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弘农杨氏的杨泓,李徽仪大嫂的母家。
太原王从怀中取出李徽仪昨夜给他的那卷“遗诏”,当着群臣的面,面不改色地展开:“听先帝遗诏。”
所有人都猜到了遗诏的内容为何,也知道所谓宣读遗诏不过是走个过场,但没有人敢不跪,即使是先前振振有词的王琮之和柳京,在巨大的兵力压制下,也只能选择跪下听旨。
“君命天授,以抚御寰宇、懋慰民心,朕自践极,仰观俯顺,朝乾夕惕,夙夜兢兢,奋祖余烈,张国掖臂,承祧衍隆。兹有嫡子谕、天资聪颖,粹美鸿绪,宜立为储,顺承舆情,告天地、社稷、昭穆,重万年之统,系八荒之心。”
“请新君入殿,以正国体。”宋照在一边扯长了嗓子。
事到如今,对于那些随波逐流只希望能保证自己门第与殊荣的世家其实并不关心先帝真正想传位的皇子是谁,那纸诏书,经由太原王宣读,不论真假,都是真得,因为那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太原王,这位举足轻重的宗亲站在了皇后的阵营里,就已经昭示了新君是谁。
柳京自然也看到了这点——赵谓现在大势已去,识时务者为俊杰。
“臣恳请两位殿下辅新君正位。”
王琮之扫了一眼变卦的柳京,也很清楚,现在自己只有一条路,就是先沉下心气,以图来日。
赵谓听了朝上的事情后,也匆匆赶来,在殿前看到了自己的弟弟,年仅八岁的赵谕。
赵谕并没有扎他这个年岁应该扎的双髻。而是挽了个单髻,目光慢慢下移,看到他周身的妆扮时,赵谓已经猜到了将要发生何事了。
往事一下撞进了他的心房。
他当年被养在先皇后王氏膝下时,所有人都在说他是陛下的长子,如此一来,立长名正言顺,一定会是储君、未来大魏的天子。
当时年岁尚小的他,并不懂得这些,也不在乎这些,只能在夜深人静的时候,一次次梦魇、一次次难眠、一次次缩在床脚唤着自己的亲生母亲,但并没有人回应他。
他当时恨透了皇位,但又想着,如果自己以后当了皇帝,一定要立追封他的母亲为太后。
但立储的诏书并没有如期而至。
他知道自己不够聪明,不如年纪尚小的弟弟会讨父亲的欢心,于是只能很认真的学习课业,希望父亲能多看他一眼,但是一切都是徒劳。
父皇请了当朝中书监柳京为他教授课业,他以为他是从此被记在了王皇后的名下,成为了大魏名副其实的嫡长子,于是更加努力,不舍昼夜,对于柳使君吩咐的课业都能很好的完成。
在某日得到了柳使君的赞许后,他兴高采烈的对王皇后说:“母亲,柳使君今日夸奖我了!”
他没有用“阿娘”,因为在他心中他的娘亲只能有一个,于是他不无尊重地用了“母亲”这个称谓,但得到的却是王皇后的责备:“谁允许你这般叫我的,你的母亲只有一个,那就是已经被赐死的贺氏,你仍然是那个鄙薄庶子!”
他大惊失色,战战兢兢地跪在地上。
王皇后没有看他,语气冷得好像让他坠入了三九的冰窟窿里。
“记住了,你以后只能叫我'皇后殿下'。”
再后来,王皇后薨逝,他的位置再度尴尬,因为王皇后生前并没有将他认在自己名下。他大约知道是为什么,他并不聪慧,根本不是王皇后的第一选择,王皇后只是在等,等她自己有孕,或者宫中其他低位妃嫔给父亲生个比赵谕还讨人喜欢的儿子,再养到名下,可是她还没有等到,就先去世了。
两个月后,当时还是“夫人”的李氏,被父亲立为了继后,搬入了式乾殿。
那个时候正值初冬,风吹过来冷飕飕的,他一个失了势的皇子,自然不会有多少人去关注。
他记得很清楚,当时赵谕不过五六岁的年纪,穿着厚厚的小袄子,抱着自己的裘衣到他跟前,看着比他高出很多的兄长,脆生生地叫出了一声:“大哥。”然后踮起脚将裘衣塞到了他怀里:“冷,大哥穿上,就不冷了。”
他当时一惊,有些木然地接过赵谕递过来的裘衣,穿在身上后,赵谕又从怀中取出一块糖,弯着眼睛:“要不要吃块糖,阿娘说,难过的时候,吃块糖,嘴里甜了,心里也就不苦了。”
他不知道自己是怎么接过那块糖,然后吃紧嘴里的,只记得自己当时没忍住落了泪,然后就跌坐在了地上,是赵谕笨拙地用袖子给他擦着眼泪,一遍一遍的哄着他。
