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张氏跟前,明月一一地禀报了今日的所见所闻,只不过说起那十遍抄书的来由时。
她取了个巧,假托说是二爷听说她的字不错,今日遇上了,便让她帮忙抄经书。
果然张氏一听是二爷交代的,即使有些狐疑,但也没有多想,便一个劲地催促她快去写,莫耽误了二爷的正事。
过了几日,书坊的抄书总算是完成了。
可是如何送出去,又成了明月犯难的事。
她原本就极少出门,她们寄居在别人府上,出入总有些不方便。
何况阿娘被阿爹的事早就吓坏了,躲在这国公府里才觉得安心。
原先倒是能托付沁芳的干娘,可她前几日走夜路闪了腰,需在床上养上一段时间。
如此一来,若是要指望她帮上忙,怕是要至少月余后了。
明月只是忧心,书坊掌柜久不见她送回佛经及抄本,要是上了柳条巷去寻人。
届时闹了开,被阿娘知道了,定是要生上一场气。
她若是大发雷霆倒也还好,可更多的时候却是生着闷气,低头垂泪,如此对她的病情怕是大不益。
谁料到瞌睡碰上了送枕头的人。
老夫人连日来夜里都梦到了老国公,又逢老国公的忌日将至,便要去城外的隆兴寺为他做一场法事。
隆兴寺是如今香火最兴盛的寺庙,盖因官家幼时曾在此住过一段时间。
自老国公去后,老夫人每年也会带着府里的女眷到寺里做做法事,添添香油。
只是明月从未跟着去过,且不说张氏不肯让她出门,跟着出门的俱是老国公的后辈。
明月一个八竿子打不着的亲戚,自然也没人叫她。
可这次却有不同。
董家人刚晨起用了早膳,就见粗使婆子前来通报,说是老夫人跟前的半夏姑娘来了。
张氏心里有些奇怪,住进这跨院已有5年有余。
她不想惹事,平日里与春晖堂来往不多,基本上也是自己去向老夫人请安得多,向来没春晖堂的人来这里。
这段日子也不知是怎么了,春晖堂的人来得倒是勤快。
她心下虽然存疑,但也不敢慢怠了人家。
半夏这次来,是得了老太太的意思,请明月一同去隆兴寺上香的。
连说辞也是早就想好了的,说是听说董郎君的生忌也在这几日,带明月去寺里给她阿爹上上香。
一听是给死去的郎君上香,张氏自然不能拒绝。董致远在世时,夫妻二人琴瑟和鸣,颇为恩爱。
一想到他死了还险些被人泼上污名,她的心里就郁郁不已。
可她只是一个妇道人家,惟有尽心抚养女儿,也算对得起他的在天之灵。
隆兴寺离京城约三里地,位于玉峰山腰上。
原不过是一座中等大小的寺庙,香火并不旺盛。
如今因着官家看重的缘故,庙宇不止扩了一大圈,连佛像也由达官贵人们重塑了金身,加之玉峰山原先便以风光迤逦著称,便成了城中名门世家女眷常去上香的地方。
坐在马车里,一路上沁芳兴奋地掀开车帘的一角偷偷朝外面瞧。
明月也由着她,才十来岁的小丫头,成日里被关在府里,偏又是个跳脱的性子,难得出个门,也让她松快松快。
她心里只发愁,即便出了门,但要把抄好的经书送到书坊,怕也不是件易事。
时下虽说比起前朝来,对女子出门还算开明。
但这高门大户人家的姑娘的教养仍遵循着旧礼,出个门,多由家中父兄相伴,再不济也有一群姐妹一道。
只是愁归愁,此番好歹是出了门,能不能送的,看情势便宜行事吧。
这般想着,明月也收起了愁容,顺着沁芳掀开的那一角帘子望出去。
业已入秋。山中昨日下过一场秋雨,远望去,隆兴寺那庞大的庙宇群在云雾缭绕间隐隐若见。
