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府打发了仆妇在京城北门候着韬州来人,却一直到约定日子的傍晚,都没见到人影。
却不知插着“孟”字旗帜的两辆翠幄青油布大车,因了某个缘故,取道西门进了城。
第一辆车内坐了两人,一人做丫鬟打扮,此时正一团高兴地跟旁边的女子说道:
“也不知潇湘馆里的鹦鹉还在不在?还有那支大燕子,姑娘临走前特地给它做了窝,也不知现在有没有孵出小燕子来?今年春天,它可还回来不曾?”
她口中的“姑娘”掩卷笑道:“我竟不知道,我们雪雁居然是位诗人,天生成一段烂漫情怀。”
雪雁嘟嘴:“姑娘又打趣我,还老拿我听不懂的话来打趣我。”
黛玉失笑:“你既是听不懂,怎么就知道我在打趣你呢?”
雪雁被姑娘问住,拧眉结舌,不知如何回答。
黛玉笑得浑身舒展了,方才轻吁一口气,手指轻点雪雁额头,笑吟吟道:
“傻孩子,我是在夸你呢。以前有位很出名的诗人,和你问了同样的问题,被传为千古名句。我们雪雁无师自通,居然能与大诗人想到一处去,这岂不是天然的诗情?”
雪雁觉得小姐这番话十分诚心正意,绝无敷衍她的嫌疑,眨眨眼,决定不生小姐的气了,又鼓起兴头,欢欢喜喜说道:
“也不知怡红院的春燕还在不在,我带了好些韬州的特产给她。还有送老太太房里鸳鸯姐姐,琥珀姐姐的,紫鹃姐姐托我带了一箱子呢。”
怡红院三个字让黛玉微微失神,随即含笑遮掩过去,点头道:“我虽也给她们备了东西,不过你们送的,自是你们的心意。”
微微掀帘往外看了看,“快到宁荣街了,今日绕了西门,没会到来接我们的人。你准备一下,待会儿去门口告诉一声,好让我们的车进去。”
自小皇帝登基,贾府的门第越发高贵,这角门上的门人也换了一批新来的,并不曾听闻过姓孟的亲戚,也不曾见过雪雁,竟是将黛玉的车辆拦了下来,不让进去,气得雪雁直跺脚。
黛玉倒不觉生气,只觉好笑,正要让雪雁上车来,静候他们打发人进去报信。
此时却有个四十来岁,风尘仆仆的妇人,正好带着几个仆妇小厮要从西角门进去,看到黛玉的人和车堵在这里,上前一看,认出是雪雁,喜出望外:
“今日是走了什么巧,天上掉下个活菩萨,可是林姑娘回来了?”
一边又嗔着门房:“林姑娘的车你们也敢拦?让老太太知道,皮不揭了你们的。”
门房上见王夫人陪房周瑞家的都这般说,赶忙散开,让出路来,口里赔笑:“小的们有眼不识泰山,冲撞了林姑娘,还请姑娘不要见怪。”
周瑞家的也不去回事了,打发了手下人去办事,自己随了黛玉的车,一路直往贾母所居的院子而来。
到了垂花门前停住,扶了黛玉下车。黛玉笑道:“有劳周姐姐了。以前年纪小,还跟周姐姐呕过气,还好周姐姐不计较。”
周瑞家的一边叫了个门上的小丫头进去通报贾母,一边笑回道:“林姑娘说哪里话来?这可折煞奴才了。”
进了垂花门,穿过紫檀架子大理石屏风,骤然便看见正方大院里熙熙攘攘站满了人。个个敛声屏气,脸上却是喜气洋洋。
黛玉回头看周瑞家的,周瑞家的知道意思,笑道:“奴才也是今日刚出远门回来,竟不知道府里有什么喜事。不过天大的喜事,也比不过林姑娘今日回府,我们且进去便是。”
鸳鸯收到小丫鬟报信,急得出了一头一身的冷汗。
今日院里挤满了人,乃是因为宝玉正亲自带了今日新纳的贵妾妙玉来给贾母磕头,一并连王夫人、宝二奶奶都在。
这会儿贾母精神不错,大致人物都能认清,见了妙玉,还着实细看了一回,方道:“这不是园子里头供着的师父吗?怎么今日竟成了宝玉的人?”
