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内,车夫坐在路边的茶馆里,时不时地瞅一眼李继隆离去的那个路口,直到夕阳西下之时,他看见了云朔的身影。
云朔被李继隆抱下了马,朝车夫走去,“让大叔担心了。”
车夫笑呵呵地罢着手。
云朔踩着杌凳,登上马车,一只手才挑开车帘,忽又扭头,望向李继隆,“李继隆。”
马上的李继隆眸光一深,他抬了抬下颌,仿佛在问,还有事?
其实,云朔想问,那日在利州城,你离开前说的那句话是什么意思。这个问题,已在她脑中盘桓一个多月了。
可她张了张嘴,却怎么也开不了口。
方才,在郊外,她问不出口,此时,望着那看似清亮却暗藏沉郁的眸子,她还是问不出口。
挣扎了半晌,她只能默默地叹息了一声,下次吧,等下次李继隆心情好一些的时候再细问吧。
于是,她朝着李继隆挥了挥手,便一言不发地就钻进了车厢。
“三日后,三日后记得来找我。”车帘垂落,她听见李继隆的声音。
原来,他都记得的。
渐渐的,天边渗出了大片大片的橙红,又一丝丝蔓延,残阳似血,清冷的街角,影子被拉得老长,老长。
天,快黑了。
.
李继隆回到家,一脚才踏进府门,一左一右便窜出了两个人影,一推一拉,轻轻松松地将他扯入府内。
“二哥,大娘这一下午都呆在灵堂,不吃不喝,你快去看看吧。”
“二哥,你得小心点儿,娘的脸黑得吓人。”
“二哥,要不你先假装同意大娘,以后的事以后再说?”
“什么假装同意啊,娘要二哥在家当个富贵闲人,怎么能同意?绝对不能同意!”
“李继和!你少给我添乱!”
“李素儿!男人的事你女人少插嘴!”
“你!”
来的这二人正是李继隆的一双弟妹,李家四娘李素儿与李家五郎李继和。
李继和挑衅地瞪着李素儿,脑袋却挨了一个爆栗。
李继隆道:“去叫人熬些粥,再炒些清淡的小菜,送去娘房里。”
“我亲自去?”李继和指着自己的鼻子,一双眼珠子瞪得老大。
“不然呢?”李继隆笑睨着他。
李继和摸摸鼻子,乖乖地说:“我去,我去。”
李素儿得意洋洋,朝李继和的背影挥了挥拳,又小跑着跟上李继隆。
“素儿,你回房休息,我一个人去见娘。”
“可……”
李继隆惫懒一笑,“待会儿我若和娘吵了起来,你帮我还是帮她?”
李素儿为难地皱了皱眉头,一边是大娘,一边是兄长,她挣扎了一番,只好心不甘情不愿地看着李继隆独自朝灵堂走去。
“二哥,你多顺着大娘一点儿。”她远远地喊了一声,李继隆头也未回地挥了挥手。
.
今夜,月明星稀。
李继隆立在门边,望向屋内。
脸上的笑早已消失无踪,他深吸了一口气,跨过门槛,走到吴氏身旁,跪倒在地。
“儿子不孝,不该负气离家,惹娘伤心。”
吴氏望向堂上的牌位,叹息了一声,“是娘不对,你在蜀中征战两年,好不容易归家,得知你爹的事,本就心里难受,娘还对你说那么重的话,你一时接受不了也是人之常情。”
李继隆抬头,望向堂前的牌位,双拳抵在膝上,青筋凸起。
蜀中两年,那么多的苦,那么多的痛,他全都挺过了,他想,等大军回朝,他一定要立马去淄州,他要告诉父亲,他儿子没给他丢脸。可他没想到,等他得胜回朝了,看见的竟是一张冷冰冰的牌位。
他的父亲,他的父亲,竟在已辞世数月!
所有人都瞒着他!所有人都瞒着他!他竟然连父亲的最后一面都没见到!
