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如今无权无势,体能也没有恢复,即便是找到机会回去了,又能做得了什么?
去塞外战场战死的地方缅怀过去?还是跑去家人的坟墓前痛哭一场?自己的尸体都化作尘埃了吧。
有什么用?
林渔心里酸涩却也忍不住有了些凄楚。
更何况她如今心里有了牵绊……
罢了,活下来才是当前最重要的事情,至于其他的,徐徐图之。
一夜好梦,翌日天蒙蒙亮,林渔照样早起将陶缸里的水打满。
今日雾气重,十米开外都看不清路,林渔打水途中看到路边发黄的枯草,上面蒙上了一层白霜,等她回到院子,浑身都染了湿气,头顶的发都被雾气打湿了。
天,越发冷了。
春娘起得也早,见林渔头发湿了赶紧拿了干毛巾递过来。
“好了,陶缸已经满了,你先歇歇。”春娘以为自己已经起得够早了,结果今天还是比林渔晚。
两位老人身体弱一些,这些天还在吃药,起得也稍微晚一些,等大家起来用过早饭,天依然被灰色的雾弥漫着,久久不散。
“今年冬天怕是会很冷啊。”
黎老根搁下碗,望着屋外的白雾喃喃道,脸上浮现出一丝愁容来。
漠北的冬天本就冷,这还没到十一月就大雾漫天,这边不存在冬天冻死麦田害虫的说法,因为漠北冬季长,气温地,土地一到冬季就成了冻土,压根就种不了东西,冻不了虫,只会冻人。
早饭时春娘也宣布了家里从今天起要开始储存过冬的东西了,柴火和米粮,还有冬衣被子。
昨晚上春娘细数了一下家当,除了柴火,冬衣棉被也要抓紧时间做。
两个小的被叫着站起来,春娘抬手量了身高,还好,两孩子因为之前营养跟不上,过去的这一年身高就没怎么长,只需要把以前的衣服整理整理,塞点暖和的棉花进去。
至于林渔的,春娘翻出了大儿子留下来的一身衣衫,从压箱柜子里翻出来的一套天青色长袍,里面缝了一层棉花。
林渔看到领口和袖扣都绣着青竹,看春娘抚摸长衫的表情,满是思念。
“这是大郎以前的衣衫,他只穿过一次,我打算拿出来改一改给你,阿渔,你别嫌弃,布料和里面的棉花都是很好的。”
春娘担心林渔看不上,忙解释道,“这是那年他还在县里书院读书时我亲手做的,等下次赶集我去买新的给你做一身。”
她是早上看林渔穿着一身薄衫出门打水,这才想起林渔来顾家也有大半年了,这还是过的第一个冬天,她还没来得及给她做冬衣。
春娘忍不住自责起来,自己的衣衫也很旧,拿给林渔穿不太好,压箱底里大儿子留下来的衣服比较新。
林渔手指摩挲着长衫领口的青竹绣纹,不在意道,“阿娘,我不介意,都可以。”
现在还不算冷,她每天锻炼体能,身体状态比以前好多了,原本打算再过段时间去倒腾冬衣,现在这一套就不错,能穿一阵子了。
林渔一点也不嫌弃,她本就不太在意衣着打扮,一切省事就好。
“嗯,这颜色好看。”旁边的老太太笑呵呵道,把衣衫打开对着林渔一阵比划,笑得眼睛都快看不见了,“般配。”
也不知道她说的般配是哪种般配。
许是来了女儿家心情好了,加上吃了县城魏家医馆的药,顾家的伙食也好,老两口的精神头都好了起来。
昨晚上都没听到黎老根咳嗽了,老太太也一改之前的昏昏沉沉,说话都有力气了。
老太太把针线篮子团在自己手里,“等待会儿天色亮一些,我来给你们做。”
黎老根在旁边打趣,“你那眼神都不好使啰,别浪费了针线,让小辈们笑话。”
两小只忙上前,一人抱着老太太一胳膊,喊着外祖母最好了,我们才不笑话。
