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见六皇子已无大碍,孟瑾年开始对六皇子进行“审讯”,叶颜则荣获“陪审”一职。
六皇子狡猾得很,起先企图蒙混过关,自称收到一封匿名举报信,信上写着宣王借翠熹山庄大肆收敛钱财,他担忧宣王包藏祸心,于是亲自前来查探一番。
试问谁人不知“草包皇子”无权无势,那人为何偏偏将举报信送到六皇子府上?为何不送去廷尉府或太子或其他皇子府上?兹事体大,六皇子为何不呈禀圣上,反而私自行动以身犯险?
孟瑾年提出一连串质问,问得六皇子哑口无言。
此前叶颜与孟瑾年商量过了,他俩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这会儿该轮到她出场了。
“殿下啊,您这回犯的事儿可不小啊!虽说宣王也是个无实权的,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何况您也说了,这翠熹山庄还是宣王的产业呢!若宣王铁了心要大肆搜查,不止殿下您,小侯爷和我也要受牵连。如今咱仨算是一条绳上的蚂蚱,您有何难处不妨说出来,咱们一起想办法嘛。您到底是小侯爷的表兄,小侯爷也不希望您独自涉险。”
“一起……”六皇子低笑一声,面露讥诮,“表兄?叶小姐何不问问小侯爷,我被关在冷宫里的那些年,小侯爷可曾去瞧过一眼。”
叶颜以询问的目光望向孟瑾年,只见他张了张唇,却未吐露只言片语。
这欲言又止的模样,明显有难言之隐嘛。
她拽了拽孟瑾年的衣袖,挤眉弄眼示意他接话。
孟瑾年这才开口:“当年廷尉府在查秦家贪墨案,牵连甚广,好几个妃嫔也一并被打入冷宫,圣上下过口谕,未经允许,任何人不得靠近冷宫。”
“小侯爷何曾将这种‘口谕’当过一回事?再者,父皇最是宠你,若你开口请求,父皇岂会拒绝?”
一再被无端指责,孟瑾年也沉下脸来,冷声道:“你生母的确待我不薄,可圣上是我亲舅舅。我以为你该明白我为何不去见你,没承想你倒怨上我了?”
“也对,”六皇子自嘲一笑,“我一犯妇之子,怎配小侯爷青眼相看?”
“我并非那个意思……”孟瑾年顿了顿,“罢了,随你怎么想。今日你必须交代清楚,你与宣王究竟有何过节,否则我不会替你隐瞒。”
宴殊辞十分清楚这个表弟的秉性,看似随心所欲百无禁忌,可在大是非面前从不含糊,言出必行,今日若不给他个合理交代,此事非捅到圣前不可。
无奈之下,宴殊辞只得坦白。
原来六皇子一直在暗中调查十数年前的一桩旧案,不久前查到一些蛛丝马迹。
王府举办认亲宴那日,六皇子趁机潜入宣王书房搜寻一番,并未找到他需要的线索,倒无意间发现翠熹山庄的幕后老板竟是宣王。
众所周知,翠熹山庄的映月楼被宣王常年包下,仅有他一人可入住。
六皇子认为映月楼里可能藏有不为人知的秘密,于是借着舞墨大会来到翠熹山庄,夜探映月楼。
却不料映月楼里藏有众多暗卫,六皇子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杀出重围。
听松楼与映月楼所处的两座山岗毗邻,六皇子沿路逃来,见听松楼有扇窗户大敞,屋内又没点灯,估摸着是间无人居住的空房,打算进来暂避风头再处理下伤口。
阴沉着脸听完六皇子的交代,孟瑾年当即斥责道:“那件事早已盖棺定论,圣上也下过禁口令,任何人不得再提及,你这是抗旨不尊!”