李继隆紧咬牙关,双目赤红。
吴氏蹲下身,抚着儿子的面庞,慈爱地笑了,“你晌午那会儿回来,我都还没来得及好好看看你,你长高了,也瘦了,黑了……孩子,你受苦了。”
李继隆一把抓住吴氏的手,在自己的脸上摩擦着,声音隐有颤抖,“娘,儿子不苦。”
吴氏偏过头,悄悄拭去眼角的泪,“孩子,娘晌午那番话,是认真的……”
李继隆面部肌肉明显一僵,他缓缓拿开吴氏的手,咬着牙道:“娘,朝廷里有那么多的人不想让我上战场,娘也要和那些人一样,阻拦儿子吗?”
“二郎,娘是为你好。我知道我儿心怀大志,若你爹还在,若我们李家还是昔日光景,我又岂会阻拦你建功立业?”
“你爹戎马一生,战功卓著,深得官家信任,可结果呢?你年纪轻,不知人心险恶,这朝廷里多的是与你爹不和之辈。当年,你爹贵为枢密副使,征讨荆湖战功显著,却仍被那些小人所害,落得个罢官贬职的下场。他们若要对付你,岂非小菜一碟?”
“你爹已经不在了,娘,娘不能再失去你了……”吴氏哽咽难言,捂着脸无声地啜泣。
李继隆紧咬着牙关,两颊的肌肉因用力而绷得紧紧的。
他望着近在眼前的牌位,那是自己的父亲,曾只手将自己举到头顶的父亲,曾带着他策马扬鞭、御风疾驰的父亲。
父亲说过,大丈夫生于天地,就得轰轰烈烈大干一场,庸碌无为,枉为男儿。父亲还说,我儿肖父,来日必成大器……
“娘,”李继隆开口,声色却反常地平静,“想必娘已知晓,在大军回朝途中,孩儿摔落山涧一事。”
吴氏点头,她如何不知?消息传回,她几乎觉得天快塌下来了。丈夫去世,儿子生死不明,便是她这一生都未曾如那一刻般绝望过。
“那时,我以为我要死了,可没想到我被一棵树勾住,捡回了一条命。”李继隆顿了顿,才又说,“我连死都经历过了,还有什么可怕的?以后的路,纵然走不过去,无非就是摔个粉身碎骨,娘也权当你的孩儿早在那蜀地山涧摔死了。”
李继隆仰起头,坚挺的脊梁,透着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倔强。
吴氏呆呆地立着,连泪水什么时候冒出的都不知道。她安静地听着她最疼爱的孩子轻描淡写地说出“无非就是摔个粉身碎骨”,又默念着“权当你的孩儿早在那蜀地山涧摔死了”,心中怆然。
她抚摸着李继隆的面庞,她清楚,两年未见,虽然这张脸还是曾经的模样,可这颗心已悄然长大。
鸟儿大了,要自己飞了……
“罢了,罢了……”
吴氏喃喃着,缓步朝屋外走去,“你想做什么就去做吧,你大了,娘管不动你了。”
夜色凄迷,长灯泣血。李继隆久久地跪在堂下,一动不动。
他望向堂前的牌位,双目赤红,似有熊熊烈火在灼烧。
他咬着牙,一字一顿,似在用生命,许下永恒的承诺——
爹,你放心。
你蒙受的不公,孩儿会为你讨回来!
你未了的心愿,孩儿会替你去完成!
你信孩儿,孩儿,会替你撑起整个李家!
.