宝玉笑道:“回老祖宗的话,妙玉当日并未正式剃度,不过寄养在佛门,以调养身体而已。如今既已大好,索性便脱了僧衣,还归红尘。她原本要回老家,是孙儿厚着脸皮,追到半路,求着她回来,方成就这一段姻缘。”
贾母目光移到宝玉身上,凝神看了半晌,方笑道:“难怪那日在栊翠庵就喝过她奉的茶,可见菩萨竟是有先见之明。”
鸳鸯正待咬牙上前,去跟贾母悄声汇报,一转头,瞧见黛玉一身绛色绣青竹缂丝薄披风,俏生生从门外走来。
周瑞家的脸都白了,强撑着笑容。门口围着的丫鬟们一个个回过头来,看到黛玉,张大嘴巴,眼珠子都快掉出来。
好似有默契似的,沉默地往两边分开,留出中间一条通道。
黛玉笑吟吟地走进去,立于宝玉二人身后三尺远的地方,目光掠过这对新人,俏生生立在当地,掩口轻笑道:
“今儿回府来拜见老祖宗,可是日子选得不巧了,居然撞上宝二哥哥纳新,这可没来得及准备贺礼,且容我翌日再补吧。”
王夫人与宝钗坐在一旁,眼睁睁见黛玉走进来,一时惊得差点从座椅上站起来。她们竟是半点没接到信息。
王夫人下了严令,婆媳二人一直将黛玉回府的事瞒得死死,阖府上下便没几个知道的。宝玉面前,更是不敢走漏丝毫风声。
原本宝钗打算让人接了黛玉之后,先往大观园中歇息,诸多事项,徐徐两头告之,也免他二人多年未见,一时见面,难免激动。
谁知阴差阳错,竟是出现了最最不巧的场面。
回想当年宝黛二人的诸般情痴行迹,可不让她心头攥紧,一颗心似要跳出喉咙口?
万般情急无奈下,也如王夫人一般,只在心里默念阿弥陀佛诸神保佑。
好在她冷眼瞧黛玉神情,言笑晏晏,行止落落大方,似对眼前这一幕浑不在意,顿时放下一半心来。
又急忙转眼去看宝玉,生怕他激动之下,做出什么不得体的举止。
却见他似是两脚长在地上,背影成了个铁铸的雕像,纹丝不动。
贾母两眼直直地看着黛玉,慢慢扭转下巴,轻言细语地问鸳鸯:“鸳鸯,我怕不是在做梦吧?”
黛玉不再看宝玉二人,望着贾母满头银发,眼窝深陷,病容明显,不由得心中绞痛,眼眶潮热,往前急行几步,盈盈拜倒在贾母跟前:
“老祖宗,外孙女不孝,今日才回来看您。”一语未毕,泪落如雨。
贾母一把将她搂进怀里,两手上下摩挲,张开嘴,竟是出不得声,只是浑身打战,无声嚎哭。
众人见了大惊,这等无声之哭最是伤人,贾母上了年纪,又在病中,哪里禁得起?赶紧上前劝慰,又拉着黛玉起来,送上贾母的罗汉床上就坐。
此时妙玉尚跪在地上,低头不语。
黛玉虽是心绪激动,却也不敢就此拿大坐下,只好悄悄对贾母说道:“老祖宗,这位新二嫂子还在地上跪着呢。”
贾母得了黛玉,便似得了个心心念念的活宝贝,拉着她摩挲不停,流着泪一连串问话。心神激荡之下,哪里还顾得上宝玉房中之事?
