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生本打算今日带若兰进城玩,不料昨儿个还活蹦乱跳的小姑娘忽然烧到昏迷不醒。
大夫说无甚大碍,许是舟车劳顿加上水土不服,身子有些虚,喝几帖药好好将养即可。
人都烧到昏迷不醒了,大夫竟还说无甚大碍,这让钧泽十分恼火,直骂庸医无能。
那大夫自是不甘背这黑锅,两人当场吵了起来,最后把朝生这个好脾气的都惹毛了,直接叫人把两个聒噪的家伙一并架了出去。
动静如此之大,昏迷中的若兰都被惊醒了一瞬,只虚虚唤了声朝生,朝生将手送进她掌心里,她握住之后又沉沉睡去。
去年若兰生的那场大病,差不多也是眼下这副情形。
起初朝生并不知晓若兰生病。由于查明芳村被屠背后的原因,朝生本就自责不已,再加上谨琪的死,他更加没有勇气面对若兰,所以那场宫变之后,他再也没有去过幽台宫。
直到圣上召见朝生,说朕的小公主抱恙已久,你去看看她吧。
其实,那时若兰的病情已有所好转,失语症也好了,圣上之所以让朝生去“看看”,是为了让他看清若兰当下的境况。
她的病情虽有所好转,但那个曾经乐观的小姑娘再也笑不出来了;她的失语症虽已痊愈,但那个曾经喋喋不休的小姑娘仍沉默不语;她还在为谨琪的死耿耿于怀,伤心、内疚、自责,谨嵘却要纳她为侧妃。
朝生去到幽台宫时,恰好听到两人的对话。
听到她对谨嵘说:“如果太子殿下想要一具尸体,那便拿去好了。”
就这样,朝生做了那个让所有人都不可置信、无法理解的决定,除了圣上。
娇客与钧泽的担忧便是所有御龙卫们的担忧,皆认定若兰不宜留在朝生身边。
唯独圣上慧眼如炬,看透朝生心结难解,“病”入膏肓,而若兰是朝生唯一的救命良药。
朝生救了若兰一命,与此同时,若兰也救了朝生一命。
若兰昏迷之中仍下意识紧紧攥着朝生的手,而朝生忧心之下同样紧紧回握她。
没有人体会得到,此时此刻朝生的内心有多焦虑,有多恐惧,这似曾相识一幕,又勾起他多少自责与内疚。
他一遍又一遍在若兰耳边重复,那件事根本不是你造成的,你什么也没有做错。
对于谨琪的死,若兰无比自责,朝生又何尝不是。
可那是谨琪自己的选择,怪得了谁呢?
然而,昏迷之中的若兰听不到,依旧一遍又一遍唤着谨琪的名字,一遍又一遍低喃着对不起。
那些记忆终于冲破封印,若兰梦回重重高墙环立的幽台宫——
那个时常爬墙来冷宫找她说话的太子在消声匿迹三个月后又出现了,他俩抱在一起又哭又笑,像一对傻子。
过了几日,太子带来两个与他年纪相仿的少年。
若兰不大喜欢那两位皇子,三皇子恭维太子的时候听起来像嘲讽,五皇子笑起来好假。
不过她很喜欢听他们说外面的事,渐渐心生向往,总幻想有朝一日离开皇宫。但这明显是不可能的,皇后需要她讲故事。
皇后大概是个很寂寞的人吧。
在若兰看来,皇后既可恨又可怜,或许正应了那句话,可恨之人必有可悲之苦。
产生这种想法自然是有缘故的。
若兰初来冷宫时,皇后曾亲手为她梳过一回头。
皇后的手法不怎么熟练,但在那一刻,她的动作十分轻柔,神情那么专注、那么温柔,同那个手举鞭子不断挥下的恶妇判若两人。
梳着梳着,皇后倏然落泪。
