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食坊是去年十一月十五开的业,开业至今去除年休满打满算两个月,每天的盈利能稳定在一百五十两左右。
开业的前几天生意最是火爆,但是由于开业做了一系列的活动,每天的盈利细算一下几乎和现在差不多。
时遇认真的盘了三遍账,从开业至今一共盈利九千三百一十八两,零头时遇直接抽出来放进店里当流动资金,表现好的员工奖励也从这里抽,然后取出九百两的银票单放进一个红木匣子里,等下次见到北辰瑾时方便给他。
正月一晃而过,二月的天气虽然依旧未改寒冷,但是天光似乎亮堂多了,不再都是那种灰蒙蒙的白。
时遇不禁感叹道这没有“温室效应”影响的古代果然冷的够劲,要不是她暖宝宝贴的够多,衣服够厚,还有一身正气的buff加成,还真扛不住。
今天是二月二“青龙节”,也就是平日里说的“龙抬头”。
时遇以为只有现代有这个说法,没想到这个从未在史书上记载过的时代也有着相同的风俗节日。
只不过在现代,这天里人们常见的习俗是剪头发,但是古代不只是要对平日悉心养护的头发精心的修剪,整理面貌,更重要的是这天开始预示着要准备翻地春耕了,所以“青龙节”又叫“春耕节”。
前几日北辰瑾来找时遇,说他已经把那本手册誊抄了一份,写了折子上奏给了父皇,父皇得此至宝,心情大悦,根据气候和土壤需求,拨了六个庄子专门试种,一旦种植成功就大力推广新作物。
他是特意来找时遇要种子的,这马上春耕,像玉米,水稻,小麦,和棉花都是春季种植最好。
当然皇室办事自是肯定不会亏待她的,国库出钱购入种子,待庄子上的农作物试种成功也能留下更多的种子用于推广。
时遇得了钱又办成了事很高兴,花式彩虹屁朝北辰瑾发射,夸的他面红耳赤本来清冷的面容也染上了几分春色。
时遇给出去的种子都是经过后世改良过的,无论是从抗病虫害还是从产量方面都要比当下百姓对粮食产量的预期高很多。
如果农作物推广种植顺利,那么一年以后,将会有部分百姓能够最快享受到物产丰富带来的便利,三年后这份便利将会普及到每一户熙禾百姓的家里。
北辰瑾已经把尾巴抹掉,暂时把这事情揽在自己身上,只说自己手下有一擅农耕之事的能人,多年来致力于田间之事,现如今小有所成,特来献给父皇。
至于鼎食坊已经提前出现这些作物之事也好圆说,所有人都觉得他是鼎食坊背后的东家,这提前在自己的产业提供新作物试用也是合情合理的。
对待时遇之事他小心万分。
他目前虽然也是大权在握,但终究是没有登上那个位置,难免会有顾及不到的时候,时遇身怀奇异,以后也许会拿出更多诸如此类的珍贵之物,他如若现在就把她推到台前,稍有不慎她就恐有性命之忧。
时遇听他解释过,也同意如此办,毕竟她虽是个大俗人,爱钱财,也爱名利,但她更惜命。
如今这样也很好,日进斗金,开心快乐,何况北辰瑾说过属于她的一定都会给她的。
……
二月初七。
大东村,时家。
时勤的屋子翻修一新,窗户和门上都贴着囍字挂着红布缎,屋里床上堆着两床新被,床脚处还有一对喜柜,喜柜里还有女方陪嫁的新衣,布匹,这都是刚刚张家送来的嫁妆。
正屋里桌上摆着大半扇猪肉,村里的人来看女方送的嫁妆,看到这大半扇猪肉的时候眼都直了,都道张家不愧是开猪肉铺的,换一般人家谁这么舍得这么大一块肉给女儿做陪嫁啊。
