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皇后仙逝后,莫说皇亲国戚,满朝文武也都悲痛欲绝。
他们跟随的陛下是个翻脸不认人的主儿,性格暴躁,眼里又揉不得沙子。半生征战打下来的天下,自然有雷霆手段震慑群臣,偏偏一点小事都又罚又杀的。这些年要不是皇后仁厚,从旁规劝,不知道有多少文武大臣遭殃。
皇帝失去一生所爱,几乎癫狂。如果不是有如此贤德的妻子,他不可能坐拥天下,儿女成群。心像是一下子被掏空,整天浑浑噩噩。
太子在众子之中,他独得父母恩宠,母亲对他的栽培可以说是呕心沥血。如今在失去长子三个月后又痛失慈母,太子一下子就被击倒了,几日水米未进,憔悴异常。
燕王也是伤心不已,他虽不如太子那般与母亲感情深厚,可毕竟从小读圣贤书长大,对皇后的孺慕之思分毫未减。年少时的传言反而让母子二人心中一直有心结,这么多年燕王努力上进、事事争先不就是为了让父母能高看他一眼吗?
如今慈母驾鹤西游,天人永隔,哭五更跪子时,血泪堵心田。
与妙贞而言,年少时母亲不在身边,她与继母并不亲近,真正在言行举止上教导她的正是马皇后。在马皇后身边的几年,她受到严格的宫廷教育,朝夕侍奉在马皇后的身侧,聆听教诲。
妙贞在马皇后身边那些年,亲眼看到她如何相夫教子如何管理内廷,如何弹压嫔妃、如何笼络人心。
她心胸宽广、洞察人心,勤勉简朴又体恤下人,阖宫上下、满朝文武有口皆碑,民间百姓提起马皇后都尊其为天下之母,爱民如子。
李文忠被她养大,听闻皇后薨逝,哭死过去好几次。沐英在云南收到噩耗,直接吐血昏死过去,八百里加急让陛下派遣御医去诊治。
皇后殯天当日,皇帝陛下下旨綽朝一个月以示哀思,京师百姓家家户户披麻戴孝。
皇后去世后第二日,皇帝效仿唐太宗下旨以后不再立后,直言马皇后的功德远超唐太宗长孙皇后,巾帼楷模,女德典范。
马皇后一生向佛,世人皆知。礼部丝毫不特地寻来各地得道高僧为皇后诵经超度,大师们选定好吉时吉日为皇后出殡下葬。
皇帝早在几年前就已下旨在紫金山修建陵墓,想不到建成不过一年就要将爱妻葬入此地。
出殡当日,众人披麻戴孝,御林军开道,和上百尚尼姑们拿着法器紧随其后,太子手持经幡在披麻戴孝站在众皇子之前,后面跟着皇亲国戚和文武百官。
正在快要到起灵的吉时,天空中突然开始乌云密布,紧接着就是一阵狂风,吹得人快要睁不开眼,不多时伴随着雷电,天空竟然开始下雨,经幡也被吹得摇摇晃晃。
妙贞披麻戴孝跟着宫中女眷站在送葬的队伍中,看到这里,不由一惊。
起灵的时辰是几位高僧一起算好的,如今还未出发,就遭此一劫,陛下本就因皇后逝世这几日心情郁结,处死惩罚了好多人。这时更是冷着一张脸,怒目而视。
妙贞心下一动,不由看向那几位高僧,心里暗想倘若这雨继续下,这几人葬礼后性命难保。陛下这些日子喜怒无常,因皇后丧仪已处罚多人。如今出殡在即,还未起灵,就触霉头,陛下气得眼睛都快要喷火了。
妙贞侧身看着一旁的高僧,为首的正是天界寺方丈宗泐禅师。