皇后说她有个儿子,如果儿子还在身边,她定如此时一般,亲手为儿子绾发,为他挑选衣饰,教他读书习字,陪他慢慢长大。可惜她可怜的孩儿被那贱人偷走,害她以为儿子不在了,害她被仇恨蒙蔽心智错杀那么多人,还差点害死自己的孩儿。她好恨好恨,恨不得挖出那贱人的遗骸挫骨扬灰。
彼时若兰听得稀里糊涂,也不懂皇后为何对她讲这些,只觉这样的皇后看起来很无助、很可怜,于是小心翼翼拉住了皇后的手。
皇后如梦初醒一般,拂开若兰的小手,拭去眼泪,迅速收起脸上的悲切,又恢复那副高高在上睥睨天下的姿态,冷冷地道:“从今往后,你不得对任何人提及九哥与芳村的任何事,亦不得离开此处。”
在冷宫之中,若兰唯一的任务便是为皇后“讲故事”。
若兰离开芳村时只有六岁,哪有那么多关于九哥的事可讲,为了哄皇后高兴,只好绞尽脑汁瞎编。
而皇后明知若兰胡言乱语,非但不责怪,反而赏赐精致可口的糕点以资鼓励,思子之情可见一斑。
后来若兰渐渐想通了前因后果:九哥是皇后的儿子,师娘则是皇后口中的“贱人”,师娘不知为何偷走皇后的儿子,藏身芳村多年,最终难逃一劫,还连累整个芳村村民平白遭难;阴差阳错之下,她被皇后的手下当作师娘的孩子带来兹兰,皇后恨屋及乌,对她百般折磨;后来皇后得知她并非仇人之女,本打算杀人灭口,但念在她与九哥相识一场,故将她囚于冷宫之中。
理清前因后果,若兰虽无法原谅皇后草菅人命的行为,但对皇后的遭遇多少有点同情。
此为其一,还有一事也让若兰记忆深刻。
某一深夜,醉态毕露的皇后独自一人来到冷宫,步履凌乱,手上拎着只酒壶。她一边喝一边自言自语,越说眼泪掉得越多。
皇后说她虽生在名门望族,贵为嫡长女,却只是棋子一枚,被亲人算计,被亲人利用,每一个亲近她、奉承她的人皆有目的。皇帝也是如此,她心知肚明。但那又如何,只要皇帝真心待她,哪怕利用她、算计她,她仍甘之如饴。却不料,皇帝负她一片深情,瞒着她,亲手送走了他们唯一的儿子。
皇后还说,她要夺走皇帝的一切,让皇帝也尝尝一无所有的痛,包括皇帝最爱的女人。
彼时若兰十分疑惑,皇帝和皇后本是夫妻,夫妻之间最在意的人难道不该是彼此吗?就像阿爹和阿娘那样,老师和师娘那样,彼此相爱,相互关怀。
后来,皇后彻底醉了过去,有个男人走进来,照月紧随其后。
那是若兰头一回见到皇帝。
皇帝看起来比皇后慈眉善目多了,摸着她的脑袋道:“孩子,你受苦了。”
若兰当然不敢当着皇帝的面说对,就是你家恶婆娘把我爹娘杀了,还把我关在这,而这一切是皇帝你造成的;她也无法违心地说没关系,这只是一场误会,我不怪你家婆娘,也不怪你。
于是她垂下脑袋,避开皇帝的手。
只听皇帝莫名发出一声长叹,沉默良久又道:“待你离开此处,当朕的小公主如何?”
公主是皇帝的女儿,这点小若兰还是清楚的。但她自己有爹爹,怎么可以随随便便当别人家的孩子呢?
然而照月根本不给若兰开口拒绝的机会,不由分说拉她跪下,摁着她的脑袋叩拜谢恩。
虽然照月没有打过若兰(皇后打她从来都是亲自动手),但她多少有点怵照月,因此哪怕心里再抗拒,也不敢反抗。
皇帝又对照月吩咐一句:“照顾好朕的小公主。”说完抱起皇后先行离开了。
结果皇帝前脚刚迈出大门,照月就开始威胁若兰,万不可对任何人提及皇上来过此处,更不可提及皇上今夜所言,否则小命不保。
若兰压根没将皇帝那句话放心上,也不稀罕当小公主。要知道,皇帝可是连妻子都可以欺骗、亲生骨肉都可以抛弃的人渣!