经黛玉提醒,这才回过头来,道;“宝玉,你自带了人下去吧。等你得空,再回来与你林妹妹叙旧。”
宝钗见妙玉已然起身,宝玉仍然跪在地上一动不动,如同那河里头埋着的石像一样。忙抽身上去,推了一把宝玉,低声说道:“宝玉,不要替你妹妹招惹闲话。”
宝玉这才慢慢回过头来,朝她笑了笑。
他向来是爱笑的,少时热烈,婚后温煦。宝钗原本早已看惯了他的笑颜,此时却心中一突,生出漫漫寒意。
那笑容宛如一张上好的字画,经了暴晒寒重,一寸寸龟裂散碎。虽是笑着,竟比哭还难看。
荣庆堂中喜事一桩接一桩,丫鬟婆子们无故便得了两回赏,各个欢喜雀跃。
宝玉领着妙玉,经过一个个喜不自胜的丫鬟婆子,慢慢走到后院。
此时院中无人,都围到前头着急领赏钱去了。
宝玉走着走着,忽觉喉头腥甜,忙伸出手,扶住廊柱,一连数次深呼吸,勉强将一口心头血压回去。
妙玉站在一旁看着他,忽地一笑,问道:“宝玉,你可后悔了?”
宝玉摇摇头,仰头看天,将眼角一阵热意生生逼回,喉头一阵逆哽强行压下。
等到稍微平顺下来,方才说道:“一时意外而已。林妹妹容光甚好,可见她日子过得平安喜乐。”
平安喜乐四字,他一个字一个字说着,极是费力,仿佛每一个字都立在他喉咙上生根,死拽着不肯出来。
妙玉忽地便了然了,轻声叹道:“你只要她安乐便好。”
宝玉不欲深谈,勉强微笑道:“你如今回了园中,还是住栊翠庵,似乎不妥,不如另找个去处?”
妙玉摇头,笑道:“我原本便是尴尬人,住的地方若不尴尬,倒不匹配了。不若一切就依原样。”
却不知插着“孟”字旗帜的两辆翠幄青油布大车,因了某个缘故,取道西门进了城。
第一辆车内坐了两人,一人做丫鬟打扮,此时正一团高兴地跟旁边的女子说道:
“也不知潇湘馆里的鹦鹉还在不在?还有那支大燕子,姑娘临走前特地给它做了窝,也不知现在有没有孵出小燕子来?今年春天,它可还回来不曾?”
她口中的“姑娘”掩卷笑道:“我竟不知道,我们雪雁居然是位诗人,天生成一段烂漫情怀。”
雪雁嘟嘴:“姑娘又打趣我,还老拿我听不懂的话来打趣我。”
黛玉失笑:“你既是听不懂,怎么就知道我在打趣你呢?”
雪雁被姑娘问住,拧眉结舌,不知如何回答。
黛玉笑得浑身舒展了,方才轻吁一口气,手指轻点雪雁额头,笑吟吟道:
“傻孩子,我是在夸你呢。以前有位很出名的诗人,和你问了同样的问题,被传为千古名句。我们雪雁无师自通,居然能与大诗人想到一处去,这岂不是天然的诗情?”
雪雁觉得小姐这番话十分诚心正意,绝无敷衍她的嫌疑,眨眨眼,决定不生小姐的气了,又鼓起兴头,欢欢喜喜说道:
“也不知怡红院的春燕还在不在,我带了好些韬州的特产给她。还有送老太太房里鸳鸯姐姐,琥珀姐姐的,紫鹃姐姐托我带了一箱子呢。”
怡红院三个字让黛玉微微失神,随即含笑遮掩过去,点头道:“我虽也给她们备了东西,不过你们送的,自是你们的心意。”
微微掀帘往外看了看,“快到宁荣街了,今日绕了西门,没会到来接我们的人。你准备一下,待会儿去门口告诉一声,好让我们的车进去。”
自小皇帝登基,贾府的门第越发高贵,这角门上的门人也换了一批新来的,并不曾听闻过姓孟的亲戚,也不曾见过雪雁,竟是将黛玉的车辆拦了下来,不让进去,气得雪雁直跺脚。
黛玉倒不觉生气,只觉好笑,正要让雪雁上车来,静候他们打发人进去报信。
此时却有个四十来岁,风尘仆仆的妇人,正好带着几个仆妇小厮要从西角门进去,看到黛玉的人和车堵在这里,上前一看,认出是雪雁,喜出望外:
“今日是走了什么巧,天上掉下个活菩萨,可是林姑娘回来了?”