“可那件事分明疑点重重!”六皇子忽然激动起来,“在我记忆里,母亲为人善良,待人温和,几乎日日抄经礼佛,鲜少踏出熹微宫。”
提起生母,宴殊辞眼中泛起点点泪光,“母亲曾教导我,‘屈己者,能处众,好胜者,必遇敌’,还让我切记‘与外不染声色等,与内不起妄念心’,由此可见,母亲并非有野心之人。何况以她昔日盛宠,何必……”
是啊,何必呢?彼时孟瑾年虽年幼无知,但也曾有此疑问。
话已至此,宴殊辞索性将不为人知的感受道出:“你是独一无二的小侯爷,不但有父母疼爱,就连父皇也将你看得比亲骨肉还亲。”他眨了眨眼,两行清泪潸然而下,唇角勾起一抹自嘲的笑意,“你全然不知冷宫里的日子有多难熬……其实你不明说我也有心里数,父皇定然叮嘱过你,不可去冷宫见我。”
六皇子一边泪流不止,一边发出凄苦的笑。
“父皇对我不闻不问,也不允许任何人来看我,导致我在冷宫里受尽欺凌,那些宫人时常拿残羹冷炙应付我,冬天都要过了才送厚衣裳过来,我病得都快死,他们也不愿帮忙传话——”
“别说了!”孟瑾年陡然出声打断六皇子,“圣上并非薄情寡义之人。你只需知晓,你能走出冷宫,盖因圣上念及与你生母的昔日情分,你不该有怨言的。”
六皇子闻言一下从床上弹坐起来,也顾不上身上的伤了,快步走到孟瑾年身前激动地问:“你是不是知道什么?父皇那么宠你,是不是对你说过当年的事?”
“圣上从未对我提过那些事。”
这句话让六皇子失望无比,一下跌坐在地,可孟瑾年接下来的话令他大受震惊。
“事发前一晚,我无意间听到圣上与你生母的对话,你生母所犯之过乃是死罪,这是她亲口承认的。圣上本想查清来龙去脉再行发落,只将你生母禁足于熹微宫中,可她却——”孟瑾年蓦地顿住,话头一转,“总之秦家罪有应得,你切莫听信谣言。别再查下去了,对你没好处的,珍惜当下吧。”
六皇子追问他生母所犯何罪,孟瑾年却执意不肯再说,只奉劝六皇子好自为之,否则他将禀明圣上。
说完便扯着叶颜离开了。
那两人遮遮掩掩语焉不详,叶颜只觉听了个寂寞,最关键的是,她还没问此事与宣王有何关系呢!
叶颜急急将孟瑾年扯到另一间房里,关上门压低声音追问当年究竟发生何事。
起先孟瑾年不肯说,叶颜便使尽浑身解数,又是撒娇卖萌,又是威逼利诱,最终如愿。
秦素,当年的齐云第一美人,圣上即位后她被册封为淑贵妃,一跃枝头,恩宠无限,整个秦家也跟着沾光,秦素的父亲秦赫璋一路高升至相国,圣上甚至曾有意立六皇子为储君。
淑贵妃的前途可谓一片光明,最终却因企图弑君被当场处死。
事发头一夜,宫中不知为何被下了禁行令,任何人不得外出走动。
彼时孟瑾年才五岁,长公主正怀着第三胎,信远侯不在府中,一人管两个孩子终究有些吃力,于是将调皮捣蛋的儿子送进宫暂住。
所以民间才有了“小侯爷自小无法无天,长公主力不从心,只好将儿子送进宫学规矩”的传闻。
小孟瑾年的确是个不怕事的,仗着阿舅的宠爱向来无法无天,照顾他的嬷嬷一再叮嘱他今夜不可外出,他偏要出去。
他借着夜色掩护躲躲藏藏,一路溜到御书房。
奇怪的是,御书房外竟连一个把守的侍卫也没有。
小孟瑾年顺利进入御书房,猫腰钻进书桌底下藏好,心下洋洋自得想着嬷嬷发现他不见该有多惊慌,这回多久才能找到他……
想着想着就睡着了。
倏地,藏身的桌子被人大力一拍,将瞌睡中的小孟瑾年吓得抖了一激灵,紧接着听到他阿舅愤怒的咆哮声。
“你们好大的狗胆!”
