父母,由父母抚养长孙长大,以后父母的全部财产都由这个长孙继承。蒙古部落就是靠着这个传统,一下子保障了两代嫡长子继承权,避免了分家削弱实力的风险,不断壮大最终定鼎中原的。娘娘抚育的可不是一般的孙子,是我大明未来的储君。您亲自养大的自然和太子殿下一样优秀,父子俩一脉相承,更会心意相通,这实在是好事一桩。”
皇后娘娘听妙贞如此说,一脸惊喜地看着观音奴:“是吗?草原上还有这种传统?”观音奴笑着打圆场:“是啊,母后。幼时常听我父亲说,游牧民族不耕作必须一个部落生活在一起放牧才能存活。所谓家有千口主事一人,长孙由祖父母养大也是三代人同心同德的意思,财产不分隔才不致于削弱分散实力。”马皇后思索片刻觉得这和皇位继承的本质是一样的,想不到自己无意间对长孙对偏爱,竟然契合了古老的智慧。
看着自己的三个儿媳和妙贞、岳瑶这两个准儿媳,不由正襟危坐严肃说道:“咱们皇家等级礼法森严,不似民间地主老财,喜欢哪个儿子就把家产多分一点给他。这万里江山只能由一人继承,千年以来都是嫡长子承继大统。我和陛下看中太子和雄英,并非父母偏心的喜好不同,实则是这二人以后的担子太重。其他子孙,再好也是锦上添花,太子太孙才是国本。咱们皇家更要看中长幼有序、嫡庶有别。如此才能避免皇子间相互倾轧、祸起萧墙。俗话说妻贤夫祸少,活在天家已是无限的富贵,你们能相夫教子不撺掇着自己的夫君惦记这不该惦记的东西才不会惹祸上身,必能平安到老。下个月秦王侧妃就要入宫,太子也要选纳侧妃。我做婆婆的跟你们说两句掏心窝子的话,宫里的女人只会越来越多,再多的侧妃也是陪衬月亮的星星,拿出正室的气度管好府里的大小事务,其他的自有陛下和我为你们做主。观音奴母亲知道你在担心什么,我只一句话:国公也好,侯爵也罢,说到底都是外臣,你是堂堂秦王妃,国公和夫人见了也要参拜。”皇后说罢,太子妃带着屋内几人跪下回到:“谨遵皇后娘娘教诲,孩儿铭记在心。”
太子妃与秦王妃请安后离开坤宁宫,二人与晋王妃素来不合,于是一出宫门就与她分道扬镳。太子妃一边走,一边对秦王妃说:“这邓青莲毕竟是国公之女,册封典礼也要照顾卫国公的面子,你不管如何尽心尽力都会有疏忽的地方,留下话柄。我跟母后说了秦王纳侧妃这事,就由我领着礼部的人操办,省得你落下埋怨。”
观音奴听太子妃这么说,真是帮她解决了难题,不由一阵感动:“姐姐,这让我怎么感激你才是。”太子妃一脸云淡风轻:“今天这事,多亏你帮我帮着 雄英说了多少好话,我都懂。咱们是自家姐妹,不说两家话。”说完就紧紧拉起观音奴的手并肩前行。
进入腊月,宫里格外忙碌,皇后娘娘除了要照顾小太孙,还要忙些操办宴会。皇帝看皇后明显憔悴了几分,心疼地说道:“老婆子如今咱也有三个儿媳妇,宫里的琐事你就交给她们吧,你也歇歇。老二的侧妃进宫后,也得给太子的侧妃赶紧定下来。徐达这个老匹夫,我一暗示让他闺女进东宫,他就顾左右而言它,再拖下去恐怕会有变数。你私下里问问贞儿的意思,如果这孩子对太子有意,我看你就直接下旨吧不用理会那个老狐狸。”
次日皇后娘娘找了个机会想从岳瑶这里探探口风,于是趁妙贞不在,与岳瑶闲聊:“瑶儿,年后还有几家贵女要入宫,眼下我只操心太子侧妃和燕王妃的人选。燕王性格乖张,妻子人选总要他自己满意,倒是这太子侧得可是个肥差,又不用跟夫君离开京城就藩远离父母。太子性格宽厚必能琴瑟和鸣,太子妃也是个心善温柔之人。这个侧妃之位,除了你和贞儿,我还真不舍得给别人。”
岳瑶听到这里心下一震,她如何不明白皇后娘娘的意思。若平时皇后娘娘出其不意这么问,她可能惊慌之下说出妙贞已经有了心上人。好在妙贞一早就想到了应对之策,对于这个问题她的答案早就胸有成竹。
岳瑶装着为难的样子说:“娘娘的对我们的慈爱之心,我俩如何不知。能进东宫做侧妃,与太子妃做姐妹,逢年过节还能与父母见面,又能朝夕侍奉娘娘,实在是天大的造化。只是娘娘,这些日子太孙殿下养再咱们坤宁宫,我越喜爱小殿下,私下里越是觉得东宫的侧妃越不能选勋贵之女。”
皇后一听,脸上露出一丝不解之色,示意岳瑶岳瑶继续说。“皇后娘娘,太子殿下是您与陛下的嫡长子,占着名份,谁也越不过去,可是历朝历代嫡长子没能承继大统的也不在少数。太子如今储君之位固若金汤,最重要的原因还是陛下和您的爱护和栽培,太子殿下一路跟着陛下出生入死建立的功勋,一众老臣忠心耿耿的拥护。可倘若秦王殿下是或者晋王殿下是其他娘娘所出,这位娘娘又比皇后娘娘更受陛下宠爱,比娘娘更有谋略和才能,最重要的是有着大明朝最显赫的家世,太子的储君之位还能如此稳固吗?”