宗泐师傅精通佛法,悟性极高,深受陛下和皇后推崇。陛下几次要授官给他都被拒绝,只答应在皇家供奉的天界寺弘扬佛法,讲经参禅。
宗泐师傅虽然年逾花甲,不过精神依然矍铄,虽努力保持着镇定,不过妙贞还是能从他眉眼之间看出他的焦急。
正在此时,妙贞观察到一个黑衣僧人来到宗泐大事身后。此人约摸40多岁的样子,看起来了来模样普通,不过一双眼睛却带着坚定从容。
他在大师后面耳语了两句,妙贞明显感觉到宗泐禅师的神色爱舒展开来。
果然在等了一会儿,还不见雨停,皇帝大声斥责众高僧:“不是提前算好了时辰,怎么会成现在这样。”
只见宗泐禅师不慌不忙走到皇帝身边,大声说:“皇后娘娘一生积德行善、爱民如子,潜心向佛普度众生。雨落天垂泪,雷鸣地举哀。西方诸佛子,恭送马如来。”
此言一出,皇帝紧缩的眉头展开来,瞬间又惊又喜,眼角竟然也湿润了。
宗泐禅师旁边的黑衣僧人重复喊着:“西方诸佛子,恭送马如来。”话音刚落,众僧人一起高喊“西方诸佛子,恭送马如来。”说完齐齐跪下,声势震天。
众人反应过来。也齐齐跪下。不过一刻钟雨过天晴,碧空如洗,吉时到。哀乐一奏,起灵众人哭声中把马皇后葬入皇陵。
不到一个时辰,京师百姓都知道了皇后起灵前,天降大雨,西方诸佛来接马皇后永登极乐,无不赞叹马皇后的功德。
众皇子在葬礼过后,陛下令他们在重阳节前离京回藩地。
几兄弟失去母亲后,没来由彼此心里多了一份亲近和羁绊,太子对几个弟弟说话都比平时和颜悦色。离京前几日,常常唤几位兄弟去东宫彻夜长谈。
这一日妙贞正与婢女收拾行装,皇帝命人传她和燕王去觐见。
两人连忙换好衣服赶到乾清宫。朱元璋见到她们到来,脸上勉强挤出一丝笑容。
“老四,你母后病重这一个多月,贞儿没日没夜地侍奉汤药,真乃孝媳,你母后生前无数次和朕夸赞褒奖她,朕心甚慰。这几件首饰都是精品,你母亲收藏的,今儿都赐给燕王妃流个念想。”
妙贞恭敬地上前跪下,双手举过头顶接过赏赐:“侍奉父母原是孩儿分内之事,能在母后弥留之际近身陪伴侍奉是孩儿的福气。即便如此也难报答母后恩情的万一,贞儿以后必早晚一炷香,为母后超度。”
皇帝一听更加满意,频频颔首。“众儿媳中,你母后原本就最疼你,这些日子你辛苦了孩子。到燕地后,要以你母后为榜样,辅佐燕王照顾好孩子。”
妙贞连忙起身应允,想起马皇后葬礼上的那位黑衣僧人,连忙对皇帝进言:“父皇,孩儿与母后一样,虔诚礼佛,父皇母后皆与佛有缘,孩儿见贤思齐。这几日一直在想燕地信佛之人不多,也无甚得道高僧。不知可否请父皇恩赐一位高僧随燕王去燕地,为我们讲授佛理,去哪里弘扬佛法、教化子民,为我大明江山诵经祈福。”
皇帝一听略加思索,对身旁的大太监说:“燕王妃所思所虑甚好,我看诸王在外都需要一位高僧陪侍。你去着人选拔高僧,供诸王挑选。”
太监领命离开后,陛下道:“后日离京,你与贞儿去趟魏国公府,这一别再见不知是何时。”
妙贞得此恩典,双眼含泪,上前叩谢。
夫妇二人坐在回府的马车上,燕王不解地问:“贞儿,你说的那个僧人真有那么神?”