在明州的时候,明月极少去佛寺。董致远不信佛,他常言佛不渡人,众生只有自己才能渡自己。
明州最繁华的地方是码头,本朝设了市舶司,专司与番国的贸易。
码头上来往的都是做生意的外番人,有金发碧眼的,明月初次见到时很是受了惊吓。
同去的郭梦儿,为了此事取笑了她许久。
她是董致远同僚家的姑娘,家里俱是兄弟,没得姊妹,和明月很是要好。
郭家大娘子又是个直爽的性子,丝毫未对张氏商家女的出身有轻视之意,又十分中意这母女俩的相貌,直言要将明月抬回家去配她家的三郎。
谁知之后一纸调令将董致远从东边调到了西边,他甫一上任没多久又出了那样的事情。
这么多年过去了,也不知郭家现下如何?郭梦儿是否已如愿嫁给她的晖哥哥。
才这般想着,马车已至玉峰山脚下。
上山的路都是石板砌的台阶,众女眷纷纷在奴仆们伺候下下了马车。
给老国公做法事这样的大事,国公夫人自然不能再躲懒,破天荒地现了身。
这还是明月进府后第二次见到她。
只见她身着一身宝蓝色的直领对襟大袖衫,面容清瘦,即便领着众人立在一旁侍奉婆母下车,她也一丝笑容未见。
别看平日里齐三奶奶在府里呼 风唤雨,国公夫人在场时,她倒是一脸谦卑,丝毫不见张狂。
今日护送女眷们来隆兴寺的是国公世子赵慕安和四郎赵惟安。
赵慕安去岁与国子监司业家的姑娘成了亲,五月时刚得一子。
他前年会试未中,可他的岳丈倒是很是看中他,惟恐被别人家榜下捉婿,早早地请了两家俱相熟的人家上门说亲。
国公爷向来最喜结交文人,司业又是嫡子的老师,还是闻名天下的诗词大家,自然没有不答允的。
国公夫人素日诸事不理,据说只是唤了儿子前去问了一句是否中意人家姑娘,得了肯定的答复后,便召了齐三奶奶,让她准备娶亲的一应事务后,又进了小佛堂。
赵慕安的儿子尚小,此番妻儿都没有跟来。
他领着妹妹们站在下首,一袭白衣,端得是清俊风雅,很有国公的风范。
明月立在最下首,她与府里的几位姑娘素无来往,有几位姑娘还是第一次见着她,自然也称不上亲善。
更别说那位林姑娘,早就给了她一记白眼。倒是三姑娘赵齐玉对她和善地笑了笑。
上次及笄宴后,李玉娘回来说三姑娘对张氏的手艺极为满意,招呼她下回还带着糕点去玩。
因着今日雨后石阶湿滑,女眷们又少在外走动,山脚下早已备了竹轿子。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秋日雨后的山中,空气格外的清新。
到隆兴寺进香的信众很多,一见了这一队浩浩荡荡地,知道定是城中贵人来上香,纷纷让开了道。
虽然这是明月第一次到隆兴寺,但她坐在轿子上,牢记着阿娘的嘱托,不敢四顾打量。
就连沁芳也难得安静下来,学着其他姑娘的丫头样子,目不斜视地往前走。
只有当她听到女信众们在议论定国公府的丫头们也这么气派时,嘴角才强压不住内心的欣喜。
还没到山门前,远远地就看到一众僧人早就在门口迎候了。
虽老国公殁后,国公府日渐式微,但二爷赵如琢在朝中还算受官家看重,因而隆兴寺方丈也不敢怠慢,得了知会后早早地打点好了一切。
大殿上菩萨宝相庄严,明月双膝跪在蒲团上,虔诚地祈祷:“菩萨保佑,愿我阿娘身体早日安康,舅舅在外平安顺利,也请菩萨让我阿爹入我的梦一趟,我有好多话要同他说。”
她正闭着眼睛默默祈祷之时,察觉到似乎有人在不远处凝视着她。
