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日,丁嬷嬷伺候着老太太用了早膳,便急急地朝跨院去。
如今已是盛夏,才一会的光景,日头已跳到高处,直剌剌地照着,让人无端生出些躁闷来。
她又是在春晖院里养尊处优惯了,成日里跟在老太太身边,向来很少在外走动。
及到跨院董家的门前,有些臃肿的身子在烈日下倒是出了一身的汗。
听闻是丁嬷嬷亲自前来,张氏赶紧迎上来,欠了欠身,道:“这大日头的,嬷嬷怎么来了?若是老太太有事,打发个小丫头叫我去便是,怎好劳烦嬷嬷亲自跑一趟。”
丁嬷嬷得了老太太的授意,知道这董家姑娘得了二爷的青眼,因此也不敢居傲。
忙扶住张氏,又福了一礼,“大娘子怕是要折煞老奴了,您是这府上的客人,就是主子,哪有主子向下人行礼的道理。”
随即却拉着张氏的手,啧啧称赞:“瞧您这双手,一看就是巧手,无怪乎老太太成日里就惦记着您做的那一口吃的。 ”
张氏不知她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但她好歹也当了几年官宦夫人,场面上的应对倒也使得,忙自谦道:“我们母女二人全靠老太太垂怜,才能得府上庇佑。
老太太愿意吃是我的福气,我求都不求不来呢。可是老太太要吃什么,我即刻就去做。”
丁嬷嬷道是不急,“这回却不是老太太要的。只不过过几日便是三姑娘的及笄日,老太太命你多做些姑娘们爱吃的点心来。
另外,老太太宅心仁厚,前日里见了明娘子甚是怜爱,让她到时送了点心去,也一并去宴席里凑凑热闹。”
三姑娘的及笄日自是宾客云集,明月平日里都拘在房里,张氏生怕她有个差池,便婉言拒绝:“嬷嬷怕是不知我这女儿小门小户的,自是上不了台面,若是那日惊扰了客人反而是罪过。
烦请嬷嬷代为向老太太致谢,这宴席就不去了吧。”
谁知丁嬷嬷却不是好打发的,只嘴角牵动了一下,直直地看着她:“张氏莫不是连老太太的好意都要拂不成?明姑娘再过几月也该及笄了,姑娘长大了总要嫁人的。
你这样不让她与府里来往,莫不是防着府里的郎君们?”
张氏见她般架势,自然不敢再推辞了,只好答应了下来。
沁芳在一旁偷偷听了,跑进明月的房里报信:“明姑娘,老太太让你去三姑娘的及笄宴上吃席呢。
听我干奶奶说席面是叫崇明楼送来的,另还要为姑娘和夫人们备上各式的饮子,不知道会不会有荔枝膏水、雪泡豆儿水。
大厨房的桂枝说她卖进府里的那天,她阿娘在街上给她买过荔枝膏水,可甜了。”
明月并不理她,手上还在小心地抄写。纸墨费钱,容不得抄错。
领了抄书的活回来,起初她还生怕阿娘进来发现,好在她阿娘这几日身子还虚着,对她也不过每日唠叨几句,倒也不曾进她的房门。
转眼三姑娘赵齐玉的生辰到了,张氏身子好了一些,一大早就起身做好了点心。
明月梳洗好时,她正倚在院中玉兰花树下做绣活。见明月出来,张氏细细地打量了一番她今日的装扮。
衣裳是崔嬷嬷这几日赶制的,上面是藕色盘领绣花襦衣,下系月白纱裙,倒是清爽又不打眼。
头上却是素净得很,只挽了个螺髻,插了一朵珠花。
张氏见了有些心酸。
京里时下流行冠饰,有白角冠、鹿胎冠、珠冠、花冠……
据说禁中的贵妃有位得力的梳头娘子,每日冠饰从不重样,连官家见了也夸了几回。
今日这宴上的姑娘们必定争奇斗艳,这般素净地打扮陪衬在一旁倒也相宜。
只不过偏这清汤寡水的也掩盖不了明月日盛的容貌,若她阿爹还在,哪会这般光景。