林渔也沉浸在这种陌生的暖意里,在她以前成长的岁月里,衣食住行都有仆人打理,她的长辈是不需要亲手替她做这些的,早晚请安也不过是走走过场,还顺带看看各种宅斗阴私。
长辈们对小辈们的关切是嘴上说的比实际漂亮,晚辈们也是阴奉阳违,主打一个表面上的你好我好大家好。
顾家这般的真情流露在林渔看来,很少。
穷,但,真实。
暖心。
顾家这边在翻箱倒柜找衣服,其乐融融。村子里的大锣被敲得哐哐直响,震耳欲聋的,把整个村子里的人都敲醒了过来。
“收税的粮官来了。”春娘说着,把衣服暂时放回了箱柜,脸上的笑容淡了下去。
屋子里的欢声笑语也停了下来,两个小的紧紧地搂着老太太,黎老根也叹了一口气。
“唉,这每年两次的,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是个头啊。”
昨晚上他愁得差点睡不着,老两口来顾家把兜里的银钱都给了女儿,但还是不够,老太太便出注意,实在不行就把那百来斤的稻米给卖了应该能凑得上。
没想到今天早上起来才被春娘告知税钱凑齐了。
黎老根看向林渔的眼神是既欣慰又惭愧,欣慰的是大郎这媳妇儿看样子是真的要留在顾家过日子了,惭愧的是,作为长辈的他们还需要小辈来出银钱。
都怪他们无能啊。
老太太把针线篮子端起来,待会就去改衣服,争取尽快让大郎媳妇儿穿上她改的衣服。
林渔却不知道老两口会想这么多,她看春娘把十二两银子用麻布包好,叠了好几层。
“阿娘,我跟你一起去。”林渔道。
春娘点点头,交税是大事,这天气,家里的老小不方便跟去,林渔去了多一个人也好。
两人跟屋里的人交代了几句带着银钱朝晒谷坝走。
一出门就碰上了百米开外的田婶子,他们一家正搬着米粮,家里的汉子一人背上驮了一麻袋,接连好几麻袋。
田婶子跟在旁边一路叮嘱小心些,手里还拿着个簸箕,不小心洒落在地上的谷子一颗都会被她捡起来。
见到春娘两人,田婶子停了一会儿,结伴走。
春娘道,“田娘子,你家今年就交这么多粮吗?”
田婶子姓田,嫁的夫家也姓顾,毕竟在洪庙村,顾是大姓,村里差不多一半多的人都这个姓氏,若是以夫家的姓氏称,那很多婶子都得叫“顾娘子”,于是大家就按自己的姓氏喊了,省得叫错了人。
像黎春儿这种的,要么叫黎娘,要么就叫春娘。
春娘是顾大还在时就叫的,已经叫开了,自然就顺了这个名儿。
田娘子唉了一声,“自是不够的,还少了些,我们打算用银钱抵!”
她说着朝周边看了一眼低声,“你还不知道吧,我家小叔子去县里干活,回来时说粮价涨了,我们要是把粮全交了再去买粮就贵了。”
春娘闻言微微吃惊,不过漠北每年冬季的粮食都会涨一些,毕竟漠北冬季太长了。
但今年涨价的时间是不是太早了些?
“陈粮还是新粮涨了?”春娘在心里盘算着手里多余的银钱能买多少陈粮。
田娘子,“都涨了啊,我家小叔子说,陈粮的价格跟新粮一样了。”
按理说新粮要贵一些,市场定价也是这般,所以,每年交税后,家有余粮的都会把新粮换成陈粮,这样也能换多一些。
如今价格居然相差无几,那他们想要换粮的就要掂量了。
还不如不换。
不换粮,家里的粮食就不够,只能先留着口粮,剩余的拿银钱抵。
田娘子也愁得很呐,钱难赚,粮食也贵。
春娘这会儿紧张了起来,“涨成这样了,万一还涨的话……”
田娘子已经在唉声叹气了。
林渔在旁边听了个大概,粮价涨了,那今天收税是按照以前的价格算,还是……
这十二两银,真的够吗?