一边又嗔着门房:“林姑娘的车你们也敢拦?让老太太知道,皮不揭了你们的。”
门房上见王夫人陪房周瑞家的都这般说,赶忙散开,让出路来,口里赔笑:“小的们有眼不识泰山,冲撞了林姑娘,还请姑娘不要见怪。”
周瑞家的也不去回事了,打发了手下人去办事,自己随了黛玉的车,一路直往贾母所居的院子而来。
到了垂花门前停住,扶了黛玉下车。黛玉笑道:“有劳周姐姐了。以前年纪小,还跟周姐姐呕过气,还好周姐姐不计较。”
周瑞家的一边叫了个门上的小丫头进去通报贾母,一边笑回道:“林姑娘说哪里话来?这可折煞奴才了。”
进了垂花门,穿过紫檀架子大理石屏风,骤然便看见正方大院里熙熙攘攘站满了人。个个敛声屏气,脸上却是喜气洋洋。
黛玉回头看周瑞家的,周瑞家的知道意思,笑道:“奴才也是今日刚出远门回来,竟不知道府里有什么喜事。不过天大的喜事,也比不过林姑娘今日回府,我们且进去便是。”
鸳鸯收到小丫鬟报信,急得出了一头一身的冷汗。
今日院里挤满了人,乃是因为宝玉正亲自带了今日新纳的贵妾妙玉来给贾母磕头,一并连王夫人、宝二奶奶都在。
这会儿贾母精神不错,大致人物都能认清,见了妙玉,还着实细看了一回,方道:“这不是园子里头供着的师父吗?怎么今日竟成了宝玉的人?”
宝玉笑道:“回老祖宗的话,妙玉当日并未正式剃度,不过寄养在佛门,以调养身体而已。如今既已大好,索性便脱了僧衣,还归红尘。她原本要回老家,是孙儿厚着脸皮,追到半路,求着她回来,方成就这一段姻缘。”
贾母目光移到宝玉身上,凝神看了半晌,方笑道:“难怪那日在栊翠庵就喝过她奉的茶,可见菩萨竟是有先见之明。”
鸳鸯正待咬牙上前,去跟贾母悄声汇报,一转头,瞧见黛玉一身绛色绣青竹缂丝薄披风,俏生生从门外走来。
周瑞家的脸都白了,强撑着笑容。门口围着的丫鬟们一个个回过头来,看到黛玉,张大嘴巴,眼珠子都快掉出来。
好似有默契似的,沉默地往两边分开,留出中间一条通道。
黛玉笑吟吟地走进去,立于宝玉二人身后三尺远的地方,目光掠过这对新人,俏生生立在当地,掩口轻笑道:
“今儿回府来拜见老祖宗,可是日子选得不巧了,居然撞上宝二哥哥纳新,这可没来得及准备贺礼,且容我翌日再补吧。”
王夫人与宝钗坐在一旁,眼睁睁见黛玉走进来,一时惊得差点从座椅上站起来。她们竟是半点没接到信息。
王夫人下了严令,婆媳二人一直将黛玉回府的事瞒得死死,阖府上下便没几个知道的。宝玉面前,更是不敢走漏丝毫风声。
原本宝钗打算让人接了黛玉之后,先往大观园中歇息,诸多事项,徐徐两头告之,也免他二人多年未见,一时见面,难免激动。
谁知阴差阳错,竟是出现了最最不巧的场面。
回想当年宝黛二人的诸般情痴行迹,可不让她心头攥紧,一颗心似要跳出喉咙口?