明月见她阿娘又是一番伤怀,连连哄了一番。
好在隔壁的玉娘正好上门来叫她出门,才算让张氏匆匆地擦了眼泪。
李玉娘如今跟三姑娘们一处上学,平日里处得多,因而张氏早早地就托了她,今日带着明月一道去。
李大娘子是个敞亮的性子,家里原有些田地房产,日子过得倒也不错。
只不过郎君突发急病就去了,留下她母女二人。叔伯觊觎她家的田产,欺她没有生出男丁,嚷嚷着要把她们赶回家门。
李大娘子不声不响,暗地里贱卖了田地和铺子,自家住的房子因着怕打草惊蛇不敢动,偷偷跑出来投奔国公府的那晚,她一不做二不休把房子给烧了。
李玉娘的性子却不似她阿娘,是个沉迷于做学问的姑娘,做事也沉稳。
将明月托付给她,张氏自然是一万个放心。
二人相携着到了三姑娘的住处,好在来得早。
那位成日里找事的林芳奴没见到人,三姑娘约莫是被女使和嬷嬷们拉着起床的,此刻又被按着梳大妆,眼皮耷拉着,身上懒洋洋地。
只在明月打开点心盒子时,她的眼睛霎时亮了,想要站起来,却又被嬷嬷重重地按回了梳妆凳,只好眼巴巴地瞅着。
李玉娘心里好笑,想要递给她一块,却被一旁的嬷嬷瞪得缩回了手。
明月依着阿娘的嘱咐,将场面话说了一通,便行了礼退了出来。
李玉娘却被三姑娘留下陪着说说话。
花厅里已经零落着散坐着几个人。
看衣饰应是下官家的姑娘,才会也这般地赶早过来。
看她进来,一位穿着梨月白直领对襟褙子的姑娘对着她颔首笑了笑,上前问候:“这位妹妹倒是没有见过,我是右文殿修撰史家的,家中行二,叫不知你是哪家的姑娘?”
明月福了福礼,报了家门。
听她道是寄居在府上的国公府亲戚,葛二娘仍是笑意不减,还了礼,拉着她一道坐下。
只坐在西边角上的着银红色描金石榴裙的姑娘却是莫名地瞪了她一眼。
葛二娘有个喜好,不论男女,最爱看容貌好的人。
她又最受家中长辈宠爱,今日见着明月喜欢,又得知她出门少,更是心有怜惜,一个劲地与她说着京中趣闻。
直到她阿娘使人来唤她,她才依依不舍地离开,走前还摘了发髻上的花簪在明月发鬓,道是在宫里当差的大姐姐托人送回来的宫花,她也只得了两支。
明月自然不敢收受,她却扔下就跑了,明月只好作罢,取了下来让沁芳收好。
屋外日头升高,花厅里人也渐渐地多了起来,沁芳心心念念的冰碗、饮子被端上了桌。
可她只是一个女使,断没有吃的份。明月四下瞧了瞧,趁着无人注意,示意沁芳端着盛饮子的口杯走出了花厅。
两人穿过垂花门,来到后面便是一处假山。
假山中间有个仅能容下一人的缝隙,沁芳还是个孩子,正是贪吃的年纪,不管不顾地挤进了山洞。明月则在外挡着洞口给她把风。
这是个偏僻的角落,有假山挡着,外人路过也不易发现。
不一会儿,外边却有声音传来:“春桃姐姐,我们也去前头瞧瞧热闹去吧,听巧儿姐姐说今儿来了许多姑娘,一个个天仙似的。”
“喜儿,你才来没几日,连规矩都没学好呢,可不要往那里去,免得冲撞了贵人。”
“好姐姐,我就是想见见世面罢了。巧儿姐姐说这些姑娘,保不准哪位就成了我们院里的主子。”
“少听她胡吣,还是前日里掌嘴太轻了,二爷的事哪是我们能议论的。往后你离她远点。”
“我晓得了,春桃姐姐,再没下回了。”
不多时,二人的声音便远去了。
此地不可久留,明月估摸着时候也差不多了,便领着沁芳回了花厅。
李玉娘正四处寻她,见她进来问道:“明月妹妹,你这是跑到哪里去了,让我一番好找,及笄礼要开始了,快随我一道去。”
