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徽仪也跟着起身,而后看见太原王将一张丝帛从袖中取出,抖落了两下,弯腰放到桌案上的小灯底下。
“伏惟皇叔亲启。朕缠绵病榻日久,沉疴难收,行将就木,却未曾立储,然朝中水深波浪阔,嫡子谕践级后,愿皇叔能从中辅佐一二,另,朕与皇后实在伉俪情深,乞皇叔令李氏与朕同棺而葬,佑我大魏国祚绵长,侄承祁。”
名字后跟了建元帝的私印。
太原王就着昏暗的灯光读出了那封“托孤遗命”的书信。
却并未收回,缓声道:“皇后觉得,这要如何处理呢?”
她心里清楚,太原王赵渊这是同意了。
李徽仪从案上拈起那张丝帛,在它的尾部引上火星子,而后,轻轻一丢,将其付之一炬。
赵渊笑了声,“皇后当真是好魄力。”
“皇叔说笑了,我若没有这些胆量,怎么敢许皇叔以樗里子之位?”
赵渊深深地看了她一眼,而后微微侧过身子,虚让了下:“皇后请。”
李徽仪与他短暂对视后颔首欠身:“皇叔也请。”
到了别院门口,车夫已经将原先挂着“散骑常侍”的名牌换了下来,先前的老翁依照那青年人的吩咐也将“太原王”的名牌挂了上去。
车中是太原王和皇后,沈著于谁而言,都是臣,自然不能像来时一样乘车,不过太原王身边的人也给他牵来了马,遂与他们并驾。
月上中天,细碎的风夹杂着雪,自车外轻擦而过,时而带起青帘的一角。
既然如今算是光明正大的回京,太原王自然带了亲卫,走的是太庙旁的宣阳门,也是周望津先前让范汲去把守的。
城中闹了“刺客”,城内既然是不敢有一丝一毫的懈怠,而他们明目张胆地回城,显然成了最大的目标。
一时宣阳门上的火光全部亮了起来,如临大敌。
范汲更是骑马亲临城下,一手按着辔绳,一手举着火把,语气很是警惕:“什么人!敢夜入聿都!”
车夫“吁”地一声停下了车子。
赵渊从前面掀开车帘,看着范汲,一副上位者的姿态。
声线淡淡:“太原王,赵渊。”
范汲一时没反应过来,“太、太原王?”
等回过神来时,大喝:“藩王无诏入京当以谋逆罪论处!”
话音刚落,便听到一道清亮的女声:“吾奉陛下之命,迎太原王入京,辅政。”
有了太原王这一大助力,李徽仪也不必如同之前一样畏首畏尾了。
范汲常年在宫中行走护卫,自然识得皇后殿下的声音,但仍是不敢相信。不是说皇后遇刺,所以才封禁全城么?那为何这深更半夜的,皇后会与太原王一起出现在宣阳门之外?
直到赵渊侧了侧身子,范汲才看见车内端坐着的李徽仪。
他来不及多做思考,立刻翻身下马,跪在地上行礼:“见过皇后殿下。”
若说之前他还有些怀疑面前此人的身份,因为太原王早在三十年前便被驱逐出京,镇守北疆,现在的洛阳城见过其人的只有王琮之、柳京这些老臣了,像范汲这样的“晚辈”不认识也是常理。
李徽仪抬了抬手腕,道:“平身。”
范汲与他身后跟着的羽林军这才起身,为面前的马车让出一条道。
周望津本在附近巡视,起先听到的通报是宣阳门突遇敌袭,于是匆匆赶来,便瞧到了现下的场景。
他先是朝赵渊和李徽仪抱拳,而后道:“见过两位殿下。”
“周将军来得正好,先帝临终遗命,要太原王进京辅佐幼主登基,劳将军护送吾与皇叔入宫。”
“是,”周望津应了声后,转头吩咐:“开城门。”
当厚重的城门打开之时,李徽仪眸中滑过一到精光,她已然能从这缓缓打开的宣阳门中看到明朝太极殿上自己的儿子赵谕作为新君登基,自己身为太后,垂帘听政的场景了。
范汲在将太原王的车驾迎入城中后,立刻去关津的凭风卫将此事告知了王琮之。
王琮之万万没有想到李徽仪竟然会以身入局,兵行险招,得了消息后便迅速离开凭风卫,回了聿都。
他本想着凭借手中的兵和李徽仪相抗,但太原王带五万汾州守备军他知晓时,并未放在心上,若是和皇后联手,那便是压不住了。
他此刻必须回聿都,否则扣在他头上的就是一顶乱臣贼子的帽子。
只能静观其变。
