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二章长安月·别
杜若蘅忽闭门不见客了。绾月去了几次,出来接待的家仆都说他在休息,不便见客。同游金陵的事情自然就搁置了。
这两年杜家发生了太多事。杜老爷子去世,杜家的担子落在杜若蘅身上。树倒猢狲散,家中师兄弟早已另起炉灶。他一身病骨沉疴,为支起杜家的门楣殚精竭虑。本就靠药石吊着的身子每况日下。
可杜家的这门技艺总得传下去。
一年前他遣散了家中仆人,搬来这处僻静之所开始著书。他没时间亲手指教出一个徒弟了。只能将自己这些年的领悟写在纸上,供后来者学习。
这些近况是绾月从杜若蘅的仆人口中得知的。
绾月红了眼眶,无论怎么抑制着,泪水还是争着往眼眶外面钻。
懂事以后她就知道杜若蘅是要死的。她和他之间注定是死别。每次与他书信绾月都会在末叮嘱他好好注意身子。
绾月低声问:“大夫来过了没有?”
家仆沉重地叹了口气,道:“没用了。”
病势汹汹,金陵城最好的大夫也摇了头。
一夜的暴雨,杜宅湖中的荷花尽数垂下了脸。
再见已是死别。
钉锤一声一声砸下,将杜若蘅钉进棺材。也将他和她的少年时光一起钉了进去。
那感觉就像是,有一部分自己已经死去了一样。
阿娘死的时候埋进土中一部分姜绾月,杜若蘅死的时候又带走一部分。
她的过去无处可去。
只剩眼前茫茫一片白。灵堂里的白烛随风恍惚。
杜若蘅呢?他早知自己已经时日无多,才叫她来金陵的?
绾月已经哭过几回,此时眼睛肿得像个核桃。杜若蘅身边那个家仆搬来一个大木箱子。
“家主临走前让我把这个箱子,”他说着从贴着胸口的地方掏出一封信。
“绾月姑娘,其实家主对您……”他欲言又止地看了一眼萧瑯,“略微一顿道,“对您十分挂心,此去一别,万忘珍重。”
青松走后,绾月拿着那封信在坐了半天。有时茫然地看着杜若蘅留下的信,有时怔怔看着青松送过来的大木箱子。
“打开看看吧。”萧瑯握着她的手。
这几日他一直寸步不离地守着绾月。
绾月点了个头,道:“好。”
信纸是撒了金箔的,应是熏过香,散发着淡淡的香味。
绾月捏着信纸,仿佛看见杜若蘅瘦削的身影伏在案前,一笔一划写下他自己的绝命书。
【吾妹绾月亲启:
当你看到这封信的时候,我已经……为你准备好嫁妆了。我的身子我自己知道,怕是赶不上你出嫁。所以有些东西我想现在就给你。青松应该交给你了。你可别嫌那箱子沉,为兄已经尽力了。
我出生于仵作世家,前两年又从祖父手手里接管了家业,家大业大总得找个值得托付之人。可叹门衰祚薄,人丁凋敝,我……我并不谦虚地说我是我们杜家百年来最有天赋的仵作,凡是经我手的尸体没有我解不了的难题。
可惜,可惜我有先天不足之症,自会吃饭便开始吃药。七岁那年我几欲病死之时,幸好遇到上我家来讨饭吃的你叫来柳大夫,柳大夫妙手回春将我救活。
祖父留你们母女在府上住了两月余。那时候你才五岁,估计早就记不清了。其实我们相识已经有十年了。
小时候因为我身体太虚弱,家里有是跟死人打交道的。小孩都怕我厌恶我,只有你愿意跟我一快玩。你是我最好的也是唯一的朋友。
后来每年夏天,柳大夫都会来金陵小住几日为我诊病。只是你就不再跟着一起来了。有两年我甚至恨你。你不要笑我。
我问旁敲侧击问柳大夫你的近况,想给你写信,又怕唐突了你。还好你又来了,三年前的夏天。你长高了不少。