待她睁了眼,四处环顾,却什么也没有发现,她只道自己是近日来夜里难以入眠,心神有些恍惚。
待定国公府的诸位女眷进了香、添了香油,方丈便领着众人往殿后的厢房走。
进了厢房,早有热水巾帕备好了,明月跟着有样学样地净了手。
三姑娘赵齐玉不耐烦呆坐着,听说寺院后园景致不错,就抱着老太太的手嚷着要先出门看看。
老太太最爱看她这般与自己亲近,指着她的额头笑呲:“你这泼猴,才一会子功夫也坐不住。日后出了阁,到了夫家,还不知道怎么被婆母妯娌笑话。”
一时间,屋内众人都笑出了声。杜姨娘此番也跟了来,她面露得意,又低垂了头,把这抹得意小心地藏了起来。
而国公夫人脸上却波澜不惊,她手上拿着茶盏,不紧不慢地喝着茶。
女眷们才坐下来没多久,就有嬷嬷前来禀报,说是二夫人来给老太太请安。
一时间年轻的姑娘们都没反应过来,就见老太太脸上晦暗不明,方才高兴的语气也冷了下来,最后还是传了话让她进来。
“二夫人,不就是二叔母吗?她为何在此?”同样是庶女的四娘赵齐云,站在明月的上首,也是一脸茫然。
林芳如听了,语气中也不知是在嘲讽谁:“四娘子,你连这个都不知道吗?二夫人休养的静慈庵就在隆兴寺边上啊。定是听了老太太要来上香的消息,赶来献殷勤。”
林芳如的姐姐齐三奶奶掌着国公府的中馈,自然知道老太太对这个儿媳颇为不满。
姐妹俩私下议论,定是老太太不许二夫人回府,不然也不会这么多年一直住在这尼姑庵里。
赵齐云在府里存在感极低,何姨娘在她7岁那年就去世了。
国公有儿女一堆,何况何姨娘在世时也不太得国公的欢心。
故而赵齐云这几年一直由乳母带大,躲在自己的小院里,就等着及笄后由长辈安排着出嫁。
她取了个巧,假托说是二爷听说她的字不错,今日遇上了,便让她帮忙抄经书。
果然张氏一听是二爷交代的,即使有些狐疑,但也没有多想,便一个劲地催促她快去写,莫耽误了二爷的正事。
过了几日,书坊的抄书总算是完成了。
可是如何送出去,又成了明月犯难的事。
她原本就极少出门,她们寄居在别人府上,出入总有些不方便。
何况阿娘被阿爹的事早就吓坏了,躲在这国公府里才觉得安心。
原先倒是能托付沁芳的干娘,可她前几日走夜路闪了腰,需在床上养上一段时间。
如此一来,若是要指望她帮上忙,怕是要至少月余后了。
明月只是忧心,书坊掌柜久不见她送回佛经及抄本,要是上了柳条巷去寻人。
届时闹了开,被阿娘知道了,定是要生上一场气。
她若是大发雷霆倒也还好,可更多的时候却是生着闷气,低头垂泪,如此对她的病情怕是大不益。
谁料到瞌睡碰上了送枕头的人。
老夫人连日来夜里都梦到了老国公,又逢老国公的忌日将至,便要去城外的隆兴寺为他做一场法事。
隆兴寺是如今香火最兴盛的寺庙,盖因官家幼时曾在此住过一段时间。
自老国公去后,老夫人每年也会带着府里的女眷到寺里做做法事,添添香油。
只是明月从未跟着去过,且不说张氏不肯让她出门,跟着出门的俱是老国公的后辈。
明月一个八竿子打不着的亲戚,自然也没人叫她。
可这次却有不同。
董家人刚晨起用了早膳,就见粗使婆子前来通报,说是老夫人跟前的半夏姑娘来了。
张氏心里有些奇怪,住进这跨院已有5年有余。
她不想惹事,平日里与春晖堂来往不多,基本上也是自己去向老夫人请安得多,向来没春晖堂的人来这里。