李府外的小巷内,马车安静地停靠在如墨的夜色中。
车内,一位黑衣少年如雕塑般枯坐不动,身畔有一名侍卫正向他躬身禀报:“二郎已经回府了。”
黑衣少年默然不语。
旁边一位锦衣少年懒洋洋地打了个哈欠,口齿不清地埋怨道:“李继隆这小子,一回京就满城乱窜,走走走,我可要看看这臭小子被那巴蜀之地养成了什么刁钻模样。”
锦衣少年说话间便要下车,却被黑衣少年一把按住。
锦衣少年扭头看了黑衣少年一眼,又咂巴着嘴坐下。
"他……可安好?"黑衣少年迟疑着开了口。
这话自然是问那侍卫的,可锦衣少年却毫不客气地插了嘴,“安好?如何算是安好?那小子是铁打的,蜀地的险山恶水未必能奈何的了他,必是安好。可九死一生从战场上归来,却得知李伯伯的死讯,只怕是既不安也不好啊。”
黑衣少年握拳不语,淡漠的面容间隐含痛意。锦衣少年敲打着手中的扇子,咚咚作响,等了半晌,却听黑衣少年冷声吩咐道:“回府!”
锦衣少年顿时暴跳而起,一扇子扔去,“赵德昭,你到底在别扭个什么劲儿?自从他在蜀中摔落山涧生死不明的消息传回京师,你哪天不为他担心?如今他好胳膊好腿儿地回来了,你倒好,在人家这府门前吹了半日的风,却连门儿都不敢进,你这算什么意思?”
这黑衣少年正是当朝的二皇子赵德昭,而那气怒难耐的锦衣少年,自然是与他焦不离孟的宰相公子赵承宗。
赵承宗破口大骂了一番,却见那被骂之人仍旧安坐不动,就连眉毛都未动一下,浑身的力气好似打在了一团泥巴上,憋得他跟吃了个苍蝇似的。
他从赵德昭手中夺回自己的宝贝扇子,又一屁股坐回座椅,呼呼直扇,“我知道,当年李伯伯被贬没多久,他也跟着被贬去了淄州,你觉得对不住他。可那都是朝廷上的事儿,旨意也是官家下的,你一个没出阁的皇子,能有什么法子?至于李伯伯的死,更是没你什么事了。要知道,咱仨可是打小的情分,比亲兄弟还亲,难不成你因为那些乌七八糟的,便就此躲着他,再也不和他来往了?”
赵德昭淡默地听着,从始至终,他都未发一言,几乎凝固的面容下,没人能看出他的心思。好半晌,他才出声,声音依旧冷冷的,不带一丝情绪,“回府!”
云朔被李继隆抱下了马,朝车夫走去,“让大叔担心了。”
车夫笑呵呵地罢着手。
云朔踩着杌凳,登上马车,一只手才挑开车帘,忽又扭头,望向李继隆,“李继隆。”
马上的李继隆眸光一深,他抬了抬下颌,仿佛在问,还有事?
其实,云朔想问,那日在利州城,你离开前说的那句话是什么意思。这个问题,已在她脑中盘桓一个多月了。
可她张了张嘴,却怎么也开不了口。
方才,在郊外,她问不出口,此时,望着那看似清亮却暗藏沉郁的眸子,她还是问不出口。
挣扎了半晌,她只能默默地叹息了一声,下次吧,等下次李继隆心情好一些的时候再细问吧。
于是,她朝着李继隆挥了挥手,便一言不发地就钻进了车厢。
“三日后,三日后记得来找我。”车帘垂落,她听见李继隆的声音。
原来,他都记得的。
渐渐的,天边渗出了大片大片的橙红,又一丝丝蔓延,残阳似血,清冷的街角,影子被拉得老长,老长。
天,快黑了。
.
李继隆回到家,一脚才踏进府门,一左一右便窜出了两个人影,一推一拉,轻轻松松地将他扯入府内。
“二哥,大娘这一下午都呆在灵堂,不吃不喝,你快去看看吧。”
“二哥,你得小心点儿,娘的脸黑得吓人。”
“二哥,要不你先假装同意大娘,以后的事以后再说?”
“什么假装同意啊,娘要二哥在家当个富贵闲人,怎么能同意?绝对不能同意!”
“李继和!你少给我添乱!”
“李素儿!男人的事你女人少插嘴!”
“你!”