从那时起,他就觉得他这个弟弟像个小太阳,如果以后父亲真得将皇位传给了他,自己也没什么好怨恨的,毕竟他比自己聪明,心性纯良,不论日后自己是远离聿都的普通藩王,还是能留在京中,他都会好好辅佐这个弟弟。
事实是,他果真没有看错人,好像在赵谕眼里,一直没有什么嫡庶之分,只有兄弟手足,在他被父亲斥责以后,会变着法地讨他开心。
李皇后和王皇后虽然不同,但他还是从来都没有唤过一句“母亲”或者“母后”,一直都以“皇后殿下”称呼,只因担心重蹈覆辙。
在心底,那个皇位,永远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与其凭空多处这幻想,又面临希望一次次被打碎,不若从根本上收了这个心思。
他一次次思考“清田”的事情,有写相关的策论,不过是想考虑得再周全些,好让赵谕登基后,能顺利一些。
那日他知晓王令君和中书监想要拥立自己为新君的时候,其实他心中是极为忐忑的,他又不是小孩子了,他知道王琮之只是想利用他,控制他,好继续独断专行,但他没有任何办法。
但现在看着穿着玄色蟒袍站在太极殿外的赵谕,他心里突然松了一口气,但他也知道,从此便没有兄弟了,只有君臣。
赵谕发现了他的身影,颔首说:“哥哥。”
一如既往的称呼。
赵谓鼻尖一酸。
他看着赵谕冻得通红的脸颊,以及有些孑然的身影,他从自己身上脱下那个裘衣,为他披在背上,温声:“冷不冷。”
赵谕笑着回了他:“现在就不冷了。”
殿内传出内监的嗓音:“请陛下入殿!”
赵谓跟在赵谕后面,看着他一步步走上了太极殿里的阶上,身边的内侍端着一个放着帝王冕旒的托盘,由太原王取过,为他戴好。
诸臣再次跪拜:“叩见陛下,陛下万岁万万岁。”
赵谓在下面也跟着跪下。
礼毕后,王琮之再次道:“敢问陛下,如何对陛下之兄?”
太原王从怀中取出李徽仪昨夜给他的那卷“遗诏”,当着群臣的面,面不改色地展开:“听先帝遗诏。”
所有人都猜到了遗诏的内容为何,也知道所谓宣读遗诏不过是走个过场,但没有人敢不跪,即使是先前振振有词的王琮之和柳京,在巨大的兵力压制下,也只能选择跪下听旨。
“君命天授,以抚御寰宇、懋慰民心,朕自践极,仰观俯顺,朝乾夕惕,夙夜兢兢,奋祖余烈,张国掖臂,承祧衍隆。兹有嫡子谕、天资聪颖,粹美鸿绪,宜立为储,顺承舆情,告天地、社稷、昭穆,重万年之统,系八荒之心。”
“请新君入殿,以正国体。”宋照在一边扯长了嗓子。
事到如今,对于那些随波逐流只希望能保证自己门第与殊荣的世家其实并不关心先帝真正想传位的皇子是谁,那纸诏书,经由太原王宣读,不论真假,都是真得,因为那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太原王,这位举足轻重的宗亲站在了皇后的阵营里,就已经昭示了新君是谁。
柳京自然也看到了这点——赵谓现在大势已去,识时务者为俊杰。
“臣恳请两位殿下辅新君正位。”
王琮之扫了一眼变卦的柳京,也很清楚,现在自己只有一条路,就是先沉下心气,以图来日。
赵谓听了朝上的事情后,也匆匆赶来,在殿前看到了自己的弟弟,年仅八岁的赵谕。
赵谕并没有扎他这个年岁应该扎的双髻。而是挽了个单髻,目光慢慢下移,看到他周身的妆扮时,赵谓已经猜到了将要发生何事了。
往事一下撞进了他的心房。
他当年被养在先皇后王氏膝下时,所有人都在说他是陛下的长子,如此一来,立长名正言顺,一定会是储君、未来大魏的天子。
当时年岁尚小的他,并不懂得这些,也不在乎这些,只能在夜深人静的时候,一次次梦魇、一次次难眠、一次次缩在床脚唤着自己的亲生母亲,但并没有人回应他。
他当时恨透了皇位,但又想着,如果自己以后当了皇帝,一定要立追封他的母亲为太后。
但立储的诏书并没有如期而至。
他知道自己不够聪明,不如年纪尚小的弟弟会讨父亲的欢心,于是只能很认真的学习课业,希望父亲能多看他一眼,但是一切都是徒劳。
父皇请了当朝中书监柳京为他教授课业,他以为他是从此被记在了王皇后的名下,成为了大魏名副其实的嫡长子,于是更加努力,不舍昼夜,对于柳使君吩咐的课业都能很好的完成。
在某日得到了柳使君的赞许后,他兴高采烈的对王皇后说:“母亲,柳使君今日夸奖我了!”