万般情急无奈下,也如王夫人一般,只在心里默念阿弥陀佛诸神保佑。
好在她冷眼瞧黛玉神情,言笑晏晏,行止落落大方,似对眼前这一幕浑不在意,顿时放下一半心来。
又急忙转眼去看宝玉,生怕他激动之下,做出什么不得体的举止。
却见他似是两脚长在地上,背影成了个铁铸的雕像,纹丝不动。
贾母两眼直直地看着黛玉,慢慢扭转下巴,轻言细语地问鸳鸯:“鸳鸯,我怕不是在做梦吧?”
黛玉不再看宝玉二人,望着贾母满头银发,眼窝深陷,病容明显,不由得心中绞痛,眼眶潮热,往前急行几步,盈盈拜倒在贾母跟前:
“老祖宗,外孙女不孝,今日才回来看您。”一语未毕,泪落如雨。
贾母一把将她搂进怀里,两手上下摩挲,张开嘴,竟是出不得声,只是浑身打战,无声嚎哭。
众人见了大惊,这等无声之哭最是伤人,贾母上了年纪,又在病中,哪里禁得起?赶紧上前劝慰,又拉着黛玉起来,送上贾母的罗汉床上就坐。
此时妙玉尚跪在地上,低头不语。
黛玉虽是心绪激动,却也不敢就此拿大坐下,只好悄悄对贾母说道:“老祖宗,这位新二嫂子还在地上跪着呢。”
贾母得了黛玉,便似得了个心心念念的活宝贝,拉着她摩挲不停,流着泪一连串问话。心神激荡之下,哪里还顾得上宝玉房中之事?
经黛玉提醒,这才回过头来,道;“宝玉,你自带了人下去吧。等你得空,再回来与你林妹妹叙旧。”
宝钗见妙玉已然起身,宝玉仍然跪在地上一动不动,如同那河里头埋着的石像一样。忙抽身上去,推了一把宝玉,低声说道:“宝玉,不要替你妹妹招惹闲话。”
宝玉这才慢慢回过头来,朝她笑了笑。
他向来是爱笑的,少时热烈,婚后温煦。宝钗原本早已看惯了他的笑颜,此时却心中一突,生出漫漫寒意。
那笑容宛如一张上好的字画,经了暴晒寒重,一寸寸龟裂散碎。虽是笑着,竟比哭还难看。
荣庆堂中喜事一桩接一桩,丫鬟婆子们无故便得了两回赏,各个欢喜雀跃。
宝玉领着妙玉,经过一个个喜不自胜的丫鬟婆子,慢慢走到后院。
此时院中无人,都围到前头着急领赏钱去了。
宝玉走着走着,忽觉喉头腥甜,忙伸出手,扶住廊柱,一连数次深呼吸,勉强将一口心头血压回去。
妙玉站在一旁看着他,忽地一笑,问道:“宝玉,你可后悔了?”
宝玉摇摇头,仰头看天,将眼角一阵热意生生逼回,喉头一阵逆哽强行压下。
等到稍微平顺下来,方才说道:“一时意外而已。林妹妹容光甚好,可见她日子过得平安喜乐。”
平安喜乐四字,他一个字一个字说着,极是费力,仿佛每一个字都立在他喉咙上生根,死拽着不肯出来。
妙玉忽地便了然了,轻声叹道:“你只要她安乐便好。”
宝玉不欲深谈,勉强微笑道:“你如今回了园中,还是住栊翠庵,似乎不妥,不如另找个去处?”
妙玉摇头,笑道:“我原本便是尴尬人,住的地方若不尴尬,倒不匹配了。不若一切就依原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