明月忙道了不是,只说自己贪玩,在园子里迷了路才回得迟了。
如今已是盛夏,才一会的光景,日头已跳到高处,直剌剌地照着,让人无端生出些躁闷来。
她又是在春晖院里养尊处优惯了,成日里跟在老太太身边,向来很少在外走动。
及到跨院董家的门前,有些臃肿的身子在烈日下倒是出了一身的汗。
听闻是丁嬷嬷亲自前来,张氏赶紧迎上来,欠了欠身,道:“这大日头的,嬷嬷怎么来了?若是老太太有事,打发个小丫头叫我去便是,怎好劳烦嬷嬷亲自跑一趟。”
丁嬷嬷得了老太太的授意,知道这董家姑娘得了二爷的青眼,因此也不敢居傲。
忙扶住张氏,又福了一礼,“大娘子怕是要折煞老奴了,您是这府上的客人,就是主子,哪有主子向下人行礼的道理。”
随即却拉着张氏的手,啧啧称赞:“瞧您这双手,一看就是巧手,无怪乎老太太成日里就惦记着您做的那一口吃的。 ”
张氏不知她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但她好歹也当了几年官宦夫人,场面上的应对倒也使得,忙自谦道:“我们母女二人全靠老太太垂怜,才能得府上庇佑。
老太太愿意吃是我的福气,我求都不求不来呢。可是老太太要吃什么,我即刻就去做。”
丁嬷嬷道是不急,“这回却不是老太太要的。只不过过几日便是三姑娘的及笄日,老太太命你多做些姑娘们爱吃的点心来。
另外,老太太宅心仁厚,前日里见了明娘子甚是怜爱,让她到时送了点心去,也一并去宴席里凑凑热闹。”
三姑娘的及笄日自是宾客云集,明月平日里都拘在房里,张氏生怕她有个差池,便婉言拒绝:“嬷嬷怕是不知我这女儿小门小户的,自是上不了台面,若是那日惊扰了客人反而是罪过。
烦请嬷嬷代为向老太太致谢,这宴席就不去了吧。”
谁知丁嬷嬷却不是好打发的,只嘴角牵动了一下,直直地看着她:“张氏莫不是连老太太的好意都要拂不成?明姑娘再过几月也该及笄了,姑娘长大了总要嫁人的。
你这样不让她与府里来往,莫不是防着府里的郎君们?”
张氏见她般架势,自然不敢再推辞了,只好答应了下来。
沁芳在一旁偷偷听了,跑进明月的房里报信:“明姑娘,老太太让你去三姑娘的及笄宴上吃席呢。
听我干奶奶说席面是叫崇明楼送来的,另还要为姑娘和夫人们备上各式的饮子,不知道会不会有荔枝膏水、雪泡豆儿水。
大厨房的桂枝说她卖进府里的那天,她阿娘在街上给她买过荔枝膏水,可甜了。”
明月并不理她,手上还在小心地抄写。纸墨费钱,容不得抄错。
领了抄书的活回来,起初她还生怕阿娘进来发现,好在她阿娘这几日身子还虚着,对她也不过每日唠叨几句,倒也不曾进她的房门。
转眼三姑娘赵齐玉的生辰到了,张氏身子好了一些,一大早就起身做好了点心。
明月梳洗好时,她正倚在院中玉兰花树下做绣活。见明月出来,张氏细细地打量了一番她今日的装扮。
衣裳是崔嬷嬷这几日赶制的,上面是藕色盘领绣花襦衣,下系月白纱裙,倒是清爽又不打眼。
头上却是素净得很,只挽了个螺髻,插了一朵珠花。
张氏见了有些心酸。
京里时下流行冠饰,有白角冠、鹿胎冠、珠冠、花冠……
据说禁中的贵妃有位得力的梳头娘子,每日冠饰从不重样,连官家见了也夸了几回。
今日这宴上的姑娘们必定争奇斗艳,这般素净地打扮陪衬在一旁倒也相宜。
只不过偏这清汤寡水的也掩盖不了明月日盛的容貌,若她阿爹还在,哪会这般光景。
明月见她阿娘又是一番伤怀,连连哄了一番。
好在隔壁的玉娘正好上门来叫她出门,才算让张氏匆匆地擦了眼泪。