随即听到一女子在哭着求饶:“皇上,一切皆是臣妾之过,是臣妾主动的,求您饶过他吧……皇上,真的是臣妾一人之过……”
小孟瑾年听出那是淑贵妃的声音,心想不知贵妃娘娘所犯何事,竟惹得阿舅如此生气,这下要挨板子了吧?眼下他还是别出去为好,以免跟着遭殃。
“……皇上,臣妾自入宫来从未与他有过任何瓜葛,阿辞的的确确是您的血脉啊!”
“你口口声声说着没有任何瓜葛,字字句句却在为他求情,你将朕置于何地?!”
淑贵妃久久无语,连抽泣声都止住了,良久才道:“一切皆为犯妇之过,犯妇自知罪无可恕,甘愿以死谢罪。但求圣上明察秋毫,放过无辜之人。”
圣上冷哼一声,道:“未查明事实真相之前,你想死绝无可能!”
之后,贵妃被几名侍卫带走了,圣上独坐了好一会儿才离开御书房。
小孟瑾年这才爬出书桌又一路躲躲藏藏溜回寝殿。
彼时小孟瑾年并未将那件事放在心上,第二日放课之后,还本着瞧淑贵妃受罚的恶趣味随宴殊辞一道去熹微宫,却瞧见几名侍卫抬着秦素的尸体从熹微宫里出来。
在那之后,秦家迅速倒台,六皇子宴殊辞被关入冷宫。
圣上下令,任何人不得再提起秦素以及秦家。
有一回,小孟瑾年打算偷偷溜进冷宫看望宴殊辞,却被巡卫发现了,圣上并未训斥外甥,但照料小侯爷的宫人通通挨了五十大板。
这可比直接打骂孟瑾年管用多了。
毕竟是小孩子,时间一长,孟瑾年也就渐渐淡忘了。
直到宴殊辞十六岁那年,生了一场大病,命悬一线之际,照料他的嬷嬷冒死跑去圣前为他求医,圣上才将宴殊辞放出来。
彼时孟瑾年已进军营,鲜少返京,除了一些大宴场合,几乎见不着宴殊辞,见了面也是推杯换盏之间闲扯几句。
一个是众星拱月风光无限前途无量的小侯爷,一个是人人避之不及无权无势的落魄皇子,仿佛有着天壤之隔,谁也走不进谁的世界。
听完孟瑾年的叙述,叶颜迫不及待提出疑问:“照你这么说,秦素是因行刺圣上被当场处决的,那六皇子为何认定此事疑点重重?”
孟瑾年解释道:“彼时殿内只有圣上与秦素二人,究竟发生何事旁人无从知晓。有些居心叵测之人便以此做文章,暗中散布谣言,说圣上眼见秦家日益壮大,心生忌惮,于是给秦素安了个莫须有的罪名,借此铲除秦家。”
别说,这谣言还真的挺像那么回事——一位日日抄经礼佛与世无争、深受隆宠、儿子眼见要被册立为太子的贵妃,的确不大可能干出自断锦绣前程的事。
关乎皇室颜面,圣上不愿将真相公之于众,倒也情有可原。
“秦素口中的那个‘他’,有没有可能是宣王?”叶颜提出假设。
“你为何认为那人是宣王?”孟瑾年问。
“因为六皇子在查宣王呀!倘若宣王是因秦素之死对圣上怀恨在心,那宣王谋反的动机不就成立了?”
她正想查宣王,天上就掉下个六皇子,简直是瞌睡来了有人递枕头。
孟瑾年提出质疑:“倘若宣王与秦素有染,为何安然无恙?”
叶颜道:“所以,我怀疑秦素是自戕谢罪,以此平息圣上的怒火。你想啊,如果换作其他人,哪怕秦素以命相保也保不住呀,但若那人是宣王,圣上好歹会顾及手足之情不是?换而言之,如果那人并无特殊身份,秦素为其求情,反会害人死得更快。如此浅显的道理,秦素不至于想不到吧?”
站在客观的角度来看,即便宣王有谋逆的嫌疑,但叶颜毫无根据地把“奸夫”的帽子扣在宣王头上,委实说不过去。
身份特殊的人又不止宣王一个,何况宴殊辞所谓的线索只是宣王去台狱见过秦赫璋一面。
不过孟瑾年并未反驳叶颜,一来毫无根据并不代表全无可能,二来即便他点明叶颜的心思,她也未必承认。
她固执地认定宣王不是好人,殚精竭虑搜罗宣王的种种“罪状”,不就是为了证明顾长卿并无过错?