总之,通过这些事,再加上皇后不曾在衣食方面有过苛待,若兰对皇后的怨恨减轻不少,反而多了几分同情。
时日一久,倒也渐渐习惯了冷宫里孤寂的生活。
然而,三位皇子的出现勾起若兰对外界的向往,对自由的渴望,以及沉寂已久的不甘。
凭什么只有我终日被困在这幽僻的冷宫里?凭什么只有我过着非正常人的生活?我从未做错任何事,凭什么由我来承受这些折磨?
她不甘心,好不甘心。
然而再不甘心又如何?
皇权面前,她微如草芥。
却不料有朝一日,谨琪会主动提出带她离开兹兰,她被这天大的惊喜砸晕了头,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可惜关键时刻被三皇子逮个正着,出逃计划失败。
她因此受刑,本不怨任何人,只怪自己思虑不周,反倒连累了谨琪。
可当昏昏沉沉间听见谨嵘那句话,一切都想通了,原来从中作梗的人是谨嵘!
经此一事,若兰终于认清谨嵘的真面目,暗暗打定主意,今后定要远离此人。
吃一堑,长一智,若兰想通了,看开了,人也乐观多了。
在那之后,皇后踏足冷宫的次数骤减。
不过若兰知道,自己的一举一动被人监视着。
从月光照出的影子来看,应当是个男子。
那人丝毫不担心被她发现,深夜总坐在屋檐之上,她踩着他的影子走进院子,又踩着他的影子回房。
有一回她实在憋得慌——没有人陪她说话了,谨琪已有许久没来,谨嵘与谨炀也一样——她只好站在院子里对着圆月喃喃自语。
第二日屋里就出现一只小猫,通体雪白,有一对蓝瞳,正合她意。
自那后,她常常“对月许愿”,尽管少有实现,但聊胜于无。
有了“影子”的陪伴,她不再感觉那么孤单,虽然一直不知道他是怎样的人,但她觉得,愿意满足女孩子小心愿的男人,应该是个内心柔软的人。
有时她也对“影子”自言自语,尽管实在没什么可说的,哪怕抱怨一下今天的某道菜有点咸,抱怨一下天为什么还是那么热,抱怨没心没肺的小猫弃她而去……总好过一直被“全世界只剩她一个活物”的错觉折磨。
如此过了大概三个月,谨琪来了,且是光明正大从大门走进来的。
若兰的第一感想是,谨琪瘦了,不过瘦点更好看。
然后才问谨琪怎么过来了,谨琪说皇后特许他每月可过来两次,但每次不得超过一炷香。
若兰十分纳闷,按理说皇后应该严令禁止几位皇子再见她才对,怎么反其道而行呢?又是让谨嵘陪她过生辰,又是允许谨琪来探望她,接下来还有什么荒唐之举?
不过她考虑这些毫无作用,左右是逆来顺受的命。
这一回,谨琪带来一盆白色玉簪花,还装模作样吟了首诗。
不过诗的内容与玉簪花毫不相干,她莫名听懂了,原来是表达相思之情。
为了不扫谨琪的兴,她压下突如其来的不适感,“欢欢喜喜”收下礼物,“珍而重之”摆在比较显眼的地方——走廊里。
哪知谨琪一发不可收拾,每日托人送来一盆花,且多是白色的,原本略显萧条的院子里很快随处可见盆栽。
尤其是走廊两边各一排,一色儿的白,十分整齐对称,若兰脑海里莫名闪过“灵堂”二字,哪怕日日进出见惯了,依旧感觉瘆得慌,尤其是大晚上。
半个月后,谨琪如期而至,这回手里依旧捧着一盆不知名的花,依旧是白色的。
若兰实在想不通自己何时让谨琪产生如此深刻的误会,怎么就跟小白花杠上了?
