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有不少都是妇人和孩子。
她们的丈夫,她们孩子的父亲,或因繁重的徭役去世,或正不知在何处服徭役有家不得归。
她们只能用一盏盏河灯,寄托满腔的思念与控诉。
她们愤恨着这个世道,却又以同等的热情期待着明天。
对未来没有期待的人是不会祈愿的。
她们对未来有着期望,所以以河灯作为载体,表达着她们对生活的热情,和面临命运不公时的顽强不屈。
许清徽有被这份虔诚感染到。
穿越了这么久,她第一次与这个时代的人真正共情。
但同时,她也深深地产生了对这个时代之中的人的同情。
无论是因生产力底下而导致的面临自然灾害时的无能为力,还是因落后的体制而产生的对底层人民的压迫。
许清徽都觉得,他们所承受的苦难远超过了作为人应该承受的范畴。
只是如今她也身处这个世道之中,能自保已不易,哪里又能为他们做些什么呢,更别提改变这个世道了。
许清徽点燃莲蓬中心的蜡烛,烛光燃起,将莲蓬四壁和她的脸都照得暖黄。
她将这盏小小的灯放入河中,轻轻向河中心一推。
简陋的小河灯受力旋转倾斜,最后又稳稳地直立,随河水越漂越远。
灯虽简陋,心意却并不简陋。
许清徽站在岸边出神。
她自己没有什么想求的东西,便替这岸上的人们祈求风调雨顺、阖家平安吧。
*
次日清晨,太阳还未升起,曙光已经照亮了半边天空,看来今天会是个难得的晴天。
许清徽等人将收拾好的东西装上小船,清点好后就准备离开了。
一回头却看见了三人从未敢设想过的场景。
村正领着一大帮村民,前来送他们,浩浩汤汤。
清晨的鸟叫虫鸣声中,上高村的人扶老携幼前来,手中还拎着他们为数不多的食物。
“三位大人连日来辛苦了!”
村正代替众村民向许清徽三人表达了感谢,递上了吃食和蓑衣。
“我们也没有什么可以相送的,这些东西是个心意,还请一定收下。”
言毕村正率先向三人鞠了一躬,其他人也纷纷效仿。
众人真诚地表达着感激之情,连尚未开蒙的孩童都有样学样地作揖感谢。
“诸位快快请起,这如何使得。”
三人连忙回礼,扶起村正和其他人。
“三位大人为我等解决了水患和食物等大问题,于我上高村有大恩。”
村正言辞恳切。
许清徽从没想到过,有一天会收到这么多人的的感谢,更没想到她所做的事对其他人而言会产生这么大的影响,她的心中感受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充盈和价值感。
最后三人还是收下了村正送过来的蓑衣,但象征性地拿了一点食物,毕竟村子里食物本就不多。
小舟驶离岸边,逆流而上,返航复命。
许清徽看着岸边挥手送别的人们越来越小,最终消失不见。
但他们给许清徽带来的影响,却在她心中久久难以散去。
*
回航途中,许清徽整理好当前能搜集到的所有信息,认真复盘了整个龙栖县积水的情况。
终于想到了一条比较好的解决途径,便是——以工代赈。
可以参考上高村的成功经验,在其他河道淤积严重的地方,也一样发动百姓参与到清淤工程中来。
如此既节省了需要调配的治水吏数量,又极快地提高了清淤速度、节省了时间。
只是清淤工具当前尚且掌握在官府手中,不允许私自流传到民间。
得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才是。
但是还是先想清楚如果真的以工代赈,具体能如何实施吧。
许清徽将自己的想法与郑问渠和王洽说了,三人认真探讨了这个方案的可行性。
虽然在他二人都觉得这个想法有些超前,但认真思考过后认同这是一个非常好且合适的解决办法。
甚至郑问渠在许清徽的启发下,补充了很多细节,使得具体的实施方案可以更适合这个时代,更具有可操作性。
最后王洽进行了全面的整理和记录。
三人怀着激动又忐忑的心情,等待着回去复命时禀告县丞杜衾年。
“想不到三弟居然能知道这么多东西。”
郑问渠赞叹道。