他没有用“阿娘”,因为在他心中他的娘亲只能有一个,于是他不无尊重地用了“母亲”这个称谓,但得到的却是王皇后的责备:“谁允许你这般叫我的,你的母亲只有一个,那就是已经被赐死的贺氏,你仍然是那个鄙薄庶子!”
他大惊失色,战战兢兢地跪在地上。
王皇后没有看他,语气冷得好像让他坠入了三九的冰窟窿里。
“记住了,你以后只能叫我'皇后殿下'。”
再后来,王皇后薨逝,他的位置再度尴尬,因为王皇后生前并没有将他认在自己名下。他大约知道是为什么,他并不聪慧,根本不是王皇后的第一选择,王皇后只是在等,等她自己有孕,或者宫中其他低位妃嫔给父亲生个比赵谕还讨人喜欢的儿子,再养到名下,可是她还没有等到,就先去世了。
两个月后,当时还是“夫人”的李氏,被父亲立为了继后,搬入了式乾殿。
那个时候正值初冬,风吹过来冷飕飕的,他一个失了势的皇子,自然不会有多少人去关注。
他记得很清楚,当时赵谕不过五六岁的年纪,穿着厚厚的小袄子,抱着自己的裘衣到他跟前,看着比他高出很多的兄长,脆生生地叫出了一声:“大哥。”然后踮起脚将裘衣塞到了他怀里:“冷,大哥穿上,就不冷了。”
他当时一惊,有些木然地接过赵谕递过来的裘衣,穿在身上后,赵谕又从怀中取出一块糖,弯着眼睛:“要不要吃块糖,阿娘说,难过的时候,吃块糖,嘴里甜了,心里也就不苦了。”
他不知道自己是怎么接过那块糖,然后吃紧嘴里的,只记得自己当时没忍住落了泪,然后就跌坐在了地上,是赵谕笨拙地用袖子给他擦着眼泪,一遍一遍的哄着他。
从那时起,他就觉得他这个弟弟像个小太阳,如果以后父亲真得将皇位传给了他,自己也没什么好怨恨的,毕竟他比自己聪明,心性纯良,不论日后自己是远离聿都的普通藩王,还是能留在京中,他都会好好辅佐这个弟弟。
事实是,他果真没有看错人,好像在赵谕眼里,一直没有什么嫡庶之分,只有兄弟手足,在他被父亲斥责以后,会变着法地讨他开心。
李皇后和王皇后虽然不同,但他还是从来都没有唤过一句“母亲”或者“母后”,一直都以“皇后殿下”称呼,只因担心重蹈覆辙。
在心底,那个皇位,永远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与其凭空多处这幻想,又面临希望一次次被打碎,不若从根本上收了这个心思。
他一次次思考“清田”的事情,有写相关的策论,不过是想考虑得再周全些,好让赵谕登基后,能顺利一些。
那日他知晓王令君和中书监想要拥立自己为新君的时候,其实他心中是极为忐忑的,他又不是小孩子了,他知道王琮之只是想利用他,控制他,好继续独断专行,但他没有任何办法。
但现在看着穿着玄色蟒袍站在太极殿外的赵谕,他心里突然松了一口气,但他也知道,从此便没有兄弟了,只有君臣。
赵谕发现了他的身影,颔首说:“哥哥。”
一如既往的称呼。
赵谓鼻尖一酸。
他看着赵谕冻得通红的脸颊,以及有些孑然的身影,他从自己身上脱下那个裘衣,为他披在背上,温声:“冷不冷。”
赵谕笑着回了他:“现在就不冷了。”
殿内传出内监的嗓音:“请陛下入殿!”
赵谓跟在赵谕后面,看着他一步步走上了太极殿里的阶上,身边的内侍端着一个放着帝王冕旒的托盘,由太原王取过,为他戴好。
诸臣再次跪拜:“叩见陛下,陛下万岁万万岁。”
赵谓在下面也跟着跪下。
礼毕后,王琮之再次道:“敢问陛下,如何对陛下之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