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王陪着妙贞回到魏国公府时,全家都在齐齐等候了。
妙贞出嫁后,母亲张氏又生了一个女儿起名徐妙锦,生得与妙贞有七分像,妙贞十分喜爱,抱着她亲来亲去。
增寿也长成了一个翩翩少年,见到妙贞竟有些害羞,只是紧紧抱着自己的亲外甥高炽,表达着对姐姐、姐夫的亲近。
母亲明显老了,皱纹多了,双鬓也有了丝丝白发,看得妙贞一阵心疼。
谢氏看妙贞含着泪,也有些心疼,忙用眼神示意女儿妙芸和妙琴去和姐姐说话。
徐辉祖的夫人李玉洁和徐鹰绪的新婚夫人常婷早已在大堂备好了家宴,众人在饭桌前坐下吃了一顿团圆饭。
看着常婷比上次见她的时候又瘦了,妙贞忍不住叮嘱弟弟:“鹰绪,郑国公太夫人刚去世,弟妹心里肯定难过,你要体贴,多宽慰她。咱们徐常两家两辈人的交情,你要好好待他。”
鹰绪自从生母过世后,一直由嫡母张氏照顾,对妙贞比之前更加亲近。他是魏国公庶长子,虽然妻子常婷也是常遇春庶女,却是由嫡母教养长大,况且是常府唯一的小姐,备受宠爱,这令他十分满意。
况且常婷生得极好,性格又温柔端庄,两人成婚不过一个多月,就如胶似漆。常婷性子柔和,父母、大嫂都很喜欢她,也让他对妻子十分敬重。
听姐姐嘱咐他善待妻子,他连忙应允。
饭后,李玉洁过来与妙贞闲话家常,看无人注意她俩,她低声说:“东宫里有一位做茶点的厨娘,唤做线娘,据说还是从咱们府里出去的。我这些年常在太子妃身边走动,她颇信赖我。线娘托我给你带句话,她想见见你。”
妙贞一惊,她一直以为线娘已经跟着观音奴去西安了,想不到她竟然留在了东宫,想来这也是观音奴的筹划。
她握住李玉洁的手亲热地说:“弟妹能干,能与太子妃交好,对咱们府上有百利而无一害。皇后娘娘不在了,宫里以后就是她当家,我看就连你伯母都得去巴结她。不过这现上花轿现缠脚总是不如你一早就在她身边的好。”
李玉洁感慨于这位徐家大小姐走一步看十步,目光长远。又有些小小的得意:“昨儿她还差人来传话,说要给皇后娘娘守孝,让我闲了进宫陪她。”
妙贞点点头:“辉祖在太子身边,有你这样的贤内助在太子妃身边,咱们府里至少还有三十年的荣耀。”
俩人正说着,常婷过来了,冲着二人行了一礼说:“今日是我母亲的三七,原想着跟相公回郑国公府给母亲上柱香,听闻姐姐回家,就想着晚些时候过去。”
李玉洁连忙说:“那你和二弟赶紧去吧,上完香也别着急回来,多陪陪娘家人,晚饭前回来就行。”
常婷感激地点点头:“多谢大嫂体恤,今儿哥哥还请了天界寺的高僧来做法超度,少不得耽误些功夫。”
妙贞听到天界寺心下一动,想起多日前自己曾拜托常升帮自己打探那黑衣僧人的底细。于是说:“婷儿,我今日已见过父母,这会儿也不着急回宫。太夫人过世也没能和燕王亲自去府上致祭,心中不安。今日就与你一同回去,给太夫人上柱香,送太夫人一程。”
常婷欣喜地点点头,妙贞告别了父母,与燕王、鹰绪夫妇乘马车去了郑国公府。
到了那里,妙贞和燕王亲自为太夫人的灵位上香。
常茂忙着招待蓝玉府上的人,常升夫妇将燕王夫妇请进了自己的小院。
“燕王殿下,王妃托我打听的僧人我已找到,正是天界寺的大师,道衍和尚。今日的法会我特意请他主持的。听闻燕王和王妃娘娘一心向佛,等下我去请道衍大师过来,为您二位诵经祈福。”
妙贞装作又惊又喜的样子:常升哥哥有劳了,你知道我和常捷姐姐在皇后娘娘身边长大,与娘娘一样喜欢礼佛。那日得见宗泐大师的慈容和风采,想请大师为我讲经点化。只是宗泐大师德高望重,是陛下最信赖推崇的国师,我岂敢去叨扰。我看道衍和尚在宗泐大师身侧,想必也得大师真传,这才想让常升哥哥帮我寻找。
几人来到常升的院子,刚坐下喝了一盏茶,下人通报道衍和尚来了。
众人连忙起身见礼,燕王看道衍和尚身材瘦削一身黑色僧衣,稀疏的眉毛下确实如妙贞所言是一双三角眼,顿时让本该慈眉善目的面容,显得有些萧肃,多了一丝凌冽。
道衍不卑不亢地上前,与众人见礼。众人落座后,燕王道:“前些时日,母后出殡,还未感谢大师为她诵经超度。”
道衍微微颔首,并不答话。妙贞说:“今日在宫中,陛下让礼部选拔高僧随侍众藩王,为国祈福。不知道衍师傅可愿意随哪一位藩王去封地,弘扬佛法教化民众?”