李玉娘如今跟三姑娘们一处上学,平日里处得多,因而张氏早早地就托了她,今日带着明月一道去。
李大娘子是个敞亮的性子,家里原有些田地房产,日子过得倒也不错。
只不过郎君突发急病就去了,留下她母女二人。叔伯觊觎她家的田产,欺她没有生出男丁,嚷嚷着要把她们赶回家门。
李大娘子不声不响,暗地里贱卖了田地和铺子,自家住的房子因着怕打草惊蛇不敢动,偷偷跑出来投奔国公府的那晚,她一不做二不休把房子给烧了。
李玉娘的性子却不似她阿娘,是个沉迷于做学问的姑娘,做事也沉稳。
将明月托付给她,张氏自然是一万个放心。
二人相携着到了三姑娘的住处,好在来得早。
那位成日里找事的林芳奴没见到人,三姑娘约莫是被女使和嬷嬷们拉着起床的,此刻又被按着梳大妆,眼皮耷拉着,身上懒洋洋地。
只在明月打开点心盒子时,她的眼睛霎时亮了,想要站起来,却又被嬷嬷重重地按回了梳妆凳,只好眼巴巴地瞅着。
李玉娘心里好笑,想要递给她一块,却被一旁的嬷嬷瞪得缩回了手。
明月依着阿娘的嘱咐,将场面话说了一通,便行了礼退了出来。
李玉娘却被三姑娘留下陪着说说话。
花厅里已经零落着散坐着几个人。
看衣饰应是下官家的姑娘,才会也这般地赶早过来。
看她进来,一位穿着梨月白直领对襟褙子的姑娘对着她颔首笑了笑,上前问候:“这位妹妹倒是没有见过,我是右文殿修撰史家的,家中行二,叫不知你是哪家的姑娘?”
明月福了福礼,报了家门。
听她道是寄居在府上的国公府亲戚,葛二娘仍是笑意不减,还了礼,拉着她一道坐下。
只坐在西边角上的着银红色描金石榴裙的姑娘却是莫名地瞪了她一眼。
葛二娘有个喜好,不论男女,最爱看容貌好的人。
她又最受家中长辈宠爱,今日见着明月喜欢,又得知她出门少,更是心有怜惜,一个劲地与她说着京中趣闻。
直到她阿娘使人来唤她,她才依依不舍地离开,走前还摘了发髻上的花簪在明月发鬓,道是在宫里当差的大姐姐托人送回来的宫花,她也只得了两支。
明月自然不敢收受,她却扔下就跑了,明月只好作罢,取了下来让沁芳收好。
屋外日头升高,花厅里人也渐渐地多了起来,沁芳心心念念的冰碗、饮子被端上了桌。
可她只是一个女使,断没有吃的份。明月四下瞧了瞧,趁着无人注意,示意沁芳端着盛饮子的口杯走出了花厅。
两人穿过垂花门,来到后面便是一处假山。
假山中间有个仅能容下一人的缝隙,沁芳还是个孩子,正是贪吃的年纪,不管不顾地挤进了山洞。明月则在外挡着洞口给她把风。
这是个偏僻的角落,有假山挡着,外人路过也不易发现。
不一会儿,外边却有声音传来:“春桃姐姐,我们也去前头瞧瞧热闹去吧,听巧儿姐姐说今儿来了许多姑娘,一个个天仙似的。”
“喜儿,你才来没几日,连规矩都没学好呢,可不要往那里去,免得冲撞了贵人。”
“好姐姐,我就是想见见世面罢了。巧儿姐姐说这些姑娘,保不准哪位就成了我们院里的主子。”
“少听她胡吣,还是前日里掌嘴太轻了,二爷的事哪是我们能议论的。往后你离她远点。”
“我晓得了,春桃姐姐,再没下回了。”
不多时,二人的声音便远去了。
此地不可久留,明月估摸着时候也差不多了,便领着沁芳回了花厅。
李玉娘正四处寻她,见她进来问道:“明月妹妹,你这是跑到哪里去了,让我一番好找,及笄礼要开始了,快随我一道去。”
明月忙道了不是,只说自己贪玩,在园子里迷了路才回得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