在他眼中,这个三弟许罄平日里一直都是一副文文弱弱的样子,做事也温吞,不紧不慢,不争不抢。
没想到一出声便是这么靠谱的主意。
“哪里,小弟只是碰巧想到了而已。还是二哥进行了如此详细的分析推演,才使得这个对策能有可行性。也多亏大哥帮我们梳理、分析和记录,否则这些东西说完可能就忘了。”
许清徽将自己降低,将功劳都推到了郑问渠和王洽身上,三言两语将自己的作用淡化。
完全没有显露正是在许清徽的引导之下,郑问渠和王洽才能避免很多错误的思路,得出最终的切实可行的结果。
郑问渠感觉哪里有点不对,但又想不出来,最后只觉得许清徽说得很有道理。
说得也是,没有他和王洽,仅靠他这个傻三弟怎么可能想得出这么好的点子嘛。
最后“嘿嘿”一笑,算是应下了许清徽说的话。
王洽对许清徽拱手行了一礼,微微笑了一下,没有接话。
这一段路途顺水,小舟随波晃荡,不急不缓地向前流去。
*
几天后,三人终于是有惊无险地回到了杜衾年所在的地方。
这里是杜衾年为了方便统领清淤工程,而选定的一处临时驻地。
驻地就在吞龙江从中部分流而出的一处重要支流旁边,由一处废弃的龙王庙改建而成。
此处由于地势较高,少遭受洪水侵袭;而陆上腹地又平坦开阔,利于人员和物资驻扎。
同时庙虽破,却胜在空间开阔,简单修缮一下,就足以挡风遮雨,颇为实用。
所以驻地选择在了此处。
抵达时已是深夜。
自昨夜起又开始下起了雨,迟则生变,为了避免出现其他意外,所以三人这一天两夜算是日夜兼程,才终于在深夜赶了回来。
尽管是深夜,驻地仍有人员值守。
三人将船只交接给驻地相关管理的官吏后,疲惫地回到休息的地方。
许清徽倒是丝毫不挑地方,简单清洗后倒头就睡。
这一觉就直接到了第二天早晨。
许清徽是被周围人摇醒的。
她揉着朦胧的眼睛,还没反应过来发生了什么,就听见了一道洪钟般的声音。
“郑问渠、许清徽、王洽何在!”
“郑问渠、许清徽、王洽何在!”
声音刚落,下一声又响了起来,看起来已经喊了好一会了。
“在,在这里!”
这是郑问渠的声音。
许清徽被郑问渠和王洽一把捞起,直到这时她才差不多完全清醒,也看清了门口身形魁梧、神色威严的属吏。
“杜大人要见你们,速速前来!”
见三人已出列,来人又丢下一句话后,剐了三人一眼,甩下门口遮掩用的帘子。
督促之意不言而喻。
三人飞快地清洁一番,王洽还拿上之前整理好的关于清淤之策的笔记,然后赶忙走出去跟上了一直在屋外等侯的属吏。
这名属吏名为李执,是县丞杜衾年手底下的吏员。
杜衾年住的地方位置居中,便于统筹。
由龙王庙后院的厅堂改建而成。
从外面看起来和周围其他的房间并没有什么不同,只是更干净整洁了些。
进入厅堂便看见了一位正伏案办公的官员,周身儒雅的气质。
李执领着三人进去后,向杜衾年行了一礼。
“大人,人带到了。”
随后站到了杜衾年身侧。
三人有样学样地向杜衾年行礼。
杜衾年正在批阅公文,没有回应,甚至没有抬头看他们一眼。
杜衾年不怒自威,加上李执严肃的神形,堂中气氛一时十分肃穆。
县丞大人没有发话,三人也不敢自作主张地直起身。
这样的姿势维持了半响。
许清徽身上已出了一层细密的汗,额上的汗凝成了汗珠,顺着脸颊滚落,“啪嗒”砸在了地上。
许清徽清晰地感受到了来自上位者的威压。
在这里,他们不是身份平等、有着平等人格的人,身为上位者的杜衾年天然有着对他们生杀夺予的特权。
终于,杜衾年批改完了他的公文。
李执便立即上前帮助杜衾年整理好案桌上纷杂的公文。
“尔等,可知罪。”
杜衾的音色醇厚儒雅,落地却有如千斤重,压得三人“扑通”一下跪在了地上,头直抵地面、俯首认罪。
“属下知罪!”
“罪在何处?”
杜衾年接过李执递上的清茶,不急不缓地出声。
“属下不该擅自将捻泥篰制作方法传授给民众。”
一向温吞的许清徽却抢在了郑问渠何王洽前面,接下了杜衾的问题,也接过了罪责。
见堂下最瘦瘦小小的许清徽认下了罪责,杜衾年放下茶,终于是正视了堂下跪着的三人。
“罪在何处?”