小侯爷之所以这样想,是因为对叶颜的过去缺乏了解。
法医学和犯罪心理学是辅助行政机关、司法机关侦破刑事案件、鉴定刑事犯罪的,叶颜同时选择这两种专业,足见她对打击犯罪拥有多高的热忱。
所以哪怕没有顾长卿,叶颜照样搜罗宣王的罪证,只是可能没那么殚精竭虑。
拥有丰富的学术知识,自然也不缺乏判断力。
叶颜看出孟瑾年并不认同她的推测,又问:“宣王何时发下‘此生绝不娶妻生子’这道重誓的?”
孟瑾年仔细回忆一下,脸色瞬间变得有些难看,“封王一事是在册妃之后。”
“也就是说,秦素可能并未撒谎,她与宣王原本两情相悦,却被不知情的圣上横刀夺爱,宣王心灰意冷又不愿离京也不愿另娶,所以发下那道重誓。数年之后宣王与秦素的事不知怎的被圣上发现了,圣上勃然大怒要拿宣王问罪,秦素求情不成便来了个釜底抽薪,让这件事死无对证,也平息了圣上的怒火,保下了宣王与六皇子。”
可秦素这一死,也恰恰说明她最在意的是旧情人,这对圣上何其残忍。
“当然了,以上只是我个人推测,真相有待查证。其实……”叶颜欲言又止。
“其实什么?”孟瑾年问。
“其实有个十分简捷的办法可以快速弄清真相……”
“我知道你想说什么,但……”孟瑾年只摇摇头,没有说但什么。
还有什么办法比直接问圣上来得更快速简捷?
但那是圣上此生都不愿提及的人和事。
最终,孟瑾年拉起叶颜的手郑重叮嘱:“此事我自会去查,你万不可插手!宴殊辞说了,宣王身边高手众多,我不希望你因此受牵连。”
叶颜自是满口应下。
至于会不会照做,那就另说了。
六皇子狡猾得很,起先企图蒙混过关,自称收到一封匿名举报信,信上写着宣王借翠熹山庄大肆收敛钱财,他担忧宣王包藏祸心,于是亲自前来查探一番。
试问谁人不知“草包皇子”无权无势,那人为何偏偏将举报信送到六皇子府上?为何不送去廷尉府或太子或其他皇子府上?兹事体大,六皇子为何不呈禀圣上,反而私自行动以身犯险?
孟瑾年提出一连串质问,问得六皇子哑口无言。
此前叶颜与孟瑾年商量过了,他俩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这会儿该轮到她出场了。
“殿下啊,您这回犯的事儿可不小啊!虽说宣王也是个无实权的,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何况您也说了,这翠熹山庄还是宣王的产业呢!若宣王铁了心要大肆搜查,不止殿下您,小侯爷和我也要受牵连。如今咱仨算是一条绳上的蚂蚱,您有何难处不妨说出来,咱们一起想办法嘛。您到底是小侯爷的表兄,小侯爷也不希望您独自涉险。”
“一起……”六皇子低笑一声,面露讥诮,“表兄?叶小姐何不问问小侯爷,我被关在冷宫里的那些年,小侯爷可曾去瞧过一眼。”
叶颜以询问的目光望向孟瑾年,只见他张了张唇,却未吐露只言片语。
这欲言又止的模样,明显有难言之隐嘛。
她拽了拽孟瑾年的衣袖,挤眉弄眼示意他接话。
孟瑾年这才开口:“当年廷尉府在查秦家贪墨案,牵连甚广,好几个妃嫔也一并被打入冷宫,圣上下过口谕,未经允许,任何人不得靠近冷宫。”
“小侯爷何曾将这种‘口谕’当过一回事?再者,父皇最是宠你,若你开口请求,父皇岂会拒绝?”
一再被无端指责,孟瑾年也沉下脸来,冷声道:“你生母的确待我不薄,可圣上是我亲舅舅。我以为你该明白我为何不去见你,没承想你倒怨上我了?”