其实不止这些。
张家人品清正,说到做到,当初说时家给芬芬的嫁妆他们一分不要全给女儿带回来,就真是如此做的。
那茶叶、烧酒啥的都要往喜柜里装,硬是被张芬芬给拦下了,茶叶之类的都挺难得,她做主给爹娘留下了,银子她本也不想要的,但是张父张母说了,做人要言而有信,当初既是这么说的,那就要做到。
家里条件尚可,不能委屈了她。那些东西不带就不带了,张家另外在时家给的聘金里又加了一两,给女儿当压箱底的银钱带过去。
王氏看着家里人都兴奋的忙这忙那,她一撇嘴跑灶房去了,冬天就灶上的活好做,暖和。
时老太看了看大儿媳的背影,眯了眯眼没说话,她现在一心就是把大孙子的喜事都操办好,没空理这个糟心玩意儿,只要她老老实实的就行。
王氏坐灶前烧火,锅里是蒸的粟麦饼,这是明日喜宴上的主食。
小胡氏和贺氏看到她突然跑进来坐在灶前都没吱声搭话。
贺氏因着时牡丹的事本就不喜她,小胡氏一看她行事越发荒唐也不愿搭理她,时老太打心眼觉得她这大儿媳就是个糟心玩意儿。
家里的女性不搭理她,男性也没注意到她的伤春悲秋。
时保国、时勤天天翻修屋子,田间地头的来来往往,忙的脚不沾地,公爹和叔伯子侄,更不可能关注她的情绪。
所以目前王氏在时家就是这样,基本没必要就没人同她讲话。
王氏有些愤愤,婆婆、妯娌我治不了,儿媳妇我总能治的了吧。
灶火映在她脸上,本就长相一般的脸显得更加尖酸刻薄。
……
第二日,二月初八。
天气晴,宜嫁娶、祈福、求嗣。
时勤着新衣,带着时家兄弟赶着牛车前往山里沟接亲。
牛车是村长家借的,村里人有事都能借来用一用,及时归还帮着解决当天的草料就行。
迎亲队伍人不少,有几个专门请来吹吹打打的师傅,还有一堆半大小子们,这群小子都是村里未婚的年轻人,凑个热闹,添个人气。
时荣攀着时湘的肩膀跟在赶着牛车的时勤后边,老黄牛拉着板车慢悠悠的踱着步。
时荣看着老黄牛,怎么看怎么好看,对着身旁的堂弟说道:“哎,你说咱家什么时候也能有牛车啊,这样不止出门方便了,耕地的时候也省力。”
时湘瞅了一眼老牛,没说话,倒是前头赶车的时勤说了一句:“咱们家好好干,争取也买个牛车。”
周围听见的人都哄笑着:“可不得好好干吗?新郎官以后就是成家的人了,跟咱们这群光棍可不一样。”
七嘴八舌的,直把时勤调笑的面红耳赤的。
时湘不想说什么,这牛是村长家的,他不稀罕。不止不稀罕他张家的牛,他张家的人他们三房也不稀罕,不是什么好鸟。
他一定要好好干,买头自家的牛。
想着又想起他妹妹,如今不知道妹妹过得如何,他忙完这段时间去找个活干,攒攒钱,等有一天遇儿可以回来了,他亲自去接妹妹回家。
接亲的一群人天微微亮就出发了,这大半晌终于到了新娘家的村子。
老远看到村子,师傅就开始整活了,嘹亮的唢呐吹一曲欢快的接亲曲,和着喜锣和喜鼓声,霎时间锣鼓喧天,热闹非凡,引得村里人频频观望。
跟来的人也都开始整理自己的衣衫,半大小子一改来时的吊儿郎当,都各就各位,准备接亲。
平日在村里如何都行,但今日是在新娘的娘家人和村里人面前,他们不能给兄弟丢脸。
再说,很多人也都到了说亲的年纪了,这村里的姑娘婆子都出来看热闹,万一有那看女婿的丈母娘相中他们,说不定能讨个媳妇回家呢!