杜衾年又问了一次。
许清徽飞快地思考着杜衾年为什么会这么问,他的目的究竟是什么。
她感觉有生以来自己的脑瓜从来没有转得这么快过。
她们的丈夫,她们孩子的父亲,或因繁重的徭役去世,或正不知在何处服徭役有家不得归。
她们只能用一盏盏河灯,寄托满腔的思念与控诉。
她们愤恨着这个世道,却又以同等的热情期待着明天。
对未来没有期待的人是不会祈愿的。
她们对未来有着期望,所以以河灯作为载体,表达着她们对生活的热情,和面临命运不公时的顽强不屈。
许清徽有被这份虔诚感染到。
穿越了这么久,她第一次与这个时代的人真正共情。
但同时,她也深深地产生了对这个时代之中的人的同情。
无论是因生产力底下而导致的面临自然灾害时的无能为力,还是因落后的体制而产生的对底层人民的压迫。
许清徽都觉得,他们所承受的苦难远超过了作为人应该承受的范畴。
只是如今她也身处这个世道之中,能自保已不易,哪里又能为他们做些什么呢,更别提改变这个世道了。
许清徽点燃莲蓬中心的蜡烛,烛光燃起,将莲蓬四壁和她的脸都照得暖黄。
她将这盏小小的灯放入河中,轻轻向河中心一推。
简陋的小河灯受力旋转倾斜,最后又稳稳地直立,随河水越漂越远。
灯虽简陋,心意却并不简陋。
许清徽站在岸边出神。
她自己没有什么想求的东西,便替这岸上的人们祈求风调雨顺、阖家平安吧。
*
次日清晨,太阳还未升起,曙光已经照亮了半边天空,看来今天会是个难得的晴天。
许清徽等人将收拾好的东西装上小船,清点好后就准备离开了。
一回头却看见了三人从未敢设想过的场景。
村正领着一大帮村民,前来送他们,浩浩汤汤。
清晨的鸟叫虫鸣声中,上高村的人扶老携幼前来,手中还拎着他们为数不多的食物。
“三位大人连日来辛苦了!”
村正代替众村民向许清徽三人表达了感谢,递上了吃食和蓑衣。
“我们也没有什么可以相送的,这些东西是个心意,还请一定收下。”
言毕村正率先向三人鞠了一躬,其他人也纷纷效仿。
众人真诚地表达着感激之情,连尚未开蒙的孩童都有样学样地作揖感谢。
“诸位快快请起,这如何使得。”
三人连忙回礼,扶起村正和其他人。
“三位大人为我等解决了水患和食物等大问题,于我上高村有大恩。”
村正言辞恳切。
许清徽从没想到过,有一天会收到这么多人的的感谢,更没想到她所做的事对其他人而言会产生这么大的影响,她的心中感受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充盈和价值感。
最后三人还是收下了村正送过来的蓑衣,但象征性地拿了一点食物,毕竟村子里食物本就不多。
小舟驶离岸边,逆流而上,返航复命。
许清徽看着岸边挥手送别的人们越来越小,最终消失不见。
但他们给许清徽带来的影响,却在她心中久久难以散去。
*
回航途中,许清徽整理好当前能搜集到的所有信息,认真复盘了整个龙栖县积水的情况。
终于想到了一条比较好的解决途径,便是——以工代赈。
可以参考上高村的成功经验,在其他河道淤积严重的地方,也一样发动百姓参与到清淤工程中来。
如此既节省了需要调配的治水吏数量,又极快地提高了清淤速度、节省了时间。
只是清淤工具当前尚且掌握在官府手中,不允许私自流传到民间。
得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才是。
但是还是先想清楚如果真的以工代赈,具体能如何实施吧。
许清徽将自己的想法与郑问渠和王洽说了,三人认真探讨了这个方案的可行性。
虽然在他二人都觉得这个想法有些超前,但认真思考过后认同这是一个非常好且合适的解决办法。
甚至郑问渠在许清徽的启发下,补充了很多细节,使得具体的实施方案可以更适合这个时代,更具有可操作性。
最后王洽进行了全面的整理和记录。
三人怀着激动又忐忑的心情,等待着回去复命时禀告县丞杜衾年。
“想不到三弟居然能知道这么多东西。”
郑问渠赞叹道。
在他眼中,这个三弟许罄平日里一直都是一副文文弱弱的样子,做事也温吞,不紧不慢,不争不抢。
没想到一出声便是这么靠谱的主意。
