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幼安也起了身,解了身上的外衫便往床榻倒去,搂着带着自家二姐气息的被子慢慢入了梦乡。
暗幕落下,弯月挂起,便是晚膳时分。
宋幼安挽着宋妍真到了府中膳堂,刚落座不久,已然下值的刺史王春介和夫人陶氏也走了进来。
“父亲,母亲。”
宋妍真起身给公婆见礼,含笑道:“父亲今日回来得早?”
说话间将宋幼安拉过来,给刺史介绍,“父亲,这是我二舅的女儿,景宁,过些日子和我一道回盛京的。”
宋幼安垂眸见了礼,“景宁见过王大人。”
一旁的陶氏跟着道:“景宁是下午到的,这孩子可懂事了,刚到还陪着我聊了好一会天呢!”
王刺史面容带笑,朝宋幼安点头温和道:“在府中住着不必拘束,缺什么要什么尽管提。”
宋幼安乖巧回:“夫人布置得很周到,是景宁要麻烦大人和夫人了。”
“怎会!”陶氏笑得亲近,“我欢迎得很!”
说着挽着自家丈夫,朝两人道:“都别站着了,我们入座用膳吧。”
用完晚膳,王刺史先回了书房处理公务。
宋幼安陪着宋妍真和陶氏在府中花园散步消食,期间陶氏给她讲了不少之前府中发生的趣事,顺道忆起了往昔。等后面聊到扬州城的一些特色,婆媳俩还认真地给她规划了明日的游玩安排。
待到半个时辰后,三人才住了步,回了各自的院子。
宋幼安两手浸入热水中,面色被幽幽烛光衬得半明半寐。
“可有探出什么不对?”
寥汀手中捧着香帕,轻声回:“未影那边将这府里探了大概,没发现不对劲的。二驸马前头一位嫡姐嫁去了鹤陵,一个庶妹嫁在了本地,还有一个嫡亲的弟弟在南阳游学,所以府中目前就王刺史和夫人陶氏、妾室梁氏还有二公主殿下。”
“那就往外边去查。”宋幼安抬眼,目中隐有凌厉欲出,“那两个人想来也不敢在府中明目张胆,把他们家在扬州的产业给我翻个遍,还有那位四小姐常去的地方、亲近的人,但凡沾上一点关系就都查查!”
“是。”
寥汀将帕子递给鹤渚,出了门去把这些交代下去。
鹤渚这边接了帕子,悄悄打量了宋幼安的脸色,才缓缓开口道:“殿下,奴婢今日瞧二公主的形色,似乎过得并不是很……”
“并不是很自在是吗?”
宋幼安似乎猜到了她会说什么,收回浸在水里的手,拿她递过来的香帕擦拭起来。
鹤渚看她不急不慢地擦着手,犹疑问道:“殿下也看出来了?”
将手擦干净后,她才悠悠看向鹤渚,眼底是洞悉一切的了然。
“我二姐这个人,文静有余,威严不足。在宫里她是公主,父皇也疼爱她,没有人会给她不快。但在扬州,在这刺史府,她是儿媳。而且以她的秉性,绝对是想做个纯孝顺从的儿媳。所以那些人,不论长辈也好,下人也好,会慢慢地淡看她的公主身份,对她的认知首先是刺史府里孝顺听话的媳妇。”
话讲到这里,她叹了声气,目光转向别处。
“你可有注意到,陶氏是如何称呼二姐的?”
鹤渚回忆了一下,才想起来,“陶氏称二殿下为公主。”
这一说完,她突然明白了过来,恍然道:“二公主是孝顺听话,但陶氏却和她并不十分亲近。”
宋幼安轻轻颔首,又问:“王刺史是怎么对二姐的?”
再次陷入回忆,鹤渚眉头紧锁。
她们今日才到,二公主和王刺史有交集是在晚膳时候。待仔细地翻遍脑海中的关于晚膳的画面,她目光一亮,终于找到了答案。
“二公主先是给王刺史问安,然后问候了句王刺史今日回来得早,再介绍殿下。”
“但是,”
她凝着眉头,抬眸看宋幼安,“王刺史并未回应二公主。无论是前面的问安,还是后面的问候,这不是一个臣子该有的行为。”
宋幼安闻言,冷冷笑了一声,“所以啊,二姐当然会不自在了。”
她明明是一个孝顺听话的媳妇,但公婆与她都不亲近,甚至还仗此逾矩。
宋幼安抿嘴,目光定在一处。
想起白日里宋妍真与自己说笑的样子,那丝藏在眉眼里的愁意,她久久才出声。
“二姐,还好我也来了。”
次日一早,宋幼安被宋妍真从被子里捞出来。
两人一起用了顿热乎的早膳,才慢悠悠地坐了马车出府,往扬州城的水岸市集行去。
“这水岸市集,乃是沿城内街河而建,由各地商人串成。那些各地的行商贵贾,把自己的家乡特色或是稀物在市这里贩卖。”
见宋幼安掀帘看外面,很有兴趣的样子,宋妍真便给她介绍。
宋幼安回头看她,眼神发亮,“那不是会有各式各样的新奇东西和形形色色的族群?”