她礼貌性道谢,连花名都懒得问,随手指向走廊一侧,让谨琪将花摆过去。
然后委婉地对他道,别再让人送花来,否则很快就没地方摆了。
谨琪看上去有些许失落,欲言又止片刻,最终没再吟诗。
又半个月,谨琪过来没再带盆栽,而是拎着个小纸包,说是夜来香种子,特别好养活,撒在院中草坪上即可,无需打理,来年夏天便可开出一大片,既美观又好闻。
他将花种均匀撒在草坪上,又取来一根细竹竿,贴着草坪逐一轻轻扫过几遍。
若兰问谨琪这是何意,谨琪说这是为了让种子顺利落在土壤上,来年好生根发芽,有了草坪掩盖,种子也不至于沦为鸟儿的果腹之物。
她可算瞧出来了,原来谨琪是当真喜爱花卉,论起花来双眸之中似闪耀着光彩。
嗯,这样的谨琪看上去比太子殿下顺眼多了,他果然还是比较适合当花匠。
若兰抱着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心态过日子,寂寞归寂寞,好在十余年都是这么过来的,倒不觉有多难熬。
除了偶尔心塞于谨琪送的小白花,偶尔收到“影子”送的惊喜,偶尔被半夜冷不丁出现在房里的谨嵘吓一跳,谨炀与谨嵘相继成亲,似乎再没什么事值得一提。
兹兰男子十八及冠,及冠之后大多依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开始相亲。
按理说几位皇子早该议亲了,偏偏身为兄长的太子屡次拒婚,于是连带着他底下一票弟弟也干耗着。
可这么耗下去也不是个法子,当谨琪又一次拒婚,皇后开始张罗其他皇子的婚事。
于是乎,身为三皇子的谨炀首当其冲,五皇子谨嵘紧随其后。
谨琪对这结果十分满意,觉得自个儿八成很快就不是太子了。
看在他这么傻的份上,她不得不友情提醒:天涯何处无芳草,何必单恋一枝花。
这呆子硬是装傻充愣,说他并非单恋一枝花,这院子里的每一株花他都喜欢。
她很不赞同这种作死行为,更鄙视从前那个跟谨琪私奔的自己。
与其瞎折腾,不如安安分分过日子,熬个几年,等谨琪当上皇帝不就好了?
年少无知啊,冲动是魔鬼啊。
某日上午,已有数月不见的皇后忽然大驾光临,问若兰愿不愿做谨琪的侧妃。
若兰拒绝了,皇后问为何,她老老实实回答,不想做小妾。
于是皇后赏了她一个耳光,骂她不知好歹,甩袖离去。
当天下午谨琪就过来了,问她为何拒绝,只要答应做他的侧妃,她便可重获自由,多好的机会。
她不得不直言以告:“我不想做任何人的小妾!”
而且,出了幽台宫,也只是从小笼子换到大笼子而已,无甚区别。
谨琪又道:“那我娶你为正妻!”
若兰只好说自己心胸狭隘,不愿与别的女子共侍一夫。
皇帝坐拥三宫六院,她虽不知帝后如何相处,可这么多年以来,她见过最多的便是喜怒无常的皇后,状若疯癫的皇后,寂寞到连心里话都无处倾诉的皇后,既可怜又可恨的皇后。
唯独不曾见过皇后开心的模样。
所以啊,与其当皇帝的女人,还不如像爹娘那样,像老师师娘那样,过最普通平凡的日子,粗茶淡饭,却有爱人相知相伴。
谨琪有些失望,但没再多劝。
那一刻,若兰恍然发觉,记忆中的跳脱太子不知不觉长大了,身形抽长,脸上的少年感也渐渐蜕去,瘦削的肩背已长成青年的宽阔硬朗。他的一言一行不知何时变得沉稳起来,不再如从前那般,任何话都藏不住,哪怕说不出口,从他脸上也可看出一二。
如今的谨琪学会藏起心事,眼中似乎装着许多她再也看不懂的情绪。
可她一点儿也不觉得这样的成长很好,反而心疼他。
成长总是需要付出代价的。
此前她从未去想,皇后允他每月来冷宫两回,他需要付出怎样的代价;皇后允他纳喜欢的人为侧妃,他又该付出怎样的代价。
她一边对他的好全盘接收,一边拿模棱两可的态度对待他,比起直接拒绝他,更不合适吧?
然而她还未开口,谨琪似乎已预料她想说什么,他急切地道:“什么都别说,我不逼你,你也别那么快拒绝。”
她摇摇头道:“我要的,你给不了。”
我只要自由,而不是陪你一起困在这皇城里。
谨琪的语气一下变得肯定起来:“我可以的,我一定可以给你的!”
他牵起她的手,郑重其事地请求:“再等我一些时日,好吗?”