林渔眉心蹙着,跟在春娘身后,一路到了晒谷坝。
宽敞的坝子里已经在收粮了,顾村长一家在忙着招待手粮官,官吏穿着官服坐在条凳上,表情有些不耐烦,不远处停了几驾牛车,拉着板子,明显是来运粮的。
顾村长家的牛也在其中,正在套板车。
顾村长的大儿子顾大盛正小心翼翼地跟在一个官吏身边跑腿,看着官吏将沉甸甸的木板车架在自家牛身上,那叫一个心疼啊。
官吏收粮,牛车不够时就在周边征用,顾村长家的牛还没成年,牛金贵,平日里他们用牛车拉人也是数着数的来,生怕累坏了自家的牛。
如今看着那粮食是一袋袋往上堆,这是要累死牛啊,顾大盛都要哭了,恨不得自己去替牛扛几袋。
但奈何收粮官吏凶神恶煞,不好惹,顾家人再心疼也只能忍着。
越来越多的人从村里四面八方汇聚到了晒谷坝里,距离近,家家都是靠家里的劳动力扛过来的,很快在坝子里堆成了一座小山。
在小山的中央摆着两张桌子,放着一个大斗正在称量。
林渔和春娘赶到时,谷坝中央正热闹着,也不知道出了什么事情,林渔听到了老者哀戚的祈求声,“官爷行行好……”
就见那官爷朝着量斗上狠狠蹬了一脚,原本满满尖的一斗瞬间平了,甚至比量斗的边缘还要低。
“不够,再回去拿。”官爷大马金刀地坐下去,也不去管老人一家的哭诉让差役跟着去家里搬粮食,围观的人面露戚戚然,顾村长几次欲言又止却又碍于收粮官的眼神威胁只能忍气吞声地去跟那老人一家解释。
林渔在人群里将此事看了全程,忍不住蹙眉,目光在那量斗上扫了一眼,这量斗明显要大一些。
这群人仗着官威中饱私囊。
然谁都知道这个理,因为大家都看得见,却不敢反抗。
林渔还看到顾村长在劝说了那一家老小后偷偷给随行的差役塞了点东西,那差役在去了老人家取了粮食回来连称都没过,直接跟记录的人说收齐了。
于是接下来,排队交粮的人都会往差役手里塞银子,林渔没错过那收粮官脸上嘚瑟的表情,忍不住心里犯恶心。
她知道天高皇帝远的塞北百姓不好过,沉重的赋税劳役每年都在增加,但即便百姓们再凶,这些人也总能想办法从他们身上再刮出一层油出来。
环顾四周,林渔从大家眼神里看到的是麻木,就算有那么两个义愤填膺捏紧拳头的也在家人的压制下忍气吞声了。
“阿渔。”春娘手心都出了汗,她的手里还紧紧抓着荷包,里面是十二两银子,原本平复下来的心现在又变得忐忑不安了。
林渔低声,“阿娘别怕。”
等洪庙村的粮收到一半时才轮到了春娘,见春娘就人来了,没看到粮,收粮官脸色一垮。
顾村长忙道,“这是老顾家的遗孀,家里没了地,靠人头交税,按照登记,他们要交十二两的碎银。”
顾村长说完忙眼神示意春娘把银子拿出来。
收粮官一听十二两眉头一动,但眼珠子一转,看着春娘小心翼翼递上来的荷包,荷包被打开了,里面正是十二两银。
收粮官没收,“知道粮价涨了吧?”
春娘心里狠狠一咯噔,捧着荷包的手微微颤抖。
去塞外战场战死的地方缅怀过去?还是跑去家人的坟墓前痛哭一场?自己的尸体都化作尘埃了吧。
有什么用?
林渔心里酸涩却也忍不住有了些凄楚。
更何况她如今心里有了牵绊……
罢了,活下来才是当前最重要的事情,至于其他的,徐徐图之。
一夜好梦,翌日天蒙蒙亮,林渔照样早起将陶缸里的水打满。
今日雾气重,十米开外都看不清路,林渔打水途中看到路边发黄的枯草,上面蒙上了一层白霜,等她回到院子,浑身都染了湿气,头顶的发都被雾气打湿了。
天,越发冷了。
春娘起得也早,见林渔头发湿了赶紧拿了干毛巾递过来。
“好了,陶缸已经满了,你先歇歇。”春娘以为自己已经起得够早了,结果今天还是比林渔晚。
两位老人身体弱一些,这些天还在吃药,起得也稍微晚一些,等大家起来用过早饭,天依然被灰色的雾弥漫着,久久不散。
“今年冬天怕是会很冷啊。”
黎老根搁下碗,望着屋外的白雾喃喃道,脸上浮现出一丝愁容来。
漠北的冬天本就冷,这还没到十一月就大雾漫天,这边不存在冬天冻死麦田害虫的说法,因为漠北冬季长,气温地,土地一到冬季就成了冻土,压根就种不了东西,冻不了虫,只会冻人。
早饭时春娘也宣布了家里从今天起要开始储存过冬的东西了,柴火和米粮,还有冬衣被子。
昨晚上春娘细数了一下家当,除了柴火,冬衣棉被也要抓紧时间做。