常升看他们有正事要谈,连忙找借口离开了。
道衍双手合十,行了一礼:“回禀王妃娘娘,贫僧14岁遁入空门,实乃为生活所迫。贫僧不似宗泐大师,潜心礼佛,心无旁骛,成为一代宗师。贫僧对佛法心经有的一知半解,有的更是完全不能认同。不瞒二位,贫僧出家后还曾拜一位道士为师,学习过道法。若您二位需要有人讲经布道,贫僧只怕难以胜任。”
看他推辞,燕王不动声色,妙贞面上浮现一丝愠色说:“我与王爷曾有幸拜读过大师的诗作:
樵橹年来战血干,烟花犹自半凋残。
五州山尽朝云乱,万岁楼空夜月寒。
江水无潮通铁瓮,野田有路单金坛。
萧梁事业今何在,北固青青眼倦看。
此诗莫说是出家人,就连我父亲这么一个久经沙场常居朝堂的人,都未必由此感慨。大师有此志向正是我家王爷要找的人。尤其是最后两句,想必大师也不屑于萧梁在江南的基业,讽其浅薄而仰慕北平。”
道衍没料到燕王妃竟然知道此诗,脸上浮现出一丝愧色:“贫僧胡言乱语罢了,宗泐大师就曾训斥过我,说你一个出家人,这萧梁事业如何也是你能评价的吗?出家人六根未净,点评朝政此乃大忌。”
妙贞端起一盏茶喝了一口,眼睛看也不看道衍,轻描淡写地说:“我还以为道衍师傅是表明心迹,姜太公钓鱼只等我家王爷愿者上钩。我还劝王爷,此诗就是千里马自荐于伯乐,道衍师傅直言江南浅薄,倾慕于北平。燕王殿下也是感动于大师的青睐,这才亲自登门招揽,想不到是我妇人之见,误解了大师也误导了王爷。”
道衍脸上并无尴尬之色,只是起身道:“多谢殿下和娘娘一片美意,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只是我这诗还有另一层意思,倘若二位不能体会其深意,贸然把贫僧招至身边,恐为燕王府带来祸端,反而辜负了这片盛情。”
燕王不明白他话里的意思,索性摆出胸有成竹、毫不在意的样子等妙贞与他理论。
妙贞放下茶碗道:“听说大相士袁珙曾为大师相面,直言大师您面如病虎,心有杀戮,乃前朝刘秉忠之流也。想必大师这首诗后两句也是倾慕刘秉忠,并不觉得与他同流有何不妥,反而引以为荣。”
道衍听燕王妃这么说,一脸惊喜:“想不到王爷王妃竟然知道此事,知晓贫僧此诗的深意。既然如此,不知二位如何看待刘秉忠?”