钟鼓齐鸣,长鞭叩吻地面,群臣自太极殿前的台阶上缓步而上。
“皇后殿下千秋无期。”
诸臣俯首跪拜。
李徽仪一袭绯色交领衫,上头是精巧的重工刺绣与缂丝成的凤纹,冠钗容盛,耳上是东珠耳坠,随着她抬手的动作,发髻上的步摇轻轻晃动,却没有很大的幅度,仪表一如往常,但眸间的神色与周身的气场皆昭示着她已经不是那个深居内宫的李皇后了。
柳京没有想到城禁解得这么快,但在知道呈禁是李徽仪亲自下令解开的时候,他就已然意料到了今日的早朝会发生什么。
天子病重,大魏宗室重臣的行踪都不是秘密,但太原王这么多年镇守北疆,聿都朝中之事他鲜少过问,甚至当年文帝驾崩的时候,他也没有回来,故而对他的关注很少。
朝臣拜完李徽仪后,她才将目光转向赵渊:“诸位,陛下临崩前曾对吾说若提前立储恐对我母子不利,若是到时谕儿照遗诏登基时受到阻拦,便在两日后于聿都城外等待皇叔太原王,”她说着中间顿了下,“我原以为朝中使君皆是仁义重君之辈,却没想到还是与王令君生了些龃龉,纵使昨日险些刺客所伤,但为了我大魏国祚,不敢爱身,于城外等候了太原王入京,望令君海涵。”
这一番言辞,是真真正正地将王琮之架到了火上烤,虽然没有点名了说,但里里外外都是在说今日之举全是被逼无奈,而昨日突然传出的闹刺客,今日却突然解了城禁,也不得不让人怀疑此举是不是王琮之的手笔。
毕竟在昨日太原王未曾进京的局势下,一旦皇后出了什么意外,那嫡次子赵谕身后便再没了支柱,陇西李氏已然凋敝,这些年若非因为皇后在宫中,李家早已成没落寒门,而作为尚书令的王琮之总领朝中诸事,王琮之以老臣世家之名义拥立庶长子赵谓登基,并无不妥。
赵渊适时出声:“不错,一月前我收到先帝密诏,先帝担心他崩逝后,皇后与嫡子谕孤儿寡母见欺,特嘱托我即刻进京,若有意外,望我辅佐幼主践极,而立储诏书先帝也一并给了我。”
太原王说得很是平静,但个中意思却很明确。
素日在私下与王氏有些小摩擦的氏族已然开始动摇并窃窃私语。
忽而有人出列,朗声道:“还请太原王宣读先帝遗诏,跪听。”
“伏惟皇叔亲启。朕缠绵病榻日久,沉疴难收,行将就木,却未曾立储,然朝中水深波浪阔,嫡子谕践级后,愿皇叔能从中辅佐一二,另,朕与皇后实在伉俪情深,乞皇叔令李氏与朕同棺而葬,佑我大魏国祚绵长,侄承祁。”
名字后跟了建元帝的私印。
太原王就着昏暗的灯光读出了那封“托孤遗命”的书信。
却并未收回,缓声道:“皇后觉得,这要如何处理呢?”
她心里清楚,太原王赵渊这是同意了。
李徽仪从案上拈起那张丝帛,在它的尾部引上火星子,而后,轻轻一丢,将其付之一炬。
赵渊笑了声,“皇后当真是好魄力。”
“皇叔说笑了,我若没有这些胆量,怎么敢许皇叔以樗里子之位?”
赵渊深深地看了她一眼,而后微微侧过身子,虚让了下:“皇后请。”
李徽仪与他短暂对视后颔首欠身:“皇叔也请。”
到了别院门口,车夫已经将原先挂着“散骑常侍”的名牌换了下来,先前的老翁依照那青年人的吩咐也将“太原王”的名牌挂了上去。
车中是太原王和皇后,沈著于谁而言,都是臣,自然不能像来时一样乘车,不过太原王身边的人也给他牵来了马,遂与他们并驾。
月上中天,细碎的风夹杂着雪,自车外轻擦而过,时而带起青帘的一角。
既然如今算是光明正大的回京,太原王自然带了亲卫,走的是太庙旁的宣阳门,也是周望津先前让范汲去把守的。
城中闹了“刺客”,城内既然是不敢有一丝一毫的懈怠,而他们明目张胆地回城,显然成了最大的目标。
一时宣阳门上的火光全部亮了起来,如临大敌。
范汲更是骑马亲临城下,一手按着辔绳,一手举着火把,语气很是警惕:“什么人!敢夜入聿都!”
车夫“吁”地一声停下了车子。
赵渊从前面掀开车帘,看着范汲,一副上位者的姿态。
声线淡淡:“太原王,赵渊。”
范汲一时没反应过来,“太、太原王?”
等回过神来时,大喝:“藩王无诏入京当以谋逆罪论处!”