“哪里,小弟只是碰巧想到了而已。还是二哥进行了如此详细的分析推演,才使得这个对策能有可行性。也多亏大哥帮我们梳理、分析和记录,否则这些东西说完可能就忘了。”
许清徽将自己降低,将功劳都推到了郑问渠和王洽身上,三言两语将自己的作用淡化。
完全没有显露正是在许清徽的引导之下,郑问渠和王洽才能避免很多错误的思路,得出最终的切实可行的结果。
郑问渠感觉哪里有点不对,但又想不出来,最后只觉得许清徽说得很有道理。
说得也是,没有他和王洽,仅靠他这个傻三弟怎么可能想得出这么好的点子嘛。
最后“嘿嘿”一笑,算是应下了许清徽说的话。
王洽对许清徽拱手行了一礼,微微笑了一下,没有接话。
这一段路途顺水,小舟随波晃荡,不急不缓地向前流去。
*
几天后,三人终于是有惊无险地回到了杜衾年所在的地方。
这里是杜衾年为了方便统领清淤工程,而选定的一处临时驻地。
驻地就在吞龙江从中部分流而出的一处重要支流旁边,由一处废弃的龙王庙改建而成。
此处由于地势较高,少遭受洪水侵袭;而陆上腹地又平坦开阔,利于人员和物资驻扎。
同时庙虽破,却胜在空间开阔,简单修缮一下,就足以挡风遮雨,颇为实用。
所以驻地选择在了此处。
抵达时已是深夜。
自昨夜起又开始下起了雨,迟则生变,为了避免出现其他意外,所以三人这一天两夜算是日夜兼程,才终于在深夜赶了回来。
尽管是深夜,驻地仍有人员值守。
三人将船只交接给驻地相关管理的官吏后,疲惫地回到休息的地方。
许清徽倒是丝毫不挑地方,简单清洗后倒头就睡。
这一觉就直接到了第二天早晨。
许清徽是被周围人摇醒的。
她揉着朦胧的眼睛,还没反应过来发生了什么,就听见了一道洪钟般的声音。
“郑问渠、许清徽、王洽何在!”
“郑问渠、许清徽、王洽何在!”
声音刚落,下一声又响了起来,看起来已经喊了好一会了。
“在,在这里!”
这是郑问渠的声音。
许清徽被郑问渠和王洽一把捞起,直到这时她才差不多完全清醒,也看清了门口身形魁梧、神色威严的属吏。
“杜大人要见你们,速速前来!”
见三人已出列,来人又丢下一句话后,剐了三人一眼,甩下门口遮掩用的帘子。
督促之意不言而喻。
三人飞快地清洁一番,王洽还拿上之前整理好的关于清淤之策的笔记,然后赶忙走出去跟上了一直在屋外等侯的属吏。
这名属吏名为李执,是县丞杜衾年手底下的吏员。
杜衾年住的地方位置居中,便于统筹。
由龙王庙后院的厅堂改建而成。
从外面看起来和周围其他的房间并没有什么不同,只是更干净整洁了些。
进入厅堂便看见了一位正伏案办公的官员,周身儒雅的气质。
李执领着三人进去后,向杜衾年行了一礼。
“大人,人带到了。”
随后站到了杜衾年身侧。
三人有样学样地向杜衾年行礼。
杜衾年正在批阅公文,没有回应,甚至没有抬头看他们一眼。
杜衾年不怒自威,加上李执严肃的神形,堂中气氛一时十分肃穆。
县丞大人没有发话,三人也不敢自作主张地直起身。
这样的姿势维持了半响。
许清徽身上已出了一层细密的汗,额上的汗凝成了汗珠,顺着脸颊滚落,“啪嗒”砸在了地上。
许清徽清晰地感受到了来自上位者的威压。
在这里,他们不是身份平等、有着平等人格的人,身为上位者的杜衾年天然有着对他们生杀夺予的特权。
终于,杜衾年批改完了他的公文。
李执便立即上前帮助杜衾年整理好案桌上纷杂的公文。
“尔等,可知罪。”
杜衾的音色醇厚儒雅,落地却有如千斤重,压得三人“扑通”一下跪在了地上,头直抵地面、俯首认罪。
“属下知罪!”
“罪在何处?”
杜衾年接过李执递上的清茶,不急不缓地出声。
“属下不该擅自将捻泥篰制作方法传授给民众。”
一向温吞的许清徽却抢在了郑问渠何王洽前面,接下了杜衾的问题,也接过了罪责。
见堂下最瘦瘦小小的许清徽认下了罪责,杜衾年放下茶,终于是正视了堂下跪着的三人。
“罪在何处?”
杜衾年又问了一次。
许清徽飞快地思考着杜衾年为什么会这么问,他的目的究竟是什么。
她感觉有生以来自己的脑瓜从来没有转得这么快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