这段日子也不知是怎么了,春晖堂的人来得倒是勤快。
她心下虽然存疑,但也不敢慢怠了人家。
半夏这次来,是得了老太太的意思,请明月一同去隆兴寺上香的。
连说辞也是早就想好了的,说是听说董郎君的生忌也在这几日,带明月去寺里给她阿爹上上香。
一听是给死去的郎君上香,张氏自然不能拒绝。董致远在世时,夫妻二人琴瑟和鸣,颇为恩爱。
一想到他死了还险些被人泼上污名,她的心里就郁郁不已。
可她只是一个妇道人家,惟有尽心抚养女儿,也算对得起他的在天之灵。
隆兴寺离京城约三里地,位于玉峰山腰上。
原不过是一座中等大小的寺庙,香火并不旺盛。
如今因着官家看重的缘故,庙宇不止扩了一大圈,连佛像也由达官贵人们重塑了金身,加之玉峰山原先便以风光迤逦著称,便成了城中名门世家女眷常去上香的地方。
坐在马车里,一路上沁芳兴奋地掀开车帘的一角偷偷朝外面瞧。
明月也由着她,才十来岁的小丫头,成日里被关在府里,偏又是个跳脱的性子,难得出个门,也让她松快松快。
她心里只发愁,即便出了门,但要把抄好的经书送到书坊,怕也不是件易事。
时下虽说比起前朝来,对女子出门还算开明。
但这高门大户人家的姑娘的教养仍遵循着旧礼,出个门,多由家中父兄相伴,再不济也有一群姐妹一道。
只是愁归愁,此番好歹是出了门,能不能送的,看情势便宜行事吧。
这般想着,明月也收起了愁容,顺着沁芳掀开的那一角帘子望出去。
业已入秋。山中昨日下过一场秋雨,远望去,隆兴寺那庞大的庙宇群在云雾缭绕间隐隐若见。
在明州的时候,明月极少去佛寺。董致远不信佛,他常言佛不渡人,众生只有自己才能渡自己。
明州最繁华的地方是码头,本朝设了市舶司,专司与番国的贸易。
码头上来往的都是做生意的外番人,有金发碧眼的,明月初次见到时很是受了惊吓。
同去的郭梦儿,为了此事取笑了她许久。
她是董致远同僚家的姑娘,家里俱是兄弟,没得姊妹,和明月很是要好。
郭家大娘子又是个直爽的性子,丝毫未对张氏商家女的出身有轻视之意,又十分中意这母女俩的相貌,直言要将明月抬回家去配她家的三郎。
谁知之后一纸调令将董致远从东边调到了西边,他甫一上任没多久又出了那样的事情。
这么多年过去了,也不知郭家现下如何?郭梦儿是否已如愿嫁给她的晖哥哥。
才这般想着,马车已至玉峰山脚下。
上山的路都是石板砌的台阶,众女眷纷纷在奴仆们伺候下下了马车。
给老国公做法事这样的大事,国公夫人自然不能再躲懒,破天荒地现了身。
这还是明月进府后第二次见到她。
只见她身着一身宝蓝色的直领对襟大袖衫,面容清瘦,即便领着众人立在一旁侍奉婆母下车,她也一丝笑容未见。
别看平日里齐三奶奶在府里呼 风唤雨,国公夫人在场时,她倒是一脸谦卑,丝毫不见张狂。
今日护送女眷们来隆兴寺的是国公世子赵慕安和四郎赵惟安。
赵慕安去岁与国子监司业家的姑娘成了亲,五月时刚得一子。
他前年会试未中,可他的岳丈倒是很是看中他,惟恐被别人家榜下捉婿,早早地请了两家俱相熟的人家上门说亲。
国公爷向来最喜结交文人,司业又是嫡子的老师,还是闻名天下的诗词大家,自然没有不答允的。
国公夫人素日诸事不理,据说只是唤了儿子前去问了一句是否中意人家姑娘,得了肯定的答复后,便召了齐三奶奶,让她准备娶亲的一应事务后,又进了小佛堂。
赵慕安的儿子尚小,此番妻儿都没有跟来。