若兰直觉不该答应,生怕他再干出私奔那等傻事,可面对如此情真意切的他,“不好”二字怎么也说不出口。
她只得转身回屋,关上房门。
无声地拒绝他。
大夫说无甚大碍,许是舟车劳顿加上水土不服,身子有些虚,喝几帖药好好将养即可。
人都烧到昏迷不醒了,大夫竟还说无甚大碍,这让钧泽十分恼火,直骂庸医无能。
那大夫自是不甘背这黑锅,两人当场吵了起来,最后把朝生这个好脾气的都惹毛了,直接叫人把两个聒噪的家伙一并架了出去。
动静如此之大,昏迷中的若兰都被惊醒了一瞬,只虚虚唤了声朝生,朝生将手送进她掌心里,她握住之后又沉沉睡去。
去年若兰生的那场大病,差不多也是眼下这副情形。
起初朝生并不知晓若兰生病。由于查明芳村被屠背后的原因,朝生本就自责不已,再加上谨琪的死,他更加没有勇气面对若兰,所以那场宫变之后,他再也没有去过幽台宫。
直到圣上召见朝生,说朕的小公主抱恙已久,你去看看她吧。
其实,那时若兰的病情已有所好转,失语症也好了,圣上之所以让朝生去“看看”,是为了让他看清若兰当下的境况。
她的病情虽有所好转,但那个曾经乐观的小姑娘再也笑不出来了;她的失语症虽已痊愈,但那个曾经喋喋不休的小姑娘仍沉默不语;她还在为谨琪的死耿耿于怀,伤心、内疚、自责,谨嵘却要纳她为侧妃。
朝生去到幽台宫时,恰好听到两人的对话。
听到她对谨嵘说:“如果太子殿下想要一具尸体,那便拿去好了。”
就这样,朝生做了那个让所有人都不可置信、无法理解的决定,除了圣上。
娇客与钧泽的担忧便是所有御龙卫们的担忧,皆认定若兰不宜留在朝生身边。
唯独圣上慧眼如炬,看透朝生心结难解,“病”入膏肓,而若兰是朝生唯一的救命良药。
朝生救了若兰一命,与此同时,若兰也救了朝生一命。
若兰昏迷之中仍下意识紧紧攥着朝生的手,而朝生忧心之下同样紧紧回握她。
没有人体会得到,此时此刻朝生的内心有多焦虑,有多恐惧,这似曾相识一幕,又勾起他多少自责与内疚。
他一遍又一遍在若兰耳边重复,那件事根本不是你造成的,你什么也没有做错。
对于谨琪的死,若兰无比自责,朝生又何尝不是。
可那是谨琪自己的选择,怪得了谁呢?
然而,昏迷之中的若兰听不到,依旧一遍又一遍唤着谨琪的名字,一遍又一遍低喃着对不起。
那些记忆终于冲破封印,若兰梦回重重高墙环立的幽台宫——
那个时常爬墙来冷宫找她说话的太子在消声匿迹三个月后又出现了,他俩抱在一起又哭又笑,像一对傻子。
过了几日,太子带来两个与他年纪相仿的少年。
若兰不大喜欢那两位皇子,三皇子恭维太子的时候听起来像嘲讽,五皇子笑起来好假。
不过她很喜欢听他们说外面的事,渐渐心生向往,总幻想有朝一日离开皇宫。但这明显是不可能的,皇后需要她讲故事。
皇后大概是个很寂寞的人吧。
在若兰看来,皇后既可恨又可怜,或许正应了那句话,可恨之人必有可悲之苦。
产生这种想法自然是有缘故的。
若兰初来冷宫时,皇后曾亲手为她梳过一回头。
皇后的手法不怎么熟练,但在那一刻,她的动作十分轻柔,神情那么专注、那么温柔,同那个手举鞭子不断挥下的恶妇判若两人。
梳着梳着,皇后倏然落泪。
皇后说她有个儿子,如果儿子还在身边,她定如此时一般,亲手为儿子绾发,为他挑选衣饰,教他读书习字,陪他慢慢长大。可惜她可怜的孩儿被那贱人偷走,害她以为儿子不在了,害她被仇恨蒙蔽心智错杀那么多人,还差点害死自己的孩儿。她好恨好恨,恨不得挖出那贱人的遗骸挫骨扬灰。