燕王道:“刘秉忠之墓就葬在北平郊外,机缘巧合之下本王还去拜谒过两次。世人常言他乃汉人却背弃祖先投靠蒙古人,为忽必烈出谋划策,治国安邦。此乃鼠目寸光的短见。我华夏从三皇五帝到如今,既有秦始皇统一全国统一文字和度量衡,也有五胡乱华生灵涂炭。之所以能经过几百年的动乱,到隋唐能重新统一,靠的就是从未断代的文化把我们凝聚在一起。”
看道衍一脸认同,燕王继续道:“刘秉忠的话忽必烈言听计从,这才不至于文化灭绝,保留了我华夏的文明。与更往西北茹毛饮血的部落相比,蒙古人接受过中华文明的洗礼几十年,已比那些部落好许多。倘若当时不是刘秉忠,依照蒙古人攻下一城就遍地杀戮的作风,用不了多久我们中华大地就会血流成河,庙宇宗祠损失殆尽,到那时才是真正的亡国灭种。南宋末年君主昏庸,蒙古铁骑无人能敌,亡国是必然的,不顺从只能是死,刘秉忠的规劝至少保住了百姓的性命和我华夏的文明。这种贡献不亚于岳飞、文天祥。”
道衍和尚听燕王这么说,脸上抑制不住的震惊,脱口而出:“知我者,燕王也!”
燕王妃见他如此说,趁机问:“那大师可愿追随燕王去北平?”
道衍毅然起身,走到旁边的条案前,因太夫人和皇后娘娘的丧事,国丧家丧在一起府上到处都是白纸和白布。
他拿起一块白布,不过几下就折了一个东西,藏于袖中,走到燕王身边才重新拿出来,递到燕王年前说:“我将此物送于殿下,殿下可敢收,可愿收?”
燕王定睛一看,赫然是一顶白帽子,顿时心跳加速,喉咙发干,妙贞一看也顿时明白了其中深意,惊得一下子站了起来。
王上加白,可不就是一个皇,这其中的意思不言而喻。
没有片刻犹豫,燕王麻利地接过了那顶白帽藏于袖中,而后说:“知我志向者,道衍大师也!”
道衍见状慌忙上前行礼:“道衍愿追随殿下,鞍前马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妙贞出嫁后,母亲张氏又生了一个女儿起名徐妙锦,生得与妙贞有七分像,妙贞十分喜爱,抱着她亲来亲去。
增寿也长成了一个翩翩少年,见到妙贞竟有些害羞,只是紧紧抱着自己的亲外甥高炽,表达着对姐姐、姐夫的亲近。
母亲明显老了,皱纹多了,双鬓也有了丝丝白发,看得妙贞一阵心疼。
谢氏看妙贞含着泪,也有些心疼,忙用眼神示意女儿妙芸和妙琴去和姐姐说话。
徐辉祖的夫人李玉洁和徐鹰绪的新婚夫人常婷早已在大堂备好了家宴,众人在饭桌前坐下吃了一顿团圆饭。
看着常婷比上次见她的时候又瘦了,妙贞忍不住叮嘱弟弟:“鹰绪,郑国公太夫人刚去世,弟妹心里肯定难过,你要体贴,多宽慰她。咱们徐常两家两辈人的交情,你要好好待他。”
鹰绪自从生母过世后,一直由嫡母张氏照顾,对妙贞比之前更加亲近。他是魏国公庶长子,虽然妻子常婷也是常遇春庶女,却是由嫡母教养长大,况且是常府唯一的小姐,备受宠爱,这令他十分满意。
况且常婷生得极好,性格又温柔端庄,两人成婚不过一个多月,就如胶似漆。常婷性子柔和,父母、大嫂都很喜欢她,也让他对妻子十分敬重。