“对啊!”宋妍真含笑点头,捏捏她的鼻头,“市集围街河而建,长到你一天都逛不完!”
“我可不怕!”她笑嘻嘻地挽着宋妍真,“二姐要担心的,是午膳给我物色个好地方,若是不能令我满意,我可是不依的!”
宋妍真无奈地斜睨了她一眼,道:“好,必然给你挑个顶顶好的!”
两人正欢切说着,马车停了下来,正是到了。
宋幼安挽着宋妍真小心地下了马车。
落脚处,便是水岸市集的入口,沿街河的澄水路。路旁靠市集一侧,有一座大石碑,石碑上“水岸市集”四个大字遒劲张扬,一看就是书法大家的力作。
一排灰瓦铺面沿澄水路林立,远端又渐渐隐于人群。远远看去,如长龙之尾,不可遥见。
澄水路另一侧,就是扬州城著名的街河。
它并不似盛京玉带河的宽阔开朗,声名浩大,反倒带着些江南的小家碧玉之感。娇花照水,弱柳扶风,还有围着蓝色花布的乌篷船。从远处而看,似乎清晨的薄雾还未尽散,朦胧逸动,诉尽了江南色。
宋幼安顿觉安逸闲适,眼底的兴趣更浓,与宋妍真一起提步进了这车水马龙的水岸集市。
随行而来的一众护卫分了两半,一半在前面开路,一半围在两人周围保护。
宋幼安兴趣作祟,每家店都要进去看几眼。这边出完那边进,这边进完那边出。没一会儿功夫,身后跟着的寥汀鹤渚手上已是满满。
两人互望一眼,无奈地将之交给护卫,命他们先将这些放回马车,由那边人守着,再速速回来。
宋幼安昨夜睡得早,精力充足,加之浓厚的兴趣在其中搅和。两人心中想着,护卫只怕是要跑不少趟。
这边宋妍真看着宋幼安,倒是颇为纵容。甚至还和她一起挑挑选选,一时间下来也买了不少,可是惊呆了一旁的书明。
随宋妍真嫁来扬州三年多,她已许久不曾见过自家公主这般毫无顾虑、随心随意的样子了。就像是回到了还在盛京的时光,万事有陛下和顺嫔娘娘,她什么都不需要想,只做自己就好。
还好,待叶大人一到,就可以回盛京了。
而心思细腻的顺嫔娘娘,一定会看出公主的忧思,然后为公主筹谋好一切。
这样想着,书明反倒欣慰了起来,同寥汀鹤渚一样,看着自家公主的目光愈发淡定纵容。
等到日上正头,有了身子的宋妍真慢慢耗不住,开始累了。
宋幼安见此,也只好打住,扶着她去了铺面附近的茶楼,打算先歇歇脚,喝点茶休息一下。
“诶?”
“怎么了?”
见她突然停下来看着窗外边,宋妍真疑惑。
宋幼安望着窗外边,若有所思地摇摇头,道了句“没事”,移回目光继续扶着宋妍真上楼。
两人落座在临河的厢房里,点了一壶上等龙井。
待茶上后,她们各自手捧一杯,悠哉地看着窗外的街河游船,还有河对面的拥攘市集。
河面风轻扫过来,慵懒至极,两人顿时舒服得连嘴巴都不想动。
这个感觉,就像是之前和晋源尚栩栩他们一同游玉带河一样,太令人沉醉了。
宋幼安唏嘘地抿了口茶,手撑侧脸支在桌子上,半眯着眼一动不动地盯着外边。
没过一会,她似乎看到了什么,突然直起了身子,冲对面的宋妍真道:“二姐,你再歇一会,我看见了个十分感兴趣的,先去瞧瞧!”
说着也不等宋妍真回应,直冲冲地出了厢房。
“哎……窈窈!”
宋妍真反应过来时,人已经不见了,便只好吩咐随侍的人,“都跟紧点,好好护着!”
“是!”
方才上楼时,宋幼安就看到一个熟悉的人影,只是转眼间就不见了,她还以为自己眼花了。
可是刚刚从厢房的窗户往外看时,她又看到了那个人影,包括那张十分熟悉的正脸。
她急匆匆地跑下楼来到河边,跳上停在河畔的乌篷船,“船家,麻烦送我到对面。”
船家见来了生意,麻溜地回道:“好嘞姑娘!”