“也对,”六皇子自嘲一笑,“我一犯妇之子,怎配小侯爷青眼相看?”
“我并非那个意思……”孟瑾年顿了顿,“罢了,随你怎么想。今日你必须交代清楚,你与宣王究竟有何过节,否则我不会替你隐瞒。”
宴殊辞十分清楚这个表弟的秉性,看似随心所欲百无禁忌,可在大是非面前从不含糊,言出必行,今日若不给他个合理交代,此事非捅到圣前不可。
无奈之下,宴殊辞只得坦白。
原来六皇子一直在暗中调查十数年前的一桩旧案,不久前查到一些蛛丝马迹。
王府举办认亲宴那日,六皇子趁机潜入宣王书房搜寻一番,并未找到他需要的线索,倒无意间发现翠熹山庄的幕后老板竟是宣王。
众所周知,翠熹山庄的映月楼被宣王常年包下,仅有他一人可入住。
六皇子认为映月楼里可能藏有不为人知的秘密,于是借着舞墨大会来到翠熹山庄,夜探映月楼。
却不料映月楼里藏有众多暗卫,六皇子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杀出重围。
听松楼与映月楼所处的两座山岗毗邻,六皇子沿路逃来,见听松楼有扇窗户大敞,屋内又没点灯,估摸着是间无人居住的空房,打算进来暂避风头再处理下伤口。
阴沉着脸听完六皇子的交代,孟瑾年当即斥责道:“那件事早已盖棺定论,圣上也下过禁口令,任何人不得再提及,你这是抗旨不尊!”
“可那件事分明疑点重重!”六皇子忽然激动起来,“在我记忆里,母亲为人善良,待人温和,几乎日日抄经礼佛,鲜少踏出熹微宫。”
提起生母,宴殊辞眼中泛起点点泪光,“母亲曾教导我,‘屈己者,能处众,好胜者,必遇敌’,还让我切记‘与外不染声色等,与内不起妄念心’,由此可见,母亲并非有野心之人。何况以她昔日盛宠,何必……”
是啊,何必呢?彼时孟瑾年虽年幼无知,但也曾有此疑问。
话已至此,宴殊辞索性将不为人知的感受道出:“你是独一无二的小侯爷,不但有父母疼爱,就连父皇也将你看得比亲骨肉还亲。”他眨了眨眼,两行清泪潸然而下,唇角勾起一抹自嘲的笑意,“你全然不知冷宫里的日子有多难熬……其实你不明说我也有心里数,父皇定然叮嘱过你,不可去冷宫见我。”
六皇子一边泪流不止,一边发出凄苦的笑。
“父皇对我不闻不问,也不允许任何人来看我,导致我在冷宫里受尽欺凌,那些宫人时常拿残羹冷炙应付我,冬天都要过了才送厚衣裳过来,我病得都快死,他们也不愿帮忙传话——”
“别说了!”孟瑾年陡然出声打断六皇子,“圣上并非薄情寡义之人。你只需知晓,你能走出冷宫,盖因圣上念及与你生母的昔日情分,你不该有怨言的。”
六皇子闻言一下从床上弹坐起来,也顾不上身上的伤了,快步走到孟瑾年身前激动地问:“你是不是知道什么?父皇那么宠你,是不是对你说过当年的事?”
“圣上从未对我提过那些事。”
这句话让六皇子失望无比,一下跌坐在地,可孟瑾年接下来的话令他大受震惊。
“事发前一晚,我无意间听到圣上与你生母的对话,你生母所犯之过乃是死罪,这是她亲口承认的。圣上本想查清来龙去脉再行发落,只将你生母禁足于熹微宫中,可她却——”孟瑾年蓦地顿住,话头一转,“总之秦家罪有应得,你切莫听信谣言。别再查下去了,对你没好处的,珍惜当下吧。”
六皇子追问他生母所犯何罪,孟瑾年却执意不肯再说,只奉劝六皇子好自为之,否则他将禀明圣上。
说完便扯着叶颜离开了。
那两人遮遮掩掩语焉不详,叶颜只觉听了个寂寞,最关键的是,她还没问此事与宣王有何关系呢!