来时,他们被安排的妥妥的,时荣、时湘负责散喜钱,篮子里有五十枚散钱,还有五个用喜纸包好的红包,每个都放了十枚铜钱,红包是用来给新娘家拦门的兄弟姊妹的,散钱会撒给在新娘家看热闹的亲朋好友。
其他人手里拿着的是油纸包好的豆子,这时代已经兴种植大豆了,只是思维局限,没有发明出后世一样五花八门的吃法,豆子煮了别说好不好吃的事,你想煮烂乎都难,磨成粉也干巴巴的,一般都掺进粟麦里一起揉成团做饼子。
豆子虽不好吃,但也算粮食,百姓都对粮食珍稀的很,况且豆子又圆溜溜的,一个个的数量也多,象征着多子多福、圆圆满满是极好的寓意,所以不知什么时候起,结亲就兴撒豆子了。
豆子坚硬,直接撒在地上怕踩上去容易摔倒,再一个,拿回家的豆子也能磨成粉吃,被踩来踩去的容易脏,就都用油纸包起来,干净又体面。
大户人家还有撒红枣的,听说可甜了,但那都是珍贵物,普通百姓见都没见过,一般人只吃过后山的酸枣子,酸的倒牙。
到了张家,新娘本家的兄弟姊妹也都没怎么刻意拦门,也许是时家接亲出手也大方,还包了铜钱,总之一行人顺顺利利的接到新娘回转。
新娘是被她大哥背到牛车上的,他是镇上酒楼的二厨,时勤去张家下聘的时候,酒楼接了镇上姜员外的寿宴,掌柜的不给假,没能回来。
日头高起,为了赶上正中午的喜宴,接亲的一行人也加快了脚步,张家这边新娘的大哥和二叔、三叔都去送亲,作为娘家贵客,他们都会在时家用了喜宴再回来。
张芬芬坐在牛车上,盖着红盖头,牛车偶尔颠簸,盖头浮动,能看到车头赶车的男人的背影。
那是她的夫君,时勤,以后他们要一起过日子,一起生儿育女,一起白头到老。
开业的前几天生意最是火爆,但是由于开业做了一系列的活动,每天的盈利细算一下几乎和现在差不多。
时遇认真的盘了三遍账,从开业至今一共盈利九千三百一十八两,零头时遇直接抽出来放进店里当流动资金,表现好的员工奖励也从这里抽,然后取出九百两的银票单放进一个红木匣子里,等下次见到北辰瑾时方便给他。
正月一晃而过,二月的天气虽然依旧未改寒冷,但是天光似乎亮堂多了,不再都是那种灰蒙蒙的白。
时遇不禁感叹道这没有“温室效应”影响的古代果然冷的够劲,要不是她暖宝宝贴的够多,衣服够厚,还有一身正气的buff加成,还真扛不住。
今天是二月二“青龙节”,也就是平日里说的“龙抬头”。
时遇以为只有现代有这个说法,没想到这个从未在史书上记载过的时代也有着相同的风俗节日。
只不过在现代,这天里人们常见的习俗是剪头发,但是古代不只是要对平日悉心养护的头发精心的修剪,整理面貌,更重要的是这天开始预示着要准备翻地春耕了,所以“青龙节”又叫“春耕节”。
前几日北辰瑾来找时遇,说他已经把那本手册誊抄了一份,写了折子上奏给了父皇,父皇得此至宝,心情大悦,根据气候和土壤需求,拨了六个庄子专门试种,一旦种植成功就大力推广新作物。
他是特意来找时遇要种子的,这马上春耕,像玉米,水稻,小麦,和棉花都是春季种植最好。
当然皇室办事自是肯定不会亏待她的,国库出钱购入种子,待庄子上的农作物试种成功也能留下更多的种子用于推广。
时遇得了钱又办成了事很高兴,花式彩虹屁朝北辰瑾发射,夸的他面红耳赤本来清冷的面容也染上了几分春色。