彼时若兰听得稀里糊涂,也不懂皇后为何对她讲这些,只觉这样的皇后看起来很无助、很可怜,于是小心翼翼拉住了皇后的手。
皇后如梦初醒一般,拂开若兰的小手,拭去眼泪,迅速收起脸上的悲切,又恢复那副高高在上睥睨天下的姿态,冷冷地道:“从今往后,你不得对任何人提及九哥与芳村的任何事,亦不得离开此处。”
在冷宫之中,若兰唯一的任务便是为皇后“讲故事”。
若兰离开芳村时只有六岁,哪有那么多关于九哥的事可讲,为了哄皇后高兴,只好绞尽脑汁瞎编。
而皇后明知若兰胡言乱语,非但不责怪,反而赏赐精致可口的糕点以资鼓励,思子之情可见一斑。
后来若兰渐渐想通了前因后果:九哥是皇后的儿子,师娘则是皇后口中的“贱人”,师娘不知为何偷走皇后的儿子,藏身芳村多年,最终难逃一劫,还连累整个芳村村民平白遭难;阴差阳错之下,她被皇后的手下当作师娘的孩子带来兹兰,皇后恨屋及乌,对她百般折磨;后来皇后得知她并非仇人之女,本打算杀人灭口,但念在她与九哥相识一场,故将她囚于冷宫之中。
理清前因后果,若兰虽无法原谅皇后草菅人命的行为,但对皇后的遭遇多少有点同情。
此为其一,还有一事也让若兰记忆深刻。
某一深夜,醉态毕露的皇后独自一人来到冷宫,步履凌乱,手上拎着只酒壶。她一边喝一边自言自语,越说眼泪掉得越多。
皇后说她虽生在名门望族,贵为嫡长女,却只是棋子一枚,被亲人算计,被亲人利用,每一个亲近她、奉承她的人皆有目的。皇帝也是如此,她心知肚明。但那又如何,只要皇帝真心待她,哪怕利用她、算计她,她仍甘之如饴。却不料,皇帝负她一片深情,瞒着她,亲手送走了他们唯一的儿子。
皇后还说,她要夺走皇帝的一切,让皇帝也尝尝一无所有的痛,包括皇帝最爱的女人。
彼时若兰十分疑惑,皇帝和皇后本是夫妻,夫妻之间最在意的人难道不该是彼此吗?就像阿爹和阿娘那样,老师和师娘那样,彼此相爱,相互关怀。
后来,皇后彻底醉了过去,有个男人走进来,照月紧随其后。
那是若兰头一回见到皇帝。
皇帝看起来比皇后慈眉善目多了,摸着她的脑袋道:“孩子,你受苦了。”
若兰当然不敢当着皇帝的面说对,就是你家恶婆娘把我爹娘杀了,还把我关在这,而这一切是皇帝你造成的;她也无法违心地说没关系,这只是一场误会,我不怪你家婆娘,也不怪你。
于是她垂下脑袋,避开皇帝的手。
只听皇帝莫名发出一声长叹,沉默良久又道:“待你离开此处,当朕的小公主如何?”
公主是皇帝的女儿,这点小若兰还是清楚的。但她自己有爹爹,怎么可以随随便便当别人家的孩子呢?
然而照月根本不给若兰开口拒绝的机会,不由分说拉她跪下,摁着她的脑袋叩拜谢恩。
虽然照月没有打过若兰(皇后打她从来都是亲自动手),但她多少有点怵照月,因此哪怕心里再抗拒,也不敢反抗。
皇帝又对照月吩咐一句:“照顾好朕的小公主。”说完抱起皇后先行离开了。
结果皇帝前脚刚迈出大门,照月就开始威胁若兰,万不可对任何人提及皇上来过此处,更不可提及皇上今夜所言,否则小命不保。
若兰压根没将皇帝那句话放心上,也不稀罕当小公主。要知道,皇帝可是连妻子都可以欺骗、亲生骨肉都可以抛弃的人渣!
总之,通过这些事,再加上皇后不曾在衣食方面有过苛待,若兰对皇后的怨恨减轻不少,反而多了几分同情。
时日一久,倒也渐渐习惯了冷宫里孤寂的生活。
然而,三位皇子的出现勾起若兰对外界的向往,对自由的渴望,以及沉寂已久的不甘。
凭什么只有我终日被困在这幽僻的冷宫里?凭什么只有我过着非正常人的生活?我从未做错任何事,凭什么由我来承受这些折磨?