我们总是聚少离多。后来你来信道柳大夫辞世,你现今在姜家你父亲那住。或许你已猜到当时我为何那么迟才给你回信了。
我的病积重难返,早已是强弩之末。当时祖父刚与世长辞,家中大小事务无人主持,我堪堪撑了一年,便力不从心。你不要笑话我。
其实我不止一次地怨恨命运,为何给予我这样一具残破的身体?也曾想过随遇而安,反正烂命一条,还给老天也罢。
直到你出现,我才见识到生命原来也可以这般光亮灿烂。
也罢,也罢。好好活着吧。
去年夏天,我盘下了平安街这出宅院,开始静养。这一年不做杜仵作,只做杜若蘅。
前月师兄弟接到长安的案子前去长安,我怕你在姜家过得不好,托人打探过,得知你和宁安侯萧瑯订婚了。萧家满门忠烈,门中子弟无一不叫人敬佩。只是我听闻宁安侯自回京后,做出了不少荒唐事,担心他并非是值得托付的良人,心中不免为你担忧。
所以才想在你们来金陵的时候替你好好把把关。若他真如传言中说的那般不堪,纵使他归为王侯,我也定想法子让你看清,早早远离了他。
聪明如你,也许心里早已有了疑窦。
住在隔壁的明儿是我找的,小姑娘和她奶奶相依为命,是个钱串子。我答应给她一吊钱,让她帮忙试探下萧瑯,看看他是否良人。
你还是这个爱打抱不平,那小侯爷也愿帮衬着你。也算是勉勉强强过关
如此,我便能安心了。
(几道墨线划去了两句文字。)
小时候答应过要保护你的,我没做好,往后的余生你要好好照顾自己。
其实这些话我本可以不告诉你的。但我知你是个心软的人,私心想让你多记得我一些。
你要记得我。
还有,不必为我伤心。】
泪眼中灯火更加昏昏,绾月仿佛看见了那个身着月白长袍的少年,拿着横笛轻敲她的头,取笑她又掉眼泪。
那少年道:【从此我化天上星,照你前路夜夜明。】
绾月打开了杜若蘅送她的箱子。他给她置办了一箱的银票,足够她平安顺遂的活到百岁。原来在她看不见的地方,也有人一直惦念着她。
萧瑯小心翼翼将人抱住。绾月不想让他看见自己的脸,把头埋进他怀里,肩膀微微抖动着。萧瑯收紧手臂,将她整个人都拥入怀中。
“萧瑯,我不想再哭了,可是、可是我就是……心里好难受。”喉咙里一股血腥味,泪水浸湿了他的一片衣裳。
杜若蘅的死,勾出了积压在她心里已久的情绪。当时的死,孤身在外的颠沛流离和九死一生。
他心疼地伸手拍了拍她的背说:“不哭了,我们回长安。”
可惜事与愿违。次日一早戚思瑜突然登门,脸色极差道:“朝中近日出了大事。”
可真是祸不单行。
自从镇北大将军,也就是萧瑯的父兄兵败之后,西北的军权落到了侍中王谅的手上。萧瑯私下派人查过,这个王谅是戚太后族中表姐的女婿。这个王谅是个行军打仗的草包,先前的战功多是抢占的下属的。自他接手以来,西北大军一退再退,十分狼狈。
西北秋短冬长,短暂肥沃过后就是漫长且饥饿寒冷的冬季。北边的狄国和西边的戎国通常都会趁现在兵力最鼎盛的时候开始发起攻击,多次进犯边境,企图多劫掠一些财宝粮食。边境这两年民不聊生,哭不堪言。
如今七月流火,天气渐渐转凉,正是西北狄戎兵壮马肥之时。以往这个时候是西北军防最是紧张,边境摩擦不断,三天一小打,十天一大打,民不聊生哀鸿遍野。
萧瑯抬起眼,眉头微蹙问:“北境又出事了?”
“还没有,”戚思瑜摇摇头,悲哀道,“但也快了。”
“此话怎讲?”