时遇给出去的种子都是经过后世改良过的,无论是从抗病虫害还是从产量方面都要比当下百姓对粮食产量的预期高很多。
如果农作物推广种植顺利,那么一年以后,将会有部分百姓能够最快享受到物产丰富带来的便利,三年后这份便利将会普及到每一户熙禾百姓的家里。
北辰瑾已经把尾巴抹掉,暂时把这事情揽在自己身上,只说自己手下有一擅农耕之事的能人,多年来致力于田间之事,现如今小有所成,特来献给父皇。
至于鼎食坊已经提前出现这些作物之事也好圆说,所有人都觉得他是鼎食坊背后的东家,这提前在自己的产业提供新作物试用也是合情合理的。
对待时遇之事他小心万分。
他目前虽然也是大权在握,但终究是没有登上那个位置,难免会有顾及不到的时候,时遇身怀奇异,以后也许会拿出更多诸如此类的珍贵之物,他如若现在就把她推到台前,稍有不慎她就恐有性命之忧。
时遇听他解释过,也同意如此办,毕竟她虽是个大俗人,爱钱财,也爱名利,但她更惜命。
如今这样也很好,日进斗金,开心快乐,何况北辰瑾说过属于她的一定都会给她的。
……
二月初七。
大东村,时家。
时勤的屋子翻修一新,窗户和门上都贴着囍字挂着红布缎,屋里床上堆着两床新被,床脚处还有一对喜柜,喜柜里还有女方陪嫁的新衣,布匹,这都是刚刚张家送来的嫁妆。
正屋里桌上摆着大半扇猪肉,村里的人来看女方送的嫁妆,看到这大半扇猪肉的时候眼都直了,都道张家不愧是开猪肉铺的,换一般人家谁这么舍得这么大一块肉给女儿做陪嫁啊。
其实不止这些。
张家人品清正,说到做到,当初说时家给芬芬的嫁妆他们一分不要全给女儿带回来,就真是如此做的。
那茶叶、烧酒啥的都要往喜柜里装,硬是被张芬芬给拦下了,茶叶之类的都挺难得,她做主给爹娘留下了,银子她本也不想要的,但是张父张母说了,做人要言而有信,当初既是这么说的,那就要做到。
家里条件尚可,不能委屈了她。那些东西不带就不带了,张家另外在时家给的聘金里又加了一两,给女儿当压箱底的银钱带过去。
王氏看着家里人都兴奋的忙这忙那,她一撇嘴跑灶房去了,冬天就灶上的活好做,暖和。
时老太看了看大儿媳的背影,眯了眯眼没说话,她现在一心就是把大孙子的喜事都操办好,没空理这个糟心玩意儿,只要她老老实实的就行。
王氏坐灶前烧火,锅里是蒸的粟麦饼,这是明日喜宴上的主食。
小胡氏和贺氏看到她突然跑进来坐在灶前都没吱声搭话。
贺氏因着时牡丹的事本就不喜她,小胡氏一看她行事越发荒唐也不愿搭理她,时老太打心眼觉得她这大儿媳就是个糟心玩意儿。
家里的女性不搭理她,男性也没注意到她的伤春悲秋。
时保国、时勤天天翻修屋子,田间地头的来来往往,忙的脚不沾地,公爹和叔伯子侄,更不可能关注她的情绪。
所以目前王氏在时家就是这样,基本没必要就没人同她讲话。
王氏有些愤愤,婆婆、妯娌我治不了,儿媳妇我总能治的了吧。
灶火映在她脸上,本就长相一般的脸显得更加尖酸刻薄。
……
第二日,二月初八。
天气晴,宜嫁娶、祈福、求嗣。
时勤着新衣,带着时家兄弟赶着牛车前往山里沟接亲。
牛车是村长家借的,村里人有事都能借来用一用,及时归还帮着解决当天的草料就行。
迎亲队伍人不少,有几个专门请来吹吹打打的师傅,还有一堆半大小子们,这群小子都是村里未婚的年轻人,凑个热闹,添个人气。