寥汀鹤渚紧跟着随她上了船,余下之人则去了另一艘。
暗幕落下,弯月挂起,便是晚膳时分。
宋幼安挽着宋妍真到了府中膳堂,刚落座不久,已然下值的刺史王春介和夫人陶氏也走了进来。
“父亲,母亲。”
宋妍真起身给公婆见礼,含笑道:“父亲今日回来得早?”
说话间将宋幼安拉过来,给刺史介绍,“父亲,这是我二舅的女儿,景宁,过些日子和我一道回盛京的。”
宋幼安垂眸见了礼,“景宁见过王大人。”
一旁的陶氏跟着道:“景宁是下午到的,这孩子可懂事了,刚到还陪着我聊了好一会天呢!”
王刺史面容带笑,朝宋幼安点头温和道:“在府中住着不必拘束,缺什么要什么尽管提。”
宋幼安乖巧回:“夫人布置得很周到,是景宁要麻烦大人和夫人了。”
“怎会!”陶氏笑得亲近,“我欢迎得很!”
说着挽着自家丈夫,朝两人道:“都别站着了,我们入座用膳吧。”
用完晚膳,王刺史先回了书房处理公务。
宋幼安陪着宋妍真和陶氏在府中花园散步消食,期间陶氏给她讲了不少之前府中发生的趣事,顺道忆起了往昔。等后面聊到扬州城的一些特色,婆媳俩还认真地给她规划了明日的游玩安排。
待到半个时辰后,三人才住了步,回了各自的院子。
宋幼安两手浸入热水中,面色被幽幽烛光衬得半明半寐。
“可有探出什么不对?”
寥汀手中捧着香帕,轻声回:“未影那边将这府里探了大概,没发现不对劲的。二驸马前头一位嫡姐嫁去了鹤陵,一个庶妹嫁在了本地,还有一个嫡亲的弟弟在南阳游学,所以府中目前就王刺史和夫人陶氏、妾室梁氏还有二公主殿下。”
“那就往外边去查。”宋幼安抬眼,目中隐有凌厉欲出,“那两个人想来也不敢在府中明目张胆,把他们家在扬州的产业给我翻个遍,还有那位四小姐常去的地方、亲近的人,但凡沾上一点关系就都查查!”
“是。”
寥汀将帕子递给鹤渚,出了门去把这些交代下去。
鹤渚这边接了帕子,悄悄打量了宋幼安的脸色,才缓缓开口道:“殿下,奴婢今日瞧二公主的形色,似乎过得并不是很……”
“并不是很自在是吗?”
宋幼安似乎猜到了她会说什么,收回浸在水里的手,拿她递过来的香帕擦拭起来。
鹤渚看她不急不慢地擦着手,犹疑问道:“殿下也看出来了?”
将手擦干净后,她才悠悠看向鹤渚,眼底是洞悉一切的了然。
“我二姐这个人,文静有余,威严不足。在宫里她是公主,父皇也疼爱她,没有人会给她不快。但在扬州,在这刺史府,她是儿媳。而且以她的秉性,绝对是想做个纯孝顺从的儿媳。所以那些人,不论长辈也好,下人也好,会慢慢地淡看她的公主身份,对她的认知首先是刺史府里孝顺听话的媳妇。”
话讲到这里,她叹了声气,目光转向别处。
“你可有注意到,陶氏是如何称呼二姐的?”
鹤渚回忆了一下,才想起来,“陶氏称二殿下为公主。”
这一说完,她突然明白了过来,恍然道:“二公主是孝顺听话,但陶氏却和她并不十分亲近。”
宋幼安轻轻颔首,又问:“王刺史是怎么对二姐的?”
再次陷入回忆,鹤渚眉头紧锁。
她们今日才到,二公主和王刺史有交集是在晚膳时候。待仔细地翻遍脑海中的关于晚膳的画面,她目光一亮,终于找到了答案。
“二公主先是给王刺史问安,然后问候了句王刺史今日回来得早,再介绍殿下。”
“但是,”
她凝着眉头,抬眸看宋幼安,“王刺史并未回应二公主。无论是前面的问安,还是后面的问候,这不是一个臣子该有的行为。”
宋幼安闻言,冷冷笑了一声,“所以啊,二姐当然会不自在了。”
她明明是一个孝顺听话的媳妇,但公婆与她都不亲近,甚至还仗此逾矩。
宋幼安抿嘴,目光定在一处。
想起白日里宋妍真与自己说笑的样子,那丝藏在眉眼里的愁意,她久久才出声。
“二姐,还好我也来了。”
次日一早,宋幼安被宋妍真从被子里捞出来。
两人一起用了顿热乎的早膳,才慢悠悠地坐了马车出府,往扬州城的水岸市集行去。
“这水岸市集,乃是沿城内街河而建,由各地商人串成。那些各地的行商贵贾,把自己的家乡特色或是稀物在市这里贩卖。”
见宋幼安掀帘看外面,很有兴趣的样子,宋妍真便给她介绍。
宋幼安回头看她,眼神发亮,“那不是会有各式各样的新奇东西和形形色色的族群?”