“咱们刚离京,北狄的使者就到了,声称是来谈和的。”
萧瑯哼了一声,冷冷道:“黄鼠狼给鸡拜年。”
戚思瑜的脸色越发不好看:“这两年天灾不断,国库亏空,加之民间现在已经有流民起义闹事,若是在这时起战事,实在不是明智之举。陛下……陛下虽溺于所乐,但自执意要纳思珞为贵妃后,似是与我姑母掰了,颇有要励精图治的意思,也有意和谈。只是北边这群野人提的要求太过分了。”
说是“和谈”,实则勒索。当年萧启临兵败后,朝中群起议和。李昭犹疑不决,最后还是在太后的提议下令撤防。王谅就是在这个时候被派去主持议和的。这场“和谈”的结果,西北驻军撤兵两千里,割西北五城池与北狄国。一时民怨纷起,朝廷却借有心人之口将最终的屈辱都算在了萧启临兵败上,让萧家背下了这口黑锅。
萧瑯垂下眼眸面带讥讽地冷笑:“这次他们要什么?”
戚思瑜攥紧了拳头义愤填膺道:“北边的三座城池,还有……求娶贵妃。皇帝当堂就怒了,派人将来朝的使者都扣下了。”
“只怕这是个阴谋。”
戚思瑜注视着萧瑯,眨眨眼睛:“眼下朝中正是用人之际,或许你有机会重回北疆执掌兵权。”
萧瑯扫了他一眼:“你还是先担心一下你的贵妃妹妹吧。那位可是个想起一出是一出的主,若他真愿意将城池和贵妃都拱手让人,你当如何?”
戚思瑜:“我……”
*
诏书是在回长安的途中收到的。天色已近傍晚。
来的人萧瑯之前见过几次。新科状元许裕,寒门贵子,在朝中并无势力依仗,也从不结党营私,是皇帝李昭自己培养的人。
李昭要调萧瑯回北疆。
绾月想起杜若蘅交给他们的那副人像,心里有些忧虑。皇帝以前恨不得找根绳子把萧瑯拴在侯府,现在怎么就放心让他去北疆带兵了?
萧瑯看着许裕,手指摸马儿额头前那缕毛冷笑道:“这是陛下个人的意思?”
风刮过,卷起驿道上的尘沙。骏马踏了两下蹄子,扬首长嘶。
一片悬铃木的叶子在空中打了个卷儿掉下来。
枯黄蜿蜒一圈,叶芯的那点绿身陷囹圄,无处可逃。
杜若蘅忽闭门不见客了。绾月去了几次,出来接待的家仆都说他在休息,不便见客。同游金陵的事情自然就搁置了。
这两年杜家发生了太多事。杜老爷子去世,杜家的担子落在杜若蘅身上。树倒猢狲散,家中师兄弟早已另起炉灶。他一身病骨沉疴,为支起杜家的门楣殚精竭虑。本就靠药石吊着的身子每况日下。
可杜家的这门技艺总得传下去。
一年前他遣散了家中仆人,搬来这处僻静之所开始著书。他没时间亲手指教出一个徒弟了。只能将自己这些年的领悟写在纸上,供后来者学习。
这些近况是绾月从杜若蘅的仆人口中得知的。
绾月红了眼眶,无论怎么抑制着,泪水还是争着往眼眶外面钻。
懂事以后她就知道杜若蘅是要死的。她和他之间注定是死别。每次与他书信绾月都会在末叮嘱他好好注意身子。
绾月低声问:“大夫来过了没有?”
家仆沉重地叹了口气,道:“没用了。”
病势汹汹,金陵城最好的大夫也摇了头。
一夜的暴雨,杜宅湖中的荷花尽数垂下了脸。
再见已是死别。
钉锤一声一声砸下,将杜若蘅钉进棺材。也将他和她的少年时光一起钉了进去。
那感觉就像是,有一部分自己已经死去了一样。
阿娘死的时候埋进土中一部分姜绾月,杜若蘅死的时候又带走一部分。
她的过去无处可去。
只剩眼前茫茫一片白。灵堂里的白烛随风恍惚。
杜若蘅呢?他早知自己已经时日无多,才叫她来金陵的?