时荣攀着时湘的肩膀跟在赶着牛车的时勤后边,老黄牛拉着板车慢悠悠的踱着步。
时荣看着老黄牛,怎么看怎么好看,对着身旁的堂弟说道:“哎,你说咱家什么时候也能有牛车啊,这样不止出门方便了,耕地的时候也省力。”
时湘瞅了一眼老牛,没说话,倒是前头赶车的时勤说了一句:“咱们家好好干,争取也买个牛车。”
周围听见的人都哄笑着:“可不得好好干吗?新郎官以后就是成家的人了,跟咱们这群光棍可不一样。”
七嘴八舌的,直把时勤调笑的面红耳赤的。
时湘不想说什么,这牛是村长家的,他不稀罕。不止不稀罕他张家的牛,他张家的人他们三房也不稀罕,不是什么好鸟。
他一定要好好干,买头自家的牛。
想着又想起他妹妹,如今不知道妹妹过得如何,他忙完这段时间去找个活干,攒攒钱,等有一天遇儿可以回来了,他亲自去接妹妹回家。
接亲的一群人天微微亮就出发了,这大半晌终于到了新娘家的村子。
老远看到村子,师傅就开始整活了,嘹亮的唢呐吹一曲欢快的接亲曲,和着喜锣和喜鼓声,霎时间锣鼓喧天,热闹非凡,引得村里人频频观望。
跟来的人也都开始整理自己的衣衫,半大小子一改来时的吊儿郎当,都各就各位,准备接亲。
平日在村里如何都行,但今日是在新娘的娘家人和村里人面前,他们不能给兄弟丢脸。
再说,很多人也都到了说亲的年纪了,这村里的姑娘婆子都出来看热闹,万一有那看女婿的丈母娘相中他们,说不定能讨个媳妇回家呢!
来时,他们被安排的妥妥的,时荣、时湘负责散喜钱,篮子里有五十枚散钱,还有五个用喜纸包好的红包,每个都放了十枚铜钱,红包是用来给新娘家拦门的兄弟姊妹的,散钱会撒给在新娘家看热闹的亲朋好友。
其他人手里拿着的是油纸包好的豆子,这时代已经兴种植大豆了,只是思维局限,没有发明出后世一样五花八门的吃法,豆子煮了别说好不好吃的事,你想煮烂乎都难,磨成粉也干巴巴的,一般都掺进粟麦里一起揉成团做饼子。
豆子虽不好吃,但也算粮食,百姓都对粮食珍稀的很,况且豆子又圆溜溜的,一个个的数量也多,象征着多子多福、圆圆满满是极好的寓意,所以不知什么时候起,结亲就兴撒豆子了。
豆子坚硬,直接撒在地上怕踩上去容易摔倒,再一个,拿回家的豆子也能磨成粉吃,被踩来踩去的容易脏,就都用油纸包起来,干净又体面。
大户人家还有撒红枣的,听说可甜了,但那都是珍贵物,普通百姓见都没见过,一般人只吃过后山的酸枣子,酸的倒牙。
到了张家,新娘本家的兄弟姊妹也都没怎么刻意拦门,也许是时家接亲出手也大方,还包了铜钱,总之一行人顺顺利利的接到新娘回转。
新娘是被她大哥背到牛车上的,他是镇上酒楼的二厨,时勤去张家下聘的时候,酒楼接了镇上姜员外的寿宴,掌柜的不给假,没能回来。
日头高起,为了赶上正中午的喜宴,接亲的一行人也加快了脚步,张家这边新娘的大哥和二叔、三叔都去送亲,作为娘家贵客,他们都会在时家用了喜宴再回来。
张芬芬坐在牛车上,盖着红盖头,牛车偶尔颠簸,盖头浮动,能看到车头赶车的男人的背影。
那是她的夫君,时勤,以后他们要一起过日子,一起生儿育女,一起白头到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