叶颜急急将孟瑾年扯到另一间房里,关上门压低声音追问当年究竟发生何事。
起先孟瑾年不肯说,叶颜便使尽浑身解数,又是撒娇卖萌,又是威逼利诱,最终如愿。
秦素,当年的齐云第一美人,圣上即位后她被册封为淑贵妃,一跃枝头,恩宠无限,整个秦家也跟着沾光,秦素的父亲秦赫璋一路高升至相国,圣上甚至曾有意立六皇子为储君。
淑贵妃的前途可谓一片光明,最终却因企图弑君被当场处死。
事发头一夜,宫中不知为何被下了禁行令,任何人不得外出走动。
彼时孟瑾年才五岁,长公主正怀着第三胎,信远侯不在府中,一人管两个孩子终究有些吃力,于是将调皮捣蛋的儿子送进宫暂住。
所以民间才有了“小侯爷自小无法无天,长公主力不从心,只好将儿子送进宫学规矩”的传闻。
小孟瑾年的确是个不怕事的,仗着阿舅的宠爱向来无法无天,照顾他的嬷嬷一再叮嘱他今夜不可外出,他偏要出去。
他借着夜色掩护躲躲藏藏,一路溜到御书房。
奇怪的是,御书房外竟连一个把守的侍卫也没有。
小孟瑾年顺利进入御书房,猫腰钻进书桌底下藏好,心下洋洋自得想着嬷嬷发现他不见该有多惊慌,这回多久才能找到他……
想着想着就睡着了。
倏地,藏身的桌子被人大力一拍,将瞌睡中的小孟瑾年吓得抖了一激灵,紧接着听到他阿舅愤怒的咆哮声。
“你们好大的狗胆!”
随即听到一女子在哭着求饶:“皇上,一切皆是臣妾之过,是臣妾主动的,求您饶过他吧……皇上,真的是臣妾一人之过……”
小孟瑾年听出那是淑贵妃的声音,心想不知贵妃娘娘所犯何事,竟惹得阿舅如此生气,这下要挨板子了吧?眼下他还是别出去为好,以免跟着遭殃。
“……皇上,臣妾自入宫来从未与他有过任何瓜葛,阿辞的的确确是您的血脉啊!”
“你口口声声说着没有任何瓜葛,字字句句却在为他求情,你将朕置于何地?!”
淑贵妃久久无语,连抽泣声都止住了,良久才道:“一切皆为犯妇之过,犯妇自知罪无可恕,甘愿以死谢罪。但求圣上明察秋毫,放过无辜之人。”
圣上冷哼一声,道:“未查明事实真相之前,你想死绝无可能!”
之后,贵妃被几名侍卫带走了,圣上独坐了好一会儿才离开御书房。
小孟瑾年这才爬出书桌又一路躲躲藏藏溜回寝殿。
彼时小孟瑾年并未将那件事放在心上,第二日放课之后,还本着瞧淑贵妃受罚的恶趣味随宴殊辞一道去熹微宫,却瞧见几名侍卫抬着秦素的尸体从熹微宫里出来。
在那之后,秦家迅速倒台,六皇子宴殊辞被关入冷宫。
圣上下令,任何人不得再提起秦素以及秦家。
有一回,小孟瑾年打算偷偷溜进冷宫看望宴殊辞,却被巡卫发现了,圣上并未训斥外甥,但照料小侯爷的宫人通通挨了五十大板。
这可比直接打骂孟瑾年管用多了。
毕竟是小孩子,时间一长,孟瑾年也就渐渐淡忘了。
直到宴殊辞十六岁那年,生了一场大病,命悬一线之际,照料他的嬷嬷冒死跑去圣前为他求医,圣上才将宴殊辞放出来。
彼时孟瑾年已进军营,鲜少返京,除了一些大宴场合,几乎见不着宴殊辞,见了面也是推杯换盏之间闲扯几句。
一个是众星拱月风光无限前途无量的小侯爷,一个是人人避之不及无权无势的落魄皇子,仿佛有着天壤之隔,谁也走不进谁的世界。
听完孟瑾年的叙述,叶颜迫不及待提出疑问:“照你这么说,秦素是因行刺圣上被当场处决的,那六皇子为何认定此事疑点重重?”