绾月已经哭过几回,此时眼睛肿得像个核桃。杜若蘅身边那个家仆搬来一个大木箱子。
“家主临走前让我把这个箱子,”他说着从贴着胸口的地方掏出一封信。
“绾月姑娘,其实家主对您……”他欲言又止地看了一眼萧瑯,“略微一顿道,“对您十分挂心,此去一别,万忘珍重。”
青松走后,绾月拿着那封信在坐了半天。有时茫然地看着杜若蘅留下的信,有时怔怔看着青松送过来的大木箱子。
“打开看看吧。”萧瑯握着她的手。
这几日他一直寸步不离地守着绾月。
绾月点了个头,道:“好。”
信纸是撒了金箔的,应是熏过香,散发着淡淡的香味。
绾月捏着信纸,仿佛看见杜若蘅瘦削的身影伏在案前,一笔一划写下他自己的绝命书。
【吾妹绾月亲启:
当你看到这封信的时候,我已经……为你准备好嫁妆了。我的身子我自己知道,怕是赶不上你出嫁。所以有些东西我想现在就给你。青松应该交给你了。你可别嫌那箱子沉,为兄已经尽力了。
我出生于仵作世家,前两年又从祖父手手里接管了家业,家大业大总得找个值得托付之人。可叹门衰祚薄,人丁凋敝,我……我并不谦虚地说我是我们杜家百年来最有天赋的仵作,凡是经我手的尸体没有我解不了的难题。
可惜,可惜我有先天不足之症,自会吃饭便开始吃药。七岁那年我几欲病死之时,幸好遇到上我家来讨饭吃的你叫来柳大夫,柳大夫妙手回春将我救活。
祖父留你们母女在府上住了两月余。那时候你才五岁,估计早就记不清了。其实我们相识已经有十年了。
小时候因为我身体太虚弱,家里有是跟死人打交道的。小孩都怕我厌恶我,只有你愿意跟我一快玩。你是我最好的也是唯一的朋友。
后来每年夏天,柳大夫都会来金陵小住几日为我诊病。只是你就不再跟着一起来了。有两年我甚至恨你。你不要笑我。
我问旁敲侧击问柳大夫你的近况,想给你写信,又怕唐突了你。还好你又来了,三年前的夏天。你长高了不少。
我们总是聚少离多。后来你来信道柳大夫辞世,你现今在姜家你父亲那住。或许你已猜到当时我为何那么迟才给你回信了。
我的病积重难返,早已是强弩之末。当时祖父刚与世长辞,家中大小事务无人主持,我堪堪撑了一年,便力不从心。你不要笑话我。
其实我不止一次地怨恨命运,为何给予我这样一具残破的身体?也曾想过随遇而安,反正烂命一条,还给老天也罢。
直到你出现,我才见识到生命原来也可以这般光亮灿烂。
也罢,也罢。好好活着吧。
去年夏天,我盘下了平安街这出宅院,开始静养。这一年不做杜仵作,只做杜若蘅。
前月师兄弟接到长安的案子前去长安,我怕你在姜家过得不好,托人打探过,得知你和宁安侯萧瑯订婚了。萧家满门忠烈,门中子弟无一不叫人敬佩。只是我听闻宁安侯自回京后,做出了不少荒唐事,担心他并非是值得托付的良人,心中不免为你担忧。
所以才想在你们来金陵的时候替你好好把把关。若他真如传言中说的那般不堪,纵使他归为王侯,我也定想法子让你看清,早早远离了他。
聪明如你,也许心里早已有了疑窦。
住在隔壁的明儿是我找的,小姑娘和她奶奶相依为命,是个钱串子。我答应给她一吊钱,让她帮忙试探下萧瑯,看看他是否良人。
你还是这个爱打抱不平,那小侯爷也愿帮衬着你。也算是勉勉强强过关
如此,我便能安心了。
(几道墨线划去了两句文字。)
小时候答应过要保护你的,我没做好,往后的余生你要好好照顾自己。
其实这些话我本可以不告诉你的。但我知你是个心软的人,私心想让你多记得我一些。
你要记得我。
还有,不必为我伤心。】
泪眼中灯火更加昏昏,绾月仿佛看见了那个身着月白长袍的少年,拿着横笛轻敲她的头,取笑她又掉眼泪。
那少年道:【从此我化天上星,照你前路夜夜明。】