听姐姐嘱咐他善待妻子,他连忙应允。
饭后,李玉洁过来与妙贞闲话家常,看无人注意她俩,她低声说:“东宫里有一位做茶点的厨娘,唤做线娘,据说还是从咱们府里出去的。我这些年常在太子妃身边走动,她颇信赖我。线娘托我给你带句话,她想见见你。”
妙贞一惊,她一直以为线娘已经跟着观音奴去西安了,想不到她竟然留在了东宫,想来这也是观音奴的筹划。
她握住李玉洁的手亲热地说:“弟妹能干,能与太子妃交好,对咱们府上有百利而无一害。皇后娘娘不在了,宫里以后就是她当家,我看就连你伯母都得去巴结她。不过这现上花轿现缠脚总是不如你一早就在她身边的好。”
李玉洁感慨于这位徐家大小姐走一步看十步,目光长远。又有些小小的得意:“昨儿她还差人来传话,说要给皇后娘娘守孝,让我闲了进宫陪她。”
妙贞点点头:“辉祖在太子身边,有你这样的贤内助在太子妃身边,咱们府里至少还有三十年的荣耀。”
俩人正说着,常婷过来了,冲着二人行了一礼说:“今日是我母亲的三七,原想着跟相公回郑国公府给母亲上柱香,听闻姐姐回家,就想着晚些时候过去。”
李玉洁连忙说:“那你和二弟赶紧去吧,上完香也别着急回来,多陪陪娘家人,晚饭前回来就行。”
常婷感激地点点头:“多谢大嫂体恤,今儿哥哥还请了天界寺的高僧来做法超度,少不得耽误些功夫。”
妙贞听到天界寺心下一动,想起多日前自己曾拜托常升帮自己打探那黑衣僧人的底细。于是说:“婷儿,我今日已见过父母,这会儿也不着急回宫。太夫人过世也没能和燕王亲自去府上致祭,心中不安。今日就与你一同回去,给太夫人上柱香,送太夫人一程。”
常婷欣喜地点点头,妙贞告别了父母,与燕王、鹰绪夫妇乘马车去了郑国公府。
到了那里,妙贞和燕王亲自为太夫人的灵位上香。
常茂忙着招待蓝玉府上的人,常升夫妇将燕王夫妇请进了自己的小院。
“燕王殿下,王妃托我打听的僧人我已找到,正是天界寺的大师,道衍和尚。今日的法会我特意请他主持的。听闻燕王和王妃娘娘一心向佛,等下我去请道衍大师过来,为您二位诵经祈福。”
妙贞装作又惊又喜的样子:常升哥哥有劳了,你知道我和常捷姐姐在皇后娘娘身边长大,与娘娘一样喜欢礼佛。那日得见宗泐大师的慈容和风采,想请大师为我讲经点化。只是宗泐大师德高望重,是陛下最信赖推崇的国师,我岂敢去叨扰。我看道衍和尚在宗泐大师身侧,想必也得大师真传,这才想让常升哥哥帮我寻找。
几人来到常升的院子,刚坐下喝了一盏茶,下人通报道衍和尚来了。
众人连忙起身见礼,燕王看道衍和尚身材瘦削一身黑色僧衣,稀疏的眉毛下确实如妙贞所言是一双三角眼,顿时让本该慈眉善目的面容,显得有些萧肃,多了一丝凌冽。
道衍不卑不亢地上前,与众人见礼。众人落座后,燕王道:“前些时日,母后出殡,还未感谢大师为她诵经超度。”
道衍微微颔首,并不答话。妙贞说:“今日在宫中,陛下让礼部选拔高僧随侍众藩王,为国祈福。不知道衍师傅可愿意随哪一位藩王去封地,弘扬佛法教化民众?”