她不甘心,好不甘心。
然而再不甘心又如何?
皇权面前,她微如草芥。
却不料有朝一日,谨琪会主动提出带她离开兹兰,她被这天大的惊喜砸晕了头,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可惜关键时刻被三皇子逮个正着,出逃计划失败。
她因此受刑,本不怨任何人,只怪自己思虑不周,反倒连累了谨琪。
可当昏昏沉沉间听见谨嵘那句话,一切都想通了,原来从中作梗的人是谨嵘!
经此一事,若兰终于认清谨嵘的真面目,暗暗打定主意,今后定要远离此人。
吃一堑,长一智,若兰想通了,看开了,人也乐观多了。
在那之后,皇后踏足冷宫的次数骤减。
不过若兰知道,自己的一举一动被人监视着。
从月光照出的影子来看,应当是个男子。
那人丝毫不担心被她发现,深夜总坐在屋檐之上,她踩着他的影子走进院子,又踩着他的影子回房。
有一回她实在憋得慌——没有人陪她说话了,谨琪已有许久没来,谨嵘与谨炀也一样——她只好站在院子里对着圆月喃喃自语。
第二日屋里就出现一只小猫,通体雪白,有一对蓝瞳,正合她意。
自那后,她常常“对月许愿”,尽管少有实现,但聊胜于无。
有了“影子”的陪伴,她不再感觉那么孤单,虽然一直不知道他是怎样的人,但她觉得,愿意满足女孩子小心愿的男人,应该是个内心柔软的人。
有时她也对“影子”自言自语,尽管实在没什么可说的,哪怕抱怨一下今天的某道菜有点咸,抱怨一下天为什么还是那么热,抱怨没心没肺的小猫弃她而去……总好过一直被“全世界只剩她一个活物”的错觉折磨。
如此过了大概三个月,谨琪来了,且是光明正大从大门走进来的。
若兰的第一感想是,谨琪瘦了,不过瘦点更好看。
然后才问谨琪怎么过来了,谨琪说皇后特许他每月可过来两次,但每次不得超过一炷香。
若兰十分纳闷,按理说皇后应该严令禁止几位皇子再见她才对,怎么反其道而行呢?又是让谨嵘陪她过生辰,又是允许谨琪来探望她,接下来还有什么荒唐之举?
不过她考虑这些毫无作用,左右是逆来顺受的命。
这一回,谨琪带来一盆白色玉簪花,还装模作样吟了首诗。
不过诗的内容与玉簪花毫不相干,她莫名听懂了,原来是表达相思之情。
为了不扫谨琪的兴,她压下突如其来的不适感,“欢欢喜喜”收下礼物,“珍而重之”摆在比较显眼的地方——走廊里。
哪知谨琪一发不可收拾,每日托人送来一盆花,且多是白色的,原本略显萧条的院子里很快随处可见盆栽。
尤其是走廊两边各一排,一色儿的白,十分整齐对称,若兰脑海里莫名闪过“灵堂”二字,哪怕日日进出见惯了,依旧感觉瘆得慌,尤其是大晚上。
半个月后,谨琪如期而至,这回手里依旧捧着一盆不知名的花,依旧是白色的。
若兰实在想不通自己何时让谨琪产生如此深刻的误会,怎么就跟小白花杠上了?
