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渚接过来放回盒中,寥汀这边也已经将其他被吹走的都尽数拾了回来。
宋幼安注意力移了回来,捏了家书边丢进炉子,边蹙着眉头道:“那些女子实在可怜,身份不明,也不知道可有人给她们点香。我备了黄纸和家书烧给她们,希望能让她们安息。”
说到这里,她又看他,“既然叶大人也是为此,可要和我一起把家书烧给她们?”
叶元让自然不会拒绝,他走到她身边,从盒中拿起一叠家书,跟着她一张一张扔进炉子。
炉子里火烧得更旺,丢进去的纸张瞬间湮灭在澄黄灼热的火焰中。
其上的恳切告慰之言,似乎顺着上升的烟雾,被送往往生之处,那些被迫害的无辜冤魂手中。
两人并肩立着,待将家书全部烧完,方静静望着炉子里的火焰,直到熄灭。这时,寺中响起铜钟的撞击声,连着三下,声声入耳。
他们不约而同地合起手掌,闭上眼睛,趁着钟声正鸣,无声地虔诚祈祷。
风扫一地枯叶落,于是沙沙齐鸣,与钟声一道缠绕在耳畔。而时间踏上了这风声,好似舞动的飞梭,一下子跑得极快。有一瞬间,听那庄严的铜钟声,仿佛岁月就这样到了尽头,可心中却是无比的安定平和。
都说山中不知岁月长,只闻那清澈的风吹鸟鸣,甚古铜钟,殿前点上三根长烟合于掌心,便是世俗之外,无愁无忧。
可与人共赏尘世烟火之美,才更令人眷恋。
这一刻,两人像是心有灵犀一般,睁开眼看向了对方。
宋幼安先扬了唇,“时候已不早,叶大人,我先告辞了。”
叶元让悄悄攥紧右手,低身拱手,“公主慢走。”
等目送完宋幼安出了寺门,他转身进入正殿,燃香祭奠。
查完这件大案,他的心情并没有想象中那样激动,甚至还有些沉重。河大人看出了他的失神低落,才特意命他来庆昭寺给亡人上香,盼他能借此缓和心境。
“世上恶人千姿百态,无权无势者善于伏匿,高坐庙堂者无畏无惧。”
来时,河大人拍着他的肩膀,意味深长,“人心难控,我们无法及时阻止,但却可以加以惩治。大理寺的存在,你以为是为了什么?”
他怎会不懂河大人的意思,只是陡然面对这样的现实,他还无法即刻缓过去。
可是方才和宋幼安一起烧家书,耳畔沐浴梵音铜钟,周身焚香萦绕。那一瞬间,一直压在心头的巨石突然落下。
然后浮云阁的漫空烟花,荧荧玉带,百楼灯火,还有脸上的绚烂光影,一一浮现在他脑海中,太过美好,将他累积的郁思冲散。
想通不过一瞬间的事。
将香插入香炉,再俯身一叩,叶元让转身欲出殿,却发现门口直直站了一个清俊的和尚。
他惊讶地打了招呼,“大师。”
“叶施主,”空明颔首,半看着他,“叶施主可是受命而来?”
叶元让更加惊讶了,“大师怎知?我奉大理寺卿河大人之令前来奉香。”
“大理寺卿……”
空明低眸轻喃,不知想到了什么,极尽无奈的“呵”了声,“何必。”
他目光穿过叶元让,定定望着那金身佛像,好一会儿才悠悠出声:“风雨声,折枝花。入梦里,平安客。”
“叶施主,攥在手心的不要放,护好才是。”
叶元让沉眉愣神,下意识握紧了手心。
空明这一番话没头没尾,风雨声,折枝花,入梦里,平安客,高深之像极了智者的箴言。
可他后面那一句,又极为直白,直白地告诫。
若不好好攥紧,就会失去。
仿佛他会预知一般。
想到预知,叶元让愈发提神深思下去。
这个和尚很怪,从突然出现在宝殿开始,他的一言一行,就怪得让人不得不心生警惕疑虑。
早就听闻庆昭寺有个高僧,莫非就是他?