来的这二人正是李继隆的一双弟妹,李家四娘李素儿与李家五郎李继和。
李继和挑衅地瞪着李素儿,脑袋却挨了一个爆栗。
李继隆道:“去叫人熬些粥,再炒些清淡的小菜,送去娘房里。”
“我亲自去?”李继和指着自己的鼻子,一双眼珠子瞪得老大。
“不然呢?”李继隆笑睨着他。
李继和摸摸鼻子,乖乖地说:“我去,我去。”
李素儿得意洋洋,朝李继和的背影挥了挥拳,又小跑着跟上李继隆。
“素儿,你回房休息,我一个人去见娘。”
“可……”
李继隆惫懒一笑,“待会儿我若和娘吵了起来,你帮我还是帮她?”
李素儿为难地皱了皱眉头,一边是大娘,一边是兄长,她挣扎了一番,只好心不甘情不愿地看着李继隆独自朝灵堂走去。
“二哥,你多顺着大娘一点儿。”她远远地喊了一声,李继隆头也未回地挥了挥手。
.
今夜,月明星稀。
李继隆立在门边,望向屋内。
脸上的笑早已消失无踪,他深吸了一口气,跨过门槛,走到吴氏身旁,跪倒在地。
“儿子不孝,不该负气离家,惹娘伤心。”
吴氏望向堂上的牌位,叹息了一声,“是娘不对,你在蜀中征战两年,好不容易归家,得知你爹的事,本就心里难受,娘还对你说那么重的话,你一时接受不了也是人之常情。”
李继隆抬头,望向堂前的牌位,双拳抵在膝上,青筋凸起。
蜀中两年,那么多的苦,那么多的痛,他全都挺过了,他想,等大军回朝,他一定要立马去淄州,他要告诉父亲,他儿子没给他丢脸。可他没想到,等他得胜回朝了,看见的竟是一张冷冰冰的牌位。
他的父亲,他的父亲,竟在已辞世数月!
所有人都瞒着他!所有人都瞒着他!他竟然连父亲的最后一面都没见到!
李继隆紧咬牙关,双目赤红。
吴氏蹲下身,抚着儿子的面庞,慈爱地笑了,“你晌午那会儿回来,我都还没来得及好好看看你,你长高了,也瘦了,黑了……孩子,你受苦了。”
李继隆一把抓住吴氏的手,在自己的脸上摩擦着,声音隐有颤抖,“娘,儿子不苦。”
吴氏偏过头,悄悄拭去眼角的泪,“孩子,娘晌午那番话,是认真的……”
李继隆面部肌肉明显一僵,他缓缓拿开吴氏的手,咬着牙道:“娘,朝廷里有那么多的人不想让我上战场,娘也要和那些人一样,阻拦儿子吗?”
“二郎,娘是为你好。我知道我儿心怀大志,若你爹还在,若我们李家还是昔日光景,我又岂会阻拦你建功立业?”
“你爹戎马一生,战功卓著,深得官家信任,可结果呢?你年纪轻,不知人心险恶,这朝廷里多的是与你爹不和之辈。当年,你爹贵为枢密副使,征讨荆湖战功显著,却仍被那些小人所害,落得个罢官贬职的下场。他们若要对付你,岂非小菜一碟?”