孟瑾年解释道:“彼时殿内只有圣上与秦素二人,究竟发生何事旁人无从知晓。有些居心叵测之人便以此做文章,暗中散布谣言,说圣上眼见秦家日益壮大,心生忌惮,于是给秦素安了个莫须有的罪名,借此铲除秦家。”
别说,这谣言还真的挺像那么回事——一位日日抄经礼佛与世无争、深受隆宠、儿子眼见要被册立为太子的贵妃,的确不大可能干出自断锦绣前程的事。
关乎皇室颜面,圣上不愿将真相公之于众,倒也情有可原。
“秦素口中的那个‘他’,有没有可能是宣王?”叶颜提出假设。
“你为何认为那人是宣王?”孟瑾年问。
“因为六皇子在查宣王呀!倘若宣王是因秦素之死对圣上怀恨在心,那宣王谋反的动机不就成立了?”
她正想查宣王,天上就掉下个六皇子,简直是瞌睡来了有人递枕头。
孟瑾年提出质疑:“倘若宣王与秦素有染,为何安然无恙?”
叶颜道:“所以,我怀疑秦素是自戕谢罪,以此平息圣上的怒火。你想啊,如果换作其他人,哪怕秦素以命相保也保不住呀,但若那人是宣王,圣上好歹会顾及手足之情不是?换而言之,如果那人并无特殊身份,秦素为其求情,反会害人死得更快。如此浅显的道理,秦素不至于想不到吧?”
站在客观的角度来看,即便宣王有谋逆的嫌疑,但叶颜毫无根据地把“奸夫”的帽子扣在宣王头上,委实说不过去。
身份特殊的人又不止宣王一个,何况宴殊辞所谓的线索只是宣王去台狱见过秦赫璋一面。
不过孟瑾年并未反驳叶颜,一来毫无根据并不代表全无可能,二来即便他点明叶颜的心思,她也未必承认。
她固执地认定宣王不是好人,殚精竭虑搜罗宣王的种种“罪状”,不就是为了证明顾长卿并无过错?
小侯爷之所以这样想,是因为对叶颜的过去缺乏了解。
法医学和犯罪心理学是辅助行政机关、司法机关侦破刑事案件、鉴定刑事犯罪的,叶颜同时选择这两种专业,足见她对打击犯罪拥有多高的热忱。
所以哪怕没有顾长卿,叶颜照样搜罗宣王的罪证,只是可能没那么殚精竭虑。
拥有丰富的学术知识,自然也不缺乏判断力。
叶颜看出孟瑾年并不认同她的推测,又问:“宣王何时发下‘此生绝不娶妻生子’这道重誓的?”
孟瑾年仔细回忆一下,脸色瞬间变得有些难看,“封王一事是在册妃之后。”
“也就是说,秦素可能并未撒谎,她与宣王原本两情相悦,却被不知情的圣上横刀夺爱,宣王心灰意冷又不愿离京也不愿另娶,所以发下那道重誓。数年之后宣王与秦素的事不知怎的被圣上发现了,圣上勃然大怒要拿宣王问罪,秦素求情不成便来了个釜底抽薪,让这件事死无对证,也平息了圣上的怒火,保下了宣王与六皇子。”
可秦素这一死,也恰恰说明她最在意的是旧情人,这对圣上何其残忍。
“当然了,以上只是我个人推测,真相有待查证。其实……”叶颜欲言又止。
“其实什么?”孟瑾年问。
“其实有个十分简捷的办法可以快速弄清真相……”
“我知道你想说什么,但……”孟瑾年只摇摇头,没有说但什么。
还有什么办法比直接问圣上来得更快速简捷?
但那是圣上此生都不愿提及的人和事。
最终,孟瑾年拉起叶颜的手郑重叮嘱:“此事我自会去查,你万不可插手!宴殊辞说了,宣王身边高手众多,我不希望你因此受牵连。”
叶颜自是满口应下。
至于会不会照做,那就另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