叶元让恍然过来,目光看向空明,却发现人已不见了。再环顾四周,整个宝殿只余他一人,就好像空明的出现,只是他的错觉一般。
他抿嘴,垂眸看向张开的手心。
一块莹白的玉佩躺在那里,尾端坠着一条精心编织的红绳。
懿德十四年冬初,大理寺卿河正舒上奏了一桩命案,震惊朝野。
时日正是太平盛年,朝局、百姓呈一派安定居和之态。却不曾想一桩马场尸坑案,八十六具女尸,牵扯出了暗藏其后无比逍遥又残忍的勋贵之乐。
马场狩猎,狩的是女奴的挣扎绝望而生出的快感,猎的是她们的命。
而此案的主犯,竟然是大长公主的长孙,时任秘书少监的季昌。
懿德帝大怒,将呈上的确凿证据大力拍在椅案上,当即下令将季昌及一干从犯押入大理寺狱,三日后由大理寺卿并靖王一同主审。
前朝之事传进宋幼安耳中,已是午膳后。
大长公主那一系同她,素日未有过深亲近,是以知晓这件事时,她反而更替那些命丧的姑娘们气愤。
“原来四哥是为着这个。”
想起那日在靖王府宋阙怒气的样子,她总算明白了,一时间也有些感同身受。
“往日虽不常见,但我一直觉得,姑祖母家的这位表哥,极其高傲,不好相与。如今看来……”
这般视人命为草芥的高傲,可真令人生寒。
随侍的寥汀鹤渚心有灵犀地保持噤声,毕竟或多或少涉及到皇家,她们并不敢跟着附和什么。
这件事终究是让人难受的,好在大理寺证据确凿,懿德帝又责令了严判。她索性不再想了,转而操心起眼前的事来。
“阿爹昨日和我说,会遣人去接二姐回京。二姐的公主府许久未曾住人了,她又怀着孩子,我们去给她收拾一下。”
鹤渚寥汀悄悄对视一眼,犹疑问道:“殿下可有告知陛下?”
宋幼安笑意盈盈,“当然啦,你们俩放心!”
池放将叶元让引进崇仁殿,便小心退了出去。
“微臣叩见陛下。”
“起来吧。”
懿德帝合上奏折,看向叶元让,“坐。”
“谢陛下。”
待人坐定,懿德帝才缓缓道:“朕听河卿说了你在大理寺的情况,他对你甚为满意。早朝的那桩案子,你也办得很不错。”
叶元让垂眸拱手,“河大人高看了,这是微臣应当做的。”
懿德帝挑眉,“你确实不错。”转言又道,“就是被老师教得略拘谨了些。”
他心底轻叹一声,敛了面色说起正事来。
“尸坑案由河卿掌着,老四盯着,起不了波澜。眼下有一件要事,你替朕尽快去办。”
叶元让起身拱手,“微臣领命,还请陛下示下。”
懿德帝看着他,目色幽幽,“顺嫔近来甚为思念永真,朕亦然。她正好又有孕,朕会下一道旨,命你去扬州护送她回京。”
叶元让面浮讶异,他一个大理寺丞,怎么也轮不到护送永真公主回京一事。陛下这一旨意,是为何意?
知道他有疑惑,懿德帝接着道,“接永真回京,是一事。朕还要你趁此机会,替朕好好查一查扬州刺史。”
话间,懿德帝目光一冷,“尤其是他和司南巡抚的关系。”
扬州太守和司南巡抚?
叶元让眉头轻蹙,瞬间意会了话中之意,面色变得郑重起来,定声道了句:“微臣遵旨。”
懿德帝瞟了他一眼,“你先回去准备一下,明日出发。”
“是,微臣告退。”
从盛京到扬州,坐马车快则七日,慢则十日。而叶元让一路快马加鞭,昼夜少息,在第三日傍晚,就赶到了扬州。
懿德帝让他打着接永真公主的名号悄悄查扬州刺史,就是不想打草惊蛇。他只好提前赶到扬州,而护送的车驾还在路上。他必须在他们到扬州前,把此事查清楚。
宋幼安注意力移了回来,捏了家书边丢进炉子,边蹙着眉头道:“那些女子实在可怜,身份不明,也不知道可有人给她们点香。我备了黄纸和家书烧给她们,希望能让她们安息。”
说到这里,她又看他,“既然叶大人也是为此,可要和我一起把家书烧给她们?”