“你爹已经不在了,娘,娘不能再失去你了……”吴氏哽咽难言,捂着脸无声地啜泣。
李继隆紧咬着牙关,两颊的肌肉因用力而绷得紧紧的。
他望着近在眼前的牌位,那是自己的父亲,曾只手将自己举到头顶的父亲,曾带着他策马扬鞭、御风疾驰的父亲。
父亲说过,大丈夫生于天地,就得轰轰烈烈大干一场,庸碌无为,枉为男儿。父亲还说,我儿肖父,来日必成大器……
“娘,”李继隆开口,声色却反常地平静,“想必娘已知晓,在大军回朝途中,孩儿摔落山涧一事。”
吴氏点头,她如何不知?消息传回,她几乎觉得天快塌下来了。丈夫去世,儿子生死不明,便是她这一生都未曾如那一刻般绝望过。
“那时,我以为我要死了,可没想到我被一棵树勾住,捡回了一条命。”李继隆顿了顿,才又说,“我连死都经历过了,还有什么可怕的?以后的路,纵然走不过去,无非就是摔个粉身碎骨,娘也权当你的孩儿早在那蜀地山涧摔死了。”
李继隆仰起头,坚挺的脊梁,透着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倔强。
吴氏呆呆地立着,连泪水什么时候冒出的都不知道。她安静地听着她最疼爱的孩子轻描淡写地说出“无非就是摔个粉身碎骨”,又默念着“权当你的孩儿早在那蜀地山涧摔死了”,心中怆然。
她抚摸着李继隆的面庞,她清楚,两年未见,虽然这张脸还是曾经的模样,可这颗心已悄然长大。
鸟儿大了,要自己飞了……
“罢了,罢了……”
吴氏喃喃着,缓步朝屋外走去,“你想做什么就去做吧,你大了,娘管不动你了。”
夜色凄迷,长灯泣血。李继隆久久地跪在堂下,一动不动。
他望向堂前的牌位,双目赤红,似有熊熊烈火在灼烧。
他咬着牙,一字一顿,似在用生命,许下永恒的承诺——
爹,你放心。
你蒙受的不公,孩儿会为你讨回来!
你未了的心愿,孩儿会替你去完成!
你信孩儿,孩儿,会替你撑起整个李家!
.
李府外的小巷内,马车安静地停靠在如墨的夜色中。
车内,一位黑衣少年如雕塑般枯坐不动,身畔有一名侍卫正向他躬身禀报:“二郎已经回府了。”
黑衣少年默然不语。
旁边一位锦衣少年懒洋洋地打了个哈欠,口齿不清地埋怨道:“李继隆这小子,一回京就满城乱窜,走走走,我可要看看这臭小子被那巴蜀之地养成了什么刁钻模样。”
锦衣少年说话间便要下车,却被黑衣少年一把按住。
锦衣少年扭头看了黑衣少年一眼,又咂巴着嘴坐下。
"他……可安好?"黑衣少年迟疑着开了口。
这话自然是问那侍卫的,可锦衣少年却毫不客气地插了嘴,“安好?如何算是安好?那小子是铁打的,蜀地的险山恶水未必能奈何的了他,必是安好。可九死一生从战场上归来,却得知李伯伯的死讯,只怕是既不安也不好啊。”
黑衣少年握拳不语,淡漠的面容间隐含痛意。锦衣少年敲打着手中的扇子,咚咚作响,等了半晌,却听黑衣少年冷声吩咐道:“回府!”
锦衣少年顿时暴跳而起,一扇子扔去,“赵德昭,你到底在别扭个什么劲儿?自从他在蜀中摔落山涧生死不明的消息传回京师,你哪天不为他担心?如今他好胳膊好腿儿地回来了,你倒好,在人家这府门前吹了半日的风,却连门儿都不敢进,你这算什么意思?”
这黑衣少年正是当朝的二皇子赵德昭,而那气怒难耐的锦衣少年,自然是与他焦不离孟的宰相公子赵承宗。
赵承宗破口大骂了一番,却见那被骂之人仍旧安坐不动,就连眉毛都未动一下,浑身的力气好似打在了一团泥巴上,憋得他跟吃了个苍蝇似的。
他从赵德昭手中夺回自己的宝贝扇子,又一屁股坐回座椅,呼呼直扇,“我知道,当年李伯伯被贬没多久,他也跟着被贬去了淄州,你觉得对不住他。可那都是朝廷上的事儿,旨意也是官家下的,你一个没出阁的皇子,能有什么法子?至于李伯伯的死,更是没你什么事了。要知道,咱仨可是打小的情分,比亲兄弟还亲,难不成你因为那些乌七八糟的,便就此躲着他,再也不和他来往了?”
赵德昭淡默地听着,从始至终,他都未发一言,几乎凝固的面容下,没人能看出他的心思。好半晌,他才出声,声音依旧冷冷的,不带一丝情绪,“回府!”