绾月打开了杜若蘅送她的箱子。他给她置办了一箱的银票,足够她平安顺遂的活到百岁。原来在她看不见的地方,也有人一直惦念着她。
萧瑯小心翼翼将人抱住。绾月不想让他看见自己的脸,把头埋进他怀里,肩膀微微抖动着。萧瑯收紧手臂,将她整个人都拥入怀中。
“萧瑯,我不想再哭了,可是、可是我就是……心里好难受。”喉咙里一股血腥味,泪水浸湿了他的一片衣裳。
杜若蘅的死,勾出了积压在她心里已久的情绪。当时的死,孤身在外的颠沛流离和九死一生。
他心疼地伸手拍了拍她的背说:“不哭了,我们回长安。”
可惜事与愿违。次日一早戚思瑜突然登门,脸色极差道:“朝中近日出了大事。”
可真是祸不单行。
自从镇北大将军,也就是萧瑯的父兄兵败之后,西北的军权落到了侍中王谅的手上。萧瑯私下派人查过,这个王谅是戚太后族中表姐的女婿。这个王谅是个行军打仗的草包,先前的战功多是抢占的下属的。自他接手以来,西北大军一退再退,十分狼狈。
西北秋短冬长,短暂肥沃过后就是漫长且饥饿寒冷的冬季。北边的狄国和西边的戎国通常都会趁现在兵力最鼎盛的时候开始发起攻击,多次进犯边境,企图多劫掠一些财宝粮食。边境这两年民不聊生,哭不堪言。
如今七月流火,天气渐渐转凉,正是西北狄戎兵壮马肥之时。以往这个时候是西北军防最是紧张,边境摩擦不断,三天一小打,十天一大打,民不聊生哀鸿遍野。
萧瑯抬起眼,眉头微蹙问:“北境又出事了?”
“还没有,”戚思瑜摇摇头,悲哀道,“但也快了。”
“此话怎讲?”
“咱们刚离京,北狄的使者就到了,声称是来谈和的。”
萧瑯哼了一声,冷冷道:“黄鼠狼给鸡拜年。”
戚思瑜的脸色越发不好看:“这两年天灾不断,国库亏空,加之民间现在已经有流民起义闹事,若是在这时起战事,实在不是明智之举。陛下……陛下虽溺于所乐,但自执意要纳思珞为贵妃后,似是与我姑母掰了,颇有要励精图治的意思,也有意和谈。只是北边这群野人提的要求太过分了。”
说是“和谈”,实则勒索。当年萧启临兵败后,朝中群起议和。李昭犹疑不决,最后还是在太后的提议下令撤防。王谅就是在这个时候被派去主持议和的。这场“和谈”的结果,西北驻军撤兵两千里,割西北五城池与北狄国。一时民怨纷起,朝廷却借有心人之口将最终的屈辱都算在了萧启临兵败上,让萧家背下了这口黑锅。
萧瑯垂下眼眸面带讥讽地冷笑:“这次他们要什么?”
戚思瑜攥紧了拳头义愤填膺道:“北边的三座城池,还有……求娶贵妃。皇帝当堂就怒了,派人将来朝的使者都扣下了。”
“只怕这是个阴谋。”
戚思瑜注视着萧瑯,眨眨眼睛:“眼下朝中正是用人之际,或许你有机会重回北疆执掌兵权。”
萧瑯扫了他一眼:“你还是先担心一下你的贵妃妹妹吧。那位可是个想起一出是一出的主,若他真愿意将城池和贵妃都拱手让人,你当如何?”
戚思瑜:“我……”
*
诏书是在回长安的途中收到的。天色已近傍晚。
来的人萧瑯之前见过几次。新科状元许裕,寒门贵子,在朝中并无势力依仗,也从不结党营私,是皇帝李昭自己培养的人。
李昭要调萧瑯回北疆。
绾月想起杜若蘅交给他们的那副人像,心里有些忧虑。皇帝以前恨不得找根绳子把萧瑯拴在侯府,现在怎么就放心让他去北疆带兵了?
萧瑯看着许裕,手指摸马儿额头前那缕毛冷笑道:“这是陛下个人的意思?”
风刮过,卷起驿道上的尘沙。骏马踏了两下蹄子,扬首长嘶。
一片悬铃木的叶子在空中打了个卷儿掉下来。
枯黄蜿蜒一圈,叶芯的那点绿身陷囹圄,无处可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