叶元让自然不会拒绝,他走到她身边,从盒中拿起一叠家书,跟着她一张一张扔进炉子。
炉子里火烧得更旺,丢进去的纸张瞬间湮灭在澄黄灼热的火焰中。
其上的恳切告慰之言,似乎顺着上升的烟雾,被送往往生之处,那些被迫害的无辜冤魂手中。
两人并肩立着,待将家书全部烧完,方静静望着炉子里的火焰,直到熄灭。这时,寺中响起铜钟的撞击声,连着三下,声声入耳。
他们不约而同地合起手掌,闭上眼睛,趁着钟声正鸣,无声地虔诚祈祷。
风扫一地枯叶落,于是沙沙齐鸣,与钟声一道缠绕在耳畔。而时间踏上了这风声,好似舞动的飞梭,一下子跑得极快。有一瞬间,听那庄严的铜钟声,仿佛岁月就这样到了尽头,可心中却是无比的安定平和。
都说山中不知岁月长,只闻那清澈的风吹鸟鸣,甚古铜钟,殿前点上三根长烟合于掌心,便是世俗之外,无愁无忧。
可与人共赏尘世烟火之美,才更令人眷恋。
这一刻,两人像是心有灵犀一般,睁开眼看向了对方。
宋幼安先扬了唇,“时候已不早,叶大人,我先告辞了。”
叶元让悄悄攥紧右手,低身拱手,“公主慢走。”
等目送完宋幼安出了寺门,他转身进入正殿,燃香祭奠。
查完这件大案,他的心情并没有想象中那样激动,甚至还有些沉重。河大人看出了他的失神低落,才特意命他来庆昭寺给亡人上香,盼他能借此缓和心境。
“世上恶人千姿百态,无权无势者善于伏匿,高坐庙堂者无畏无惧。”
来时,河大人拍着他的肩膀,意味深长,“人心难控,我们无法及时阻止,但却可以加以惩治。大理寺的存在,你以为是为了什么?”
他怎会不懂河大人的意思,只是陡然面对这样的现实,他还无法即刻缓过去。
可是方才和宋幼安一起烧家书,耳畔沐浴梵音铜钟,周身焚香萦绕。那一瞬间,一直压在心头的巨石突然落下。
然后浮云阁的漫空烟花,荧荧玉带,百楼灯火,还有脸上的绚烂光影,一一浮现在他脑海中,太过美好,将他累积的郁思冲散。
想通不过一瞬间的事。
将香插入香炉,再俯身一叩,叶元让转身欲出殿,却发现门口直直站了一个清俊的和尚。
他惊讶地打了招呼,“大师。”
“叶施主,”空明颔首,半看着他,“叶施主可是受命而来?”
叶元让更加惊讶了,“大师怎知?我奉大理寺卿河大人之令前来奉香。”
“大理寺卿……”
空明低眸轻喃,不知想到了什么,极尽无奈的“呵”了声,“何必。”
他目光穿过叶元让,定定望着那金身佛像,好一会儿才悠悠出声:“风雨声,折枝花。入梦里,平安客。”
“叶施主,攥在手心的不要放,护好才是。”
叶元让沉眉愣神,下意识握紧了手心。
空明这一番话没头没尾,风雨声,折枝花,入梦里,平安客,高深之像极了智者的箴言。
可他后面那一句,又极为直白,直白地告诫。
若不好好攥紧,就会失去。
仿佛他会预知一般。
想到预知,叶元让愈发提神深思下去。
这个和尚很怪,从突然出现在宝殿开始,他的一言一行,就怪得让人不得不心生警惕疑虑。
早就听闻庆昭寺有个高僧,莫非就是他?