“那日虽隔得远,我却瞧得仔细,宗泐禅师所言分明是那黑衣僧人的手笔。我观那人虽着僧袍却不似一般僧人那般,此人眼眶呈三角形状如病虎,可见心中有杀戮。”
燕王闻言好奇地问:“既如此,你又何必让他在我身边讲经礼佛。”
妙贞用手指在他额头上一点,嗔怪地说:“你呀,倘若这真是个循规蹈矩、无欲无求的僧人能与你合得来吗?悲天悯人、普度众生是守不好疆土的。更何况不用雷霆手段,怎显菩萨心肠。燕王殿下又不是善男信女,心有猛虎细嗅蔷薇,我觉得那僧人正是你要找的人。”
燕王一听,觉得妙贞说得甚是在理,对于未曾谋面的黑衣僧人充满了好奇和期待。
他们跟随的陛下是个翻脸不认人的主儿,性格暴躁,眼里又揉不得沙子。半生征战打下来的天下,自然有雷霆手段震慑群臣,偏偏一点小事都又罚又杀的。这些年要不是皇后仁厚,从旁规劝,不知道有多少文武大臣遭殃。
皇帝失去一生所爱,几乎癫狂。如果不是有如此贤德的妻子,他不可能坐拥天下,儿女成群。心像是一下子被掏空,整天浑浑噩噩。
太子在众子之中,他独得父母恩宠,母亲对他的栽培可以说是呕心沥血。如今在失去长子三个月后又痛失慈母,太子一下子就被击倒了,几日水米未进,憔悴异常。
燕王也是伤心不已,他虽不如太子那般与母亲感情深厚,可毕竟从小读圣贤书长大,对皇后的孺慕之思分毫未减。年少时的传言反而让母子二人心中一直有心结,这么多年燕王努力上进、事事争先不就是为了让父母能高看他一眼吗?
如今慈母驾鹤西游,天人永隔,哭五更跪子时,血泪堵心田。
与妙贞而言,年少时母亲不在身边,她与继母并不亲近,真正在言行举止上教导她的正是马皇后。在马皇后身边的几年,她受到严格的宫廷教育,朝夕侍奉在马皇后的身侧,聆听教诲。
妙贞在马皇后身边那些年,亲眼看到她如何相夫教子如何管理内廷,如何弹压嫔妃、如何笼络人心。
她心胸宽广、洞察人心,勤勉简朴又体恤下人,阖宫上下、满朝文武有口皆碑,民间百姓提起马皇后都尊其为天下之母,爱民如子。
李文忠被她养大,听闻皇后薨逝,哭死过去好几次。沐英在云南收到噩耗,直接吐血昏死过去,八百里加急让陛下派遣御医去诊治。
皇后殯天当日,皇帝陛下下旨綽朝一个月以示哀思,京师百姓家家户户披麻戴孝。
皇后去世后第二日,皇帝效仿唐太宗下旨以后不再立后,直言马皇后的功德远超唐太宗长孙皇后,巾帼楷模,女德典范。
马皇后一生向佛,世人皆知。礼部丝毫不特地寻来各地得道高僧为皇后诵经超度,大师们选定好吉时吉日为皇后出殡下葬。
皇帝早在几年前就已下旨在紫金山修建陵墓,想不到建成不过一年就要将爱妻葬入此地。
出殡当日,众人披麻戴孝,御林军开道,和上百尚尼姑们拿着法器紧随其后,太子手持经幡在披麻戴孝站在众皇子之前,后面跟着皇亲国戚和文武百官。
正在快要到起灵的吉时,天空中突然开始乌云密布,紧接着就是一阵狂风,吹得人快要睁不开眼,不多时伴随着雷电,天空竟然开始下雨,经幡也被吹得摇摇晃晃。
妙贞披麻戴孝跟着宫中女眷站在送葬的队伍中,看到这里,不由一惊。
起灵的时辰是几位高僧一起算好的,如今还未出发,就遭此一劫,陛下本就因皇后逝世这几日心情郁结,处死惩罚了好多人。这时更是冷着一张脸,怒目而视。
妙贞心下一动,不由看向那几位高僧,心里暗想倘若这雨继续下,这几人葬礼后性命难保。陛下这些日子喜怒无常,因皇后丧仪已处罚多人。如今出殡在即,还未起灵,就触霉头,陛下气得眼睛都快要喷火了。
妙贞侧身看着一旁的高僧,为首的正是天界寺方丈宗泐禅师。
宗泐师傅精通佛法,悟性极高,深受陛下和皇后推崇。陛下几次要授官给他都被拒绝,只答应在皇家供奉的天界寺弘扬佛法,讲经参禅。