两个小的被叫着站起来,春娘抬手量了身高,还好,两孩子因为之前营养跟不上,过去的这一年身高就没怎么长,只需要把以前的衣服整理整理,塞点暖和的棉花进去。
至于林渔的,春娘翻出了大儿子留下来的一身衣衫,从压箱柜子里翻出来的一套天青色长袍,里面缝了一层棉花。
林渔看到领口和袖扣都绣着青竹,看春娘抚摸长衫的表情,满是思念。
“这是大郎以前的衣衫,他只穿过一次,我打算拿出来改一改给你,阿渔,你别嫌弃,布料和里面的棉花都是很好的。”
春娘担心林渔看不上,忙解释道,“这是那年他还在县里书院读书时我亲手做的,等下次赶集我去买新的给你做一身。”
她是早上看林渔穿着一身薄衫出门打水,这才想起林渔来顾家也有大半年了,这还是过的第一个冬天,她还没来得及给她做冬衣。
春娘忍不住自责起来,自己的衣衫也很旧,拿给林渔穿不太好,压箱底里大儿子留下来的衣服比较新。
林渔手指摩挲着长衫领口的青竹绣纹,不在意道,“阿娘,我不介意,都可以。”
现在还不算冷,她每天锻炼体能,身体状态比以前好多了,原本打算再过段时间去倒腾冬衣,现在这一套就不错,能穿一阵子了。
林渔一点也不嫌弃,她本就不太在意衣着打扮,一切省事就好。
“嗯,这颜色好看。”旁边的老太太笑呵呵道,把衣衫打开对着林渔一阵比划,笑得眼睛都快看不见了,“般配。”
也不知道她说的般配是哪种般配。
许是来了女儿家心情好了,加上吃了县城魏家医馆的药,顾家的伙食也好,老两口的精神头都好了起来。
昨晚上都没听到黎老根咳嗽了,老太太也一改之前的昏昏沉沉,说话都有力气了。
老太太把针线篮子团在自己手里,“等待会儿天色亮一些,我来给你们做。”
黎老根在旁边打趣,“你那眼神都不好使啰,别浪费了针线,让小辈们笑话。”
两小只忙上前,一人抱着老太太一胳膊,喊着外祖母最好了,我们才不笑话。
林渔也沉浸在这种陌生的暖意里,在她以前成长的岁月里,衣食住行都有仆人打理,她的长辈是不需要亲手替她做这些的,早晚请安也不过是走走过场,还顺带看看各种宅斗阴私。
长辈们对小辈们的关切是嘴上说的比实际漂亮,晚辈们也是阴奉阳违,主打一个表面上的你好我好大家好。
顾家这般的真情流露在林渔看来,很少。
穷,但,真实。
暖心。
顾家这边在翻箱倒柜找衣服,其乐融融。村子里的大锣被敲得哐哐直响,震耳欲聋的,把整个村子里的人都敲醒了过来。
“收税的粮官来了。”春娘说着,把衣服暂时放回了箱柜,脸上的笑容淡了下去。
屋子里的欢声笑语也停了下来,两个小的紧紧地搂着老太太,黎老根也叹了一口气。
“唉,这每年两次的,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是个头啊。”
昨晚上他愁得差点睡不着,老两口来顾家把兜里的银钱都给了女儿,但还是不够,老太太便出注意,实在不行就把那百来斤的稻米给卖了应该能凑得上。
没想到今天早上起来才被春娘告知税钱凑齐了。
黎老根看向林渔的眼神是既欣慰又惭愧,欣慰的是大郎这媳妇儿看样子是真的要留在顾家过日子了,惭愧的是,作为长辈的他们还需要小辈来出银钱。
都怪他们无能啊。
老太太把针线篮子端起来,待会就去改衣服,争取尽快让大郎媳妇儿穿上她改的衣服。
林渔却不知道老两口会想这么多,她看春娘把十二两银子用麻布包好,叠了好几层。
“阿娘,我跟你一起去。”林渔道。
春娘点点头,交税是大事,这天气,家里的老小不方便跟去,林渔去了多一个人也好。
两人跟屋里的人交代了几句带着银钱朝晒谷坝走。
一出门就碰上了百米开外的田婶子,他们一家正搬着米粮,家里的汉子一人背上驮了一麻袋,接连好几麻袋。
田婶子跟在旁边一路叮嘱小心些,手里还拿着个簸箕,不小心洒落在地上的谷子一颗都会被她捡起来。
见到春娘两人,田婶子停了一会儿,结伴走。
春娘道,“田娘子,你家今年就交这么多粮吗?”
田婶子姓田,嫁的夫家也姓顾,毕竟在洪庙村,顾是大姓,村里差不多一半多的人都这个姓氏,若是以夫家的姓氏称,那很多婶子都得叫“顾娘子”,于是大家就按自己的姓氏喊了,省得叫错了人。
像黎春儿这种的,要么叫黎娘,要么就叫春娘。
春娘是顾大还在时就叫的,已经叫开了,自然就顺了这个名儿。
田娘子唉了一声,“自是不够的,还少了些,我们打算用银钱抵!”