看皇后娘娘不语,岳瑶继续说道:“陛下和娘娘爱重太子,让妙贞入东宫当真是目光如炬,为太子选的好侧妃。可是妙贞这样的才貌,太子殿下纵然与太子妃青梅竹马情比金坚,也难免会更宠爱新人。妙贞是魏国公的掌上明珠,魏国公又是我朝武将第一人,即便开平王在世,太子妃的家世也不及妙贞。倘若妙贞生下皇孙,太孙的日子恐怕就难了。这世上拜高踩低,奇货可居之人太多,太孙以后的路可就难了。每每想到这里就心疼小殿下处境。”
听岳瑶说到这里,皇后也是一阵心疼,这一个多月来的朝夕相处中,大孙子早就成了她心中最重要的人,一想到有人将来会威胁到他的地位,皇后的心也跟着揪了起来。岳瑶说得合情合理,她仿佛看了到了若干年后雄英的艰难处境,心里不由一阵难过,也让她意识到一个家世显赫的庶妃为东宫带来的隐患。看来这册妃人选还要与皇帝再从长计议。
腊月里宫里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秦王纳侧妃,这桩事被太子妃自告奋勇给揽了过去。这件事原本有些棘手,按理说一个侧妃原不至于大操大办,一道圣旨一顶轿子将人接进宫,秦王宫里稍加布置就行了。可这邓清莲毕竟是国公的嫡女,邓愈也深受皇上器重,秦王又对这侧妃异常看中,总是要热热闹闹办一场,可在规制上又不能逾制,这个分寸也不太好拿捏。
常捷思来想去,用亲王世子的婚礼标准来操办,邓愈虽略有不满,却也挑不出毛病。就这样把邓清莲迎入宫中,晚上陛下在宫中赐宴,将与邓愈交好的文武官员请入宫中赴宴。
邓清莲入宫后,观音奴的日子肉眼可见地不好过。原本她与秦王这桩婚事就是强扭的瓜,秦王心里一直嫌弃自己的正妃是个鞑子,兄弟们笑话。
如今得偿所愿娶了邓清莲,自己的侧妃比三弟正妃家世还高,有点一雪前耻的感觉。何况这邓清莲也生得十分美貌,虽然在其他人看来不及观音奴端庄貌美,可男人么大多喜新厌旧,侧妃入宫不久,秦王就把自己与观音奴好不容易培养起的那点感情抛诸脑后,看观音奴愈发不顺眼。
原本秦王妃有能力也有手段去争宠,不知怎的,看自己的夫君与邓清莲这样,观音奴越来越觉得没意识,骨子里自尊唤醒了内心深处的骄傲,她越来越懒得花心思去讨好自己的丈夫,应付丈夫的妾室,精神也越来越消沉。
秦王宫里的奴才各个都是势利眼,对邓清莲愈发巴结讨好,好在太子妃来探望秦王妃时借故找碴罚了几个伺候不好的奴才,其他下人知道这是太子妃借故敲打,故而无人敢不敬主母。
只是观音奴对秦王愈发心凉,秦王偶尔几次留宿她也是淡淡的。这边的新人柔情似水风情万种,那边不冷不热,两下一比较,秦王更不愿意踏足观音奴房中。
皇后娘娘的敲打规劝对秦王来说也是不疼不痒,他依然我行我素。时间一长,观音奴除了晨昏定省给皇后娘娘请安,就不愿意再出房门一步,每天就是读书写字,自得其乐,秦王趁机把管家理事的权利给了邓清莲。
每次太子妃和妙贞为观音奴打抱不平时,她也总是淡淡的安慰两位好姐妹:“我自小锦衣玉食,父母去世后与兄长相依为命,如今兄长生死未卜,我就好比那亡国之奴,丧家之犬。幸陛下,娘娘垂怜在这宫里丰衣足食。又得太子妃和贞儿如此真心相待,我还有什么不满足呢?夫妻恩爱相伴一生在寻常百姓家都是奢求,何况是我们皇家?这辈子我别无他求,只盼观世音菩萨怜惜我赐我一个女儿与我为伴。”
太子妃听她说得如此凄苦动情不由拉住她的手劝慰:“好妹妹,留的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以后不管谁生下孩子,宗族礼法上你都是他们的嫡母,你想养谁都是他们的造化。”话虽如此,理虽如此,连太子妃自己都觉得语言是如此苍白无力。
看观音奴如今的处境,皇后娘娘也是唏嘘不已,想着若是妙贞进了东宫,太子妃虽不至于像秦王妃一样失宠,但强敌在前,日子肯定也不会太舒坦。想到这里竟然也逐渐打消了这个心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