“对啊!”宋妍真含笑点头,捏捏她的鼻头,“市集围街河而建,长到你一天都逛不完!”
“我可不怕!”她笑嘻嘻地挽着宋妍真,“二姐要担心的,是午膳给我物色个好地方,若是不能令我满意,我可是不依的!”
宋妍真无奈地斜睨了她一眼,道:“好,必然给你挑个顶顶好的!”
两人正欢切说着,马车停了下来,正是到了。
宋幼安挽着宋妍真小心地下了马车。
落脚处,便是水岸市集的入口,沿街河的澄水路。路旁靠市集一侧,有一座大石碑,石碑上“水岸市集”四个大字遒劲张扬,一看就是书法大家的力作。
一排灰瓦铺面沿澄水路林立,远端又渐渐隐于人群。远远看去,如长龙之尾,不可遥见。
澄水路另一侧,就是扬州城著名的街河。
它并不似盛京玉带河的宽阔开朗,声名浩大,反倒带着些江南的小家碧玉之感。娇花照水,弱柳扶风,还有围着蓝色花布的乌篷船。从远处而看,似乎清晨的薄雾还未尽散,朦胧逸动,诉尽了江南色。
宋幼安顿觉安逸闲适,眼底的兴趣更浓,与宋妍真一起提步进了这车水马龙的水岸集市。
随行而来的一众护卫分了两半,一半在前面开路,一半围在两人周围保护。
宋幼安兴趣作祟,每家店都要进去看几眼。这边出完那边进,这边进完那边出。没一会儿功夫,身后跟着的寥汀鹤渚手上已是满满。
两人互望一眼,无奈地将之交给护卫,命他们先将这些放回马车,由那边人守着,再速速回来。
宋幼安昨夜睡得早,精力充足,加之浓厚的兴趣在其中搅和。两人心中想着,护卫只怕是要跑不少趟。
这边宋妍真看着宋幼安,倒是颇为纵容。甚至还和她一起挑挑选选,一时间下来也买了不少,可是惊呆了一旁的书明。
随宋妍真嫁来扬州三年多,她已许久不曾见过自家公主这般毫无顾虑、随心随意的样子了。就像是回到了还在盛京的时光,万事有陛下和顺嫔娘娘,她什么都不需要想,只做自己就好。
还好,待叶大人一到,就可以回盛京了。
而心思细腻的顺嫔娘娘,一定会看出公主的忧思,然后为公主筹谋好一切。
这样想着,书明反倒欣慰了起来,同寥汀鹤渚一样,看着自家公主的目光愈发淡定纵容。
等到日上正头,有了身子的宋妍真慢慢耗不住,开始累了。
宋幼安见此,也只好打住,扶着她去了铺面附近的茶楼,打算先歇歇脚,喝点茶休息一下。
“诶?”
“怎么了?”
见她突然停下来看着窗外边,宋妍真疑惑。
宋幼安望着窗外边,若有所思地摇摇头,道了句“没事”,移回目光继续扶着宋妍真上楼。
两人落座在临河的厢房里,点了一壶上等龙井。
待茶上后,她们各自手捧一杯,悠哉地看着窗外的街河游船,还有河对面的拥攘市集。
河面风轻扫过来,慵懒至极,两人顿时舒服得连嘴巴都不想动。
这个感觉,就像是之前和晋源尚栩栩他们一同游玉带河一样,太令人沉醉了。
宋幼安唏嘘地抿了口茶,手撑侧脸支在桌子上,半眯着眼一动不动地盯着外边。
没过一会,她似乎看到了什么,突然直起了身子,冲对面的宋妍真道:“二姐,你再歇一会,我看见了个十分感兴趣的,先去瞧瞧!”
说着也不等宋妍真回应,直冲冲地出了厢房。
“哎……窈窈!”
宋妍真反应过来时,人已经不见了,便只好吩咐随侍的人,“都跟紧点,好好护着!”
“是!”
方才上楼时,宋幼安就看到一个熟悉的人影,只是转眼间就不见了,她还以为自己眼花了。
可是刚刚从厢房的窗户往外看时,她又看到了那个人影,包括那张十分熟悉的正脸。
她急匆匆地跑下楼来到河边,跳上停在河畔的乌篷船,“船家,麻烦送我到对面。”
船家见来了生意,麻溜地回道:“好嘞姑娘!”
寥汀鹤渚紧跟着随她上了船,余下之人则去了另一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