常升看他们有正事要谈,连忙找借口离开了。
道衍双手合十,行了一礼:“回禀王妃娘娘,贫僧14岁遁入空门,实乃为生活所迫。贫僧不似宗泐大师,潜心礼佛,心无旁骛,成为一代宗师。贫僧对佛法心经有的一知半解,有的更是完全不能认同。不瞒二位,贫僧出家后还曾拜一位道士为师,学习过道法。若您二位需要有人讲经布道,贫僧只怕难以胜任。”
看他推辞,燕王不动声色,妙贞面上浮现一丝愠色说:“我与王爷曾有幸拜读过大师的诗作:
樵橹年来战血干,烟花犹自半凋残。
五州山尽朝云乱,万岁楼空夜月寒。
江水无潮通铁瓮,野田有路单金坛。
萧梁事业今何在,北固青青眼倦看。
此诗莫说是出家人,就连我父亲这么一个久经沙场常居朝堂的人,都未必由此感慨。大师有此志向正是我家王爷要找的人。尤其是最后两句,想必大师也不屑于萧梁在江南的基业,讽其浅薄而仰慕北平。”
道衍没料到燕王妃竟然知道此诗,脸上浮现出一丝愧色:“贫僧胡言乱语罢了,宗泐大师就曾训斥过我,说你一个出家人,这萧梁事业如何也是你能评价的吗?出家人六根未净,点评朝政此乃大忌。”
妙贞端起一盏茶喝了一口,眼睛看也不看道衍,轻描淡写地说:“我还以为道衍师傅是表明心迹,姜太公钓鱼只等我家王爷愿者上钩。我还劝王爷,此诗就是千里马自荐于伯乐,道衍师傅直言江南浅薄,倾慕于北平。燕王殿下也是感动于大师的青睐,这才亲自登门招揽,想不到是我妇人之见,误解了大师也误导了王爷。”
道衍脸上并无尴尬之色,只是起身道:“多谢殿下和娘娘一片美意,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只是我这诗还有另一层意思,倘若二位不能体会其深意,贸然把贫僧招至身边,恐为燕王府带来祸端,反而辜负了这片盛情。”
燕王不明白他话里的意思,索性摆出胸有成竹、毫不在意的样子等妙贞与他理论。
妙贞放下茶碗道:“听说大相士袁珙曾为大师相面,直言大师您面如病虎,心有杀戮,乃前朝刘秉忠之流也。想必大师这首诗后两句也是倾慕刘秉忠,并不觉得与他同流有何不妥,反而引以为荣。”
道衍听燕王妃这么说,一脸惊喜:“想不到王爷王妃竟然知道此事,知晓贫僧此诗的深意。既然如此,不知二位如何看待刘秉忠?”
燕王道:“刘秉忠之墓就葬在北平郊外,机缘巧合之下本王还去拜谒过两次。世人常言他乃汉人却背弃祖先投靠蒙古人,为忽必烈出谋划策,治国安邦。此乃鼠目寸光的短见。我华夏从三皇五帝到如今,既有秦始皇统一全国统一文字和度量衡,也有五胡乱华生灵涂炭。之所以能经过几百年的动乱,到隋唐能重新统一,靠的就是从未断代的文化把我们凝聚在一起。”
看道衍一脸认同,燕王继续道:“刘秉忠的话忽必烈言听计从,这才不至于文化灭绝,保留了我华夏的文明。与更往西北茹毛饮血的部落相比,蒙古人接受过中华文明的洗礼几十年,已比那些部落好许多。倘若当时不是刘秉忠,依照蒙古人攻下一城就遍地杀戮的作风,用不了多久我们中华大地就会血流成河,庙宇宗祠损失殆尽,到那时才是真正的亡国灭种。南宋末年君主昏庸,蒙古铁骑无人能敌,亡国是必然的,不顺从只能是死,刘秉忠的规劝至少保住了百姓的性命和我华夏的文明。这种贡献不亚于岳飞、文天祥。”
道衍和尚听燕王这么说,脸上抑制不住的震惊,脱口而出:“知我者,燕王也!”
燕王妃见他如此说,趁机问:“那大师可愿追随燕王去北平?”
道衍毅然起身,走到旁边的条案前,因太夫人和皇后娘娘的丧事,国丧家丧在一起府上到处都是白纸和白布。
他拿起一块白布,不过几下就折了一个东西,藏于袖中,走到燕王身边才重新拿出来,递到燕王年前说:“我将此物送于殿下,殿下可敢收,可愿收?”
燕王定睛一看,赫然是一顶白帽子,顿时心跳加速,喉咙发干,妙贞一看也顿时明白了其中深意,惊得一下子站了起来。
王上加白,可不就是一个皇,这其中的意思不言而喻。
没有片刻犹豫,燕王麻利地接过了那顶白帽藏于袖中,而后说:“知我志向者,道衍大师也!”
道衍见状慌忙上前行礼:“道衍愿追随殿下,鞍前马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