她说着朝周边看了一眼低声,“你还不知道吧,我家小叔子去县里干活,回来时说粮价涨了,我们要是把粮全交了再去买粮就贵了。”
春娘闻言微微吃惊,不过漠北每年冬季的粮食都会涨一些,毕竟漠北冬季太长了。
但今年涨价的时间是不是太早了些?
“陈粮还是新粮涨了?”春娘在心里盘算着手里多余的银钱能买多少陈粮。
田娘子,“都涨了啊,我家小叔子说,陈粮的价格跟新粮一样了。”
按理说新粮要贵一些,市场定价也是这般,所以,每年交税后,家有余粮的都会把新粮换成陈粮,这样也能换多一些。
如今价格居然相差无几,那他们想要换粮的就要掂量了。
还不如不换。
不换粮,家里的粮食就不够,只能先留着口粮,剩余的拿银钱抵。
田娘子也愁得很呐,钱难赚,粮食也贵。
春娘这会儿紧张了起来,“涨成这样了,万一还涨的话……”
田娘子已经在唉声叹气了。
林渔在旁边听了个大概,粮价涨了,那今天收税是按照以前的价格算,还是……
这十二两银,真的够吗?
林渔眉心蹙着,跟在春娘身后,一路到了晒谷坝。
宽敞的坝子里已经在收粮了,顾村长一家在忙着招待手粮官,官吏穿着官服坐在条凳上,表情有些不耐烦,不远处停了几驾牛车,拉着板子,明显是来运粮的。
顾村长家的牛也在其中,正在套板车。
顾村长的大儿子顾大盛正小心翼翼地跟在一个官吏身边跑腿,看着官吏将沉甸甸的木板车架在自家牛身上,那叫一个心疼啊。
官吏收粮,牛车不够时就在周边征用,顾村长家的牛还没成年,牛金贵,平日里他们用牛车拉人也是数着数的来,生怕累坏了自家的牛。
如今看着那粮食是一袋袋往上堆,这是要累死牛啊,顾大盛都要哭了,恨不得自己去替牛扛几袋。
但奈何收粮官吏凶神恶煞,不好惹,顾家人再心疼也只能忍着。
越来越多的人从村里四面八方汇聚到了晒谷坝里,距离近,家家都是靠家里的劳动力扛过来的,很快在坝子里堆成了一座小山。
在小山的中央摆着两张桌子,放着一个大斗正在称量。
林渔和春娘赶到时,谷坝中央正热闹着,也不知道出了什么事情,林渔听到了老者哀戚的祈求声,“官爷行行好……”
就见那官爷朝着量斗上狠狠蹬了一脚,原本满满尖的一斗瞬间平了,甚至比量斗的边缘还要低。
“不够,再回去拿。”官爷大马金刀地坐下去,也不去管老人一家的哭诉让差役跟着去家里搬粮食,围观的人面露戚戚然,顾村长几次欲言又止却又碍于收粮官的眼神威胁只能忍气吞声地去跟那老人一家解释。
林渔在人群里将此事看了全程,忍不住蹙眉,目光在那量斗上扫了一眼,这量斗明显要大一些。
这群人仗着官威中饱私囊。
然谁都知道这个理,因为大家都看得见,却不敢反抗。
林渔还看到顾村长在劝说了那一家老小后偷偷给随行的差役塞了点东西,那差役在去了老人家取了粮食回来连称都没过,直接跟记录的人说收齐了。
于是接下来,排队交粮的人都会往差役手里塞银子,林渔没错过那收粮官脸上嘚瑟的表情,忍不住心里犯恶心。
她知道天高皇帝远的塞北百姓不好过,沉重的赋税劳役每年都在增加,但即便百姓们再凶,这些人也总能想办法从他们身上再刮出一层油出来。
环顾四周,林渔从大家眼神里看到的是麻木,就算有那么两个义愤填膺捏紧拳头的也在家人的压制下忍气吞声了。
“阿渔。”春娘手心都出了汗,她的手里还紧紧抓着荷包,里面是十二两银子,原本平复下来的心现在又变得忐忑不安了。
林渔低声,“阿娘别怕。”
等洪庙村的粮收到一半时才轮到了春娘,见春娘就人来了,没看到粮,收粮官脸色一垮。
顾村长忙道,“这是老顾家的遗孀,家里没了地,靠人头交税,按照登记,他们要交十二两的碎银。”
顾村长说完忙眼神示意春娘把银子拿出来。
收粮官一听十二两眉头一动,但眼珠子一转,看着春娘小心翼翼递上来的荷包,荷包被打开了,里面正是十二两银。
收粮官没收,“知道粮价涨了吧?”
春娘心里狠狠一咯噔,捧着荷包的手微微颤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