宗泐师傅虽然年逾花甲,不过精神依然矍铄,虽努力保持着镇定,不过妙贞还是能从他眉眼之间看出他的焦急。
正在此时,妙贞观察到一个黑衣僧人来到宗泐大事身后。此人约摸40多岁的样子,看起来了来模样普通,不过一双眼睛却带着坚定从容。
他在大师后面耳语了两句,妙贞明显感觉到宗泐禅师的神色爱舒展开来。
果然在等了一会儿,还不见雨停,皇帝大声斥责众高僧:“不是提前算好了时辰,怎么会成现在这样。”
只见宗泐禅师不慌不忙走到皇帝身边,大声说:“皇后娘娘一生积德行善、爱民如子,潜心向佛普度众生。雨落天垂泪,雷鸣地举哀。西方诸佛子,恭送马如来。”
此言一出,皇帝紧缩的眉头展开来,瞬间又惊又喜,眼角竟然也湿润了。
宗泐禅师旁边的黑衣僧人重复喊着:“西方诸佛子,恭送马如来。”话音刚落,众僧人一起高喊“西方诸佛子,恭送马如来。”说完齐齐跪下,声势震天。
众人反应过来。也齐齐跪下。不过一刻钟雨过天晴,碧空如洗,吉时到。哀乐一奏,起灵众人哭声中把马皇后葬入皇陵。
不到一个时辰,京师百姓都知道了皇后起灵前,天降大雨,西方诸佛来接马皇后永登极乐,无不赞叹马皇后的功德。
众皇子在葬礼过后,陛下令他们在重阳节前离京回藩地。
几兄弟失去母亲后,没来由彼此心里多了一份亲近和羁绊,太子对几个弟弟说话都比平时和颜悦色。离京前几日,常常唤几位兄弟去东宫彻夜长谈。
这一日妙贞正与婢女收拾行装,皇帝命人传她和燕王去觐见。
两人连忙换好衣服赶到乾清宫。朱元璋见到她们到来,脸上勉强挤出一丝笑容。
“老四,你母后病重这一个多月,贞儿没日没夜地侍奉汤药,真乃孝媳,你母后生前无数次和朕夸赞褒奖她,朕心甚慰。这几件首饰都是精品,你母亲收藏的,今儿都赐给燕王妃流个念想。”
妙贞恭敬地上前跪下,双手举过头顶接过赏赐:“侍奉父母原是孩儿分内之事,能在母后弥留之际近身陪伴侍奉是孩儿的福气。即便如此也难报答母后恩情的万一,贞儿以后必早晚一炷香,为母后超度。”
皇帝一听更加满意,频频颔首。“众儿媳中,你母后原本就最疼你,这些日子你辛苦了孩子。到燕地后,要以你母后为榜样,辅佐燕王照顾好孩子。”
妙贞连忙起身应允,想起马皇后葬礼上的那位黑衣僧人,连忙对皇帝进言:“父皇,孩儿与母后一样,虔诚礼佛,父皇母后皆与佛有缘,孩儿见贤思齐。这几日一直在想燕地信佛之人不多,也无甚得道高僧。不知可否请父皇恩赐一位高僧随燕王去燕地,为我们讲授佛理,去哪里弘扬佛法、教化子民,为我大明江山诵经祈福。”
皇帝一听略加思索,对身旁的大太监说:“燕王妃所思所虑甚好,我看诸王在外都需要一位高僧陪侍。你去着人选拔高僧,供诸王挑选。”
太监领命离开后,陛下道:“后日离京,你与贞儿去趟魏国公府,这一别再见不知是何时。”
妙贞得此恩典,双眼含泪,上前叩谢。
夫妇二人坐在回府的马车上,燕王不解地问:“贞儿,你说的那个僧人真有那么神?”
“那日虽隔得远,我却瞧得仔细,宗泐禅师所言分明是那黑衣僧人的手笔。我观那人虽着僧袍却不似一般僧人那般,此人眼眶呈三角形状如病虎,可见心中有杀戮。”
燕王闻言好奇地问:“既如此,你又何必让他在我身边讲经礼佛。”
妙贞用手指在他额头上一点,嗔怪地说:“你呀,倘若这真是个循规蹈矩、无欲无求的僧人能与你合得来吗?悲天悯人、普度众生是守不好疆土的。更何况不用雷霆手段,怎显菩萨心肠。燕王殿下又不是善男信女,心有猛虎细嗅蔷薇,我觉得那僧人正是你要找的人。”
燕王一听,觉得妙贞说得甚是在理,对于未曾谋面的黑衣僧人充满了好奇和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