话音刚落,便听到一道清亮的女声:“吾奉陛下之命,迎太原王入京,辅政。”
有了太原王这一大助力,李徽仪也不必如同之前一样畏首畏尾了。
范汲常年在宫中行走护卫,自然识得皇后殿下的声音,但仍是不敢相信。不是说皇后遇刺,所以才封禁全城么?那为何这深更半夜的,皇后会与太原王一起出现在宣阳门之外?
直到赵渊侧了侧身子,范汲才看见车内端坐着的李徽仪。
他来不及多做思考,立刻翻身下马,跪在地上行礼:“见过皇后殿下。”
若说之前他还有些怀疑面前此人的身份,因为太原王早在三十年前便被驱逐出京,镇守北疆,现在的洛阳城见过其人的只有王琮之、柳京这些老臣了,像范汲这样的“晚辈”不认识也是常理。
李徽仪抬了抬手腕,道:“平身。”
范汲与他身后跟着的羽林军这才起身,为面前的马车让出一条道。
周望津本在附近巡视,起先听到的通报是宣阳门突遇敌袭,于是匆匆赶来,便瞧到了现下的场景。
他先是朝赵渊和李徽仪抱拳,而后道:“见过两位殿下。”
“周将军来得正好,先帝临终遗命,要太原王进京辅佐幼主登基,劳将军护送吾与皇叔入宫。”
“是,”周望津应了声后,转头吩咐:“开城门。”
当厚重的城门打开之时,李徽仪眸中滑过一到精光,她已然能从这缓缓打开的宣阳门中看到明朝太极殿上自己的儿子赵谕作为新君登基,自己身为太后,垂帘听政的场景了。
范汲在将太原王的车驾迎入城中后,立刻去关津的凭风卫将此事告知了王琮之。
王琮之万万没有想到李徽仪竟然会以身入局,兵行险招,得了消息后便迅速离开凭风卫,回了聿都。
他本想着凭借手中的兵和李徽仪相抗,但太原王带五万汾州守备军他知晓时,并未放在心上,若是和皇后联手,那便是压不住了。
他此刻必须回聿都,否则扣在他头上的就是一顶乱臣贼子的帽子。
只能静观其变。
钟鼓齐鸣,长鞭叩吻地面,群臣自太极殿前的台阶上缓步而上。
“皇后殿下千秋无期。”
诸臣俯首跪拜。
李徽仪一袭绯色交领衫,上头是精巧的重工刺绣与缂丝成的凤纹,冠钗容盛,耳上是东珠耳坠,随着她抬手的动作,发髻上的步摇轻轻晃动,却没有很大的幅度,仪表一如往常,但眸间的神色与周身的气场皆昭示着她已经不是那个深居内宫的李皇后了。
柳京没有想到城禁解得这么快,但在知道呈禁是李徽仪亲自下令解开的时候,他就已然意料到了今日的早朝会发生什么。
天子病重,大魏宗室重臣的行踪都不是秘密,但太原王这么多年镇守北疆,聿都朝中之事他鲜少过问,甚至当年文帝驾崩的时候,他也没有回来,故而对他的关注很少。
朝臣拜完李徽仪后,她才将目光转向赵渊:“诸位,陛下临崩前曾对吾说若提前立储恐对我母子不利,若是到时谕儿照遗诏登基时受到阻拦,便在两日后于聿都城外等待皇叔太原王,”她说着中间顿了下,“我原以为朝中使君皆是仁义重君之辈,却没想到还是与王令君生了些龃龉,纵使昨日险些刺客所伤,但为了我大魏国祚,不敢爱身,于城外等候了太原王入京,望令君海涵。”
这一番言辞,是真真正正地将王琮之架到了火上烤,虽然没有点名了说,但里里外外都是在说今日之举全是被逼无奈,而昨日突然传出的闹刺客,今日却突然解了城禁,也不得不让人怀疑此举是不是王琮之的手笔。
毕竟在昨日太原王未曾进京的局势下,一旦皇后出了什么意外,那嫡次子赵谕身后便再没了支柱,陇西李氏已然凋敝,这些年若非因为皇后在宫中,李家早已成没落寒门,而作为尚书令的王琮之总领朝中诸事,王琮之以老臣世家之名义拥立庶长子赵谓登基,并无不妥。
赵渊适时出声:“不错,一月前我收到先帝密诏,先帝担心他崩逝后,皇后与嫡子谕孤儿寡母见欺,特嘱托我即刻进京,若有意外,望我辅佐幼主践极,而立储诏书先帝也一并给了我。”
太原王说得很是平静,但个中意思却很明确。
素日在私下与王氏有些小摩擦的氏族已然开始动摇并窃窃私语。
忽而有人出列,朗声道:“还请太原王宣读先帝遗诏,跪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