她礼貌性道谢,连花名都懒得问,随手指向走廊一侧,让谨琪将花摆过去。
然后委婉地对他道,别再让人送花来,否则很快就没地方摆了。
谨琪看上去有些许失落,欲言又止片刻,最终没再吟诗。
又半个月,谨琪过来没再带盆栽,而是拎着个小纸包,说是夜来香种子,特别好养活,撒在院中草坪上即可,无需打理,来年夏天便可开出一大片,既美观又好闻。
他将花种均匀撒在草坪上,又取来一根细竹竿,贴着草坪逐一轻轻扫过几遍。
若兰问谨琪这是何意,谨琪说这是为了让种子顺利落在土壤上,来年好生根发芽,有了草坪掩盖,种子也不至于沦为鸟儿的果腹之物。
她可算瞧出来了,原来谨琪是当真喜爱花卉,论起花来双眸之中似闪耀着光彩。
嗯,这样的谨琪看上去比太子殿下顺眼多了,他果然还是比较适合当花匠。
若兰抱着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心态过日子,寂寞归寂寞,好在十余年都是这么过来的,倒不觉有多难熬。
除了偶尔心塞于谨琪送的小白花,偶尔收到“影子”送的惊喜,偶尔被半夜冷不丁出现在房里的谨嵘吓一跳,谨炀与谨嵘相继成亲,似乎再没什么事值得一提。
兹兰男子十八及冠,及冠之后大多依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开始相亲。
按理说几位皇子早该议亲了,偏偏身为兄长的太子屡次拒婚,于是连带着他底下一票弟弟也干耗着。
可这么耗下去也不是个法子,当谨琪又一次拒婚,皇后开始张罗其他皇子的婚事。
于是乎,身为三皇子的谨炀首当其冲,五皇子谨嵘紧随其后。
谨琪对这结果十分满意,觉得自个儿八成很快就不是太子了。
看在他这么傻的份上,她不得不友情提醒:天涯何处无芳草,何必单恋一枝花。
这呆子硬是装傻充愣,说他并非单恋一枝花,这院子里的每一株花他都喜欢。
她很不赞同这种作死行为,更鄙视从前那个跟谨琪私奔的自己。
与其瞎折腾,不如安安分分过日子,熬个几年,等谨琪当上皇帝不就好了?
年少无知啊,冲动是魔鬼啊。
某日上午,已有数月不见的皇后忽然大驾光临,问若兰愿不愿做谨琪的侧妃。
若兰拒绝了,皇后问为何,她老老实实回答,不想做小妾。
于是皇后赏了她一个耳光,骂她不知好歹,甩袖离去。
当天下午谨琪就过来了,问她为何拒绝,只要答应做他的侧妃,她便可重获自由,多好的机会。
她不得不直言以告:“我不想做任何人的小妾!”
而且,出了幽台宫,也只是从小笼子换到大笼子而已,无甚区别。
谨琪又道:“那我娶你为正妻!”
若兰只好说自己心胸狭隘,不愿与别的女子共侍一夫。
皇帝坐拥三宫六院,她虽不知帝后如何相处,可这么多年以来,她见过最多的便是喜怒无常的皇后,状若疯癫的皇后,寂寞到连心里话都无处倾诉的皇后,既可怜又可恨的皇后。
唯独不曾见过皇后开心的模样。
所以啊,与其当皇帝的女人,还不如像爹娘那样,像老师师娘那样,过最普通平凡的日子,粗茶淡饭,却有爱人相知相伴。
谨琪有些失望,但没再多劝。
那一刻,若兰恍然发觉,记忆中的跳脱太子不知不觉长大了,身形抽长,脸上的少年感也渐渐蜕去,瘦削的肩背已长成青年的宽阔硬朗。他的一言一行不知何时变得沉稳起来,不再如从前那般,任何话都藏不住,哪怕说不出口,从他脸上也可看出一二。
如今的谨琪学会藏起心事,眼中似乎装着许多她再也看不懂的情绪。
可她一点儿也不觉得这样的成长很好,反而心疼他。
成长总是需要付出代价的。
此前她从未去想,皇后允他每月来冷宫两回,他需要付出怎样的代价;皇后允他纳喜欢的人为侧妃,他又该付出怎样的代价。
她一边对他的好全盘接收,一边拿模棱两可的态度对待他,比起直接拒绝他,更不合适吧?
然而她还未开口,谨琪似乎已预料她想说什么,他急切地道:“什么都别说,我不逼你,你也别那么快拒绝。”
她摇摇头道:“我要的,你给不了。”
我只要自由,而不是陪你一起困在这皇城里。
谨琪的语气一下变得肯定起来:“我可以的,我一定可以给你的!”
他牵起她的手,郑重其事地请求:“再等我一些时日,好吗?”
若兰直觉不该答应,生怕他再干出私奔那等傻事,可面对如此情真意切的他,“不好”二字怎么也说不出口。
她只得转身回屋,关上房门。
无声地拒绝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