他领着妹妹们站在下首,一袭白衣,端得是清俊风雅,很有国公的风范。
明月立在最下首,她与府里的几位姑娘素无来往,有几位姑娘还是第一次见着她,自然也称不上亲善。
更别说那位林姑娘,早就给了她一记白眼。倒是三姑娘赵齐玉对她和善地笑了笑。
上次及笄宴后,李玉娘回来说三姑娘对张氏的手艺极为满意,招呼她下回还带着糕点去玩。
因着今日雨后石阶湿滑,女眷们又少在外走动,山脚下早已备了竹轿子。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秋日雨后的山中,空气格外的清新。
到隆兴寺进香的信众很多,一见了这一队浩浩荡荡地,知道定是城中贵人来上香,纷纷让开了道。
虽然这是明月第一次到隆兴寺,但她坐在轿子上,牢记着阿娘的嘱托,不敢四顾打量。
就连沁芳也难得安静下来,学着其他姑娘的丫头样子,目不斜视地往前走。
只有当她听到女信众们在议论定国公府的丫头们也这么气派时,嘴角才强压不住内心的欣喜。
还没到山门前,远远地就看到一众僧人早就在门口迎候了。
虽老国公殁后,国公府日渐式微,但二爷赵如琢在朝中还算受官家看重,因而隆兴寺方丈也不敢怠慢,得了知会后早早地打点好了一切。
大殿上菩萨宝相庄严,明月双膝跪在蒲团上,虔诚地祈祷:“菩萨保佑,愿我阿娘身体早日安康,舅舅在外平安顺利,也请菩萨让我阿爹入我的梦一趟,我有好多话要同他说。”
她正闭着眼睛默默祈祷之时,察觉到似乎有人在不远处凝视着她。
待她睁了眼,四处环顾,却什么也没有发现,她只道自己是近日来夜里难以入眠,心神有些恍惚。
待定国公府的诸位女眷进了香、添了香油,方丈便领着众人往殿后的厢房走。
进了厢房,早有热水巾帕备好了,明月跟着有样学样地净了手。
三姑娘赵齐玉不耐烦呆坐着,听说寺院后园景致不错,就抱着老太太的手嚷着要先出门看看。
老太太最爱看她这般与自己亲近,指着她的额头笑呲:“你这泼猴,才一会子功夫也坐不住。日后出了阁,到了夫家,还不知道怎么被婆母妯娌笑话。”
一时间,屋内众人都笑出了声。杜姨娘此番也跟了来,她面露得意,又低垂了头,把这抹得意小心地藏了起来。
而国公夫人脸上却波澜不惊,她手上拿着茶盏,不紧不慢地喝着茶。
女眷们才坐下来没多久,就有嬷嬷前来禀报,说是二夫人来给老太太请安。
一时间年轻的姑娘们都没反应过来,就见老太太脸上晦暗不明,方才高兴的语气也冷了下来,最后还是传了话让她进来。
“二夫人,不就是二叔母吗?她为何在此?”同样是庶女的四娘赵齐云,站在明月的上首,也是一脸茫然。
林芳如听了,语气中也不知是在嘲讽谁:“四娘子,你连这个都不知道吗?二夫人休养的静慈庵就在隆兴寺边上啊。定是听了老太太要来上香的消息,赶来献殷勤。”
林芳如的姐姐齐三奶奶掌着国公府的中馈,自然知道老太太对这个儿媳颇为不满。
姐妹俩私下议论,定是老太太不许二夫人回府,不然也不会这么多年一直住在这尼姑庵里。
赵齐云在府里存在感极低,何姨娘在她7岁那年就去世了。
国公有儿女一堆,何况何姨娘在世时也不太得国公的欢心。
故而赵齐云这几年一直由乳母带大,躲在自己的小院里,就等着及笄后由长辈安排着出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