叶元让恍然过来,目光看向空明,却发现人已不见了。再环顾四周,整个宝殿只余他一人,就好像空明的出现,只是他的错觉一般。
他抿嘴,垂眸看向张开的手心。
一块莹白的玉佩躺在那里,尾端坠着一条精心编织的红绳。
懿德十四年冬初,大理寺卿河正舒上奏了一桩命案,震惊朝野。
时日正是太平盛年,朝局、百姓呈一派安定居和之态。却不曾想一桩马场尸坑案,八十六具女尸,牵扯出了暗藏其后无比逍遥又残忍的勋贵之乐。
马场狩猎,狩的是女奴的挣扎绝望而生出的快感,猎的是她们的命。
而此案的主犯,竟然是大长公主的长孙,时任秘书少监的季昌。
懿德帝大怒,将呈上的确凿证据大力拍在椅案上,当即下令将季昌及一干从犯押入大理寺狱,三日后由大理寺卿并靖王一同主审。
前朝之事传进宋幼安耳中,已是午膳后。
大长公主那一系同她,素日未有过深亲近,是以知晓这件事时,她反而更替那些命丧的姑娘们气愤。
“原来四哥是为着这个。”
想起那日在靖王府宋阙怒气的样子,她总算明白了,一时间也有些感同身受。
“往日虽不常见,但我一直觉得,姑祖母家的这位表哥,极其高傲,不好相与。如今看来……”
这般视人命为草芥的高傲,可真令人生寒。
随侍的寥汀鹤渚心有灵犀地保持噤声,毕竟或多或少涉及到皇家,她们并不敢跟着附和什么。
这件事终究是让人难受的,好在大理寺证据确凿,懿德帝又责令了严判。她索性不再想了,转而操心起眼前的事来。
“阿爹昨日和我说,会遣人去接二姐回京。二姐的公主府许久未曾住人了,她又怀着孩子,我们去给她收拾一下。”
鹤渚寥汀悄悄对视一眼,犹疑问道:“殿下可有告知陛下?”
宋幼安笑意盈盈,“当然啦,你们俩放心!”
池放将叶元让引进崇仁殿,便小心退了出去。
“微臣叩见陛下。”
“起来吧。”
懿德帝合上奏折,看向叶元让,“坐。”
“谢陛下。”
待人坐定,懿德帝才缓缓道:“朕听河卿说了你在大理寺的情况,他对你甚为满意。早朝的那桩案子,你也办得很不错。”
叶元让垂眸拱手,“河大人高看了,这是微臣应当做的。”
懿德帝挑眉,“你确实不错。”转言又道,“就是被老师教得略拘谨了些。”
他心底轻叹一声,敛了面色说起正事来。
“尸坑案由河卿掌着,老四盯着,起不了波澜。眼下有一件要事,你替朕尽快去办。”
叶元让起身拱手,“微臣领命,还请陛下示下。”
懿德帝看着他,目色幽幽,“顺嫔近来甚为思念永真,朕亦然。她正好又有孕,朕会下一道旨,命你去扬州护送她回京。”
叶元让面浮讶异,他一个大理寺丞,怎么也轮不到护送永真公主回京一事。陛下这一旨意,是为何意?
知道他有疑惑,懿德帝接着道,“接永真回京,是一事。朕还要你趁此机会,替朕好好查一查扬州刺史。”
话间,懿德帝目光一冷,“尤其是他和司南巡抚的关系。”
扬州太守和司南巡抚?
叶元让眉头轻蹙,瞬间意会了话中之意,面色变得郑重起来,定声道了句:“微臣遵旨。”
懿德帝瞟了他一眼,“你先回去准备一下,明日出发。”
“是,微臣告退。”
从盛京到扬州,坐马车快则七日,慢则十日。而叶元让一路快马加鞭,昼夜少息,在第三日傍晚,就赶到了扬州。
懿德帝让他打着接永真公主的名号悄悄查扬州刺史,就是不想打草惊蛇。他只好提前赶到扬州,而护送的车驾还在路上。他必须在他们到扬州前,把此事查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